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上皮内瘤变VIN

合集下载

外阴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外阴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外阴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I)ithelial neoplasia,VIN)是外阴癌的癌前病变,包括外阴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外阴上皮内瘤变分为三级:①I级为轻度外阴上皮不典型增生(异型上皮局限在外阴上皮下1/3);②Ⅱ级为中度外阴上皮不典型增生(异型上皮局限在外阴上皮下2/3);③Ⅲ级为重度外阴上皮不典型增生(异型上皮占外阴上皮下2/3以上,但未达全层)及原位癌(癌灶局限在上皮层内,未突破表皮基底膜)。

【病理改变】1.外阴上皮非典型增生外阴上皮非典型增生(vulvar epithelial dysplasia)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为表面角化及上皮层增厚,颗粒层明显,基底至棘细胞层出现异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胞核大,染色质增多、粗糙深染,核膜尚清晰。

核分裂象增多,有异形性。

外阴上皮非典型增生又分轻、中、重3度。

(1)轻度非典型增生:上皮过度增生,异形细胞局限在上皮的下1/3,表面细胞成熟且正常。

(2)中度非典型增生:上皮层下2/3部分的细胞呈明显的异型,排列紊乱,但表层仍正常。

(3)重度非典型增生:异型细胞占据上皮层2/3以上,几乎达表面。

外阴上皮非典型增生可以逆转,病变可以自然消退,但也可发展为原位癌,进一步发展为浸润癌。

2.外阴鳞状细胞原位癌外阴鳞状细胞原位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situ of vulva)是上皮非典型增生进一步发展而仅局限于上皮内的病变。

其上皮的角化程度一般较高,镜检可见表面上皮角化或角化不全,全层细胞层次消失,上皮脚肥大变圆,伸入真皮。

细胞增生活跃,具有恶性性质与特征,但除全层细胞间变外,上皮基底膜完整,间质末被浸润。

3.外阴帕杰病(Paget's disease of vulva)是一种非鳞状细胞性原位癌。

其病理表现为棘细胞层增厚,上皮脚增宽延长。

在基底层内可见大而不规则的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帕杰细胞,胞浆空而透明,核的大小、形态、染色不一。

阴道上皮内瘤变III级 (2)

阴道上皮内瘤变III级 (2)

放射治疗注意事项: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放射治疗原理:利用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
放射治疗方法:外照射、内照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
放射治疗副作用:皮肤反应、胃肠道反应等
放射治疗效果:对VAINIII级治疗效果显著
药物治疗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药物种类:抗雌激素药物、抗孕激素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等
提供心理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和治疗方法
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及时提供心理干预和疏导
生活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当运动等
01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保持乐观、积极面对疾病等
02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物等
03
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避免接触化学物质、过敏原等
04
01
02
谢谢
STEP4
STEP3
STEP2
STEP1
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频率: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定期进行复查
复查项目:包括阴道镜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等
复查注意事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感染和刺激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如定期进行妇科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05
康复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均衡、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
1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
预防感染: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3
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康复信心

外阴上皮内瘤变组织中P16和Ki-67的表达及其意义

外阴上皮内瘤变组织中P16和Ki-67的表达及其意义

外阴上皮内瘤变组织中P16和Ki-67的表达及其意义[摘要] 目的:探讨P16和Ki-67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4例VIN(VINⅠ16例,VINⅡ、Ⅲ28例)组织中P16和Ki-67的原位表达,并以30例正常外阴组织作为对照。

结果:对照组、低级别VIN(VINⅠ)和高级别VIN(VINⅡ、Ⅲ)组织中P16的阳性率依次为7%、44%和100%,Ki-67的阳性率依次为10%、75%和100%;P16和Ki-67在VINⅡ、Ⅲ和对照组,VINⅡ、Ⅲ和VINⅠ之间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若将P16阳性表达界定为中和(或)上1/3外阴上皮细胞弥漫阳性着色、Ki-67阳性界定为下1/3外阴上皮以上大于或等于25%的上皮细胞胞核阳性着色,作为鉴别高级别VIN的标志物,P16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93%,Ki-67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85%。

