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美术
考研中国美术史热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

考研中国美术史热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一、近现代中国画艺术(一)海上画派19世纪中叶,上海经济繁荣,在此云集的画家,师承不同,各有专长,但居主流地位的则是“海派”群体。
“海派”画家善于将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传统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绘民间奇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海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代表人物是“海上三任”(即任熊、任薰、任颐),以任颐为高峰;后期以吴昌硕为巨擘。
任颐、吴昌硕、蒲华、虚谷并称“海派四杰”。
1、任颐任颐,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
他擅长花鸟画和人物画,与吴昌硕蒲华、虚谷并称“海派四杰”。
他的人物画,早年师法陈洪绶,形象夸张,富装饰效果;晚年吸收华喦笔意,更加简逸灵活。
他的花鸟画,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近于陈洪绶;后取法恽派及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
他的代表作品有《蕉荫纳凉图》、《酸寒尉像》、《紫藤翠鸟图》等。
他的绘画风格体现了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的结合,雅俗共赏反映了这一时期市民阶级对绘画艺术的审美要求。
2、吴昌硕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他擅长大写意花卉,取材梅、兰、竹、菊、牡丹、松树、荷花、水仙等。
他的作品讲求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配合得宜。
其作品重整体,尚气势,认为“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富有金石气。
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接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字格局,或作对角斜势。
用色上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浓艳。
吴昌硕因以“草篆书”入画,状物不求写实,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笔墨形式。
人教版(2019)高中美术鉴赏第10课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课件(共33张PPT)

国 美 术
馆
藏
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 冷军
《世纪风景之二》冷军
冷军《五角星》
冷军什么?有什么特点?
走在美术界思想解 放前列的杰出艺术 家吴冠中是绘画 “形式美”和“抽 象美”的倡导者和 实践者,其创作的 《春雪》是他艺术 主张的成功实践。
春雪(纸本水墨设色) 吴冠中
在鲁迅的积极倡导 和推动下,20世纪 30年代兴起了新兴 木刻艺术运动。 受西方版画的影 响,新兴木刻由传 统木刻的“复制” 向“创作”功能转 变。 此外,新兴木刻的 “新”还体现在, 它紧跟中国社会现 实,是为变革社会 而产生的美术。
以️美术为武器
到前线去(黑白木刻) 胡一川
怒吼吧!中国(黑白木刻) 李桦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铜) 常沙娜主创 香港
歌乐山烈士纪念碑(局部)(花岗 岩)江碧波、叶毓山 重庆市
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
2022北京冬奥会 主火炬
新媒体 装置艺术
新媒体艺术
地书(装置艺术) 徐冰
信息技术 跨学科 跨媒介 交互性
徐冰自己说过关于 《地书》的创作过 程,很长一段时间他 在飞机上度过,他发 现飞机上的各种标志 标识都有很强的可读 性,于是便产生了整 理一套“标识语言” 的想法。可以️说读者 不管是何种文化背 景, 只要他是被卷入 当代生活的人, 就可 以️读懂这本书。
屏开金孔雀 纸本水墨设色 任伯年
蛙声十里出山泉 纸本水墨 齐白石
栖霞山居 纸本水墨设色 黄宾虹
李铁夫
直接学习西方(学习型):留学学习 西方油画技法,技巧纯熟,造诣精 深。
徐悲鸿
林风眠
中西融合(融合型):“写实改良中国 画” ,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
中西融合(融合型):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 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中国近现代美术

《宿雨初收》这幅作品是在彩色最湿时用宿墨去破的。
傅抱石--奋跃飞动的山水画
