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典型例题解析
八年级物理——弹力经典例题与常见题归纳(含答案)

弹力要点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1)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 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 )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4) 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5)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6)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A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B 、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未测量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 、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D 、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E 、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典型例题】类型一、弹力1、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弹力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 B .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C .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越长D .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思路点拨】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来形状时才会产生弹力;产生弹力的条件是:有弹性形变,相互接触。
【答案】A 【解析】A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会产生弹力,弹力不是仅弹簧具有的。
此选项错误;B 、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按照作用效果命名的,都是弹力。
此选项正确;C 、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此选项正确;D 、弹力是指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此选项正确;故选A 。
几种常见的力产生条件大小方向 作用点补充说明弹力① 接触 ② 有挤压① 如桌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电灯受到绳的拉力等从力的性质上来说都属于弹力.② 支持力与压力垂直于接触面, 各自指向被支持和被压物体; 支持力与压力互为相互作用力.③ 在弹性限度内, 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 . 1122()F xF k x F x ∆==∆∆类型二、弹簧测力计2、赵明准备自己制作一只弹簧测力计,他找来弹簧、钩码、直尺、指针等器材。
物理八年级下册7~12章单独解析

物理八年级下册7~12章单独解析第七章力一、本章知识点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 力的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4. 弹力是由物体弹性形变产生的力;5.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6. 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二、重点与难点1. 重力的方向判断;2.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判断;3. 三种常见弹力的产生及方向判断;4.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
三、例题解析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2)一个物体可以只受两个力的作用。
()(3)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要注意的是,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不能说就是吸引力。
答案:(1)×;(2)×;(3)×。
四、练习题1. 下列各组物体中,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是彼此平衡的是()A. 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与桌面B. 静止在桌面上的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与桌子对木块的弹力C. 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牵引力与汽车受到的摩擦力D. 同一支弹簧被拉伸时,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对人的拉力答案:C。
第八章密度与浮力一、本章知识点1. 密度的概念,包括密度公式ρ=m/V及其变形公式;2. 阿基米德原理,包括浮力的大小F浮=G排和F浮=ρ液gV排;3. 物体的漂浮、悬浮、沉底条件及其应用。
二、重点与难点1. 如何正确使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2. 如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3. 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例题解析1. 一金属块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为4N,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则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N。
