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整脊疗法

合集下载

中医整脊(韦氏疗法)

中医整脊(韦氏疗法)

中医整脊(韦氏疗法)揭开中医整脊术的神秘面纱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整脊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颈腰疾病,其疗效是众所周知的,但其治疗机理长期以来却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由于得不到科学的解释,所以在外行看来,中医整脊术就很“神秘”。

最近,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医骨科高级研修班——整脊专题研修班上,北京光明骨伤医院院长韦以宗主任医师提出的“一说二论”,即“脊柱圆筒枢纽学说”、“椎曲论”和“椎体板块移动论”,科学地诠释了中医传统的六大整脊疗法,即旋转法、牵引法、悬吊法、垫枕法、枕缸法和整盆法的治疗机理,自此揭开了中医整脊术的神秘面纱,为中医整脊技术进一步数据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开辟了道路。

韦以宗在深入研究中医整脊术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800多例颈腰痛病例进行临床治疗的体会,认为中医传统整脊技术是依据中医整体观的脊柱认识论作指导的,而中医的脊柱认识论与现代机能解剖学的主要观点不谋而合。

机能解剖学是现代新兴的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机能的角度认识人体解剖,认为人体的机能与形态结构是统一的。

韦以宗的“一说二论”,就是从脊柱机能解剖学的整体观、系统论着手,在将脊柱系统分为静态骨结构系统、静态关节结构系统、动力肌肉韧带系统和神经调控系统四大系统的基础上,发挥中医传统的“体相观”,对中医整脊术的治疗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

一、圆筒枢纽学说中医自《内经》的“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之说,到明代名医汪机的“有诸中,必形诸外”,都是认为人体内部结构会反映在体表,所以可从体相来认识人体内在结构,这就是中医的“体相观”。

《医宗金鉴》指出,正骨需“素知体相,识其部位”,韦以宗据此将中医整脊术与中医的“体相观”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三圆筒四枢纽”说,即将躯体比拟为由脊柱作为轴心支柱的三个圆筒,这三个圆筒分别为头颅、胸廓和骨盆,连接这三个圆筒的脊柱上有四个“枢纽关节”,它们是头颅与颈椎连接的“颅椎枢纽关节”、颈椎与胸椎相邻的“颈胸枢纽关节”,胸椎与腰椎相邻的“胸腰枢纽关节”,腰椎与骶椎相邻的“腰骶枢纽关节”。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学(练功疗法)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学(练功疗法)
突出、脊柱侧弯等。
软组织损伤
练功疗法对于软组织损伤,如 肌肉、韧带、关节囊等也有较
好的治疗效果。
运动系统功能障碍
练功疗法可以改善运动系统功 能障碍,如肩颈痛、腰痛、脊
柱僵硬等。
其他疾病
练功疗法还可用于治疗一些与 脊柱相关的其他疾病,如神经
根痛、坐骨神经痛等。
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适应症选择
练功疗法适用于大多数脊柱相 关疾病,但对于严重的脊柱骨
针对特定病症的功法
颈椎病调理功
针对颈椎病的症状,通过特定的动作设计,缓解颈椎压力,改善 颈椎状况。
腰椎间盘突出康复功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通过特定的锻炼动作,帮助恢复腰椎的 正常生理曲度,缓解疼痛。
关节炎保健功
针对关节炎的症状,通过温和的动作来促进关节的血液循环,缓解 关节疼痛和僵硬。
辅助疗法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学(练功 疗法
•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学概述 • 练功疗法的基本原则 • 练功疗法的主要方法 • 练功疗法的实践与应用 • 练功疗法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01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学是一种通过 手法整复脊柱错位、调整脊柱内 外平衡的中医治疗方法。
特点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强调整体观 念和辨证施治,通过特定的手法 技巧,达到调整脊柱、舒筋活血 、通络止痛等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折、肿瘤等应慎用或不用。
患者身体状况评估
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 体状况评估,以确保患者能够 承受练功疗法的治疗。
禁忌症
孕妇、严重心肺疾病患者、脊 柱严重畸形或不稳定的患者等 应禁用练功疗法。
治疗反应观察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 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中医整脊、美式整脊与日式整脊

