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在日常工作中静脉输液不但是临床工作应用中最广泛的治疗手段之一,还是临床护理中的基本操作技能之一。也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过程中最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治疗途径。熟练、流畅的操作过程可以体现一个护士的护理操作水平。可以提高病人的信任度、满意率。通过十几年的临床护理实践本人对静脉输液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其中应注意的几项技巧。

1静脉输液前的准备护士个人准备按工作要求穿戴整齐工作服、工作帽、口罩,保持手部清洁,精神饱满、干净利索地进行操作;输液用品的准备:在治疗车上准备好一个输液盘、酒精、碘酒各1瓶,棉签若干、输液贴或胶布,按医嘱和输液单顺序配好液体,在输液瓶上标明患者的姓名、床号以及加入药品的种类和剂量;患者面的准备:进病房后先与病人打招呼,如您感觉好些了吗?而后告诉病人:一会儿扎针可能会痛,我会尽量轻些,有什么不舒服请告诉我。

2输液管排气技巧首先将输液调节器提到莫非氏滴管下端并将其关毕,把瓶子挂在输液架上准备排气。右手把排气管(短管)打折,捏紧,注意:千万不要让瓶中的液体流出,一面会弄湿病人的衣服也浪费药液,另一面,流出的药液把排气管末端的过滤膜浸湿,使空气不能进入输液瓶中造成液体不滴。然后把输液管(长管)盘绕左手拇指与四指中间,用力挤压莫非氏滴管液体会迅速流入小壶中,打开调节器,将莫非氏滴管水平或45°度摆放,让水流沿管壁流下,以免将小空气砸到输液管中形成小段气栓不易排出。使其液面充满1/2或多一点讯速放开右手的排气管,让空气进入输液瓶中,利用连通器原理使药液快速流出并把空气排净,这样会非常快速有效地达到排尽空气的目的。

3静脉穿刺技巧选择穿刺部位应尽量找静脉表浅部位,这样显露明显、便进行穿刺、疼痛轻、易于固定输液针头,遵循既不影响患者的活动,又能满足病情需要的原则。直接刺入血管法是护士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根据皮肤及血管情况调整进针角度,用右手腕力带动持针的三个手指,直接快速、连贯入血管同时将针梗送入2/3并加以固定。捏针柄的手在整个操作中不移动、不换手,避免了针尖晃动引起疼痛。同时,由于不在皮下潜行走针,也避开了伴行的神经。故直接穿刺法微创、痛苦小。要注意老年人的血液粘稠度高,静脉穿刺时回血较慢,所以,针头进入皮下后穿刺血管时进针要缓慢,如感觉针已进入血管不见回血,可轻轻挤压一下靠近穿刺针头处的输液管即可回血。

4输液管固定技巧输液贴固定不当会引起针头滑脱,针尖刺痛,刺破血管。第一条输液贴固定针柄,第二条带敷垫的输液贴覆盖针眼处,第三条输液贴固定头皮针管,第四条输液贴固定输液管。这样完全可以确保针不移位及针眼处的无菌。

5输液管换液技巧输液过程中,经常需要多瓶药液连续滴注,换瓶时可待液面下降至滴壶下段,用边旋转边轻轻挤压滴壶的式拔出输液器,再插入另一瓶药液中。这样可减少残余药液的浪费,因输液器插入输液瓶有一定的长度,瓶颈中的药液不能全部滴完。

6拔针技巧最佳拔针时间选择在输液瓶药液滴完,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时,这样可以保证药物的治疗量,避免浪费。拔针时采用先拔后压的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先压后拔的法。将调节器关小,清除胶布时,固定针柄,防止针头移动引起疼痛。将左手拇指指腹顺着静脉走向放于皮肤进针点和静脉进针点上,暂不加压;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紧针柄上的软管处,利用软管柔软的特性,使针柄自然地顺血管向拔出。这样既可避免拔针时人为的向掌握不当而导致针尖划伤血管壁,又可避免血液回流入输液管。

7静脉穿刺拔针后穿刺局部的护理拔针后嘱病人举手按压5min,这种法安全便,简单易行。也避免了穿刺部位按压引起的疼痛。静脉输液拔针后穿刺部位局部护理不可轻视。

若没有给患者交待清楚拔针后的按压时间或没有指导患者正确的按压血管穿刺处,就可能会出现局部淤血,甚至会出血很多,不但影响了下一次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更重要的是给患者造成了痛苦,以至引起患者对静脉输液的恐惧。

几种难穿刺静脉的处理法

静脉输液在临床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常用的临床操作和重要的给药法之一。特别是在紧急抢救病人中的地位更为突出。为了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尽快建立起静脉通道,给抢救赢得时间,减少病人痛苦,现将几种难穿刺静脉的处理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一、不显露静脉

1、水肿病人静脉往往不明显,应按静脉走行的解剖位置,用手指压迫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显露静脉后再行穿刺为好。

2、肥胖病人的静脉较深也不明显,但较固定,不滑动,摸准后再以30°斜角深进针,回血后将针头稍挑起送入血管即可成功。

二、脆弱静脉

慢性消耗性疾病病人血管比较脆弱,应该选择从血管旁侧进针,刺入时,针头向与血管平行,针进血管时不能用力过猛,原则是宁慢勿快,持针要稳。

三、空虚静脉

大出血或失液者,由于血容量减少,使静脉空虚,扁瘪,进行此类静脉穿刺时要特别小心。应采取挑起进针法,即细心地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将针放平,针头稍微挑起,使血管前后壁分离,使针尖与斜面滑入血管有失阻感,即使无回血,针也进入了血管,即可注射。

四、活动度大的静脉

可选用较锐利的针头,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两端,在血管上旁以30度斜角进针,回血后,针头稍挑起,顺着血管进入少即可。

五、表浅细小静脉

女病人和儿童的静脉都比较细小,穿刺时较为困难,碰到这种情况可选择适当斜面小的针头,而且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可用热敷法使血管充盈、扩,以利穿刺。

六、成人头部骨缝静脉

在四肢无静脉穿刺时,可选用头部静脉,成人头部静脉十分不明显,可按解剖位置,摸准骨缝将头皮针缓慢顺着骨缝中央刺入静脉往往成功,但临床少用。

七、小儿头部静脉

小儿头部静脉较细,加之小儿不配合,往往不易成功,这就要求我们熟悉静脉穿刺的常用部位,做好注射前准备,选择较直与分叉少的静脉,呈向心向穿刺,操作时细致轻柔,针斜面向上,针的角度几乎与头皮平行,缓慢将针头直达管腔。

如刺入静脉后,无回血,而且有阻力消失和进入空腔管道的感觉,可注入少液体,而没见针头旁肿胀,即证明刺入静脉,即可固定,此类静脉原则是宁浅勿深,宁慢勿快,固定稳妥。

逆血流向静脉输液的机理

讨论

3.1 手背静脉解剖学特点

手背静脉是由沿指背两侧静脉上升的指背静脉彼此吻合形成指背静脉,并在手背中部相互连接组成手背静脉网。含有深浅两套静脉系统,两者借交通支相互连接[1]。由于手背静脉由指背静脉的三级静脉弓向上延伸而来,其外径>1.5 mm,普通输液针头外径为0.6~O.7 mm,加之手背浅静脉之间、浅静脉与深静脉之间存在者丰富的交通支[2]。因此采用逆向静脉穿刺不影响血液回流,液体点滴顺利。

3.2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临床采用传统顺向法穿刺时,患者握拳后掌指关节高于手背,血管位于两骨缝之间皮下深处,不易看清而影响穿刺,半握拳时掌指关节处皮肤松弛妨碍进针角度,影响穿刺成功率.即使穿刺成果也影响固定。逆向静脉穿刺采用半握拳时.远端血管显露于皮肤表面.可以选择进针角度,再之.逆向穿刺针尖斜面迎着血流向,容易见到回血,降低了穿透血管的几率,穿刺成功后,易于固定。本组结果显示穿刺成功率逆向穿刺法明显高于顺向穿刺法。

