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_牧童、舟过安仁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 我会读 • 牧童 蓑衣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 挡雨。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 声。”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bāo
yán
wú上 醉里 白发
大儿 中儿 最喜 溪头
低小, 青青草。 吴音 相媚好, 谁家翁媪。
锄豆溪东, 正织鸡笼; 小儿无赖, 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词中哪几句写景,怎样的一幅图景? 词人刻画了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从他们的行动及特 点中你读到了什么?
茅檐 低小,溪上 青青草。
•
•
②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 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 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 小草。
醉里 吴音 相媚好,白发 谁家翁媪。
•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 刚饮罢酒,亲热地在一起悠 闲自得地聊天。
大儿 锄豆溪东,中儿 正织鸡笼;
•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 ⑦织:编织。
舟过安仁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 船前进啊!
【牧童——吕岩】改写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树挺 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一阵风萧萧地吹过, 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 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 听的“夜曲” 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一个牧童 ,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一边吹奏着笛子, 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耳的笛子声传遍了整个草原 ,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曲”增加了一份幽雅……时间飞快地 流逝着,原本明亮皎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 ”们继续演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 ,拿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安然入睡了……
五年级上册 5古诗词三首

bó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jian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
【注释】
1. 泊船:停船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 的意思。 7. 何时:什么时候。
秋
思
[唐 ]张 籍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秋
思
[唐]张 籍(jí )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jiàn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zhònɡ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问儿何时醒离别,一年几团圆月? 父亲问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轻离别吗?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满 州人,清代词人, 文学成就 以词为 最,现存词三百四 十二首。时人誉 “清代第一词人”
在纳兰性德九年的侍卫生涯中,多 次随从康熙出巡,足迹至塞外、关东、 山西与江南等地。由于经常护随康熙到 塞北与关外巡视,熟睹漠北之景,对行 役之苦有深刻体验,固而他写下了大量 边塞词。1681年,作者护驾巡视辽东, 写下了此词。
《晋书· 张翰传》中说,张翰 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 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 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 而归。 张翰宁愿弃官而回家,那 张籍呢?他的家在哪?在洛阳 吗?有谁知道?
**诗人简介**
张籍(767—830)唐诗人。字 文昌,江苏苏州人。贞元十五年进 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 国子司业等职,帮世称“张水部” 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 眼疾严重帮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 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 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 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 “张王”。有《张司业集》
5 古诗词三首 - 清平乐

下册
5
古诗词三首
5 古诗词三首
第三课时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的《牧童》、《舟过安 仁》两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童趣图, 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首表现童趣的古诗词—— 《清平乐·村居》。
5 古诗词三首
5 古诗词三首
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 轩,历城(今山东济南) 人。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 安”。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
5 古诗词三首
三、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宋代词人( 辛弃疾 )写
的,它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 田园风景图 ),
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 人情之美 ) 和( 生活之趣 ),朗读时要读出( 喜爱愉悦之情 )。
5 古诗词三首
四、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 成一篇短文。 提示:改写时一定要把握原诗词的内容,想象作者 看到的美景,体会诗词中描绘的意境,揣摩作者的 思想感情,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改写。
5 古诗词三首
拓展延伸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 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 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 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5 古诗词三首
整体感知
根据划分的节奏有 感情地读出古诗的韵味, 读出这首词中词人表达 的对平静生活的喜爱。 在朗读中想象农村生活 的闲适安逸。
5 古诗词三首
zuì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

秋 思
[唐 ]张 籍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诗人简介**
张籍(767—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江苏苏州人。贞元十五年 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 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 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 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 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 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 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 “张王”。有《张司业集》
**创作背景**
这位“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虽然出生在江西,却与南京有着不 解之缘。他在南京度过青春时代, 在南京三次任知府、两度守孝、两 度辞相后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 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又葬在南京 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 在南京,他在南京留下了许多动人 的事迹和壮丽的诗篇。
泊 船瓜洲
第二组
• 单元主题:“思乡情”,选编了三首 思乡的诗词和三篇散文,从不同角度 表现游子们浓浓的思乡情。
• 单元要求: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 的感情;学习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 达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
5 古诗词三首
学习古诗的方法
•通读全诗
方 法 一 方 法 二
•逐字、逐句理解 •读懂全诗的意思 •背诵、默写诗 •理解重点词、不理解词 •说说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 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 恋乡之情跃然纸上。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 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 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 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设计好回家 路线,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 道?
5、古诗词三首(五年级上册)

