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合集下载

鱼腥草的功效作用与用量

鱼腥草的功效作用与用量

鱼腥草的功效作用与用量鱼腥草,学名为草白花,是一种常见的野生草本植物。

在我国,鱼腥草被广泛应用于草药中,拥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丰富的活性成分。

它除了被作为中药材外,还可以作为调味品和保健品。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腥草的功效作用以及适当的用量。

一、鱼腥草的功效作用1. 抗菌消炎:鱼腥草含有丰富的草酸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菌和消炎作用。

它可以抑制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生长,对多种炎症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包括皮肤炎、口腔溃疡、呼吸道感染等。

2. 解毒消肿:鱼腥草中的活性成分可以促进毒素的排泄,有助于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有害物质,起到保健和解毒作用。

此外,它还可以减轻肿胀和盗汗等症状,帮助消除水肿和浮肿。

3. 抗过敏:鱼腥草中含有一种称为“鱼腥草素”的化合物,它具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

鱼腥草可以抑制过敏原介导的组织炎症反应,减轻过敏症状,如打喷嚏、流鼻涕等。

4. 润肺止咳:鱼腥草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对咳嗽、喉咙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有缓解作用。

它可以改善咳嗽痰多的情况,促进痰液的排出。

5. 清热解毒: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如疮疡肿毒、热淋涩痛等。

二、鱼腥草的用量鱼腥草通常以干燥的全草制成,可以煎汤、煮茶、炖煮等方式服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量和用法:1. 干燥鱼腥草煎汤:将15克鱼腥草加入适量的水中,煎煮20分钟左右。

每日饭后服用一次,可以缓解口腔溃疡、咽喉炎等症状。

2. 鱼腥草茶:将5克鱼腥草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盖上盖子浸泡10分钟,即可饮用。

每日可饮用2~3次,有助于消炎、祛毒和提神醒脑。

3. 鱼腥草炖鸽子:将适量的鱼腥草和鸽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炖煮1小时左右,可根据个人口味酌情加盐。

每周食用2~3次,有助于补气养阴、清热解毒。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鱼腥草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平时健康人群可适量食用鱼腥草,但患有严重疾病或正在服药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鱼腥草,以免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鱼腥草

鱼腥草

鱼腥草鱼腥草(学名:Houttuynia cordata),原名蕺菜又名折耳根、截儿根,客家话称之狗贴耳,在分类学上属双子叶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属,具有腥臭味的草本植物。

鱼腥草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区,西北、华北部分地区及西藏也有分布,常生长在背阴山坡、村边田埂、河畔溪边及湿地草丛中。

长江以南的各地区,湖南、贵州一带喜欢食用鱼腥草的根, 鱼腥草含有挥发油、黄酮类等药用成分,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作用, 还可提高人体免疫力[1] 全草入药主治气管炎、肺炎、乳腺炎、肠炎等疾病[2],还具有清热解毒,消痛排脓功效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并是治疗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咳吐脓血的要药。

消痛排脓功效还可用于热毒疮疡,清热除湿,利水通淋功效用于湿热淋证。

民间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感冒发热, 咽喉肿痛等。

1 植物学特性鱼腥草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株高15-50厘米。

地上茎直立;地下茎多节,节上生须根,白色、质脆、易折断;托叶膜质,叶片全缘心形或阔卵形,叶片上面绿色,下面紫色。

叶柄在茎节上成鞘状。

花两性,无花被,雄蕊三枚,雌蕊一枚,子房上位,蒴果,花期4-6 月,果期7-10 月,穗状花序,有四枚白色苞片,喜温暖湿润环境怕强光,怕干旱[3]。

2 生长习性鱼腥草常生于海拔300-2600m的山坡潮湿林下或路旁、田埂、洼地或池塘边,生长前期要求有较高的温度和潮湿的土壤,温度在12℃以上时出苗,20℃-23℃时地下茎开始成熟[4]。

