苏轼《秦始皇帝论》译文

合集下载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译文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译文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译文如下:从前汉武帝因财力枯竭,用商人桑宏羊的办法,在货物贱时买进贵时卖出,叫作均输。

当时商人们都停止来往贩卖,盗贼更猖獗,几乎酿成乱事。

孝昭登上帝位后,霍光顺应民心取消均输法,天下归心,没有出现乱事。

想不到今天桑宏羊此论又兴起了。

立法之初,所花费的钱财已不少,纵然能稍有收获,而能征收的商税,所受损失必然很多。

譬如有人为主人畜牧,用一头牛换来五只羊。

失去一头牛,就隐瞒不说;获得五只羊,却指为功劳。

现在毁弃常平法而说青苗法的功绩,损害商税而取得均输的利益,和这个有什么区别呢?我以为是错了。

议论的人必然说:“百姓乐于见到成功,却难于开始。

”所以陛下不顾舆论坚持这种做法,一定要实行下去。

这是战国时代那些贪功的人,冒险想侥幸成功的说法,不等到事情的成功,而怨恨已经起来了。

我希望陛下维系人心的原因,就在于这里。

国家存亡的原因,在于道德的深浅,不在于强大和弱小;朝代长短的原因,在于风俗的厚薄,不在于富裕和贫穷。

君主如果懂得这些,就会知道事情的轻重。

所以我希望陛下崇尚道德而使风俗淳厚,不希望急于有功绩而贪求富强。

爱惜风俗,像保护元气一样。

圣人不是不知道严厉苛刻的法律可以使民众齐心,勇敢强悍的人可以成事,忠诚厚道的人过于迂腐,老成的人看似迟钝。

但始终不肯用那些人来代替这些人的原因,是知道那样做说得少,而所丧失的要多。

仁宗执法极为宽大,用人有次序,专求体谅人的过错,从不轻易变更旧的法规。

查考政绩,则可以说未必尽善尽美。

拿用兵来说,十次出兵九次失败;拿府库来说,则仅能开支而没有剩余。

但恩德在人们心中,风俗是普遍知道礼仪,所以逝世的时候,天下人都归心于他的仁德。

议论的人看到他晚年官吏多数因循苟且,没有振作,就想用苛察来纠正,用智慧能力来整顿,招来一批新进有勇气的人,以求一切速成的功效。

还没有收到好处,而浇薄的风俗已经养成。

开了很多骤然晋升的门,使人有意外的得益。

一小步就可跨上公卿和侍从之臣的地位,使按照常规升迁的人终生难于期望,这样而想要风俗淳厚,难道能得到吗?近年来质朴的人越来越少,取巧升进的人越来越多。

高中语文 文言文课外阅读大全 76、秦始皇帝论素材

高中语文 文言文课外阅读大全 76、秦始皇帝论素材

76、秦始皇帝论(原文)苏轼昔者生民之初,不知所以养生之具,击搏挽裂与禽兽争一旦之命,惴惴焉朝不谋夕,忧死之不给,是故巧诈不生,而民无知。

然圣人恶其无别,而忧其无以生也,是以作为器用、耒耜、弓矢、舟车、网罟之类,莫不备至,使民乐生便利,役御万物而适其情,而民始有以极其口腹耳目之欲。

器利用便而巧诈生,求得欲从而心志广,圣人又忧其桀猾变诈而难治也,是故制礼以反其初。

礼者,所以反本复始也。

圣人非不知箕踞而坐,不揖而食便于人情,而适于四体之安也。

将必使之习为迂阔难行之节,宽衣博带,佩玉履舄,所以回翔容与而不可以驰骤。

上自朝廷,而下至于民,其所以视听其耳目者,莫不近于迂阔。

其衣以黼黻文章,其食以笾豆簠簋,其耕以井田,其进取选举以学校,其治民以诸侯,嫁娶死丧莫不有法,严之以鬼神,而重之以四时,所以使民自尊而不轻为奸。

故曰:礼之近于人情者,非其至也。

周公、孔子所以区区于升降揖让之间,丁宁反覆而不敢失坠者,世俗之所谓迂阔,而不知夫圣人之权固在于此也。

自五帝三代相承而不敢破,至秦有天下,始皇帝以诈力而并诸侯,自以为智术之有馀,而禹、汤、文、武之不知出此也。

于是废诸侯、破井田,凡所以治天下者,一切出于便利,而不耻于无礼,决坏圣人之藩墙,而以利器明示天下。

故自秦以来,天下惟知所以救生避死之具,而以礼者为无用赘疣之物。

何者?其意以为生之无事乎礼也。