傅抱石(1904年-1965年),江西新喻人。少时家贫,后受徐悲鸿器重,推荐赴日留学,归国后任教于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善绘山水、人物、工意兼具。钟情于石涛之画,改名抱石。写山雨流泉,树石草亭,用墨淋漓,激情四射,气韵连贯,一气呵成。人物画皆以线描,或细挺,或秀柔,面部具体,衣着姿式泼墨写意,尤擅长历史人物,既有晋、唐古雅之风,又有现代浪漫气质,如《九歌图.湘君》。 晚年任南京师范学院艺术系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著有《石涛上人年谱》等。
一.中西美术的碰撞
十九世纪末,西方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西学东渐越来越明显。西方文化挟政治经济的巨大威力,在中华大地上迅速漫延中国满清封建王朝已如西山落日,日趋腐败没落。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把目光投向西方,试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反封建旧制度、救国救民的道路。在美术方面,新式美术教育体制逐渐建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以西画、雕塑为主体,提倡写实主义。大批留学生从海外归国进一步加剧了中西美术的碰撞。 20世纪20年代伊始,大批留洋画家归国,逐渐引发了中西绘画孰优、孰劣,中国画何去何从,其发展出路何在,在中国画坛展开探讨争论。中国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采取了传统创新和中西融合两种主要的态度。 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经历了激烈的分化与变革,因循传统、恪收古法的画风虽然仍在延续,但已失去活力;同时,西画的东渐,油画、水彩、水粉画的发展,也使中国绘画的因循守旧之风更为颓衰。此时,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为代表的一批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应运而生。他们植根于传统,重视师法自然和切入显示生活,努力提高学养,弘扬传统绘画中的优秀成分,刻苦创新,使中国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
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美术

第六章中国近现代美术【教学目标】使学生着眼于西方文化入侵以后中国美术的历史,以绘画为主,兼顾其他相关美术门类,不作一般编年史的陈述和个别艺术家的介绍,而是围绕与中国美术近现代特性相关的因素,来解释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历史演变,并通过与传统的比较,加深对这些近现代因素的理解,进而探讨艺术风格和样式与这些因素可能存在的关系,作为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一系列问题思考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分类、特点【教学难点】掌握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脉络及元素一、导语两幅潘天寿作品《映日》以浓重的墨色与红花相衬就更能体现出这句诗的意韵了。
通常,荷花给人以一种谦谦君子的感觉,而这两幅《映日》所具有的更是一种力度的美。
这幅画一改普遍的构图,将荷花置于左上方边缘部分,虽然占的位置不大,但墨色浓重,线条强劲,与画幅右下方水墨淋漓的大片荷叶形成构图上的平衡。
与之相对应的,右下角一小块赭黄的地面与红荷也构成斜对角线的构图,产生向画外展开的张力。
纵观全图,一种空旷、自由的感觉油然而生,使人为之一震,惊叹于那朵出水芙蓉所特有的含蓄的美与世无争或者是别一种更高的境界。
潘天寿常用映日荷花来表现他对西湖的热爱,寄托对家乡风土的浓厚感情。
无论是笔画的还是指画的荷花,都已成为有目共赏的珍品。
在潘天寿的作品中,所画的都是常见的题材,但这些最平凡的东西,经他的点化,便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尤其是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山花野草,他都寄予无限的热情,信手画来,总是表现得那么新颖别致、优美动人,真有一种化平凡为神奇的杰出才能。
这幅《记写雁荡山花》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他从深入雁荡山写生得来的这些山花幽草的细微题材,居然被他化为气势磅礴的巨制。
为了使这些山花幽草表现得更鲜明突出,他采用双勾重彩画法,与大笔浓墨的写意岩石,取得粗细、刚柔、黑白、青红的强烈对比,并巧妙地使之达到对立统一,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动人的艺术效果,同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以小见大,以平见奇。
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 (2019) 必修美术鉴赏

本课小结:
题材 语言
传统 时代
传承 创新
拓展任务
到前线去 胡一川 1932年
马锡五调解婚姻诉讼 古元 1943年
初踏黄金路 李焕民 1963年
拓展任务
画家冯钢百 李铁夫 1934年
开国大典 董希文 1953年[现代]
潮 詹建俊 1984年
• 尝试将中国美术创作和时代变迁的关系整理成评论文章
同学们,再见!
海上画派 南黄北齐 引西润中
海上画派
• 笔墨的特点是什么? • 题材与传统中国画相比有哪些变化?
