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地理与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科学家和思想家,他被誉为中国的国学大师及最后一位政治家,也是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启蒙老师。

他在中国近代的政治、文化和科学上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梁启超对科学精神和东西方文化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梁启超强调了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他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和基石。

科学精神包括批判思维、实证主义、开放合作、追求真理等方面的品质。

科学精神要求人们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发现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梁启超认为,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人们才能逐步摆脱迷信和偏见,不断积累和创新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梁启超关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他认为东西方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互相借鉴和融合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梁启超在研究东西方文化对比时,既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又积极借鉴西方科学技术和思想成果,提出“中国需要学科学”的主张。

他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可以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哲学体系和道德伦理观,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梁启超在具体实践中也积极践行科学精神和东西方文化融合。

他曾创建《自然科学杂志》等科学刊物,推动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他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整理和传承。

他的著作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包括政治、哲学、文学、历史等多个学科,充分体现了他对科学精神和东西方文化的综合运用和理解。

梁启超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

他对科学精神的强调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中国学术史上的垂范之作_读梁启超_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_

中国学术史上的垂范之作_读梁启超_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_
为此,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学术思想变迁史时, 便 刻意突出了反对思想一统而主张学术自由的主线。 篇中称“春秋末及战国”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全盛时 代”, 推尊其“非特中华学界之大观, 抑亦世界学史之 伟迹也”。 而追溯所以致盛的原因, 虽列举七端,“思 想言论之自由”为其中一因, 但实际除了“由于蕴蓄 之宏富也”与历史传承有关, 其他“社会之变迁也”、 “交 通 之 频 繁 也”、“人 材 之 见 重 也”、“文 字 之 趋 简 也”、“讲学之风盛也”, 均关系到社会控制的松动。这 是从外在环境的“自由”探求诸子百家繁兴的因由。
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第四章《儒学统一时代》)。 在刊于《新民丛报》第 2 号的《保教非所以尊孔
论》中, 梁启超对学术思想定于一尊之害有更痛切而 淋漓尽致的阐发。虽文字稍长, 但因其关乎梁氏对中 国学术的基本判断, 故仍完整引录如下:
我中国学界之光明, 人物之伟大, 莫盛于战 国, 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 及秦始皇焚百家之 语, 坑方术之士, 而思想一窒; 及汉武帝表章六 艺, 罢黜百家, 凡不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 而思 想又一窒。自汉以来, 号称行孔子教者二千余年 于兹矣, 而皆持所谓表章某某、罢黜某某者, 以 为一贯之精神。 故正学异端有争, 今学古学有 争; 言考据则争师法, 言性理则争道统。 各自以 为孔教, 而排斥他人以为非孔教, 于是孔教之范 围, 益日缩日小。 浸假而孔子变为董江都、何邵 公矣, 浸假而孔子变为马季长、郑康成矣, 浸假 而孔子变为韩昌黎、欧阳永叔矣, 浸假而孔子变 为程伊川、朱晦庵矣, 浸假而孔子变为陆象山、 王阳明矣, 浸假而孔子变为纪晓岚、阮芸台矣, 皆由思想束缚于一点, 不能自开生面。如群猿得 一果, 跳掷以相攫; 如群妪得一钱, 诟骂以相夺, 其情状亦何可怜哉! ① 而中国学术之萎缩衰敝, 也成为中国社会停滞不前 的根本原因。 政治专制与学术一统既相缘而生, 为害甚烈, 梁 启超于是自觉以批判、破坏的姿态出现, 明确宣称: “一尊者, 专制之别名也。 苟为专制, 无论出于谁氏, 吾必尽吾力所及以拽倒之。 吾自认吾之义务当然 耳。”(第四章《儒学统一时代》) 这与“新民”之道中以 “自由”为必不可少之义的论述也一脉相通。在《新民 说·论自由》② 一节中, 梁氏着重发明了“欲求真自 由者乎, 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的道理。他认为, 被 人奴隶并不可怕, 最悲惨的是自我奴隶, 那便会堕入 万世沉沦而永无超拔之日。 文章区分出“心奴隶”的 四个种类与解除之道, 而列于首位的正是“勿为古人 之奴隶”。 甚至说:“要之四书六经之义理, 其非一一

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_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另一思路_邓伟

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_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另一思路_邓伟

文艺理论研究 2006年第4期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另一思路邓 伟(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7)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逐渐形成一种较为僵化的决定论思维模式,以至很难对研究对象作出深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

在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另一思路中,应重视地域文化在共时性话语结构中的建构与指向,应重视对地域文化与民族国家关系的探讨。

