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模型
跨国企业的知识转移与价值创造

跨国企业的知识转移与价值创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跨国企业的知识转移和价值创造成为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
跨国企业作为全球化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面临着来自各种竞争、合作与合资的挑战。
如何实现知识转移、创造价值,已成为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知识转移对跨国企业的意义知识转移是跨国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度发展,跨国企业越来越需要在自身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转移,以加强自己的能力、突破市场的限制,以及使自己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知识转移的核心是知识管理,跨国企业需要通过建立一套成熟、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来加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需要跨国企业在跨越不同文化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背景,对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跨国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实现知识转移。
二、跨国企业的知识转移跨国企业的知识转移主要包括水平、垂直和横向的三种形式。
水平知识转移是企业间在同一级别上的知识共享,如不同厂区,不同业务部门的知识分享。
垂直知识转移则是从更高级别的层面上,如主公司向子公司进行知识传输。
横向知识转移则是在同一级别上含有比较明显的差别的不同部门互相传输知识,如销售部门向研发部门进行技术转移。
如果跨国企业想要加强知识转移,首先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与要求,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其次,企业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培养和管理,以加强自身的人才素质。
最后,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信息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加速信息的传输,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知识转移。
三、价值创造知识转移的目标不仅仅是节省时间和资金,还包括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在于企业规范与整合自身的知识和技术,整合前沿技术、自身技术,进而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为市场创造更有吸引力的产品。
价值的创造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能力,除了首先要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有务实的研发方案、完善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基础设施,才能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技术支持。
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能力

逆向知识转移的动因与目的
总结词
逆向知识转移的动因主要包括获取目标企业的核心知识资源、提高并购后企业的竞争力、降低不确定性等;目的 是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创新和协同发展。
详细描述
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的动因多样,主要是为了获取目标企业的核心知识资源,包括技术、品牌、管理等方 面的优势,以提高并购后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此外,降低不确定性、减少信息不对称等也是重要的动因。通过逆 向知识转移,可以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创新和协同发展,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02
逆向知识转移理论
逆向知识转移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逆向知识转移是企业跨国并购中,目标企业向并购企 业转移知识的过程,具有非对称性、主动性、累积性 和路径依赖性的特点。
详细描述
逆向知识转移发生在企业跨国并购后,目标企业将其 拥有的知识、技术、经验等转移给并购企业,以实现 知识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这一过程具有非对称性 ,因为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在知识储备、组织文化等 方面存在差异;主动性,目标企业主动提供知识转移 ;累积性,知识转移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路径依 赖性,知识转移依赖于双方的历史经验和路径。
案例二:某高科技企业跨国并购案
总结词
知识转移的挑战与机遇
详细描述
该高科技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面临知识转移的挑战,如文化差异、组织结构调整等 。然而,通过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企业成功地实现了知识转移,并获得了技术和 管理上的优势。
案例三:某能源企业跨国并购案
总结词
逆向知识转移的困境
详细描述
该能源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面临逆向知识转移的困境,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企业未能有效实现知 识转移,导致被并购企业运营效率低下,业绩受到影响。
企业跨国并购逆向知识转移 能力
基于网络视角的跨国公司管理知识转移模式与路径研究

④ ④
图 1 跨国公司的 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体系 H 跨 国公 司母 公司( Q: 总部 )s跨 国公 司子公 司; : 国公 司外部业务合 作 ;: E跨 伙伴( 环境 )——跨 国公司 内部网络联 系; 一 ; … 一跨 国公司外部 网络联 系
