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必修二语文《历史的回声》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落日课件苏教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落日课件苏教必修2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交代所 报道的事实的来源。 本通讯第1段交代了新闻事实发生的时 间、地点。时间精确到分,地点则清楚地 交代出作者与新闻事实发生地的距离: “距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 说明观察得真切。点出自己是“目睹”这 一切发生的,是事件的见证人和忠实的记 录者,说明新闻来源,表明其真实可靠。
思考:
通讯与消息的不同点?
• 消息简单地报道了发生了什么事,不多写 情节,而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 果,展示情节; • 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而通讯则 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 手法,表现生动形象。
基础积累
• • • • • 舷梯 顷刻 拾级而上 翘首 湔雪 xián
qǐng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朱启平被派 往日本横须架港现场采访,9月2日,他亲 眼目睹中、英、法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军舰 “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 其现场报道《落日》在《大公报》发 表后轰动一时,被公认为是“状元之作”, 后被列为大学新闻系典范教材。
他后来在谈这篇通讯的写作时说,我 想我必须以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的 感情来写好这篇报道。
BB—63“密苏里”号战列舰,日本投 降签字仪式所在地
学习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体裁; 2、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 3、体会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4、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自尊 心、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作家作品
朱启平:原名朱祥麟,祖籍浙江海盐, 1915年11月生于上海,1933 年南京金陵中 学毕业,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 正当他准备升入协和医学院就读之际, 一二.九运动爆发,朱启平改读了新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自荐到 美国太平洋舰队当随军记者。
shè qiáo jiān

版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六国论课件苏教版必修2

版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六国论课件苏教版必修2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
(9)与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
)
赵尝五战于秦 (
)
(10)于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
其势弱于秦
(
)
答案:(9)动词,结交、亲附 介词,和、同 连词,和、同 (10)介词,和, 同 介词,向介词,比
3.古今异义
(1)非兵不.利. 古义: 今义:没有好处,不顺利
2.背景解读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大军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 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要送给辽大量的钱 物,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屈辱的盟约之中付诸东流。苏洵反对这种屈辱 的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贿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 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勿重蹈覆辙。
(2)至.于.颠覆 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介词
(3)其.实.亦百倍 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答案(1)不锋利 (2)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3)那实际情况
(4)思厥先祖.父. 古义: 今义:父亲的父亲
(5)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 今义:指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刺客不.行. 古义: 今义:不可以,不好,不中用或接近死亡
(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今义: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答案:(4)祖辈与父辈 (5)智谋和力量 (6)不派遣刺客去行刺秦王 (7)旧事,成例
4.词类活用
(1)义.不赂秦(
)
(2)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
书香晨读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文本总结 课后悦读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ppt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ppt课件
素 材 日 积 月 累
教 学 资 源 链 接
课 后 知 能 检 测
SJ ·语文 必修2





开 卷
【答案】
(1) 判 断 句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
动 探

益 损,这是灭亡的途径。


(2)被动句 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



(3)被动句 却被秦国久积而成的威势胁迫。

自 主
(4)状语后置句 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堂 互 动

有 益
(1)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
探 究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
素 材

(3)日.削月.割 (
)

自 主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
日 积 月 累
导 学
(5)盖失强援. (
)
教 学 资
(6)李牧连却.之 (
)
源 链

自 主
(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


本 初
(8)不能独完.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能 检

菜单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6)苟以天下之大。(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自 主
(7)暴霜露,斩荆棘。(
)
导 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自 主 文 本 初 研
菜单
SJ ·语文 必修2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ppt课件 3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ppt课件 3


课 前 自
(7)之公师将道鼓之.之不.传也久矣


主 导 学
杳句不读知之.其不所知之.也

自 主 文 本 初 研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素 材 日 积 月 累
教 学 资 源 链 接
课 后 知 能 检 测
菜单
SJ ·语文 必修2





开 卷
【答案】
(1)动词,统一/数词,一/副词,一旦/副词,
(7)名词作动词,成为焦土
资 源
(8)名词作状语,把鼎、玉、金、珠
(9)名词的意动用法,
链 接

主 以……为鉴 (10)动词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 (11)动词 课


本 初
的为动用法,为……哀叹
(12)数词作动词,统一
知 能



菜单
SJ ·语文 必修2


堂读互ຫໍສະໝຸດ 开 卷4.古今异义
动 探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者也

材 日
课 前
留取.丹心照汗青


积 月 累





骊山北构而.西折

自 主
(6)而不 谁敢得言而.而 族.灭敢也怒


文 本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课 后 知 能



菜单
SJ ·语文 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苏教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苏教必修2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 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 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 “慷 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 。(《四库 全书总目提要》)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 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 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 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 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 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 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 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 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 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 [译文]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 • 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 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 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 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 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 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 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 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 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 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 慌败北狼狈逃窜。义隆北伐失败至 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 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 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 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 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 量可好?
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 21 岁的辛弃疾 率群众 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 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闭驻有 5 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 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 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 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03历史的回声 阿房宫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03历史的回声 阿房宫赋

开凿大运河,共用了约 1 亿 5 千万人次,有许多开挖运河的民工累死在河 中。 最终因滥用民力,骄奢淫逸,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不论是在隋朝,还是在当今,反腐倡廉,势在必行!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徵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远是真言。 ——朱德
[探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且藩镇跋扈, 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 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但唐敬宗李湛好游 猎,喜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既愤慨又痛心。他在《上 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指出: “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 房宫赋》 。 ”
第 5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灭六国者,六国也。( 译文: )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译文:
)
(3)函谷举。( 译文:
)
(4)秦人不暇自哀。( 译文:
)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译文:
)
【答案】 (1)判断句 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 (2)判断句 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3)被动句 函谷关被攻破。 (4)宾语前置句 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 (5)状语后置句 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11)形容词作动词,全部取完 词作名„„为鉴 (13)动
(8)
(9)名词作动词, 成为焦土 (10)名词作状语, 把鼎、 玉、
(14)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
(15)数词作动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古义: 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 不齐 .. 古义: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ppt(12份) 苏教版1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ppt(12份) 苏教版1

