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
《南方周末》特稿报道研究

、
新 闻追 求事 件 的客 观真 实 , 而新 闻故事 化则偏 向于 阐述 事件 揭 示 的道理 或意义 , 在 文章 的末尾 处更 加倾 向于 以文学性 的 叙 事收 尾 , 比较 注重情 感及 情绪 的完整 性 。尤 其在 深度报 道 中, 受众可 以通过这种细节刻 画更 快地抓住事件的本质 。这种 故事化 的新 闻报 道方式将 枯燥无味 的新 闻报道变得 生动形象 起来 , 如果 将其与传统 新闻写作 巧妙灵活 地结合在一起 , 会使 得新 闻事件产生更加 理想的传播效果 。 平 民化 的报道方式 。在传统 的新 闻报道 中 , 记者 总是处 于 传播者 的位置 , 受众处 于被动接 收新 闻信息 的地位 。因此 , 记 者往 往会采 用 一种偏 向说教 的方 式来进 行新 闻写 作 , 与读者 存在一 定的心理距 离感 。而 《 南方周末 》特稿 的报 道写作摒 弃 了这 种方 式 , 而是采 用一 种平 民化 的写作 方式来 实现 新 闻 最理想的传播效果 。这种亲民化的 口吻 , 使受众在获取新 闻信 息 的同时 , 也获 得 了对这份 报纸更 多的心理好感 , 有 助于培养 受众对这 一媒体产 品的黏性 。由于 《 南方周末 》的特稿 主题 多选取社会 热点 问题 和现象 , 因而较少 涉及专业 晦涩的术语 。 同时 , 在报 道写作 中, 记 者也会 尽量 采用更 加 口语 化 的方式 。 此外 , 《 南方周末 》的特稿还 十分 注重 介绍新 闻事件的背景和 了解事 件 的来 龙 去脉 , 从而 帮助受 众更 加宏 观清晰 地把握 事 件发 生 的 原 因 及 走 向 。同 时 , 这 样 的报 道 方 式 也 会 让 新 闻 故 事 更加 立体丰满 , 增加报道 的趣 味性 和思考性 。 戏剧化叙事 。运用这种 叙事策 略主要是为 了增强故 事的 冲突感 , 其 中既包括 人物与人 物的冲突感 , 也包含 人物 自身内 心 的冲突感 。设置这种 冲突感是 为了增强新闻故事的可读性 , 也更 能突出事件的对立成分 。具体而言 , 《 南方周末 》特稿戏 剧 化 的叙 事 策略 主要有 悬念 和冲 突两种 形式 。其 中, 悬念 一 般大 多主要设 置在开头 , 既 能达到吸 引受众注 意 力的作 用 , 又 能让 受众 更快地 融 入新 闻故 事 中 , 跟 随人 物或事 件 的变 化发 展来 了解新 闻事 件 , 达到理想 的传播效果 。 另外 , 《 南方周 末 》 的特 稿 中还有 一种局部悬 念的方式 。冲突则是戏剧 化叙事 的 最 重要特 征 ,《 南 方周末 》特稿 也 经常使 用这一 策 略。人 与 人 之 间 的冲 突 、 人与社 会 及 自然 环境 的 冲突 , 甚 至 是人 物 自 身内心 的冲突都 会引发受 众 的关 注。正是有这样 的对立和矛 盾 的力 量存 在 , 才会 使特稿 报 道 的材料变得 更有存在 的必要 和更 丰富 的意 义。冲突点 的出现往往会 演变为一 个值得深入 挖 掘和报 道 的源头 , 这样 的 冲突现象 点 多出现在 社会新 闻和 舆论 热点 中。新 闻报道 除了故事 化叙 述外 , 最终还要 回归新 闻 本身 。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南方周末》是由南方报业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众多媒体深度报道的领头羊之一,因其独特的观点和精确的选题使之有很大的读者市场。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指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脉络的意义中。
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基本要求就是“求是”。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尽管它的核心读者是精英教育传播,但是它自动地站在平民的立场,为沉默的大多数直言,直击许多民生问题。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特点如下:一、深度报道的选题鲜明,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
它总是能在最快时间找到社会危害性大,民众最为关心的热点,并且能够不留余地地去为民众说话,去抨击。
它和其他媒体纸业的深度报道不同的是,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民生问题、官民问题等等,而是更加侧重政府的决策对国家、社会不同阶级乃至个人的命运影响;社会法治与官场的冲突,政府的改革,社会观念的变化,人心和利益格局,城乡人民生活的就业状态,医疗与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等公共问题。
例如2012年9月13日那一期的调查版面刊登的《殁于贫困》---三个地震亡童和他们的寨子这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非常具有特色。
在当今的媒体业频繁出现新闻碎片化的现象下,《南方周末》的选题总能恰到时候的温暖到你的心。
这篇报道的选题是围绕着贫困者的多灾多难愈发地显示出国家财政分配不公的情况下社会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
就像这篇深度报道所说的那样,“三名幼童在一场震级是汶川地震的两千八百一十八分之一的地震中罹难,只是因为灾难对贫困者更残忍一些。
”在我们国家发生地震灾害过后,往往在报纸杂志或网页上看到的是歌颂干部士兵的奉献精神,或者灾难带给人民有多大的伤害等等,很少有媒体会从地震对于弱势群体带来的不堪一击的伤害有多深,而《南方周末》做到了,它独特的选题角度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中的深刻反思与人文关怀——《南方周末》雪灾报道浅析

情型,以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的所作所为与精神面貌作为新 五日>、<暴风雪中, 一个农民工老 板对抗”春 运帝国”>、<14天
闻报道 的主体;三是 “综合”型, 将客观的“ 灾”情报道和 充分 13夜,一车蔬菜的旅程>、<攀越雪山>,记者用现场追踪的方
的“人”情报道相结合。① 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着中国
说,<南方周末>对中国雪灾的报道内容以及相应特点体现在 题。头版头条<被踩踏者李红霞的短暂生命>,记述了李红霞
以下几个 面:
这位在雪灾中的唯一一个被踩踏致死的人,从而引出7中国
东南钴糖2008年第5期( 总第45期)
推进创新理论探索创新实践 ONGNANCHUANBO 主题专栏一观察思考
