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成分 教案 徐姣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

2. 空气中各气体体积分数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集气瓶、水槽、烧杯、玻璃片、澄清石灰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体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空气的成分,讲解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究空气成分。

4.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

5.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成分的重要性及环保意识。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成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空气成分的知识点,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课后作业:1. 请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空气污染现象。

2. 请根据空气成分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 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谈谈自己对空气成分与环境保护的认识。

八、课堂评价: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九、教学拓展:1.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空气污染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空气的成分》化学教案_4

《空气的成分》化学教案_4

《空气的成分》化学教案《空气的成分》化学教案或许你从来没有留意过空气.或许空气不过就是那么一种最平常、最简洁的东西罢了。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空气的成分》化学教案,欢迎阅读!一、教学目标1.通过试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2.通过争辩和分析,能主动与他人沟通,对试验观看的结果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进行表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保持和增加对化学现象的惊奇心和探究欲,进展学习化学的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难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活动】老师想请大家先来猜一个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有”谜底是什么?【同学回答】空气。

【老师引导】对,谜底就是空气。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熟识比较晚。

17世纪以前人们始终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世纪才熟识到空气的简洁性。

空气毕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老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空气的组成的相关资料,并回答以下问题: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成分分别是多少?【同学回答】氮气约78%、氧气约21%、稀有气体(主要成分氩气,约0.934%)、二氧化碳约0.034%和其他气体0.002%。

【老师补充】二氧化碳含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老师引导】在学校科学的课程中,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约含1/5体积的氧气。

那怎样通过试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过渡性问题,不需回答。

)【老师提问】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加热或点燃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氮气是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气体,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依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实行怎样的方法来测定氧气的含量?【同学回答】燃烧确定量的空气,测量消耗掉的气体的体积即可。

【老师活动】据此我们设计了一个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试验装置图。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

2. 使学生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空气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杂质。

2. 各成分的比例: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水蒸气和杂质约占0.03%。

3. 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a. 氮气:不易燃烧,不支持生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防腐。

b. 氧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是动植物生存所必需的。

c.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光源(如霓虹灯)。

d.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e. 水蒸气和杂质:影响天气变化,关乎生态环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空气各成分含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空气的成分及比例。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成分及作用。

2. 讲解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展示多媒体课件。

3. 实验演示:用实验器材展示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性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各成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空气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空气资源的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空气成分的比例图,并简述各成分的作用。

2. 课堂问答:教师在课堂上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及作用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空气保护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参加与空气成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测定空气质量等。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基本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2. 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 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三、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四、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微观解释。

2. 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成分。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空气成分及污染问题。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5. 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

【课堂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空气问题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空气的成分》。

【新课导入】(时间: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空气的基本成分,引导学生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

【课堂探究】(时间: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课堂小结】(时间: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成分及污染问题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空气成分的比例图,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空气污染现象,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评价:(时间:5分钟)1.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体积分数的理解。

小学科学4空气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4空气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4空气的成分(教案)小学科学4 空气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 学习认识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氢气等气体组成的。

2. 了解空气中的水蒸气对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3. 掌握一些简单的检测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具2. 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瓶盖、碳酸饮料、水杯、玻璃盖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介绍空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并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空气的成分。

2. 理论学习(约15分钟)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解释,学生了解空气由氮气(氧化剂)、氧气(可燃物)、二氧化碳(辅助燃烧)和少量其他气体组成。

强调氧气对生物呼吸和燃烧的重要性,二氧化碳在呼吸作用中的产生和被植物所利用的过程。

3. 实验展示(约15分钟)利用实验展示空气成分的情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存在。

试验1:燃烧需要氧气实验步骤:a.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b. 将瓶盖迅速覆盖在蜡烛火焰上,观察火焰熄灭。

c. 解释火焰熄灭的原因是因为瓶盖阻止了燃烧所需的氧气进入。

试验2:二氧化碳的存在实验步骤:a. 取一瓶碳酸饮料,摇晃后打开。

b. 将水杯倒置在开口处,观察。

解释碳酸饮料摇晃后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4. 实验操作(约20分钟)在老师或助教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检测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实验1:检测氧气实验步骤:a. 将一个酒精灯点燃,放在一边。

b. 将一个玻璃盖放在瓶口上,观察。

解释玻璃盖上的水珠是由于氧气的存在,氧气遇冷凝结成水珠。

实验2:检测二氧化碳实验步骤:a. 将一杯碳酸饮料倒入一个较深的盘子中。

b. 倾斜自己的口面对盘子,吹出气。

c. 观察。

解释吹气过后,盘子中的碳酸饮料泛起气泡,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实验3:检测水蒸气实验步骤:a. 将一个开水杯放在桌上。

b. 用手盖住开水杯口,感受一会儿。

解释手上感到的热量是因为水蒸气经由皮肤逸出,带走了一部分体温。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含量。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及其作用。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导管等。

2. 实验材料:石灰水、红磷、镁条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空气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空气的成分。

2. 新课:介绍空气的成分,讲解各种气体的含量及其作用。

3. 实验: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拓展:讲解其他气体(如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的含量及其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6. 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总结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及其作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成分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讲授法:讲解空气成分的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感悟。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性、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总结的空气成分知识。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意识。

