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实业救国风潮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上的科学救国思潮

中国近代史上的科学救国思潮

中国近代史上的科学救国思潮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坎坷,在西方列强强权打压下负重前行的灾难史。

是一部中国人民探求光明、追寻救国道路、解放自我、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探索史。

是一部中华民族愤而崛起、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对抗,最终实现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史。

在这段伴随着炮与火、压迫与反压迫的历史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他们走在时代发展的前端,扛起民族独立的大旗,探索追寻一条救国之路:弃医从文、弃笔从戎、实业救国、科学救国……,各种思想激荡,百家争鸣,奏响了一曲悲壮而宏伟的民族之歌。

在这段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中,“科学救国”以它划时代的思想意义为众多知识分子接受、推崇。

他们提出科学宣传、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等新思路、主张用西方科学拯救当时战火下的中国,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谋求中国的生存与发展。

标签:中国近代史;科学救国;思想启蒙引言打开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内忧外患、时局动荡的画面。

从鸦片战争的第一缕硝烟,到洋务运动自上而下的改革风潮,再到甲午战争沉没在海上的战舰,直至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击退列强、攘外安内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漫长的苦难岁月中仍然有一批身影屹立不倒,探寻强国救国的方法。

在剖析了引发国家内忧外患的外因内因之后,最终有人提出科学救国的思路。

科学作为人类社会重大的精神结晶和文化产物,先是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帮助西方列强积攒了对外殖民的巨额财富,之后被引入落后国家作为推动社会转型强国富民的重要改革工具,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科学救国思潮,是那些接受过西方科学知识与文化的先进爱国人士在发现以往救国救民的方法无法治理时局的情况下痛定思痛,顶着巨大压力劈开新的道路,摸黑过河,汇总出来的方法论。

本文将就我国近代史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做简要分析。

一、科学救国思潮与革命运动的萌芽中国近代史上较为著名的两次运动: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性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放在一起,并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五四运动要早于新文化运动的错觉,更有甚者将二者混为一谈。

近代实业家救国再探索

近代实业家救国再探索
总说
以实业家的身份探索救国之路, 实业救国 自然为重点。历史上的救 国之路,实业救国虽是主线,但实 业家们做过的、能做的都不仅仅限 于此。站在历史的今天,我们便希 望 以实业家的身份再寻救国之路。
实业救国思想产生时期 19C中期--19C末期) 中期--19C末期 (19C中期--19C末期)
以实业救国为主要救国 措施的发展时期 1895--1918) --1918 (1895--1918)
局限性 1.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新的思想难以触动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科举制瓦解后难以调动广大人民学习的积 科举制瓦解后难以调动广大人民学习的积 极性, 极性,要吸引更多的群众主动学习 3.群众普遍识字比例小,不利于文化思想的 群众普遍识字比例小, 群众普遍识字比例小 传播 4.科举制瓦解,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点, 科举制瓦解,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转折点, 科举制瓦解 但在办学校方面缺少经验, 但在办学校方面缺少经验,难以摸索教育发 展的方向
政治
1.抓住政府支持并开始发展实业的契机。 1.抓住政府支持并开始发展实业的契机。 抓住政府支持并开始发展实业的契机 清政府、袁世凯) (清政府、袁世凯) 2.商官利用政治实权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实业发展的方针 措施。 商官利用政治实权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实业发展的方针、 2.商官利用政治实权提出一系列有利于实业发展的方针、措施。 以滦制开、 国家、私人资本协调发展) (周学熙 以滦制开、张静江 国家、私人资本协调发展) 3.积极谋取政治地位 与统治阶级搞好关系。 积极谋取政治地位, 3.积极谋取政治地位,与统治阶级搞好关系。 周学熙、张謇) (周学熙、张謇) 局限性 1.当时政府皆以维护自身统治为出发点 当时政府皆以维护自身统治为出发点, 1.当时政府皆以维护自身统治为出发点,与民资发展的经济基础 所需的上层建筑不符(无法改变) 所需的上层建筑不符(无法改变) 2.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封建主义、 2.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国不强 则商不立(历史的客观局限) 则商不立(历史的客观局限) 过度依赖封建统治者 3.过度依赖封建统治者,缺乏独立发展能力以至于政府倒台后, 3.过度依赖封建统治者,缺乏独立发展能力以至于政府倒台后, 企业便迅速垮台。( 。(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尝试逐渐脱离政治 企业便迅速垮台。(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尝试逐渐脱离政治 而自行运转) 而自行运转)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思潮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思潮

