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

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论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刚刚考中状元大魁天下,丁忧在籍的“通州才子”张謇,一反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不往官场谋求高官厚禄,以公卿宰相揆一天下,反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并奔走呼号,身体力行,后来成为著名的实业家。

人们不禁要问,张謇当时为什么要提出“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他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内容、性质如何?在中国近代史上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发表一些个人的粗浅见解,以与学界同仁商讨。

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张謇出生时,其父已迁居海门常乐镇),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早年深受开封知府孙云锦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赏识,先后被招致入幕。

后又得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青睐,先后中顺天乡试南元和1894年甲午恩科殿试的状元。

但是,在张謇年轻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大举入侵,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代。

1 9世纪70年代先后发生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阿古柏在新疆的叛乱、沙俄侵占伊犁、英国侵犯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和美、日侵犯台湾的事件。

八、九十年代,又先后爆发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

张謇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主张坚决抵抗。

1882年,张謇随吴长庆庆军去帮助朝鲜平定“壬午兵变”时,目睹了日本在并吞琉球群岛以后,又积极向朝鲜扩张侵略势力的野心,回国以后立即写了《乘时规复琉球策》和《朝鲜善后六策》,建议及时扼制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侵略的野心。

甲午战争中,张謇又单独弹劾李鸿章一贯奉行退让妥协的对外政策,说日本向外扩张时,“日之所欲,鸿章与之,日之所忌,鸿章去之,如纵骄子,不至于败不已,如饲饿狼,至于饱而犹不已”,指责他“但1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最后终于导致甲午战争的一败涂地,被迫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清朝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国家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开采矿山。

实业救国的评价

实业救国的评价

实业救国的评价实业救国是指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国家经济、改善民生状况的一种思想和实践。

在现代化进程中,实业救国被认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三个方面评价实业救国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实业救国在经济上具有重要的效益。

实业救国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发展实业来提高国家的产业水平和国民经济实力。

实业救国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机会。

通过引入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和提高产品质量,实业救国可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促进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和拓宽国家财政收入来源。

实业救国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因此,实业救国在经济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实业救国在社会上产生积极的效益。

实业救国的实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这将刺激社会消费和投资的增加,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业救国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民众的就业状况和生活水平。

实业救国还可以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

同时,实业救国还可以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实业家和企业家,推动社会创业和创新,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

因此,实业救国在社会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最后,实业救国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实业救国可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实业救国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提供充足的财力支持国家的军事力量建设和国家安全的维护。

实业救国还可以增加国家的国家实力,改善国家的国内环境和社会秩序,增强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因此,实业救国在政治方面对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实业救国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发展实业,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实业救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值得重视和推广。

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推动实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及其影响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及其影响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及其影响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是孙中山在他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思想方法论,认为通过实业发展来救国。

这一思想对于当时的唐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作为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工业城市,唐山在20世纪初时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与此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也正处于危机之中,所以急需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挽救中国。

此时孙中山提出的实业救国思想引起了唐山的广泛关注。

在唐山,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开始从事实业,推动唐山的经济发展。

他们与国内外有经验的实业家进行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国外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他们也积极投资兴办工厂和企业,带动唐山和周边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在唐山的践行尝试中,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得到了初步的实践和验证。

唐山的工业产值逐渐增加,不仅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也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经济资源。

唐山的实业发展也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驱之一。

唐山的实业救国尝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由于当时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因此在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唐山的实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孙中山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备,对于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工业发展以及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

基于工业发展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

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在唐山的践行尝试对于推动唐山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为唐山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唐山的实业发展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探索的样本,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动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风潮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风潮

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 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5条: 改良各种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 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 护奖励法规;提出要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 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论。
在五四运动前后
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 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 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 实业,挽回权利。”哲学家张东荪也曾鼓吹“实 业救国”。他认为,中国既然有贫乏病,那么开 发实业就成为唯一的要求;在开发实业的要求 下,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与日俱增,形成不可 抗拒的历史趋势;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 要增强国力,要增强国力就必须开发实业;社 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 风潮
2011级经济四班 卞庆伟 张晴 孙梦莎 刘丹旋 王子菁 陈嘉平
对“实业救国”的定义
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 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 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19世纪末提出, 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他们 宣扬此论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 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实业泛指农、工、商、 交通等。 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 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 运动前后。
《马关条约》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便 利,成为实业救国思潮出现的契机。当时中国的资 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 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 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 革命运动也日趋高涨。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步发 展,提高了资产阶级人物投资办新式工商业的兴趣。 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 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 更加致命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以发展本国资本 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相号召的 实业救国论,成了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 愿望,又具有广泛影响的议论。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潮,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发展实业、推进教育、倡导科学,来振兴国家、强盛民族。