司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在其 网络 内部 比在外 部市场机制下更有效 地进行 知识 的转移和开发。然 而, 由于跨国公 司网络 内各成员的知识都是在各 东道 国一定 的社会政治 、 经济和文化背景下产 生的 , 管理知识转移 的有 效性必然受到多种 因素 的影响 , 其转移模式与转移路径也具有 自身的独 特性 。跨国公司只有认识到这些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科 学 、 系统的 转移模式与路径 , 其管理知识的转 移才 能获得成功。 跨国公 司网络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2 0世纪 8 O年代 , ohl B ret 出跨 国公司是 由分散在不 同 Ghsa 和 at t提 l 于国家的单元 所组成的差异化网络( frnit ntok) i et e e a d ew rs , 母子公 司、 子子公司之间的结点关系构成了跨 国公司的 内部网络。在此基础上 ,0 2 世纪 9 O年代 , on 将跨 国公 司网络从 内部扩 展到外部 , Nha 即除了由母 子
一
、
二 、 国公司管理知识及其可转移性 跨 Rai B n在组织知识 的跨文化转移研究中 , b和 e 将知识划分为简单知 识 与 复 杂 知 识 (i l k o ldevru o l nweg )显 性 知识 与 s e nwe g esscmpe k o l e 、 mp x d 隐形 知识 (xl ik o ldevr stc nweg )独 立 的 知 识 与 组 织 epit n weg es i ko l e 、 c u at d 的知识(n eed n nweg e¥s yt ck o l g ) idp n et o l e ̄r1 s mi nwe e 三个维度 , k d 1s e d 并构 建 了跨 文 化 条 件 下 的组 织 知识 转 移 模 型 。 os和 P esn从 知 识 来 源 的 Fs d e re 角度 , 将跨 国公 司的知识分 为来 自内部 网络 、 外部 网络以及来 自集群 的 知识 ,每一类知识 在跨 国公司的 内部转移过程 中都有 不同的流动特性 。 王清晓将生产制造行业 跨国公 司内部所拥有的知识 分为三大类 : 操作性
跨国公司总部向在华子公司转移知识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XU a j n Xiou
( da Fu n Unie st v r iy,Sh n a ,Chi a gh i na)
Ab t a t Th s a tc ef c e n a a y i hei pa tofhe d a t r Skno e g f u i a a sr c : i r il o us so n l zng t m c a qu r e ’ wl d e dif sng c p — biiy, d fusn m o i a i lt if i g tv ton, rc e s o e lct nd t ct kn w ldg ta f r i c nn l is ihn s f xp ii a a i o e e r nse rng ha e , t
s bsd a is b o ptv a ct nd a s r i em o ia i n o h f e tv n s fkn u i ir e ’a s r i e c pa iy a b o ptv tv to n t e e f c i e e s o owl d e t a f r, e g r ns e a d b l h he r tc lmo 1 n ui t e t o e ia de .Th e u t h w h tn ton lc t r ld fe e e i i iia r ds e r s lss o t a a i a ulu a if r nc S asgn fc ntba — re n t e c os — u t r lkn ir i h r s c lu a owl d e t a s e t n M NCs e g r n f rwihi .Thec lur ld fe e c sha e mo r t f u t a if r n e v de a ee —
跨国公司知识转移模型研究

跨国公司知识转移模型研究
李朝明;李丽雯
【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年(卷),期】2012(034)005
【摘要】在分析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以及传统的SECI模型及其知识转移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了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循环模型.该模型以提高跨国公司知识创新效率为目标,综合反映跨国公司母公司的知识汇聚、母公司向子公司的知识转移、子公司对转移知识的吸收、融合与应用,以及客户知识转移与反馈等主要过程的影响要素,可作为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参考模型.
【总页数】5页(P658-662)
【作者】李朝明;李丽雯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网络组织观点下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模型研究 [J], 缪小明;杨立国
2.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知识特性与转移工具研究 [J], 薛求知;关涛
3.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东道国市场特征与跨国公司知识转移模式——基于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市场知识转移的实证研究 [J], 杜晓君;王小干;周仙华;刘赫
4.知识多样性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知识一致性的调节效应 [J],
赵云辉
5.基于知识嵌入性的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管理--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J], 关涛;薛求知;秦一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技术知识转移分析中国海外并购

技 术 隐 禽 程 度 低
投 聚 谱
技 术 并 赠
合 作 研 发
二、 技术知识的转移
( ) 术 知 识 转 移 的 阶段 ~ 技
技 术 殴 蔷 蚴
合 作 } f
G le i r b t和 C re - y s 知 识 转 移 过 程 分 为 取 得 、 ody Hae 将 沟 通 、 用 、 受、 应 接 同化 五 个 阶 段 如 图 1所示 :
图 2 不同的获取策略
技 术 产 品 和设 备 购 买 和技 术 许 可 是 单 一 生 产 要 素 的市 场 化 交 易 , 中技 术 产 品 和 设备 是显 性 知 识 的 载体 。 着 机 器 、 其 随 设 备、 工具 和 中 间产 品的 所 有 权 变更 - 性 知 识 也 发 生 了 转 移 . 显 这 种 转 移 是 知 识 的一 次性 交 易. 不需 要双 方 的 紧密 合 作 技 术许 可一 般包 括无 形 技 术 产 品 的 授 权 和 技 术 辅 导 ,技 术 许 可 可 以 将 那 些 没 有凝 结 在 物理 产 品 的 技 术 内 容 加 以转 移 .大 多 是 双 方 的短 期 内确 定 技 术 内 容 的转 移 . 作 程 度 较 低 合作 研 发 和 合 合 作 生 产 是 通 过 成 立 合 资企 业 或 者 成 立 联 盟 等 形 式 就生 产 或