3.3 逆向穿刺法的稳定性明显高于顺向穿刺法

顺向穿刺由于针梗进入血管的长度短.使穿刺针的针梗与针柄位于掌指关节处,不易固定,有时要将手指一起固定影响手指的活动度,患者手指稍活动针头容易剌破血管造成液体外渗;逆向穿刺法针柄可避开掌指关节,在手背的平面上易于固定,不影响手指的运动,保证了液体的顺利进行,本实验结果表明顺向法对手的影响为100 ,而逆向法对手的影响为0,顺向法发生渗漏18例(45 ),逆向法发生渗漏7例(14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逆向静脉输液利用了通常情况下不采用的手背下1/3处的浅静脉,而且易于固定.不易脱出,不影响液体滴数,增加了远端血管的利用率,缓解了肿瘤患者化疗静脉穿刺困难的矛盾。逆向静脉输液滴数可达到正常情况下顺向静脉输液的滴数,虽是逆向输液,但因很快分流不影响输液滴数,在输液过程中,没有出现指端肿胀和不适等,这说明逆向静脉输液回流安全,由于上述优点,逆向静脉输液法值得在顺向穿刺困难时使用。

输液的几点经验

1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首先应热悉小儿头皮静脉的分布,要选择血管直分叉少暴露浅显的静脉.在距穿刺点约1cm处轻柔进针,同时左手固定静脉的上下端,使针头的斜面向上与皮肤平行,沿向上的向刺入皮肤,然后挑起皮肤将针头轻轻的推向静脉上,针头与血管呈10度角穿刺,如进针1CM无回血,可将针头稍向下移

,向前进0.5-1.0CM,见回血后固定.原则是:宁浅勿深宁慢勿快固定要牢.

2瘫痪病人

首选患侧肢体血管,因患侧血管固定后,肢体不移动,也容易穿刺,保留时间长,又不影响健康肢体活动.同时可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

3水肿及肥胖病人

水肿病人静脉显露差可先行指压以遣散皮下水肿,显露后穿刺,尽量不先扎止血带,肥胖病人要找深一点的血管以30度角进行穿刺.

4消瘦及老年人

该类病人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不一固定,因此应先固定血管上下端,在血管上端以30度角进针直刺血管,见有回血后,再少进针即可.注意要反复消毒,尽量使皮肤皱摺彻底消毒.

5妇女儿童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的妇女儿童较多.这类病人血管浅而细,必须热敷后使血管扩才比较好穿刺,因此一定要细心观察.

6重脱水低血压休克的病人

此类病人的血管多为空虚或半空虚状态,由于静脉压低,血液回流缓慢.要扎上止血带反复推压加上热敷等待静脉显露扩后可穿刺。刺入静脉后往往不出血,可细心体会,如确信无疑可缓慢注入少量盐水,注意观察是否有局部肿胀。

7高血压冠心病人

病人因血管硬化,其远端肢体也有程度不同的硬化,弹性减弱血管滑。关键是把血管固定好再穿刺。

我个人觉得瘫痪病人更应该选择健侧肢体!虽说“患侧血管固定后,肢体不移动,也容易穿刺,保留时间长,又不影响健康肢体活动.”可是患侧肢体血管的血液循环也欠佳,长时间静脉输液极易使药液难以吸收而至患肢浮肿,如果再不勤加锻炼的话,还可引起肌肉萎缩乃至血栓!而健侧肢体则因血液循环畅通,药液吸收迅速,不易因长时间静脉输液而至浮肿等不良反应,康复效果反而更理想。虽然患者常常会不自觉的使用健侧肢体,从而引发针头不易固定的问题,可是如果静脉输液前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请他们予以配合,再加上我们护理人员勤巡视病房,我想防止药液外渗的问题并不难解决!

一、对常年患病、经常输液的患者,手背静脉已经不易穿刺,只在靠近手指部位还可以见到少静脉。这时仍按常规操作,很难固定,并且极易穿破血管,增加病人痛苦。如采取逆静脉回流向穿刺的法,不但能很好地固定针头,而且发现刺入血管后回血较快,对于一些血液黏度大,回血速度较慢的病人也可以采取这种法,增加穿刺成功率。

二、理论上静脉输液正规操作针尖的马蹄面朝上刺入血管,但有时液体输入不畅并不疼痛的感觉,垫高针头尾部也无作用,此时可将针头转动180度,使马蹄面朝下,滴入即可通畅,且疼痛感也可消失。这是因为刺入的针尖紧贴血管壁,针被部分阻塞,针尖贴近血管壁,刺激血管壁产生痛觉。反转针头后,马蹄面朝下,解除阻塞和刺激,使输液得以顺利完成。三在给病人进行静脉穿刺时,见回血,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开关,遂见“鼓包”,说明穿刺未成功,勿急将针头拔出,可将针头向后退一退,轻按“鼓包”处数秒,待“鼓包”不继续增大,可继续沿血管进一小段可穿刺成功,避免二次穿刺为患者带来痛苦。

四静脉输液是将大量的灭菌电解质溶液、药物等,经过静脉直接输入体。临床中多病人在输液过程中,由于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或其他原因,使输液的肢体活动幅度过大,而导致液体漏入皮下,此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液体完全不滴;另一种是液体仍在滴,但速度减慢。以往多采取拔出针头,重新穿刺的法,现作了改进: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呵将输液针头稍微往后退一点,保证针斜面仍在血管,观察片刻,若“鼓包”不再增大,将针头用胶布固定好,嘱病人随时观察“鼓包”是否继续增大。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用法之一,静脉穿刺是护理人员最基本一项技术操作,熟练掌握此项技术,不但能减少病人的痛苦,还为成功抢救危重病人赢得时间。同时,保护好病人的静脉血管,提高血管反复使用率。对长期静脉输液的病人应从远端静脉血管开始。但远端血管细小,增加护士穿刺难度,因此提高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尤为重要。

1 法

保护性选择手背静脉作为穿刺部位,也便于病人活动。选好穿刺点,在穿刺处上部(约6cm 处)系紧止血带,并嘱病人反复握拳、松拳,使静脉充盈。然后常规消毒皮肤。嘱病人自然放松手,护士用左手捏紧病人的手,使大鱼际肌、小鱼际肌向掌心靠扰,手背成圆弧形。对于皮下脂肪少的病人,护士用左手食指或中指从病人的掌心顶向掌背,使手背形成较平滑的一个圆弧面。病人皮肤松紧度适度,这样穿刺点的血管充分显露,有利穿刺。操作者右手拇指和食指持头皮针针柄上下面,这样拿得较牢固。穿刺时,针头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之间成一较大角度(约60°)。由静脉上快速刺入血管,皮肤上的针眼与血管上针眼几乎在一点,然后变换手法,拇指和食指持针柄前后面[1]。针头与血管平行潜入少,见回血,即松止血带,固定针头,调节好滴速,穿刺完毕。

2 讨论

过去的教科书讲到静脉穿刺时,嘱病人握紧拳头,对静脉充盈的病人来说,穿刺成功率高。如遇上年老体弱、血液循环差的病人,静脉血管不充盈,手背皮肤绷紧后静脉血管相对也绷紧、充盈度不明显。握拳后掌指关节隆起,妨碍操作者操作易造成穿刺失败。如嘱病人自然放松手,手指处于伸直状态,掌指关节不存在骨隆起。另外,皮下脂肪少的病人,血管走向正好在两块掌骨间隙之间,操作者用手指从病人掌心顶向掌背,血管充分显露,便于操作。进针角度增大,快速刺入血管,然后变换手法,针头在血管腔潜行少。如果不变换手法,因食指关系,食指将头皮针尾抬高,头与皮肤成一个角度(约20°)后,继续潜行容易穿破细小及弹性差的血管。不继续潜行的话,针头容易滑脱或针头斜面未完全在血管腔则穿刺失败。手背静脉交错成网,直线段短细的血管,尤为实用。针头角度大(约60°),直接刺入血管,在皮下组织行的距离短,疼痛减轻,无痛、微痛占94.5%

