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小镇的广西实践—以广西宜州刘三姐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为例

合集下载

旅游凝视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以大型演艺产品《印象·刘三姐》为例

旅游凝视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以大型演艺产品《印象·刘三姐》为例

旅游凝视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以大型演艺产品《印象刘三姐》为例孙九霞;王学基【摘要】大型演艺产品日渐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地体验活动,对目的地的形象建构有着重要影响。

刘三姐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多次演化和现代建构,并被塑造成阳朔的形象符号之一,而《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则成为旅游地的新型形象吸引要素。

在此过程中,政府和项目开发商、居民与旅游经营者及旅游者等不同主体在“凝视与反凝视”中通过不同手段建构着目的地形象。

旅游者通过凝视供给方的发射形象而获得阳朔的感知形象,并通过微博等媒介将感知形象转变为发射形象,完成对阳朔旅游地形象的再建构,而旅游地的供给方则借助反凝视接收旅游者的发射形象获得感知形象,并依此对阳朔的目的地形象进行建构和修正。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1【总页数】11页(P47-57)【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凝视;旅游演艺产品;印象· 刘三姐【作者】孙九霞;王学基【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3伴随着行为地理学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始,旅游地形象的研究逐渐成为西方地理学乃至旅游领域的热点话题,9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也开始在实践中关注旅游地形象的相关问题[1],并取得了丰富成果。

旅游地形象研究的意义也被充分肯定[2]:旅游地形象不仅影响着旅游者的决策行为[3-4]及游后行为[5],同时也对目的地的开发与管理、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6]。

在旅游地形象塑造与管理的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得旅游者的感知形象(Perceived image)与目的地的发射形象(Projected image)相吻合。

从形象的形成过程来看,旅游者的感知形象又可分为原始形象(Organic image)、诱发形象(Induced image)和复合形象(Complex image)3个阶段[7]。

广西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案例

广西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案例
一、基本情况 ————(三)规划编制情况
鹿寨县于2011年规 划编制《鹿寨县县域总体 规划—中渡镇总体规划 2011-2030》。
广西壮族自治州-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
二、特色体现 ————(一)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主导产业发展
中渡镇因地制宜,以现代农业为主导,按照“一村一品”要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 新产业发展模式,特色农产品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有效的开发建设, 有力推动了中渡镇的产城融合步伐。同时,突出千年古镇山奇水美、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的 特点,依托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发展文化旅游,既带动了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实现新型城乡 一体化发展,又推进了古镇保护,弘扬了地域特色文化。2017年,“寨美一方”、“稻花 香里”两大示范园区升级为自治区级示范园区并通过验收;按照5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香 桥十里画廊景观带。 2018年,准备对中渡古镇及香桥十里画廊等旅游项目进行包装整合;启动并实施石祥、大 兆、石合等6个传统村落建设,打造农业旅游示范带;香桥风景区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古镇风貌保护完好,文化得到充分挖 掘。中渡镇作为具有近2000年历史的古 镇,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县级文物保护 单位14处。宣传多样化,文化传播全面有 效。为有效传承特色民俗,中渡镇通过举 办美食节、庙会、和家宴、山歌赛等形式 来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中渡镇成为区 内外盛名的“文化古镇、旅游名镇”。
发展优势
中渡位于广西鹿寨县西北部,既是鹿寨融安永福三县的结合部的西北边陲经济重镇,又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美丽,民风 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享有“四十八弄明珠”之美称。
广西壮族自治州-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
一、基本情况 ————(二)发展基础、发展优势和特色资源
特色资源

广西宜州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原则和对策研究

广西宜州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原则和对策研究

广西宜州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原则和对策研究作者:刘保栋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10期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将把民俗文化导入旅游,是广西宜州打造刘三姐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必然选择。

广西宜州要全方位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实施一批民族文化开发重点工程和项目,造就宜州少数民族和地域文化氛围,加快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开发,将通过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化的运营模式将民族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宽和提升,从而打造宜州刘三姐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宜州是“刘三姐”的故乡,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市区境内许多风光景点都和流传下来“刘三姐”的故事有关。