A. 4 B. 3 C. 1 D. 0。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和运用。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的重力,所以F浮=G排=G-F=4N-3N=1N。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典型例题(第一次修定)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典型例题欧姆定律例一、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定值电阻R2=10欧,R3=20欧,开关S闭合。
(1)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2A,求R1的阻值有多大?电压表V1、V2的示数为多少?(2)SS2都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多少?电压表V1、V2的示数分别为多少?分析:(1)当S2都闭合时,发现将会导致R2发生用电器短路,同样的电压表2也发生了短路,所以它们在电路中不工作(电流顺着短路的导线直接流走了)就要把它们拆除去便于分析。
得到图1发现R1、R3是并联电路,电压表2并联在R1的两端在测量R1的电压U1(因为是并联,所以U1=U3=U=6V的)电流表位于并联电路的干路中,所以测的是总电流I(2)当S1、S2断开时,那S1、S2将没有电流经过,就要拆除去,之后还发现R1也会断路,也不工作,也得拆除去。
得出图2发现:R2和R3是串联电路;因为串联,电流表无论安在何处所测出的电流都是等于各处的电流值的;电压表1测量R3的电压U3;电压表2正在测量R2的电压U2。
(串联时,U=U2+U3)小结:对于开关的断开(或闭合)都会引起电路的变化,导致电路中元件或用电器发生断路(或短路),必须先找到断路或短路的元件,然后把它们拆出去画出新的电路才能进行计算。
例二、如图所示的电路,开关S闭合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的过程中,有关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及灯泡的亮度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流表的示数变大,电压表的示数变小,灯变暗B、电流表的示数变小,电压表的示数变大,灯变亮C、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都变小,灯变暗D、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都变小,灯变亮分析:这是一个串联电路,电压表在测量灯的电压,电流表正在测量总电流当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在变大(学会利用滑动变阻器的口诀)总电阻变大I变阻器变小(而I变阻器=I总因为是串联)电流表的示数变小这是一个串联电路,各个电器所分得的电压与其本身的电阻大小成正比。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综合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小新沿水平方向推装满书的木箱,但是箱子太重没有推动。
那么小新对箱子的推力( )A .小于箱子对他的作用力B .等于地面对箱子的摩擦力C .等于箱子受到的总重力D .小于地面对箱子的摩擦力B解析:B 小新沿水平方向推装满书的木箱,但是箱子太重没有推动,箱子受推力和摩擦力作用,处于静止状态,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故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2.如图所示,一个软木塞塞在一根铁管内,软木塞上连接着一根细铁丝(细铁丝以及铁管多余部分没有画出),如果用细铁丝推着软木塞往下匀速运动,需要的推力是7N ,如果用细铁丝拉着软木塞往上匀速运动,需要的拉力是9N ,假设铁管内径恒定,铁管内壁粗糙程度处处相同,不计细铁丝的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软木塞的质量为0.2kgB .软木塞向上匀速运动时的合力为2NC .软木塞在铁管中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8ND .软木塞向上运动时的摩擦力大于向下运动时的摩擦力C解析:CAC .软木塞往下匀速运动,由受力分析可得1G F f +=软木塞往上匀速运动,对管的压力和粗糙程度不变,由受力分析可得2F G f =+因为F 1=7N ,F 2=9N ,可解得G =1N ,f =8N ,软木塞的质量为 1N 0.1kg 10N/kgG m g === 故A 错误,C 正确; B .软木塞向上匀速运动时的合力为0,故B 错误;D .因为压力和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摩擦力不变,故D 错误。
故选C 。
3.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涉及了许多有关摩擦力的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自行车转动部分添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摩擦B .用力捏刹车闸是为了减小摩擦C .在车外胎、把手塑料套、脚蹬上都刻有花纹主要是为了外观好看D .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轴承是为了增大摩擦A解析:AA .在自行车转动部分添加润滑油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的,故A 正确;B .用力捏刹车闸是通过增大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来增大摩擦,故B 错误;C .在车外胎、把手塑料套、脚蹬上都刻有花纹主要是通过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故C 错误;D .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轴承是通过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故D 错误。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章:压强计算典型题选编 (含答案解析)

第9章:压强计算题一、计算题1.(2021·安徽·繁昌县高安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图钉尖的面积是5×10-8m2,图钉帽的面积是1×10-4m2,木块能承受的最大压强是6×108Pa。