[2]。输液完毕拔取针头时,也不容忽视,应快速拔出针头后再按压,放置棉签与血管平行,并用胶布固定,固定胶布时将手背皮肤皱折起来,起到按压针眼止血作用。病人容易忽

略血管上针眼。往往按压时间不够或用力不当,出现出血或皮下血肿情况并不少见。皮肤青紫后增加再次穿刺难度。本人在临床应用中,认为效果不错且病人满意,以此文与各位共同讨。

1 静脉选择是关键要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静脉的法:(1)一般从远心端开始,选择粗直、易固定、避开关节和疤痕、弹性较好的血管进行穿刺。(2)根据药物的性质、浓度、粘稠度选择静脉。如:使用对血管壁刺激性大、粘稠度高的药物宜选择粗直的静脉。对危重病人、大失血病人,可首选大静脉进行穿刺,以便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2 充分显露静脉静脉显露充分与否是静脉穿刺成功的又一关键环节,可采取几种法使静脉充分显露:(1)延长扎止血带时间,可使静脉充盈、显露。(2)对于穿刺血管外皮肤无损伤者,可在穿刺前,扎止血带后,轻轻拍打穿刺局部,使血管充盈后,再进行穿刺。(3)嘱患者做肢体下垂、甩动运动,使血液在局部滞留,扎止血带后,让患者反复握拳、松拳,使静脉充盈进行穿刺。(4)对于水肿明显的病人,可在水肿部位用手指沿血管向轻揉,推开水肿液,显露静脉后进行穿刺。(5)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扩局部血管,使静脉显露进行穿刺。(6)使用血管扩剂:对细小不易见的血管,可局部涂擦血管扩剂。如:1%硝酸甘油、2%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同时辅以热敷)、2%山莨菪碱等,使静脉扩,血管显露进行穿刺。

3 穿刺法选择根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人,选择不同的穿刺法:(1)选择手背静脉穿刺时,则扎好止血带,选择静脉,消毒皮肤,操作者左手将患者五指并拢,使手背形成一弓状,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将针尖稍向前推进,放松止血及调节器,固定针头。不需嘱患者握拳,因患者握拳,由于心理紧,往往用力过度,使穿刺肢体紧、僵直,操作者不能随意调整穿刺;同时握拳时皮肤处于紧状态,穿刺针头斜面锐利,快速进针时,常将皮肉切掉堵塞针,影响穿刺成功率;再者针头进入血管后,嘱患者松拳,由于皮肤和血管的牵拉、回弹,容易使针

头刺破血管或脱出血管外,影响穿刺成功。(2)对青壮年、体质强壮、血管粗直的病人,可采用轻快冲击式、大角度静脉穿刺法。(3)对于老年人、婴幼儿及血管脆性大、弹性差,血管细小不充盈者,一般采取快速进针后,再缓慢进入血管,可减轻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4)对血管腔径小、血流压力低的病人,先使血管扩充,消毒皮肤,从正面快速进针,然后轻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开,以免穿破血管。

4 针头的固定静脉穿刺成功后,如不合理固定针头,仍不可避免再次穿刺的可能,正确的固定法是:针头刺入静脉后,左手固定针柄,右手拿一无菌棉球盖在针眼上,用一条胶布横向固定棉球,再用一条胶布横向固定针柄,最后把针头的硅胶管部份弯曲盘好,再用一条胶布固定,三条胶布最好不要重叠,以便于拔针。

5 拔针法正确的拔针,可保护好静脉,为下次穿刺成功创造机会,法是:首先分离固定胶布,然后右手迅速拔出针头,法是:首先分离固定胶布,然后右手迅速拔出针头,左手拇指压紧覆盖针眼的棉球,食指按压血管,不要揉穿刺点及血管,同时嘱患者将穿刺肢体抬高,利于血液回流,避免穿刺部位肿胀隆起。

静脉输液小经验两则

液体少量漏入皮下,液体仍在滴,但速度减慢。

将输液针头稍微往后退一点,保证针斜面仍在血管,观察片刻,若“鼓包”不再增大,将针头用胶布固定好,嘱病人随时观察“鼓包”是否继续增大。

静脉穿刺时,见回血,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开关,遂见“鼓包”

可将针头向后退一退,轻按“鼓包”处数秒,待“鼓包”不继续增大,可继续沿血管进一小段可穿刺成功,避免二次穿刺为患者带来痛苦。

静脉输液技巧

1.持针手法

静脉穿刺时,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刺入皮肤后,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痛苦轻。因为在进针的开始,手持针柄的上下面,接触面积大,用力均匀,针头稳定,针头进皮速度快,痛觉作用时间短,病人疼痛轻。针头刺入皮肤后改为拇指、食指持针柄的前后面,以暴露针梗的尾部,便于观察静脉回血,以免刺破血管。

2.不同病人的静脉穿刺法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从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对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头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对浮肿的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对头皮静脉穿刺的病人以5°角采用直刺,进皮后沿血管向缓慢下潜,见回血后前进少即成功。

3.易回血法

按常规输液排气后夹紧调节器,调节器下部的输液管前端返折,并挤去前端液体0.2ml或0.5ml,固定返折处,穿刺针进入皮下后,松开返折处,按常规法穿刺血管,一旦刺入血管,可见快速回血。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用手向远心端挤捏头皮针塑料管,增加头皮的负压即见明显回血。

4.非握拳穿刺法

扎止血带,患者手背向上自然平伸,护士掌心向下,紧握患者手指根部及手指,拇指、食指分别在患者手背两侧,绷紧手背皮肤,选择血管进行穿刺,穿刺角度为5~15°。此法穿刺血管暴露明显,易于穿刺成功。

5.拔针后按压法

在静脉穿刺时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往往不在同一点,两者距离与进针角度及皮下脂肪厚度有关。因此,输液完毕拔针时将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被压。切勿用力按压血管时拔针,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而应轻压皮肤,迅速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2~3min,这样能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肘部静脉穿刺后让患者伸直前臂,棉签

与血管平行按压3~5min即可,切忌曲肘压迫止血。以免形成皮下淤血。

6.不同进针长度对血管壁的损伤

通过临床观察,在同一体同一药物同一部位进行静脉穿刺,针头进入血管短的,对血管的损伤小,血管使用寿命长,病人疼痛反应小,反之则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注射针头对血管壁的局部机械性损伤所致。进入血管的针头越长,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面积越大,对血管壁的损伤越重,红细胞及其血浆成分渗出越多,血管淤血越明显。由于大量血管皮细胞被破环,胶原暴露,极易激发血栓形成及血栓极化而阻塞管腔。提示临床上静脉输液穿刺时见回血后,确定针头在血管,在能达到牢固固定好针头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进入静脉的针头长度。特别是长期输液的危重病、慢性病、肿瘤化疗病人,对延长病人静脉的使用寿命、减轻病人的痛苦、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7.“S”型固定法