鼠尾
任
伯
年
屏
开
酸
金
寒
孔
钉头
雀
尉 像
墨骨法
1888 1877
年
年
吴 昌 硕
寿 桃 图
年
1924
南黄北齐
• 他们从传统里继承了什么? • 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艺术语言对传统进行创新?
黄
宾
虹
黑密 厚 重
吴
冠
线
中
春 雪
1983
面
年
线 点
点
面
祝 大 年
玉 兰 花 开
年
1976
罗中立 父亲 1980年
何多苓 春风已经苏醒 1981年
朱乃正 国魂·屈原颂 1984年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 常沙娜主创 1997年
李大钊像 钱绍武 1991年
哪吒闹海(局部)张仃 1979年
地书 (装置艺术)(局部) 徐冰 2012年
传承与创新 ——中国近现代美术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时代背景
传统美术 变 继承发展 革
与
开
拓
第10课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教案

第10课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教案美术鉴赏:第10课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2课时)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中国近现代美术以传承与创新为这一变革时期的主旋律。
本课主要阐述150余年来中国艺术家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积极探索:在中西美术的交融碰撞中寻找中国美术的发展道路;在时代变革中积极反映社会变化,表达社会进步;在改革开放时代,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新的题材、形式与观念表达真、善、美的核心价值。
审美判断:认知这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多样性,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作品进行探究和评价,形成对这个时期美术作品的审美判断。
文化理解:学会从文化和时代的角度观察与分析,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掌握不同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美术创作的影响,理解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精神内涵。
尊重社会变革时期美术作品的创作所秉持的中华民族情感与文化立场,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在时代变革中的转变。
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在观念与形式层面的多样化探索。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筹办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根据本课内容,设计任务研究单。
准备好阅读教材,利用依据对不同时期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作品的图片。
制作有图书馆、博物馆及作品的研究兴助于推进教学的电子课件。
官网等资源查趣组成研究小组,找资料,进修小利于教室进修实组依据任务学效。
单完成预。
情境导入:中国近现代是激荡变革和低砺观察作品,在教鉴赏经典作品,引开辟的时代,传统美术的继承与创新,中师的指导下思导学生分析本课西美术的交换与互鉴,是中国近现代美术考并做出回答。
基本问题,在问题发展的主题。
提出本课基本问题:应该若何中培养学生图像理解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与时代变革的关识读、审美判断的系?出示课题: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素养美术导入启发探究发现1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问题情境:鸦片战争之后,随着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和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美术面临传承与创新的不同道路的选择。
近现代美术史简介

内容简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包括:中国美术的近现代化、中西美术的混流、现实主义美术的鼎盛等。