结论:P16和Ki-67在对照组、低级别VIN与高级别VIN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可较敏感地鉴别出高级别VIN。

采用二者联合标记,更能有效地降低假阳性病例的干扰,提高VIN诊断的特异性。

[关键词]外阴上皮内瘤变;P16;Ki-67;免疫组织化学;表达[Key words]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16;Ki-67;immunohistochemistry;expression外阴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指发生在外阴上皮内的一组癌前病变,可分为VIN Ⅰ、VIN Ⅱ及VIN Ⅲ[1],其中VIN Ⅲ复发率高,38%的患者治疗后复发,15%~25%的患者可进展为浸润性鳞状细胞癌[2]。

准确地诊断出高级别VIN对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长期以来对VIN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科医生对组织切片的光镜观察,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由于取材的局限性,诊断误差较明显。

第二节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

第二节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

第二节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vulva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一组外阴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名称。

包括外阴鳞状细胞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外阴非鳞状细胞上皮内瘤样病变(Paget’s病,未浸浸润的黑色素细胞瘤),多见于45岁左右妇女。

近年VIN 发生率有所增加。

VIN很少发展为浸润癌,但60岁以上或伴有免疫抑制的年轻患者可能转变为浸润癌。

[病因]不完全清楚。

现代分子学技术检测发现80%VIN伴有HPV (16型)感染。

细胞病理学变化包括病毒蛋白在细胞核周形成晕圈、细胞膜增厚以及核融合。

这些改变多发生在病变的表层细胞。

其它的危险因素有性病、肛门-生殖道瘤样病变、免疫抑制以及吸烟。

[临床表现]V1N的症状无特异性,与外阴营养不良一样,主要为瘙痒、皮肤破损、烧灼感、溃疡等。

体征有时表现为丘疹或斑点,单个或多个,融合或分散,灰白或粉红色;少数为略高出表面的色素沉着。

[诊断]1.活组织病理检查对任何可疑病变应作多点活组织检查。

为排除浸润癌,取材时需根据病灶情况决定取材深度,一般不需达皮下脂肪层。

2.病理学诊断与分级(1)外阴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分3级。

VIN I:即轻度不典型增生。

VINⅡ:即中度不典型增生。

VIN Ⅲ:即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2)外阴非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主要指外阴Paget’s 病,其病理特征为基底层可见大而不规则的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细胞,胞浆空而透亮,核大小、形态、染色不一(即所谓的Paget’s细胞),表皮基底膜完整。

[治疗]1.外阴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1)VIN I:可用:①药物治疗,5%氟尿嘧啶(5-FU)软膏,外阴病灶涂抹,每日一次。

②激光治疗,此法治疗后能保留外阴外观,疗效较好。

1%.占女性生殖道癌肿的3%~5%,常见于60岁以上妇女。

以外阴鳞状细胞癌最常见,其它有恶性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前庭大腺癌等。

绝大多数肿瘤生长在外阴皮肤表面,容易被发现,但仍有很多患者未能获早期诊断和治疗。

妇女节健康知识癌前病变CIN与VIN诊断与治疗

妇女节健康知识癌前病变CIN与VIN诊断与治疗

妇女节健康知识癌前病变CIN与VIN诊断与治疗妇女节健康知识:癌前病变CIN与VIN的诊断与治疗妇女节是向所有妇女们致敬,庆祝她们的优秀和成就。

然而,我们也应该关注妇女健康的重要性。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妇女健康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重点介绍妇女发生的两种常见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诊断与治疗。

一、了解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细胞在癌症形成之前的异常变化。

虽然这些异常变化本身不是癌症,但不加注意可能会发展成恶性肿瘤。

在妇女中,两种常见的癌前病变是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外阴上皮内瘤变(VIN)。

CIN是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常变化,可分为CINⅠ、CINⅡ和CINⅢ三级。

CINⅢ的变异程度最高,可能会进一步演变为宫颈癌。

而VIN是外阴上皮细胞的异常变化。

二、诊断癌前病变早期的癌前病变往往没有特殊的症状,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诊断方法:1.宫颈细胞学检查(Pap抹片试验):Pap抹片试验通过在宫颈表面采集细胞样本,然后在实验室中对细胞进行显微镜观察,以检测是否存在异常细胞。