尚
年 就 提 出 知 识 转 移 的思 想 .认 为 企 业 技 术 能积 累 起 跨 国竞 争 优 势 的 最 重 要 知 识 , 它 囊 括 了 纯 技 术 领 域 和 管 理 技 术 『] 1。 B a S1J 为, 广 义 而 言 . 术 指 的 是 系 统 化 的知 识 rn O . 3 认 就 技 凡是 有 关 生 产 方 法 或 是 管 理 制 度 . 可 称 为 技 术 : 义 而言 . 偏 向 生 均 狭 则 产 方 面 . 常 仅 指 生 产 方 法 等硬 性 知 识 Sat a 通 tni i k n提 出. 术 技 是 用 以 经 营 或 改 进现 有 产 品 和服 务 的生 产 所 必 需 的知 识 或 方 法 S u e 认 为 , 术 是 可 以增 加 知识 的 知识 库 . 分 为 观念 性 odr 技 可 技 术 、 用 性 技 术 和 作 业 性 知 识[ o n认 为 技 术 是使 组 织 改 应 3 h 1 B 善 产 品服 务 能 力 的技 术 知 识 [ 本 文 所 指 的 技 术 采 用 Sa— 4 1 t n t a 提 出 的概 念 。 i m k
跨国服务企业对华知识转移模式研究

跨 国 服 务 企 业 对 华 知 识 转 移 模 式 研 究
姚 唐 秦 海 林 席 文。 欧 阳桃 花
( 1 .北 京航 空航 天 大 学 经 济 管理 学 院 ;
2 .天 津 工 业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3 .天 津 市 贸 易促 进 委 员会 )
摘要 :采用 多案例 深度 访谈 研 究 方 法 , 构 建 了一 个跨 国服 务 企业 对 华知 识 转 移 的有 效模 型, 分析跨 国服 务 企业 知识 转移模 式及 其 影响 因素 。研 究结 果表 明 : ① 当被 转移知 识 的隐性 程
YAO Ta n g
QI N Ha i l i n
XI We n 。 OU YANG Ta o h u a
( 1 .B e i h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Be i j i n g ,Ch i n a ;2 .Ti a n j i n P o l y t e c hi a n j i n ,C h i n a ;
3 .Ti a n j i n C o u n c i l f o r t h e Pr o mo t i o n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Tr a d e ,Ti a n j i n,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Us i ng mu l t i — c a s e i n - d e p t h me t h o d, t hi s s t u d y c o ns t r u c t s a n e f f e c t i v e mo d e l o f t r a n s f e r r i ng k n o wl e d g e f r o m mu l t i n a t i o n a l s e r v i c e c o r p o r a t i o n s t o wa r d s Ch i n e s e c o u n t e r p a r t s t o a n a l y z e mo d e o f t r a n s n a — t i o n a l k n o wl e d g e t r a n s f e r a nd i t s i n f l ue n t i a l f a c t o r s .The r e s u l t s s ho we d t h a t :1 )t r a n s f e r mo d e i S a p t t o wa r d s e q u i t y mo d e whe n t h e kn o wl e d g e t r a ns f e r r e d i s mo r e t a c i t a n d l i mi t e d r a t i o n a l i t y i s l o we r ;2 )t r a ns f e r mo d e i s a p t t o wa r d s e q u i t y mo d e whe n t h e kn o wl e d g e i s mo r e i mp o r t a n t f o r r e c i p i e n t ;3 )t r a n s f e r mo d e i s a p t t o wa r d s
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实践研究

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实践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这些公司通常运营在多种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下,必须不断将知识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以有效地管理其全球业务。
知识转移是跨国公司成功运营的关键之一。
它涉及到将知识从一个地区传递到另一个地区,以解决特定的业务问题,并在新的环境中应用这些知识。
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实践通常包括跨地区的沟通和合作,以及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
跨国公司中的知识转移实践通常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跨地区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可能导致沟通和合作障碍。
其次,跨国公司通常拥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专业领域,必须找到合适的渠道将这些知识传递给需要的人。
此外,跨国公司还必须面对不同的法律和法规,以确保知识转移的合法性。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跨国公司通常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践知识转移。
例如,他们可以使用视频会议和远程工具来促进跨地区的沟通和合作。
他们还可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和专业社区,以便员工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知识和专业技能。
尽管跨国公司在知识转移方面面临许多挑战,但成功实践知识转移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首先,知识转移可以帮助跨国公司更好地理解不同的市场和文化环境,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其次,它可以帮助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共享最好的实践和经验,以促进创新和改进业务流程。
最后,知识转移还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管理风险,并更有效地应对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跨国公司的知识转移实践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它是必需的。
