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房子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这其中包括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形式,成为了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色。
以下是对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的一些介绍。
一、苗族建筑苗族建筑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格独特、精美绝伦。
苗族建筑主要是以土木结构为主,常常选用花岗石、青石、板岩等坚硬材料做柱子和基础,屋面则选用茅草、竹子、木头等材料覆盖。
苗族房屋通常分为三层:一层是柴火房,主要用来存放柴火和粮食;二层是居住区,一般是家庭居住和储物的地方,这里通常设有起居室、卧室、过门厅等;三层又称为“鼓楼”,是苗族建筑中最独特的部分。
鼓楼是苗族人用来打鼓、舞蹈、举办仪式的场所,经常也被用来作为家庭活动的地方。
鼓楼的造型常常精美瑰丽,体现苗族优美的艺术风格。
侗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侗族房屋通常以四合院为主,四面有房屋环绕,中央是小院子。
侗族房屋的门和窗通常都是木雕或石雕,形式美观大方,雕刻内容通常表现吉祥如意的意象。
侗族房屋的房梁多采用冰山石来制作,横屋梁采用大桶木,形成了独特的木构房屋结构。
这种房屋结构在当地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而且在抵御地震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优势。
土家族建筑通常以青石石墙、石头地台为主,建筑在山地上十分适宜。
土家族房屋通常采用“三开间一进深”的屋式,不仅实用而且造型美观。
土家族建筑的主要特色是墙上或地台上的画境和题诗。
画境和题诗通常表现农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寓意深厚、意蕴丰富。
土家族建筑的这种特色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民族文化的表现。
仡佬族建筑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中最特殊的一种。
仡佬族居住地多在山区,他们的房屋多以竹木为材料,结构独特之处在于其屋顶是用竹帘挂置而成的,再加上细长的木条,形成了独特的造型。
仡佬族房屋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分有几层,而是有多个房间,通常在一个大房子里有几户人家居住。
总结: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具有很多特色,这些特色无不体现出这些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少数民族住房

傣族干栏式建筑(竹楼):使用木头或粗大的竹做立 柱,屋顶为人字形,上面加盖树皮、茅草或陶瓦。这 种住房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居住层,下层做圈可以饲 养家禽、牲畜和堆放农具等杂物。在潮湿炎热的南方, 既防潮,又通风,还可以御蛇、虫和野兽的侵害。
朝鲜族房屋呈大屋顶形状,屋脊外观是中间平、两头翘立,中 间平如行舟,两头翘立如飞鹤。组成大屋顶所有的线和面,均 为舒缓的曲线和曲面,屋脊等主要轮廓线均涂为粗白线。缓慢、 稳重、优美的曲线和曲面正是朝鲜族大屋顶区别于汉族大屋顶 的差异点。
蒙古包特点:从外形来看,下面呈圆形,有一扇门, 一扇窗,上面有伞状圆顶,顶上有天窗。 优点:组装而成,可以随时拆装,坚固耐用,可以长 期居住。
藏族人民由于生活在海拔4000多米,被称为“世 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那里气候特殊,昼夜温 差大,使用牦牛毛织成的帐篷,冬暖夏凉。
维吾尔族平顶房:西北地区年降水有的地方小于50毫 米,屋顶没必要考虑排水设施,屋顶修成平顶可以在 屋顶晒粮食、农副产品等。
黎族的竹架棚房子 状如倒扣的船只,茅草 覆顶,木头或竹子的梁 柱,编竹抹泥墙、竹条 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 灶,灶上方悬挂竹筏, 做烤干食物作用,屋顶 侧面开天窗。没有间隔 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 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哈萨克族
白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壮族
朝鲜族
壮族的特色住 房叫做“干栏式木楼”,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 而居。点缀着一栋 栋干栏式木楼,这 就是壮族人民的传 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 圈牲畜。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 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 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 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白族瓦房: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 前伸重檐,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 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常用天然鹅 卵石砌筑。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
云南少数民族住房情况

xx少数民族住房情况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姿多彩。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的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特点,同一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各有千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也大不相同。
云南的少数民族建筑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等特点。
从建筑样式来说更是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傈僳族的“木楞房”等,建筑原料基本都是就近取材。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他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受地理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建筑样式,住房类型都是统一的,沿袭自己民族几千年来的风格;在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衍生出许多新的建筑样式。