头皮静脉穿刺可采用“S”型固定,即穿刺见回血后用4条胶布(0.8×7cm)固定。第一条胶布横贴固定针柄部,第二条胶布横过针柄部下向上交叉后固定,第三条胶布一端横贴无菌小棉球于皮肤针眼处,一端同时横贴头皮针塑料管,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在针柄左或右侧,第四条胶布一端横贴于第三条胶布重叠固定头皮针塑料管,另一端横贴在头皮针向下弯曲的塑料管与皮肤上,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成“S”型状。其特点:(1)形成两个弯曲,缓冲力大;(2)弯曲的曲率小,针头的横向力小;(3)针头以外增加了两个固定点,固定点多针头的稳定性好。此法符合力学原理,操作简单、易固定、效果好,是一种理想的头皮静脉穿刺固定法。

综上所述,这些技巧能使静脉穿刺法尽量做到无痛、微痛,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避免对血管机械性、化学性损伤,使输液技术向快捷性、准确性、安全性向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静脉输液的技巧

静脉输液的技巧 发表时间:2015-01-15T10:03:51.953Z 来源:《医药界》2014年9月第9期供稿作者:蒋利 [导读] 手背静脉穿刺时,传统方法是病员自己握拳,穿刺成功后自己松拳,当松拳过快,血管压力骤降,导致针头滑出血管。蒋利 (成都市金堂县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404)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关键词】静脉输液技巧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熟练运用输液技术,洞悉输液中的一些技巧,能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减轻恐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患纠纷,和谐护患关系。笔者根据临床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将有关技巧进行了总结。1、快速排气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以见到护士在排输液器管路中的气体时,不能一次性成功,管路中有很多气泡,通过缠绕,弹管道等方式努力想除掉,耗时又费力,还不能清除干净,造成药液的浪费,病员因此可能会对护士的技术产生怀疑,不信任,管路中的气泡还让病人感到不安全,可能还会成为医疗纠纷的说辞。如何能一次性快速成功的排气呢?首先关闭调节器,再挂输液瓶到输液架上,抬高滴管下端的输液管,挤压滴管使液体流入至滴管1/3—1/2满时,随即放下抬高的输液管,观察液体中有无气体,如有气泡或短小的气柱,可用缠绕手指的方法清除掉。这时再打开调节器,持针头的手适当抬高,眼睛观察液体的走向,注意控制液体的流速,滴管内的液体不能成线状,否则会将滴管上部的气体冲入输液管路形成较多的气泡。持针头的手适当抬高,一可以让液体充满过滤部位,不产生气泡,二可以避免浪费药液。当液体流出针头即关闭调节器。 2、进针手法 手背静脉穿刺时,传统方法是病员自己握拳,穿刺成功后自己松拳,当松拳过快,血管压力骤降,导致针头滑出血管。这里要介绍的是:护士的手将患者输液手的五指握拢向拳面绷紧皮肤,穿刺成功后,缓慢松手。这种方法的优点有:(1)、避免了患者过快松拳导致针头滑出血管外,引起液体渗漏,(2)、通过与患者的接触,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减少了患者对穿刺的恐惧心理。3、进针角度 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20—25°角(基础护理学),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进针角度,可减少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刘素芬[1]等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4、针头滑出血管外的处理 在临床工作中,针头滑出血管外,就拔出针头,重新选择血管穿刺,增加病员的痛苦。笔者观察发现,如果是普通药物,渗漏在皮下的量不多,肿胀不是很大,可不必立即拔出针头,先小心撕掉胶布,退出针头少许,让针头回到血管内,再缓慢输入,如果病人感觉不疼痛,肿胀没有扩大,就可继续使用该静脉通路。 5、拔针 针头纵轴需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并立即用棉签压住穿刺点。棉签应平行于静脉放置。注意:棉签要压于静脉穿孔处而不仅仅是皮肤穿孔处。在输液过程中,多观察和总结经验技巧,可减轻病人的痛苦,节省护士的时间,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素芬.邵翠菊.静脉穿刺最佳角度的力学探讨.黔南民族医专学报,1998,(2):114.

静脉输液法的操作方法

静脉输液法的操作方法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静脉输液法的操作方法 静脉输液是一种经静脉输入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的治疗方法。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液体输入体内。输液瓶是一个入口和大气相通,下连橡胶管的玻璃瓶。瓶内液体受大气压力的作用,使液体流入橡胶管形成水柱,当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时,瓶内的液体即顺畅地流入静脉。 操作方法 (一)周围静脉输液常用部位同静脉注射法。头部浅静脉适用于小儿,也用于成人。 1.密闭式输液法利用原装密闭瓶插管输液的方法,其操作简便,污染机会少,广泛用于临床。 (1)按治疗本,带输液架至床旁,向清醒病人解释输液目的,以取得配合,选择合适的静脉,调节输液架高度,嘱病人排便。 (2)洗手戴口罩,根据医嘱备药,擦去瓶上灰尘,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破裂现象,认真核对药名、浓度、剂量和有效期,在光线充足条件下检查药液的质量,将瓶上下摇动,采用直立-倒置“Z”字型检查,每瓶对光检查时间不少于10秒钟,如发现有絮状物、沉淀、变色等均不得输用。取下输液瓶铝盖中心部分,套上网袋,检查输液器的有效期和无菌状态,备齐其余用物携至床旁。

(3)操作前认真做好查对,协助病人摆体位,放妥止血带(为防止交叉感染,要做到治疗巾、止血带每人“一巾一条”),以2%碘酊、75%酒精消毒瓶塞,如液内需加药时则应在治疗室进行,加入其他药液应摇匀(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在瓶签上注明床号,所加药物名称、剂量、。将输液管的针头和通气管针头去掉针帽,同时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通气管另一端固定在网袋上。 (4)将输液瓶倒挂在输液架上,用手挤压点滴管,然后松开,使药液进入点滴管的1/2为止,排气后将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管下端夹紧,以便穿刺时易见回血。 (5)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扎止血带,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 (7)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节滴速,一般成人每分钟60-80滴,儿童每分钟30-40滴,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患输入速度宜慢;严重脱水,心肺功能良好者速度可适当加快,当输入高渗水、含钾药物、升压药物等滴速宜慢。 (8)再次查对,交待注意事项,护士消毒双手后,方可为下一位病人治疗。在输液过程中应定时巡视病人,随时观察反应及滴速。如为继续输液,原则上输一瓶配一瓶,以防准备过早造成药物污染,或降低药效,应及时更换输液瓶,其方法是;先除去铝盖中心部分,套上网袋,常规消毒瓶塞后,挂于输液架上,从第一瓶内拔出通气针头与输液管瓶针,分别插入瓶内,待输液畅通方可离开病人,若输两瓶以上液体,而溶液间又无配伍禁忌者,可采用连续滴入法,两瓶间用短管相连,短管两端连接针头,插入两个相连的瓶塞内,在远端输液瓶内插入通气管。 (9)输液过程中,需临时加入少量药物,应先按注射法抽吸药物,常规消毒输液瓶塞后,将药液注入瓶中并摇匀,再按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