2.宫颈活检:在宫颈突破口处取一小块组织进行检查。

这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检查方法,可以确定宫颈组织的异常状况。

3.阴道镜检查:医生使用一种特殊的光学设备在阴道内检查异常变化。

三、治疗癌前病变一旦癌前病变被确诊,及早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

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癌前病变的常见方法。

对于CIN的治疗,常见的手术方法是剖宫产术后的冻融处理或电刀手术。

2.局部药物治疗:宫颈刺激药物、消炎药和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局部给药的方式治疗CIN和VIN。

3.监测治疗:对于早期的病变,医生可能会选择密切监测,以确保病情稳定,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恶化。

四、预防癌前病变除了主动进行诊断和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预防措施也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癌前病变。

以下是一些建议:1.接种HPV疫苗: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导致CIN和VIN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VIN和VAIN的阴道镜诊断及诊治进展

VIN和VAIN的阴道镜诊断及诊治进展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方法: CO2激光治疗 LEEP刀 全部或部分阴 道切除术
公司LOGO与名称
CO2 激光消融术
适用病灶多且范围较广的病变 对解剖结构影响较小,定位精确 重复性好,不良反应少 成本高 技术学习时间长 不能提供病变组织检查,漏检?
公司LOGO与名称
环形电极切除术
仅需切除阴道黏膜及一部分黏膜下组织 手术时间短、无出血 并发症少、复发少 提供足够的病理标本进行检查 在手术治疗高级别病变时可首先考虑
VIN预后
VIN治疗后复发率为38-48%,其中3.8-20%进展为鳞癌 复发的危险因素:高危型HPV感染、病变多灶性、切
缘阳性、吸烟等 复发多在术后3年内 随访中应同时检查宫颈、阴道和肛门(疼痛或外阴溃
疡时,复发?)
公司LOGO与名称
阴道上皮内瘤变
(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
30例( 93.8% )
30
25
• HPV RLU/CO≥1.0pg/ml为阳性
20
• RLU/CO=1.8pg/ml~2254.0
15
pg/ml
10
• 中位数=370.6pg/ml
2例(6.2%)
5
0 HPV阳 性
HPV阴 性
我们发现HPV感染是VAIN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Li H,Geng L,et al.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hin Med J(Engl).2012,125(7):1219-23.
是包括阴道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一组病变 在女性下生殖道上皮内瘤变中最少见,仅占0.6% 分为三级 I级:轻度不典型增生 II级:中度不典型增生 III级: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外阴上皮内瘤变与HPV感染型别相关性临床研究

外阴上皮内瘤变与HPV感染型别相关性临床研究

外阴上皮内瘤变与HPV感染型别相关性临床研究作者:伍萍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第04期[摘要] 目的探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高危型、低危型的感染情况,以及HPV各亚型在VIN病理中的分布情况、各亚型与VIN分级有无相关性。

方法以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扩增法分型检测各亚型HPV在100例VIN患者及100例外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行统计分析。

结果 VIN组织HPV感染率远高于正常组织(χ2=45.54,P < 0.05);随VIN级别增高,HPV感染率有增高趋势(χ2=8.45,P < 0.05),高危型HPV感染亦有增高趋势(χ2=6.25,P < 0.05);各级别VIN两两比较,高危型、低危型HPV感染构成比均显著不同(均P < 0.05)。

三种类型VIN组织中高危型、低危型HPV感染构成比显著不同(χ2=13.24,P < 0.05),各级别两两比较,VINⅠ组和VINⅡ组、VINⅢ组高危型HPV感染亚型分布均显著不同(均P < 0.05),VINⅡ组和VINⅢ组高危型HPV感染亚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χ2=1.52,P > 0.05)。