具体说,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建构是基本指向民族国家的,地域文化存在的前提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内容和自身表现特点。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地域文化 民族国家 现代性 共时性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建立,在语体上以现代白话文取代了具有超越地域书写性质的文言文,使得地域文化经验的呈现成为了可能。

更重要的是,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对“写实性”的重视,强调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再现,对生活的观察和描摹,使得地域文化经验的呈现成为了现实。

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贡献出一大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人物、故事、场景、细节等,一些作家以文学的地域色彩作为明确的追求目标,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文学现象。

无疑,这一切拓展了文学探索和表现的领域,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道风景线。

以这样的文本、作家和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化热”中即已兴起。

九十年代,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推出了系列著作,其中不乏优秀之作,遂将这一课题推向了高潮,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一股不大不小的“地域文化热”。

今天,当我们反思其时为数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时,感受到的或许是困惑。

因为,这种研究逐渐成为了一种较为僵化的模式,它不能意识到地域文化所面临的现代语境,也不能意识到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域文化在 作者简介:邓伟(1975—),男,四川成都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现任教于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学风与地理:梁启超文化史中的地理书写

学风与地理:梁启超文化史中的地理书写

作者: 朱文哲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实践
页码: 127-13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学风;地理;梁启超;文化史
摘要:梁启超对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一直较为重视,不过前后的认识有所变化。

大体而言,早年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他视地理环境为一种客观存在,认为其仅为历史发展提供不可改变的物质条件。

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通过考察地理与学风之关系,更深入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可以“陶铸”学风,是构筑文化传统的重要因素,因而将之视为文化史书写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梁启超对地理环境与历史之间关系的不同论述,主要是由于其史学取向的变化所导致。

艺术文化学

艺术文化学

深描20世纪中国“艺术文化学” Post By:2005-12-25 0:23:00刘悦笛艺术文化学,就是关于艺术文化的理论,它是由文化学对艺术学的介入而形成的。

艺术文化学致力于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它是属于艺术学的分支学科,而不是文化学的分支。

这是由于,艺术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艺术文化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以艺术现象来印证一般的文化理论,而在于对“作为艺术的文化”与“作为文化的艺术”的特殊规律的把握。

艺术文化学的先驱,有论者认为包括法国的丹纳,他的名著《艺术哲学》(1865)视艺术为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的文化结晶。

对英美国家而言,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1869)所倡导的文化批评更为重要,中经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兴起,“文化研究”在当代美学和文艺学领域已成为显学。

艺术文化学,在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亦得以成熟发展。

美学家卡冈在《美学与系统方法》中,明确将“艺术文化”作为整体的社会文化的子系统进行研究,认定艺术文化具有不同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内部结构”特殊性,在于它是“由艺术活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鲍列夫也认为艺术文化具有特殊的“符号体系”。

无论怎样,艺术文化学对中国人而言都是外来物。

而20世纪中国的艺术文化学研究,在前半世纪受到丹纳以及欧洲传统的艺术社会学的影响甚大,后半世纪前期则与前苏联的艺术社会学模式非常接近,直至世纪末期的欧美的文化研究又成为学者们竞相效仿的对象。

这样,我们就以1949年为限,大致将中国艺术文化学的发展分为两大阶段:一、前半世纪:非学科性的共生在20世纪的前半叶,作为学科的艺术文化学在欧美和苏联都尚未成熟,中国的艺术文化学的初步建设也就具有了一种“非学科性”探索的特质。

虽然艺术文化学的学科并没有得以系统的构建起来,但是关于艺术文化的思想却是非常丰富的,这为后来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

在20世纪前50年的时间里,也可以大致区分出三个时段:1900年至1919年(初生期),1920年至1939年(兴盛期),1940年至1949年(落潮期)。

中国文化存在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存在的历史地理环境

平原
• “所有权和生产性实业的原则就孕育在这当 中” • “闭关自守,并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 明” • 航海“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因为这里 的居民生活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 序的帮助,农业也就按着四季进行;土地所 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了—换句 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 系开始有了成立的可能”。
中国文化存在的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南北文化差异 南







语言: 北齐南繁; 人的性格: 北爽南细; 哲学: 北孔南老; 经学: 北学深芜,南学约简; 学术: 北重考述,南究义理; 宗教: 北儒南道; 音乐: 北刚南柔(梁启超说:北乐悲壮,南乐靡 曼” ) 戏曲: 北宜和歌,南宜独奏; 书法: 北书雄健,南书秀雅。北方为方笔之祖,南方 系圆笔之宗; 饮食: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 小国宜于共和政体, • 中等国宜于由君主治理, • 大帝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
• “亚洲有一些大帝国,它们出现在幅员辽阔 的大平原上,在这种地理条件下,为了防 止形成割据的局面,就只能实行专制制度, 而且只能实行一种极端严酷的奴役的统治; 而在欧洲,天然的区域划分形成了许多不 大不小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法治 是很有利于保国的;所以没有法治,国家便 将腐化堕落,而和一切邻邦都不能相比”。
(二) 民族、人口
• (1)民族: • (2)人口: 历史上,中国人口有两大特点: 第一是分布不均衡 ; 第二是人口迁移频繁。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 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从世界范围来看, 人类文化是千姿百态的,丰富多彩 的,……因此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特 征,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
• 认为人的体质、心理状态、人口和民族分