中医整脊、美式整脊与日式整脊

一、中医整脊:
中国对脊柱的矫正和调理的方法是多姿多彩的,即中国除了运用手法对脊椎关节位置关系进行必要的矫正和刺激调理外,还更采用多种方法(如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疏通,针刀松解,温热理疗和中药调节等多种调理手段)对脊柱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调理,使其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这些方法亦可都称其为“脊柱调衡疗法”,都是一种调理、整理、梳理和管理整个脊柱的综合方法。

所以将其称为“中医整脊”。

二、美式整脊:
美式整脊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帕尔默先生(1845—1913),其后有了劳根、冈斯德和傅亚伦等学术流派。

其中,劳根整脊主要运用的指法对脊椎进行调整或矫正,而冈斯德整脊则运用影像学和生物力学的先进知识,并应用手法对脊椎进行更科学的矫正,傅亚伦整脊等则引用日本的长短腿的比较法,并发明枪式激活整脊法。

总之,美国整脊的特点主要是集中在对脊椎关节的矫正和整理上,所以我们将其称为“美式整脊”。

三、日式整脊:
日式整脊主要是西元寺正幸先生的骨盆矫正压揉和礒谷力学疗法。

骨盆矫正压揉(指压)法强调对脊柱的底座——骨盆进行矫正的重要性,只要地基(骨盆)正了,脊柱也就可以正。

礒谷力学疗法则是注重对长短腿的调整和自我姿势的锻炼和养成,从而达到对脊柱的矫正。

总之,日本是注重要求对整体的脊柱达到正确的位置关系上来即可,所以,我们称之为“日式整脊”。

整脊十法

整脊十法

整脊十法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仰卧,低枕。

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

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

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

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

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

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臵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

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

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 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

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

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

中医整脊的名词解释

中医整脊的名词解释

中医整脊的名词解释中医整脊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脊柱相关疾病、腰酸背痛等症状。

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手法矫正脊柱错位,通过调整骨骼结构和脊椎的位置,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整脊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著作。

中医认为,脊柱是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是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

脊柱若出现错位、移位等问题,就会影响到气血的正常流通,导致身体不舒服甚至出现各种疾病。

中医整脊主要通过手法调整和矫正脊柱,恢复脊柱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手法包括推拿、牵引、扳法、拔罐等,这些手法在服用药物或者进行手术之外,为患者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选择。

中医整脊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头痛、肩周炎、偏头痛等等。

研究发现,这些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往往与脊柱的异常有关。

通过中医整脊,可以改善脊柱的状况,舒缓症状,甚至治愈疾病。

不仅如此,中医整脊还可以用于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脊柱的状态密切相关。

经常保持脊柱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可以防止脊柱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因此,中医整脊也常被用作健康养生的一种手段。

中医整脊不仅注重治疗效果,还注重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整脊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手法和措施。

这使得治疗更加精准、有效,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整脊虽然在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方面表现出色,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

对于某些病情严重或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中医整脊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其他主要治疗措施。

总之,中医整脊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手法调整和矫正脊柱,恢复其正常形态和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特点,使得它成为人们追求健康和舒适的重要选择。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医整脊之前,应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和伤害。

整脊手法能否有效缓解胃肠道不适

整脊手法能否有效缓解胃肠道不适

整脊手法能否有效缓解胃肠道不适在日常生活中,胃肠道不适是许多人都经历过的困扰。

从胃痛、胃胀、消化不良到腹泻、便秘等症状,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给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当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们往往会寻求各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然而,近年来,一种相对较为新颖的治疗方式——整脊手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那么,整脊手法究竟能否有效缓解胃肠道不适呢?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整脊手法。

整脊手法是一种通过调整脊椎的位置和结构,来恢复脊椎正常生理功能的治疗方法。

脊椎作为人体的支柱,不仅支撑着身体的重量,还保护着脊髓和神经。

当脊椎的关节出现错位、扭曲或受到压迫时,可能会影响到神经的传导,进而导致身体各个部位出现功能障碍。

胃肠道的正常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着胃肠道的蠕动、分泌和血液循环等功能。

而脊椎与这些神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脊椎出现问题,可能会干扰神经信号的传递,从而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一些研究表明,整脊手法可能对缓解胃肠道不适具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对于一些由于脊椎错位导致神经受压而引起的胃肠道症状,通过整脊手法纠正脊椎的位置,可能减轻神经受压的程度,恢复神经的正常功能,进而改善胃肠道的不适。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整脊手法并非适用于所有胃肠道不适的情况。

