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家张謇探微—儒士志士勇士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家张謇探微—儒士志士勇士

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家张謇探微—儒士志士勇士儒士志士勇士――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家张謇探微给先贤张謇一个概略的白描,几根线条不可或缺:一根时代的线,一根实业的线和一根教育的线。

张謇深厚的儒学根基接联着教育线,不惮险境的果敢勇毅牵联着实业线,而救亡图存的高远志向又关联着时代线。

张謇因有志而拓兴实业,因实业而衍生教育,因教育而滋育人才。

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实践的丰厚遗存,值得记取与弘扬。

一、大格局拓兴实业1894年,是张謇高中状元的最辉煌之日,也是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坠人灾难深重的最低谷之时。

作为有大担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鸿儒,张謇极度忧戚时势,慨叹国家民族之多艰。

“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

”张謇洞察列强企图吞并中国的狼子野心,“今天下大势,英之兵舰梭织于长江,德之铁路午贯于山东。

谋蔽长江,则势力必扩而北;谋障山东,则势力必扩而南。

”当美国虐待华工之苛约不肯废除时,众人眼里的谦谦君子张謇振臂一呼,曝身于抗争的最前沿,“言念及此,大堪痛哭。

”张謇的拳拳爱国情怀令人感奋。

“长夜漫漫,将何术以拯此危局?”张謇忧国忧民,徘徊求索。

他有自己的政治主见,作为一颗新星,他在政治舞台上闪耀过,但山河破碎、官场朽烂,令张謇不得舒张志向。

他对那些庸碌无为、尸位素餐的官僚表示了强烈不满。

张謇绝意仕进,决然辞离官场,奋然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

张謇读圣贤而未习实业,但图强中国的理想已然成为他巍然不倒的精神支柱,“下走本是寒素,向于工商实业未尝学问,但以中国国势日弱,外侮日加,寸心不死,投身实业界中,稍尽心力,冀得沟通商学两界,借立中国真实自强之基础。

”所以,张謇兴办实业之路尽管艰辛坎坷,但始终毅然恒定。

张謇规划实业,眼界高阔,思路清晰,一开始就显现出大框架、大格局。

“夫实业之曰农、曰工、曰商者,既为诸君所熟知,而为人类之不可或缺者矣。

人民之生活本此,即教育之目的在此。

请举一国之大势而筹之:赖农而生者十之五,赖工而生者十之三,赖商而生者十之二。

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探析

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探析

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探析作者:黄武彬来源:《魅力中国》2015年第32期摘要:甲午战争以后,各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转为资本输出,纷纷在华设厂,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最终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

此后民初政权更迭频繁,军阀混战,中国社会又陷入一片动荡。

正是在这种内外矛盾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开始寻找各种让中国富强的方法,各种思潮兴起,这其中就包括了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对实业救国的主张,张謇也有其自己独特的观点。

本文对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进行了简要探析。

关键词:张謇;实业救国思想;原因;主张;观点一、张謇实业救国思想内涵实业救国论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议论。

20世纪初,宣扬实业救国论的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級上层的代表人物。

在国内以张謇、汤震等为代表,在国外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

张謇曾经说过:“实业在农工商,在大农大工大商。

”胜英曾经在自己的《实业救国悬谈》一文中指出:“夫实业者,国民资赖以生之物,而国家之血液营养也。

实业之兴衰,原为国民生计之舒渗所系,亦为国政隆污之所系,且即国命延促之所系。

”实业救国在本质上就是指通过振兴发展实业,提高国民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步建立起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此来改变国家存在的贫困落后的局面。

实业救国思想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其思想源于“商战”思潮,到了辛亥革命(1911)前后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论调,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特点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

其一是,打破了传统重农抑商的模式,也和其他注重发展工商业、忽视农业的实业家不一样,张謇主张农工商并重;其二,张謇注重教育,认为实业、教育两者同为富强之大本,相辅相成。

(一)实业在农工商农工商关系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显性地位。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如果说有一个人,最集中、最全面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资本家阶级的精神性格和行为特征——保守折中而不忘进取,软弱摇摆而不失坚韧,忧国忧民而不尚空谈,谨慎求稳而不惧风险,崇洋开放而不丢传统,工于心计而不乏同情……则非张謇莫属。

毕竟,“在一个思想界需要摸索前进、个人人格的影响被用以弥补纲领模糊的时代里,资产阶级表现得优柔寡断是不足为奇的”。

立宪基础,首在地方自治。

——张謇(《预计地方经费厘定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文》,1908)……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在实业。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会之感言》,1910)张謇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

自计既决,遂无反顾。

——张謇(《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书》,1925)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至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1929)百年百人排行榜第十四位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1853.7.1.~1926.8.24.)【清咸丰三年(癸丑)五月廿五日生,终年73岁】清宣统三年辛亥,西历1911年10月10日晚8时,年届花甲的张謇,在汉口登上日轮“襄阳丸”返江宁(南京)。