苟生之无事乎礼,则凡可以得生者无所不为矣。

呜呼!此秦之祸,所以至今而未息欤!昔者始有书契,以科斗为文,而其后始有规矩摹画之迹,盖今所谓大小篆者。

至秦而更以隶,其后日以变革,贵于速成,而从其易。

又创为纸以易简策。

是以天下簿书符檄,繁多委压,而吏不能究,奸人有以措其手足。

如使今世而尚用古之篆书简策,则虽欲繁多,其势无由。

由此观之,则凡所以便利天下者,是开诈伪之端也。

嗟乎!秦既不可及矣。

苟后之君子欲治天下,而惟便利之求,则是引民而日趋于诈也,悲夫!76、秦始皇帝论译文人类早期,不知道如何制作养生的工具,赤手空拳与禽兽撕扭搏击,争个你死我活,整天惶惶不安,朝不保夕,担心丧命尚且来不及,所以人与人之间没有欺诈弄巧的事,百姓浑沌无知。

苏轼的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的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的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六国论苏轼(宋)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古文今译题将下列文句译成白话,吾闻用夏

古文今译题将下列文句译成白话,吾闻用夏

古文今译题:将下列文句译成白话,吾闻用夏1.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句子:“始皇置酒泰山,遣使将祠,其从犯秦者罢,去者不复还。

”吾闻用夏,即用夏天的炎热来形容事物之炽烈、强烈。

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通常用来描述事物的热烈和强烈程度。

在这个句子中,秦始皇置酒泰山,遣使将祠,其从犯秦者罢,去者不复还。

这句话描述了秦始皇非常独裁,对于胆敢犯秦者的惩罚极其严厉,而对于逃离秦国的人则是一去不复返。

可以说,秦始皇的统治之烈烈如夏,让人望而生畏。

2. 《庄子·齐物论》中的句子:“吾言穷不滥,而人犹以为多。

”吾闻用夏,即用夏天的炎热来形容事物之丰富、充足。

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也经常出现,通常用来描述事物的丰富和充盈程度。

在这个句子中,庄子用“吾言穷不滥”来形容自己的言论并不浮泛,可是人们却以为他说的太多。

可以说,庄子的智慧如夏,丰富而充实,令人叹为观止。

3. 《诗经·小雅·麟之趾》中的句子:“王孙季子,同车为友,兕觥其侑。

”吾闻用夏,即用夏天的炎热来形容事物之热烈、亲密。

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出现,通常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热烈、亲密。

在这个句子中,描述了王孙季子和友人同车相交,一同饮酒共享欢乐。

可以说,他们的友谊如夏,热烈而亲密,让人羡慕不已。

总结回顾:在古代文献中,“吾闻用夏”常常用来形容事物之炽烈、强烈、丰富、充盈、亲密。

从这些句子的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夏天的热烈、丰富、热烈、亲密的描述非常丰富多样,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追求。

个人观点:对于古文的翻译,我们不仅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更要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还原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发现古代的智慧和情感共鸣。