目录第一篇中国美术的近现代化(191l-1927)第一章西洋画的引进与西方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一、西方绘画东渐三条途径(一)传教士与明代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二)清代帝皇的御用与西方绘画在中国宫廷的发展传播(三)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与清代南方通商口岸西洋画的盛起二、近现代西洋画的引进与传播(一)土山湾画馆与西方绘画东渐(二)拓荒者的步履(三)近现代美术的先驱三、美术教育史上的一大转机(一)师范艺术学堂的创立(二)上海美专崛起(三)新艺术教育昌兴(四)中华美育会与《美育》月刊四、美育泰斗蔡元培(一)教育泰斗、万世楷模(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贡献(三)蔡元培与民初新艺术运动五、日本美术教授(习)与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兴起(一)日本美术教授(习)来华的历史背景(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和日本美术教习的关系第二章社团蜂起与变革中国画的论争一、社团的蜂起(一)清末民初美术社团的肇兴(二)民初主要美术社团二、中国画的革新及论争(一)美术革命及中国画改良论(二)国粹派新论第三章三足鼎峙的画坛一、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岭南画派(一)风姿卓异南天一雄(二)岭南画派开创者高剑父(三)天风楼主高奇峰(四)陈树人的艺术新风二、海上画派(一)海派渊源(二)群伦领袖吴昌硕(三)海派巨子王一亭(四)名噪一时的海派诸家三、弘扬国粹的北京画坛(一)国粹精英聚北京(二)一代天骄陈师曾(三)“南画正宗”金拱北(四)北京画坛其他几员宿将(五)“古物陈列所”与北京画坛第四章风行一时的通俗美术一、通俗美术的兴起(一)通俗美术的产生(二)时事画报(三)月份牌的缘起及画家(四)从回回图到连环画二、初露锋芒的漫画艺术(一)时事漫画的出现(二)“泼克”及几位漫画高手第五章书法篆刻艺术的复苏一、民初书风的递变(一)尚古与出新(二)书学演革二、民初四大书家(一)沈曾植(二)吴昌硕(三)李瑞清(四)曾熙三、繁星闪烁的民初印坛(一)印坛新风与三分鼎足(二)海上印坛(三)北京印坛(四)广东印坛第六章工艺美术的变迁一、刺绣业的突起与丝织印染工艺的原地踏步(一)纺织印染工艺的原地踏步(二)刺绣工艺的突起二、雕塑正艺的式微(一)雕塑工艺概述(二)天津泥人张(三)惠山泥人(四)南方的木石雕刻之乡(五)竹雕工艺三、民间年画的残照(一)木版年画的沿革(二)天津的年画(三)华北各地的年画四、漆器与京式工艺(一)扬州和福州的漆器(二)独步一时的京式工艺第七章建筑形式的更变与摄影的崛起一、建筑形式的更变(一)建筑变迁述略(二)外来式建筑艺术的兴起(三)中国固有式建筑运动(四)中山陵的兴建及艺术成就二、摄影的崛起及逆流(一)摄影的滥觞及其风行(二)摄影的逆流(三)民初摄影社团第二篇中西美术的混流(1928-1937)第一章画坛三重臣一、写实主义艺术教育开拓者徐悲鸿二、艺术大师刘海栗三、革新中国画的林风眠第二章复兴国画的几员宿将一、南黄北齐(一)大器晚成的黄宾虹(二)超群拔俗的齐白石二、南张北溥(一)张大千的世界(二)西山逸士溥心畲三、三吴一冯及岭南传人(一)三吴一冯(二)岭南传人第三章西画壁垒的坚守者与中西合璧的典型一、西画壁垒的坚守者(一)中国西画写实大家颜文棵(二)抱一而终的西洋画先驱陈抱(三)油画宿耆冯钢百(四)新写实派画家倪贻德(五)三位现代画风的女画家二、中西合壁的佼佼者(一)“中国西画民族化的第一人”王悦之(二)一曲长恨震画坛的李毅士(三)汪亚尘及其他中西合壁者第四章新兴美术运动一、左翼美术运动(一)左翼美术运动的发端(二)新兴版画社团二、苏区美术(一)红色美术的初创(二)苏区早期美术家三、漫画的黄金时代(一)争胜一时的漫画天地(二)漫画界的一代风流第五章近代美术的深化一、方兴未艾的美术教育(一)艺术院校的成长(二)国立艺术院的诞生及绘画研究机构二、欧洲、日本来华美术教授(师)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一)近现代外籍来华美术教授与学院式美术教育的开拓(二)云集国立艺术院的欧洲、日本美术教授(师)三、美术社团标新立异(一)新兴艺术社团(二)现代美术社团的冲击四、美术展览与艺术思潮(一)盛极一时的美术展览(二)艺术思潮的波澜第六章继往开来的书法篆刻艺术第七章民国建筑艺术的繁荣第八章民国工艺美术的中兴第三篇现实主义美术的鼎盛(1937-1949.9)第一章美术救国第二章战时后方美术第三章美术教育的磨难第四章战后的中国美术第五章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崛起第六章美术史论的发展与成就第七章工艺美术的黑暗时代第八章中国摄影艺术的进步附录一中国近现代美术大事年表(1911-1949)附录二中国近现代美术界留(游)学人员名录。
中国近现代美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中国画革新派起源于20世纪初,逐渐发展成为以传统中国 画为基础,吸收西方绘画技法进行创新的画派。其特点是 在保持传统中国画神韵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的构图、 色彩、光影等技法,进行创新和发展。代表画家有林风眠 、潘天寿、傅抱石等,他们的作品多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 上进行创新,展现出新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