的城乡二元体制所隐含的问题。而这次雪灾暴露出的问题远 不止这些,还有政府的反应迟钝、民间组织没有发挥出它应 有的作用、法律似乎也没有派上多大的用场等等,诸多问题 涉及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反思国家应急体系>一针 见血地指出目前我国的应急体制不容乐观、政府反应慢等问 题;<三问郴州冰灾>对湖南郴州的电力设施作了调查分析, 指出现在铁塔抗冰标准偏低的问题;<爱心为何未发挥更大 力量 >提出了 NGO即非 政府组 织在抗灾 中的活 动为何没 有 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这个专题里,( 南方周末>向中国南方 雪灾发出了严厉的拷问,深刻地剖析出了此次雪灾所暴露出 的问题,体现了报道的深度。
式记录了灾区人民的生活状态;二是分析由雪灾引发的一些 问题, 如探寻雪灾 原因的<这 是全球变暖 的另一种表 现形
南方大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 式>、<暴雪冻雨为何频现南方7>以及评论<雪灾暴露公共治
【参考文档】南方周末新闻稿-优秀word范文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南方周末新闻稿篇一:《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发展趋势《南方周末》新闻特稿的采写特点及发展趋势摘要《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特稿是中国式特稿典范。
本文从采访视角、写作语言、叙述方式等角度对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南周特稿内外部发展的局限性,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究了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南方周末;特稿;采写特色1 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1.1 画面性的采访视角南周特稿的采访与其他采访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与一般新闻采访走的程序似乎一样,南周特稿的采访是去采访一个一个的画面。
采访为着画面而去,围绕画面进行,获得的也是一个一个的画面,写作就是奔着这些画面进行剪辑,这也就是新闻报道中所强调的形象思维。
因此,记者的采访视角决定了特稿的成败,在没有扎实的画面采访的情况下,即便某个记者拥有生花妙笔,写出唯美动人的描述也违背了特稿的本质——真实。
南周特稿的记者带有所供职媒体的特性,细节中掺杂着记者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阅历、态度、性情等,在倾听中开始还原画面。
1.2 冷静自制的写作语言南周特稿以语言之美,重视细节写作,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揭示事物的本质。
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打动人心。
例如《“犀利哥”正传》中:“年轻人的消失,村口的篮球架斑驳得像根抛弃的遗物,守在它身边的围墙上,残留着一行业已剥落的标语,‘团结全党全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些对主人翁生活环境的细节描写,隐喻了犀利哥的真实生活。
透过这些冷静的细节描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场氛围。
毫无疑问这种语言的魅力,纯粹只依靠图像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在讨论南周特稿写作的时候,有必要将其写作语言进行剖析。
1.3 高度的文学叙述方式南周特稿以会讲故事著称,其娓娓道来、冷静克制、别有风味。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的目录分析显示了这本书在新闻报道领域的专业性和 全面性。通过深入挖掘不同领域的话题,注重时效性和热点话题的跟进,以及人 性化的排版设计,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当下社会的窗口。它也引发 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提升了他们的媒介素养和思考能力。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分析
从具体的标题和内容来看,这本书的目录体现了南方周末对新闻报道的独特 视角和深度思考。例如,“中国制造的秘密”、“房价之谜”、“教育之困”等 报道,都从一个具体的问题入手,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这种深入浅出 的报道方式既让读者了解了问题的全貌,又引发了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目录分析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有些人的新闻理想,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像爱惜自己的野生动植物一样爱惜自己的采访。
精彩摘录
调查性报道里的时间旅行:人们身处的时代和新闻发生的年代,就像两个交 织的圆环,在中间穿行,有时候能望见光芒,有时候则是漆黑一片。
精彩摘录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飘洒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 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什么时候就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 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进坟墓,你被挫折践踏得体无完肤, 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总是在内心里保留着 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跳动的心。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南方周末特稿手册》是一本具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作品集,其目录经过精 心设计,涵盖了多个重要的主题和话题。通过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分析,我们可 以了解其内容涵盖的范围以及编者的意图。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刘阳