三、 实业救 国思 潮的影 响 首先 ,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中国走向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 的道
路 。主张实业救 国的有识之 士 , 他们从救亡图存 出发 , 主张学 习 西方 , 从学 习西 方的先进 技术 , 到学 习西方 的制度 , 再 到学 习西 方 的思想 文化 , 主张兴办 实业 , 以富 国强 民 , 在抵 御外 国侵 略的 同时赶上西方 资本主义 国家 。其次 ,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清末 民 初 中国的实业建设 和早期现代化进程 。主张实业救 国的有识 之
的倾销 。 使 中国国 内工厂 的产品滞销 , 号 召“ 如 欲吾 国之富强则 必 购 国货 始 ” 。
( 四) 政府和官员鼓励发展实业的政 策
甲午 中 日战争之后 , 清政府放宽了对 民间设 厂的限制 , 鼓励 发展工商业。辛亥 革命 推翻 了封建帝制 , 民族资产阶级受到极大 的鼓舞 。 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重要 的方针 。 随着民族资本 主义 经济 的发展 ,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 的舞 台, 开始表达 自己 的政治要求 ,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实业救 国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
八 国联 军侵华战争 以及《 辛丑条 约》 的签 订 , 为 了摆脱 国 内
危机 , 适应洋人 的需 要 , 清政府 宣布实行 “ 新政 ” , 新 政对 民间近 代工商业的政策进一步放宽 ,除 了颁布商法商律 以正式 承认 民 间所 办近代工商业 的合法地位与相关权利之外 ,还制定 了奖励 兴办工商业 的制度 。清政府实行 的“ 新政” 虽不能缓和社会 危机 , 但在客观上却促进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
政 治 制 度 的 改 革 。实 业 救 国思 潮 改 变 了人 们 的思 想 观 念 , 动员 了 社 会 各 界 的有 识 之 士 积 极 参 与到 实 业 救 国这 一 思 潮 中 ,极 大 地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的思考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的思考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的思考清末民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根本措施,实业救国的思潮开始兴起高涨,它同救亡图存的政治要求结合起来,是民国初期较有影响力的救国方案。

一、实业救国的内涵所谓实业救国,就是以工业为中心来兴办中国的实业,通过兴办实业的途径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此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实业救国论者虽然不排斥其它温和的救国方式,但把发展实业放到首位,把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富强的基础,这是实业救国思想区别于其他救国方案的主要特征。

关于实业救国思潮的特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爱国、进步与改革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主旋律;实业救国思潮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带有西方经济理论色彩;范围广泛,思想活跃。

二、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脉胳(一)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为本、商为末,封建社会重农抑商这条无形的绳索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走向崩溃,国家危机四伏,其中最严重的危机是封建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洋务运动开始后,重商主义开始逐渐取代重农抑商思想,洋务派重视民用企业的创办,以“求富”致“求强”。

甲午战争后,迫于《马关条约》给予外商设厂制造权和财政困难,清政府对民间“重商”的呼吁表现出“顺应”的态度,并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实业救国思潮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兴起了。

实业在当时用来指代以农、工、商为核心的近代经济部门或体系,是一个广义上的实业。

后来人们也使用狭义上的“实业”,就是指农、工、商等各项具体的实业,强调的是实业的各个组成部分。

清末时期,实业救国思潮经历了从酝酿到兴起的阶段。

1.酝酿时期: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国门被打开,西方经济理论的引入和传播,以郑观应、王韬等为代表的思想家,继承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提出了以“士商平等”、“商战固本”和“以商立国”为中心的一系列具有反杭传统和外来侵略性质的重商思想。

近代实业家救国再探索

近代实业家救国再探索

近代中国实业家探索救国之路总说以中日甲午战争为划分时期原因实业救国思潮和实践发端于甲午战争之后产生时期(19C中期~~19C末期)背景: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工业品开始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外商企业刺激。

外商在华投资建厂和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③洋务运动进行。

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主张采用机器生产,加快工商业发展,鼓励商民投资实业,鼓励民办开矿、造船、铁路。

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陈炽、郑观应等王韬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郑观应“商战”马建忠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扶持民间工商业等措施以富民强国局限性:在当时基本上是一种实业救国的思想倾向,提出学习西方、发展民族工商业的主张,但较少实践。