九、安全与环保1. 实验操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意外伤害。

《空气的成分》教案

《空气的成分》教案

《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计算。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集气瓶、水槽、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溶液、硫酸、碘酒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知识,为新课学习空气成分做铺垫。

2. 讲解空气的成分利用课件介绍空气的成分,讲解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3.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用具,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2)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

5. 总结空气成分及环保意义1)总结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强调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

6.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空气质量?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空气的成分及保护空气的意义。

9. 布置作业设计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空气成分的知识。

10.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掌握程度,包括成分的名称、体积分数和作用。

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合作能力。

3.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提出的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和创意。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环境科学家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污染及防治措施。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环保局或空气监测站,直观了解空气质量监测过程。

空气的成分微课教案

空气的成分微课教案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的成分》城阳五中-徐瑞杰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空气的成分》是鲁教版九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学生在小学对空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而且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用途。

初步体验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分析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化学史实,明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探究实验成功的基础,体会科学发展的艰难和曲折。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探究过程难点:引导学生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探究方法、探究原理四、教学对象分析初中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从定性向定量的分析和推理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入离不了。

人类认识空气成分的历史探究【提问】在小学《科学》中我们已经学过了空气的组成,同学们还记得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4页空气的组成示意图,识记空气的组成。

学生回忆、观察、思考,了解空气的主要组成。

要强调是体积分数。

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丰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过渡】人类对空气成分的认识过程。

播放视频学生阅读教材76页多识一点,学生学习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画面,思考、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

利用视频即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同时通过对拉瓦锡实验的深入思考,为下面的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1、拉瓦锡实验为什么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2、在拉瓦锡实验中,减少的1/5气体到哪里去了?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分析思路:1、除去空气中的氧气,测其余气体的体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
主备人:徐姣(阴平中学)
课题:认识空气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明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会
进行有关的误差分析。

2、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在实验过程中体会从混合物中除去某
种成分的方法。

3、通过空气的成分发现史的了解,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难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导学案、当堂检测、铜粉、硬质玻璃管(相同规格2支)、注射器、橡皮塞、量筒、酒精灯、药匙、铁架台、气球、火柴、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语: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时刻都在接触空气,一刻也离不开它。

没有空气,就没有人类,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你知道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空气的组成。

(展示课题,板书)
二、自学对学
学生活动,打开教材,自学74—76页的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教材预览”,师巡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教材预览】
1、空气的成分按照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_______%,氧气约占_______%,_______约占0.934%,二氧化碳约占_______%,_______约占0.002%。

2、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其中_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_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

3、使用加热铜粉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将氧气转化成为态的,发生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

生生交流,补充。

参照教材,教师课件展示,认识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

认识化学家拉瓦锡及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装置“曲颈甑”。

师提问:按物质组成种类分类,空气是什么物质?
生:混合物
感知空气:下列事实与空气中哪些成分有关?
①氢气能在空气中燃烧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
③可以利用空气制造氮肥
④冬天窗户外面有冰花凝结
⑤澄清石灰水久置表面有一层薄膜
学生活动:交流,分析。

三、探究实验
过渡:想一想如果让你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会怎么做?
师生交流。

(一)方案选择:
1、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

2、想办法把氧气拿出来,直接测氧气的体积。

3、将其他气体除去,只剩下氧气,测定氧气体积。

4、除去氧气,然后通过减少的体积来测定氧气的体积。

师问:我们接触过的药品,哪些是能和氧气反应除去氧气的?
(二)探讨药品选择:碳、铜、镁、磷、蜡烛、铁丝等。

分析实验选用药品的原理:不产生新的气体,不与其他气体反应,消耗掉氧气。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步骤:
1、连接装置,装铜粉,检验气密性。

2、测定硬质玻璃管的体积,记录注射器内气体体积。

3、加热,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

4、停止加热,冷却后读数。

(五)分组实验、误差分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及时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要注意的事项及操作可能造成的误差分析:加入的铜粉要过量,若铜粉的量少了会有什么影响?
气球的作用是什么?
加热时为什么要不断推拉注射器?
为什么要等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再读数?若没有冷却至室温读数会有什么影响?
不同的小组结果差别较大,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四、课堂小结
归纳整理:这节课你收获什么?
学生交流,总结归纳。

五、当堂达标检测
1、右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a”代表的是()
A.氧气B.氮气
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气体
C.洁净的空气
D.液态氧
3、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1:4
B、1:5
C、4:5
D、4:1
4、人类对空气是一种怎样的物质进行了长期和艰难的探索,许多的探索者都提出过他们的观点。

较早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这一结论的科学家
是()
A.普利斯特里
B.舍勒
C.侯德榜
D.拉瓦锡
5、小明用如图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
是( )
A.使用铜粉的量多或量少,都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加热足量的铜粉可使装置内减少的体积占原气体体积的4/5
C.铜粉加热后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注射器内压强下降,体积减小
D.铜粉一停止加热,就要立即观察,并记录剩余气体的体积
自我评价: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