隔江远眺,他看到了火光,却不知那就是武昌起义的信号。

他此次莅汉,是为出席“大维纱厂”开工庆典,并借机跟当地军政要员、巨商富贾搞公关,为自己的“大生资本集团”趟路子。

但张謇不光是生意人,也是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和有全国声望的立宪派首领。

3个月前他去河南,密访下野后蛰居的袁世凯;接着进京,受到清廷最高执政者醇亲王款待。

其间所谈,多半不是生意。

张骞小传——精选推荐

张骞小传——精选推荐

张骞小传张謇(1853一1926),字季直,号啬翁。

中国近代爱国实业家、教育家。

毛泽东主席说:"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我们不要忘记四个人……,轻纺工业不要忘记张謇。

"1853年(咸丰三年),张謇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

他自幼聪颖,三岁能背《十字文》。

十二岁时,塾师出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当即对曰:"我踏金鳌海上来",对仗工整,不同凡响,一时传为佳话。

张謇十五岁开始进入科举试场。

张謇二十一岁时,应江宁发审局孙云锦之邀,任发审局书记,结识了许多有声望的师友,并初展才能。

二十三岁入淮军吴长庆幕府,任机要文书。

客幕期间,当朝尚书翁同龢对张謇品格与才识有所闻,致函吴长庆时,常附笔问候张謇。

后建立师生关系。

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朝政府特设"恩科"会试。

张謇遵从父命,赴京赶考,殿试中一甲第一名状元。

光绪帝在太和殿亲授翰林院修撰。

这一年,适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翰林院三十五人上疏《请罪李鸿章公折》,张謇单独上《推原祸始防患未来请去北洋折》,责李鸿章"战不备、败和局",主和误国。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准许外商在中国内地设厂,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怒和忧虑:"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

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阿赖?"张謇认为,必须发展民族工业以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他筹办了我国最早的纱厂之一"大生纱厂",从此开始了他"实业救国"的实践。

张謇充分认识到"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

在发展实业取得一定资产的基础上,又大力创办教育事业,开始形成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父教育而母实业"的主导思想.他以南通为基地,以地方自治的形式展开系统的设想与实践,并希望推广到江苏乃至全国。

历史趣闻清朝状元张謇是怎样拯救国家的?张謇生平简介

历史趣闻清朝状元张謇是怎样拯救国家的?张謇生平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清朝状元张謇是怎样拯救国家的?张謇生平简介
导语:张謇,清光绪状元,民国初年农商总长。

出身农家,苦读成才。

因提倡实业救国、棉铁主义、村落主义,名驰中外。

对农、林、渔、牧、水利、气象
张謇,清光绪状元,民国初年农商总长。

出身农家,苦读成才。

因提倡实业救国、棉铁主义、村落主义,名驰中外。

对农、林、渔、牧、水利、气象、教育诸多方面之建树,多开风气之先,尤以垦荒植棉、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最着成效。

1917年中华农学会成立,被拥戴为名誉会长。

1985年曾在南京召开国际张謇学术讨论会,并成立张謇研究中心。

小小“状元郎”
1853年,张謇出生在江苏。

3岁的时候,父亲就教张謇读《千字文》,4岁就送他到海门邱大璋私塾学习。

在这里,张謇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以及《孝经》、《论语》、《孟子》等传统幼儿读物。

10岁的时候,张謇学习对对子。

有一天,老师对了一个上联“月沉江底”,张謇很快就对了一个“日悬天上”的下联,老师听了非常惊奇、高兴,连说孺子可教。

老师又起了个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少年张謇一点儿没有思考,顺嘴就说了“我踏金鳌海上来”,古代以脚踩金鳌头指代高中状元,所以后来张謇中了状元以后,那就更好像是个预兆了。

迷信的父亲张彭年满心欢喜,仿佛儿子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灿烂前程指日可待了,同时,这个小小“状元郎”的美名也不胫而走。

不做盆中之景
父亲看到儿子学问长进很快,对他未来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充生活常识分享。

张謇的主要事迹

张謇的主要事迹

张謇的主要事迹张謇是清朝末期著名的爱国人士、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为了实现国家振兴而奋斗终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是张謇的主要事迹。

1. 开办农业学堂1895年,张謇在山东开办了中国农业学堂,这是一所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的学校。

他认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村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因此推行农业现代化必须从农村入手。

并在该校聘请了日本知名教育家宇野弘蔵等人担任教师,引进了西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知识。

2. 倡导实业救国张謇认为实业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础,而中国现代化必须从实业入手,因此他倡导实业救国。