如果要使图钉的尖端能进入木块,问手指作用在图钉帽的压强至少要多大?2.(2021·安徽淮北·八年级期中)如图是一款新研发的机器人.该机器人的质量是1.5kg,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10-3m2.求:(1)机器人受到的重力;(g取10N/kg)(2)机器人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3.(2021·安徽·八年级期中)“业余侦探”小星发现两个并拢的“可疑”鞋印.为了估测那个人的体重,小星在方格纸上描下一只鞋底接触地面部分的轮廓如图,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5cm2.每只鞋底接触地面部分共28格,为了测量压强,他在紧挨鞋印旁边地面用压力测力计竖直向下压一薄垫片,垫片的重力不计,与地面接触的面积是10cm2,当垫片下陷的深度与鞋印的深度相同时,测力计读数是20N.根据以上数据,试求(g取10N/kg):(1)垫片对地面的压强;(2)“可疑”人的质量.4.(2021·安徽·歙县教研室八年级期中)电动汽车是正在大力推广的新型交通工具,它具有节能、环保的1.6?10kg,每个轮胎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为特点.如图所示,是一辆停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电动汽车,质量为3-222?10m,g取10N/kg.求:(1)车对地面的压力:(2)车对地面的压强.5.(2021·安徽芜湖·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两个由相同材料制成的立方体A和立方体B,边长分别为4cm和2cm,材料的密度为10.0×103kg/m3,g取10N/kg。
求:(1)立方体B对桌面产生的压强;(2)当将立方体A叠放于立方体B上时,桌面受到的压强增加了多少?6.(2021·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七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是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1648年做的一个实验,他用一个封闭的木桶,桶内装满水,上面插一根很细的管子(管的质量忽略不计);他从楼房的阳台向管中灌水时,只用了几杯水,桶就被撑破了;桶底内底面积为1200cm2,桶自重20N,管中装满水时水的总体积为20L,根据图中所标出的数据,如果管中装满水时,求:(1)水对桶底产生的压力是多大?(2)若桶底与地面接触的面积是200cm2,则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多大?7.(2021·安徽·界首市实验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水平桌面的正中央放着一个圆形鱼缸,重为30N,其底面积为1200cm2.鱼缸内装有0.2m深的水,水的质量是27kg.(g=10N/kg)请计算:(1)鱼缸内所装水的重力;(2)鱼缸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3)鱼缸对桌面产生的压强.8.(2021·安徽淮北·八年级期中)如图所示,足够高的圆柱形薄底容器A、B置于水平地面上,分别盛有水和液体乙。
《好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力】经典题(答案解析)(1)

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物体中,所受的重力大约20N的是()A.一匹马B.一只鸡C.一名中学生D.一支钢笔2.观察图中的四种情景,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可以归纳得出的结论是()用手用力捏气球,气球瘪了熊猫拉竹子,竹子弯了用网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形了手拉弓箭弦,弓箭变形了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D.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3.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的作用不可以没有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B.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不可能有力的作用C.一个物体不可能同时与两个物体有力的作用D.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4.以下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中上升的气球不受重力作用B.重力不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C.因为g=9.8N/kg,所以1kg就等于9.8ND.地球上任何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5.如图所示,①②③④为一些物理实验,abcd为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箭头表示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对应关系,其中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B.C.D.6.下列关于力的说法错误的是()A.发生力的作用时,不一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B.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一个施力物体存在C.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D.两个物体不接触,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7.用如图所示的水平仪检验桌面是否水平。
当把它在桌面上东西方向放置时,人在水平仪南方观看,重垂线偏向左方;当把它在桌面上南北方向放置时,人在水平仪的西边观看,重垂线偏向右方,说明此时桌面情况是()A.东北高,西南低B.西北高,东南低C.东南高,西北低D.西南高,东北低8.下面对一些数据的估计正确的是()A.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5kgB.一个中学生的体重大约是500NC.课桌的高度大约是1.5mD.正常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是10s9.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够正确反映重力与质量关系的是()A.B.C.D.10.关于力和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B.力只能改变物体的形状C.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D.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1.关于弹簧测力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测力计上的刻度不是均匀的B.