胃肠道不适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饮食不当、感染、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失调等。

对于这些由其他明确病因引起的胃肠道问题,整脊手法可能无法直接解决根本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整脊手法的效果也因人而异。

个体的脊椎状况、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师的技术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治疗的效果。

而且,整脊手法通常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并非一次就能立竿见影。

此外,如果在接受整脊手法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疼痛加剧、症状加重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治疗,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毕竟,整脊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但它不能替代传统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骨整脊的的10个手法

正骨整脊的的10个手法

正骨整脊的的10个手法一、正骨整脊的介绍正骨整脊是指利用手法,以手触及身体的外表,作用于脊柱及其它关节,牵引拉伸和刺激肌肉,以调整或恢复脊椎和关节正常功能的一种手法疗法。

它可以改善人体各部位的状态,达到保持健康、治疗病痛的目的。

二、正骨整脊的10个手法1、按压。

按压是指使用手指、拇指或手掌,以稳定的力度按压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达到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的目的。

2、拉拽。

拉拽是指以轻微的拉力,从脊椎或关节的一侧向另一侧施加一定的力量,以调整关节的位置,促进关节的活动和维持关节的正确姿态。

3、拍打。

拍打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节奏性地拍打,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弹性,以调整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4、摩擦。

摩擦是指以手掌或手指,用缓慢而均匀的力度摩擦脊椎或关节的表面,以改善肌肉的状态,增强血液循环,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5、搓揉。

搓揉是指以拇指、手指或手掌,用均匀的力度,沿着脊椎或关节的曲线运动,以刺激肌肉,增加肌肉的弹性,减弱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6、拉拔。

拉拔是指以手掌、手指或拇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由脊椎或关节的一侧向另一侧施加一定的拉力,促进肌肉的放松,以改善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7、捏拿。

捏拿是指以手指或拇指,用持续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按摩、揉搓或拉拔,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8、滚筒。

滚筒是指以手掌或手指,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以轻微的力度,进行转动滚动,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9、拨动。

拨动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拨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弱肌肉紧张状态,促进关节的活动,以调整脊椎和关节的状态。

10、抖动。

抖动是指以手掌或手指,以轻到中等的力度,在脊椎或关节的表面进行节奏性的抖动,以缓解肌肉紧张状态,增强肌肉的弹性,促进脊椎和关节的正常功能。

关于“整脊”疗法,这篇介绍超全面!!

关于“整脊”疗法,这篇介绍超全面!!

关于“整脊”疗法,这篇介绍超全面!!本文作者:蔡金山来源:康复医学沙龙整脊,在我国是一个泊来词汇,它的英文单词为Chiropractic,直译过来是徒手操作或者徒手治疗的意思。

可能最初的印象是来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一种疗法,为了突出与中医推拿,正骨的区别,所以用了整脊这个词,言外之意就是对脊柱进行整复,矫正的意思。

近几年,因为美式整脊疗法在我国的推广,以及我国传统治疗的近一步研究,同样是对脊柱的治疗,就不禁引起了许多“纷争”。

就好像门派之别一样,整脊与正骨,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医学理论,到底谁能决胜在紫禁之巅?而背后又是怎么一会事?带着“崇洋媚外”与“天朝传统”的吃瓜群众们,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整脊”背后的事。

我们先把对脊柱整复技术疗法统称为整脊。

首先整脊并不是美式整脊和中医正骨所特有的技术,其历史悠久程度也绝不是一二百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不单单指我国,更不是说建国几百年的美国,整个亚欧非大陆,都存在用类似方法治疗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可以说在治疗疾病探索中,人类都是聪明的。