输液技巧

静脉输液是门诊输液中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及护理技术操作。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门技术。通过自身多年临床护理经验的积累,以及参考国内外有关静脉输液的相关文献资料,本人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需要特别 注意的8项技巧按操作顺序总结如下。 1、配制药物的技巧: 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遵循药物配伍禁忌规律,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输液反应发生。护士在加药前必须对每位输液病人的静脉用药进行评估,判断液体间是否有配伍禁忌存在,每个新药使用前应先学习说明书,注意有无配伍禁忌。对某些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有配伍禁忌的药剂(如中药制剂和抗生素),须在顺次输注之间用等渗液冲洗输液管,避免药物在输液管内混合。同时还要注意检查药物是否需要采取遮光等措施。 配制粉剂药物时,可用注射器注入输液瓶10~20ml空气,再回抽液体注入粉剂药物瓶中,注入的液体量最好在4~8ml,待药粉充分溶解后,将注射器内空气推小部分在药瓶内,回抽药液,注入输液瓶内,这样既可省力又可避免药液浪费。当药液注入输液瓶以后,将注射器在输液瓶内回抽10~20ml空气,再将输液器插入输液瓶内,可避免因输液瓶内压力太大而造成排气管漏水和阻塞的情况 发生。 配制安瓿类药剂切忌用物品敲开安瓿,对于需要锯开的安瓿,锯痕应小于1/4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用酒精棉签消毒以减少玻璃碎屑;在抽液时针头应置于安瓿中部,因为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 微粒污染最多,而置于底部容易发生钝针。 2、排除气体的技巧: 过去常规的静脉输液排气法容易使输液管内产生气泡,其原因是墨菲氏滴管转正呈垂立状态时,瓶内液体呈线状垂直流入液面,由于瓶内负压加重力的作用,液体在快速下坠时可形成冲击力,而墨菲氏滴管内的液体容量不能有效地缓冲其冲击力,导致液体带着气泡快速而直接地流向下段滴管,故 容易发生气泡。 现在普遍主张使用的是新的排气方法。即首先将墨菲氏滴管倒置,打开调速器,使液体自然滴入滴管内,当管内液平面达1/2~2/3时,折叠滴管下端输液管,转正滴管,使滴管倾斜45°左右,再松开折叠处,慢慢放下输液管,使液面下降,待液体流至终端过滤器时,将过滤器倒置成90°,等液体完全通过过滤器时,再翻转过滤器,使液体缓慢向下排出至输液针头2~3滴即可,最后关上调速器。新排气法中,因注意使莫菲滴管倾斜45°左右,液体下流时方向有改变,缓解了水流冲击,不易产生气泡。而将输液器终端过滤器倒置,减少了气体与滤过膜接触的面积,液体可完全通过过滤器,杜绝了残留气体的产生。新的排气方法明显提高了一次性排气的成功率,节约了护理人员的操作时间。 3、输液前心理护理的技巧: 门诊护士需要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有效的沟通能力,争取患者最大限度的合作是护士发挥技术专长的先决条件。大多数患者对打针都有畏惧感,怕疼,担心一针打不上,出现颤动、躲闪等,给成功穿刺带来障碍。对此,护士应理解并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可通过微笑交谈的方式把自己穿刺成功的自信传递给患者。遇到血管不易穿刺的患者,护士选择血管时切忌口中念叨血管如何不好扎、往哪扎呀等等。这些不自信的话往往会给患者造成更大的不安,这时可与患者交谈些其他话题,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使其在和谐气氛中接受治疗。遇到较固执病人,如果他认定某个护士为其输液,宜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如果是小儿输液,穿刺前更要耐心解释,讲道理,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夸奖孩子乖、听话、勇敢、聪明,让其模仿其他孩子的表现,取得他们的配合。

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在日常工作中静脉输液不但是临床工作应用中最广泛的治疗手段之一,还是临床护理中的基本操作技能之一。也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过程中最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治疗途径。熟练、流畅的操作过程可以体现一个护士的护理操作水平。可以提高病人的信任度、满意率。通过十几年的临床护理实践本人对静脉输液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其中应注意的几项技巧。 1静脉输液前的准备护士个人准备按工作要求穿戴整齐工作服、工作帽、口罩,保持手部清洁,精神饱满、干净利索地进行操作;输液用品的准备:在治疗车上准备好一个输液盘、酒精、碘酒各1瓶,棉签若干、输液贴或胶布,按医嘱和输液单顺序配好液体,在输液瓶上标明患者的姓名、床号以及加入药品的种类和剂量;患者面的准备:进病房后先与病人打招呼,如您感觉好些了吗?而后告诉病人:一会儿扎针可能会痛,我会尽量轻些,有什么不舒服请告诉我。 2输液管排气技巧首先将输液调节器提到莫非氏滴管下端并将其关毕,把瓶子挂在输液架上准备排气。右手把排气管(短管)打折,捏紧,注意:千万不要让瓶中的液体流出,一面会弄湿病人的衣服也浪费药液,另一面,流出的药液把排气管末端的过滤膜浸湿,使空气不能进入输液瓶中造成液体不滴。然后把输液管(长管)盘绕左手拇指与四指中间,用力挤压莫非氏滴管液体会迅速流入小壶中,打开调节器,将莫非氏滴管水平或45°度摆放,让水流沿管壁流下,以免将小空气砸到输液管中形成小段气栓不易排出。使其液面充满1/2或多一点讯速放开右手的排气管,让空气进入输液瓶中,利用连通器原理使药液快速流出并把空气排净,这样会非常快速有效地达到排尽空气的目的。 3静脉穿刺技巧选择穿刺部位应尽量找静脉表浅部位,这样显露明显、便进行穿刺、疼痛轻、易于固定输液针头,遵循既不影响患者的活动,又能满足病情需要的原则。直接刺入血管法是护士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根据皮肤及血管情况调整进针角度,用右手腕力带动持针的三个手指,直接快速、连贯入血管同时将针梗送入2/3并加以固定。捏针柄的手在整个操作中不移动、不换手,避免了针尖晃动引起疼痛。同时,由于不在皮下潜行走针,也避开了伴行的神经。故直接穿刺法微创、痛苦小。要注意老年人的血液粘稠度高,静脉穿刺时回血较慢,所以,针头进入皮下后穿刺血管时进针要缓慢,如感觉针已进入血管不见回血,可轻轻挤压一下靠近穿刺针头处的输液管即可回血。 4输液管固定技巧输液贴固定不当会引起针头滑脱,针尖刺痛,刺破血管。第一条输液贴固定针柄,第二条带敷垫的输液贴覆盖针眼处,第三条输液贴固定头皮针管,第四条输液贴固定输液管。这样完全可以确保针不移位及针眼处的无菌。 5输液管换液技巧输液过程中,经常需要多瓶药液连续滴注,换瓶时可待液面下降至滴壶下段,用边旋转边轻轻挤压滴壶的式拔出输液器,再插入另一瓶药液中。这样可减少残余药液的浪费,因输液器插入输液瓶有一定的长度,瓶颈中的药液不能全部滴完。 6拔针技巧最佳拔针时间选择在输液瓶药液滴完,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时,这样可以保证药物的治疗量,避免浪费。拔针时采用先拔后压的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先压后拔的法。将调节器关小,清除胶布时,固定针柄,防止针头移动引起疼痛。将左手拇指指腹顺着静脉走向放于皮肤进针点和静脉进针点上,暂不加压;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紧针柄上的软管处,利用软管柔软的特性,使针柄自然地顺血管向拔出。这样既可避免拔针时人为的向掌握不当而导致针尖划伤血管壁,又可避免血液回流入输液管。 7静脉穿刺拔针后穿刺局部的护理拔针后嘱病人举手按压5min,这种法安全便,简单易行。也避免了穿刺部位按压引起的疼痛。静脉输液拔针后穿刺部位局部护理不可轻视。

