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1)
九年级物理下册 第21章 第2节 电磁波的海洋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1)

21.2 电磁波的海洋课型:新授课设计:审核:审批: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月日星期第课时累计课时学习过程(定向导学:教材 150页至 153页)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一、目标解读(2分钟)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2、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会用c = f 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 3、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
学习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学习难点:使学生切切实实体验到电磁波的存在二、夯实基础(20分钟)(一).电磁波的海洋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收到几个节目,但是收音机、电视机和广播电台、电视台之间并没有连着线,那它们是怎样收到声音和图像的呢? 演示活动:打开一台收音机,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根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
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正极摩擦,验证电磁波的存在。
(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 活动2:阅读课本99页完成三、能力提升(10分钟)1、有时我们在打开日光灯的时候,正在广播的收音机会发出“咔咔”的响声,这是为什么?2、在物理课外小组活动中,张英杰同学亲自动手制作了一台极简单的收音机.后来在试听的过程中发现,这台收音机能同时听到许多电台,彼此相互干扰,无法正常收听.请你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填一填: 1、电磁波的产生:迅速变化的 能够产生电磁波。
填一填:2、电磁波的传播 介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它在真空中传播。
(选填能够或不能够)速度是 3、波长、波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其中 是不变的。
其中f 的单位是 ,λ的单位是 ,c 的单位是 。
我们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中,你了解电磁波吗? 认真阅读教材,对照课本知识完成夯实基础部分物理阅读 无线电波的传播途径 无线电波从发射到接收的传播途径有三种,直线传播的叫直射波,沿地面传播的叫地波,射向天空后被子大气中的电离层反射回到地面的叫天波。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21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doc

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2、会用c=f入求速度、波长或频率;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3、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知悉可以人为获得电磁波。
培养学生想像与实践结合的科学的学习态度;2、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了解电磁波的大家族;3、通过动手实验证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深入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他们身边。
难点:使学生切切实实体验到电磁波的存在;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自然奥秘的探索的兴趣。
三、器材准备手机(两部)、收音机、导线、电池等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事件概况: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一架马航波音777-200 客机在起飞后2小时与苏邦空中交通管制台失去联系。
机上共有239 人,载有154名中国乘客。
空中客机怎么会与地面失去联系呢?空中客机靠什么与地面建立联系?(设计意图:利用世人都观注的“马航客机失联”事件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们平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电视节目的影像等等都是靠电磁波来传播信号的。
2、新课教学(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提出问题】电磁波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演示实验】体验感受电磁波的存在在打开的收音机的附近,让电池的负极与一根车坐良好接触,正极连接一根导线,拿着导线头,让它们与车坐接触,并在车坐面上滑动。
问题:为什么旁边的收音机会发出“喀喀”声?电磁波的产生:当导体或电路中的某处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在周围空间就会产生向外传播的电磁波o图片介绍: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高468米,发射广播和电视信号的顶端天线长118米。
人教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下册第21章《第2节 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教案:人教版2020年物理九年级下册第21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一、教学内容1. 电磁波的产生:介绍电磁波的产生原理,以及不同种类的电磁波。
2.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通信、广播、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能力。
2. 通过学习电磁波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难点:电磁波产生原理的理解,电磁波传播特点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电磁波发生器、接收器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手机、电视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应用产品,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波的作用和特点。
2. 知识讲解:(1)电磁波的产生:介绍电磁波的产生原理,以及不同种类的电磁波。
(2)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3)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通信、广播、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电磁波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原理,如手机通信、电视信号传输等。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电磁波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电磁波实验,观察电磁波的产生、传播过程,增强学生对电磁波现象的认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三个方面,以关键词和图示形式展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应用产品,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2. 描述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环节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九年级物理下册第21章第2节 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九年级物理下册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怎么能从很远的地方传到这里呢?看到的电视节目的图像是怎么从荧屏上得到的呢?从疑问中导入课题电磁波探究点一电磁波是怎么样产生的活动1:我们前面提到过水波、声波。
用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水波、声波。
实验1: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
实验2: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珠被弹起。
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
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活动2:看完以上两个实验,那么思考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请看看演示。
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回答: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
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探究点二电磁波是怎么样传播的活动1: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电磁波就是当导体中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