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岭南画派”、“京津画派”为代表的多个艺术流派
,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作品形式多样。
03
晚期(1949-20世纪末)
这一阶段中国美术走向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为无产阶
级服务,出现了大量描绘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作品。
02
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主要流 派
岭南画派
总结词
岭南画派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广东岭南地区的画家为代表,注 重写生和表现南方自然风光。
提供新的艺术视角
中国近现代美术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为世界艺术提供了新 的创作灵感和视角。
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与启示
1 2 3
启发现代艺术创新
中国近现代美术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为现代 艺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 作灵感。
推动艺术与社会进步
中国近现代美术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通过 艺术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对推动社会 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林风眠
总结词
林风眠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以其融合东 西方绘画风格的画作闻名于世。
详细描述
林风眠的绘画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 方现代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他擅 长以简洁的线条和色彩表现自然与生命的美, 尤其在风景、静物和人物画领域有着极高的 造诣。林风眠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艺术爱好者 和收藏家的喜爱,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创 新代表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图:画面中垂直 线的结构形式,加 强了庄重的感觉; 地平线明显,给人 开阔的视觉倾向, 展示出宏大的气势。
西方绘画的引进
• 创作于1980年,是新中国 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美术 作品之一。以超级写实的 手法,领袖像的规格表现 了一个中国社会普通的农 民形象。
中国近现代美术
• 中国近代画家
任颐
• 任颐,字伯年, 是我国近代杰 出画家。花鸟 画富有巧趣, 人物画形神兼 备。
《苏武牧羊》 《松鼠凌霄》
• 中国近代画家吴昌硕
把书法、篆刻的行笔、 运刀及章法、体势融 入绘画,形成了富有 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中国画《三千年结实》
中国现代美术
• 中国现代美术, 一般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 起始的美术。中国现代绘画的变革与发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多画种的发展
• 版画与漫画 在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运动中曾经发挥了
有力的战斗作用。
版画 现代木刻艺术是30
年代在鲁迅的支持、帮助 和指导下产生并发展起来 的。
复制版画(如民间的年画)
早期的版画是为印刷与出 版而制作,画者、刻者、 印者分工,刻者只照画者 的画稿刻版。
创作版画 版画家一人自
画、自刻、自印的版画。 李桦《怒吼吧!中国》(木版画)
——齐白石
“浑厚华滋” 黄宾虹
• 笔墨 “黑、密、厚、 重”,风格浑厚华滋, 意境清远而深邃 。
《青城坐雨》
《锡山太湖》
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 潘天寿: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
《记写雁荡山花》
构图“奇险”潘天寿
• 潘天寿深入研究 和发展了中国传 统的绘画章法, 在构图结构方面 颇能出奇制胜, 极有魄力。他善 于“造险”,以 “险”求气势, 又善于破“险”, 形成艺术趣味, 化险为奇。
