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D复习资料地大武汉地空学院复习资料

一、填空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研究范畴是油气藏及其形成与分布。
2.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包括流体、储集层和盖层、圈闭。
3.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包括碳、氢。
4.石油馏分中汽油的馏程为35-190℃,柴油的馏程为260-320℃。
5.石油组分包括烃(烃包括饱和烃和芳烃)和非烃(包括胶质和沥青质)。
二、名词解释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狭义的天然气指地壳上部存在的各种天然气体,包括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
油田水:广义油田水: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油田水: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三、简答1.高硫原油和低硫原油的区别高硫原油:S%>1%低硫原油:S%<1%2.高氮原油和低氮原油的区别高氮原油:N%>0.25%低氮原油:N%<0.25%3.轻质油、中质油、重质油、超重油的区别相对密度:轻质油:小于0.9 中质油0.9~0.93 重质油0.93~0.98 超重油/天然沥青:大于0.98 4.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区别5.干气和湿气的区别干气:C2+<5% 湿气:C2+>5%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盖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储集层:具有连通孔隙、能储存油气,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
盖层: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存油气,是因为具备了两个特征:孔隙性(指储集层内孔隙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它直接决定岩层储集油气的数量)和渗透性(控制了储层内所含油气的产能)。
孔隙度: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用孔隙度来表示,孔隙度可以分为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孔隙:广义:岩石内未被固体物质占据的空间(孔、洞、缝)。
狭义:岩石内除裂缝之外的各种空间(孔)。
*裂缝:岩石因破坏作用而产生的面状孔隙(裂隙)。
*总孔隙度:也称绝对孔隙度(Φt),是指岩石中全部孔隙体积(Vt)与岩石体积(Vb)的比值。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复习资料.docx

一、名词解释:1、油田水:广义:油气田区域(含油气结构)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狭义:油气出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
2、干酪根: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而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组分称为沥青。
3、门限温度:生油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时的温度;通常都在50-120度。
4、烧源岩:曾经产出并排除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烧类的细粒沉积。
5、生油岩系:在一定的地史阶段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岩性组合。
6、储集岩: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
7、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儿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互相连通关系。
8、生储盖组合:指在地层剖而中紧密相邻的包括生油层、储层和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
9、二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进入输导层或储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10、圈闭:地下储集岩中能够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容器,它由储层、盖层和遮挡条件三个部分构成。
11>油气藏: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一水(或气一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12、含油气盆地: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富集成为工业性油气出的盆地。
13、油气聚集带:与大构造单位联系在一起的油气出带(群)。
14、油气再分布:油气在新条件下发生再运移和再聚集的过程。
15、次生油气藏:原生油气藏遭破坏后油气再次运移、重新聚集起来形成的油气藏。
16、非常规油气资源:指目前还不能完全用常规方法和技术进行勘探和开发与加工的部分油气,如油页岩、重油、油砂矿、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生物气、甲烷水合物等。
17、油气运移:油气在地层条件下受到某种自然动力的驱动而发生的位置转移。
18、初次运移:桂源岩中生成的油气从绘源岩中排出的过程。
19、相对渗透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20、闭合度:圈闭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典型考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典型考题1 什么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答:成盆、成烃、成藏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可归纳为:生、储、盖、圈、运、保,所以本课程根据由浅到深可归纳为以下四部分内容: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流体、生储盖层、圈闭。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生成、运移、聚集。
