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垃圾活动方案

合集下载

生活中的垃圾综合实践活动策划书

生活中的垃圾综合实践活动策划书

参与人员
环保专家
环保专家将作为此次活动的顾问,提供专 业的环保知识指导,确保活动的科学性和 有效性。
学生
学生是此次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参与 实践活动,增强对环保的认识,并树立正 确的垃圾分类和处理习惯。
教师
教师将在此次活动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解答学生在 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时长
根据活动内容和参与者的年龄层次, 合理规划活动时长,确保活动能够充 分展开。
活动地点
选择合适的场地
根据活动内容和规模,选择合适的场地,如学校操场、社区广场或垃圾分类处理中心等。
考察场地环境和设施
提前考察活动场地,确保场地环境整洁、安全,并具备所需的设施,如垃圾分类桶、宣传 展板等。
注意
在选择活动时间和地点时,要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实际情况和便利性,以及当地的天气、交 通等因素,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参与者的安全。同时,在活动前要提前做好通知和宣传 工作,吸引更多人参与,共同关注和参与到垃圾分类和环保行动中来。
设计并制作垃圾分类宣传 海报、手册和宣传片等, 免费发放给参与者,供其 学习和参考。
互动游戏
设计垃圾分类主题的互动 游戏,让参与者在游戏中 学习和掌握垃圾分类知识 。
垃圾收集与处理实践
现场参观
组织参与者参观当地的垃圾处理 厂或回收站,了解垃圾收集和处
理的实际情况。
实践操作
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让参与者亲 自参与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过 程,加深其对垃圾处理流程的了解 。
活动满意度评估:收集 参与者对活动的满意度 反馈,用于改进未来活 动的策划和执行。
通过这些评估,我们可 以得到对活动效果的全 面了解,从而明确活动 的影响力和提升方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活动《生活中的垃圾》案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活动《生活中的垃圾》案例

活动案例:生活中的垃圾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用掉大量消耗品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很多垃圾。

开学初,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短短一个中午的时间,教室中的纸篓已放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包装袋、塑料瓶之类的垃圾。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后,让学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计算,算一算,按这样的速度,学校一天会产生多少垃圾,小镇一天会产生多少垃圾。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产生的垃圾数量竟会如此之巨。

接踵而来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这么多的垃圾怎么办?往哪儿放?这些垃圾会产生多少危害?……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同学们研究的热情高涨,我们的学生就自由组成了两个组,分别从“学校”、“家庭”两个方面来调查研究垃圾的问题。

二、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中垃圾的产生渠道、数量、种类、处理方式、危害,懂得一定关于处理的知识。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调查、访问、交流、讨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垃圾的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实施过程第一阶段:学生调查统计学校方面:第一组学生通过调查随机抽取的10个班级垃圾桶中的垃圾,记录垃圾的产生渠道、数量、种类,处理方式(填在调查表中)。

总体了解学校产生垃圾的渠道、数量、种类,处理方式。

家庭方面:第二小组同学调查自己家庭中产生垃圾的渠道、数量、种类,处理方式。

(填在调查表中)针对学校和家庭产生垃圾的情况,让第一小组同学对第二小组同学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为活动开展提供方向。

调查内容:1.调查同学对学校的垃圾现状的了解情况2.调查同学对垃圾种类知识的了解情况3.调查同学对垃圾处理方式的了解情况(汇总填在调查表中)第二阶段:老师引导学生普及知识学校:1.在班里里进行有关“垃圾”的知识竞赛,了解学生对垃圾知识的掌握情况。

2.针对学生对知识习题的掌握情况,列出知识点,让画画好的同学设计出手抄报,知识卡片,黑板报等对学生进行宣传。

3.在本班进行垃圾分类放置的试验。

《调查“生活垃圾”》 作业设计方案

《调查“生活垃圾”》 作业设计方案

《调查“生活垃圾”》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垃圾处理问题日益严峻。

为了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特设计本次关于“生活垃圾”的调查作业。

二、作业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活垃圾的来源、种类、数量和处理方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垃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4、鼓励学生提出减少生活垃圾产生和改善垃圾处理的建议和措施。

三、作业内容与步骤(一)准备阶段1、知识讲解(1)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垃圾的定义、分类标准和常见的处理方法,如填埋、焚烧、堆肥等。

(2)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2、分组与分工(1)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6 人。

(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的活动。

(3)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分工,如负责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记录、报告撰写等。

3、制定调查计划(1)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包括调查的地点、时间、方法、人员安排等。

(2)调查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充分考虑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查阶段1、家庭生活垃圾调查(1)学生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产生的生活垃圾种类和数量,包括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2)观察家庭成员的垃圾投放习惯,了解家庭是否进行垃圾分类以及分类的情况。