山一程,水一 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
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故乡温暖、宁静,没有寒 风朔雪之声
山一程,水一 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
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春风又吹绿了 长江两岸。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何时才能照着 我回到故乡?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体过程和具体内容, 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 时的这个细节,正显 出他对这封“意万重” 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 的深切思念──千言万 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山一程,水一 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泊船瓜洲
从京口到瓜洲仅仅 是一江之隔。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而从京口到南京也只 是隔着几座山而已。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 水长,路途遥远。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 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青草待到秋冬会枯黄,但来年春风 一吹就又能一片碧绿生机盎然。而 我,什么时候能再回到故乡呢?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 五古诗词三首 • 1、《泊船瓜州》(写景抒情)作者:宋,王安石 •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 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 • 2、《秋思》(叙事抒情)作者:唐,张籍 •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 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表达了客居他乡 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 3、《长相思》(写景、叙事融为一体)作者:清, 纳兰性德 • 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表达了作者 对家乡深深的思念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 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 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 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 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 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写了诗 人在洛阳城见秋风而思乡,写信给家人,却感觉 信短情长,无法尽诉,表达了浓浓的思想怀亲之 情。
• • • • • •
反义词 清白—污浊 慈祥—凶恶 稀罕—常见 郑重—草率 欺凌—保护 盛开—凋谢 完整—零碎 新鲜—陈腐 清澈—浑浊 柔软—僵硬 清爽—闷热
• • • • • • • •
近义词 偶尔—偶然 玷污—污辱 郑重—庄重 欣赏—观赏 寻找—寻觅 尤其—特别 点缀—装点
分外—格外 慈祥—安详 珍藏—收藏 姿态—姿势 担心—担忧 干涸—干枯 充足—充分
• 【重点句】 •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 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 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 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 人物,他们不管经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 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 秉性才好!” • 告诉我们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愈是寒 冷和风气雪压,她就愈精神。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 征。所以我们要做不论多少磨难多少欺凌都不肯低头的、 顶天立地的人,永远保持中国人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 民族精神。 • 这一大段对美化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任务的赞誉,是外 祖父对“我”说的,这里也不乏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 会,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 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 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5 古诗词三首

•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 岸,明月什么时候才 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 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用波浪 线划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前两行表面看是写眼前景象, 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 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到南京去, 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 厚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 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
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
爱。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
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 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 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 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 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 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 的信查看。
诗人通过“写信”和“开 封”这两个细节的描写,把 客居他乡思念亲人的复杂的 感情,传神地表达出来了。
纳兰性德(1655——1685),原 名成德,字容若,纳兰氏,世居开原 东之叶赫河畔,满洲正黄旗人。其父 为康熙朝太傅明珠。康熙十四年 (1675),年方二十岁的纳兰性德科 考应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一等侍 卫。凡康熙出行,其必扈hù从。纳 兰性德虽为皇帝近侍,却以诗文名世, 《中国文学史》将其列为清代最有成 就的词人之一。词风清新自然,全无 矫揉造作之痕。其所作《出榆关》被 列为高等学校古文学范文。国学大师 王国维称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35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9
诗歌理解
归来饱饭黄昏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不脱蓑衣卧月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 中的明月。
10
诗歌理解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 来的?
可爱、调皮、疲倦。
一个“弄”,一个“卧”。
11
诗歌小结
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
1
字音认读
篙 (gāo) (竹篙) 棹 (zhào) (棹竿) 媪 (ǎo) (翁媪) 剥
(bāo) (剥开)
2
牧蓑遮 醉媚锄剥
3
4
作者简介
吕岩,字洞宾, 唐代京兆人。咸通举 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 终南山学道,不知所 终。是传说中的逍遥 大仙。
5
课文朗读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6
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7
听读古诗,感受古诗意境美。
8
诗歌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 里都是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地思恋和热爱。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百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法设计:
朗读感悟法
学法设计:
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诗人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3、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思念家乡)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月亮)
月亮象征着团员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
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
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课文朗读.)
3、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我们解读后再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2、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齐读。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4、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5、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6、指数名说。
7、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8、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9、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10、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12、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3、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4、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5、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
分男女生赛读。
16、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介绍王
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7、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古诗文解读.)
18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19、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背诵课文,我们下堂课时检查大家背诵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理解背诵了。
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背一背。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3、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再读课文,品悟情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课堂背诵,加深理解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五、生字学习,布置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春意浓——追问——明月何时还
秋思
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意万重
长相思
深夜
借景抒情思乡、怀人
帐外
教学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