弹簧测力计只能测物体受到的重力C.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必须在撤去外力时,才能读数D.弹簧测力计不仅能竖直方向上使用,而且有时也可以在倾斜方向使用12.在弹簧弹性形变的限度内,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弹簧的伸长量∆L与其受到的拉力F的关系的是()A.B.C.D.13.关于重力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没有施力物体B.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C.有些物体有重心,有些没有重心D.漂浮在空中的气球不受重力作用14.为了制作弹簧测力计,小红选了甲、乙两根不同的弹簧进行了实验,记录了表一和表二的数据(表二中缺一数据),分析数据可知()表一:甲弹簧的实验数据拉力(N)012345弹簧的长度(cm) 6.09.012.015.018.019.0弹簧的伸长量0 3.0 6.09.012.013.0(cm)表二:乙弹簧的实验数据拉力(N)012345弹簧的长度(cm) 6.07.510.512.013.5弹簧的伸长量0 1.5 3.0 4.5 6.07.5(cm)A.当拉力为2N时,乙弹簧的伸长量为8.0cmB.当拉力为5N时,甲弹簧发生弹性形变小C.拉力相同时,甲弹簧伸长的长度比乙小D.乙弹簧制作的测力计量程比甲大二、填空题15.某运动员用头顶回远处飞来的足球,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同时运动员感觉头疼,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仔细观察图片,我们还可以发现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
部编物理八年级下册12.2滑轮(解析版)含答案

12.2 滑轮(解析版)考点1 滑轮及其工作特点(1)滑轮定义:周边有槽,中心有一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因为滑轮可以连续旋转,因此可看作是能够连续旋转的杠杆,仍可以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2)滑轮分类:定滑轮和动滑轮;定滑轮工作特点:(1)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作用力方向。
(2)定滑轮的特点:通过定滑轮来拉钩码并不省力,通过或不通过定滑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一样的,可见,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在不少情况下,改变力的方向会给工作带来方便;(3)定滑轮的原理: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力臂L 1、阻力臂L 2都等于滑轮半径,根杠杆平衡条件也可以得出定滑轮不省力的结论。
动滑轮工作特点:(1)动滑轮使用时,滑轮随重物一起移动;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省12力,多费1倍距离;典例分析+变式训练考点直击(2)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费距离;这是因为使用动滑轮时,钩码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
使用动滑轮虽然省了力,但是动力移动的距离大于钩码升高的距离,即费了距离;(3)动滑轮的原理: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L1)为阻力臂(L2)二倍的杠杆。
【典例1】(•阿荣旗二模)用定滑轮拉物体,不计摩擦,当沿不同方向将物体拉起时,拉力分别为F1、F2、F3,如图所示,则这三个力之间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F1<F2<F3B.F1>F2>F3C.F1=F2=F3D.无法判断【答案】C。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定滑轮实质上是一等臂杠杆,只改变力的方向,而不省力。
【解答】解:因为定滑轮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只能改变力的方向,而不省力,故在不计摩擦的情况下,定滑轮拉同一重物G,沿三个不同方向,用的拉力大小相等,即F1、F2、F3都等于物体的重力。
故A、B、D错误。
故选:C。
【典例2】(春•兴庆区期末)如图所示,通过动滑轮匀速提起重物G时,向三个方向拉动的力分别为F1、F2、F3,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 )A.F1最大B.F2最大C.F3最大D.一样大【答案】C。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学经典习题(附解析)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学经典习题(附解析)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7.1 力精选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各种情形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一个物体绕着圆形轨道匀速转动;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C.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D.扔出去的铅球在空中运动【答案】B。
【解析】A、一个物体绕着圆形轨道匀速转动,速度不变,但方向时刻在改变,故不合题意。
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速度不变,方向为直线,故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符合题意。
C、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速度会越来越快,故不合题意。
D、扔出去的铅球在空中运动,速度会越来越慢,而且在重力的作用下做曲线运动,故不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B.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C.施力物体施力在前,受力物体受力在后;D.两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不一定接触【答案】C。
