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成分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

2. 使学生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空气成分的简单测定。

4.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空气各成分的作用。

3.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记忆。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气压计、水槽、气球、玻璃管、胶塞等。

2. 教学课件:空气成分图片、实验视频等。

3. 练习题:关于空气成分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引出本课课题《空气的成分》。

2. 讲解空气的基本成分:介绍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的概念和性质。

3.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讲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意义。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实验室用具测定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6. 空气成分的作用:讲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在生活中的作用。

7. 空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提高环保意识。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内容,总结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及其作用。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巩固空气成分的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基本成分的理解和记忆。

2. 评价学生对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的掌握和应用。

3.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和态度。

4. 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环境保护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

2. 使学生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空气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杂质。

2. 各成分的比例: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水蒸气和杂质约占0.03%。

3. 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a. 氮气:不易燃烧,不支持生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防腐。

b. 氧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是动植物生存所必需的。

c.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光源(如霓虹灯)。

d.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e. 水蒸气和杂质:影响天气变化,关乎生态环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空气各成分含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空气的成分及比例。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成分及作用。

2. 讲解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展示多媒体课件。

3. 实验演示:用实验器材展示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性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空气各成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空气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空气资源的意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空气成分的比例图,并简述各成分的作用。

2. 课堂问答:教师在课堂上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及作用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环保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空气保护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参加与空气成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测定空气质量等。

小学科学6《空气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6《空气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6《空气的成分》(教案)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重要性;2. 掌握一些空气成分的名称和特征;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学模型;2. 实验用具:氧气瓶、火柴、碳酸钠、食用碱、电子秤等;3. 学生实验器材:试管、露点计、酸雨酸碱试纸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先用一个小故事或短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空气成分的实践,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将无法呼吸、植物无法生长等等。

2. 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

教师可以使用课件或模型,注重让学生明确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气体的特征和作用。

3. 实验探究(25分钟)实验一:氧气对于燃烧的必要性步骤:(1)将一个试管中填满水,倒置于水槽中;(2)将另一个试管中加入碳酸钠(小苏打);(3)用火柴点燃碳酸钠,迅速盖上试管;(4)观察现象,并回顾课堂知识。

实验二:二氧化碳的存在确认步骤:(1)在一个试管中加入食用碱;(2)在另一个试管中加入白石灰(石灰水);(3)将两个试管的口相接,晃动试管;(4)观察试管中液体的变化,根据班级知识进行解释。

4. 实验分析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回答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从实验中总结出空气成分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燃烧需要氧气?为什么活动植物需要二氧化碳?5. 拓展应用(15分钟)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露点计,这是一种用来测量空气中水分含量的仪器。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中水分对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在某些地区需要使用这样的仪器。

6. 总结巩固(10分钟)复习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特征。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和概念检测。

四、教学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让他们观察一些现象,如植物生长、动物呼吸等与空气成分有关的现象,并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基本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2. 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 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三、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四、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微观解释。

2. 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成分。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空气成分及污染问题。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5. 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

【课堂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空气问题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空气的成分》。

【新课导入】(时间: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空气的基本成分,引导学生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

【课堂探究】(时间: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课堂小结】(时间: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成分及污染问题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空气成分的比例图,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空气污染现象,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评价:(时间:5分钟)1.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体积分数的理解。

小学科学4空气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4空气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4空气的成分(教案)小学科学4 空气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 学习认识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氢气等气体组成的。

2. 了解空气中的水蒸气对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3. 掌握一些简单的检测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具2. 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瓶盖、碳酸饮料、水杯、玻璃盖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介绍空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并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空气的成分。

2. 理论学习(约15分钟)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解释,学生了解空气由氮气(氧化剂)、氧气(可燃物)、二氧化碳(辅助燃烧)和少量其他气体组成。

强调氧气对生物呼吸和燃烧的重要性,二氧化碳在呼吸作用中的产生和被植物所利用的过程。

3. 实验展示(约15分钟)利用实验展示空气成分的情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存在。