为了成功地实践知识转移,公司必须发展跨地区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并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和专业社区。
只有这样,跨国公司才能让不同地区之间的知识转移更加顺畅,并获得更好的业务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纳出包括四部分的知识转移分析框架, 认为知识转移依赖于转移主体、意境、内容和媒介,
这四部分相互作用, 共同促进知识的转移。 D ix on ( 2000) 提出了知识转移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 , 一是接收 者的知识吸收能力, 二是知识属性, 三是知识类型。 Gupta& Gov indara jan ( 2000) 从子公司的角度提出了跨 国公司内部知识流入 # # # 流出模型, 认为子公司的知识流出与其所拥有知识的价值、共享知识的动机和转 移渠道的多少密切相关; 而子公司的知识流入与转移渠道的多少、获取知识的动机和吸收已流入知识的能 力密切相关。 3 国内学者在知识转移方面的相关研究 阎海峰
2000, 2003)
的知识转移四阶段模型 , 提示知识转移是一个在知识传
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相互传递的动态过程 , 包括初始、执行、冲刺、整合四个阶段。 A l m e id a& G rant ( 1998 ) 从知识默会性出发探讨了知识转移的具体方法可以列入到人际沟 通、编码传播和内嵌转移三大 类。 E I Sayed ( 2002 ) 基于沟通理论的因素整合模型, 认为跨国公司 知识内部转移分为三个阶段 : 从来源公司流 出 , 经过知识转移机制的中介作用 , 最终流入目标公司。 P aulM iesing, M ark Kriger& Ne il S lo ugh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9期
进知识大多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控制 ;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缺乏领先的技术和管理知识, 为了提高自身 的技术与管理水平, 增强国际竞争力 , 需要获得先进的知识。但大多数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了长期保持在 全球市场的优势地位 , 对知识的转移总是采取相对封闭的方式, 如拒绝有偿转让最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知 识 , 把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的研制与生产留在母国境内 , 禁止东道国合作伙伴接触和使用某些先进技术等 等。因此, 中国企业很难通过技术引进或引进 外资的方式吸 收国外先进技 术。中国改革 开放 30 年 来, 以市场换技术 的战略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其技术领先地 位 , 对核心或关键技术进行封锁和控制的结果。跨国公司主动向中国转移的往往是成熟的、标准的、甚至 是接近淘汰的技术。 因此, 中国企业要想获取核心技术和管理知识 , 开展以知识获取为动因的跨国经营便成了最好的选 择。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高级管理、科研人员及当地先进的技术、设备, 最大化地获取发达国家 技术集聚地的外溢效应; 二是可以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即时信息 , 及时、准确、直接地传递到国内母 公司, 有助于企业及时了解世界前沿技术动态 , 迅速调整企业技术研发方向; 三是可以深入到发达国家内 部 , 真正融入到那种环境和氛围当中 , 获得在国内无法学到或无法真正领会的诸如理念、思维模式等方面 的隐性知识。另外, 通过投资并购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达国家企业 , 除了能获取核心技术和管理知识之 外 , 还可以参与部分产品的国际行业标准制定 , 取得话语权 , 从而大大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的过程及关键环节 Szulansk i ( 1996) 认为知识转移过程是知识源和知识接受方之间知识交换的并行过程, 知识转移分为开 始、实施、调整和整合共四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的知识转移过程即便顺利 , 后两个阶段无法充分利用和开 发新知识的话, 知识转移仍然不能算是成功的。 Davenport& prusak
( 2007 )
的
知识转移模型认为知识转移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活动: 创造知识、共享知识和应用知识。 二是影响因素模型。 Kogut& Z ander ( 1993) 认为知识的默会性和不可表达性显著影响知识转移; Szu lanski ( 1996) 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他还认为即使是可表达的知识在转移过程中也经常遇到困难。 A lbino 等
61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9期
知识一类; 而诀窍则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长期积累的能够提高效率和成功概率的实践技能和专长 , 可归 为隐性知识一类。 按照 OECD !知识 经济 ∀ 的分类方 法, 知识 可分为四 种类型 : 事实知识 ( know w hat) 、原理 知识 ( know w hy) 、技能知识 ( know how ) 和人力知识 ( know w ho) 。前两类可称为显性知识, 后两类可称为隐 性知识。显性知识容易编码, 可以通过正式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和传递 , 而隐性知识是建立在组织或个人经 验基础上并涉及多种无形因素的知识 , 是难以公式化和明晰化的。隐性知识可分为两类 : 一类是技术方面 的 , 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和诀窍 ; 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 , 包括心智模式、信念和价 值观等。 2 知识转移的相关模型 T eece ( 1977 ) 首先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 , 认为企业通过知识的国际转移, 能积累起大量跨国界应用的 知识。 Kogut& Z ander ( 1992) 在内部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跨国公司能够产生一种促进知识跨国界流动的 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跨国经营的前提, 而且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得到增强, 是跨国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 关键。因此 , 知识在跨国公司内部的转移比其在跨国公司组织之外的转移更有效率 , 这也正是跨国公司存 在的重要原因。这一视角重新解释了企业的存在和跨国公司的演进问题。 此后, 许多学者都对跨国公司知识转移进行了相关研究 , 并提出以下两种主要转移模型: 一是过程模型。 Nonaka ( 1994) 的 知识转换螺旋模型 ( SEC I) , 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 角度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四个阶段, 即社会化、外化、整合、内化 , 并准确地描述了知识转移每个阶段所对 应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Szu lanski ( 1996,