【解析】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能离开物体的单独存在,且每一个力都必须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两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由此可以判定各个说法是否正确,进而判定选项。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故A 正确。
B、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故B正确。
C、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不分前后,故C错误。
D、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不用相互接触,故D 正确。
故选C。
3.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B.两个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C.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D.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答案】D。
【解析】A、由力的概念可知,物体间要产生力,物体间必须要发生作用.如果只接触但不发生作用,就不会产生力,故A错。
B、不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如重力和磁体间的磁力,故B错。
C、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故C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例题解析例1(镇江市中考试题)如图1—6—1(a)所示的杠杆重;不计,O为支点,AO=0.2m,当在A点悬吊一重6N的物体,绳子的拉力F=3N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图中画出拉力矿的力臂l2,力臂l2为________m.(a)`(b)图1—6—1如图1—6—1(b),画出杠杆OAB示意图,找到支点O,BC为力的作用线,画出力臂l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G·OA=Fl2代入数值:6N×0.2m=3N×l2l2=2×0.2 m=0.4 m答案力臂l2如图1—6—1(b),l2为0.4m例2如图1—6—2(a)是一个均匀直杠杆,O为支点,在A点挂一重10N的物体,则在B点用20N的力,可以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问:(1)若在C点仍用20N向下的力,杠杆能否平衡?(图中每个格距离相等)(2)若在C点用20N的力,方向不限,讨论杠杆是否可能平衡?精析F的力臂大小直接关系到杠杆能否平衡.解(1)力F作用于B点时,杠杆平衡:G·AO=F·OB当力F作用于C点时:G·AO=10N×AO=10N×2OB(a)`(b)图1—6—2F·OC=20 N×20BF·OC>G·AO∴杠杆不能平衡,C端下沉.(2)根据上面的讨论,若C点用力为20N,但方向不限的话,我们可以采取减小力臂的方法,使杠杆重新平衡.如图1—6—2(b).当F斜着用力时,力臂减小为l2.若此时F=20N,l2=OB大小,则杠杆可以再次平衡.答案不能平衡,可能平衡例3(哈尔滨市中考试题)下图中可视为费力杠杆的是(如图l—6—3)()A BC D图1—6—3精析起重机,l1<l2,F l>F2为费力杠杆.其他:手推车、瓶启子、撬杠均是l1>l2,为省力杠杆.答案A例4(乌鲁木齐市中考试题)如图1—6—4(a)所示,杠杆A处挂一重为40N的物体,杠杆在拉力F作用下保持平衡.O是杠杆的支点.请画出拉力F的力臂L.并写出杠杆平衡时的表达式.(a ) (b )(c ) (d )图1—6—4 如图1—6—4(b )F 的力臂为L .杠杆平衡时:G ·OA =F ·L .扩展:若CB >AO >OC ,当F 方向垂直于CB 时,F 的力臂为L ′>OA ,F <G . 当F 沿CB 方向时,如图1—6—4(d ).F 的力臂为L ″,当L ″<OA 时,F >G . 答案 如图1—6—4(b )(d ),平衡时:G ·OA =F ·L例5 (苏州市中考题)杠杆OA 在力F A 、FB 的作用下保持水平静止状态,如图1—6—5(a ).杠杆的自重不计,O 为杠杆的支点,FB 的方向与OA 垂直,则下列关系式中一定正确的是 ( )A .F A ·OA =FB ·OB B .F A ·OA <F B ·OBC .B A F F =OB OAD .F A >OAOB F B ⋅(a ) (b )图1—6—5 精析 此题是考查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能否正确地找出力臂.如图1—6—5(b ),画出力F A 的力臂为l A ,F A 和OA 的夹角为θ。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 A ·l A =F B ·OBF A ·OA s i n θ=F B ·OB .从图中看出:0°<θ<90° ∴ s i n θ<1要保持杠杆平衡:F A ·OA >F B ·OB ,推得F A >OAOB F B ⋅ 答案 D例6 (长沙市中考试题)在图1—6—6(a )中,画出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绳子最省力的绕法.(a ) (b )图1—6—6 如图1—6—6(b ),绳子的绕法为最省力,则应从定滑轮开始绕起,最后承担物重的绳子根数为4根.如何求滑轮组绳子上的拉力?(1)使用滑轮组竖直提起重物第一种情况,在忽略动滑轮重和摩擦及绳重等额外阻力时,绳子自由端拉力:F =n G 物.如图1—6—6(b ),n =4,F =4G 第二种情况,不计摩擦和绳重,但考虑动滑轮重.拉力:F =n G G 动物+如图1—6—6(b ),若物体重500N ,动滑轮重100N ,则拉力:F =4100500N N +=150N . 第三种情况,又要考虑动滑轮重,又要计摩擦等额外阻力,则应从机械效率去考虑求出拉力.公式推导:η=总有W W =FsGh 拉力:F =s Gh ⋅η,如图1—6—6(b ),若物体重500N ,滑轮组机械效率为70%,s =4h ,则拉力:F =s Gh ⋅η=47.0500⨯N ≈178.6N (2)使用滑轮组平拉重物图1—6—7如图1—6—7,用滑轮组匀速..拉动物体A ,这时拉力F 大小和重量无直接关系. 在不计滑轮重,滑轮摩擦等额外阻力时,拉力:F =n F '=nf ,其中f 表示A 与地面的摩力.n 表示与动滑轮连接的绳子根数.设:A 重120N ,A 与地面摩擦力为30N ,则拉力:F =330N =10N . 例7 (南京市中考试题)利用图1—6—8中的滑轮组提升重物A (物体A 重1600 N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当物体匀速提升时,作用在绳端的拉力F 为________N ,如果增大物重,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图1—6—8精析 考查力、功和机械效率之间的关系.解 已知:G =1600N ,机械效率η=80% 设提升时,物体上升h .