VINⅠ中以HPV58感染为主,VINⅡ、VINⅢ中均以HPV16、HPV18感染为主。

经Sperman等级相关分析,HPV16/18感染与VIN等级有相关性(r = 0.65,P < 0.05)。

结论 HPV感染与VIN发生、发展可能有关系,HPV感染型别在不同级别VIN中有显著差异,HPV16/18可能与VIN的进展有联系,治疗HPV感染可能预防VIN。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瘤变;人乳头状瘤病毒;高危型;低危型;聚合酶链式反应[中图分类号] R73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2(a)-0044-03Related clinical research between 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nd HPV infection typeWU PingGongming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ming New District,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106,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 conditions of high-risk type and low-risk type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in 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each subtype of HPV distribution in the VIN pathology, and whether there being relativity between each subtype and VIN grading. Methods Took 100 VIN patients and 100 normal people, detected the expression with papilloma virus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on their vulvar skin tissues, and then made a statistic analysis. Results The HPV infect rate of VIN tissues was much higher than normal tissues (χ2=45.54, P < 0.05); an increasing trend of HPV infection rate (χ2=8.45, P < 0.05) and high-risk type HPV infection(χ2=6.25, P < 0.05) had been found accompanied with the V IN level; and there had been a notab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fect proportion of the high-risk type HPV and Low-risk HPV by making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VIN at different levels. Notable difference of the infect proportion of the high-risk type HPV and Low-risk HPV had been found in each level VIN (χ2=13.24, P < 0.05). By having made comparisons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notable different distribution of high-risk type HPV infection subtype had been found among VINⅠ, VINⅡ and VINⅢ, and no statistic distributed difference had been found between VINⅡ HPV infect subtype and VINⅢ HPV infect subtype(χ2=1.52, P > 0.05). It had been proved that there mainly existed HPV58 infection in VINⅠ; there mainly existed HPV16 infection and HPV18 infection in VINⅡ and VINⅢ,. And relativity had been found between HPV16/18 infection and VIN level by having Sperman grading correlation analysis (r = 0.65, P < 0.05). Conclusion It maybe have relation between infection of HPV and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VIN, HPV infect subtype has statistic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grade of VIN, HPV16/18 may have relation with development of VIN, treatment of HPV infection can prevent VIN.[Key words] 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PV; High-fisk typ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1],本文旨在分析HPV感染与外阴上皮内瘤变之间的关系,为通过预防和治疗HPV 感染以降低VIN及外阴肿瘤发病率提供依据。

外阴上皮内瘤病

外阴上皮内瘤病
外阴上皮内瘤病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 外阴上皮内瘤变概述 • 外阴上皮内瘤变分级 • 治疗方法及适应症选择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预后评估及随访管理建议 • 患者心理支持与康复辅导
01 外阴上皮内瘤变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一组 外阴病变,是外阴癌的前期病变 ,包括外阴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原 位癌。
定期消毒
对外阴部位进行定期消毒,保持 外阴清洁干燥,降低感染风险。
使用抗生素
在手术前或治疗后,根据医生建 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
染。
出血风险处理方案
压迫止血
对于轻度出血,可采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的方法 进行处理。
缝合止血
对于较严重的出血,医生可能会采用缝合止血的 方法进行处理。
使用止血药
根据出血情况,医生可能会使用止血药进行治疗 。
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患者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或护肤品 ;避免穿过紧的内裤或外裤,以减少对外阴的摩擦和刺激。
性生活指导
对于性活跃的患者,提供性生活指导,建议使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滑剂以减少性交时 的摩擦和疼痛。
06 患者心理支持与康复辅 导
心理问题筛查方法
定期心理评估
通过专业心理评估工具,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潜 在的心理问题。
共同参与康复活动
鼓励家属与患者共同参与康复活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增进彼此的感情,促进患者 的身心健康。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综合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病情和具体情况,综合治疗策略可包括术前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术后放射治疗+药物治疗 等。同时,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阴上皮内瘤变V I N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外阴上皮内瘤变
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一组外阴病变,是外阴癌的前期病变。

年轻患者的VIN常自然消退,但60岁以上或伴有免疫抑制的年轻患者可能转变为浸润癌。

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分为1级(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过度增生和异型细胞的改变,局限于上皮的下1/3。