静脉输液的技巧与方法

静脉输液的技巧与方法 一.正确看待“输液” “输液”在医学术语中叫做“静脉点滴”或叫“静脉输液”。有些病人或病人家属十分信赖“输液”,不管病情轻重或有没有必要,一开口就说“吊两瓶水(输液)就可以了”。这种“不打吊水病难好,输液一挂病就跑”的输液万能的想法是不妥的。“输液”固然有它的许多优点,如药效起效快,某些对皮下、肌肉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亦可采用静脉用药;可将药液加入“吊水”中滴注等等。但是“输液”有时也有意想不到的烦麻: 二. 输液常识 (1)易引起感染。如果注射器、针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引起针眼处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等。 (2)易引起不良反应。“输液”的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比口服的要高得多。如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空气栓塞、晕针等,有些可以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 (3)易染上传染病。"输液"最易通过血液、血液的代用品或交叉感染(尤其是在某些地区一次性输液器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而传染上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以及艾滋病。 (4)耗时费钱。一瓶"液体"一般要2小时左右才能输完;加上输液的设备、器械及药物的成本高,相同剂量的同样药物,费用比口服或其它常用的用药方法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因此,治疗疾病不能完全依靠"输液",必须依据病情来决定,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三. 注意事项 (1).为什么有的"输液"瓶上要裹上黑布? 医院有时可以看到"输液"瓶上包了一层黑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道理很简单: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促使某些药物的氧化、分解和变色,如肾上腺素经日光照射后易氧化变成红色、棕色,产生有毒物质;又如对氨水杨酸(PAS),静滴溶液久置和见光可分解成棕色的间位氨基酚,使抗结核的疗效减弱而同时又增加其毒性;再如血管扩张剂硝普钠,遇光后很快分解为硫氰化合物,失去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还可造成氰化物中毒。因此对这些药常常临时配制"输液"液,并及时裹上一层黑布,避免日光中的紫外线的照射,以保证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当你遇见“输液”瓶裹有黑布的静滴液时,请你不要认为这是“多此一举”,随意将其掀开,以免达不到治疗效果和发生意想不到的毒性反应。 2."输液"以什么样的速度最合适? "输液"在速度上也是很有讲究的。每分钟以多少滴最为合适呢?这个问题是灵活和复杂兼而有之。一般情况下,成人以5O滴/分钟左右,儿童在20滴~4O滴之间,但在下列特殊情况下,要视病情、体质等灵活调整:

静脉输液技巧

静脉输液技巧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保证输液质量,经临床实践与研究总结出许多技巧,现介绍如下。 1?持针手法 静脉穿刺时,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刺入皮肤后,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痛苦轻。因为在进针的开始, 手持针柄的上下面,接触面积大,用力均匀,针头稳定,针头进皮速度快,痛觉作用时间短,病人疼痛轻。针头刺入皮肤后改为拇指、食指持针柄的前后面,以暴露针梗的尾部,便于观察静脉回血,以免刺破血管。 2?选血管的技巧 (1)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从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对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张,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头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对浮肿的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对头皮静脉穿刺的病人以5。角采用直刺,进皮后沿血管方向缓慢下潜,见回血后前进少许即成功。 (2)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通常选用两颞部及前额,尤其是前额发际边缘便于固定和留针,可用一指压住静脉一端,另一指前推,若立即充盈可作穿刺部位,若缓慢充盈说明血管逆向流动。留针应便于操作和固定,进针角度一般取5°?10°为宜,角度过大则容易进针过深进入脂肪层,针头在血管下运行或扎穿,过浅则针头在皮内造成穿刺阻力,致使穿刺失败,增加患儿痛苦。较小的患儿或消瘦的患儿,血管走行明显,近似零角度进针可取得满意效果。 3.控制滴速的技巧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 (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 (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

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的技巧

【关键词】静脉输液;技巧 【中图分类号】R93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10-01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本人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践中,总结了几点技巧。 1配制液体 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八对”制度,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2排气 在静脉输液中,如何才能达到快速排气的目的呢?排气时所需方法如下:把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往上举,使莫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观察液体流入莫菲氏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随即放下手中输液管,待莫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莫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后,再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莫菲氏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莫菲氏滴管下关紧,达到排气目的。 3选择血管 3.1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1]。 3.2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 4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 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刘素芬[2]等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5控制滴速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

静脉输液的创新与技巧

静脉输液的创新与技巧 【关键词】静脉输液;创新;技巧 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中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体现了护士的操作技术水平,反映出医院护理质量的好坏,并对治疗效果和医患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除按正规操作程序外,还应认真观察、学习、探讨静脉输液的技巧问题,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也是实行人性化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保证输液质量,静脉输液包含以下许多技巧,现总结如下。 1 配置液体的技巧 1.1 药物配伍禁忌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遵循药物配伍禁忌规律,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输液反应发生。治疗护士在加药前必须对每位输液病人的静脉用药进行评估,判断液体间是否有配伍禁忌存在,每个新药使用前先学习说明书,注意有无配伍禁忌。在更换输液瓶时应仔细观察莫菲氏滴管内液体有无变色、浑浊、沉淀发生,一旦发现应立即调换输液器,不能将输液器冲洗后再利用,以免吸附在管壁上的有害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同时应向病人解释,告知莫菲氏滴管内配伍反应的药物未进入体内,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并登记配伍反应药物的名称等,及时上报。 1.2 配制粉剂药物的技巧用注射器注入输液瓶10~20ml空

气,再回抽液体注入粉剂药物瓶中,注入的液体量最好在4~8ml,待药粉充分溶解后,将注射器内空气推一小部分在药瓶内,回抽药液,注入输液瓶内,这样既可省力又可避免药液浪费。当药液注入输液瓶以后,将注射器在输液瓶内回抽10~20ml空针,再将输液器插入输液瓶内,可避免液体不下降而造成针头阻塞。 2 排气的技巧 2.1 输液前排气排气的技巧在于要先把输液管的调节器关紧,反折排气管,以右手挤捏莫菲氏滴管,待液面至1/2~2/3满,先松开反折的管,左手下滑至输液调节器,当液体流过过滤器时,右手反折针头软管,控制液体慢慢完全浸透过滤网,待空气排尽时关闭输液调节器。右手缓慢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将滴壶上方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等待药液流到过滤网时再把过滤网的针头向上举并轻轻弹几下,直到过滤网中不存有气泡,注意过滤网中容易进入气泡,穿刺后易流入静脉,可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即可将调节器关紧。 2.2 输液中排气输液过程中,因患者及家属呼叫不及时或者护士巡视不及时而致输液管中液面下降至莫菲氏滴管以下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指弹输液管排气法就难以达到排净空气的目的。这时可采用缠绕式排气法,首先轻轻挤捏莫菲氏滴管,使莫菲氏滴管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将调节器推至输液管末端滤网处关闭。左手自调节器上方用力捏住输液管,使管壁呈扁平状向上滑行,并将输液管缠绕于右手手指上,迫使气体自下而上由莫菲氏滴管排出。

静脉输液法的操作方法

静脉输液法的操作方法 静脉输液是一种经静脉输入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的治疗方法。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液体输入体内。输液瓶是一个入口和大气相通,下连橡胶管的玻璃瓶。瓶内液体受大气压力的作用,使液体流入橡胶管形成水柱,当水柱压力大于静脉压时,瓶内的液体即顺畅地流入静脉。 操作方法 (一)周围静脉输液常用部位同静脉注射法。头部浅静脉适用于小儿,也用于成人。 1.密闭式输液法利用原装密闭瓶插管输液的方法,其操作简便,污染机会少,广泛用于临床。 (1)按治疗本,带输液架至床旁,向清醒病人解释输液目的,以取得配合,选择合适的静脉,调节输液架高度,嘱病人排便。 (2)洗手戴口罩,根据医嘱备药,擦去瓶上灰尘,检查瓶口有无松动、破裂现象,认真核对药名、浓度、剂量和有效期,在光线充足条件下检查药液的质量,将瓶上下摇动,采用直立-倒置“Z”字型检查,每瓶对光检查时间不少于10秒钟,如发现有絮状物、沉淀、变色等均不得输用。取下输液瓶铝盖中心部分,套上网袋,检查输液器的有效期和无菌状态,备齐其余用物携至床旁。 (3)操作前认真做好查对,协助病人摆体位,放妥止血带(为防止交叉感染,要做到治疗巾、止血带每人“一巾一条”),以2%碘酊、75%酒精消毒瓶塞,如液内需加药时则应在治疗室进行,加入其他药液应摇匀(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在瓶签上注明床号,所加药物名称、剂量、。将输液管的针头和通气管针头去掉针帽,同时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通气管另一端固定在网袋上。 (4)将输液瓶倒挂在输液架上,用手挤压点滴管,然后松开,使药液进入点滴管的1/2为止,排气后将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管下端夹紧,以便穿刺时易见回血。 (5)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扎止血带,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 (7)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节滴速,一般成人每分钟60-80滴,儿童每分钟30-40滴,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患输入速度宜慢;严重脱水,心肺功能良好者速度可适当加快,当输入高渗水、含钾药物、升压药物等滴速宜慢。 (8)再次查对,交待注意事项,护士消毒双手后,方可为下一位病人治疗。在输液过程中应定时巡视病人,随时观察反应及滴速。如为继续输液,原则上输一瓶配一瓶,以防准备过早造成药物污染,或降低药效,应及时更换输液瓶,其方法是;先除去铝盖中心部分,套上网袋,常规消毒瓶塞后,挂于输液架上,从第一瓶内拔出通气针头与输液管瓶针,分别插入瓶内,待输液畅通方可离开病人,若输两瓶以上液体,而溶液间又无配伍禁忌者,可采用