此外,少数民族建筑随汉文化的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本民族的生活习俗,逐步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特有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建筑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所以,现在我省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住房仍保留着传统的建筑样式,部分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加之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建起了和汉族相同的平顶式楼房,但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总之,目前云南少数民族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样式更加实用美观,居住环境更加宜人。
(一)彝族云南的彝族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基本上各县市都有分布,尤以楚雄、红河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彝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区的民居样式各不相同,与当地的居住现状密切相关。
彝族的村寨多选在地势险要的高地、斜坡或靠近河谷的向阳坡地,彝族的住房大多是土木结构,低矮无窗,阴暗而潮湿。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新疆的少数民族的住房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样式繁多,不过总的来说可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牧区的房屋,另一种是农区的房屋。
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木头房,这主要是和他们的游牧生活有的联系的,这种房屋便于搬迁,拆装方便,很适于牧区的特点。
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的毡房等。
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从外形来说是有区别的、哈萨克毡房支杆为穹窿状,而蒙古包的支杆则是直的,所以蒙古包外形的角是尖的,而哈萨克毡房的角则是圆形的。
其内部的住宿和放物处,两者之间差不多,但布置有些差别,一般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正中对天窗放炉子。
牧民们在春、夏、秋三季住蒙古包和毡房,到了冬季则住土房、木屋、地窝子和合头房。
维吾尔族的住房多为长方形、开天窗,屋顶平坦,可以晾晒瓜果和粮食。
室内砌土坑,墙上开壁塞,放置食物和用具。
墙上喜挂壁毡,地上铺地毯或花毡。
冬天以火墙或火炉取暖。
维吾尔人喜欢自己有个院落,住房前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内喜栽花木、果树和葡萄,打扫得十分整洁。
和田居民住房既有新疆维吾尔族居民住房的共同特点,同时又具鲜明的和田地方特色。
和田少雨雪,多风沙,住房从这一特定环境出发,做到了开放与幽深相结合。
维吾尔族既好客又善歌舞,因此,住房中多有宽敞的客厅,可待客也可举办“麦西来甫”(歌舞聚会)。
和田以农牧业为主,在住宅布局上,既要考虑放置农具、粮食的贮藏室,又要考虑牛棚、羊圈的设置。
农村一般的住房至少有三间,所谓“一明二暗”,多者五、六间、甚至十间’、二十几间。
锡伯族的住房比较多,既有游牧民族的特点,也有农区的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
帐篷和草房现在已不存在了,现在的锡伯人多住正房,这种房顶大都有一个“气眼”。
住宅一般是三间,东边称东屋,西边称西屋,中间为外屋。
东西两屋住人,外屋做饭。
院子内的东、西侧有圆形或方形的小仓库,储备粮食等物品。
锡伯族民间建筑。
住房均自成院落,一般为三间,也有多至五间者。
总结羌族房屋特色

总结羌族房屋特色1. 引言羌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而传统的建筑风格。
羌族房屋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本文将总结羌族房屋的特点,包括结构、装饰和功能等方面。
2. 结构特点羌族房屋的基本结构是木结构,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没有使用钉子或螺丝等金属连接件,非常环保和稳固。
房屋一般由粗壮的木柱和横梁组成,经过精心的搭建和拼接而成。
房屋的屋顶多采用独特的抬歇式结构,两端高而中间低,形状如同一个弓。
这种结构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还能有效抵御雨水和积雪的侵蚀。
同时,屋顶覆盖着草皮,增加了保温性能。
3. 装饰特色羌族房屋的外墙和屋顶经常被精美地装饰着,这是羌族人民独特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在外墙上,常常可以看到红、白、黑等颜色的几何图案和饰带,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效果。
羌族人民还利用石头在墙壁上浮雕出各种图案,如花草、鸟兽、山水等,石雕的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给房屋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屋顶的草皮经常被镶嵌着颜色鲜艳的唐卡,通过细致的绣制工艺,展示了羌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
4. 功能特点羌族房屋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一般来说,房屋分为生活区和储物区。
生活区通常位于前部,有客厅、卧室、厨房等功能室;储物区位于后部,用于存放谷物和家畜等物品。
羌族人民非常注重家庭的温暖和和谐,因此设计了独特的庭院,用于举行家庭活动和社交聚会。
庭院中经常种植着各种树木和花草,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5. 继承和保护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羌族房屋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些传统的建筑技术和装饰工艺正在逐渐失传,一些老旧的房屋面临废弃和拆除的命运。
为了保护和传承羌族房屋的文化遗产,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护组织,组织相关的研究和保护活动,以及培养新一代的传统建筑师和手艺人。
6. 结论羌族房屋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结构、装饰和功能特点。
总结羌族房屋

总结羌族房屋1. 引言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和甘肃等地。
羌族的传统房屋是他们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羌族房屋进行总结,介绍其特点和传统建筑风格。
2. 羌族房屋的种类羌族房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藏式房屋和土地神庙。
2.1 藏式房屋藏式房屋是羌族最常见的居住建筑。
它们依山而建,通常由木材、石块和泥土构成。
这种房屋的特点是牢固耐用、抗震能力强。
藏式房屋有两层或三层。
