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史及应用

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其应用计算机的发展记录了人类文明史中最为精彩、最为辉煌的一段,从1946年至现在这些年间数字电子计算机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并且出现了许多创新人物。
计算机的出现对我们的生活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计算机产生的动力是人们想发明一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机器,因此称之为计算机。
它一诞生,立即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掀起自工业革命后又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计算机的发展史一部短暂而扣人心弦的历史,可以看出,计算机已经出现在家家户户。
本文主要阐述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写出自己对计算机的使用情况。
一、计算机的发展史根据计算机所采用的物理器件不同,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CPU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速度慢、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语言应用范围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
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结构上仍以存储器为中心,增加了多种外部设备,软件得到一定发展,计算机处理图像、文字和资料功能加强。
第四代: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71年,应用更加广泛,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计算机硬件发展的同时,软件始终伴随其步伐迅猛发展,就计算机的编程语言而言,也划分为三代。
第一代:机器语言。
每条指令用二进制编码,效率很低。
第二代:汇编语言。
用符号编程,和具体机器指令有关,效率不高。
第三代:高级语言:如FORTRAN、COBOL、BASIC、PASCAL等都属于高级语言。
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有人说是由于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认为计算机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人们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是为了把人的大脑延伸,让人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正如汽车的发明是使人的双腿延伸一样,计算机的发明事实上是对人脑智力的继承和延伸。
近10年来,计算机的应用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管理、办公自动化等。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重要产物,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本文将详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计算工具到现代的高性能计算机。
1. 古代计算工具在古代,人们使用各种简单的计算工具来进行数学计算。
最早的计算工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代埃及,他们使用的是一种叫做“算盘”的计算工具。
算盘是一种利用珠子在棋盘上移动来进行计算的工具,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2. 机械计算机的诞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尝试使用机械设备来进行计算。
17世纪,德国的数学家布莱克诺设计了一种机械计算机,可以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械计算机,被认为是计算机的雏形。
3.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20世纪初,电子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电子管来构建计算机。
1946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它是一台庞大的机械设备,用于进行科学计算和军事模拟。
4. 计算机的商业化应用在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逐渐走向商业化应用。
IBM公司成为了计算机行业的领导者,推出了一系列商用计算机,用于处理大量的商业数据。
同时,编程语言的发展也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人们可以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各种复杂的计算任务。
5. 微型计算机的崛起20世纪7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引领了计算机行业的又一次革命。
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低廉,逐渐进入普通家庭和办公场所。
这一时期,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成为了主流,为个人电脑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
6. 互联网和移动计算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计算的兴起,使计算机的应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移动计算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7. 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性能计算机的出现推动了科学研究和工程领域的发展。
世界计算机发展史与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对比演示文稿

世界计算机发展史与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对比演示文稿
一、计算机发展史概述
1.1世界计算机发展史
计算机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时期,但是现代计算机发展是
在20世纪中期开始的,当时有多个国家开始进行逻辑推理和数据处理研究。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推出了一系列可编程计算机,并进行了大
量的应用,从而使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取得显著的发展,计算机科学的应用
也迅速普及。
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和廉价的半导体制造技术的出
现导致计算机发展迅速。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迅速发展,并发展出了新一代的家庭计算机,如IBMPC系列和英特尔286处理器。
20
世纪9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更加迅速,各种各样的硬件和软件都被
发明出来,从而推动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1.2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但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却相对较短。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计算机产业才开始逐渐发展。
1960年,中
国首先使用控制计算机,并在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中央处理器,它
被命名为“大角”计算机。