所以,关于起源,我只能说这是人类细心观察与探索的结果。

常用整脊作为治疗手段的人员,目前来说为5个职业,美国整脊医生,中医骨伤科医生,中医推拿医生,物理治疗师,欧美的整骨医生。

美式整脊医生在美国是合法的医保是可以支付的,但不代表它就是美国的“主流医学”,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州,没有任何医学可以代替西医学的地位。

所以美式整脊医学和医生是以自然疗法,保健医学存在的,绝不像我国某些“大师”所谓的那种包治百病般存在,该开刀的吃药的,必须吃药,任何整脊治疗都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存在,但代替手术与吃药那等同于“谋财害命”。

中医骨伤科,在我国的发展中有过许多的类别,徒手操作的技术很多,但远远不至于徒手操作,中药,针灸等等都是治疗的办法,治疗对象也不单单局限于颈腰椎病,骨折,挫伤,外伤毕竟几千年的中医外治是靠骨伤科撑起来的。

传统中医正骨治疗骨折,四肢关节等都有独特的办法,其广阔与深远程度,是很多学科所不能比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整脊疗法中医整脊,是运用中医原创思维研究人体脊柱系统解剖、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用手法为主的中医疗法调整气血、筋骨,使气血协调并恢复或改善脊柱力学平衡以防治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学科。

中医整脊既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又是古老的学科。

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中医对脊柱及脊柱相关疾病的认识,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脊椎法”“按脊法”的论述和“腰痛”的专篇。

历代医家发明创造了用整脊手法、针灸、内外辨证用药和导引练功的诊疗方法,形成了富于中国中医特色的整脊疗法。

现代的中医整脊学,是经过系统发掘整理中国传统医学整脊技术史和中国传统医学脊源性疾病史的基础上,应用中医传统医学思维,结合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科学进行了脊柱机能解剖学和运动力学、生物力学的研究,提出脊柱四维弯曲体圆运动规律、脊柱圆筒枢纽学说、脊柱轮廓平行四维平衡理论和椎曲论等科学理论,是中国整脊学的基础理论。

应用以具有中国传统中医特色的脊柱运动力学的新理论为指导,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用整脊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四大无痛无创疗法,采取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和医患合作八大应策,对脊柱骨关节和椎间盘伤病并发脊髓、脊神经、椎动脉损伤以及脊源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1. 对脊柱关节半脱位、错位、错缝和棘突偏歪的认识。

各种脊椎关节半脱位、错位、错缝和关节失紊排例不齐是我们在手法界经常听到,或经常要使用的术语、个别的学者在其著作或论文中,也介绍了这些术语,但这些术语在目前已有的医学字典中许多都无法查阅到,具体的含义和所代表的病理学变化、也没有被很清楚的解释与界定。

因此,导致这些术语成为我们同行之间才能听懂或理解的“行话”,在临床实践中,很多整脊医生凭借自己的触诊或触摸来判断患椎位置。

根据自己触诊的感觉结合自己的临床工作经验,得出患椎现的病理情况。

如:“错位”、“错缝”、“半脱位”等。

或以此作为诊断,而这些术语常常给人一种骨关节解剖位置发生了改变。

必需整复来治疗,这样就为整脊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而临床最常用的就是触摸患者的棘突横突或小关节突来判断患者棘突的偏歪,或椎体的旋转及方向,而后整脊师就可以使用整脊手法来矫正或治疗,这些所谓的“错位”、“半脱位”和“错缝”。

许多整脊师对棘突或横突触诊的实质并不了解,只是简单机械的理解棘突或横突触诊的方法和方式,没有很好的结合具体的疾病的病理学改变和局部解剖学知识来加以判断分析,对生理性棘突偏歪,病理性棘突偏歪,代偿性棘突偏歪缺乏鉴别诊断的能力。

虽然,棘突偏歪是诊断脊柱相关疾病的要点之一。

但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棘突偏歪都必定有临床意义,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X线综合分析才能作出诊断。

下面将三种棘突偏歪做以鉴别比较:(1)生理性棘突偏歪:这是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棘突受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其骨性结构偏离中轴或移向一侧,或棘突分叉状,一边长一边短,触摸时往往只摸到长的一侧相邻棘突的间距一宽一窄或棘突后凸或前凹,棘突旁软组织有明显肌肉紧张和压痛,且随着椎体的移位出现相应的神经或血管受刺激压迫的症状,运动功能受限,且棘突旁压痛越显著,临床意义越大。