护士护理静脉输液常识与注意事项

护士护理静脉输液常识与注意事项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并期望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而健康教育的意义就是针对患者的健 康需求,通过教育活动,向人们传授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树立科学的生活方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护理工作已不再是单纯简单的技术操作,“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更是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一个形象窗口,并且由于输液病人多、病种繁杂、流动量大、停留时间短、护理人员少等诸多不便因素,因此,如何提高门诊护理质量是长期以来非常重要的课题。 静脉输液是门诊输液中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及护理技术操作。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门技术。然而,在临床护理中,静脉穿刺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之一,而穿刺部位出血、淤血也不少见。如何避免穿刺部位的出血、淤血,取得较好的按压效果,减轻病人痛苦。以下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穿刺部位出血、淤血的原因与处理方法等的容: 一、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及技巧、护理及观察 1.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及技巧 (1)静脉输液配制药物的技巧 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遵循药物配伍禁忌规律,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输液反应发生。护士在

加药前必须对每位输液病人的静脉用药进行评估,判断液体间是否有配伍禁忌存在,每个新药使用前应先学习说明书,注意有无配伍禁忌。对某些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有配伍禁忌的药剂(如中药制剂和抗生素),须在顺次输注之间用等渗液冲洗输液管,避免药物在输液管混合。同时还要注意检查药物是否需要采取遮光等措施。 配制粉剂药物时,可用注射器注入输液瓶10~20ml空气,再回抽液体注入粉剂药物瓶中,注入的液体量最好在4~8ml,待药粉充分溶解后,将注射器空气推小部分在药瓶,回抽药液,注入输液瓶,这样既可省力又可避免药液浪费。当药液注入输液瓶以后,将注射器在输液瓶回抽10~20ml空气,再将输液器插入输液瓶,可避免因输液瓶压力太大而造成排气管漏水和阻塞的情况发生。 配制安瓿类药剂切忌用物品敲开安瓿,对于需要锯开的安瓿,锯痕应小于1/4周,并用酒精棉签消毒以减少玻璃碎屑;在抽液时针头应置于安瓿中部,因为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而置于底部容易发生钝针。 (2)静脉输液排除气体的技巧: 过去常规的静脉输液排气法容易使输液管产生气泡,其原因是墨菲氏滴管转正呈垂立状态时,瓶液体呈线状垂直流入液面,由于瓶负压加重力的作用,液体在快速下坠时可形成冲击力,而墨菲氏滴管的液体容量不能有效地缓冲其冲击力,导致液体带着气泡快速而直接地流向下段滴管,故容易发生气泡。 现在普遍主使用的是新的排气方法。即首先将墨菲氏滴管倒置,打开调速器,使液体自然滴入滴管,当管液平面达1/2~2/3时,折叠

静脉输液中应注意的技巧问题

静脉输液中应注意的技巧问题 「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在静脉输液操作上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了达到促进护理业务进步的目的,总结出静脉输液中应注意的7项技巧:(1)配制液体的技巧;(2)排气的技巧;(3)选血管的技巧;(4)控制滴速的技巧;(5)更换液体的技巧;(6)拔针的技巧;(7)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技巧。 「关键词」静脉;输液;血管;针眼;技巧 静脉输液是门诊输液中心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及护理技术操作。笔者从事临床护理30年,在静脉输液操作上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了达到促进护理业务进步的目的,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除按操作规程外需特别注意的技巧问题按操作顺序总结如下。 1 配制液体的技巧 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2 排气的技巧

排气时把滴壶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上举,使滴壶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当液体流入滴壶1/3时关紧调节器放下手中输液管,待滴壶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滴壶里的液面后,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滴壶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滴壶下关紧,排气成功。 3 选血管的技巧 3.1 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操作者用左手握患者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0.5cm处进针,以3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当针尖已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快稳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徐徐进入少许,用4条胶