下面将分章节进行回答。

一、实业救国思潮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支持。

其核心思想是要通过发展工商业,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这一思想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张謇等。

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他认为,实业是振兴国家、强盛民族的关键所在。

他主张,要发展实业,需要倡导创新,推行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同时,他也强调了实业救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业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强盛。

二、教育救国思潮教育救国思潮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这一思想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教育救国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严复等。

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思想,他认为,教育是振兴国家、强盛民族的关键所在。

他主张,要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同时,他也强调了教育救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强盛。

三、科学救国思潮科学救国思潮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这一思想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科学救国的代表人物有严复、李约瑟等。

严复在其《天演论》中提出了科学救国的思想,他认为,科学技术是振兴国家、强盛民族的关键所在。

他主张,要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同时,他也强调了科学救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强盛。

综上所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潮,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发展实业、推进教育、倡导科学,来振兴国家、强盛民族。

浅析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

浅析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

浅析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进步的社会思潮之一,它随着中华民族的危机而产生,扩大,又随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发展,深入。

研究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无论是对辛亥前后十余年间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面认识,还是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和经济学说的深入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及其发展实业救国思潮从19世纪开始。

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他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

张之洞虽然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但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

他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

张謇创办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

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

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

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

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

”实业救国论在辛亥革命前后颇为流行。

甲午战争后,陈炽宣称: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这可说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滥觞。

20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论,他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实业救国论经他提倡而在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中风行一时。

实业救国论风行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也日趋高涨。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步发展,提高了资产阶级人物投资办新式工商业的兴趣。

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加致命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相号召的实业救国论,成了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又具有广泛影响的议论。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思潮

浅谈近代实业救国思潮

三、 实业救 国思 潮的影 响 首先 ,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中国走向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 的道
路 。主张实业救 国的有识之 士 , 他们从救亡图存 出发 , 主张学 习 西方 , 从学 习西 方的先进 技术 , 到学 习西方 的制度 , 再 到学 习西 方 的思想 文化 , 主张兴办 实业 , 以富 国强 民 , 在抵 御外 国侵 略的 同时赶上西方 资本主义 国家 。其次 ,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清末 民 初 中国的实业建设 和早期现代化进程 。主张实业救 国的有识 之
的倾销 。 使 中国国 内工厂 的产品滞销 , 号 召“ 如 欲吾 国之富强则 必 购 国货 始 ” 。
( 四) 政府和官员鼓励发展实业的政 策
甲午 中 日战争之后 , 清政府放宽了对 民间设 厂的限制 , 鼓励 发展工商业。辛亥 革命 推翻 了封建帝制 , 民族资产阶级受到极大 的鼓舞 。 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重要 的方针 。 随着民族资本 主义 经济 的发展 ,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 的舞 台, 开始表达 自己 的政治要求 ,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实业救 国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
八 国联 军侵华战争 以及《 辛丑条 约》 的签 订 , 为 了摆脱 国 内
危机 , 适应洋人 的需 要 , 清政府 宣布实行 “ 新政 ” , 新 政对 民间近 代工商业的政策进一步放宽 ,除 了颁布商法商律 以正式 承认 民 间所 办近代工商业 的合法地位与相关权利之外 ,还制定 了奖励 兴办工商业 的制度 。清政府实行 的“ 新政” 虽不能缓和社会 危机 , 但在客观上却促进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
政 治 制 度 的 改 革 。实 业 救 国思 潮 改 变 了人 们 的思 想 观 念 , 动员 了 社 会 各 界 的有 识 之 士 积 极 参 与到 实 业 救 国这 一 思 潮 中 ,极 大 地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的思考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的思考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的思考清末民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根本措施,实业救国的思潮开始兴起高涨,它同救亡图存的政治要求结合起来,是民国初期较有影响力的救国方案。

一、实业救国的内涵所谓实业救国,就是以工业为中心来兴办中国的实业,通过兴办实业的途径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此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实业救国论者虽然不排斥其它温和的救国方式,但把发展实业放到首位,把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富强的基础,这是实业救国思想区别于其他救国方案的主要特征。