《南方周末》新闻头版深度报道分析(大一时搜集的素材)《南方周末》可以说是新闻界数一数二的好报纸,与一般报纸不同的是,《南方周末》是每周一期而不是每天一期,所以也为其新闻的深度报道创造了条件。
而南方周末每期的头版头条基本上会是一篇专稿,深入报道一个热点新闻,彰显了其专业性的特质。
一、选题下面表格是《南方周末》2010年前三个月的头版新闻题目,从中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选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南方周末》会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上选择相应的选题。
2010.01.21的海地地震报道,2010.02.11的春节故事报道,2010.03.04和2010.03.11的关于两会话题的报道都是根据当时特殊的时间点来进行的相关报道。
第二,《南方周末》会选择存在疑虑的重大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发掘背后的深刻原因。
读者可以在日报中了解到新闻事实,而在2010.01.14的抢尸背后的维稳逻辑聚焦内江“死而复活”案和2010.02.04前公安局长文强的“白加黑”这样的报道中,却可以看到现象背后的更富逻辑的分析和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三,《南方周末》会报道显著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像2010.01.28的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2010.02.18的文化大国是否可能,如何可能等都是这样的报道。
但是《南方周末》并不会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将现象、原因一一列举在读者面前,孰是孰非就由读者自己去判断了。
表格 1:《南方周末》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第四,从下表《新周刊》2010年第一季度头版选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周刊》更爱选用的是偏向文化、精神层面的话题,更为“新潮”,也更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而《南方周末》却很少会选用像《新周刊》中文化气息更为浓郁的话题作为头版,而是更加关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话题,更加注重自身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
这一点也体现了《南方周末》虽然为周刊报纸,但其与杂志还并没有混为一谈,也没有忽略自身作为报纸的使命。
是粘合还是撕裂社会? ——《南方周末》“唐慧案”报道引发的思考

是粘合还撕裂社会?——《南方周末》“唐慧案”报道引发的思考文新集团新闻研究所2013年8月1日《南方周末》刊出《“永州幼女被迫卖淫案”再调查》《卖淫店老板“假立功”真相》《什么造就了唐慧》等一组调查性报道,重新审视引发全国关注的唐慧女儿乐乐被迫卖淫案、唐慧被劳教以及申请国家赔偿案。
记者的调查发现,“乐乐被迫卖淫案”存在核心证据不足、司法程序受到外部压力影响、判决结果因压力导致量刑过重等问题。
报道所呈现的唐慧也与之前媒体报道中的“伟大母亲”形象大相径庭,从而引发广泛的讨论。
本文从南周及其他媒体相关报道、相关网络舆论的分析出发,对当前转型社会下媒体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做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唐慧案”前传“唐慧案”不是个例,之前有,之后还会有。
如果放到传媒环境革命的背景下来看,之前最具典型意义的案例应属“我爸是李刚事件”。
2010年10月17日,“天涯社区”网络论坛上一篇帖子引爆了网络。
帖子称: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大学两名女生在学校宿舍区被一辆汽车撞出近数十米远……肇事者企图逃跑,被学生拦下,……最令人发指的是,下车后,(肇事者)没有丝毫的歉意,竟说“看把我车刮的!你知道我爸是谁吗?我爸是李刚!”网帖透露,肇事者名叫李启铭,其父李刚系保定市某区公安局副局长。
一起交通肇事案,因为肇事者的狂傲与蛮横,特别是其“官二代”的身份,触动了社会敏感神经,这篇帖子引起极大关注,并在各大网络论坛转帖。
传统媒体也注意到这一网络热点,第二天,全国多家媒体就以《河北大学校园内两女生被撞一死一伤肇事司机叫嚣“我爸是李刚”》、《河北大学两女生被撞1人死亡肇事者自称官二代》为题,纷纷刊出报道。
“我爸是李刚”事件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事件之后的发展很多人也许还记忆犹新。
网友以“我爸是李刚”网络造句大赛、创作网络歌曲、PS图像等形式,展开大规模的网络围观、网络狂欢;关于李刚家有多套房产、李刚岳父是某副省级干部等传言在不胫而走。
《南方周末》评论版特色分析

《南方周末》评论版特色分析作者:陶苏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8期【摘要】《南方周末》自2007年创立了单独的评论版面,几经改革后至今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其版面规模宏大、涉及题材广泛都为国内传统媒体之少数。
本文尝试通过对2013年9月到11月的评论文章进行内容和题材上的分析研究,侧重对其评论特色进行总结。
【关键词】《南方周末》评论特色《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是中国最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之一。
目前报纸分为新闻、时局、经济、文化、评论、绿色六大版块。
而评论版块以其批判的精神、冷静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情怀,体现出一个成熟媒体对于社会舆论高端的理性引导。
一、文本选择本文选择了2013年9月5日至11月28日这三个月的评论文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因素:第一,遵从新闻报道的时新性原则,评论也一样,最新最热的评论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所在,才能理性正确引导当下大众的舆论倾向。