此后,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迅速,在20世纪80年代末,尤其是
90年代,中国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开篇语:从1953年1⽉我国成⽴第⼀个电⼦计算机科研⼩组到今天,我国计算机科研⼈员已⾛过了近五⼗年艰苦奋⽃、开拓进取的历程。
从国外封锁条件下的仿制、跟踪、⾃主研制到改⾰开放形势下的与"狼"共舞,同台竞争,从⾯向国防建设、为两弹⼀星做贡献到⾯向市场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源泉,科研⼯作者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个⼜⼀个永载史册的⾥程碑。
⼀、华罗庚和我国第⼀个计算机科研⼩组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
早在1947~1948年,华⽼在美国普林斯顿⾼级研究院任访问研究员,和冯·诺依曼(J·Von Neunann)、哥尔德斯坦(H·H·Goldstime)等⼈交往甚密。
华⽼在数学上的造诣和成就深受冯·诺依曼等的赞誉。
当时,冯·诺依曼正在设计世界上第⼀台存储程序的通⽤电⼦数字计算机,冯让华⽼参观他的实验室,并经常和华⽼讨论有关的学术问题。
这时,华罗庚教授的⼼⾥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国后也要在中国开展电⼦计算机的研制⼯作。
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学电机系物⾊了闵乃⼤、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了中国第⼀个电⼦计算机科研⼩组,任务就是要设计和研制中国⾃⼰的电⼦计算机。
1956年春,由⽑泽东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家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12年远景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列为四⼤紧急措施之⼀。
华罗庚教授担任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
8⽉,成⽴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法专业训练班,并⾸次派出⼀批科技⼈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台电⼦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本电⼦计算机原理讲义。
⼆、第⼀代电⼦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我国的计算机制造⼯业起步于五⼗年代中期。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本文将详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计算工具到现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1. 早期计算工具的出现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们就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计算工具,如算盘、计算棍等。
这些工具通过人工操作进行计算,虽然效率低下,但为人们解决了一些基本的计算问题。
2. 机械计算器的出现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们对计算机的需求越来越大。
于是,一些机械工程师开始尝试制造可以自动进行计算的机械计算器。
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工程师帕斯卡尔于1642年发明的帕斯卡计算器,它能够进行加减运算。
随后,英国数学家巴贝奇于19世纪初设计了分析机,它可以进行更复杂的计算,但是由于技术限制和资金问题,分析机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3.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二十世纪初,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使用电子元件来制造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克特和莫奇利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ENIAC体积庞大,重达30吨,但它的运算速度相对较快,可以进行复杂的计算任务。
4. 计算机的晶体管时代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大幅缩小,功耗也大大降低。
晶体管是一种能够控制电流流动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用来放大和开关电信号。
1958年,美国物理学家杰克·基尔比发明了第一个集成电路,这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集成电路时代。
5. 微型计算机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计算机的体积进一步缩小,价格也大幅降低。
微型计算机应运而生,它们通常由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和操作系统组成。
微型计算机的普及使得计算机开始进入家庭和办公场所,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6. 个人计算机的普及20世纪80年代,IBM推出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PC),这标志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时代的开始。
个人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不仅可以进行计算任务,还可以用来处理文字、图像、音频等各种信息。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史

•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
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
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
•
1960年,用集成电路制成了第一台小型机。
•
1973年,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已全面进入到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时代。
•
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发了性能更好的第三代计算机。
•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向“智能”方向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VLSI)。1975年,美国 1BM公司推出了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从此, 人们对计算机不再陌生,计算机开始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第 四代出现了CPU,使得计算机普及成为现实,计算机开始在各个领域 普及应用。
(3)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ersal automatic computer, UNIVAC)。1951年作为商品计算机投入使用,开创了用于数据处理 的计算机新时代。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如下4个时代。 (1)从1946年到1959年,这段时期称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由于一部计算机需要几千 个电子管,每个电子管都会散发大量的热量,因此,如何散热是一个 令人头痛的问题。电子管的寿命最长只有3 000小时,计算机运行时 常常发生由于电子管被烧坏而使计算机死机的现象。第一代计算机主 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 (2)从1960年到1964年,由于在计算机中采用了比电子管更先 进的晶体管,所以将这段时期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比