这种棘突偏歪,是脊源性疾病的诊断和整脊复位的依据。

(3)代偿性棘突偏歪: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棘突旁软组织仅有轻微的炎症反应,及压痛等。

这种代偿性棘突偏歪的出现,表示脊柱其他部位已有移位或错位,由于椎体的内外平衡失调,力学结构的改变,就使错位椎体的上端或下端的一个或多个椎体发生继发性移位,这样可使脊柱在力学上保持相对平衡。

美国神经整脊学派著名脊柱专家冈斯坦德在剖析脊柱错位机制时,对错位引起的代偿是这样解释的;某一处脊椎引起其他脊柱反方向的位移称为代偿,它是效应。

代偿脊椎所表现的倾斜位置不正是来代偿脊柱将会失去的平衡,当一个脊柱错位时(参照正位脊柱站立位片)椎间盘的楔形变引起上位的脊椎改变方向,并且从正常的垂直位置倾斜,这样将会失去脊柱平衡,但这种错位引起的转向不会无休止往上延伸,因为人体为了保持平衡,在上位脊柱的某一处一个或多个脊椎肯定会通过与错位脊椎反方向的位移来代偿失去的平衡,这种位移是代偿机制,是企图重新建立正常的脊柱平衡。

每一个错位都引起代偿,代偿椎相邻的椎间盘功能是正常的,局部无炎症,神经无压迫,所以他们可以自由活动。

代偿脊椎在什么部位发生及代偿脊椎数量由下列因素决定:①错位脊椎的位置②错位的方向③病人重量分布④先天性不良的组成。

如果临床整脊师治疗时能够患椎和代偿椎同时治疗效果更好。

临床发现脊柱相关疾病的急性期以治代偿椎为主,慢性期以治患椎为主,或标本兼治。

提高疗效。

根据骨科的分类错位在1㎜以内为错缝,在1~3㎜之内称为半脱位,错位超过3㎜称脱位,但有关资料对脊椎关节半脱位、错位的定义的诊断标准却不甚明了,对脊椎关节半脱位的解剖形态学基础是什么,也没有确切的界定。

国外有关半脱位诊断标准比较多,主要集中在颈椎节段半脱位的谈论上,特别是寰枢椎体放射解剖有关资料对关节半脱位的论述较多,一般认为在X线上有一些征像,如:一个脊椎自另一个脊椎上移位的程度不一。

当关节小面移位但无重叠时,椎间孔可增大,并有椎间盘破裂的位移。

这种情况被看作是“半脱位”。

笔者认为,整脊技术在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上绝大多数是针对关节的微小移位即“错缝”而言。

其二,临床中发现脊柱解剖位置变异或小关节紊乱并非完全是一种病理现象,大多数椎体小关节紊乱是对脊柱正常生理活动和退变所引起变化的一种适应现象,只要脊柱保持在正常的或仍可代偿的位置时,就不会出现临床症状。

因每人的代偿程度不同,故在相同的病理下症状与临床检查不成正比。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不一致。

所以对处于代偿状态下的关节紊乱不能认为是病理现象,仅少数小关节紊乱,才会压迫或牵拉周围软组织而成为病理现象,假如临床整脊师,对脊柱所有紊乱的小关节加以整复,那么,脊柱将产生超过生理范围的被动运动。

这就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性,所以,笔者认为整脊技术的临床机理是从调整脊柱的内环境做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而不仅仅是针对局部的关节紊乱而已。

2.整脊复位时,所致弹响声的临床意义传统正骨推拿医师多认为推拿时所出现的弹响声是手法成功的标志,但对其产生的实质研究甚少,对影响所产生弹响声的诸要素也知之甚少。

因而很难对其临床意义做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判断。

目前,对整复时所出现的弹响声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是大多数临床整复医师都将弹响声作为手法成功的标志。

因此,有必要对整复时所产生的弹响声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明确其发生机制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虽然已经证明整复时所产生的关节弹响声是一种与脊柱密切相关的物理现象,但仅是在近年才开始对这种弹响声的产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进行了研究和质疑。

