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合集下载

历史趣闻清朝状元张謇是怎样拯救国家的?张謇生平简介

历史趣闻清朝状元张謇是怎样拯救国家的?张謇生平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清朝状元张謇是怎样拯救国家的?张謇生平简介
导语:张謇,清光绪状元,民国初年农商总长。

出身农家,苦读成才。

因提倡实业救国、棉铁主义、村落主义,名驰中外。

对农、林、渔、牧、水利、气象
张謇,清光绪状元,民国初年农商总长。

出身农家,苦读成才。

因提倡实业救国、棉铁主义、村落主义,名驰中外。

对农、林、渔、牧、水利、气象、教育诸多方面之建树,多开风气之先,尤以垦荒植棉、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最着成效。

1917年中华农学会成立,被拥戴为名誉会长。

1985年曾在南京召开国际张謇学术讨论会,并成立张謇研究中心。

小小“状元郎”
1853年,张謇出生在江苏。

3岁的时候,父亲就教张謇读《千字文》,4岁就送他到海门邱大璋私塾学习。

在这里,张謇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以及《孝经》、《论语》、《孟子》等传统幼儿读物。

10岁的时候,张謇学习对对子。

有一天,老师对了一个上联“月沉江底”,张謇很快就对了一个“日悬天上”的下联,老师听了非常惊奇、高兴,连说孺子可教。

老师又起了个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少年张謇一点儿没有思考,顺嘴就说了“我踏金鳌海上来”,古代以脚踩金鳌头指代高中状元,所以后来张謇中了状元以后,那就更好像是个预兆了。

迷信的父亲张彭年满心欢喜,仿佛儿子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灿烂前程指日可待了,同时,这个小小“状元郎”的美名也不胫而走。

不做盆中之景
父亲看到儿子学问长进很快,对他未来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充生活常识分享。

从实业救国中论张謇的爱国精神

从实业救国中论张謇的爱国精神

从实业救国中论张謇的爱国精神摘要:张謇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把爱国思想溶入个人心理深处。

他在实业救国中提倡的棉铁主义、振兴农务、开放主义与引进外资等主张表现出积极的爱国精神,在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謇实业救国爱国精神张謇所处的时代是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的时代,甲午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帝国主义获得更多的权利,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张謇同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近代著名历史人物一样,目睹了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惨状,爱国主义越来越强烈。

“生于优患、万方多难”的张謇,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学教育。

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等传统文化的熏陶。

青年时期,张謇广泛深入接触了军政和社会事务,开拓了视野,亦使他孕育了忧虑朝政腐败,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不甘心国土沦亡,主张立国自强,以战求和的爱国主义思想。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对张謇更是一个强大的心灵震撼,从这一阶段起,张謇的爱国主义思想开始由激情向理性升华,由爱国理念向爱国实践转化。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侵略基地,划分势力范围,企图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料供应基地,产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弱小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不仅无力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国际市场。

在这种严峻的形式面前,张謇深深感到:非兴实业不足以救危亡。

他在纵观国内外形式和比较各种救国主张后认为:“世人皆言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

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化粗为精,化贱为贵。

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

”他总结了日本富民强国的经验,认为它主要是采用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注意发展实业。

中国要想富强,必须把新式工业居中心地位,尤其是棉纺工业和钢铁工业。

一、棉铁主义张謇的“棉铁主义”是其实业救国思想的中心,其内容是发展大工业以棉、铁两种工业为起点和中心,有步骤建立和发展各种工业部门,从而达到全面振兴实业。

张謇提出“棉铁主义”不是偶然的。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虞和平一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

他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即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尝试“经营乡里”,力图为民纾困,可谓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

刚刚于上年考取状元的张謇认为,中国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而清政府又无望可期,于是试图自己创办新学。

但是办学需要大量经费,张謇便产生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于是年冬放弃仕途,着手筹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

为了兴办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

当时南通风气未开,集股办厂不为传统商人所认同,“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皆“缩首而去”;赴上海筹资两月,“不忍用公司钱”“卖字自给”,屡屡受市侩、猾吏嘲笑侮弄。

他抱定“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宗旨,办厂3年半,“未支厂一钱”薪俸,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乞求于官府,周旋于商界,“千磨百折”,最终于1899年办成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