(4)从1971年到现在,被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元件依然是集成电路,不过,这种集成电路已经 大大改善,它包含几十万到上百万个晶体管,人们称之为大规模集成 电路(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3)从1965年到1970年,集成电路被应用到计算机中,因此这 段时期被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 (integrated circuit,IC)是集成在晶片比手指甲还小,却包含了几千个晶体管元件。第三代计 算机的特点是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第 三代计算机的代表是IBM公司花了50亿美元开发的IBM 360系列。这 一阶段最主要的是在第三代计算机中出现了操作系统,代表着计算机 系统的形成和完善。
我国计算机发展简史

我国计算机发展简史一、计算机研制起步我国计算机研制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起步。
在此后的几年中,中国先后研制出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电子管计算机,为计算机在国内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是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件,体积庞大,功耗高,运算速度慢。
然而,这一代计算机为后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的计算机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随着科技的进步,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逐渐取代了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这一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元件,体积和功耗相对较小,运算速度也有所提高。
同时,这一代计算机还引入了操作系统和高级编程语言等概念,为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条件。
四、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计算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主要元件,体积更小,功耗更低,运算速度更快。
同时,这一代计算机还引入了微处理器和内存等概念,为计算机的性能提升和功能扩展提供了可能。
五、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这一代计算机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主要元件,体积更小,功耗更低,运算速度更快。
同时,这一代计算机还引入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概念,为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扩展提供了可能。
六、巨型计算机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在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例如,“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巨型计算机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七、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微型计算机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计算机类型。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微型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中国在微型计算机的研制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简称µP或MP,是由一片或几片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具有运算器和控制器的中央处理机部件,即CPU(Certal Processing Unit)。
微处理器本身并不等于微型计算机,它仅仅是微型计算机中央处理器,有时为了区别大、中、小型中央处理器(CPU)与微处理器,把前者称为CPU,后者称为MPU(Microprocessing Unit)。
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简称µC或MC,是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配上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制作的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及系统总线所组成的计算机(简称微型机,又称微型电脑)。
有的微型计算机把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电路都集成在单片芯片上,称之为单片微型计算机,也叫单片机。
微型计算机系统(Microcomputer System),简称µCS或MCS,是指以微型计算机为中心,以相应的外围设备、电源、辅助电路(统称硬件)以及控制微型计算机工作的系统软件所构成的计算机系统。
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的生产和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军事工业、空间技术、电子技术和工业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日益要求生产体积小、可靠性高和功耗低的计算机,这种社会的直接需要是促进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1970年已经可以生产1KB的存储器和通用异步收发器(UART)等大规模集成电路产品并且计算机的设计日益完善,总线结构、模块结构、堆栈结构、微处理器结构、有效的中断系统及灵活的寻址方式等功能越来越强,这为研制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因而,自从1971年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问世以来,它就得到了异乎寻常的发展,大约每隔2~4年就更新换代一次。
至今,经历了三代演变,并进入第四代。
微型计算机的换代,通常是按其CPU字长和功能来划分的。
一、第一代(1971~1973):4位或低档8位微处理器和微型机代表产品是美国Intel公司首先的4004微处理器以及由它组成的MCS-4微型计算机(集成度为1200晶体管/片)。
随后又制成8008微处理器及由它组成的MCS-8微型计算机。
第一代微型机就采用了PMOS工艺,基本指令时间约为10~20µS,字长4位或8位,指令系统比较简单,运算功能较差,速度较慢,系统结构仍然停留在台式计算机的水平上,软件主要采用机器语言或简单的汇编语言,其价格低廉。
二、第二代(1974~1978):中档的8位微处理器和微型机其间又分为两个阶段,1973-1978年为典型的第二代,以美国Intel公司的8080和Motorola 公司的MC6800为代表,集成度提高1~2倍,(Intel 8080集成度为4900管/片),运算速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1976-1978年为高档的8位微型计算机和8位单片微型计算机阶段,称之为二代半。
高档8位微处理器,以美国ZILOG公司的Z80和Intel公司的8085为代表,集成度和速度都比典型的第二代提高了一倍以上(Intel 8085集成度为9000管/片)。
8位单片微型机以Intel 8048/8748(集成度为9000管/片),MC6801,MOSTEK F81/3870,Z80等为代表,它们主要用于控制和智能仪器。
总的来说,第二代微型机的特点是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提高1~4倍,运算速度提高10~15倍,基本指令执行时间约为1~2µS,指令系统比较完善,已具有典型的计算机系统结构以及中断、DMA等控制功能,寻址能力也有所增强,软件除采用汇编语言外,还配有BASIC,FORTRAN,PL/M等高级语言及其相应的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并在后期开始配上操作系统。