关于实业救国思潮的特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爱国、进步与改革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主旋律;实业救国思潮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带有西方经济理论色彩;范围广泛,思想活跃。

二、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脉胳(一)实业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为本、商为末,封建社会重农抑商这条无形的绳索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手脚,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走向崩溃,国家危机四伏,其中最严重的危机是封建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洋务运动开始后,重商主义开始逐渐取代重农抑商思想,洋务派重视民用企业的创办,以“求富”致“求强”。

甲午战争后,迫于《马关条约》给予外商设厂制造权和财政困难,清政府对民间“重商”的呼吁表现出“顺应”的态度,并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实业救国思潮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兴起了。

实业在当时用来指代以农、工、商为核心的近代经济部门或体系,是一个广义上的实业。

后来人们也使用狭义上的“实业”,就是指农、工、商等各项具体的实业,强调的是实业的各个组成部分。

清末时期,实业救国思潮经历了从酝酿到兴起的阶段。

1.酝酿时期: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国门被打开,西方经济理论的引入和传播,以郑观应、王韬等为代表的思想家,继承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提出了以“士商平等”、“商战固本”和“以商立国”为中心的一系列具有反杭传统和外来侵略性质的重商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
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进步的社会思潮之一,它随着中华民族的危机而产生,扩大,又随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而发展,深入。

研究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无论是对辛亥前后十余年间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全面认识,还是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和经济学说的深入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一.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及其发展
实业救国思潮从19世纪开始。

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他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

张之洞虽然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但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

他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

张謇创办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

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要道”。

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

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

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


实业救国论在辛亥革命前后颇为流行。

甲午战争后,陈炽宣称: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这可说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滥觞。

20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论,他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实业救国论经他提倡而在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中风行一时。

实业救国论风行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朝廷卖国政策帮助下,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也日趋高涨。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初步发展,提高了资产阶级人物投资办新式工商业的兴趣。

帝国主义的猖狂的殖民掠夺,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加致命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相号召的实业救国论,成了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又具有广泛影响的议论。

二.实业救国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其兴起原因
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清末民初的事业思潮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论述了振兴实业在富国强民,拯救民族危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提出发展和振兴中国实业的基本思路和经营管理方针
要求政府为民族工商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实业救国是指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预警的一种思想。

19世纪末提出,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

他们宣扬此论的同时,却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变落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

实业泛指农、工、商、交通等。

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

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

实业救国兴起的原因:①甲午战争后,一部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主张发展民族工业,挽救民族危机.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重要方针.分析评论: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一战期间迅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重新受到压制,张謇等创办的民族工业不断衰退."实业救国"的命运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民族工商业就不可能得到独立发展,"实业救国"不可能实现.
三.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首先丰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和经济学说,实业救国思潮既是一种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思潮。

又是发展经济,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学说。

实业救国论还被一些资产阶级人物作为加强对工人剥削的理论根据。

实业救国论者既有知识分子,也有工商界人士,还有一些开明的当权者。

他们的主张和言论固然有某些区别,但基本都有从救亡图存出发,主张效法西方,兴办实业,富国强民,是中国赶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其次推动清末民初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早期现代化进程,实业救国论主张以工商立国,反对重民抑商。

用资本主义工商业取代传统的小农经济。

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再次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产生了众大影响。

实业救国怀着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之情,深入和系统的探讨了中国这样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无论是思想家的宏观构想,还是实业家具体的经营管理理念,都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方向模式和国民经济体系,构架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实业救国思潮具有如下几点鲜明的时代特点:爱国进步始终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主旋律;中国经济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实业救国思潮的基本走向;内容丰富融合中西是实业救国思潮的时代特色。

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一部分人,对实业救国论曾有过批评。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曾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

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孙中山选集》)。

他正确地认识到在清朝反动政权下,是不可能靠振兴实业来救国的;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才能为振兴实业创造必要的政治前提。

当然,孙中山认为“民国”建立后就可“产业勃兴”,这又表明他对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篡夺政权的危险还缺乏认识。

四.对实业救国思潮的反思
实业救国思潮是作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封建王朝出卖民族利益的对立物出现的,对促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895年到898年近代第一次投资热潮和905年到908年第二次投资热潮,都与实业救国论者的努力分不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活动与主张反映了其阶级利益和要求。

这一思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

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

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抵制美货运动与收回利权运动中实业救国论者都是主将。

如果没有实业救国论者的积极倡导抵制美货运动与收回利权运动,最终演变为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不可能顺利成功,因此客观上推动了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