比如下枧河流河寨、民族风情苑、三姐庙、三姐村、古龙城、仙女岩、冯京公园、香山公园、白龙公园、刘三姐音乐喷泉等风景胜地。

因此,在广西宜州依托“刘三姐”这一文化品牌,从山歌、歌圩、山水景观、民俗工艺品等诸多文化层面,通过打造“刘三姐文化艺术村”、建设文化主题公园、开展文化旅游节等艺术项目,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一、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意义民俗旅游是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够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广西宜州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若能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相互结合,那么必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民俗文化对于文化主体而言具有精神上的实用价值。

它能带来精神上愉悦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民俗文化旅游的产业化开发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唤起各族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珍惜之情,同时也是民俗文化得以传承的有效途径。

民俗旅游是旅游开发的一个热点,它对旅游产业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一是民俗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处于起步阶段,保护和开发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是当前紧迫的任务;二是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能够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三是民俗文化旅游能够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能够深化旅游活动的内涵,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可以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生态环境效益。

文化产业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案例分析

文化产业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案例分析

《印象·刘三姐》案例分析一.成功的原因1.大品牌《印象·刘三姐》能够取得如此大的轰动效应,取决于三大品牌:大桂林旅游品牌、阳朔旅游品牌和张艺谋品牌。

《印象·刘三姐》在营销时打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实景演出甲中国”的形象宣传口号,极大的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化,大多数游客都是慕名前来观看的。

2.低成本作为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有67位中外艺术家参与创作、109次修改演出方案、600多名演职人员参与演出。

然而参加表演的都是当地渔民、学生等业余演员,工资低廉,竹筏等道具也具有原生态性和民族特色,运作成本很低。

3.有效投资运作有效运作是旅游演艺成功的重要保障,《印象·刘三姐》的投资商对旅游感兴趣,投入了几千万进行旅游开发,由于前期的市场分析不足,走了一些弯路,之后在桂林旅游协会的推广宣传下,快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

《印象·刘三姐》已成为阳朔旅游发展的代名词,更是展示阳朔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4.创新回顾《印象·刘三姐》的发展历程,处处能感受到创新的作用:表演形式的创新、经营体制的创新、投资方式的创新、运作方式的创新……《印象·刘三姐》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这样一个从未有过的创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同时还创新机制,探索出一种政府扶植、市场引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的文化产业经营新模式。

二.演出经营与管理模式(一)市场运营模式1.发展策略1)、市场细分:有效地抓住特定的目标市场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者需求的新趋势,这给旅游企业市场细分提供了一定依据。

《印象刘三姐》面向文化修养较高或者喜欢猎奇的了持有者有强烈的吸引力,由此作为目标市场,取得成功。

消费者定位:中外游客原因:1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100多亩建设用地上,鼓楼、风雨桥以及贵宾观众等建筑散发着浓郁的民族特色2越是自然的,就越是世界的。

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作为中心舞台。

特色旅游小镇的广西实践—以广西宜州刘三姐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为例

特色旅游小镇的广西实践—以广西宜州刘三姐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为例

特色旅游小镇的广西实践—以广西宜州刘三姐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为例摘要:特色小镇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型产业主体,随着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不断升温,旅游型特色小镇做为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推手越来越被重视。

本文章在分析广西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以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旅游型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要点,同时以广西宜州刘三姐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实践为例,探索了从规划层面做好特色小镇的思路、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特色小镇;旅游规划;发展策略;宜州刘三姐小镇1.广西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背景1.1广西特色旅游小镇的缘起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家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求,应对旅游业发展新趋势,2017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建设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合作推进建设行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建设旅游型特色小镇,提出到2020年在广西打造30个旅游型特色小镇。

根据相关研究,笔者将旅游型特色小镇定义为:以建制镇(乡)、产业园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特色旅游集聚区等为载体,以旅游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围绕旅游相关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以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产服务为小镇核心功能的新型特色小镇。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广西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申报广西旅游特色小镇应按1至3平方公里面积进行建设培育,原则上社会投入要达到8亿元/每平方公里以上。