试验1:燃烧需要氧气实验步骤:a.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b. 将瓶盖迅速覆盖在蜡烛火焰上,观察火焰熄灭。

c. 解释火焰熄灭的原因是因为瓶盖阻止了燃烧所需的氧气进入。

试验2:二氧化碳的存在实验步骤:a. 取一瓶碳酸饮料,摇晃后打开。

b. 将水杯倒置在开口处,观察。

解释碳酸饮料摇晃后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4. 实验操作(约20分钟)在老师或助教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检测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实验1:检测氧气实验步骤:a. 将一个酒精灯点燃,放在一边。

b. 将一个玻璃盖放在瓶口上,观察。

解释玻璃盖上的水珠是由于氧气的存在,氧气遇冷凝结成水珠。

实验2:检测二氧化碳实验步骤:a. 将一杯碳酸饮料倒入一个较深的盘子中。

b. 倾斜自己的口面对盘子,吹出气。

c. 观察。

解释吹气过后,盘子中的碳酸饮料泛起气泡,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实验3:检测水蒸气实验步骤:a. 将一个开水杯放在桌上。

b. 用手盖住开水杯口,感受一会儿。

解释手上感到的热量是因为水蒸气经由皮肤逸出,带走了一部分体温。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含量。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及其作用。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导管等。

2. 实验材料:石灰水、红磷、镁条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空气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空气的成分。

2. 新课:介绍空气的成分,讲解各种气体的含量及其作用。

3. 实验: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拓展:讲解其他气体(如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的含量及其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6. 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总结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及其作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成分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讲授法:讲解空气成分的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感悟。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准确性、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总结的空气成分知识。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保护空气、珍惜资源的意识。

九、安全与环保1. 实验操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意外伤害。

《空气的成分》教案

《空气的成分》教案

《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计算。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集气瓶、水槽、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溶液、硫酸、碘酒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知识,为新课学习空气成分做铺垫。

2. 讲解空气的成分利用课件介绍空气的成分,讲解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3.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用具,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

2)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

5. 总结空气成分及环保意义1)总结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强调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

6.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空气质量?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空气的成分及保护空气的意义。

9. 布置作业设计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空气成分的知识。

10.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掌握程度,包括成分的名称、体积分数和作用。

2.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合作能力。

3.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提出的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和创意。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环境科学家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污染及防治措施。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环保局或空气监测站,直观了解空气质量监测过程。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掌握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污染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2. 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3. 空气污染及防治措施三、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2.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四、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计算2. 空气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五、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成分。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吗?2. 讲解:空气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它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组成。

二、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10分钟)1. 讲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 互动: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只有21%呢?三、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10分钟)1. 讲解:氮气在空气中的含量最多,它是一种惰性气体,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 讲解:氧气是空气中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它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和呼吸。

3. 讲解: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等,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 讲解: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它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四、空气污染及防治措施(10分钟)1. 讲解: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含有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其浓度超过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标准。

2. 展示:多媒体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和数据。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4. 讲解: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环保法规等措施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2)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空气成分的认识,了解和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混合物与纯净物。

【教学难点】: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工具】:用于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器材;相关各种气体用途的图片;多媒体视频;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课和初中生物课中,学生对空气和呼吸作用已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实验2-1],由学生推理出结论:空气中含有约1/5体积的O2,这些O2在燃烧过程中被消耗掉。

要向学生讲解烧杯中的水倒流人集气瓶内的物理学原因。

空气各种成分的含量多少是以体积分数表示的。

部分学生对体积分数的概念不易理解,必要时可向学生解释:对照课本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表中数据,若把21mLO2、78mLN2与0.94mL稀有气体、0.03mLCO2以及0.03mL的水蒸气或其他杂质混合到一个100mL的容器内,各种气体是极易扩散均匀的,这样就人工造成100mL空气了。

每种气体的体积与总体积相比,就是这种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既是相对稳定的,又不是绝对不变的,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有必要向学生说明。

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里,空气的某些成分的含量会发生变化。

例如,人口密集或工厂密集的地区,CO2的含量会偏高。

人们常把CO2、H2O和其他杂质称为空气的可变成分,它们占空气的分数虽然很少,但其效果不容忽视。

在学习N2和稀有气体的用途时,要充分利用图2-5,培养学生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思维方法。