1.字音辨识 浪淘.尽( ) 公瑾.( ) 纶.巾( ) 英发.( ) 强虏.( ) 华.发.( )( ) 酹.江月( ) 舞榭.( ) 佛.狸.祠.( )( )( ) 狼居胥.( ) 元嘉.( ) 巷陌.( ) 【答案】 táo jǐn ɡuān fā lǔ huā fà lèi xiè bì lí cí xū jiā mò
(3)动词,说,讲/名词,道路/名词,风尚/名词,道义 (4)形容词,强大/形容词,有余/动词,音qiǎnɡ,勉强/ 形容词,强健的 (5)名词,地区、区域,此处指古战场赤壁/名词,诸侯 国/名词,国都、京城 (6)动词,应该/动词,应答、回答/介词,相应,随着/动 词,对付,应对
(7)名词,头发/动词,射发,放出/动词,暴露/动词, 起,被任用/动词,征发,调发/动词,出发/动词,发芽,开 放
(4)强赏强.赐词百夺千理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国六故国国..破神灭游,非兵不利
去国.怀乡
多情应.笑我
(6)应河 应.曲声智而叟倒亡以 应.
吾将何以应.敌
早 见生 其华 发.发 矢.十中八九
东窗事发.
(7)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朝发.白帝
5.文言句式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国神游。(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3)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4)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ppt(12份) 3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ppt(12份) 3
素 材 日 积 月 累 教 学 资 源 链 接 课 后 知 能 检 测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
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穿流的险隘之处,因 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
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
SJ ·语文 必修2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4.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素 材 日 积 月 累 教 学 资 源 链 接 课 后 知 能 检 测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 不齐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全、都/形容词,专一/第一,表序数 使 / 动词,派遣 / 名词,使者 词,吝惜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素 材 日 积 月 累 教 学 资 源 链 接 课 后 知 能 检 测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4)动词,灭族,杀尽/名词,类
动词,提取/动词,拿/助词,着
(6)连词,表承接/连词,表
转折/连词,连接两个动词,不译/连词,表递进 子的独立性/动词,到/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自 主 文 本 初 研
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 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 生动形象。
菜 单
SJ ·语文 必修2
晨 读 开 卷 有 益
第二层(四~七句),写由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 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 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 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六 国苏


-
6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苏洵著有《嘉佑集》。本文 选自《嘉佑集·权书》,《权书》共10篇,都 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为第八篇。
3、下列断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4 、为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
A.齐全 B.完整 C.尽,没有了 D.做成
-
8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 “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 “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 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 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 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赵 洎牧以谗诛
-
19
1.作者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何在?燕国和赵国灭亡又 何在?
答:齐国亡在“附于秦”而“不助五国”;燕国亡在 不用武力而以刺客为计;赵国亡在不能信任良将。
2.这一段和作者的论点是否统一?试具体说明。
答:是统一的。本段仍然在谈赂秦,只是换了一个角 度,说不赂秦而能用兵,就不致灭亡。这算是对论点 的一个补充。
效:功效
7.始速祸焉
始:才
8.李牧连却之
却:击退
-
17
9.洎牧以谗诛
以:因为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最后
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几乎
12.诚不得已
诚:的确
13.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倘
若;较:较量,抗衡
14.或未易量 易;量:确定,估量
或:或许;易:轻
-
18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
2
学习本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 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 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 人生感受;在于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 进行忠实的记录。
-题材的两篇文章 《六国论》和《阿房宫赋》。从广义的文 体角度分析,同属散文。细分则一为政论 文,一为韵文。学习时,应在初步弄清两 篇文章异同后,逐篇理清课文,从吸取六 国灭亡的教训进而延伸到吸取秦亡的教训, 进行深入探讨。
-
11
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sàng
暴pù霜露
洎jì
草芥jiè
与嬴 yǔ
下咽 yàn
胜负之数shù
-
12
理解分析前三段
补充注释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
3.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4.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道路(抽象)
5.或曰
或:有人
6.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由于
7.盖失强援 盖:表原因,大概因为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对 大欲
失百倍 大患
数量上
赂 秦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破 灭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
16
分析第三段
补充注释
1.终继五国迁灭 终:最终
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交好
3.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之后
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起初
5.义不赂秦
义:行正义
6.斯用兵之效也
-
22
弊( 在总

分 )

赂 (总分) 秦 力 亏 (第二段)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赂 者
(总分)

赂 者
(第三段)

(并 列)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
( 过 渡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 分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23 今)
8.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
9.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
13
10.则秦之所大欲 11.以有尺寸之地 12.理固宜然 13.此言得之
则:那么 以有:才有 固:本来 得:得当,对
-
14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
15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 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
9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秦—强
楚—大
齐—富
-
10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 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 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 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 “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 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
1
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 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醒悟的 事件,也留下许多经验教训。人们在记录 历史、追踪历史的同时,总会涌现出许多 联想,引发出许多感慨,这中间又有多少 英雄的喟叹、智者的思索和文人骚客的浪 漫诗心。那是历史的回声,它从遥远的过 去传来,有将裹挟着我们的声音向着未来 绵延而去。
-
7
解题
[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
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 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 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 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 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 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 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
20
分析解读四、五段:
补充注释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 待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勿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封:分封 礼:以礼相
劫:挟持 咽:咽喉
-
21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第五段------
承上启下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