三、第三代(1978~1981):16位微处理器和微型机代表产品是Intel 8086(集成度为29000管/片),Z8000(集成度为17500管/片)和MC68000(集成度为68000管/片)。
这些CPU的特点是采用HMOS工艺,基本指令时间约为0.05µS,从各个性能指标评价,都比第二代微型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已经达到或超过中、低当小型机(如PDP11/45)的水平。
这类16位微型机通常都具有丰富的指令系统,采用多级中断系统、多重寻址方式、多种数据处理形式、段式寄存器结构、乘除运算硬件,电路功能大为增强,并都配备了强有力的系统软件。
四、第四代(1985年以后):32位高档微型机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的依赖已经越来越明显。
原来的8位、16位机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需要,因此,1985年以后,Intel公司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发展了80386和80486。
其中,80386有工作主频达到25MHz,有32位数据线和24位地址线。
以80386为CPU的COMPAQ 386、AST 386、IBM PS2/80等机种相继诞生。
同时随着内存芯片的发展和硬盘技术的提高,出现了配置16MB内存和1000MB外存的微型机,微机已经成为超小型机,可执行多任务、多用户作业。
由微型机组成的网络、工作站相继出现,从而扩大了用户的应用范围。
1989年,Intel公司在80386的基础上,又研制出了80486。
它是在80386的芯片内部增加了一个8KB的高速缓冲内存和80386的协处理器芯片80387而形成了新一代CPU。
1993年3月22日,Intel公司发布了它的新一代处理器Pentium(奔腾)。
它采用0.8µm的BicMOS技术,集成了310万个晶体管,工作电压也从5V 降到3V。
随着Pentium新型号的推出,CPU晶体管的数目增加到500万个以上,工作主频率从66MHz增加到333MHz。
1998年3月,Intel公司在CeBIT贸易博览会展出了一种速度高达702MHz的奔腾II芯片。
1999年,以奔腾II450、奔腾III450为微处理器、内存128MB、硬盘8.4GB的微机已在我国上市。
微型机由于结构简单、通用性强、价格便宜,已成为现代计算机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并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1946-1956年电子管计算机的时代。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它由冯·诺依曼设计的。
占地170平方,150KW。
运算速度慢还没有人快。
是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ator and calculator)全称叫“电子数值积分和计算机”。
第二个发展阶段:1956-1964年晶体管的计算机时代:操作系统。
第三个发展阶段:1964-1970年集成电路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1964-1965)(1965-1970)第四个发展阶段:1970-现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时代我国的计算机发展历程华罗庚和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
当冯·诺依曼开创性地提出并着手设计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时,正在美国Princeton大学工作的华罗庚教授参观过他的实验室,并经常与他讨论有关学术问题,华罗庚教授1950年回国,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他从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闵乃大、夏培肃和王传英三位科研人员在他任所长的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内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
1956年筹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时,华罗庚教授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我国从1957年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
该机在738厂开始小量生产,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共生产38台。
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研制,以前苏联当时正在研制的БЭСМ-II计算机为蓝本,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帮助下,中科院计算所、四机部、七机部和部队的科研人员与738厂密切配合,于1959年国庆节前完成了研制任务。
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机。
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平均浮点运算速度每秒5万次,参加119机研制的科研人员约有250人,有十几个单位参与协作。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我国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同时,已开始研制晶体管计算机,1965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实际上从1958年起计算所就开始酝酿启动。
在国外禁运条件下要造晶体管计算机,必须先建立一个生产晶体管的半导体厂(109厂)。
经过两年努力,109厂就提供了机器所需的全部晶体管(109乙机共用2万多支晶体管,3万多支二极管)。
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为用户运行了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
我国工业部门在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与生产中已发挥重要作用。
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6),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
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产了40多台。
第三代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年代初)我国第三代计算机的研制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IBM公司1964年推出360系列大型机是美国进入第三代计算机时代的标志,我国到1970年初期才陆续推出大、中、小型采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
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
进入80年代,我国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新的发展。
1983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完成我国第一台大型向量机-757机,计算速度达到每秒1000万次。
这一记录同年就被国防科大研制的银河-I亿次巨型计算机打破。
银河-I巨型机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文革动乱时期与国外拉大的距离又缩小到7年左右(银河-I的参考机克雷-1于1976年推出)。
第四代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80年代中期至今)和国外一样,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研制也是从微机开始的。
1980年初我国不少单位也开始采用Z80,X86和M6800芯片研制微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