在学习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时,要紧密联系有关实验事实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要注意分析对比两者的异同点,结合有关习题,指导学生运用概念。

教材已出现了Cu、O2、CuO、N2、CO2、H2O等化学式,可以提早向学生介绍这些化学用语,并指出:混合物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所以不能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而每种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都可用一个化学式表示一种纯净物。

此外还应向学生指出,自然界和生活中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混合物,化学研究大都以纯净物为研究对象。

要注意向学生展示已学过的知识信息,要明确指出:“吸人的空气”来自空间,就是“空间的新鲜空气”,某个敞口的空瓶里装的就是新鲜空气了。

◆课前预习:(1)课文并思考,解决下列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①通过[实验2-1]认识空气的成分有那些?②了解组成空气的主要物质成分所占的比例。

③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对人类的用途④通过对空气物质成分的认识,了解和区分混合物与纯净物。

(2)查阅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进一步了解各种空气成分的用途。

更进一步认识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用。

◆教学过程设计[引言]大家在§1.4的探究实验中知道,铜片在用胶塞塞紧管口的试管内受热,发生了变化。

那么,试管内除铜片之外,还有什么物质?为什么后来打开了管口胶塞再加热时,未变黑的铜片会继续变黑?大家想想:在“空空如也”的教室里、在“空旷”的野外、在一个瓶口向下的无盖瓶子中,那里有什么“东西”?[讨论]讨论交流上述问题后,由学生发言去列举一个实实在在感觉到空气存在的例子,看看全班能举出多少个例子。

(如:煽动扇子成风;自行车充气后能载重;封住针筒的针口再推压针筒;空集气瓶口向下往装水的水槽中垂直下压感到压力,再把瓶子侧倒时水槽内有气泡冒出等等)。

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自由发言,讨论一下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空气的成分是什么?[板书课题]§2.1 空气的成分[设问]1.空气是一种物质吗?2.空气里究竟有什么物质?3.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2—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及时思考,并填写教材第31页中的表。

讨论出该实验的结论。

(瓶内原先有一整瓶空气,磷的燃烧需要氧气4P+5O2====2P2O5。

燃烧停止是由于瓶内的氧气耗尽,冷却后松开止水夹,由于烧杯水面受大气压强作用,水倒流人瓶内,又因只进入1/5瓶水,说明一整瓶的空气已消耗了1/5体积,由此推出一整瓶空气中含有约1/5体积的氧气。

)[阅读与讨论] 展示阅读提纲,阅读有关教材内容,讨论后教师做适当归纳。

1.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是多少?2.空气的组成是怎样发现的?3.氮气和稀有气体有什么特性和用途?4.空气各组分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板书] 怎样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形成概念] 大家已见过下列符号:Cu、CuO、O2、N2、CO2、H2O,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物质?(学生答)每个化学符号代表一种纯物质,这样的纯物质称为——。

如果把Cu与CuO两种粉末混在一起,能叫做铜粉吗?把O:与N:混合起来呢?(学生答)什么样的物质才称为混合物?(讨论、表达)[讨论]混合物与纯净物有何异同?(启发:从组成是否固定,各组分能否保持其单独存在的化学性质,由多少种纯物质组成,能否用物理方法把各组分分离开来等四方面去思考。

)[思考]从四个方面比较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教学反思同学们通过科学实验,对于看不见而又摸不着的空气有了真正的认识,认识到了空气这种混合物有了科学的依据,并对不同物质的空气成分及其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对我们很好的利用空气资源有了科学依据,同时同学们对于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也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对以后的微观认识和探索也奠定了基础。

◆拓展[知识拓展]1.空气成分的发现史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到了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18世纪初,一位爱好植物学的英国牧师黑尔斯(S.Hales,1677—1761)发明了集气槽,改进了排水集气法。

1772年英国化学家卢瑟福(D.Rutherford,1749—1819)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磷,除去寻常空气中可助燃和可供动物呼吸的气体,对剩下的气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气体不被碱液吸收,不能维持生命,具有可以灭火的性质,因此他把这种气体叫做“浊气”或“毒气”。