笔者在多年临床观察中认为,在整脊时所出现的弹响声并不能完全代表关节复位,临床中有的患者可出现弹响声。

有的则否,而且声音有大有小,有多有少。

国外Sandoz在其综述中介绍了掌指关节弹响声的某些特征。

即关节弹响声响可伴有X线下少见的关节间隙改变,此外,在最短无应期消失之前,掌指关节不会产生第二次弹响声,Meal和Scott证实,当作用于手指的拉力不断增加时,会出现可闻及的弹响声。

同时可伴有整个掌指关节的抵抗阻力明显的下降。

另外,利用麦克风他们还发现掌指关节所发出的弹响声与颈部脊柱整复时发生的弹响声相似。

生活中,人们在活动脊柱或伸懒腰时,经常会听到脊柱内发出的弹响声可为一声或数声,但也无任何的不适感,反而感觉轻松。

传统医学一般认为。

这种弹响声来自关节腔,关节腔内压力小于大气压是负压,胸内负压是关节稳定的因素,而滑液则为灵活因素,在静止时关节稳定因素占优势,灵活因素相对减弱,当关节突然受到牵拉或扭转时,瞬间拉力超过关节腔内中心的负压力,关节腔内周围的气体迅速向中心扩散,形成弹响声。

笔者认为,弹响声是关节腔内气体扩散液的震动声,气体扩散的结果使关节腔内的压力超于均衡,使关节灵活性增加,这种变化是关节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的转变,使肌肉协同收缩以完成随意变动的条件。

关节响声既可在正常关节出现,亦可在错位的脊柱整复时发生。

因此,响声并不代表错位关节复位。

所以临床医师在整脊治疗时,追求弹响声为手法复位成功的标志是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2. 影像学检查的临床意义首先,是为排除临床禁忌证而用,临床诊断并非完全依赖X线片。

因为:从事整脊疗法的专科医生,对X线片的细小变化非常重视,从中而找出患椎的位置,而非专科医生则全面看,对细小变化往往不引起重视,所以临床中经常听到患者抱怨,在别的医院拍X没事,到专科检查看片后,却说又错位了?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1)专科医生提到的错位,棘突偏歪是指关节的微小移位,这种改变往往达不到放射簹的规定标准,但在临床检查中有明显的阳性体征,且经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所以,类似问题的诊断完全凭医者触诊检查诊断。

(2)X表现与症状不成正比,如:颈椎开品职,示齿状突两侧间隙不等宽,有的明显大于正常值,但并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有的仅移位1mm,却有明显的眩晕症状。

(3)投照位置及体位的关系有时也可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4)X线片或CT、MRI所表现的诊断是“模糊”值,如:人到中年后脊柱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变,形成一种病理性的平衡状态,因此,临床症状与影像结果不一定相吻合,其诊断结果的严重程度也临床症状不成正比。

所以,后法向注重触诊的准确性及辩证施治的能力,只有达到手摸心会的境界施治,方可事半功倍。

整脊疗法,又称“脊住(定点)旋转复位法”,是以分筋弹拨、按压疏理等整复手法作用于脊椎背膂,以促进督脉气血和畅,使病椎恢复正常,从而治疗脊椎伤损等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很早就为医家所应用。

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称:“脊梁骨……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

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yǔ lǚ之形。

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

”对损伤性脊椎病变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整复手法等已有较明确的载述。

近代以来,本疗法的治疗范围有不少发展,不仅对颈椎、腰椎棘突偏歪等伤骨科疾病有较好疗效,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由脊椎病变引起的某些疾病。

【基本内容】通过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的治疗,可促使患椎椎间隙及纤维环、椎间韧带发生旋转、牵拉,从而对突出的髓核产生周边压力,使突出物易于回纳;通过拨正偏歪棘突,椎体关节得以恢复正常(或代偿性)的解剖位置,使之与周围肌肉群相适应(即古医籍所称“骨合缝”、“筋入槽”),解除关节囊、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椎动脉血流。

此外,对合并小关节僵凝者施以旋转手法,还能松解粘连,增加活动范围,缓解疼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