鱼腥草植株矮小.茎下部伏地或作地下根状茎生干浅层土壤中,茎上部直立,喜温暖阴湿环境。

怕干旱、较耐寒,在-15℃以下仍可越冬。

4-5月开花,6-7月结果,11月下旬开始枯苗,次年3月反青。

常野于溪谷、田埂、草丛中或池塘边[5]。

3 栽培技术3.1繁殖育苗条采用分株、插枝和根茎繁殖均可。

分株繁殖在3月下旬至4月,将母株挖出分株移栽于沙土的苗床上育苗或直接移植均可。

插枝繁殖可在春、夏季,剪取无病虫健壮枝条作枝条,截成长12~15cm,扦插于沙壤土的苗床上。

鱼腥草

鱼腥草

美食药膳·饮食养生13快乐养生·2010.2(中)鱼腥草又名蕺菜、蕺儿根、折耳根等,是卫生部公布的药食同源物品。

鱼腥草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区,西北、华北部分地区及西藏也有分布,常生长在背阴山坡、村边田埂、河畔溪边及湿地草丛中。

鱼腥草性寒味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通淋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肺脓疡、肺热咳喘、热痢热淋、水肿、脚气、尿路感染、白带过多、痈肿疮毒等症。

所以,鱼腥草在中医处方中往往成为有关肺病、泌尿系统疾病的主药。

现代医学则对鱼腥草有更新更深的认识:其特异气味主要来源于鱼腥草挥发油中的一种有效成分——鱼腥草素(癸酰乙醛)。

鱼腥草素是鱼腥草的主要抗菌成分,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

此外,鱼腥草还含有槲皮苷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

鱼腥草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白细胞吞噬能力,具有镇痛、止咳、止血、促进组织再生、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方面的作用。

鱼腥草营养丰富,每100克新鲜嫩茎叶含蛋白质2.1克,碳水化合物10.7克,钙57毫克,磷31毫克(参见《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

但因为野生的鱼腥草腥味较重,初食者大多不适应。

鱼腥草由野草变为栽培作物后,由于生境改善,生长周期短,植株生长快,地下茎粗状,淀粉含量增多,纤维含量减少,食用时鲜嫩可口,易于消化吸收,特异的鱼腥味变淡,适口性增强,更受食者欢迎。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鱼腥草,特别适宜于流行性感冒患者、经常便秘、脾胃湿热、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者。

鱼腥草性较寒冷,不宜多食。

另外,体质虚寒及阴性外伤者,无红肿热痛者,不宜服食。

鱼腥草可以药、食两用,现介绍几则鱼腥草食疗药膳——雪梨鱼腥草配料:梨200克,鱼腥草100克(鲜者250克),冰糖适量。

制作及食法:生梨洗净去核切块。

鱼腥草加水600毫升烧开后改为文火煎20分钟,弃药渣,加梨、冰糖,文火炖至梨烂即可食用。

每日分2次服鱼腥草⊙ 李 玲完,连服5天。

鱼腥草的功效与禁忌

鱼腥草的功效与禁忌

2023-11-08CATALOGUE 目录•鱼腥草的简介•鱼腥草的药用价值•鱼腥草的营养价值•鱼腥草的禁忌与注意事项•鱼腥草的食疗方01鱼腥草的简介鱼腥草,别名:折耳根、狗心草、狗点耳名称三白草科蕺菜属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类型原产于中国中部和西南地区,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生长分布鱼腥草的基本信息分布在中国中部和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野生或栽培。

生长环境生长于海拔1200米至2000米的地区,常见于沟边、溪边或林下湿地上。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怕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肥沃的沙质壤土为佳。

鱼腥草的分布与生长环境采摘全年均可采收,以夏季茎叶茂盛时采收为佳。

挖掘其地下茎,洗净后切成段,晒干或阴干即可。

保存晒干或阴干的鱼腥草,可贮藏于密封袋中,放置在阴凉干燥处保存。

也可将鱼腥草切碎后,加入适量盐和食用油拌匀,放置在冰箱中冷藏保存。

鱼腥草的采摘与保存02鱼腥草的药用价值清热解毒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风热感冒、肺热咳嗽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鱼腥草能够有效地减轻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同时能够改善咽部疼痛和红肿等症状。