这样的翻译才能真正做到“吾闻用夏”,炽烈而丰富,给读者带来无限的启迪与感悟。

古代文献中的“吾闻用夏”一词,常常用来形容事物之炽烈、强烈、丰富、充盈、亲密。

议论秦的衰亡文言文翻译

议论秦的衰亡文言文翻译

夫秦之衰亡,首推法度之严酷。

始皇即位,峻法严刑,以图治天下。

其时,民不堪命,怨声载道。

秦始皇虽欲以法治国,然过于严苛,致使民不聊生,离心离德。

古云:“法者,国之权衡也。

”权衡失度,则国必乱。

是以,法度之严酷,实为秦亡之根源。

其次,秦之暴政亦不可忽视。

始皇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以建阿房宫、骊山陵等。

举国之力,为之劳役,民不聊生。

加之,秦始皇后,二世胡亥继位,宠信赵高,朝政日非。

胡亥昏庸无道,赵高弄权,朝纲大乱,国势日衰。

再者,秦之赋税沉重,百姓负担沉重。

始皇时期,赋税繁重,民不聊生。

秦始皇虽欲强国富民,然其手段过于急功近利,不顾民生。

百姓困苦,生活困顿,怨声载道。

故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秦之赋税沉重,使得百姓离心离德,国家难以稳固。

此外,秦之文化同化政策亦不可忽视。

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文化同化政策,焚书坑儒,禁锢思想。

此举虽一时平定了诸侯,然却使得天下文化凋敝,民智不开。

文化之衰,国必随之而衰。

又有,秦之边患不断。

始皇时期,北有匈奴,南有百越,边疆战事不断。

秦始皇虽欲开疆拓土,然连年征战,国力消耗殆尽。

边疆战事,使得百姓疲于奔命,国家难以安宁。

最后,秦之内部矛盾重重。

始皇时期,权臣当道,朝政腐败。

二世胡亥继位,赵高弄权,朝纲大乱。

内外交困,国势日衰。

加之,秦始皇死后,胡亥即位,朝中大臣争权夺利,国家陷入混乱。

综上所述,秦之衰亡,其由多端。

法度之严酷、暴政、赋税沉重、文化凋敝、边患不断、内部矛盾重重,皆为秦亡之由。

故曰:“国之兴也,在于民心;国之亡也,在于民心。

”秦之衰亡,实为民心离散,国家失去民心所致。

夫秦之兴亡,历史之镜鉴也。

后世之人,当以此为戒,以民心为本,以法治国,方能国家长治久安。

对秦朝批判的文言文翻译

对秦朝批判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秦王政,起自西戎,吞并诸侯,一统天下,其功业可谓壮矣。