油气藏成藏分析:成藏条件、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
3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馏分及组分。
答: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是C、H 其次是O、S、N,此外,还有其它微量元素。
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成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馏分:分为轻馏分如石油气、汽油,中馏分如煤油、柴油、重瓦斯油,重馏分如润滑油、渣油,等。
石油的组分:石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1)油质:凡能溶解于中性有机溶剂,不被硅胶所吸附,浅黄色粘性油状物。
2)胶质:能溶解于中性有机溶剂,被硅胶所吸附,主要溶于苯,属暗色的油状物。
3)沥青质:用石油醚分离,得到一种不溶于石油醚的物质暗黑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的固体。
4)碳质:石油中不溶于有机溶剂的非烃化合物。
4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答:1.颜色,2 密度和相对密度,3 粘度,4 凝固点,5 导电性,6 溶解性,7 荧光性,8 旋光性。
5 简述天然气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答:1.聚集型:指呈游离状态的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天然气。
包括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
2.分散型:在地下呈分散状态的天然气。
包括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吸附气)和固态气水合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思考绪论基本知识: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基本知识:1.石油2.生物标志化合物3.油气显示4.石油旋光性5.石油荧光性6.石油凝固点7.石油的馏分8.湿气和干气 9.非伴生气 10.气顶气 11.气藏气 12.固态气水合物 13.煤层气14.伴生气15.凝析气 16.天然气(狭义) 17.非常规气藏 18.底水和边水19.油水的矿化度20.油田水 21.油矿物 22.油气苗 23.同位素效应 24.同位素类型曲线25.同位索分馏作用思考问题:1.简述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2.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3.蒂索和怀特(1978)提出的石油分类。
4.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5.油田水的分类(Sulin,1948) 。
6.油田水的来源。
7.油田水的产状。
8.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9.不同成因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和碳氢稳定同位素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基本知识:1.束缚孔隙2.渗透性储集层3.孔隙结构4.相对渗透率5.有效孔隙度6.流体饱和度7.有效渗透率 8.储集层(岩) 9.合油气层 10.储集模式 11.圈闭盖层 12.盖层的自封闭13.区域盖层 14.盖层的微渗漏 15.盖层 16.闭合度 17.油气柱高度思考问题:1.简述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成因。
2.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内容?3.按孔隙大小可分为几种类型?4.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5.如何评价储集岩的物性?6.如何评价储层孔隙结构?7.影响砂岩储集性的因素有哪些?8.影响砂岩储集性的成岩后生作用有哪些?9.影响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因素有那些?10.沉积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的不均一性有几种类型?11.成岩后生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成岩后生作用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其他岩类储集层有哪些岩类?12.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如何评价盖层的好坏?13.盖层的封闭机制。
14.盖层的岩石类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试卷 (4)

考试课程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卷 学时: 40考试方式:闭卷考试内容:一、名词解释(每题 3分,共 30 分)1、石油2、储层3、盖层4、复合圈闭5、有效相渗透率6、含油气盆地7、原油氧化变质作用8、初次运移 9、生油窗 10、干酪根二、选择题(每题 1分。
25分)1、石油地质学诞生在 年。
a. 18591900b. 19011925c. 19491959d. 192619602、石油中碳和氢平均含量约为 。
a. 51%b. 67%c. 87.5%d. 97.5%3、陆相石油具有 特征。
a. 高蜡低硫b. 高蜡高硫c. 低蜡低硫d. 低蜡高硫4、海相石油δ 13 C 值一般 。
a. 小于29‰b. 大于29‰c. 等于27‰d. 大于27‰5、有效孔隙度与总孔隙度之比 。
a. 小于 1b. 大于 1c. 小于 1.5d. 大于 0.956、石油中饱和烃含量与馏分比重之间关系一般为 。
a. 正相关b. 负相关c. 无关d. 正线性关系7、若石油中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含是为 20%,芳烃和 NSO 化合物含量为 19%,该石油属于 。
a. 石蜡型b. 环烷型c. 芳香中间型d. 石蜡环烷型8、石油的颜色通常是在 下观察确定的。
a. 反射光b. 折射光c. 透射光d. 偏光9、固态气水合物的产状属于 。
a. 凝析气b. 水溶气c. 伴生气d. 分散型气10、 干气中 C + 2 含量一般定义为 。
a. >5%b. >2%c. <5%d. <10%11、油田水(ClNa)/Mg>1 属于 。
