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张謇(精选)

合集下载

状元·实业家·慈善家-张謇

状元·实业家·慈善家-张謇

状元·实业家·慈善家张謇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人,出生于海门。

光绪乙酉科(1885)举人,甲午恩科(1894)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然而,历经漫长而又艰难的科举生涯后,张謇对官场仕途厌倦至极,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他以新科状元的身份转而从事实业与教育,进而倡导地方自治。

清末,他被学部任命为中央教育会会长,入民国后,又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北京政府农商总长等职。

张謇一生以兴办实业、教育闻名,从1896年筹办通州纱厂开始,至1922年已形成了庞大的大生企业集团、盐垦企业系统,建立起以师范教育为主,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技校、职工学校等多层次的教育机构体系,被史家誉为“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之一”。

[1]实际上,除了毕生经营实业和教育取得显著成就,张謇还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主张借鉴西方经验,变革中国传统慈善事业,扩展其社会功能,并努力付诸实践,在南通构筑了一个具有近代色彩的慈善组织网络,从而影响和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近代化进程。

一清末民初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一)从传统慈善观到近代慈善公益思想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儒家的仁爱、民本与大同思想,佛教的慈悲观念与因缘业报说,以及道教的善恶报应思想。

[2]在张謇一生的慈善思想观念中,同样可见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张謇所接受的教育完全是正统儒学,从五岁发蒙到四十二岁中状元,科场沉浮三十余年,有如此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他的思想倾向于儒家是很自然的。

实际上,他毕生服膺儒学,即便投身实业后,也“言商仍向儒”。

这种儒家思想的影响,从他所致力的慈善事业及相关言辞中可察觉到。

受地方社会善俗的浸润和家庭的熏染,张謇较早有机缘参与慈善活动。

1883年,通海地区荒歉,张謇筹议散赈平粜,同年还为山东黄河决口灾区募捐棉衣。

1885年中举后,张謇作为地方社会颇有声望的绅士,出于“绅为四民之首”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在慈善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

“实业救国”的先驱:状元实业家张謇张骞成功故事生意场

“实业救国”的先驱:状元实业家张謇张骞成功故事生意场

“实业救国”的先驱:状元实业家张謇张骞成功故事生意场在中国历史上,状元出身的宰相为数不少,可状元出身的实业家则只有一位,那就是清朝末年提倡和奉行“实业救国”的先驱张謇。

张謇是江苏南通市海门县常乐镇人。

他出生在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祖父是文盲,父亲识字也不多,但聪明的张謇自小读书就很勤奋,据说5岁时便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千字文》。

有一天,老师见门外有人骑白马走过,便以“人骑白马门前过”为题,让学生对下联。

张謇的三哥对的是“儿牵青牛堤上行”,而张謇对的是"我踏金鳌海上来"。

老师大喜过望,说他志向远大,将来一定能大有作为。

但是张謇参加科举考试并不顺利,他16岁考中秀才,直到33岁才考中举人;此后连续4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

他一气之下,把应考用具都砸了个粉碎,发誓再不参加科举考试!1894年春天,因为庆祝慈禧太后60大寿,清政府破例多开一次科举考试,张謇被父亲和伯父强逼着,再次应考,没想到这一次却得到了主考官翁同(龠禾)的赏识,中了头名状元,并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

然而这年6月,中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

张謇满腔义愤,和翁同(龠禾)等人一起,积极主张坚决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他一再写奏章给皇帝,抨击李鸿章的卖国投降主义。

在斗争正激烈的时候,张謇的父亲因病去世了,按照当时礼教,他必须回到家乡去服丧守孝3年。

于是张謇匆匆离开了京城。

第二年2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中国不得不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南通,张謇对腐败的满清王朝更加失望。

他深深地感到,要使中国“不贫不弱”,不受外国人的欺侮,当务之急,一是要实行政治改革,以议会制取代君主制;二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业,以求民富国强。