浅谈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浅谈静脉输液中的技巧 发表时间:2014-05-08T13:54:19.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3期供稿作者:陈莲 [导读] 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可采用逆行静脉输液法,输液速度不会减慢,未见局部肿胀及其他不良反应。 陈莲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221400) 【关键词】静脉输液一针见血技巧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3-0208-02 大家都知道,静脉输液在疾病的治疗,抢救生命方面必不可少,是一种重要的常规治疗手段,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一针见血,把这一技术应用好,使病人获益多,痛苦小,安全有效,而护士省时又节力呢?在长期的输液过程中,我总结了如下技巧: 1.排气的技巧:现在普遍主张使用的是新排气法,即首先将墨菲氏滴管倒置,打开调速器,使液体自然滴入滴管内,当管内液平面达1/2~2/3时,折叠滴管下端输液管,转正滴管,使滴管倾斜45°左右,再松开折叠处,慢慢放下输液管,使液面下降,待液体流至终端过滤器时,将过滤器倒置90°,等液体完全通过过滤器时,再翻转过滤器,使液体缓慢向下排出至输液针头2~3滴即可,最后关上调速器。新排气法中,因注意使莫菲滴管倾斜45°左右,液体下流时方向有改变,缓解了水流冲击,不易产生气泡。而将输液器终端过滤器倒置,减少了气体与滤过膜接触的面积,液体可完全通过过滤器。 2.选择血管的技巧;选择上肢静脉时,尽量选择桡侧血管,因尺侧神经末梢更丰富,痛觉更强。尽量选择较平坦的位置,这样固定较好,患者轻微活动不易外渗。在抢救时则需争分夺秒,应尽量选择离心脏较近的大静脉给药。短期输液者捡好的血管扎,对于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则要从远心端到近心端,从细血管开始,合理安排。对于那些血管极不好找的患者,切忌用手拍打血管,那样容易使凝血功能不好患者的针眼再次出血,而且很疼,应用手掌摩擦血管使其暴露充盈,可以让患者的手热敷或下垂几分钟,也可以借助血压计按照常规测血压的方法绑上袖带,充气后很快可以发现血管暴露出来,不要因费事而轻易下针。止血带最好是带弹力的宽布带,橡胶系上后病人往往感到疼痛。小儿头皮静脉应选择离眉远一点,尽量不选择颞浅静脉,因抬眉或进食针头会随之而动,这样,都容易肿针。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可采用逆行静脉输液法,输液速度不会减慢,未见局部肿胀及其他不良反应。 3.输液前心理护理的技巧:门诊护士需要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有效的沟通能力,大多数患者对打针都有畏惧感,怕疼,担心一针打不上出现颤动、躲闪等,给成功穿刺带来障碍。对此,护士应理解并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可通过微笑交谈的方式把自己穿刺成功的自信传递给患者。遇到血管不易穿刺的患者,护士选择血管时切忌口中念叨血管如何不好扎往哪扎呀等等。这些不自信的话往往会给患者造成更大的不安,这时可与患者交谈些其他话题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使其在和谐气氛中接受治疗。遇到较固执病人,如果他认定某个护士为其输液,宜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小儿输液,穿刺前更要耐心解释,讲道理,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夸奖孩子乖、听话、勇敢、聪明,让其模仿其他孩子的表现,取得他们的配合,切忌硬拽。 4.扎针的技巧: 4.1部位:一般成人手臂上的血管疼痛要轻一些,病人方便且易于操作。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头皮静脉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浅表易见,便于固定,不影响病儿活动,多采用头皮静脉输液法。 4.2进针角度和速度:吴晓连等[1]采用针头斜面与血管纵轴平行,针头与皮肤成40°~60°,利用腕部力量,以轻快地动作在静脉上方快速直刺血管,见回血后迅速放平针柄,再沿血管进针少许。孙玉红等[2]采用让患者自然放松,不需握拳,操作者紧握患者五指,使之向手心方向弯曲成弧形,这样,既能绷紧皮肤,又能使穿刺部位血管充盈,右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成45°左右,向心方向,血管上方快速刺入静脉,在缓慢平行前移少许,如果进入血管后速度仍然快,病人就有又酸又胀的疼痛感。与传统静脉穿刺法相比,这两种方法既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又能减少对静脉的损伤,延长静脉使用寿命。小儿头皮进针要慢,针头与静脉采用10°角,扒紧皮肤并固定住血管,见回血或有突破感即停止进针,否则容易穿出血管外。 4.3不同进针长度对血管壁的损伤:于瑞花等[3]采用穿刺见回血后分别再进针0.4cm和1cm的方法行静脉输液,其结果显示针头进入血管短的一组对血管的损伤小,血管使用寿命长,病人疼痛反应小,而进针长的一组对血管损伤大,静脉使用次数减少,疼痛反应剧烈。这主要是因为注射针头对血管壁的局部机械性损伤所致。进入血管的针头越长,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面积越大,对血管壁的损伤越严重,红细胞及其血浆成分渗出越多,血管淤血越明显。由于大量血管内皮细胞被破环,胶原暴露,极易激发血栓形成而阻塞管腔。提示临床上静脉输液穿刺时见回血后,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在能达到牢固固定好针头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进入静脉的针头长度。特别是长期输液的危重病、慢性病、肿瘤化疗病人,对延长病人静脉的使用寿命、减轻病人的痛苦、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4.4固定:贴胶布要牢靠,省掉交叉一步,交叉是病人常感到疼痛,且拔针时也不方便操作。幼儿手部最好用夹板固定,小儿头部悬空位置可用棉球将针头垫平,可采用“S”型固定法,即穿刺见回血后用4条胶布(0.8×7cm)固定。第一条胶布横贴固定针柄部,第二条胶布横过针柄部下方向上交叉后固定,第三条胶布一端横贴无菌小棉球于皮肤针眼处,一端同时横贴头皮针塑料管,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在针柄左或右侧,第四条胶布一端横贴于第三条胶布重叠固定头皮针塑料管,另一端横贴在头皮针向下弯曲的塑料管与皮肤上,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成“S”型状,用弹力绷带固定,防止因出汗胶贴脱落。此方法符合力学原理,操作简单、易固定、效果好,是一种理想的头皮静脉穿刺固定方法。叮嘱患儿家属不要戴帽或用物遮盖,抱时固定手臂,防抓脱。 4.5调节点滴速度:根据病人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剂速度.一般成人40~60滴/min,儿童20~40滴/min,小儿不超过20滴/min。叮嘱患者不要随意调节输液滴数。静脉滴注速度关系到患者心脏负荷,药物的疗效及稳定性,部分药品滴注速度过快可致过敏反应和毒性(死亡)。如万古霉素滴注速度过快可致由组胺引起的非免疫性与剂量相关反应(出现红人综合征),突击性大量注射不当,可致严重低血压。每1g至少加入200ml液体,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2h以上。两性霉素B静滴速度过快有引起心室颤动和心脏骤停的可能,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6h以上。抑酸剂雷尼替丁静滴速度过快可引起心动过缓,必须控制速度。血管松弛剂罂粟碱静滴速度过快有引起呼吸抑制,并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甚至死亡。维生素K静滴速度过快,可见面部潮红、出汗、胸闷、血压下降,甚至虚脱等。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1h以上的药物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红霉素、莫西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等。20%甘露醇滴注速

静脉输液的技巧

静脉输液技巧 1、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2、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3、局部血管扩张法: (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

静脉输液的几项重要操作技巧

静脉输液的技巧及注意事项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门技术。通过这两年临床护理经验的积累,以及参考有关静脉输液的相关文献资料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8项技巧按操作顺序总结如下。 1 静脉输液前的准备护士个人准备按工作要求穿戴整齐工作服、工作帽、口罩, 七步洗手法洗手,精神饱满、干净利索地进行操作;输液用品的准备:在治疗车上准备好一个治疗盘、吉尔碘各1瓶,棉签若干、输液贴或胶布,按医嘱和输液单顺序配好液体,在输液瓶上标明患者的姓名、床号以及加入药品的种类和剂量;患者方面的准备:进病房后先与病人打招呼,如您感觉好些了吗?而后告诉病人:一会儿扎针可能会痛,我会尽量轻些,有什么不舒服请告诉我。 2、静脉输液配制药物的技巧: 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遵循药物配伍禁忌规律,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输液反应发生。护士在加药前必须对每位输液病人的静脉用药情况进行评估,准确地判断液体间是否有配伍禁忌存在,使用新药前应先学习看说明书,注意有无配伍禁忌。对某些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有配伍禁忌的药剂(如中药制剂和抗生素),需要在两瓶液体输注之间用等渗液冲洗输液管,避免药物在输液管内混合。同时还要注意检查药物是否需要采取遮光等措施。 配制粉剂药物时,可用注射器往输液瓶10~20ml空气,再回抽液体注入粉剂药物瓶中,注入的液体量最好在4~8ml,待药粉充分溶解后,将注射器内空气推小部分在药瓶内,回抽药液,注入输液瓶内,这样既省力又避免药液浪费。当药液注入输液瓶以后,将注射器在输液瓶内回抽10~20ml空气,再将输液器插入输液瓶内,可避免因输液瓶内压力太大而造成排气管漏水和阻塞的情况发生。 配制安瓿类药剂切忌用物品敲开安瓿,对于需要锯开的安瓿,锯痕应小于1/4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用酒精棉签消毒以减少玻璃碎屑,在抽药液时针头应置于安瓿中部,因为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而置于底部容易发生钝针。 3 排气的技巧 3.1 输液前排气挂瓶前先关闭调节器,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后,使莫菲氏滴管下垂,一手反折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一手轻轻挤捏莫菲氏滴管,使莫菲氏滴管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缓缓打开调节器,并使过滤网远端向上,让液体呈线状流下,待药液自针头滴出2~3滴时关闭调节器。使用这种方法排气,输液管壁以及过滤网处都不容易产生气泡。 3.2 输液中排气输液过程中,因家属呼叫不及时,护士巡视不及时而致输液管中液面下降至莫菲氏滴管以下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指弹输液管排气法就难以达到排净空气的目的。这里介绍缠绕式排气法,首先轻轻挤捏莫菲氏滴管,使莫菲氏滴管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将调节器推至输液管末端滤网处关闭。左手自调节器上方固定输液管,然后将输液管缠绕于右手手指上,迫使气体自下而上由莫菲氏滴管排出。缠绕过程中嘱患者抬高输液侧肢体,也可先降低输液架高度。此方法简便易行、速度快、不浪费药液,且符合无菌操作原则。 4、输液前心理护理的技巧: 作为护士需要具备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快速有效的沟通能力,争取患者最大限度的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