1.2广西发展特色小镇总体进展2016至2017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先后公布了两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广西共有14个小镇入选,分别是第一批入选的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第二批入选的河池宜州市刘三姐镇、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贵港市桂平市木乐镇、南宁市横县校椅镇、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

校本课程刘三姐文化开发

校本课程刘三姐文化开发

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宜州区刘三姐文化为例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学校在课程方面有了部分的决策自主权。

虽然在80年代有部分地区已经实施地方课程开发,但是要到了90年代末期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再全国普及,所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

本文立足了宜州区刘三姐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以宜州区当地刘三姐特有资源为核心,充分结合学生与当地社会的实际需求,让刘三姐文化更加深入到学生之中,使学生了解到刘三姐文化的魅力。

并通过该课程为当地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校本课程历史教学刘三姐文化引言中国大陆过去所实施的是“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本位”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

自教育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之后,地方获得了部分的教育管理权限。

80 年代后期开始在部分地区(如上海、广州、浙江等地)实施地方课程开发。

1999 年元月,教育部颁布《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0 年春开始正式启动素质教育工程的核心工程“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

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学校在课程方面有了部分的决策自主权。

校本课程开发于是引起了部分学者政策制定者及校长和教师的关注。

1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80年代有部分地区已经实施地方课程开发,但是要到了90年代末期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再全国普及,所以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

在现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研究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崔允漷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课程设置的方式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吴刚平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既是“校本课程开发”又可以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前者是指在指定范围内实行的课程开发,而后者是指学校课程里实施的课程全部都是或者部分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张嘉育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一个过程而是一种结果,它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或者解决教育问题,以学校为主体,出学校成员所进行的课程开发的过程和结果”;徐玉珍则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内部发展的,以国家及地方的课程纲要为指导,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性质、条件和资源,由学校成员共同进行的为满足本校学生需求的一切形式课外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选过程。

浅谈刘三姐对广西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浅谈刘三姐对广西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目录摘要 (2)1.刘三姐的基本状况 (3)1.1刘三姐的身世 (3)1.2三月三对歌 (3)2广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5)2.1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 (5)2.2旅游文化服务所占份额逐年提高 (5)2.3旅游文化产业项目投资稳步增长 (5)2刘三姐对文化产业经济优势 (6)2.1文化旅游 (6)2..2影视制作 (6)2.3演艺产业 (7)3.开拓刘三姐市场 (8)3.1借助刘三姐名人优势,成就《印象刘三姐》 (8)3.2借助刘三姐的文化 (8)3.3区位优势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浅谈刘三姐对广西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学生姓名:佘丹夷指导老师:朱胜军摘要刘三姐的故事众所周知,同样刘三姐的的故事背后带动了一大片的文化经济效益,大大增加了广西旅游业得发展。

刘三姐对广西旅游业主要有哪些优势,我们又该如何让利用这一个优势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名人优势,二是文化优势,三是区位优势。

我们要善于里有这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达到老少皆宜的旅游项目,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发展休闲型旅游成为布什一次旅游,而是度假式旅游,这需要我们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方式,改变以前的经营模式,打造一个度假天堂。

关键字:刘三姐桂林名人文化区位优势休闲旅游1.刘三姐的基本状况1.1刘三姐的身世传说她生于唐朝(公元618——公元907)中宗年代,真名叫刘三妹,是广西(中国南部)壮族人,活跃在广西柳江流域,是个优秀的民歌手。

她有着出口成歌的本领。

宜州(刘三姐音乐喷泉广场)三妹不但歌唱的好,人长的也非常漂亮,天生丽质又聪明,什么活都不用学,一看就会。

在三妹17岁这年在对歌的时候,她认识了一位青年,这位英俊的小伙子,也是一个唱歌能手,在对歌当中,两人情投意合,互相爱慕,于是就私定了终身。

可是好景不长,村里的一个恶霸,对三妹垂涎多时,见三妹与小伙子情投意合,大发雷霆,决意把三妹抢到手。

一天晚上,月光皎洁。

宜州刘三姐文化博物馆500字心得

宜州刘三姐文化博物馆500字心得

宜州刘三姐文化博物馆500字心得篇一:宜州刘三姐文化博物馆是一座展示刘三姐故事和宜州民俗文化的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博物馆,并且对于展览内容和展览效果深感震撼,让我对刘三姐故事和宜州的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博物馆的展览布置非常精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展厅里的布置充分融入了宜州民俗文化的元素,如彩绘墙壁、竹编工艺品等,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展览中展示了刘三姐的故事,通过图片、文字和仿真人物雕塑等多种展示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刘三姐的传奇经历和她对宜州的贡献。