他认为,一个有头脑的知识分子,就应当正视现实,勇于投身实业,以拯国家于危难,救百姓于水火。

所以,他拒绝回北京重新担任官职,决心在家乡开办工厂。

在给翰林院辞职书中,他明确地表示:“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也是一位办实业的热心倡导者,他原先和张謇就有交往,也有在苏州、南通两地兴办工厂的打算。

状元实业家张謇

状元实业家张謇

正能院以史为镜HISTORY张謇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创办实业的先驱,是晚清著名的“状元实业家”。

19世纪80年代,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在国家遭受外来侵略时,1894年,张謇高中状元,毅然辞官,开始寻求实业救国的新出路,创办了大量的民族企业。

1899年秋,他在自己的家乡南通建立了大生纱厂,这是他在南通建立起来的综合工业中的第一所企业;1901年建立面粉厂;1902年和1903年创办轮船公司;1903年建榨油厂和酒厂;1905年建缫丝厂和机器厂。

他的“通海垦牧公司”成为其他企业仿效的楷模。

这些实业的创办,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

然而,时运不济,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深受外患、内忧、天灾等多重因素打击,张謇创办的企业开始衰落直至折戟,但他取得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功绩也是彪炳史册。

张謇是上世纪20年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

在当时中国深受外患、内忧、天灾等多重打击的情况下,他创办实业最终虽然失败了,但仍不愧为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

外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趁势兴起,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华资本输出,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更为严重。

其实早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中就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内地设厂,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对此,张謇曾指出,允许日本人在内地开机器厂,制造土货,设立行栈,“如鸩酒止渴,毒在脏腑”。

由于“外洋之工作巧于华人,外洋之商本厚于我国”,“今通商新约一旦尽撤藩篱,喧宾夺主,西洋各国,援例尽沾”,其后患必然是“以我剥肤之痛,益彼富强之姿。

逐渐吞噬,计日可待”。

一战之后,日本势力加紧对华侵略,尤其是对东北入侵,抢占东北的市场,排挤中国的民族资本企业。

通海关布庄的销路大大综合整理/王孝经状元实业家张謇国企管理2018.6. All Rights Reserved.萎缩,最终大生纱厂逐步失去了通海关布庄这个棉纱市场。

张骞小传——精选推荐

张骞小传——精选推荐

张骞小传张謇(1853一1926),字季直,号啬翁。

中国近代爱国实业家、教育家。

毛泽东主席说:"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我们不要忘记四个人……,轻纺工业不要忘记张謇。

"1853年(咸丰三年),张謇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

他自幼聪颖,三岁能背《十字文》。

十二岁时,塾师出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当即对曰:"我踏金鳌海上来",对仗工整,不同凡响,一时传为佳话。

张謇十五岁开始进入科举试场。

张謇二十一岁时,应江宁发审局孙云锦之邀,任发审局书记,结识了许多有声望的师友,并初展才能。

二十三岁入淮军吴长庆幕府,任机要文书。

客幕期间,当朝尚书翁同龢对张謇品格与才识有所闻,致函吴长庆时,常附笔问候张謇。

后建立师生关系。

1894年(光绪二十年),清朝政府特设"恩科"会试。

张謇遵从父命,赴京赶考,殿试中一甲第一名状元。

光绪帝在太和殿亲授翰林院修撰。

这一年,适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翰林院三十五人上疏《请罪李鸿章公折》,张謇单独上《推原祸始防患未来请去北洋折》,责李鸿章"战不备、败和局",主和误国。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准许外商在中国内地设厂,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怒和忧虑:"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

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阿赖?"张謇认为,必须发展民族工业以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他筹办了我国最早的纱厂之一"大生纱厂",从此开始了他"实业救国"的实践。

张謇充分认识到"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

在发展实业取得一定资产的基础上,又大力创办教育事业,开始形成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父教育而母实业"的主导思想.他以南通为基地,以地方自治的形式展开系统的设想与实践,并希望推广到江苏乃至全国。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虞和平一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