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接连开办了一系列的企业。

到1907年时,他已创办了20多个企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企业家。

此后,张謇继续大办企业。

到1922年顶峰之时,张謇的企业发展到涵蓋棉纺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生活化工、轮船航运、公共交通、内外贸易、金融、通讯、照明、印刷、房地产、旅馆、农垦等15个门类近50家,成为资本总额3800多万银元、横跨农工商的巨大企业集团。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还创造了独有的两大模式。

一是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他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

状元实业家张謇

状元实业家张謇

状元实业家张謇在中国历史上,状元身世的宰相为数很多,可状元身世的实业家那么只有一名,那确实是清朝末年提倡和奉行"实业救国"的前驱张謇。

张謇是江苏南通市海门县常乐镇人。

他诞生在一个富裕农人家庭,祖父是文盲,父亲识字也不多,但伶俐的张謇自小念书就很勤奋,听说5岁时便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千字文》。

有一天,教师见门外有人骑白马走过,便以"人骑白马门前过"为题,让学生对下联。

张謇的三哥对的是"儿牵青牛堤上行",而张謇对的是"我踏金鳌海上来"。

教师大喜过望,说他志向远大,以后必然能大有作为。

可是张謇参加科举考试并非顺利,他16岁考中秀才,直到33岁才考中举人;尔后持续4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

他一气之下,把应考用具都砸了个粉碎,立誓再不参加科举考试!1894年春天,因为庆贺慈禧太后60大寿,清政府破例多开一次科举考试,张謇被父亲和伯父强逼着,再次应考,没想到这一次却取得了主考官翁同(龠禾)的赏识,中了头名状元,并被录用为翰林院修撰。

但是这年6月,中日甲午战争就暴发了。

张謇满腔义愤,和翁同(龠禾)等人一路,踊跃主张坚决抗击帝国主义的入侵。

他一再写奏章给皇帝,抨击李鸿章的卖国投降主义。

在斗争正猛烈的时候,张謇的父亲因病归天了,依照那时礼教,他必需回抵家乡去服丧守孝3年。

于是张謇匆匆离开了京城。

第二年2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中国不能不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南通,张謇对腐败的满清王朝加倍失望。

他深深地感到,要使中国"不贫不弱",不受外国人的欺侮,当务之急,一是要实行政治改革,以议会制取代君主制;二确实是要大力进展实业,以求民富国强。

他以为,一个有头脑的知识分子,就应当正视现实,勇于投身实业,以拯国家于危难,救百姓于水火。

因此,他拒绝回北京从头担任官职,决心在家乡开办工厂。

在给翰林院辞职书中,他明确地表示:"愿成一分一毫有效之事,不肯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那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也是一名办实业的热心提倡者,他原先和张謇就有交往,也有在苏州、南通两地兴办工厂的打算。

张謇的主要事迹

张謇的主要事迹

张謇的主要事迹张謇是清朝末期著名的爱国人士、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为了实现国家振兴而奋斗终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下是张謇的主要事迹。

1. 开办农业学堂1895年,张謇在山东开办了中国农业学堂,这是一所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的学校。

他认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村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因此推行农业现代化必须从农村入手。

并在该校聘请了日本知名教育家宇野弘蔵等人担任教师,引进了西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知识。

2. 倡导实业救国张謇认为实业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基础,而中国现代化必须从实业入手,因此他倡导实业救国。

他奉行着“实业救国,道德教化”的理念,积极参与了许多实业项目,如投资于山东刘铁石开办的华南纺织公司以及自己开办的张氏纺织公司等。

3. 推动洋务运动张謇是洋务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他认为当时中国必须从西方引进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为此他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并投资于许多国营实业公司。

他还在江苏南京倡导和组织修筑城墙和铁路等公共设施,使南京从一个闭塞的小城市统一沿海、内陆。

4. 倡导科教兴国张謇深知科教兴国的重要性,他投资于创立了山东大学、济南工艺学校、太平洋商学院等教育机构,为民族教育贡献了力量。

张謇坚持“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前提和基础”观念,在教育事业中投入巨资,为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推动鞑靼重返中国张謇认为鞑靼是中国的一部分,被俄罗斯占领后,不仅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让许多鞑靼人遭受不公和歧视。