根据图,拉力上升高度为S =4hη=总有W W =hF Gh 4 F =η4G =8.041600⨯N =500N 分析物重对机械效率的影响η=总有W W =额有有W W W +=有额W W +11=GhW 额+11 若h 、W 额不变,G 增大,η提高.答案 500N ,变大例8 (黄冈中考试题)如图1—6—9所示,物体M 放在水平桌面上,现通过一动滑轮(质量和摩擦不计)拉着M 向左匀速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质量可忽略)示数为10N .若在M 上加放一物块m 可保持M 向左匀速运动,需在绕过动滑轮的绳子的自由端施加一拉力,则F ′ ( )图1—6—9A .M 运动时受到向左的摩擦力B .加放m 前,M 受到10N 的摩擦力C .加放m 前,M 受到20N 的摩擦力D .加放m 后,力F ′,保持10N 不变精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拉滑轮组的受力分析,并考查学生对滑动摩擦力随压力增大而增大的知识点.未加m 之前,拉力F 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相同,也为10 N .用动滑轮匀速拉重物,F =2f ,f =2F =20N .f 方向向右.C 选项是正确的. 加放m 后,F ′=2f ,由于M 对地面压力增大,所以摩擦力增大,F ′也增大,F ′>10N .答案 C例9 在下述情况中,若物体重100N ,则力对物体做了多功?(1)物体沿着光滑的水平面匀速前进了1 m ,求推力对物体做的功.(2)物体沿水平面匀速前进了10m ,摩擦力是20N ,求拉力做的功.(3)物体沿光滑斜面滑下,斜面高1 m ,长2m ,如图l —6—10所示,求重力对物体做的功.(4)如图1—6—10,物体从斜面上滑下,求支持力对物体做的功.图1—6—10精析 初中阶段研究力做功,主要指下列几种情况:第一种:力和物体运动方向一致,称为力对物体做功.第二种:力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可以称为克服某个力做功.如向上抛出某个物体,重力方向向下,物体运动方向向上,可以称为克服重力做了功.第三种:当某个力和运动方向垂直,则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为零.解 (1)水平面光滑,认为摩擦力为零.物体匀速前进,推力也为零.这时W =0.(2)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 =f (摩擦力)=20N ,s =10m ,所以:W =20N ×10m =200J .(3)物体沿重力方向移动的距离为h ,重力做的功W =Gh =100N ×1m =100J .(4)如图1—4—10,物体沿斜面运动,支持力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物体沿支持力方向没有移动,W =0.答案 (1)W =0 (2)W =200 J (3)W =100 J (4)W =0例10 (北京市西城区中考试题)图1—6—11所示滑轮组匀速提升物体.已知物重G =240N ,拉力F =100N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图1—6—11精析 此题主要考查是否会计算滑轮组的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解 有用功:W 有=Gh =240N ·hh 为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总功:W 总=F ·s =F ·3h =100N ·3hs 为拉力移动的距离.注意:有3根绳子连在动滑轮上,则s =3h机械效率:η=总有W W =h N h N 3100240⋅⋅=300240=80% 错解 有的学生忽略了距离关系,认为总功:W 总=F ·h =100N ·h .按照这个分析,求得η>100%,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 W 总=W 有+W 额,由于额处功的存在,W 有一定小于W 总,η一定<100%. 答案 80%例11 (北京市石景山区试题)用动滑轮将400N 的货物以0.5m /s 的速度匀速提高了2m ,绳端的作用力是250N ,则有用功的功率是________W .精析 题目给了力、距离和速度等多个数据.考查学生面对多个量,能否正确地挑选出题目所需要的数值.解 有用功率的概念:P 有=t W 有=tGh =G ·v 其中G 为物体重,v 为物体上升速度. P 有=Gv =400N ×0.5m /s =200W扩展:如果求总功率,则有:P 总=t W 总=tFs =F ·v ′ v ′为拉力F 提升速度.在此题中,一个动滑轮:s =2h ,所以v ′=2v =1m /s∴ P 总=Fv ′=250N ×1m /s =250W通过P 有和P 总,还可以求出这个动滑轮的机械效率.答案 200W例12 (长沙市中考试题)跳伞运动员从空中匀速下落,人和伞的 ( ) A .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B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C .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D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不变,机械能不变精析 从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出发去分析问题.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质量和速度不变,动能不变;下落过程中,相对地面的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动能+势能,动能不变,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答案 B例13 如图1—6—12,均匀杠杆下面分别挂有若干个相同的铁块,每小格距离相等,支点在O ,此时杠杆已处于平衡状态.问:当下面几种情况发生后,杠杆能否再次平衡?(1)两边各减去一个铁块;(2)将两侧铁块向支点方向移一个格;(3)将两边各一个铁块浸没于水中;(4)将两侧所有铁块分别浸没于水中;(5)左侧有两个铁块浸没于煤油中,右侧有一个铁块浸没于水中.(煤油密度 油=0.8×103kg/m3)图1—6—12精析对于一个已经平衡的杠杆来说,当某个力或力臂发生变化时,若变化的力×变化的力臂仍相等,则杠杆仍保持平否则,就失去平衡.解(1)设一个铁块重G,一个格长度为l,当两侧各减去一个..铁块时,对于左端,力×力臂的变化=G×3l,对于右端,力×力臂的变化=G×4l,可见右端“力×力臂”减少的多,因而杠杆右端上升,左端下沉,杠杆不再平衡.(2)所设与(1)相同,左侧:力×力臂的变化=4G×l右侧:力×力臂的变化=3G×l左端力×力臂的变化大,减少的力×力臂大,因此杠杆左端上升,右端下沉,杠杆不再平衡.(3)当两边各有一个铁块浸没于水中时,设一个铁块受的浮力为F浮,两侧的铁块受的浮力是相同的.对于左端:“力×力臂”的变化=F浮×3l对于右端:“力×力臂”的变化=F浮×4l比较两端变化,右端变化大,因为所受浮力方向是向上的,因而杠杆右端上升,左端下沉.