2、社区生活垃圾调查(1)各小组选择一个社区进行实地调查,观察社区内垃圾桶的设置和分布情况。

(2)采访社区居民,了解他们对生活垃圾处理的看法和建议。

(3)统计社区内垃圾桶的垃圾清运频率和垃圾总量。

3、学校生活垃圾调查(1)观察学校内垃圾桶的设置和使用情况,包括垃圾桶的种类、数量和位置。

(2)了解学校食堂、教室、宿舍等场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种类和数量。

河北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案第七课:生活中的垃圾

河北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案第七课:生活中的垃圾

河北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与创新活动教案第七课:生活中的垃圾活动目的: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课题,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探索的精神及自主探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写研究方案,培养学生学会调查、实验、参观访问、查找资料等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互享信息资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分工合作,促进学生分工协作,团结进取的合作意识的形成,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使学生关注社会,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写研究方案,培养学生学会调查、实验、参观访问、查找资料等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互享信息资源的能力。

活动准备:课前学生调查统计自己家庭每天产生垃圾的种类及数量,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汇总课前调查的资料2、活动与体验教学过程一、汇总课前调查的资料1、出示两组图片,学生谈想法,在对比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四人小组交流调查表,初步了解每家产生的垃圾种类及数量3、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调查结果,教师适时点评。

4、联系青溪家庭,出示具体数据,引导学生体会一日、一月、一年所产生的垃圾量。

5、说明:青溪实际所产生的垃圾量大大超出了上面的这个数字。

猜想:全世界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展示一组有关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文字数据)6、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说明垃圾与生活的联系,并出示课题。

二、教师小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内容分析与活动指导2、活动与体验教学过程一、确定活动主题1、学生结合前一课有关垃圾的图片文字,说说自己对于“生活中的垃圾”想了解和研究的问题,教师板书。

2、引导学生,归纳为四个主题:来源;危害;种类及处理;变废为宝。

3、教师进行选题的提示引导,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想了解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生活中的垃圾教案

生活中的垃圾教案

生活中的垃圾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生活中的垃圾问题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不同类型的垃圾,包括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湿垃圾。

2.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垃圾的意识和责任感。

3.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垃圾管理和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垃圾,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认识垃圾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思考垃圾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2. 介绍不同类型的垃圾(10分钟):- 分别介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湿垃圾的特点和例子。

- 利用图片或实物示范,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分类不同类型的垃圾。

3. 探究垃圾的处理方法(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处理方法,如垃圾桶、回收站等。

-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一种创造性的垃圾处理方法和垃圾桶,强调环保原则。

4. 垃圾分类游戏(10分钟):- 制作垃圾分类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不同的垃圾。

- 学生进行游戏,将卡片正确分类到对应的垃圾桶中。

- 强调正确的分类和垃圾处理方式。

5. 垃圾的再利用(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垃圾的再利用价值,并展示一些创意的再利用作品。

- 学生小组活动:鼓励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垃圾再利用作品,可以是手工艺品或其他创意作品。

6. 总结和展望(5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关于垃圾的知识,强调正确处理垃圾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和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垃圾管理方法。

评估方法:- 观察学生在垃圾分类游戏中的表现。

- 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垃圾处理方法的创造性和环保意识。

- 收集学生完成的垃圾再利用作品,评估其创意和实际可行性。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垃圾。

- 不同类型垃圾的实物示范材料。

- 垃圾分类卡片。

- 手工艺品材料。

注意事项:- 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 引导学生认识到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并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在整个教案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互动和思考,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实践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生活中的垃圾》变废为宝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生活中的垃圾》变废为宝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生活中的垃圾》变废为宝教案【小学综合实践《生活中的垃圾》变废为宝教案】引言:垃圾是我们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产物,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处理和利用,将其变废为宝。

本教案旨在通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垃圾的种类和危害,并探索垃圾利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一、活动目标1. 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垃圾种类,认识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2. 探索垃圾再利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处理垃圾。

二、活动准备1. 垃圾分类的图片或幻灯片。

2. 废纸、废塑料瓶、废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

3. 创意手工材料,如胶水、剪刀、彩纸等。

三、活动步骤1. 引导学生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1)展示垃圾分类的图片或幻灯片,简要介绍垃圾的种类和分类标准。

(2)与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提供自己所了解的垃圾种类,并解释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2. 探索垃圾再利用的方法。

(1)呈现废纸、废塑料瓶、废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

(2)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垃圾可以如何再利用,可以制作哪些有用的物品。

(3)分小组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回收利用的手工作品。

可以制作废纸手工、废塑料瓶花盆等。

3. 环保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实践活动,安排垃圾回收桶,让学生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2)每周组织一次垃圾收集和分类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奖励表现优秀的同学。

