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苏轼《上梅直讲书》原文、译文与赏析

合集下载

上梅直讲书(苏 轼)阅读答案

上梅直讲书(苏 轼)阅读答案

上梅直讲书(苏轼)阅读答案上梅直讲书苏轼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

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

轼不自意,获在第二。

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

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

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宰:掌管。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游:出游。

C.非左右为之先容容:介绍,推荐。

D.从车骑数十人从:带领,使……随从。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1)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2)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3)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4)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A.(1)(2)相同,(3)和(4)不同B.(1)(2)相同,(3)(4)相同C.(1)(2)不同,(3)和(4)相同D.(1)(2)不同,(3)(4)不同3、下列不能表明苏轼快乐观的一项是()A.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B.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上梅直讲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上梅直讲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上梅直讲书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成9—12题。

上梅直讲书苏轼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

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

轼不自意,获在第二。

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

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轼愿与闻焉。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

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宰:掌管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游:出游C.非左右为之先容容:介绍,推荐D.从车骑数十人从:带领,使……随从10.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A.和相同,和不同B.和相同,和也相同C.和不同,和相同D.和不同,和也不同11.下列不能表明苏轼快乐观的一项是A.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B.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苏轼《上梅直讲书》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上梅直讲书》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上梅直讲书》原文|译文|赏析《上梅直讲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书信。

书信援引史实,把周公和孔子相互比较,由此说明只有同道知己才能相乐的道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上梅直讲书》原文宋代:苏轼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

诚不自意,获在第二。

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

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轼愿与闻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

等到读了《史》,才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有断绝,并与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

上梅直讲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上梅直讲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上梅直讲书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成9—12题。

上梅直讲书苏轼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

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

轼不自意,获在第二。

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

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

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宰:掌管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游:出游C.非左右为之先容容:介绍,推荐D.从车骑数十人从:带领,使……随从10.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1)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2)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3)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4)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A.(1)和(2)相同,(3)和(4)不同B.(1)和(2)相同,(3)和(4)也相同C.(1)和(2)不同,(3)和(4)相同D.(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11.下列不能表明苏轼快乐观的一项是(3分)A.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B.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上梅直讲书阅读答案

上梅直讲书阅读答案

上梅直讲书阅读答案《上梅直讲书》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

诚不自意,获在第二。

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

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翻译】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

等到读了《史》,才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有断绝,并与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

孔子说:“我不是犀牛老虎那样的野兽,为什么要沦落到在野外游荡的境地?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理想非常宏大,所以天下不能接受;虽然这样,不被人接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不被人接纳之后更能显现出您是君子。

《红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红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红梅》原文翻译及赏析《红梅》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红梅三首。

其一[宋代]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及注释:译文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它担心自己冰洁的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

所以故意妆扮出浅粉般的桃杏颜色,但梅枝还是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

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

它的颜色好似美人酒后无端泛起的红晕。

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注释冰容:冰一样晶莹的面容。

不入时:不合时宜,不合世俗的时尚。

故:故意。

作,做作,这里当妆扮讲。

小红”:即浅红。

尚余,“尚“,还是。

余,剩余,这里作显示,显露,保持之意。

孤瘦:形容梅花朵稀疏俊逸,梅枝因无叶子而显得孤独细瘦的样子。

霜雪姿:经受霜雪考验后劲挺的姿态。

形容梅花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

酒晕: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这里指梅花的红色。

无端:无来由。

玉肌:玉容。

诗老:老诗人,指宋初诗人石曼卿。

梅格:梅花的品格。

在:所在。

更:岂能。

赏析:这首诗托物言志,以红梅傲然挺立的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首联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红梅迟开的原因。

诗人抓住红梅不畏严寒,在百花过后的冬季才开放这一特点,把红梅比拟为一位内心世界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美人,它迟迟开放的原因,是因为”怕愁贪睡”,它为什么而怕愁贪睡呢?是因为担心自己象冰一样晶莹美丽的容貌,会不合世俗的时尚,因而以致于而怕愁贪睡;因此它想用贪睡来摆脱忧愁,所以才不与其它百花一样同时开放,而是”独开迟”。

因为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地独自开放,这都是因为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容貌会不合时宜的缘故啊。

颔联则是说在诗人心中,梅一般是玉洁冰清的白色,偶然出现浅浅的象桃杏般的红色,这是红梅因“怕”、“恐”,而故意妆扮出的一种从众的姿态。

苏轼古诗卷 全文内容

苏轼古诗卷 全文内容

苏轼古诗卷全文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析与赏析:这首诗可有意思啦。

你看啊,苏轼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横着看是连绵的山岭,侧着看就变成了高耸的山峰,远看近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那庐山的样子都不一样。

这就好像我们看很多事情一样,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得到的结果会有很大差别。

最后呢,他说为啥认不清庐山的真正模样呢?原来是因为自己就在庐山里头啊。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深陷在一个事情当中,就很难全面地认识这个事情的全貌,这诗写得特别有哲理,又很简单直白,让人一下子就能明白这个道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析与赏析:哟,这首诗写西湖写得那叫一个绝啊。