2级(中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层上述变化发生于上皮的下2/3。

3级(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上皮层的变化超过2/3。

原位癌的不典型增生累及整个上皮层,但未穿透基底膜。

病因
1.与HPV(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
在VIN浅层细胞,尤其在VIN1和VIN2中,常可见到由HPV感染所致的征象,分子生物学技术证明80%VIN与16型HPV有关。

2.与免疫缺陷有关
罹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甾体激素和组织移植抑制剂)者VIN发生率明显增高。

3.与外阴营养不良有关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在硬化性萎缩性苔藓患者中较增生性营养不良更多见。

4.与性行为和烟草有关
吸烟常常与VIN Ⅲ级的危险性增加有关,同样还发现性伴侣数量的增加与VIN Ⅲ级的发
生有关。

HPV感染为性传播疾病,在年轻的VIN患者中常有HPV感染,并与性生活史(包括性伴侣数目,第1次性生活年龄)有关。

5.与宫颈病变关系
由于有相同的危险因素,VIN与宫颈病变相联系,大约15%的VIN患者存在宫颈病变。

6.与外阴癌的关系
外阴上皮内瘤变I级与外阴癌的关系尚未肯定。

但一些流行病学资料提示,高级别的VIN 和外阴癌的联系是存在的。

临床表现
1.症状
(1)最常见症状为外阴瘙痒不适和烧灼感。

以大小阴唇较常见,阴蒂次之,尿道口及其周围较少见。

(2)约17%的病人主诉发现外阴结节。

(3)20%~48%的患者无症状。

2.体征
查体时可发现有90%的患者外阴局部皮肤出现丘疹或斑点,颜色可为灰色、红色、褐色、棕色或白色。

病灶也可表现为表皮增生,可出现皮肤增厚、斑块、乳头或小的赘疣,呈灰白色、黑色素沉着或暗红色,表面干燥、脱屑,边界不清楚。

病灶可为单个,但更常多发,并可相互融合。

这些病变可发生于外阴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部位是右侧大、小阴唇的底部8点处。

单发性VIN主要位于舟状窝和小阴唇附近黏膜,偶见于会阴体后部或阴蒂周围,绝少发生于有毛发生长部位和阴蒂腺体,而多发性VIN则可侵犯阴蒂包皮、小阴唇、舟状窝和会阴体。

约1/3病例有大阴唇和会阴体后部的浸润,当会阴体后部浸润时则常常累及肛门和臀内侧沟。

肛管黏膜也常受累,即不典型增生病变可向上发展而延伸至肛管鳞柱交界处。

阴蒂腺体极少受累,而尿道浸润则为罕见。

约50%的患者伴有其他部位的上皮内瘤变,30%外阴上皮内瘤变患者同时合并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4%合并阴道瘤变,3%同时合并有宫颈和阴道瘤变,这些在免疫抑制及肛门生殖道综合征患者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检查
对高出皮肤表面的白色的不规则病变应高度怀疑VIN。

因为VIN常为多个病灶,且容易合并其他部位的上皮内瘤变,因此,治疗前应对整个外阴部进行认真检查,同时检查阴道,宫颈和会阴体后部。

内容包括:
1.细胞学检查
虽然细胞学检查不能取代活检,但是在反复、持续HPV感染患者中,由于常存在持续、微弱的醋白上皮,因此做此项检查可减少重复活检的次数。

若细胞学检查表现为不典型性,则应行活检术。

2.阴道镜
阴道镜检查可提高检测邻近组织病变的敏感性。

一些研究发现在VIN原发病灶周围约有80%存在VIN病变,主要发生于年轻患者;而在>40岁以上的妇女,在原发灶周围约35%存在VIN病变。

因此对一些高危的尤其是年轻妇女应彻底检查整个外阴。

3.活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可疑部位的病灶进行活检,并将所取得的组织送病理学检查,是最终确诊VIN的金标准。

诊断
外阴上皮内瘤变的诊断需依据症状、体征而做出,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和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的标准。

对可疑病变部位应行多点取样活检,可明确上皮下扩散的深度,以指导手术的深度。

若采用激光等无标本的治疗手段,明确诊断排除浸润则尤为重要。

鉴别诊断
由于很多外阴疾患均可引起非典型增生,如外阴湿疣、外阴白色病变、痣、脂溢性角化瘤和黑色棘皮瘤等,除需与这些疾病鉴别外,还需注意这些外阴疾病与上皮内肿瘤并存的可能性。