我们知道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电磁波的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我们想想如何做实验才能知道电磁波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启发:回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回答:实验1:把无线寻呼机放在塑料袋,再放入水槽中,打电话请寻呼台呼叫,寻呼机能够收到信号。
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液体中能够传播。
实验2:把无线寻呼机放在密闭的木制的盒子里,呼叫,能够收到信号。
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固体中能传播。
实验3:把无线寻呼机放在真空罩中,呼叫,寻呼机能够收到信号。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教案设计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教案设计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述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说出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简述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电磁波的知识,了解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养成主动学习科学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难点: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教学准备】手机、收音机、真空罩、抽气机、导线、电池、锉刀,多媒体。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景,引入新事件概况:XX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一架马航波音777-200客机在起飞后2小时与苏邦空中交通管制台失去联系。
机上共有239人,载有154名中国乘客。
空中客机怎么会与地面失去联系呢?空中客机靠什么与地面建立联系?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们平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电视节目的影像等等都是靠电磁波来传播信号的。
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提出问题】电磁波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演示实验】体验感受电磁波的存在在打开的收音机的附近,让电池的负极与一根锉良好接触,正极连接一根导线,拿着导线头,让它们与锉接触,并在锉面上滑动。
问题:为什么旁边的收音机会发出“喀喀”声?电磁波的产生:当导体或电路中的某处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在周围空间就会产生向外传播的电磁波。
图片介绍: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高468米,发射广播和电视信号的顶端天线长118米。
广播电台、电视台及移动电话都是靠它们内部复杂的电子线路产生迅速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
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提出问题】电视塔发射电磁波也像声音的传播那样,需要介质吗?【演示实验】把一个移动电话放入真空罩中,给这个电话打电话,这个电话能够收到此信号吗?结论: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21章教案: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21章教案: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目的1.了解电磁波的发生和传达。
2.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达速度。
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4.了解电磁波的运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开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电磁波的发生与传达。
难点电磁波的传达。
教学用具干电池一节、收音机一台、导线一根、真空罩一个、抽气机一台、手机两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有固定,还有手机,手机是经过什么可以完成自在通话的?我们收看电视、收听广播时又是如何接纳到电视、广播信号的?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没有通讯运用的导线,信号都是经过电磁波传达的。
电磁波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电磁波是怎样发生的?怎样传达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电磁波的陆地〞。
二、自主协作,感受新知阅读教材并结合生活实践,完成预习局部。
三、师生互动,了解新知(一)电磁波是怎样发生的电磁波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如何研讨它呢?下面我们制造一下电磁波,大家感受一下。
实验:教员演示:翻开收音机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
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根导线,拿到收音机左近。
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摩擦,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能听到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先生观察演示实验,并一同剖析现象得出结论: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这是由于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发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发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纳了这一电磁波,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小结:与水波、声波的构成相似,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
电磁波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它能为我们传递信息。
典例解读【例1】以下现象不能说明发生电磁波的是( )A.翻开或封锁点灯时,左近的收音时机传来杂音B.电冰箱电路断开时,灯会突然亮一下C.翻开电吹风,左近电视屏幕出现波纹D.电冰箱电路接通时,左近收音机传出杂音【解析】翻开或封锁电灯时,电路中的电流变化,就会发生电磁波搅扰收音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21.2 电磁波的海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21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本节课主要讲述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介绍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电磁波的频率、波长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2.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电磁波传播的速度。
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难点:电磁波频率、波长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利用电磁波的设备?这些设备是如何工作的?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1.2节内容,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3. 课堂讲解:(1)电磁波的产生:介绍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电磁波的频率、波长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2)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电磁波传播的速度。
(3)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等。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一个无线电波的频率为200MHz,求其波长和速度。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讲解解题过程。
5.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已知一个电磁波的波长为1m,求其频率和速度。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答案。