他积极倡导政府和民间团体向俄国施压,要求俄国归还鞑靼人的故乡,重返中国。

他还亲自投资、组织过多次鞑靼人的回国行动,为鞑靼人争取了中国国内的认同和支持。

6. 争取外交支持张謇也在国际上积极争取支持。

他深知在当时的霸权秩序下,中国需要国际间的支持才能争取自身的利益。

他曾任中国的特使,多次出使欧美各国,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为中国争取了尊重和认同。

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之一,张謇为中国近代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实业救国的例子

实业救国的例子

实业救国的例子以下是 6 条关于实业救国的例子:1. 你知道张謇吗?他可是当年的一位传奇人物啊!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张謇毅然投身实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他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救国的道路哇!通过发展纺织业,带动了经济,给无数人带来了工作机会,这难道不是在实实在在地拯救国家吗?2. 提起卢作孚,那可真是了不起呀!他搞航运,打造出民生公司。

在战争时期,他的船队就如同生命之舟,抢运物资,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就好比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为国家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呀,难道不该为他点赞吗?3. 范旭东可是个有胆识的人呐!他专注于化工行业,创建了永利碱厂等。

他的努力让我们国家在化工领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不再被别人卡脖子。

这不就像是在荆棘丛中开辟出了一条通天大道吗?他的实业救国之举着实令人钦佩!4. 穆藕初,这位厉害的人物呀!他大力推动棉纺织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他不正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吗?他就像是一位勇往直前的战士,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奋勇拼搏,多了不起呀!5. 陈嘉庚,多么响亮的名字啊!在海外打拼成功后,他心系祖国,回国创办众多企业和学校。

他用自己的财富和智慧为国家培养人才,助力发展。

他的行为不就是像春雨滋润大地一样,无声却有力地推动着国家前进吗?这就是实业救国的典范啊!6. 刘国钧,也是一位值得铭记的人物呢!他在纺织行业摸爬滚打,把企业做大做强。

他的企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这难道不是像一把火炬,照亮了我们走向强国之路吗?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先辈们用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坚持,通过实业救国的道路,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如果说有一个人,最集中、最全面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资本家阶级的精神性格和行为特征——保守折中而不忘进取,软弱摇摆而不失坚韧,忧国忧民而不尚空谈,谨慎求稳而不惧风险,崇洋开放而不丢传统,工于心计而不乏同情……则非张謇莫属。

毕竟,“在一个思想界需要摸索前进、个人人格的影响被用以弥补纲领模糊的时代里,资产阶级表现得优柔寡断是不足为奇的”。

立宪基础,首在地方自治。

——张謇(《预计地方经费厘定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文》,1908)……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在实业。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会之感言》,1910)张謇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

自计既决,遂无反顾。

——张謇(《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书》,1925)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至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1929)百年百人排行榜第十四位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1853.7.1.~1926.8.24.)【清咸丰三年(癸丑)五月廿五日生,终年73岁】清宣统三年辛亥,西历1911年10月10日晚8时,年届花甲的张謇,在汉口登上日轮“襄阳丸”返江宁(南京)。

隔江远眺,他看到了火光,却不知那就是武昌起义的信号。

他此次莅汉,是为出席“大维纱厂”开工庆典,并借机跟当地军政要员、巨商富贾搞公关,为自己的“大生资本集团”趟路子。

但张謇不光是生意人,也是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和有全国声望的立宪派首领。

3个月前他去河南,密访下野后蛰居的袁世凯;接着进京,受到清廷最高执政者醇亲王款待。

其间所谈,多半不是生意。

辛亥年末,他在京、宁、汉之间斡旋,继而被孙中山、袁世凯先后聘为内阁部长。

不过,即使在担任高官期间,他的主要精力仍在大生集团上。

跟胡适说他是“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有所不同,在费正清看来,在民国诞生这一“中国政治复兴”时期的“统治阶级的新人”中,张謇乃是第一位代表人物;他一生演出的,则是一个“颇为成功的故事”〔注1〕。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