这些展示方式既增加了趣味性,也加深了观众对于刘三姐故事的理解。

其次,博物馆除了展示刘三姐故事外,还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宜州民俗文化。

这些展品包括民俗服饰、传统工艺品、器具、农具等,展示了宜州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

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宜州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了宜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形式。

此外,博物馆还通过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等,将刘三姐故事和宜州民俗文化更具生动感地呈现给观众。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听取解说员的介绍,更加深入地了解刘三姐故事的细节和宜州民俗文化的内涵。

这种多媒体展示方式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也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

通过参观宜州刘三姐文化博物馆,我对于刘三姐故事和宜州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座博物馆中,我不仅看到了刘三姐的英勇事迹,也领略了宜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次参观让我明白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我相信,宜州刘三姐文化博物馆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传承和弘扬宜州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宜州。

篇二:宜州刘三姐文化博物馆500字心得作为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我对于宜州刘三姐文化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深感满意。

这座博物馆位于广西宜州市,是专门展示和传承刘三姐文化的场所。

刘三姐是广西宜州的民间传说人物,她是一位勇敢善良的女子,她的故事至今仍然在当地流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旅游小镇的广西实践—以广西宜州刘三姐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为例发表时间:2019-09-19T16:15:30.223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15期作者:刘芮宏刘海彬[导读] 特色小镇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型产业主体,随着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不断升温,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广西南宁 530012摘要:特色小镇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型产业主体,随着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不断升温,旅游型特色小镇做为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推手越来越被重视。

本文章在分析广西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以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旅游型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要点,同时以广西宜州刘三姐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实践为例,探索了从规划层面做好特色小镇的思路、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特色小镇;旅游规划;发展策略;宜州刘三姐小镇1.广西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背景1.1广西特色旅游小镇的缘起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到2020年争取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家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求,应对旅游业发展新趋势,2017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建设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合作推进建设行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建设旅游型特色小镇,提出到2020年在广西打造30个旅游型特色小镇。

根据相关研究,笔者将旅游型特色小镇定义为:以建制镇(乡)、产业园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特色旅游集聚区等为载体,以旅游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围绕旅游相关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以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生产服务为小镇核心功能的新型特色小镇。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广西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申报广西旅游特色小镇应按1至3平方公里面积进行建设培育,原则上社会投入要达到8亿元/每平方公里以上。

1.2广西发展特色小镇总体进展2016至2017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先后公布了两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广西共有14个小镇入选,分别是第一批入选的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第二批入选的河池宜州市刘三姐镇、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贵港市桂平市木乐镇、南宁市横县校椅镇、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贺州市昭平县黄姚镇、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

2017年,广西4个小镇入选全国体育小镇示范点试点,分别为北海市银海区海上新丝路体育小镇、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河池市南丹县歌娅思谷、防城港市“皇帝岭—欢乐海”滨海体育小镇。

2018年,广西继续加大对特色小镇的培育力度,并公布了第一批广西特色小镇名单,共有45个镇(含14个全国特色小镇)认定为第一批广西特色小镇。

广西层面也将在土地供给、人才引进、品牌打造、投融资等方面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

综合来看,入选广西特色小镇名单中,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和以旅游资源为特色吸引物的小镇数量不少,如以古镇特色为吸引物的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柳州市鹿寨县中渡镇、宜州区刘三姐镇、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又如以“旅游+”产业融合为特色的横县茉莉小镇(农业+旅游)、玉林陶瓷小镇(工业+旅游)、南宁古零攀岩小镇(体育+旅游)、宜州天丝刘三姐小镇(文化+旅游)等,甚至很多小镇本身就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河池市南丹县歌娅思谷、中渡古镇等。