(4)题目所设与(3)相同,对于左端:“力×力臂”的变化=4F浮×3l=12F浮·l对于右端:“力×力臂”的变化=3F浮×4l=12F浮·l比较两端变化是一样的,因而杠杆仍保持平衡.(5)左侧两个铁块浸没于煤油中,设一个铁块体积为V ,则两个铁块受的浮力为:F 1=ρ油g ·2V =2ρ油gV ,右侧一个铁块浸没于水中,铁块受的浮力F 2=ρ水g V左侧:“力×力臂”的变化=F l ·3l =6ρ油gV ·l右侧:“力×力臂”的变化=F 2·4l =4ρ油gV ·l将ρ油、ρ水代入比较得:左侧“力×力臂”的变化大,因为所受浮力方向是向上的,因而杠杆左端上升,右端下沉.答案 (1)杠杆失去平衡,左端下沉;(2)杠杆失去平衡,右端下沉;(3)杠杆失去平衡,左端下沉;(4)杠杆仍保持平衡(5)杠杆失去平衡,右端下沉.例14 如图1—6—13(a ),物体A 重30N ,挂在水平横杆C 端,横杆可绕A 点转动,绳子BD 作用于A C ,使AC 处于静止状态,水平横杆AC 长2m .BC 长0.5m ,若杆重不计,绳子BD 作用在横杆上的拉力大小是________N .若考虑杆重为20N ,拉力大小又是________.(a ) (b )(c )图1—6—13精析 确定支点,找出力臂,列出杠杆平衡方程.解 如图1—6—13(b ),以A 为支点,重物G A 的力臂为AC ,F 的力臂为l F , l F =AB ·s i n 30°=21×(2m -0.5m )=0.75m .杠杆平衡方程为: G A ·l AC =F ·l F F =F AC l l ×m75.02×30N =80N 当考虑杆重时,如图1—6—13(c ),杠杆平衡条件为: F ′·l F =G A ·l AC +G 杆·21l AC 均匀杆,重心在中点,代入数值 F ′·0.75m =30N ×2m +20N ×1 F ′≈107N 答案 80N ,107N图1—6—14例15 如图1—6—14,在一轻杆AB 的B 处挂一重为89N 的物体,把物体浸没在水中,在A 点作用19.75N 的向下的力,杠杆可以平衡,已知:OA ∶OB =4∶1,求物体的密度.(g 取10N /kg )精析 在杠杆知识和浮力知识结合,仍以杠杆平衡条件列出方程,只是在分析B 端受力时,考虑到浮力就可以了. 解 已知重力G =89N 以O 为支点,杠杆平衡时有: F A ·OA =FB ·OB F B =OB OA ·F A =14×19.75N =79N 物体所受浮力F 浮=G -F B =89N -79N =10N V 排=gF 水浮ρ=kg/N 10m /kg 100.1N 1033⨯⨯=1×10—3m 3V 物=V 排 m =g G =kg/N 10N 89=8.9kg物体密度:ρ=物V m =33m 101kg 9.8-⨯=8.9×103kg /m 3答案 8.9×103kg /m 3例16 (西宁市中考试题)一根轻质杠杆可绕O 点转动,在杠杆的中点挂一重物G ,在杆的另一端施加一个方向始终保持水平的力F ,如图l —6—15(a )所示,力F 使杆从所示位置慢慢抬起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力F 和它的力臂L F 、重力G 和它的力臂L G 的变化情况是 ( )A .F 增大,L F 减小B .F 减小,L F 增大C .G 不变,L G 减小D .G 不变,L G 增大(a ) (b )图1—6—15精析 以O 为支点,杠杆慢慢抬起过程中,重力大小为G ,始终不变,重力的力臂为L G ,从图中看出,L G 增大了.拉力大小为F ,从图中看出,拉力的力臂L F 变小了.解 设杆OB 与水平线夹角为θ,如图1—6—15(b ).列出杠杆平衡方程: F ·l F =G ·l G F ·OB · s i n θ=G ·2OBco s θ F =21G ·co t θ 杠杆抬起过程中,θ减小,co t θ增大,F 增大图1—6—16答案 A 、D例17 (四川省中考试题)如图1—6—16,金属块M 静止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为5.4×105Pa ,轻质杠杆AB 的支点为O ,OA ∶OB =5∶3,在杠杆的B 端,用轻绳将金属块吊起,若在杠杆的A 端悬挂质量为m =4kg 的物体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金属块对地面的压强为1.8×105Pa .若要使金属块离开地面,那么杠杆A 端所挂物体的质量应为多少?精析 这道题综合了压强、力的平衡、杠杆等知识.解题时,要列出杠杆平衡的方程,对M 要作出正确的受力分析.解 当M 单独静置于地面时,M 对地面的压强为: p 1=S F 1=SMg ① 当A 端挂m 后,B 端的绳子也对M 产生力F ,M 对地面的压强: p 2=S F 2=SF Mg - ② ①÷②得Pa108.1Pa104.555⨯⨯=F Mg Mg -得3(M g -F )=M g 2M g =3F F =32M g 此时杠杆平衡:m g ·OA =F ·OB ③ 代入OA ∶OB =5∶3 4kg ×g ×5=F ×3 代简并代入③式得:F =3g kg 20⨯=32M g ∴ M =10kg当金属块离开地面时:M 受的拉力F ′=M g ,杠杆平衡时,m ′g · OA =M g ·OB m ′=OA OB · M =53×10kg =6kg 答案 6kg例18 (哈尔滨市中考试题)一人利用如图1—6—17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450N 的物体,若每个滑轮重50N ,人重600N ,则人对地面的压力是________N .(不计摩擦力)图1—6—17精析 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取决于人受的力,而人受的力,又与滑轮组绳子上的拉力F 有关.解 滑轮组上承担物重的绳子根数为2.所以滑轮组绳子上的拉力:F =21(G +G 动)(G :物重,G 动:动滑轮重) =21(450N +50N )=250N人受力为:重力G ′,绳子的拉力F 和地面的支持力N .F +N =G ′ 支持力:N =G ′-F =600N -250N =350N根据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人对地面的压力:F ′=N =350N 答案 人对地面压力350N例19 如图1—6—18,滑轮及绳子的质量和摩擦不计,物体A 重G 1,木板重G 2,要使木板处于平衡状态,求: (1)绳子对A 的拉力多大? (2)A 对木板压力多大?精析 分析绳子上的拉力(且同根绳子上的拉力,大小不变),然后以某物为研究对象,列出受力平衡式.解 (1)研究绳子1、2、3、4上拉力,如图1—4—18,设与A 相连的绳子2的拉力为F ,则绳子3的拉力也为F ,绳子4的拉力为2和3的拉力之和为2F ,绳子1的拉力也为2F .图1—6—18以物体A 和板为研究对象: 向下受重力为:G l +G 2向上受绳子1、2、3的拉力,大小为:4F . A 和木板处于静止状态:4F =G 1+G 2 (2)以A 为研究对象: A 受重力G 1,拉力F = 421G G + 和持力N . A 静止时,G l =F +N N =G 1-F =G 1-41G 1-41G 2=43G 1-41G 2 根据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A 对木板的压力: N ′=43G 1-41G 2 答案 (1)421G G + (2)43G 1-41G 2 例20 如图1—6—19所示装置,杠杆处于平衡状态,G 1=10N ,AB =4OB ,求:G 2.