生于江苏南通一普通农户。

幼习八股,15岁中秀才,后因家境窘迫,外出谋生。

23岁做了清军统领吴长庆的幕僚,随赴朝鲜平乱。

其间,他数次提携袁世凯,被袁视为恩师;又因幕主受到李鸿章猜忌,渐知仕途险恶。

据说,他曾先后婉拒两广总督张树声、直隶总督李鸿章礼聘入幕,有“南不拜张,北不拜李”的清誉〔注2〕;其原因,是他“鄙视”洋务派首领之“无能和误国”〔注3〕。

32岁时,他考取顺天乡试第二名举人,引起帝师翁同龢注意,但其后连续4次会试均落榜。

40岁前,他共参加各级考试20余次,“仅直接消磨在考场中的时间累计即达120天,折合2 880小时”。

待他完全厌倦科举、只因老父恳求才勉强答应最后一次去应试〔注2〕,却高中状元。

有传闻说,他的夺魁跟翁同龢做手脚有关,证据之一,是南通地方上专为此命名的“果然亭”,后来被张謇改作“适然亭”〔注4〕。

高龄举人张謇时值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救亡与维新思潮涌动。

张謇以新科状元加盟“帝党”主战派,单独上书弹劾李鸿章。

奏章刚递上,接父丧电报,遂请假回乡守制。

在家乡,他接受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主办团练。

不久,马关条约签定,日本获种种优惠,即将大举投资江南;而在京城,新旧党争愈演愈烈,维新运动屡屡受挫。

1895年夏,张之洞建议张謇办企业。

于是他创办大生纱厂,3年建成投产。

以后又办了多家纱厂和榨油、面粉、铁冶、轮船及盐垦公司、淮海实业银行,形成资本集团,鼎盛时总资本三四千万元。

论者指出,张謇以及另一位状元陆润痒的下海,“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惊世骇俗,对于视‘工商’为‘末业’的中国传统社会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他们弃官从商,对于“走着一条曲折坎坷道路的中国民间资本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注2〕。

另有史家强调:此类“名义上的商办企业……最初的成就,也要归功于其主办人因有官方的关系而能取得的官方支持”——由于国内市场有限,政府财源不足,加上进口货及在华外资的竞争;以至“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曾经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或盐商的特征,并且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又在国民党中国有其表现,在〔新〕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注5〕。

至于张謇下海的个人动机,有论者谈到,他任翰林时,一天慈禧回宫,赶上暴雨,他随众迎驾,眼见许多白发老臣跪在没膝积水中匍伏,“惶恐万状,不敢仰视,宛如一群落汤鸡”。

乃“顿生悲凉,不禁喟然长叹:做大官是如此下贱,这不是胸怀大志的人所能忍受的”〔注2〕。

张謇从未远离政治。

大生纱厂开工不久,他父丧守制期满,回京销假,正赶上百日维新。

因深知政坛矛盾错综复杂,他对变法“既疑且惧”。

曾劝康有为“勿轻举”,劝翁同龢“赶紧离京远祸”,自己也于戊戌政变前夕回到南通,故未受大的牵连〔注3〕。

其后,他投身“晚清新政”及立宪运动,特别是在家乡力倡地方自治,成效尤著。

跟其他维新人士一样,张謇向来注重教育。

他以经营实业部分盈余和劝募所得,先后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和十余所职业学校,以及图书馆、剧场、医院等。

后将纺织、农业和医学三校扩为专科,再并为南通大学。

在家乡以外,他也倡议或参与资助设立了吴淞商船学校、水产专门学校、中国公学、复旦学院、南京高等师范等。

清末江苏学务处成立,张謇被推为议长,又任中央教育会会长。

清廷还以三品衔聘他为商部头等顾问官。

1906年,他跟江浙闽三省人士组织预备立宪公会,任副会长。

1909年,江苏咨议局成立,任议长。

随后,他发动各省咨议局代表进京联合请愿开国会,给清廷施以沉重压力。

民国部长张謇辛亥革命期间,在张謇心目中,能领导共和国走向稳定的人,惟袁世凯,而非孙中山。

民国元年,他被孙中山委为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但不到职;中山以出让国家权益换取日本财团援助时,更愤而公开辞职。

他在南京、北京间斡旋调停,对促使南方把政权移交袁世凯,起了关键作用。

1913年,应袁之邀,张謇出任农林、工商二部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次年,二部并为农商部,仍任总长。