a. 硫酸钠型b. 重碳酸钠型c. 氯化镁型d. 氯化钙型12、裂缝型储层抽象成立方体模型时,孔隙度(e为裂缝宽度,d为裂缝间距)为a. e/db. 2e/dc. 3e/dd. 4e/d13、储层中某流体相对渗透率变化范围 (注:md为毫达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油田水:广义:油气田区域(含油气结构)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狭义: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2、干酪根: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而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组分称为沥青。
3、门限温度:生油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时的温度;通常都在50~~120度。
4、烃源岩:曾经产出并排除了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烃类的细粒沉积。
5、生油岩系:在一定的地史阶段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岩性组合.6、储集岩: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
7、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互相连通关系。
8、生储盖组合:指在地层剖面中紧密相邻的包括生油层、储层和盖层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
9、二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进入输导层或储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10、圈闭:地下储集岩中能够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容器,它由储层、盖层和遮挡条件三个部分构成.11、油气藏: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或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12、含油气盆地: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富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盆地。
13、油气聚集带:与大构造单位联系在一起的油气田带(群).14、油气再分布:油气在新条件下发生再运移和再聚集的过程.15、次生油气藏:原生油气藏遭破坏后油气再次运移、重新聚集起来形成的油气藏.16、非常规油气资源:指目前还不能完全用常规方法和技术进行勘探和开发与加工的部分油气,如油页岩、重油、油砂矿、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生物气、甲烷水合物等.17、油气运移:油气在地层条件下受到某种自然动力的驱动而发生的位置转移。
18、初次运移: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从烃源岩中排出的过程。
19、相对渗透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20、闭合度:圈闭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度。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考试题库

硕士研究生《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考试题库学号:姓名:成绩:一、名词解释(20分,任选10个)1 煤成油2 油气系统3 异常流体压力封存箱4 异常地层压力5 油气藏6 储集层7 地温场8 孔隙结构9 盖层10 含油气盆地11 低熟油12 地温梯度13 地层压力14 干酪根15 生油窗16 排驱压力17 构造圈闭18 岩性圈闭二、回答下列问题(56分,每题8分)1 近几十年来,石油地质学在基本理论、勘探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和新进展?2 形成异常高压的地质因素有哪些?3 简述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实验方法及主要获取哪方面的孔隙结构信息。
4 简述次生孔隙形成机制、形成时期及预测方法。
5 测定古地温主要借助哪些方法及其原理?6 试述流体压力封存箱中封闭层的成因及其特征。
7 油气系统的基本地质要素和成藏作用过程包括哪些?8 当前世界油气勘探发展动向有哪些方面?9 圈闭描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采用的方法是哪些?10 常规生油模式的观点有哪些?11 简述煤成油的判识标志。
12 我国碳酸盐岩储层有哪些特点?13 简述盖层的封闭机理类型及其特点。
14 简述油气系统的分类依据和对应的分类结果。
三、根据要求完成问题(14分)1 在油气系统命名中,下列油气系统名称代表的含义是什么?(4分)太原组+山西组——山西组+下石盒组(!)2 根据下图所给样品的压汞曲线图,求下列孔隙结构参数:(5分)(1) 排驱压力(2)饱和中值压力(3)最小非汞饱和体积百分数(4)退汞效率3 根据下图图例说明,请写出每个数字编号1~15处的按圈闭成因分类的相应油气藏类型名称。
(5分)BAC++++++盐D渗透层非渗透层不整合面油气藏受力方向断层111212++++15F图10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E l=12 V,E2=6V,R1=R2=1Ω,R3=4Ω,求各支路电流。
2用戴维南定理求图中R3支路的电流I3。
3三相异步电动机每相阻抗为l0 Ω,额定相电压为380V,功率因数为0.6,电源线电压为380 V,试计算电动机接成Y形时的线电流和功率。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复习资料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各章思考题第一章思考题1.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化合物组成、石油的地球化学类型,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2.微量元素钒和镍的石油地质意义,正烷烃分布曲线特征的石油地质意义;3.石油颜色、比重、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石油、天然气的溶解性特点,石油具有荧光性、旋光性的原因;4.天然气的主要化学组成、产状类型;;5.油气中碳、氢同位素丰度表示方法,油气中碳、氢同位素分布特点;6.油田水的基本特征、主要化学组成、水型,苏林水型划分方案7.重要名词术语:正烷烃分布曲线、生物标志化合物、石油的荧光性、石油的旋光性、凝析气(藏)、固态气水合物、油藏饱和压力。