你瞧,天气晴朗的时候,西湖的水面波光闪动,特别好看。

下雨天呢,山峦在雨雾里迷迷茫茫的,也有一种奇特的美。

这就把西湖不同天气下的美都给写出来了。

然后呢,苏轼突发奇想,要把西湖比作西施。

西施可是古代的大美女啊,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都美得不得了。

这就说明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就像西施不管怎么打扮都迷人一样。

这比喻简直太妙了,把西湖的美写得又生动又形象,让人读完就对西湖充满了向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解析与赏析:哈哈,这首诗就像一幅春天的画卷。

你看竹林外面,稀稀拉拉地开着几枝桃花,这就有了一种春天刚开始的感觉。

江水变暖了,是谁最先知道的呢?是那些在水里游的鸭子。

这写得特别有趣味,好像鸭子是春天的小使者一样。

地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冒出了短短的芽儿。

最后他还提到河豚,说这个时候正是河豚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这诗不仅写出了春天的景色,还让人感觉到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气息,就像我们自己也置身在那个充满生机的江边一样。

《苏轼》文言文翻译赏析

《苏轼》文言文翻译赏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为宋代文学巨匠,其文、诗、词、书、画皆擅,尤其以诗、词、文三绝著称于世。

本文以苏轼的文言文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及赏析进行探讨。

一、翻译赏析1. 文言文翻译苏轼的文言文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其语言风格独特,意境深远。

以下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进行文言文翻译: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宾客在赤壁下游船。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波澜不惊。

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吟诵关于明月的诗句,唱起婉约的章节。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露横亘江面,水光与天空相连。

任凭一片芦苇随波逐流,越过浩瀚的江面。

宛如乘着轻风飞升,不知停歇之处;飘飘然如同遗世独立,羽化成仙,飞升到仙境。

2. 赏析《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成就极高。

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1)意境深远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了赤壁月夜的美景,通过描绘清风、明月、白露、江水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宁静、空灵的意境。

同时,苏轼借助对历史的回顾,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使作品意境更加深远。

(2)语言优美苏轼的文言文作品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

他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

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运用了对仗,形象地描绘了江面的宁静。

(3)哲理深刻苏轼在《赤壁赋》中探讨了人生、宇宙等哲学问题。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同时,苏轼以历史人物为借鉴,启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二、总结苏轼的文言文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梅直讲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枭》,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

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

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

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

诚不自意,获在第二。

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

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

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

”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

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轼愿与闻焉。

译文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

等到读了《史》,才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有断绝,并与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

孔子说:“我不是犀牛老虎那样的野兽,为什么要沦落到在野外游荡的境地?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理想非常宏大,所以天下不能接受;虽然这样,不被人接纳又有什么担忧的呢?不被人接纳之后更能显现出您是君子。

”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理想,但孔子和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

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

凭召公的贤能,管叔、蔡叔的亲近,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呢?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凭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啊!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

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随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共同议论文章。

从那时起,我日益成长,才能够读先生们的文章词赋,想象出先生们的为人,领会到先生们潇洒地摆脱世俗的快乐,而陶醉在自己的快乐之中。

因为我当时刚刚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什么才能可以进见诸位先生,所以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

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查我们。

我没有想到自己,竟得了第二名。

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不作世俗的文章而录取我,因此我能留在及第的行列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推荐,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

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很值得
自负了。

如果凭一时的侥幸而得意,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能代替这种快乐啊!《左传》上说:“不埋怨天,不责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天年”。

先生名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面色温和而不恼怒;文章宽厚质朴而没有怨言。

这必定有乐于此道的原因,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诲啊。

鉴赏
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曾任国子监直讲(辅佐博士的一种官职)。

宋仁宋嘉佑二年(1067年)苏轼进士及第,当时的主考官为欧阳修,参评官为梅尧臣。

苏轼考中后,写了这封信表示自己对欧阳修、梅尧臣的感激之情,也抒发了“士遇知己之乐”,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抱负。

本文很明显地分为两个部分:先援引史实说明虽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有困厄不遇之时,而孔子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后半篇则直叙作者早有仰慕欧阳修、梅尧臣之心而终于受到他们的赏识,并赞扬了梅尧臣之为人。

看来先是怀古,后转而叙今,似乎各有侧重,实际上前半篇是伏笔,后半篇则是实写,这正是本文写作上的的独特之处。

《上梅直讲书》是书信体的应用文。

此文的布局深谋远虑,表面看来却稀松平常。

它的语言也有它的好处。

比如颜渊说的“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有深意,夫子的笑是“油然而笑”,很形象。

“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算是全文的名句。

引用的两句《左传》也是恰到好处,十分得体。

欧阳修觉得苏文有孟轲之风,是指苏轼滔滔雄辩、言辞无碍、气势浑成而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