他奉行着“实业救国,道德教化”的理念,积极参与了许多实业项目,如投资于山东刘铁石开办的华南纺织公司以及自己开办的张氏纺织公司等。

3. 推动洋务运动张謇是洋务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他认为当时中国必须从西方引进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为此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并投资于许多国营实业公司。

他还在江苏南京倡导和组织修筑城墙和铁路等公共设施,使南京从一个闭塞的小城市统一沿海、内陆。

4. 倡导科教兴国张謇深知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他投资于创立了山东大学、济南工艺学校、太平洋商学院等教育机构,为民族教育贡献了力量。

张謇坚持“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前提和基础”观念,在教育事业中投入巨资,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推动鞑靼重返中国张謇认为鞑靼是中国的一部分,被俄罗斯占领后,不仅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让许多鞑靼人遭受不公和歧视。

他积极倡导政府和民间团体向俄国施压,要求俄国归还鞑靼人的故乡,重返中国。

他还亲自投资、组织过多次鞑靼人的回国行动,为鞑靼人争取了中国国内的认同和支持。

6. 争取外交支持张謇也在国际上积极争取支持。

他深知在当时的霸权秩序下,中国需要国际间的支持才能争取自身的利益。

他曾任中国的特使,多次出使欧美各国,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为中国争取了尊重和认同。

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之一,张謇为中国近代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謇

张謇

个人简介
人物主要事迹
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 1869年考中秀才。 1874年(同治十三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 1876年(光绪二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 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 1885年,他赴京参加顺天乡试,高中第二名。 1894年,又考中状元。 从1895年起,他在南通先后创办了大生纺织公司、通州师范学院……. 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 家、教育家,主张“实 业救国”。中国棉纺织 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创 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 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 教育之先河……
张謇
中文名:张謇 别 名:字季直,号啬庵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 出生日期:1853年7月1日 逝世日期:1926年8月24日 职 业: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信 仰:实业救国 主要成就:发展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 发展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代表作品:《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 《啬翁自订年谱》等
3、童少年时期就被着重培养的“务实”、“淳朴”之品性以及成长期生活 实践的磨砺。 4、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社会风气的转变 5、张之洞奏派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 与苏纶纱厂
人物评价
1.毛泽东:“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2.胡适: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伟大的失败的 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 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 于全国。
大生纱厂
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远离官场,投身商海
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三十年科举 幻梦由此终结走上实业救国

张謇人物介绍

张謇人物介绍


黄 金 时 代

晚清张謇还是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民国任工商部 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今后部办企业, 概行停罢,悉听民办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 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 文化的发展。张謇将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 “蓝魁”、“绿魁”、“金魁 ”、“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 斗,独占鳌头的形象。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 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在大生纱厂经营好转之后,集资招股的问题似乎再也 不存在了。 1901 年张謇等人决定再招 20 万两新股,一年之内就成功集到 20.75 万两。 1904 年,张謇决定扩张,筹建大生分厂。原来不肯出资的桂嵩庆此时也“自愿入股二 万”。当初写信指控张謇的浙江候补道朱幼鸿,此时亦入股1万两。和大生一厂筹备时的 艰难相比,大生二厂从筹备到开工仅29个月,很轻松地就收足了80万两股本。“大生纺 织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册,并且取得了“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 的专利权,张謇的社会威望也与日俱增,成为各派争相延揽的人物。
名 人 评 价

很少有人简单地把张謇称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 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所以被称为“绅商”。 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 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 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当代学者章开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国 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 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由于张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与南 通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 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 响及全国”。胡适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 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 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 国 丁文江在张謇追悼会上演说时曾指出:数年前余在美时 美前总统罗 斯福死后,凡反对之者,无不交口称誉。今张先生死,平日不赞成他 的人,亦无不同声交誉”张謇在民国时期有着较高的声誉,这与他在 中国实业、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虞和平

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

他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即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尝试“经营乡里”,力图为民纾困,可谓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

刚刚于上年考取状元的张謇认为,中国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而清政府又无望可期,于是试图自己创办新学。

但是办学需要大量经费,张謇便产生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于是年冬放弃仕途,着手筹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

为了兴办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

当时南通风气未开,集股办厂不为传统商人所认同,“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皆“缩首而去”;赴上海筹资两月,“不忍用公司钱”“卖字自给”,屡屡受市侩、猾吏嘲笑侮弄。

他抱定“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宗旨,办厂3年半,“未支厂一钱”薪俸,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乞求于官府,周旋于商界,“千磨百折”,最终于1899年办成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

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接连开办了一系列的企业。

到1907年时,他已创办了20多个企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企业家。

此后,张謇继续大办企业。

到1922年顶峰之时,张謇的企业发展到涵蓋棉纺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生活化工、轮船航运、公共交通、内外贸易、金融、通讯、照明、印刷、房地产、旅馆、农垦等15个门类近50家,成为资本总额3800多万银元、横跨农工商的巨大企业集团。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还创造了独有的两大模式。