第二章思考题1.油气成因两大学派的根本分歧、两大学派的代表性观点,油气有机成因早期说和晚期说的根本分歧;2.生物有机质的类型及其成烃潜力,干酪根类型划分及各类型相关特征;3.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理化条件;4.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特征;5.烃源岩的基本地质特征,反映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的主要指标;6.生物气、油型气、煤型气的主要特点,无机和有机成因甲烷、煤型气和油型气、有机和无机成因CO2的主要识别标志;7.油源对比的基本原理、目的、目前常用的方法;8.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条件的异同;9.重要名词术语:生油门限、时间-温度指数、低熟油、煤成烃、生物气、油型气、煤型气、烃源岩、油源对比、氯仿沥青A、干酪根。
第三章思考题1.重要名词术语:储集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有效孔隙度、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2.什么是孔隙结构?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3.碎屑岩的储集空间,影响碎屑岩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4.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渗滤通道;影响碳酸盐岩孔隙(洞)和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5.盖层的基本特征、封闭油气的机理,影响盖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和盖层封闭油气的相对性。
6.试比较碎屑岩、碳酸盐岩、特殊岩类三类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差异;第四章思考题1.重要名词术语: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二次运移、正常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流体势、油气输导体系、有效运移通道、优势运移通道;2.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促使烃源岩产生超压的动力因素,异常高压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作用特点;3.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地质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动力、阻力、通道、相态、方向、时期的差异;4.油气二次运移运载层的组合关系;油气二次运移优势通道受哪些因素控制?5.不同构造背景下,水动力与浮力的相互配合对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的影响;6.试分析构造运动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7.试用流体势概念分析静水与动水环境中油气的运移方向;8.如何应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油气运移,追索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第五章思考题1.重要名词术语:圈闭、油气藏、原生油气藏、次生油气藏、差异油气聚集、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固态气水合物、凝析气藏、深盆气藏;2.构成圈闭的基本要素,圈闭和油气藏的度量;3.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主要机理和过程,.图示说明各种圈闭中油气聚集的可能模式;4.油气差异聚集基本原理,控制油气差异聚集的根本因素;5.油气成藏必备的地质要素,形成大油气藏的基本地质条件;6.造成油气藏破坏的主要作用,有利于油气藏保存的地质环境;7.影响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简述无效圈闭出现的主要原因;8.确定油气成藏期的方法;9.气藏与油藏形成及保存条件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思考
绪论
基本知识: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
基本知识:
1.石油
2.生物标志化合物
3.油气显示
4.石油旋光性
5.石油荧光性
6.石油凝固点
7.石油的馏分8.湿气和干气 9.非伴生气 10.气顶气 11.气藏气 12.固态气水合物 13.煤层气
14.伴生气15.凝析气 16.天然气(狭义) 17.非常规气藏 18.底水和边水
19.油水的矿化度
20.油田水 21.油矿物 22.油气苗 23.同位素效应 24.同位素类型曲线25.同位索分馏作用
思考问题:
1.简述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
2.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3.蒂索和怀特(1978)提出的石油分类。
4.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5.油田水的分类(Sulin,1948) 。
6.油田水的来源。
7.油田水的产状。
8.油田水的化学组成。
9.不同成因天然气的化学组成和碳氢稳定同位素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储集层和盖层
基本知识:
1.束缚孔隙
2.渗透性储集层
3.孔隙结构
4.相对渗透率
5.有效孔隙度
6.流体饱和度
7.有效渗透率 8.储集层(岩) 9.合油气层 10.储集模式 11.圈闭盖层 12.盖层的自封闭
13.区域盖层 14.盖层的微渗漏 15.盖层 16.闭合度 17.油气柱高度
思考问题:
1.简述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成因。
2.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内容?
3.按孔隙大小可分为几种类型?
4.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
5.如何评价储集岩的物性?
6.如何评价储层孔隙结构?
7.影响砂岩储集性的因素有哪些?
8.影响砂岩储集性的成岩后生作用有哪些?
9.影响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因素有那些?
10.沉积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的不均一性有几种类型?
11.成岩后生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成岩后生作用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其他岩类储集层有哪些岩类?