一层是用来存放谷物和家畜,二层是居住空间,三层用作仓库。
2.2 土地神庙土地神庙是羌族的宗教建筑,用于祭祀土地神。
这种房屋通常较小,由石块和木材拼接而成。
它们常用于丰收祈福和庆祝节日。
3. 羌族房屋的特点3.1 建筑形式羌族房屋建筑形式独特,通常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它们采用木结构和石块建造,外墙使用泥土加以涂饰。
房屋的屋顶倾斜,有助于排除雨水和雪。
3.2 装饰风格羌族房屋的装饰风格非常精美,多采用独特的木刻和彩绘。
房屋外部常常雕刻有羌族图案和神秘的符号,在阳光下闪烁着绚丽的色彩。
内部装饰精美,常见的装饰有挂毯、花草图案和壁画等。
3.3 空间布局羌族房屋的空间布局非常合理,通常将家畜和仓库分开,以保持居住空间的整洁和卫生。
居住空间通常采用开放式布局,屋内常设有火塘,保持温暖。
4. 羌族房屋的传统保护羌族房屋经过多年的使用,需要定期维修和保护,以确保其长久的使用寿命。
4.1 维修和保养羌族房屋的维修主要涉及木材和泥土的修补。
因为木材容易腐烂,需要及时更换;而泥土涂抹需要周期性地进行,以保持房屋外观的一致性。
4.2 环境保护羌族房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自然资源,因此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当羌族房屋建造完成后,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周边环境,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5. 结论羌族房屋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精美的装饰风格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保护和传承羌族房屋文化对于维护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对羌族房屋的研究和保护,以保留这段宝贵的文化记忆。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之少数民族特色建筑

藏族
西藏布达拉宫
布依族石板房
布依族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 等布依族地区盛产 优质石料,而且还 有可一层层揭开的 薄厚基本均匀的平 整的大石板。当地 布依族就地取材, 用石料建造出一幢 幢石板房。除檩条、 椽子是木料外,其 余全是石料,甚至 家庭日常用的桌、 凳、灶、钵都是石 头凿的。
吊脚楼
吊脚楼为我国土家、 布依、苗族、侗族、 壮族、水族等少数民 族民居建筑。
吊脚楼
吊脚楼为我国土家、 布依、苗族、侗族、 壮族、水族等少数民 族民居建筑。
吊脚楼依山而建,房 屋一边靠地面,其它 三面悬空,靠柱子支 撑。
吊脚楼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 高悬地面既通风干 燥,又能防毒蛇、 野兽,楼板下还可 放杂物。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的骨架红柳木做 成,墙围用芨芨草编成。 其他的地方用牛皮绳固 定,门框和门用松树制 作,房子不需要用钉子。
毡房(哈萨克族) 毡房为哈萨克族建筑。
毡房的骨架由红柳木做 成,墙围用芨芨草编成。 其他的地方用牛皮绳固 定,门框和门用松树制 作,房子不需要用钉子。
布依族石板房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 地区盛产优质石料,而且还 有可一层层揭开的薄厚基本 均匀的平整的大石板。当地 布依族就地取材,用石料建 造出一幢幢石板房。除檩条、 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 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 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
石板房朴实厚重,风雨不透, 还冬暖夏凉,防潮防火。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
风格及特点 东方红小学298班李俊希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

新疆少数民族的住房新疆的少数民族的住房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样式繁多,不过总的来说可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牧区的房屋,另一种是农区的房屋。
牧区的房屋大都以毡房为主,也有木头房,这主要是和他们的游牧生活有的联系的,这种房屋便于搬迁,拆装方便,很适于牧区的特点。
如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的毡房等。
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从外形来说是有区别的、哈萨克毡房支杆为穹窿状,而蒙古包的支杆则是直的,所以蒙古包外形的角是尖的,而哈萨克毡房的角则是圆形的。
其内部的住宿和放物处,两者之间差不多,但布置有些差别,一般前半部分放物品、用具,后半部分住人、待客,正中对天窗放炉子。
牧民们在春、夏、秋三季住蒙古包和毡房,到了冬季则住土房、木屋、地窝子和合头房。
维吾尔族的住房多为长方形、开天窗,屋顶平坦,可以晾晒瓜果和粮食。
室内砌土坑,墙上开壁塞,放置食物和用具。
墙上喜挂壁毡,地上铺地毯或花毡。
冬天以火墙或火炉取暖。
维吾尔人喜欢自己有个院落,住房前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内喜栽花木、果树和葡萄,打扫得十分整洁。
和田居民住房既有新疆维吾尔族居民住房的共同特点,同时又具鲜明的和田地方特色。
和田少雨雪,多风沙,住房从这一特定环境出发,做到了开放与幽深相结合。
维吾尔族既好客又善歌舞,因此,住房中多有宽敞的客厅,可待客也可举办“麦西来甫”(歌舞聚会)。
和田以农牧业为主,在住宅布局上,既要考虑放置农具、粮食的贮藏室,又要考虑牛棚、羊圈的设置。
农村一般的住房至少有三间,所谓“一明二暗”,多者五、六间、甚至十间’、二十几间。
锡伯族的住房比较多,既有游牧民族的特点,也有农区的特色,他们有帐篷、草房、马架子、正房等。
帐篷和草房现在已不存在了,现在的锡伯人多住正房,这种房顶大都有一个“气眼”。
住宅一般是三间,东边称东屋,西边称西屋,中间为外屋。
东西两屋住人,外屋做饭。
院子内的东、西侧有圆形或方形的小仓库,储备粮食等物品。
锡伯族民间建筑。
住房均自成院落,一般为三间,也有多至五间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蘑菇房是哈尼族人所居住的特色房屋。哈尼族居住
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哈尼族蘑菇房状如蘑菇, 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相传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 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 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 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平顶房,民居建筑。河南濮阳一带流行,东北许多地 方泥平顶房也属此类。其基本结构是梁、檩、椽构成 房架。房顶不起脊,顶甃用砖瓦。平顶房可以做晒台, 而且华北雨水比较少,不用像江南那样把屋顶弄得尖 尖的好让雨水流下去。首先,北方雨水没南方多但风 大,高的话会受到影响。还有可以尽可能多接受阳光, 夏天可以晒麦子。还有北方上面可以放东西,仅能多 的减少地方的占用。造型较美观,且构造简单