一是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他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

”二是创造了具有引领意义的企业管理模式,包括独立自主股份制度、以地方市场为导向、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按资
按劳统筹分配、产学研相结合互动等。


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后,1902年,张謇着手兴办教育事业。

为了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他制定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规划。

在师范教育方面。

他认为“师范为教育之母”,办学须从办师范开始,但开办师范需资较多,因此试图敦请官方为之倡办,于1901年、1902年两次向两江总督刘坤一上书,“请先立师范学校”和小学,但均未被采纳。

于是,他决定自己出资“自立师范”,随即于1902年创立了通州师范学校。

所设课程1906年时有农、工、蚕桑、土木、测绘等科,从普通师范发展成综合师范。

1905年,又开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后经1909年、1920年两次扩建;还设有乡村师范、甲种师范、乙种师范、盲哑师范、单级师范的讲习所以及幼稚园传习所等基层师范培训机构。

此外,还资助、帮助创建了东台母里师范学校、淮属师范学校、扬州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

在普通教育方面。

他认为,“欲雪国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因此必须办普通的基础教育,于是在南通各地创办中小学。

到1922年,共创办高级小学60余所、初级小学350所,初级中学7所。

在职业教育方面:在垦牧公司附设农业学堂,逐步发展升级为初等农校、乙种农校、甲种农校,直至大学农科;并逐步设立农场5处,林场、牧场、苗圃各1处,供师生实习、研究、试验之用。

在大生纱厂设立纺织传习所,随即改称通州纺织学校,聘请留美回国及日本专家为教师;后升格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并设立实习工场,研究革新纺织工艺和设备,直至升格为南通纺织大学。

此外,还先后开设了商业学校、医学专门学校、镀镍传习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蚕桑讲习所等。

在特殊教育方面:创设盲哑学校,授以力所能及的谋生手艺。

创设伶工学社,旨在改良旧戏剧,创造新戏剧。

在社会教育方面:创建南通博物苑,分别陈列自然、历史、美术的标本和文物。

创建南通图书馆。

开办更俗剧场,以“破旧俗,立新风”为宗旨,破除宣扬迷信、不讲公共卫生等陋习。

张謇所办学校多为全国首创,不仅使南通的教育发展领先于全国,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为全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张謇为兴办南通教育事业,耗费了大量的
精力和财力,甚至负债近百万,年届70仍在卖字筹款,可谓置个人得失于度外,竭尽生平之全力。


张謇投身实业和教育的初衷,是把地方建设好,使民众过上好生活,从而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

他认为地方建设是整个国家建设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应该尽力而为之。

他创办各种企业当然离不开赢利,但最终目的并不在于赢利,而是为了利国福民。

这就充分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

如在创办大生纱厂时,之所以名之为“大生”,即取儒家“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涵义,并以“衣被所及遍我东南”自勉,后来在创办通海垦牧公司时,“亦不离此宗旨”。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从而尽到“儒者应尽的本分”。

他创办各种教育事业,所确立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使地方无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即培养和提高人民大众的谋生技能。

他所创办的各类企事业给南通地区新增了近十万个就业岗位,“直接间接的农工商人,倚赖生活的,总有几十万人”。

除此之外,张謇还在一些具体事项上尽力为民谋利。

如开办贫民工场,收纳13至18岁的贫民子弟,教以木工、织工、漆工、革工、藤竹工、缝纫工等各项工匠技艺,使其能自谋生计。

设立济良所,收养贫苦可怜的妓女,教以国文、算学等文化知识和缝纫、烹饪等手工技艺,使之能自食其力。

开办栖流所,对哀怜无依的乞丐,教以各种手艺,分遣各处作工谋食。

创建养老院,收容60岁以上无依无靠的贫苦老人,从衣食住医直至终世棺葬,均予负担。

开办残废院,凡残废人均可入院,并由院方供养。

为了给劳动大众“偿劳以逸,偿苦以乐”,张謇在南通的东南西北中各建公园一座,供大家憩息养性。

为提高民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建立两个公共体育场,内设足球、网球、篮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场所;又设秋千、木马、平台、架梁、浪桥、浪船、滑台、旋板、高梯等游戏器械,每天免费开放,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均可入场。

还隔年举行一次全县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

建立医院,设内科、外科、皮肤科、眼耳鼻喉科、X光科、妇科、儿科、产科、齿科,贫苦患者可免收药费。

张謇的这些作为,在当时中国一般城市中实属罕见,“中外士夫之履南通者,无不谓南通市政之佳,为全国冠。

”他不仅是中国近代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社会建设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