4. 教育扩展(1)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分类处理厂,让他们亲眼见到垃圾是如何分类处理的。

(2)邀请环保志愿者或专家来学校进行环保知识讲座,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四、活动评估1. 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制作手工作品过程中的参与和创意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分类准确性和参与度。

3. 听取学生对于活动的反馈和建议,了解他们对垃圾处理和环保的观念变化。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个综合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垃圾分类和再利用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山科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同《生活中的垃圾》教案

山科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同《生活中的垃圾》教案

山科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同《生活中的垃圾》教案课程名称:生活中的垃圾生活中的垃圾一、主题设计意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除了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外,同时更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通过该领域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关注生活垃圾》这一主题使学生从了解生活垃圾开始,除了了解垃圾产生的危害外,还要知道一些生活垃圾是再生资源的原料,进而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有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像生活垃圾这样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关注生活垃圾》是山东科技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与探究”的第一个主题。

本课以“生活垃圾”为活动和探究主题,共安排了“生活垃圾小调查”“垃圾处理学问大”“减少垃圾我行动”三个教学活动,使学生从了解生活垃圾开始,除了了解垃圾产生的危害外,还要知道一些生活垃圾是再生资源的原料,进而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有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像生活垃圾这样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关注生活垃圾》是山东科技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与探究”的第一个主题,以“生活垃圾”为活动和探究主题,共安排了“生活垃圾小调查”“垃圾处理学问大”“减少垃圾我行动”三个教学活动,使学生从了解生活垃圾开始,除了了解垃圾产生的危害外,还要知道一些生活垃圾是再生资源的原料,进而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有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像生活垃圾这样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

三、总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生活垃圾的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垃圾的产生、分类、危害和回收处理等生活常识,初步形成关注并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社会调查、方案设计、实践探究、总结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幼儿园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垃圾》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垃圾》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垃圾》含反思中班教案《生活中的垃圾》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知道分类回收垃圾,使其变废为宝,保护环境,认识生活垃圾,知道垃圾应该扔进垃圾桶,初步产生环保意识,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生活中的垃圾》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认识生活垃圾,知道垃圾应该扔进垃圾桶,初步产生环保意识。

2、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知道分类回收垃圾,使其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和幼儿共同收集塑料瓶、纸盒、包装袋等废品,收集幼儿当天做手工后的废纸、吃点心的包装纸、水果皮等。

活动过程:1、出示收集的各种生活垃圾,引导幼儿认识、讲述。

提问:这是什么?它从哪里来的?我们应该把它放到哪里去?小结: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会产生很多垃圾,这些垃圾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污染,我们不能乱扔,应该把它扔进垃圾桶里。

2、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知道分类回收垃圾,使其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1)出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引导幼儿认识。

提问:你们认识这两个标志吗?它告诉我们它能回收什么样的垃圾呢?(2)讨论: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小结:有一些垃圾,他还可以回收循环使用,如:纸制品、塑料制品、废金属物品、废旧电池、废旧衣物纺织品等,都叫做“可回收垃圾”。

还有一些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

这些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不能循环使用,叫做“不可回收垃圾”。

、3、游戏:动手乐幼儿和教师一起将收集起来的垃圾分分类,送进垃圾桶。

活动反思:在此次活动中,幼儿都知道垃圾要扔进垃圾桶,但是对“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并不熟悉。

这一点跟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在孩子们身边的小区垃圾桶都是不用分类的,上面也没有分类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垃圾》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主题提出:垃圾是伴随人类生活和生产而产生的,有人估算过,目前全世界一年产生的垃圾已逾100亿吨,人均达到两吨左右。

在我国,一个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每天可产生100吨生活垃圾,加上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每日垃圾产生量不低于1500吨。

垃圾量的不断增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已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尤其是在城市中,垃圾问题已日益成为城市管理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它直接事关广大民众的生活健康和城市的日常秩序。

垃圾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主题内容,因此,具有非常良好的生活经验的基础,而对于这种经验,学生的认知又是非常感性的,多样的,这种多样性要升华到对垃圾的产生、危害、处理及回收利用得较为科学理性的认识,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实践、资源拓展和交流的机会。

实践,是让学生真正观察生活,了解垃圾;拓展,是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或者教师通过有意识的组织,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交流,是给多样性存在的学生经验以互补和提升的空间。

通过开展有关垃圾的综合活动,引导学生自身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引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认识垃圾的危害与我们日常生活环境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使学生懂得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自觉地保护环境、对环境负责的态度以及行为习惯。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垃圾的产生、来源。