12.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影响如何评价盖层的好坏?
13.盖层的封闭机制。
14.盖层的岩石类型。
15.储层与盖层的关系如何?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基本知识:
1.圈闭
2.油气藏
3.溢出点
4.气顶和油环
5.闭合面积
6.含油边界和合油面积
7.构造圈闭
8.断层圈闭 9.基岩油气藏 10.地层圈闭 11.岩性圈闭 12.水动力圈闭13.复合圈闭
思考问题:
1.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
2.简述圈闭的现代概念及各种圈闭类型特征?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
第四章油气成因和烃源岩
基本知识:
1.干酪根
2.TTI
3.烃源岩
4.CPI
5.沉积有机质
6.地温梯度
7.门限温度
8.油型气
9.生物成因气 10.无机成因气 11.煤型气 12.煤气发生率 13.有机质成熟度 14.烃源岩系
思考问题:
1.简述如何评价烃源岩的好坏?
3.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
4.简述沉积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特征。
5.评价有机质成熟度的主要指标及其应用?
6.温度和时问对干酪根成烃演化的影响?
7.沉积有机质的原始生化组成及其对成烃的意义?
8.油气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9.促使沉积有机质演化成烃的主要因素?
10.油气地球化学对比的意义及其主要参数?
第五章石油和天然气运移
基本知识:
1.油气运移
2.初次运移
3.油气二次运移
4.流体势
5.久压实作用
6.排烃效率
7.净浮力
8.流体力场强度
思考问题:
1.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
2.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是什么?
3.初次运移、二次远移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4.初次运移的介质条件如何?
5.初次运移(排烃)与油气生成关系如何?
6.如何确定初次运移的时间、深度?
7.初次运移的模式。
8.初次运移的相态。
9.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
10.影响初次运移的因素有哪些?
11.二次运移的特征二次运移与油气聚集成藏关系如何?
12.二次运移油气的受力情况。
13.有机包裹体研究在油气过移研究中有哪些应用?
14.如何确定二次运移的方向?
15.水动力对油气二次运移影响如何?
16.二次运移的条件与结果。
第六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
基本知识:
1.生储盖组合
2.系列圈闭
3.成烃凹陷
4.产烃率
5.聚集系数
6.产烃丰度
7.成烃潜量 8.油气聚集 9.有效圈闭 10.石油的氧化变质作用 11.原油热演化变质作用
思考问题:
1.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
2.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
3.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及意义生储盖组合的基本该念和分类。
4.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方法。
5.形成有效圈闭闭的必要条件油气藏中石油的变化。
6.引起圈闭破坏和油气再分布的地质作用。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与分布
基本知识:
1.沉积盆地
2.含油气盆地
3.油气田
4.油气聚集带
5.构造型油气田
6.地层型油气田
7.复合型油气田
8.二次成烃
思考问题:
1.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活动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2.决定盆地中油气丰度的基本因素。
3.油气聚集带的主要类型。
第八章含油气系统及盆地模拟
基本知识:
1.盆地模拟
2.含油气系统
3.含油气系统组成
4.上覆岩层
5.源岩潜力指数
6.含油气系统效率
7.盆地模拟系统组
8.成沉积压实原理
思考问题:
1.含油气系统的命名方案及主要分类。
2.含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
3.含油气系统的评价内容。
4.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第九章非常规含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
源
基本知识:
1.盆地中心气(深盆气)系统
2.煤层气的概念
3.煤层气系统
4.油页岩
5.天然气水合物
思考问题:
1.非常规天然气系统目前主要指哪几类?
2.非常规油气资源主要指那些类型?
3.盆地中心气(深盆气)系统的地质特征。
4.请总结我国和世界油页岩分布现状。
5.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甲烷气体资源量和含碳量。
第十章油气勘探与油气资源评价
基本知识:
1.油气勘探
2.勘探程序
3.油气资源评价
4.油气资源
5.油气储量
6.探明储量
7.可采资源量
思考问题:
1.油气勘探涉及到的主要方法技术。
2.油气勘探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内容与技术布置。
3.油气资源评价的特点与主要任务。
4.油气资源评价的层次、内容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