鱼腥草对于一些严重的肝火旺盛的症状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如口渴、尿黄、便秘等。

利尿消肿鱼腥草具有利尿消肿的功效,能够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对于水肿、腹水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鱼腥草能够有效地减轻肾脏负担,对于肾炎、肾衰竭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鱼腥草还能够促进尿液的排出,对于尿道感染、膀胱炎等疾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鱼腥草还含有一种叫做槲皮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

抗炎抗肿瘤鱼腥草具有抗炎抗肿瘤的功效,能够有效地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鱼腥草中含有一种叫做鱼腥草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抗炎和抗肿瘤的作用,对于肺癌、胃癌、直肠癌等疾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对于各种细菌和病毒的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禁忌

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禁忌

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禁忌鱼腥草,学名为胡枝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鱼腥草在中医学中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同时也有一些食用禁忌需要注意。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以及食用禁忌。

一、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解毒: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病症,例如急性病毒性肝炎、丙肝等。

2. 利尿通淋:鱼腥草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尿短赤黄、尿血、小便不利等尿路感染症。

3. 消肿退疮:鱼腥草对疮疡溃烂、疮毒等具有良好的消肿退疮作用。

4. 抗菌消炎:鱼腥草具有较强的抗菌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疗伤口感染、痈肿疮疡等。

5. 抗病毒:鱼腥草对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乙脑、流感等病毒感染症。

6. 改善免疫力:鱼腥草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具有很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二、鱼腥草的食用禁忌鱼腥草在食用过程中也需注意一些禁忌,特别是对一些特定人群来说。

以下是鱼腥草的食用禁忌:1. 孕妇忌用:由于鱼腥草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在怀孕期间应避免食用,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 产妇忌用:产妇在月子期间一般应避免食用草药类食品,包括鱼腥草。

3. 儿童慎用:鱼腥草对儿童来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不建议儿童食用。

4. 脾胃虚寒者慎用:鱼腥草性凉,对于脾胃虚寒的人群来说,可能会加重脾胃寒凉的症状,因此应慎用。

5. 过敏体质者慎用:鱼腥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来说,应注意慎重使用。

6. 药物相互作用:鱼腥草含有一些活性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应注意避免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

总之,鱼腥草作为一种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但也有一定的食用禁忌需要注意。

在食用鱼腥草之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以确保其在自身情况下的安全使用。

三、鱼腥草的食用方法鱼腥草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食用,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鱼腥草食用方法:1. 鱼腥草菜:将鱼腥草切碎后,可以炒菜、做汤或凉拌。

鱼腥草

鱼腥草

鱼腥草鱼腥草(英文名HERBA HOUTTUYNIAE)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拉丁学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

鱼腥草主要生长在中国西南三省阴冷潮湿的山区,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草药性状: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

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

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

搓碎有鱼腥气味。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

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

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史载鱼腥草,鱼腥草名见《名医别录》。

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四川广汉市高坪镇引入田间规模种植,现已带动周边乡镇近万亩种植面积,形成目前我国最大折耳根种植基地。

别名鱼腥草鱼腥草岑草(《吴越春秋》),蕺(《别录》),葅菜(《唐本草》),蕺菜(孟诜),紫背鱼腥草(《履巉岩本草》),紫蕺(《救急易方》),葅子(《纲目,),臭猪巢(《医林纂要》),侧耳根(《遵义府志》),猪鼻孔(《天宝本草》),九节莲(《岭南采药录》),重药(《现代实用中药》),狗贴耳(《广州植物志》),肺形草(《贵州民间方药集》),鱼鳞真珠草、猪姆耳(《福建民间草药》),秋打尾(《浙江中药手册》),狗子耳、臭草、野花麦(《江西民间草药》),臭菜(《中药志》),热草(《滇南本草》整理本),臭质草(《浙江民间草药》),臭腥草(《泉州本草》),臭牡丹、臭灵丹、辣子草、奶头草(《湖南药物志》),草摄、红桔朝、臭蕺(《闽东本草》)。