(不计滑轮重)精析 以杠杆平衡条件为基础,正确分析出滑轮上各段绳子的拉力. 解 杠杆AOB 平衡时,以O 为支点: G 1·AO =F ·OB (F 为B 点的拉力)图1—6—19F =OB AO ×G 1=OBOB3×10=30N 重物G 2上方有两个动滑轮,每次的拉力均减少一半.所以F =41G 2,G 2=4F =4×30N =120N . 答案 120N例21 (北京市模拟题)如图1—6—20,m 甲∶m 乙=1∶4,ρ甲=2×103kg /m 3,地面对乙的支持力为F ,若将甲浸没于水中,地面对乙的支持力为F ′,求:F ∶F ′.图1—6—20设:与甲相连的滑轮为1,与乙相连的滑轮为2. 分析与滑轮相连的各段绳子的受力情况: 滑轮1:两侧绳子受力大小为:G 甲 滑轮2:两侧绳子受力大小为:G 甲乙静止时:受重力G 乙、拉力F 1=2G 甲和地面支持力F当甲物体未浸入水中时,地面给乙的支持力为F ∶F =G 乙-2G 甲∵ 乙甲m m =41,乙甲G G =41,∴ F =4G 甲-2G 甲=2G 甲当甲物体浸没于水中时,地面给乙的支持力为F ′: F ′=G 乙-2(G 甲-F 浮甲)=G 乙-2 G 甲+2ρ水gV 甲 =2G 甲+2ρ水ggG 甲甲ρ∵ρ甲=2×103kg /m 3=2ρ水代入上式F F '=甲甲G G 32=32答案 F ∶F ′=2∶3例22 (福州市中考试题)如图1—6—21中,物体A 重50N ,物体B 重30N ,物体A 在物体B 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在物体A 上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 2拉动 物体A ,使物体B 以0.1m /s 的速度匀速上升,2s 内拉力F 2所做的功是________J .(滑轮和绳子的重以及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均不计)图1—6—21精析 拉力的功W =Fs ,要正确求出功,必须求出拉力和拉力移动的距离,这就和滑轮组的受力分析综合起来了.已知:GA =50N ,G B =30N ,v B =0.1 m /s ,t =2s . 求:W解 A 向右运动,受向右拉力F 1和向左的摩擦力f ,A 匀速运动:f =F l . 与B 相连的滑轮上方共有3根绳子承担物重G B . ∴ F 1=31G B =31×30=10 f =F 1=10N当A 向左运动时,A 受向左的拉力F 2和向右的摩擦力f 及向右的绳子拉力F 1.F 2=f +F 1(F 1=31G B =10N ),f 大小不变 ∴ F 2=10N +10N =20N在2s 内,物体上升距离h =v B ×t =0.1m /s ×2s =0.2m 拉力移动距离s =3h =3×0.2m =0.6m 拉力做的功W =F 2s =20N ×0.6m =12J 答案 12J例23 如图1—6—22,把重250N 的物体沿着长5m ,高1 m 的斜面匀速拉到斜面顶端,(1)若不计摩擦,求拉力;(2)若所用拉力为100N ,求斜面的机械效率.图1—6—22精析 根据功的原理,动力做的功为W 1=F ·L ,克服重力做的功为W 2=Gh . 解 (1)不计摩擦时: W 1=W 2 FL =Gh F =L h G =m5m 1×250N =50N (2)若所用拉力为F ′=100N 时.克服重力做的功为:W 2=Gh =250N ×1m =250J 动力做的功为:W 1=FL =100 N ×5 m =500J 斜面的机械效率:η=12W W =J500J250=50% 答案 (1)50N (2)50%例24 如图1—6—23所示,用滑轮组将重为G 的物体提高了2m ,若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阻力,拉力做的功为800J .求:物重.图1—6—23解法1 若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等阻力.利用功的原理:动力做的功=克服重力做的功 ∴ W =800J ,h =2 m G =h W =m2J800 解法2 根据图示滑轮组:当物体上升h =2m 时,拉力F 要向上提s =6m . F =s W =m 6J 800=3400N 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G =3F =3×3400N =400N 答案 400N例25 (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试题)如图1—6—24所示,物体A 的质量为50kg .当力F 为100N 时,物体A 恰能匀速前进.若物体A 前进0.5m 所用时间为10s ,(不计绳和滑轮重)求:图1—6—24(1)物体A 的重力. (2)物体A 受到的摩擦力. (3)力F 做的功. (4)力F 做的功率?解 (1)A 的重力:G =m g =50kg ×9.8N /kg =490N (2)A 匀速前进:f =2F =200N (3)10s ,物体A 前进:s 1=0.5m 拉力F 向前移动距离:s 2=2×0.5m =1m 力F 做功:W =Fs 2=100N ×1m =100J (4)力F 功率:P =t W =s10J100=10W 答案 (1)490N (2)200N (3)100N (4)10W例26 (北京市平谷县试题)一架起重机在60s 内能将密度为2×103kg /m 3,体积为5m 3的物体匀速提高12m ,求这架起重机的功率? 已知:ρ=2×103kg /m 3,t =60s V =5m 3h =12m 求:功率P解 物体重:G =m g =ρVg =2×103kg /m 3×5m 3×9.8N /kg =9.8×104N 克服物重做的功:W =Gh =9.8×104N ×12m =1.76×106J功率:P =tW =60s J10176.16⨯=1.96×104W 答案 1.96×104W例27 (大连市中考试题)如图1—4—25所示,用滑轮匀速提起1200N 的重物,拉力做功的功率为1000W ,绳子自由端的上升速度为2m /s ,(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多大?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大?(3)若用此滑轮组匀速提起2400N 的重物,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多少?1—4—25精析 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关键是搞清有用功和总功.涉及功率时,也同样要区别有用功率和总功率.解 已知G =1200N ,P 总=100W ,v F =2m /s在分析已知条件时,应注意此时拉力的功率为总功率,速度为拉力F 移动的速度 (1)∵ P 总=tW 总=F ·vF ∴ F =F v P 总=sm W /21000=500N (2)η=总有W W =Fs Gh =h F Gh 3⋅=F G 3=N5003N1200⨯=80% (3)当物体重力为G ′=2400N 时,机械效率也要变化,但不计绳重和摩擦时,由前面给的已知条件,可先求出动滑轮重,由F =31(G 动+G ) G 动=3F -G =1500N -1200N =300N 当G ′=2400N 时 F 拉′=31(G 动+G ′)=31(300N +2400N )=90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