然秦之失,亦不可掩。

吾将论其得失,以警后世。

夫秦王政,好大喜功,征伐无厌,是以天下骚动,民不聊生。

始自商鞅变法,秦之法制严酷,民不畏死,亦不畏法。

及至秦王政,益加严刑峻法,以威天下。

故曰:“秦法之失,在于过于严酷。

”夫严刑峻法,民怨沸腾。

秦王政虽欲以威服天下,然民之怨怒,终不可平。

是以陈涉发难,天下响应,六国遗民,咸起而应之。

秦王政虽欲镇压,然人心已去,不可复得。

此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也。

秦王政好大喜功,大兴土木,筑长城以御胡,修驰道以通天下。

然其劳民伤财,民不堪命。

长城之役,死者无数,驰道之修,民力竭尽。

是以孔子曰:“秦人之患,在于不知足。

”夫不知足,则国必衰。

秦王政好空谈虚文,以儒术为迂阔,而尊法家之术。

法家之术,以严刑峻法为重,以法治国,民无休时。

儒者曰:“法者,所以止暴也;儒者,所以导德也。

”秦王政不悟,遂使法家之术盛行,儒者之教不行。

此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也。

秦王政之失,更在于不修德政。

其时,诸侯割据,民不聊生。

秦王政虽能吞并诸侯,然未能修德以安民心。

是以诸侯虽灭,民心未定。

此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也。

夫秦之失,在于政刑失当,民心不服,德政不修。

是以秦虽强盛一时,终至二世而亡。

嗟乎!秦之失,可为后世之鉴也。

故曰:秦王政之失,一在于法之过严,二在于民之怨深,三在于土木之劳,四在于儒术之废,五在于德政之不修。

此五者,皆秦之失也。

后世之君,宜鉴秦之失,以防己之失。

若能修德政,以安民心,则国必昌盛;若不能,则国必衰亡。

此古之明训,愿后世之君,勿忘也。

始皇论

始皇论

始皇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李白的诗,赞叹秦始皇嬴政的伟大功绩。

然而自古以来,人们受儒家诋毁之言的蛊惑,普遍认为嬴政行暴政,视人命如草芥,焚书坑儒,罪大无比以致罄竹难书。

我以为这种观点是肤浅的,如果听此一面之词就信以为真,难免以偏慨全。

让我们回归史实,重新认识这位始皇吧。

雄才大略,心怀天下始皇十三岁为秦王,二十岁正式加冕亲理朝政,于十余年间横扫六合,不惑之年一统天下,自号皇帝。

其完成大一统之功已高于三皇五帝。

此后他并未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而是厉兵秣马,开拓疆土,巩固边防。

南征北战使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史;北伐匈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西服川黔,东降辽东。

其在位期间秦帝国实力举世无双,纵使天纵英才的亚历山大大帝在攻下印度后也未敢挥师东进,可见实力之强。

现代英语中“china”中的”chin”就源自于罗马语的“秦”。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应该得到肯定了。

非为暴君,实为明君不用怀疑,我这个观点是有充分证据的。

首先始皇用人有个原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是随秦始皇打天下的良将,信臣在始皇有生之年皆有高官厚禄,良田美宅。

一统之后并为“削刺”——杀戮功臣。

相反,他重赏有功之臣。

如李斯,官拜宰相,位极人臣:至于蒙氏兄弟掌管帝国兵权,秦始皇也未乱生疑心。

反观别的开国之君,如刘邦,朱元璋之流全是“狡兔尽,走狗烹”;好一点的如赵匡胤也搞个“杯酒释兵权”。

何况秦始皇废凌迟,活葬,株连等酷刑,此为明君无疑。

敢于认错,不诛直谏,肚量可纳乾坤攻楚之时,少壮派的李信要求出兵二十万兵破楚,王翦身为老将知其不妥,便直言进谏说八十万兵攻楚也只有五成胜算。

后来李信果然败归请罪,秦始皇不仅没有处罚李信,还为其另择良机立功,又亲自前往王翦居处认错,请得王翦复出,终定楚国。

李信后来被秦始皇派遣攻齐立功,重树威信。

试问,有如此容人肚量的君主,看遍历史又有几位?依法治国,安内攘外,焚坑之事本有疑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修筑长城以御匈奴。

谭伦文言文翻译

谭伦文言文翻译

谭伦《过秦论》一文,阐述其政治观点,历数秦朝兴衰,以史为鉴,启迪后人。

现将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秦始皇帝,一统天下,扫除六国,废诸侯,置郡县,班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一,天下大治。

然其政刑严酷,赋役繁重,民不堪命。

二世而亡,其故何也?盖因秦法严,民畏之,不敢犯;而秦政酷,民怨之,不愿附。

是以陈涉起于闾巷,而天下从之者如流水。

汉高祖起于布衣,而天下归心者如归市。

故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译文:秦始皇帝,统一天下,扫平六国,废除诸侯,设立郡县,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天下治理得很好。

然而,其政治刑法严酷,赋税徭役繁重,民众难以承受。

仅仅二世,秦朝就灭亡了,原因是什么呢?大概是因为秦法严厉,民众畏惧,不敢违犯;而秦政酷烈,民众怨恨,不愿归附。

所以陈涉在乡里起事,天下人纷纷响应,如同流水般追随。

汉高祖出身布衣,天下人归心,如同归市一般。

所以说:“秦朝失去了鹿,天下人共同追逐。

”谭伦在文中指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秦法严厉,民众畏惧,不敢违犯;而秦政酷烈,民众怨恨,不愿归附。