鱼腥草

鱼腥草

鱼腥草中文名称:鱼腥草英文名称:Herba Houttuyniae (拉);heartleaf houttuynia herb定义: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的干燥地上部分。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药学(二级学科);中药(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鱼腥草鱼腥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

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名见《名医别录》。

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

"中文学名:鱼腥草拉丁学名:H outtuynia cordata Thunb.别称:岑草、蕺、菹菜、紫背鱼腥草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木兰纲亚纲:木兰亚纲目:胡椒目科:三白草科属:蕺菜属种:蕺菜分布区域:分布于陕西、甘肃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概述鱼腥草-原植物鱼腥草出自《名医别录》。

宋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

菹菜,叶有鱼腥气,故俗称鱼草”。

宋·苏恭《苏沈良方》:“蕺菜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

叶似荞麦而肥,茎紫赤色。

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

关中谓之菹菜。

”亦别名折耳根。

本品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新鲜全草或干燥地上部分。

鲜品全年均可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鱼腥草(30张)鱼腥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50厘米,全株有腥臭味;茎上部直立,常呈紫红色,下部伏地蔓生、生根,节上轮生小根。

叶互生,薄纸质,有腺点,背面尤甚,卵形或阔卵形,长4~10厘米,宽2.5~6厘米,基部心形,全缘,背面常紫红色,掌状叶脉5~7条,叶柄长1~3.5厘米,无毛,托叶膜质长1~2.5厘米,下部与叶柄合生成鞘。

花小,夏季开,无花被,离瓣花类中的不完全花,无花萼、无花瓣,淡黄绿色穗状花序,两性花,白色似花片的构造为大型总苞片,长在花序基部。

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和危害

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和危害

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和危害鱼腥草,学名为鱼茴香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拥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它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疾病,并且在一些地方被视为常用的食品材料。

鱼腥草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因此在传统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腥草的功效、作用以及潜在的危害。

一、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解毒:鱼腥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和活性物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它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对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等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鱼腥草还可以清除机体内的毒素,保护肝脏和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2. 抗菌消炎:鱼腥草中的麻醉碱和挥发性油具有抑制细菌和病毒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和肿胀。

研究表明,鱼腥草对于多种耐药菌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作为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药物。

3. 抗氧化:鱼腥草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等,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细胞老化的过程,保护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此外,鱼腥草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4. 镇咳止痛:鱼腥草含有镇痛成分,对于缓解咳嗽、舒缓喉咙疼痛有一定的效果。

同时,鱼腥草中的香茶素还能够缓解胃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5. 减肥降脂:鱼腥草中的挥发性油和精油成分,能够帮助调节脂肪代谢,减少体内的脂肪积累,有助于体重的减轻。

同时,鱼腥草还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酸脂等指标,对于预防和治疗高血脂有一定的作用。

6. 抗肿瘤: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鱼腥草中的部分成分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它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具有一定的抗癌潜力。

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二、鱼腥草的食用方法鱼腥草既可以作为药材使用,也可以作为食品材料食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鱼腥草食用方法:1. 鱼腥草茶:将鱼腥草用开水冲泡,可以制成草本茶饮。

鱼腥草茶具有清热解毒、降火解渴的作用,适合于夏天饮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腥草
小满的一天傍晚,我与单位同事在乡村田间小路散步。

散步,既可消积化食,又可免费享受田园风光,可谓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雅趣呀。

沿路,我们有说有笑,走至曾家与高田自然村分界一个叫水口山的地方时,同事忽然俯身蹲下,指着小路塝下一丛野草问道“这是鱼腥草吗?”拔根看看?我附和道,边说边蹲下拔起一根握在手上细观,主干直细,叶子深绿,呈犁尖状,花开四瓣,果实圆柱状。