2、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学会垃圾分类。

3、根据垃圾的分类,如何处理垃圾方法。

4、提高环保意识。

5、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动脑实践能力。

6、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课题,通过课前调查、搜集,课上研究、讨论,课后实践、研究,使学生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探索的精神及自主探索的能力。

7、通过设计各种课题方案,培养学生学会调查、实验、参观访问、查找资料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

8、通过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分析、研究,从而有所发现,体验到与人分享的乐趣及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关注社会,关心自然,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9、利用假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废物回收活动,对周围村民进行环保知识宣传。

10、通过小制作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环保科技意识。

三、活动形式:组建假日小队、撰写分发宣传单、废物回收、废物小制作、书写张贴倡议书、设计广告标语、写心得体会、设计手抄报等。

四、活动组织形式:根据学生选择的主题内容,以自愿为原则,同学们自行分组,成立5—8人的实践活动小组,选出小组长具体负
责本小组的工作,具体指导小组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

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探究性学习。

整个过程由学生小组完成,教师具体指导,对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活动的认识和个人体验以及对调查的方法、资料的整理与综合进行综合评价,不要求研究的结果。

五、活动地点学校、校外。

六、活动实施的过程:
活动一:
任务:初步了解垃圾的资料。

1、浏览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关垃圾的图片和文字,分享阅读并回复。

2、小组合作,整理本小组阅读的基本要点和看法,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了解一周当中家庭产生哪些垃圾?(建议采取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二:
任务:针对家庭垃圾调查,进行交流和学习.
1、发布家庭垃圾调查的基本情况;
2、对家庭垃圾进行初步的分类
3、讨论家庭垃圾处理方法的优劣;归纳几种常见的家庭垃圾处理方法
4、到推荐的网站搜索有关家庭垃圾状况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发表和交流。

活动三:
任务:了解垃圾的危害:
1、结合废电池的危害,说说垃圾可能带来的危害。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或网络收集,或借助图书馆的相关图书资料进行有关垃圾危害的资料整理。

3、发布小组收集的资料,进行相互的评价。

活动四:
任务:讨论垃圾的处理方法及其优劣.
1、小组合作,收集有关垃圾处理的案例、新闻或图片;建议注意有关使用数据的资料;
2、相互交流共享垃圾处理的几种方法,并举例说明他们的优劣;特别对填埋法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较为广泛的探讨。

3、以家庭垃圾为例,探讨对它们应采取何种处理方法;
活动五:
任务:了解垃圾的回收和利用
1、对家庭垃圾分类表进行再分析,哪些垃圾还可以回收利用?
2、对垃圾的回收利用进行资料收集。

活动六:
任务:总结学习体验,评价学习效果,发出倡议书。

1、交流垃圾主题考察资料
2、交流有关垃圾的手抄报和书签,做相互评价和自我评
3、对原有积累的过程进行再学习,设计一份环保倡议书.
七、活动过程:
(一)成立活动小组:
1、垃圾的种类
2、垃圾的危害性。

3、垃圾的分类。

4、垃圾的回收与利用
(二)制定活动方案
小组成立后,教师引导各小组成员讨论,拟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三)实施活动计划各小组按制订的计划开展活动,教师适时提出建议,给予指导。

(四)拓宽视野,获取信息
1、通过观看录像,到图书馆、书店、网上等多媒体查找收集资料,做好笔记。

2、指导查找的范围可包括一些垃圾的处理与环境保护,垃圾的污染与环境,垃圾处理中的科学。

(五)信息收集
通过发动、宣传,使教师和家长都愿意做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导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双休日在家庭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首先围绕主题收集资料。

同学可以去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处寻找。

可以通过书报、上网查阅,可以拍成照片。

各个小组还可以在小区内实地观察,在公园、广场等地方对群众进行了采访和宣传。

(六)资料的整理及完善
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并整理成册,同时还以撰写小组活动报告,办宣传专刊,写倡议书等多种形式准备展示活动成果。

(七)活动成果展示:
1、利用一些家庭垃圾所制作成的小制作。

2、学生自行设计的广告标语。

3、学生书写张贴的关于环保的倡议书。

4、学生设计的手抄报。

(八)活动评价
1 自我评价。

2小组评价。

3、班级评价。

(九)评选“小卫士、小能手”活动。

1、交流心得体会。

2、评选环保“小卫士”、“制作小能手”、“最佳设计奖”(手抄报)
3、颁发奖章。

4 教师总结: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有关垃圾的知识,知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投身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与责任心,养成把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保护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丽!
洞河镇中心学校
2014年9月1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