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对于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评价。

本文将从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他对于西方文化的评价以及他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看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1. 接受与借鉴梁启超是一位早期接受并借鉴西方文化的中国知识分子。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从西方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2. 批判与反思尽管梁启超接受了许多西方文化的思想和理念,但他并不是盲目崇拜。

相反,他对于西方文化也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认为,虽然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但在道德伦理等领域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既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也要保留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梁启超对于西方文化的评价1. 科学技术方面梁启超认为,西方文化在科学技术方面非常先进,这是中国所欠缺的。

他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2. 文化价值观方面梁启超认为,西方文化在某些领域存在着不足之处。

例如,在道德伦理和家庭观念等方面,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他认为,在这些领域中,我们应该坚持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3. 政治体制方面梁启超认为,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是值得借鉴的。

他赞扬了西方国家实行代议制民主、法治和宪政等制度,并认为这些制度可以帮助中国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自由和开放的社会。

三、梁启超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看法1. 文明交流与融合梁启超认为,中西文明应该进行交流与融合。

他主张通过文化交流,使两种文明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2. 文化自信与创新梁启超认为,中西文化交流不应该是单向的。

中国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成果,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文化地理学绪论第一章

文化地理学绪论第一章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胡彦纳
2016/2/29
15共30页
(一) 索尔创建文化地理学
美国地理学家。曾任伯克利加利福尼亚 大学地理学教授。 主要研究沙漠地区、热带地区的景观, 以及印第安人的人文地理和东南亚、美洲 等地的农业地理。创立美国人文地理学的 景观学派。主张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来研究 地理特征,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 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 心。著有《景观的形态》等。 索尔(1889~1975) Sauer,Carl Ortwin
亚历山大· 冯· 洪堡 (1769-1859)
3 洪氏代表作《宇宙》认为地球是统一 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探讨 了地表各区域相互关联现象的差异 性;
胡彦纳 2016/2/29 12共30页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1 在柏林大学任教的李
特尔是德国第一个地理学 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 的创建人。 2 他的名言“土地影响着 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 地”,被认为是近代地理 学中人地关系的最早阐发 者和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胡彦纳
2016/2/29
5共30页
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理工系
胡彦纳
2016/2/29
6共30页
2.“一纵一横”的研究内容 纵向研究:人地关系研究(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 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和谐论、可持续发展 理论)
横向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许多人类活动、人文事
殖民地独立运动十分活跃 移民强化了英国多元文化的特征 英国的军人中出现反战思潮 对公平和权利追求 关注城市中各种文化的空间关系
“文化转向”:将“事实”视为一种社会文化产品, 而对于“事实” , 不 同阶级、种族、性别、民族、政治信仰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文化已经 成为研 究的根本的焦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曾经写过《地理与文明之关系》一文
其中认为,人类文化形成初期,其文化样式和特质是深受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的。

首先,地理气候条件决定文明的发生和发展,“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一如肉体之与精神。

有健全之肉体,然后活泼之精神生焉。

有适宜之地理,然后文明之历史出焉。

”他断定“文明之历史,独起于温带”。

其原因是“夫酷热之时,使人精神昏沉,欲与天然力而不可得;而严寒之时,使人精神憔悴,与天然力相抵太剧,而更无余力以及他;热带之人,得衣食太易,而不思进取;寒带之人得衣食太难,而不能进取。

唯居温带者,有四时之变迁,有寒暑之代谢,苟非劳力,则不足以自给,苟能劳力,则必得其报酬,此文明”文明之国民,所以起于北半球之大原也。


为什么近代出现了东方落后,西方先进的社会文化差距呢?对于这个问题,梁启超仍然从人类社会金华和地理的关系进行了解答。

它认为人类社会到近代为止已完成了两个阶段的进化。

既由”以专制政治为文明之母“的阶段;进化到了”所重者不在秩序而在进步“的第二阶段;亚洲历史的缺点不在昔代之行专制,而在今日之犹安于专制,”徒抱文明之基础,而不能入于进化只第二期也“。

究其原因”由于天然之境遇,所得过享,其精神为天然力所制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