掐断主干,立时一股难闻说不清的味冲上鼻孔。

同事闻了闻后,说像鱼腥味。

我再闻,嘿,还别说,真有股鱼腥味呢。

一些恶心从胃里泛起,但凭记忆的味觉,我知道它不敌香菜芹菜大蒜之香,却是一味痧药,有凉血之效,于是,恶心渐渐淡了下去,往事随月亮升起。

小时候,农村忙双枪,割禾插秧,既忙且累,诗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即为真实写照。

夏日炎炎,毒辣辣的日头刚窜上东山头四五丈,就像灶膛里起了火。

渐向中天时,更似火烧。

脚踩快要冒烟的开裂土地,或者热得发烫的水里,我的头开始有些发晕,眼有些发花,手脚无劲,黑脸发白如蜡。

裹了头巾的母亲见我不对劲,便会去田间地角水沟寻些鱼腥草。

不过那是母亲不叫它的书名,叫它“臭色”。

我想就因为它散发的臭味而取的名字吧?但我那时不会嫌弃它的臭味。

因为在那艰苦的年月,吃了它捣烂的根或叶子,喝了它煮的汤,就会神清气爽有力气干活了。

由此,和乡下人一样,我更习惯于叫它土名“臭色”,就像母亲小时候叫我的小名一样。

土气里沾着泥土的腥味,沾着野草的芳香,沾着源自心底的亲切······
至于榴莲或者臭豆腐之类,我不感兴趣,退避三舍,因为不熟悉也没感情。

后来,我上百度了解有关鱼腥草的情况,鱼腥草又叫蕺菜、岑草,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多生于山地、沟谷。

鱼腥草带有特殊的腥臭味,叶子和根茎可作为野菜食用,也可入药,具清热、祛暑、解毒之效。

在溪流旁边的湿地上、树阴下、山坡背阴处,都是适宜鱼腥草生长的地方。

古人把鱼腥草归为“隰草”类,意思是生长在阴湿处的草,因为阴气太重,有人认为多吃鱼腥草会损阳气、耗精髓,但我喜欢它。

瞧,它亭亭玉立,披着犁尖绿衣,头戴小黄花,就像村里的小姑娘,这种原始的淳朴和自然美,总让我有一亲芳泽的欲望。

它还有几个别名——狗心草、折耳根、猪鼻孔,也许是当地农民因势象形取的名吧,土得掉渣,却形象、亲切,一股股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何止于此?其实古人对鱼腥草也是念念不忘的。

春秋年间,勾践面对吴王夫差曾尝人粪便,以表忠心,但品尝粪便却令他落下了一个难以治愈的毛病:口臭。

打败夫差后,范蠡献了一条计策:山野之间,有种野草味道腥臭,不如号召越国全体人民,无论富贵贫贱,都采摘这种野草食用。

因为没有口香糖,无法遮盖国王嘴里的特殊臭气,范蠡才提出了这看似并不高明的建议。

人人口臭,国王就不必
感觉尴尬,顺带还能采野草当食物,一举两得。

这件事在《吴越春秋》上有所记载,曰:“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

” 唐朝号称“小李杜”的杜牧在安徽宣城游历时,见到了山涧之中的鱼腥草,就曾经挥毫写下了“敬岑草浮光,句沚水解脉”的诗句,感叹曾经全民都来食用的鱼腥草,如今却无人问津,怀古喻今,捎带着感叹自身的境遇。

但我喜欢鱼腥草,更喜欢叫它的土名“臭色”。

因为在它的身上我闻到了母爱的气息,闻到了源自土地的野草药香,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今天,身为游子,我虽然离开了生我养我的老家翁源,但异地鱼腥草的芳踪再现,不禁令我欣喜看见一缕缕乡愁正悄悄从它的根底爬上叶尖,爬上我的心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