第二,9月到11月虽然不是传统意义的季度限定,但从时间上来说是一个完整的季度,是一个周报相对完整的出版周期,能充分地反映出一家报刊的办报特色。
二、数据分析1、内容分析9月5日至11月28日评论内容数量比例,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连续的109天中共刊登了289篇评论,涉猎内容非常广泛。
其中,关于政治的评论共50篇,在所有评论中首当其冲。
评论版的黄金栏目“方舟评论”多为时政评论,比如11月14的《抓住改革时间窗口,完成现代国家转型》。
其次是社会评论,说明《南方周末》对于当下社会民生是相当重视的,11月28日“周末茶座”的《奢侈的二胎》就是围绕市民生二胎的话题展开评述的。
而大众所关心的医疗问题、“三农”问题以及时下热门的环保问题也均有涉及。
例如11月21日“三言两语”的《医患关系,来碗鸡汤》、9月12日“乡村乡村”的《农民买房不在城镇落户》以及10月17日的“漫画一针”《节约能源变得更重要了》等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分析
【摘要】:伴随着公众意识的觉醒,读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已经不单单满足于了解事件概况,他们希望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始末以及发生原因和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特稿这一善于深度解释事物本质的文体应运而生。
特稿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其内容详尽,报道深刻,还因为它具有强烈的叙事性,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对特稿的叙事学分析具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南方周末》是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性周报,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深度报道是其特色之一。
2003年,《南方周末》辟出专版刊发特稿,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式特稿”的典型代表,对其进行叙事学角度的分析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特稿和《南方周末》特稿进行概述,并阐述了对其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别从叙事者、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等四个方面,探究《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方式;第三部分分析《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策略,总结其叙事特点,为特稿写作提供学习范本。
本文运用了典型抽样的方法,从2003年《南方周末》特稿诞生之后至2012年底所发表的特稿中,抽取四十余篇典型的特稿文本作为研究样本,并且为了使研究更具指向性,又将抽选重点放在近五年中所发表的特稿,所选样本题材涉及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和事件类四种类型,内容兼顾农村变迁、社会热点、教育体制、海外传奇等四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南方周末》特稿内容的主要方面。
采用演绎归纳法、内容分析法和典型个案分析法,结合叙事学和新闻叙事学的
相关理论,对样本进行分析解读,并探究其叙事策略,力求对新闻采写实践及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南方周末》特稿叙事分析叙事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1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7一、研究目的及意义1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1、对《南方周末》的研究11-122、对特稿的研究12三、相关理论概述12-151、叙事学12-142、新闻叙事学14-15四、研究方法15-17第一章《南方周末》特稿及其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17-221.1特稿的界定17-181.1.1特稿的起源与发展171.1.2特稿的界定17-181.2《南方周末》特稿的发展历程18-201.3对《南方周末》特稿进行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20-221.3.1可行性分析201.3.2必要性分析20-22第二章《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方式22-422.1《南方周末》特稿的叙述者22-272.1.1叙述者22-232.1.2新闻叙述者232.1.3《南方周末》特稿的叙述者23-272.2《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时间27-342.2.1《南方周末》特稿的时序27-302.2.2《南方周末》特稿的时限30-322.2.3《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频率32-342.3《南方周
末》特稿的视角34-372.3.1零聚焦叙事34-352.3.2内聚焦叙事35-372.3.3外聚焦叙事372.4《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结构37-422.4.1时间连接型38-392.4.2因果关系型39-402.4.3情节转换型40-42第三章《南方周末》特稿的叙事策略42-493.1新闻故事化42-453.1.1刻画细节42-433.1.2聚焦人物43-453.2戏剧化叙事45-483.2.1悬念45-463.2.2冲突46-483.3平民化报道方式48-493.3.1“展示”的报道方式483.3.2通俗易懂的语言48-49结语49-50参考文献50-52附录52-54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4-55致谢55-56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56-5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