图 3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 ( 2) 的手机业务、联想收购 IBM的 PC业务、海尔在美国投资办厂并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冰箱厂、华立集团收 购飞利浦集团在美国加州圣何塞的 CDMA 移动通讯部门等都属于此情形。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状况是因为: 一方面发达国家拥有领先水平的技术、管理和市场知识, 目前各种先 63
[ 中图分类号 ] F276 7
知识转移
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0 - 1549 ( 2008) 09 - 0061- 06
一 、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它在改变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同时 , 也促进着企业经营 活动的国际化。国际化不仅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手段, 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大量实例表明, 世界 500 强 企业的成功几乎都是国际化的结果。 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知识转移的过程, 知识转移贯穿于跨国经营的全过程。正如 Dos Santos& W illiam son ( 2001 ) 所说 , 跨国公司不仅仅意味着 一个由承担生产、销售或服务职能的子公司所 构成的高效网络 , 更应该是 一个不断从全球范围内搜寻和获取资源、知识 , 进行整合、创造 , 进而不 断获取和更新优势的企业 。跨国公司开发、维护和培育竞争优势的能力,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创造、 获取、转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 能否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与整合 , 已成为跨国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 中成败的关键。 有关知识转移的研究多集中于发达国家成熟的跨国公司 , 而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知识 转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针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的特点, 重点探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 的路径、过程及关键环节的相关因素。 二 、知识转移的文献回顾 1 知识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知识可分为显性 ( 或明晰 ) 与隐性 ( 或默会 ) 知识、个体与集体知识、认知 性与实体嵌入性知识、经验与系统知识等几大类别。本文主要在显性 ( 或明晰 ) 与隐性 ( 或默会 ) 知识 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展开研究。 Po lany i ( 1958 ) 第一次提出 默会知识 的概念, 认为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会的及想表达的东西之
图 2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 ( 1) 本文重点说明的是第二种情形: 当我国企业谋求进入发达国家时 , 在考虑扩大市场规模、控制关键资 源等要求的同时 , 常常把获取先进知识作为首要的目标。知识转移的路径出现了与传统转移路径相反的状 况 , 即知识转移主要以子公司向母公司回流为主 ( 如图 3)。如: T CL 收购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
间存在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 P olany i ( 1966 ) 又进一步解释说, 一个人所知道的远比他能够解释的东西要 多 , 这是因为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直觉上的、难以用语言清楚表达的。这被公认为是对知识 认识的重大突破。 Nonaka ( 1995) 从知识转化的角度将知识划分为显性与隐性两大类 , 并且更注重隐性知 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Kogut & Zander ( 1992 ) 把知识划分成信息和诀窍两种 , 所谓信息是指那些一旦确定 解码规则, 在转移过程中就不会失去完整性和原意的知识, 如数据、事实等现实存在的现象, 可归为显性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9期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知识转移模型
Know ledge T ransferM odel of T ransnational Bus i n ess in Ch i n ese Enterprises 1 2 张 天桥 崔新健
ZHANG T ian q iao 214153 CU I X in j ian 2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 ( 1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
( 2001)
分析了影响知识跨国界流动的主要因素 , 并探讨了网络结构中知识流动的主要角色。
葛京 ( 2002) 探讨了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知识转移, 认为知识转移、特别是隐性知识转移是企业取得国际 化优势的重要原因。徐金发等 ( 2003 ) 基于情境因素提出了 母子公司间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