旋因不满袁搞独裁,乃辞职南归,继续其实业、教育和地方自治事业。

20年代,由于天灾人祸,大生集团下属各企业负债累累。

1923年,张謇被迫以其核心企业大生一厂向银行押款还债。

两年多后,大生各厂及欠大生款项的各公司,全部被债权人接管〔注2〕。

近代史教科书里,一向把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运动。

然而,不论改良派康梁、严复、谭嗣同,还是革命派孙黄、章太炎、蔡元培,他们的家庭或本人成份,都算不上资产阶级。

张謇虽出身贫寒,但其职业和生活来源却表明,他才是货真价实的资本家、企业家。

海外史家指出,19世纪末,其实中国还没有资产阶级;“相反,正是这些维新派首创了资产阶级,或者可以说是发明了资产阶级。

像张謇等士绅文人,在甲午战败后之所以突然开始投资办现代企业,主要是出于政治和思想动机。

其行动是由于在思想上改变了信仰,或者受其他思想感染所致。

只是在1905到1911年中国工业出现之后,利润的诱惑才占了上风,经济收益才变成主要动机。

中国的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具有某种出于自愿的理想主义的特点”〔注5〕。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工商企业的体制,由最初“官办”,到“官督商办”,经“官商合办”,演变为“商办官助”和“绅领商办”。

在这过程中,“绅商”渐从“官商”分化出来,成为不再担任官职的绅士企业家〔注5、注2〕。

对比当时最著名的“南张北周”,应有助于领会“官”、“绅”二“商”的微妙区别:“在周学熙恋栈官位时,张謇已辞去了一切公职。

这个决定不是轻易作出的。

……周学熙和张謇在他们寻求财政后盾和管理支援的方式上也大相径庭。

周学熙面向的是他的官场同寅,张謇则求助于商界。

”〔注5〕近年学者指出:“在官与商这两大社会阶层之间,绅商以其‘兼官商之任’的双重身份,模糊了官商界限。

他们往往上通官府,下达工商,即所谓‘通工商之邮’,构成官与商之间的缓冲与媒介,担负起既贯彻官府意图,又为工商界代言的双重使命。

”〔注6〕不难理解,凭借这种双重身份,包括张謇在内的“绅商”们,搞“封建式垄断”甚至挪用公款之类〔注7〕,亦属难免。

纵观张謇一生,论政治作为,他参预了戊戌变法,在立宪运动和民国草创时期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作为民国政府农工商政策大计的主持者,其独立建树十分有限;作为立宪派头面人物,常显得缺乏远见和主动性;作为几派势力间的调停人,做的多是传递信息一类事;作为国家公务员,他也曾以权谋私〔注2〕。

论经济业绩,大生集团鼎盛期的规模,跟北方周学熙集团也只旗鼓相当;就开拓国家工业化基础而言,其作用未必大于盛宣怀;大生集团的破产,更使其客观效果被弱化。

至于他兴办教科文事业,影响虽广,而功效毕竟主要见于其家乡一隅。

张謇一家单论以上每一方面,张謇的影响都未必最卓著。

但如果说有一个人,最集中、最全面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资本家阶级的精神性格和行为特征——保守折中而不忘进取,软弱摇摆而不失坚韧,忧国忧民而不尚空谈,谨慎求稳而不惧风险,崇洋开放而不丢传统,工于心计而不乏同情……则非张謇莫属。

毕竟,“在一个思想界需要摸索前进、个人人格的影响被用以弥补纲领模糊的时代里,资产阶级表现得优柔寡断是不足为奇的”〔注8〕。

窃以为,本世纪中国实业界精英的社会影响,明显逊于思想、政治及教科文界的同级别人物。

如史家所指出:“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发展中,中国经济,至少在本章〔1911-1949〕限定的年代里,没有占据显要位置。

它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听命于帝王、官僚、外交官、将军、宣传家和党魁的摆布。

”〔注8〕正因此,本榜经济人物的比例既小,且多排在较后位次。

至于张謇如此靠前,乃因除前述种种业绩外还应看到:作为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幕僚,他在晚清“新政”策划期间也曾发挥重要作用〔注2〕;作为“温和派中较激进的人(‘进步的立宪派’)”,他称得上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而且,以他为首要代表的“新绅士”阶层之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可能真正代表了一次社会革命的开始”。

〔注5〕〔注1〕〔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986),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中译本。

〔注2〕张学君,《实业之梦——张謇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注3〕朱信泉,《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载熊尚厚主编《民国著名人物传(第三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