且其阶级属性为地主阶级,本质是为维护清政府统治。

此外,早期的的民族资本主义实业都带有很浓重的封建和官僚气息。

致使后期那些以实业家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不甘于受到封建势力和外国列强的压迫,但也不得不依靠其生存发展,与其保持密切的联系。

民族资产阶级实业举步维艰,无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发展时期(1895~~1918)背景:1.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2.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务局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3.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4.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短暂的春天”①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法令法规的保护。

③社会舆论的认同和感召。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外部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

代表人物:张謇荣氏兄弟周学熙张静江经济1.发展实业1)创工厂张謇——大生纱厂(江苏南通);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江苏无锡);周学熙——启新洋灰公司(河北唐山)弊端: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改进措施:积极发展轻工业,着眼于国计民生急需的加工业,如纺织、卷烟,榨油,制陶等。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完整word版)新析“实业救国”思想-最新年文档

(完整word版)新析“实业救国”思想-最新年文档

新析“实业救国"思想一、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天朝上国”威严扫地,中国跌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开始饱尝西方列强的凌辱.大思想家魏源愤然而起,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采用大机器生产才能抵御外辱。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思想上直接发源于这种主张,孜孜以求的就是通过发展近代大机器工业,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曾国藩说:“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

因而必须派留学生出国学习,“精通其法,仿效其意,使西人擅长之事,中国皆能究知,然后可以徐图富强"。

李鸿章则说:“机器制造之事,为今日御辱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劳费……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夫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

”可见,洋务派的经济思想是实业救国的思想源泉之一.在洋务运动时期,出现一批早期维新派思想家,他们的经济思想就内容而言与洋务派大致相同,但他们已非仅仅限于机器制造的一般议论,而具备某种理论色彩。

王韬提出“商为国本"的观点,其所言的“商”指的是整个资本主义工商业。

薛福成认识到“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正确地认识到工商之间的关系。

郑观应的商战论是众所周知的,“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可谓言简意赅,其所谓商战所包含的内容就是“以通商为大经,以制造为本务"。