他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即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尝试“经营乡里”,力图为民纾困,可谓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

刚刚于上年考取状元的张謇认为,中国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而清政府又无望可期,于是试图自己创办新学。

但是办学需要大量经费,张謇便产生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于是年冬放弃仕途,着手筹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

为了兴办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

当时南通风气未开,集股办厂不为传统商人所认同,“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皆“缩首而去”;赴上海筹资两月,“不忍用公司钱”“卖字自给”,屡屡受市侩、猾吏嘲笑侮弄。

他抱定“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宗旨,办厂3年半,“未支厂一钱”薪俸,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乞求于官府,周旋于商界,“千磨百折”,最终于1899年办成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

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接连开办了一系列的企业。

到1907年时,他已创办了20多个企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企业家。

此后,张謇继续大办企业。

到1922年顶峰之时,张謇的企业发展到涵蓋棉纺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生活化工、轮船航运、公共交通、内外贸易、金融、通讯、照明、印刷、房地产、旅馆、农垦等15个门类近50家,成为资本总额3800多万银元、横跨农工商的巨大企业集团。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还创造了独有的两大模式。

一是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他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如果说有一个人,最集中、最全面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资本家阶级的精神性格和行为特征——保守折中而不忘进取,软弱摇摆而不失坚韧,忧国忧民而不尚空谈,谨慎求稳而不惧风险,崇洋开放而不丢传统,工于心计而不乏同情……则非张謇莫属。

毕竟,‚在一个思想界需要摸索前进、个人人格的影响被用以弥补纲领模糊的时代里,资产阶级表现得优柔寡断是不足为奇的‛。

立宪基础,首在地方自治。

——张謇(《预计地方经费厘定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文》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在实业。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会之感言》张謇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

自计既决,遂无反顾。

——张謇(《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书》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至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百年百人排行榜第十四位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1853.7.1.~1926.8.24.)【清咸丰三年(癸丑)五月廿五日生,终年73岁】清宣统三年辛亥,西历1911年10月10日晚8时,年届花甲的张謇,在汉口登上日轮‚襄阳丸‛返江宁(南京)。

隔江远眺,他看到了火光,却不知那就是武昌起义的信号。

他此次莅汉,是为出席‚大维纱厂‛开工庆典,并借机跟当地军政要员、巨商富贾搞公关,为自己的‚大生资本集团‛趟路子。

但张謇不光是生意人,也是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和有全国声望的立宪派首领。

3个月前他去河南,密访下野后蛰居的袁世凯;接着进京,受到清廷最高执政者醇亲王款待。

其间所谈,多半不是生意。

辛亥年末,他在京、宁、汉之间斡旋,继而被孙中山、袁世凯先后聘为内阁部长。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张謇

张謇

个人简介
人物主要事迹
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 1869年考中秀才。 1874年(同治十三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 1876年(光绪二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 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 1885年,他赴京参加顺天乡试,高中第二名。 1894年,又考中状元。 从1895年起,他在南通先后创办了大生纺织公司、通州师范学院……. 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 家、教育家,主张“实 业救国”。中国棉纺织 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创 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 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 教育之先河……
张謇
中文名:张謇 别 名:字季直,号啬庵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 出生日期:1853年7月1日 逝世日期:1926年8月24日 职 业: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信 仰:实业救国 主要成就:发展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 发展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代表作品:《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 《啬翁自订年谱》等
3、童少年时期就被着重培养的“务实”、“淳朴”之品性以及成长期生活 实践的磨砺。 4、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社会风气的转变 5、张之洞奏派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 与苏纶纱厂
人物评价
1.毛泽东:“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2.胡适: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伟大的失败的 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 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 于全国。
大生纱厂
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远离官场,投身商海
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三十年科举 幻梦由此终结走上实业救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