可以说,旅游型特色小镇正逐渐被市场接纳和认可,其它产业特色型小镇插上旅游的翅膀,也能带来更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认可。

2.广西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实践2.1项目概况刘三姐特色小镇位于广西河池宜州市区北郊4公里处,地处于广西石灰岩地区,岩溶地貌广泛发育,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中亚热带谷地气候区过渡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空气清新,舒适宜人。

小镇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浓郁的壮族民俗风情、丰富的文化遗产、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宜人舒适的气候条件和多样的特色物产,特别是小镇刘三姐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适合开发旅游型特色小镇,项目区同时也是宜州区刘三姐小镇的核心区域。

2.2文化解析刘三姐山歌文化是广西流传最为广泛、最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已形成较高价值的文化品牌。

根据文献记载和大量的民间传说,刘三姐为唐朝时期壮女。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或王士祯《池北偶谈》等书记载,刘三姐是唐中宗“神龙中”(约公元706年)的歌唱能手,“相传为始造歌之人”,“蛮歌之鼻祖”。

《宜山县志》[1]和《庆远府志》[2]也提到“刘三妹是唐时下涧壮女。

”因此,在项目规划设计中,抓住了“唐风”、“壮韵”两个关键词进行意象强化,是刘三姐小镇地域文脉的展现。

2.3规划思路规划重点依托刘三姐风情小镇秀美的自然山水,以浓郁的“刘三姐文化”为灵魂,以深厚的壮族文化为根基,以辉煌灿烂的盛唐民间文化为辅助,将刘三姐风情旅游小镇建设成为融最优美山水风光、最丰富的民俗风情、最纯真的刘三姐文化、最具特色的古韵壮族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古镇。

打造刘三姐小镇蜕变的三部曲:追往昔——追溯唐朝刘三姐,传承优秀民俗文化;谋今朝——重构刘三姐文化,再现盛世歌仙生活情景;创未来——打造中国特色名镇,创建世界知名文化品牌。

2.4总体布局根据小镇格局谋略,统筹小镇规划布局,按照“框架明晰,点线结合”策划思路和项目区独特的文化特点以及景观特色构建“一带三区”的空间格局(图一、图二)。

一带即生态传歌带,三区为三姐文化体验区、村寨民俗体验区、养生休闲度假区。

2.5旅游小镇的规划要点2.5.1形象塑造——挖掘小镇特色特色是旅游小镇开发的核心要素,要做好特色挖掘,突出“千年唐韵古镇、三姐风情歌乡”的IP形象,首要任务就是对刘三姐文化进行重构,对唐朝风韵进行历史再现。

规划运用景观表现形式将具有“刘三姐文化”特色的内容融入到小镇的各个节点,形成点、线、面布局明晰的特色文化脉络,构建民俗风情游览格局,传承特色刘三姐文化。

同时将刘三姐生活的唐朝民间文化融入其中,结合功能片区、街区、景观节点、景观小品等融入唐文化旅游元素,营造唐文化旅游氛围,创造具有资源唯一性、品牌独创性的刘三姐风情小镇。

2.5.2空间构建——营造山水诗画意境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品质是旅游型小镇吸引游客的重要基础,也是小镇开发观光、休闲养生、度假等产品系列的基础。

在本项目的规划上,要特别注重小镇休闲和人文内涵的挖掘和景观生态表现。

在景观规划上打造“一廊、一轴、一心、二十四节点”(图三)的景观格局。

一廊即滨水传歌廊,一轴即山歌文化景观轴,一心即歌仙山景观核心,二十四景观节点分别为游客中心、诗书广场、百戏广场、嘹歌台、对歌化石、歌缘渡、歌仙桥、歌仙园、歌仙广场、夫妻廊、竹林茶庄、隔水曲洲、刘三姐剧场、刘三姐书院、育儿诗碑、手心煎石、踏鱼归岸、巫仙柱、手帕穿石、藤树情恋、精武诗碑、刘三姐百歌廊、南国花园。