1.外阴萎缩性硬化性苔藓
多发生于41~60岁妇女,皮损呈象牙白色丘疹,融合成各种大小与形状的斑块,皮损周围呈紫色,境界清楚而有光泽,触诊较硬,外阴皮肤呈白、干、硬、粗糙。

2.外阴增生型营养不良
多发生于40岁以上妇女,常先在女阴阴道黏膜、小阴唇内外侧、阴蒂,继而延及大阴唇内侧显示灰白色斑块,表面角化、粗糙,伴有浸润肥厚,常具有瘙痒感。

3.外阴汗管瘤
是一种痣样肿瘤,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见于青春期和中年妇女,与内分泌有关,可单独位于外阴,亦可同时在面部上下眼睑等部位,为似蜡样光泽的扁平丘疹,颜色近乎皮色。

4.尖锐湿疣
年轻人多见,大多为16~25岁性活跃者,好发于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和宫颈。

HPV6、11型阳性。

5.Paget病
好发于绝经后妇女,肉眼见病灶呈边界清楚的红色湿疹样斑块,红色病变部位可形成白色痂皮,揭除痂皮后露出鲜红色细颗粒的糜烂面。

6.浅表扩展性黑色素瘤
常见于背及小腿,皮损轻微隆起,可有黄褐色、棕黑、粉红、蓝灰色多种色泽变化。

7.外阴早期癌
常表现为结节性肿物或略有疼痛,外阴瘙痒是最常见症状。

治疗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治疗的首要原则是正确的诊断并排除浸润癌;第二个原则是精确地确定VIN病变范围;第三个原则是必须明确VIN为癌前病变,一经诊断则不应无限期的随访观察,以免延误治疗。

目前用于VIN的治疗包括药物、手术切除、电切和激光疗法等。

1.药物治疗
5%氟尿嘧啶软膏涂于外阴病灶,1次/天。

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一般认为失败率达50%。

近来报道可能有效的药物还有5%咪喹莫特软膏、干扰素、维A酸等。

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有效保持了外阴结构的完整性及其功能。

2.手术治疗
对药物治疗失败、病灶较广泛或复发的外阴上皮内肿瘤,可考虑手术切除。

术式包括:病灶局部切除、局部广泛切除、单纯外阴切除和外阴皮肤剥除加薄层植皮术。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在于病灶边缘距手术切缘应有足够的距离。

一般要求切除1厘米以上的正常皮肤。

3.激光治疗
疗效较好,尤其适用于累及小阴唇的病灶,约有1/3的局部复发率。

因激光不能提供组织标本以排除浸润癌,治疗前应排除外阴癌以免误治。

激光的优点是组织损伤小,并可施行多部位治疗。

但应避免滥用。

4.光化学疗法(PDT)
将10%ALA凝胶涂于VIN表面,2~4小时后予635nm波长、80~125J/cm的激光来进行治疗,治疗后局部不留瘢痕而且愈合时间短,能保持外阴外观,但在HPV阳性、HLA-I缺失及CD4(辅助性T细胞)、CD68(巨噬细胞)增多的患者中疗效降低。

5.其他
环状电切术(LEEP)及超声吸切术(CUSA)等不仅能切除病灶,且能很好地止血并保留标本。

6.期待疗法
即使在VIN2/3年轻患者中,VIN也有自愈倾向,因此治疗时必须将其自然消退的可能性列入计划。

对35岁不伴有非整倍体VIN的患者,临床和组织活检排除浸润癌后可施行观察随访即期待疗法,尤其是近期妊娠和近期接受治疗量甾体激素治疗的患者。

有些学者推荐观察6个月至2年。

预后
VIN为癌前病变,有可自然消退的可能性,且其发展较宫颈上皮内瘤变更为缓慢,可进行随访观察、期待疗法,但治疗不应无限期的延长。

正规治疗效果好,多数可阻断向浸润癌的发展。

预防
早期发现、早期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