6. 课堂小结:7. 板书设计: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产生: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传播: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应用: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8. 作业设计布置作业:(1)阅读课本第21.2节内容,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教案二】第2节 电磁波的海洋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许多版本的旧教材中都是选学内容,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新教材充分挖掘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讲起,让学生体会到了物理学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科的实用性、趣味性、实验性和科学性等特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体现出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思想。
相比之下,旧教材注重知识的传授,在概念的引入上比较直截了当;新教材则更注重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这种教学的理念更贴近于国外一些专家的教育观。
在北美的一些国家里,从小学五年级起,学生们就会在“科学”这门课里接触到一些粗略的物理学上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会使用实物玩具这类的更直观的物品,让孩子们在直接地看、听,甚至是动手,引导学生在拆装、操作的过程中去感受事物,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到了高年级再辅以深层的理论教学,更利于学生学习。
他们把这样的教学方法称作“ ”(实践协助)。
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农村的学生可能对“电磁波”这个名词还有些陌生,城市的学生虽然对“电磁波”不生疏,但也未必能深入体会到电磁波的存在。
教材在安排本节内容时,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想一想”到“做一做”,从身边的知识、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到新的、未知的世界这一思想。
在教学中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活动,其中一项就是查阅相关资料,使他们对电磁波有初步了解。
另外与旧教材相比,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波长、频率和波速三者的关系有初步认识,并不要求学生深入掌握这三个物理量的定义。
本节内容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为学生学习无线电知识,做好了铺垫,课后将电磁波的危害作为作业练习,指导学生去搜集更多有关电磁波的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物理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电磁波的产生;②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③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④会用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⑤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电磁波的产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2.电磁波的传播知道电磁波怎么传播,了解描述电磁波的物理量,以及电
磁波的传播特点
3.电磁波的家族和应用知道电磁的波谱,了解电磁波的主要用途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怎么能从很远的地方传到这里呢?看到的
电视节目的图像是怎么从荧屏上得到的呢?从疑问中导入课题电磁波
Idu-I
探究点一电磁波是怎么样产生的
活动1:我们前面提到过水波、声波。
用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水波、声波。
实验1: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
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
实验2: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珠被弹起。
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
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活动2:看完以上两个实验,那么思考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请看看演示。
打开收音机
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
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 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它
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回答: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
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探究点二电磁波是怎么样传播的
活动1: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电磁波就是当导体中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
我们知道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电磁波的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我们想想如何做实验才能知道电磁波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
(启发:回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回答:
实验1:把无线寻呼机放在塑料袋,再放入水槽中,打电话请寻呼台呼叫,寻呼机能够收到信号。
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液体中能够传播。
实验2:把无线寻呼机放在密闭的木制的盒子里,呼叫,能够收到信号。
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固体中能传播。
实验3:把无线寻呼机放在真空罩中,呼叫,寻呼机能够收到信号。
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
活动2: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但是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宇航
员在月球上可以用电磁波来通信。
大家看屏幕(微机模拟不同形式的电磁波),观察到什么?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回答:看到一圈一圈明暗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
看到一圈一圈凸凹相间 的状态向外传播。
教师归纳总结:凸凹相间说明有凸起部分和凹下部分, 这样向上部分就形成像山峰似的浪 尖,叫做波峰;向下部分就形成凹谷, 叫做波谷。
每上、下振动一次就形成一个波峰和波谷,
若上、下振动若干次,那么这列水波就以波峰一波谷一波峰一波谷向外传播出去。
波谷数),叫做频率(f )。
电磁波频率的单位也是赫兹( Hz ),也可以用千赫(kHz )和兆赫
(MHz )。
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为 C,它等于波长 入和频率f 的乘积:c=入f , c=2.99792458 X 108 m/s= 3 X 105
km/s
f i 解,单也:Hz
A ;浓迟真空或空气中为3X10WS
探究点三电磁波家族和应用
电磁波是个大家族,通常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频率为数百千赫至数百赫的那一 部分,叫做无线电波。
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天线, 它们有的是发射电磁波的,有的是接收电磁波的, 我们就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中。
抽抽真空
相邻两个 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是一定的,这个距离叫波长(
入)。
波在1秒内出现的波峰数(或
在真空中能够传播。
10? 10 1 10,-* 1 旷10-* 10-^ KT* nr^ 1讯1^* 1^'® ICrTT、町1『耳'焉£电直' --- J i命—鼻佛' "町庫光-重*"¥"才右姑一■當I
MW SW VHF U HF < 章1
1TV> 亠:a 小
■L ..... L-- J __________________ _ 伸10* iigi'o 何’
IfliP—10« Ifli* 叩* (0** W" 10'*
«空[事〕
胃棍X網绘
收音枫1无蔭电: 現热ffi
板书设计
电磁波的海洋
「电鸞波的产临:昴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仝在空
波电礁
渋的V
海传播
洋
电
直空中传播
菽速汕=fA
间《起电《波
「电歳液的传播不需藝介质,电礙渡可在
頁农中电磴波的传播速度:* =・卿西剖5S
X lflPni/s=«3X lo^ni^
电廳波舜庭和应用
教学反思
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由于学生可能对能深入体会到电磁波的存在。
根据教材内容在安排本节时,
课的,并通过事例和演示实验的方法,注重让学生在从身边的知识、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到新生事物的思想。
本节内容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为学生学习无线电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物理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更生动的了解知识。
电磁波”这个名词还有些陌生,并不是由
学生身边生活事例来引入新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