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使用

合集下载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语文教案说木叶

语文教案说木叶

语文教案说木叶说“木叶”教学设计篇一《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试验修订本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学论文,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及独特风格。

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

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3、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而这正是古诗词含蓄蕴藉之处,正是古诗词魅力所在,本课以此作为教学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这一表达技巧,能够有意识理解和运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

在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时要本文用的是归纳法,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文暗示性这一特质,所以在拓展时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积累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学过的知识概括出共性的东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

人教版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练习9说“木叶”(解析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练习9说“木叶”(解析版)

第三单元9说“木叶”(解析版)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叶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

所以“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清秋的典型的性格。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了。

“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

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飘零湿润洗净疏朗B.飘零滋养洗净稀疏C.飘扬湿润洗涤疏朗D.飘扬滋养洗涤稀疏【解析】第一空处,飘零: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花、叶等)坠落;飘落。

飘扬:在空中随风舞动。

此处指“木叶”的飘落,应用“飘零”。

第二空处,湿润:潮湿,润泽。

滋养:养育,培养;养分,养料。

此处指木叶的黄色是由于雨的润泽,应用“湿润”。

第三空处,洗净:把衣物、器物等清洗干净。

洗涤:清洗,洗涮。

此处形容把“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清洗干净,应用“洗净”。

第四空处,疏朗:开阔清亮;豁达开朗;明敞;稀疏而清晰。

稀疏:宽松,不稠密。

结合后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把“木叶”赋予人的性格特点,应用“疏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所以“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属于沉沉的阴天而不属于爽朗的晴空,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说木叶

说木叶
写柔嫩的桑枝轻轻摇动,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这里明是写桑树,暗是写美女采桑的优美动作。景物的描写对表现人物起了烘托作用。
18.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秋,灯下白头人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微:渐渐、有一些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11.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说木叶教案11篇

说木叶教案11篇

说木叶教案11篇说木叶教案1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一、说“木叶”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__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A.袅袅( ) 桔颂( ) 灼灼( ) 皋( )B.征戌( ) 瘐( ) 缠绵( ) 褒( )C.翩( ) 荃( ) 干燥( ) 漂零( )D. 漂泊( ) 迢远( ) 桅杆(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繁茂的枝叶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征木黄色、干燥的质感意树:饱满味木:疏朗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合木秋风叶落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

《说木叶》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重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重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分析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筛选概括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展示秋天风景)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我们好想和家人朋友一起,去宝兴的东拉山大峡谷,去康定的新都桥,去阿坝的毕棚沟,感受那秋天的独特韵味。

在这里,如果我不说赏“红叶”,而说赏“落叶”,赏“木叶”。

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今天,就让我们到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教学目标展示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重点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堂检测】同学们通过预习案已经细读了课文,并了解了本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课堂检测的形式对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做一个初步地了解。

1.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将本文的思路梳理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圈点勾画每个自然段中的关键句,主旨句等,再根据每段所讲内容划分层次。

旨在理解课文内容,会筛选归纳概括文段信息。

)【好,现在哪位同学能把你的梳理结果给我们展示一下,请高佳伟同学来说一下,恩,在这里高佳伟把第三段归结到了文章的第二部分,有没有同学和他的划分是不同的呢?谁来分享一下。

好,有请汪国宇同学来回答,哦,国宇同学呢,把第三自然段归结到了课文第一部分,那我们一起来看以下,第三自然段讲了什么?段落开头说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在于“木”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除了发现古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还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木”字,那接下来的第二部分,主要讲的就是“木”的艺术特征了。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

《说“木叶”》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木叶”一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日语词汇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定义及文化内涵2. 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3. 木叶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与差异4. 木叶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5. 实践环节:用日语进行关于“木叶”的讨论和表达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木叶的定义、文化内涵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

3. 对比法:比较木叶与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4.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日语讨论和表达,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木叶的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实例。

2.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论文、书籍和网络资源,以便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3.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用于实践环节的讨论话题和表达任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木叶的含义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木叶的定义、文化内涵及在日本文化中的应用。

3. 比较:分析木叶与中国文化及其他文化的联系与差异。

4.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用日语表达关于木叶的观点和感受。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木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发言质量,评估学生对木叶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贡献,以及对木叶主题的深入探讨。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吸收和应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日本文化研究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木叶在日本文化中地位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日本文化展览或相关电影放映,通过直观体验加深对木叶文化内涵的认识。

《说“木叶”》统编版上课用1

《说“木叶”》统编版上课用1

10、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 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古意》
大意: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 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 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 想着辽阳。
12、 清晨发陇西, 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 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 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 怀悲空满目。——吴均《答柳恽》
解释:“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 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 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 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 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 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 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 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 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 “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 “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 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 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 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 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 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 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说“木叶”》统编版上课用1
《说“木叶”》统编版上课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研读探讨 第4、5、6段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
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
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
朗读感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
相互讨论交流)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 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 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 什么现象?
现象
“木叶” 为历代诗人所钟 爱。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
叶”,而常用“木叶”甚至 “落木”,原因何在?

——
—— ——
山木
。叶



王 褒 《 渡 河 北 》
波 连 , 秋 月 照 浦 云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潦倒悲怆
概念 艺术形象
第1节: 木叶成为诗人的钟爱
第2节:
树叶 (门庭寂寥) 叶
木叶 (兴盛繁茂) 落木 第3节:
概念
形象
“木叶”到“落木”, 与其 “树叶”或“落
叶”的不同,其关键点 在哪?(请从第3段中 找答案)
关键点
在“木”字
走近作者
林庚(1910—2006 )字
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 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 《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 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 《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 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 《中国文学简史》等。
传统意象凝固性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反传统,反“套板”,从传统中中翻出新意 来。
练习二:梅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比“树”更显 得单纯,仿佛本身就 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 上的第二个特征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
与“落花”,而用“落木”
与“落红”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填 空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 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 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拓展练习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 意象潜在暗含的意 义,把它们各自表 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全文总结
木叶

相去无几 ?示

疏朗 空阔
一字千里
树叶
绵密 饱满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而标题却拟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 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 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 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 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 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 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叶 子
枯黄
干 燥
空 阔 疏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朗 清秋的性格
树春 (叶) 夏

枝 叶 繁
绿(叶) 褐绿
饱 含 水
饱 满 绵
交 茂 (干)
分密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 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 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 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 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 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 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洞袅
庭袅
始兮
陆 厥 《 临 江 王 节

, 木 叶 微
屈 原 《 九
脱歌
。》
秋 风 , 洞 庭 波 兮 木






木 叶
疏朗绵密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毛泽东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
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 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生活常识暗示 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 代文学作品、 典故所构成的 文化氛围。
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朗读感悟,抓关键词句,相互讨
——




屈 原 《 九 歌 》
风 , 洞 庭 波 兮 木


木 叶
翩柔 翩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纷 冉



植,
《 美 女
落 叶
篇何

•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 (叶)”与“树(叶)”的不同意 蕴。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秋脱
(落) 风 尽
木 (叶)
叶 落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忧愁情绪 脱俗之境 圣洁 坚贞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
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 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 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 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 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 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 翩。” 中“木叶”与“落
叶”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
袅袅(niǎo)
褒(bāo) 灼灼(zhuó) 寒砧(zhēn)
万应锭(dìng) 窸窣(xī sū)
照浦(pǔ)
亭皋(gāo) 涔(cén)阳 言筌(quán) 迢(tiáo)远
全文思 路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 (1—3) (4—6) (7)
“木叶” 为古代诗 人所钟爱
析“木” 的两个艺 术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