这揭示了政治治理中的矛盾,即严法与民心之间的关系。

谭伦认为,治国之道,应以民为本,顺应民心,方能长治久安。

谭伦的《过秦论》一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谭伦:“子文之论,足以明鉴。

”宋代文学家苏轼亦称:“子文之文,千载不朽。

”可见,谭伦的政治观点和文学才华,为后世所称道。

谭伦的一生,可谓坎坷。

然而,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敢于直言,不畏权贵。

他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画卷。

在谭伦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文人,一个敢于担当的历史人物。

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秦始皇帝论》译文
人类早期,不知道如何制作养生的工具,赤手空拳与禽兽撕扭搏击,争个你死我活,整天惶惶不安,朝不保夕,担心丧命尚且来不及,所以人与人之间没有欺诈弄巧的事,百姓浑沌无知。

然而圣人觉得这样和禽兽没什么两样,又担忧他们没有办法生存,所以制作器用、农具、弓箭、车船、网具等,非常完备。

使百姓使用便利,珍爱生命,役使万物,身心舒坦,人类才开始能够满足口腹耳目的欲望。

工具好用方便了,机巧欺诈伴随而生,要求实现了,欲望满足了,人变得贪婪起来。

圣人又担心凶残狡诈将难以治理,因此制订礼仪规矩让人心回到初始的状态。

礼,就是用来让人心回归质朴的。

圣人不是不知道伸开两腿坐着、吃饭前不必行礼更符合人的心愿,一定要让人们去遵守没有实际用途做起来又很繁难的礼节,宽衣博带,佩玉穿鞋,就是使人举止舒缓而不鲁莽草率。

上自朝廷,下到平民百姓,人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几乎哪样都是不实用的。

穿衣要绣
上华美的图饰,进食使用笾豆簠簋等礼器,耕种使用井田,选拔任用要依靠学校,管理百姓要分封诸候,婚丧嫁娶每件事情都有规矩仪式,对鬼神表示恭敬,对四时表示重视,用这些仪节让百姓珍视自己而不轻易做坏事。

所以说:顺乎人的心愿的礼节,不是礼节中最好、最高的。

所以周公、孔子才在举止进退这些细小的礼节上格外用心,反复申说使不废弃,世俗认为这些繁冗无用的东西,恰恰是圣人最看重的关键所在。

从五帝到夏商周三代,这些礼节传承不绝,不敢废弃,到了秦统一天下,始皇帝凭着欺诈和武力兼并诸侯,以为自己智慧权术有余,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不懂得使用这种方法。

于是废弃分封制,破坏井田制,治理天下的手段,都采用最便捷最有效的,而不把没有礼节视为耻辱,破坏圣人制定的礼节规距,却把武力拿出来炫耀于天下。

所以,从秦开始,世人只懂得如何救生避死,而把礼看成是没用的多余的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他们看来,人活着是不必讲究什么礼节的。

如果人活着不讲究仁义礼节,那么只要能救生避死,什么
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唉!这就是秦留下的祸患,延续至今也没有平息停止啊!
从前刚刚出现文书契约的时候,用科斗文字书写,而后才有标准的描摹的字迹,就是现在所说的大篆和小篆。

到了秦代改用隶书,之后又一改再改,只求快速便捷,采用简便容易的。

又创造了纸张取代竹制的简策。

所以世上的公文,繁多累积,官吏们无暇应付,给了坏人做坏事的机会。

如果今天仍用古时候的篆字和竹制的简策,那么即使想要文书繁多累积,也是做不到的。

由此看来,所有让天下人便捷的东西,都是产生欺瞒的根源。

唉!改变秦的做法已来不及了。

后世的统治者想管理天下,如果也只图便捷快速,就是引导百姓一天比一天学会欺诈,可悲呀!
(田连胜译于2012年1月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