2.5.3项目带动——打造全时旅游小镇策划项目区丰富的项目体系,打造“一年四季+白天+夜晚”的全时旅游小镇。

项目区共策划七大主题项目(图四),同时在主题项目下,安排多样化的子项目,共同支撑起全时旅游小镇的实现(图五)。

生态传歌带:以“千年流韵,以歌为魂,滨水传歌,以歌为舟”为主题特色,建设有刘三姐剧场、刘三姐度假山庄、歌仙桥饭店、歌仙桥、歌仙广场、歌缘渡、歌仙园、水上游舫、溯河寻歌步道、景观小品及其它景观游憩设施等。

游客中心:集游客集散、交通换乘、咨询、展示、投诉、急救、管理、票务、休息九大功能于一体,主要建设有景观大门(图六)、游客中心等项目。

山歌原乡:以“琴棋诗书画,歌酒花茶水”为主要特色,打造人文荟萃之地,盛世欢歌壮乡小镇。

建设项目有:影视文化街、诗书广场、百戏广场(图七)、壮家时尚街、原乡院落、壮家驿站、山谷客栈、阿牛哥鱼庒、琴棋书画馆等。

下枧壮寨:以隐壮乡新居,体验山歌欢情,享受乡居原味生活为特色,建设有:民俗文化商业街、农家风情美食街、农家旅馆、民俗竞技广场及其它景观节点等。

颐养别苑:以茶香满园,康疗养生之地,颐养天乐之所为特色,建设有滨江美食街、采调缘度假酒店、养生居壮情村等项目。

三姐歌乡:以融合动听的山歌民乐,浓郁的壮乡风情,精彩的民俗艺剧为元素,打造壮乡欢歌风情片区。

建设有特色商业街、风情酒吧街、精品商务度假酒店、歌乡驿站、刘三姐书院、山歌文化传承中心、刘三姐博物馆、歌缘居、歌仙居、绣缘居、绣缘村、壮歌村等项目。

歌仙公园:以登歌仙山,一览歌乡古韵魅力,怀古咏今,寻仙祈福为特色,建设有花鸟古玩街、南国花园、云峰歌楼、歌仙山等项目。

对项目区内建筑风貌进行改造,按照重现唐朝遗风的风格进行整体的改造设计,突显唐朝建筑之气魄宏伟,严整开朗,游客置身其中,仿佛梦回唐朝,在山歌飘扬中,体会别有一番的小镇风韵(图八)。

2.5.5产业振兴——重构文旅核心产业将小镇原以农业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进行重构,围绕文化旅游产业核心,以文化为魂,小镇为形,旅游为主要功能,不断深化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策划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旅游产品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和业态支撑体系(图九),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带动新型小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小镇产业竞争力,使小镇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5.6消费提升——策划丰富业态产品丰富的旅游商业业态能给刘三姐风情小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也能满足游客多种需求。

项目重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进行主题化的旅游商业业态开发,培育抹茶养生、诗酒休闲、山水游赏、唐风汤浴、乡河漂游、山歌民乐、酒店度假、古镇观光八大主题业态,巧妙策划多个旅游消费热点,建设集山水风情、生态风貌、壮乡风格、唐朝风味、山歌风俗、刘三姐文化风韵的旅游集镇。

2.5.7体验升级——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旅游活动的策划必须兼具参与性和娱乐性,要以各种城镇文化体验活动、休闲活动和文化活动来不断刺激旅游市场消费。

项目区内策划了刘三姐文化艺术节系列主题活动、三月三歌圩、“寻踪刘三姐”趣味闯关活动、百桌长宴、摄影纪念之旅、婚庆浪漫之旅等系列活动,使刘三姐风情小镇在市场上一直保持新颖的姿态,能不断焕发活力,始终保持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从而延长刘三姐风情小镇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2.5.8营销为王——多样化的营销模式利用宜州刘三姐故乡的形象IP,将刘三姐文化在小镇中进行活化展现,同时采取丰富灵活的营销手段,集合常规媒体营销、网络营销、节庆赛事营销、名人营销、公关营销等营销方式,将小镇进行推广。

3.结语在广西大力发展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多种功能叠加、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宜业宜居宜游的“广西模版”旅游型特色小镇,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