子。帕雅依照凤凰的旨意终于为傣家人建成了美丽的竹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 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 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 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 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 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 半干栏式建筑。
竹楼的传说 相传很远的古代,傣家有一位青年叫帕雅桑目蒂,他很想给傣家人建一座房子, 让他们不再栖息于野外,他几度试验,都失败了。有一天天下大雨,他见到一只 卧在地上的狗,雨水很大,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向下流淌,他很受启发,建了一 个坡形的窝棚。后来,凤凰飞来,不停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型, 随后又以高脚独立的姿势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让他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房
识记中国民族的名称: 汉族 其他55个民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 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 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僳 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 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 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京 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 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 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 珞巴族。
竹楼是傣家的标志民居。主要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构楼房,属于南方“干阑式 建筑”的一种,根据用途及造型差异,可分为宾馆楼、餐酒茶楼、观景楼及景致 楼等等,非常适用于旅游景区的观赏,住宿,餐饮等用途,绿色环保,贴近自 然。竹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傣族、基诺族等民族地区。 由于傣族竹楼的代表性,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 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不仅 居住在“竹”楼里,还吃着“竹”筒饭、喝着“竹”筒酒,真是比神仙还逍遥。 来到版纳,最令人心动的就是那成片的竹林以及掩映在竹林中的一座座美丽别 致的竹楼。从外形上看,它像开屏的金孔雀,又似鹤然起舞的美丽少女,美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 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 (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 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 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 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 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 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石屋是石头砌成的房子。多 为僧人或隐士所居。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 多数为3层,每层高 3米余。房顶平台的 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 羌族碉楼 羌族碉楼
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 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 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 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 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息的场地。有些楼
客人来到,热情的主人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 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 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 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 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有史以来,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房就盖到哪里,遍布哈 尼山乡,经长期的发展与改进,现在的蘑菇房既有传统特色 又日臻完善,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 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景。
侗族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
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在古代侗族鼓楼还有作为开会 场所、外敌入侵鸣鼓警示等作用。
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 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 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 楼击鼓的。
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 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 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 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 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风雨桥的建设即利于 交通、休息避雨、会友、观赏江面风景,同时可美化侗寨环境, 所以,风雨桥又叫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