多画种的发展
• 胡一川《到前线去》是 抗日时期美术作品的代 表作 。
• 古元《减租会》 是延安整风后古元的作品, 它表现了千百年来,匍匐在 地主老财脚下的贫农、佃户, 今天直起腰来和“东家”说 理斗争。
多画种的发展
• 2、漫画: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漫画创作有过讽刺画、
寓意画、时画、滑稽画等名称,仔细想来,这些名称正好 包容了漫画的不同种类。1925年,丰子恺的子恺漫画在 《文学周报》上刊出,中国正式开始使用漫画这个名称。
《 春 雨 江 南 图 》
表 达 赞 美 之 情 。
• 超级写实主义,又称照像 写实主义,其要素是“逼 真”和“酷似”,源自并 兴盛于美国,其后波及世 界各地。
油画《父亲》 罗中立
西方绘画的引进
《占领总统府》 表现的是中国人 民解放军占领南 京总统府,升上 红旗的场面,标 志着蒋家王朝的 灭亡,新中国的 开始。作品场面 壮观,气势恢弘。 画家用现实主义 的创作方法使这 一历史题材的创 作具有纪念碑的 意义。
• 一是中国画发生激烈的演变; • 二是西方绘画引进并迅猛发展。
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1、借古开今(传统型) 继承传统又秉承时代新精神, 以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为代表。
“余之画虾已经数变, 初只略似,一变逼 真,再变色分深浅, 几十年方得其神”。 “妙在似与不似之 间,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
• 《雄视》
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2、中西融合(融合型) “写实改良中国画” 以徐
悲鸿、林风眠、蒋兆和为代表。
• 油画写生稿 • 徐悲鸿 《泰戈尔像》(国画)
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古法之佳者守之, 垂绝者继之, 不佳者改之, 未足者增之, 西画可采入者融之。
——徐悲鸿
《群马图》
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 徐悲鸿《愚公移山》(中国画)
3、新中国成立以后作品
《转战陕北》是石鲁为新 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 创造性地用传统山水画表现 了革命历史重大题材,令人 耳目一新。他通过描绘西北 的大山大水,塑造了一个大 气磅礴的空间,毛泽东和警 卫员只在山水间占很小的位 置,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具体 的历史情景之中,唤起了观 众的联想。
焕发时代风采的中国水墨画
赏者共鸣。 统审美情趣,又与当代风 眠的彩墨画,既有
焕发时代风采的中国水墨画
• 吴冠中,深受西方绘画影响,又深刻领悟中国绘画意境, 创造出独具个性的画风。
水墨《香港》
油画《水巷》
西方绘画的引进
• 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
采用了民族化的油画语言,借鉴传统年画的色彩,形成了具有 中国审美趣味的油画风格。
画稿取毛泽东《沁园春》词意,表现出伟大祖国的风貌: 近景是江南青绿山川;远景是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中景 是连接南北的原野,长江和黄河则贯穿整个画面。画作完 成后,毛主席又挥毫题上“江山如此多娇”六个行草大字。
《关
江山
山月
如 此 多 娇
傅 抱 石
》
焕发时代风采的中国水墨画
•
欣传林
《 山 村 秋 色 》ຫໍສະໝຸດ 陈逸飞 魏景山《占领总统府》
西方绘画的引进
杜键《在激流中前进》 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
• 仰视:突出人物形象的 高大
• 俯视:凸显黄河水流的 凶涌
西方绘画的引进
• 《延河边上》钟涵 • 平视的视角,更显平易近人。
西方绘画的引进
• 王式廓《血衣》(素描) 是共产党领导的反封建的土
地革命的历史写照。作者把所有人物都推进特定的矛盾冲 突中:农奴们挺身起来,面对面控诉和斗争恶霸地主。而 置身于共同环境的贫苦农民们,以“血衣”为导火线,又 从各自生活的特殊矛盾中脱颖出击,表现出人物的鲜明个 性。
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 人民将抗日进行到底,并坚信一定能取得胜利。
《流民图》——以“写实”反应“现实”
• 蒋兆和《流民图》(局部)
李可染的山水画
• 李可染的山水画吸取西方绘画写生和描绘光色的长处,创造 了中国山水画的崭新境界。
《 雨 后 斜 阳 图 》
焕发时代风采的中国水墨画
多画种的发展
• 张乐平创造了三毛这一漫 画人物形象,揭露了社会 的黑暗和不公,引起了人 们的深深同情。
• 《三毛流浪记》张乐平
• 1947年,解放战争节节胜 利,蒋介石采取两面派手 段,一面抛出“和平方案” 以迷惑人民,一面积极备 战。
• 《磨好刀再杀》华君武
李可染的山水画
• 李可染的山水画吸取西方绘画写生和描绘光色的长处,创造 了中国山水画的崭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