这些思想家们从商业的角度对工业化进行论述,是符合工业化发展逻辑的。

马克思认为欧洲重商主义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

当时的思想家马建忠在《富民说》中所论述的观点基本上同西方的重商主义理论是如出一辙的,“治国以富强为本,求强以致富为先”.英、法、美、德、俄等国“无不以通商致富".“通商而出口货溢于进口货者利,通商而出口货等于进口货者亦利,通商而进口货溢于出口者不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 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5条: 改良各种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 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 护奖励法规;提出要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 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
在五四运动前后
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 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 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 实业,挽回权利。”哲学家张东荪也曾鼓吹“实 业救国”。他认为,中国既然有贫乏病,那么开 发实业就成为唯一的要求;在开发实业的要求 下,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与日俱增,形成不可 抗拒的历史趋势;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 要增强国力,要增强国力就必须开发实业;社 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 风潮
2011级经济四班 卞庆伟 张晴 孙梦莎 刘丹旋 王子菁 陈嘉平
对“实业救国”的定义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 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 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19世纪末提出, 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他们 宣扬此论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 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实业泛指农、工、商、 交通等。 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 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 运动前后。
《马关条约》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便 利,成为实业救国思潮出现的契机。当时中国的资 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 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 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 革命运动也日趋高涨。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步发 展,提高了资产阶级人物投资办新式工商业的兴趣。 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 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 更加致命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以发展本国资本 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相号召的 实业救国论,成了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 愿望,又具有广泛影响的议论。
• 近代实业家张謇等人和张东荪提倡“实业 救国”的动机是不同的。前者反映了实业 界和开明人士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自强救 国的进步要求。他们兴办实业,对发展社 会生产力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主张没有 抓住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发挥 更大的作用。后者则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反对中国实行革命与走社会 主义道路的一种托辞。
思考
• 总的来说,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 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 物出现的,其内涵在近代中国不同阶段不 断得到丰富,对整个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895~1898年 近代第一次投资热潮和1905~1908年第二 次投资热潮,都与实业救国论者的努力分 不开。
•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实业救国的主张与活动反映了其阶级利 益和要求。这一思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因而与“民主 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民族资产阶级 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 主义的进步意义。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 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 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刘鸿声
中国近代实业家。名克定,祖籍浙 江定海。1888年农历三月初五生于上 海,1956年10月1日卒于同地。早年在 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清末为开平矿务 局上海办事处买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刘鸿生以经营开滦煤炭起家,被称 为“煤炭大王”。此后,刘鸿生将其资 本投资火柴、水泥、毛织等业。1920 年起陆续创办上海水泥厂、上海章华毛 绒纺织公司、大中华火柴公司等企业, 还投资码头、搪瓷、航运、金融及保险 等业。
三、实业救国的成绩
洋务派为代表的以求强为目的的军 事活动,以求富为目的的经济活动。
1)军事工业方面 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安庆军械 所,成为当时修造枪炮的第一个洋务工厂。接着 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上海洋炮局,雇佣外国的洋匠, 制造军火。洋炮局开往苏州,改为苏州炮制局。 李鸿章买了外国人在上海开设的旗记铁厂,并将 苏州制炮局一部分机器并入该厂,添上曾国藩派 容闳由美国购回的机器,在上海成立江南机器制 造总局。
20世纪初,宣扬实业救国论的主要是民族 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在国内以张謇、 汤震等为代表,在国外以康有为、梁启超 等为代表。他们宣扬实业救国论,都具有 对抗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
二、实业救国思想的发展
在洋务运动时期
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他认为发展 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
1)农业方面 强调棉花种植,修路筑桥离不开木材, 所以认为林木是“社会利源”。还主张采用先进技术,使 农业机械耕作,引进科学种植与管理方法。 2)工业方面 张謇的棉铁主义政策具有代表性。就 轻工业而言,应着眼于国计民生急需的加工业,如纺织、 卷烟,榨油,制陶等 。商战论者认为不仅可以抵制洋 货的倾销,还可以争夺国外市场。就重工业而言,注重 机器制造业和冶金工业。
实业家
南 张 北 周 张 謇 ——
张謇,江苏南通人, 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 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 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 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 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 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 林院修撰。创同年七月,中日 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 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 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 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 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 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 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
国的目的。张之洞虽然主张“旧学为体,新学
为用”,但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他积
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
中日甲午战争后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 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有纱厂、面 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 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 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 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
一、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与9世纪70年代,在备尝了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以不平等条约为前导、以雄厚资金为后盾 的倾轧压制之苦,又受到清政府封建政策的阻挠。《马关 条约》签定后,帝国主义在商品输出的基础上增加了资本 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天朝上国”威严扫地,中 国跌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开始饱尝西方列强的凌辱。爱国 思想家魏源愤然而起,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 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强调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以抵御 外辱。此后,在十九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 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两兄弟以创办 茂新、福新、申新面粉或纺织企业 集团而著称于世,享有 “面粉大王”及“纺织大 王”的美称。
荣氏兄弟创Leabharlann 的福新面粉公司南张北周——周学熙
周学熙(1865-1947),字缉之, 号止庵,安徽至德(今东至)人, 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其父周馥曾 任两广、两江总督。周学熙最初在 浙江为官,后为山东候补道员。 1900年入袁世凯幕下,主持北洋实 业,是袁世凯推行新政的得力人物。 1903年赴日本考察工商业,回国后 总办直隶工艺总局。1905年,他出 任天津道,1907年任长芦盐运使, 办商品陈列所、植物园、天津铁工 厂、高等工业学堂等。他开办的滦 州煤矿公司在数年后与英商投资的 开平煤矿公司联合,组成开滦矿务 总局。
2)军事工业而建立民用企业 李鸿章命浙江
漕运局总办海云委员朱其昂拟定轮船招商章程, 上海设局招商,集得私人资本73万多两,再由海 关拨款190多万两,购买外国轮船成立了轮船招
商局,属官督商办。李鸿章任命招商局总董(事)
唐廷枢,在直隶开平镇的唐山设“官督商办”开平
煤矿。
以张謇为代表主张以工业立国,建立 以工业为主体的近代实业结构,并将其主 张概括为棉铁主义。
3)商业方面 实业救国论者认为商业不振兴,商战就 难开展,因而主张兴办资本主义商业。他们奉劝有钱人 出资兴办大商业,小商业者应联合集股经营大商业。 4)路矿方面 主张收回利权,自己修筑铁路,自办矿 产事业。 5)资金与人才方面 鼓励有资产的人独资经营,一般 绅民集资经营,下层民众也可以集资入股。倡导广开银 行,为实业家提供信贷资本。张謇提出以不丧失主权为 原则借外债,“不可丧主权,不可涉国际”。 张謇认为“ 苟欲兴工必先兴学”,要求发展实业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