同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J.Priestley,1733—1804)也了解到木炭在密闭于水上的空气中燃烧时,能使1/5的空气变为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

1774年普利斯特里利用一个直径为一英尺的聚光镜来加热各种物质,看看它们是否会分解放出气体,他还用汞槽来收集产生的气体,以便研究它们的性质。

那年8月1日他如法加热汞煅灰(即氧化汞),发现蜡烛在分解出的“空气”中燃烧,放出更为光亮的火焰;他又将老鼠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老鼠比在同体积的寻常空气中活的时间约长了4倍。

可以说,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氧。

遗憾的是他和卢瑟福等都坚信当时的“燃素说”。

从而错误地认为:这种气体不含燃素,所以有特别强的吸收燃素的能力,因而能够助燃,当时他把氧气称之为“脱燃素空气”,把氮气称之为“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

·事实上,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1742—1786)在卢瑟福和普利斯特里研究氮气的同时,于1772年也从事这一研究,他可算是第一个认为氮是空气成分之一的人。

他曾于1773年用硝酸盐(硝酸钾和硝酸镁)、氧化物(氧化汞)加热,制得“火气”(fire air),并用实验证明空气中也存在“火气”。

综上所述,可见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虽然都独立地发现并制得氧气,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错误的、弯曲的、不可靠近的途径行进,往往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自然辩证法》)。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 Lavoisier,1743—1794)较早地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

当他知道了普利斯特里从氧化汞中制取氧气(当时称之为脱燃素空气)的方法后,就做了一个著名的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他摆脱了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尊重事实,对实验作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揭示了燃烧是物质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反应,指出物质里根本不存在一种所谓燃素的特殊东西。

1777年,拉瓦锡在接受其他化学家见解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两种气体的混合物,一种是能助燃,有助于呼吸的气体,并把它命名为“氧”,意思是“成酸的元素”(拉瓦锡当时认为,非金属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质,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另一种不助燃、无助于生命的气体,命名为氮,意思是“不能维持生命”。

1785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H.Cavendish,1731—1810)用电火花使空气中的氮气跟氧气化合,并继续加入氧气,使氮气变成氮的氧化物,然后用碱液吸收而除去,剩余的氧气用红热的铜除去。

但最终仍残余有1%的气体不跟氧气化合,当时就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气体,但这种见解却没有受到化学家们应有的重视。

经过百余年后,英国物理学家雷利(J.W.S.Rayteigh,1842—1919)于1892年发现从含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1.250 5g,而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每升重1.257 2g,虽然两者之差只有几毫克,但已超出了实验误差范围。

所以他怀疑空气中的氮气中一定含有尚未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

雷利沿用卡文迪许的放电方法从空气中除去氧和氮;英国化学家拉姆塞(W.Ramsay,1852—1916)把已经除掉CO2、H2O和O2的空气通过灼热的镁以吸收其中的氮气,他们二人的实验都得到一些残余的气体,经过多方面试验断定它是一种极不活泼的新元素,定名为氩,原文是不活动的意思。

1868年8月18日在印度发生了日全食,法国天文学家严森(P.J.C. Janssen,1824—1907)从分光镜中发现太阳光谱中有一条跟钠D线不在同一位置上的黄线,这条光谱线是当时尚未知道的新元素所产生的。

当时预定了这种元素的存在,并定名为氦(氦是拉丁文的译音,原意是“太阳”)。

地球上的氦是1895年从铀酸盐的矿物和其他铀矿中被发现的。

后来,人们在大气里、水里,以至陨石和宇宙射线里也发现了氦。

1898年拉姆塞又在液态空气蒸发后的残余物里,先后发现了氪(拉丁文原意是“隐藏的”)、氖(拉丁文原意是“新的”)和氙(拉丁文原意是“生疏的”)。

1900年德国物理学教授道恩(P.E.Dorn,1848—1916)在含镭的矿物中发现一种具有放射性的气体,称为氡(拉丁文原意是“射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