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说木叶阅读题及答案

说木叶阅读题及答案“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这就是“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
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 曹植《美女篇》)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 吴均《青溪小姑歌》)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说木叶优美段落

说木叶优美段落木叶,位于火之国的一个小村庄,被称为忍者的故乡。
这个地方以其独特的风景和优美的环境而闻名于世。
站在木叶的街头,你能感受到一股宁静和祥和的氛围。
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鲜花,清澈的小溪流过村庄,仿佛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在木叶的街道上,你可以看到许多忍者们穿梭其中。
他们身着黑色的忍者服,手持利器,行走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步履敏捷,身手矫健,每一次的动作都显得异常协调。
他们的存在给木叶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生机。
木叶的建筑也别具一格,大多数房屋都是木质结构,富有浓厚的传统风格。
红色的屋顶和白色的墙壁相得益彰,散发出一种古朴而温馨的氛围。
每一座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故事,让人流连忘返。
木叶的美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和建筑上,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只要你来到木叶,就会被人们的友善所感染。
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让你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
木叶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忍者学校。
这里培养着一代代的忍者,他们将成为保护木叶的未来之星。
在这里,他们学习各种忍术和战斗技巧,锻炼身体和意志。
他们不仅要面对危险和困难,还要学会团结合作,以应对各种挑战。
木叶不仅是一个村庄,更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地方。
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为了木叶的繁荣而奋斗。
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为木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木叶,一个优美的地方,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村庄。
它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让人们为之倾倒。
无论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还是在风雨交加的时刻,木叶都散发着一种特别的魅力,让人们心生敬畏。
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一种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的优雅和宁静。
说木叶读后感

《说“木叶”》读后感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深度的文艺评论文章,它带给我对诗歌和文学的全新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林庚先生对诗歌语言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诗歌意象的深入解析。
文章从“木叶”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引出了古代诗歌中树叶、木叶、落叶等意象的运用。
林庚先生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诗人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歌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让我意识到,诗歌并非只是简单表达情感,更是通过意象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说“木叶”》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诗歌和文学的经典语句。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语句的解读:“木叶,或者‘树叶’,在诗中更常见的却是飘零之意,它所暗示的是一种飘摇无定的状态。
”这句话解释了“木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诗歌中,“木叶”常常被用来描绘落叶的景象,暗示着一种离别、失落和凄凉的情感。
这种情感与树木的落叶时节相呼应,给人一种悲凉、寂寥的感觉。
“‘无边落木萧萧下’,这落木正是做着把树叶纷纷催落的动作,即‘木叶’或‘叶落’的词源。
”这句话揭示了“木叶”这一意象的来源。
它来源于落叶的景象,通过对落叶的描绘,诗人能够表达出一种离别、失落和凄凉的情感。
这种情感与树木的落叶时节相呼应,给人一种悲凉、寂寥的感觉。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散文,它特别要求鲜明、准确、含蓄、凝练。
”这句话概括了诗歌语言的特征。
诗歌语言要求在简洁的形式中传达出丰富的内涵,同时要求语言精练、意义深远。
与散文相比,诗歌语言更加注重形式美感和音韵节奏,强调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正是秋风和木叶最美妙的合唱。
”这句话赞美了“袅袅”和“木叶”的美丽和动人之处。
在秋风的作用下,木叶纷纷落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种景象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具有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感。
这句话强调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和视觉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木叶’之为‘木叶’,是因为它包含了‘木’和‘叶’两个意象。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说木叶

•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系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 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
• 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 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 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 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 几乎是一字千里。 •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 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 借概念 。
小组探讨:
• (落)木(叶)
• • • • • •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 • • • • • • • •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杜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白居易 明月楼高休独倚,不知秋思落谁家。 —— 范仲淹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 秋瑾
• (树)叶
• • • • • •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 (落)木(叶) • (树)叶
• • • • • • • 场合:秋风叶落 • 场合:春夏之交 外形:脱尽叶子 • 外形:繁茂枝叶 颜色:黄色 微黄 • 颜色:碧绿(叶)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质感:干燥 • 褐绿(干) 意味:空阔疏朗 • 质感:柔软 联想: • 意味:饱满 绵密 听见了离人的叹息, • 联想:带有密密层层浓阴 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的联想
说木叶概括段意

说木叶概括段意1、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2、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3、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4、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5、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
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6、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
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
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7、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8、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说“木叶”》是林庚的一篇论述文章,原文如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陶渊明《拟古》)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沈佺期《古意》)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教案’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木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木叶的观察和描绘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定义:木本植物的叶子。
2. 木叶的特点:形状、颜色、纹理等。
3. 木叶的分类:针叶、阔叶、常绿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木叶的观察和描绘方法。
2. 教学难点:木叶分类的辨别。
四、教学准备:1. 实物:各种类型的木叶。
2. 工具:放大镜、彩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木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2. 新课:讲解木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实物,用彩笔描绘木叶的形状和纹理。
5. 作业: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木叶,进行观察和描绘。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观念,引导学生发现木叶的美。
鼓励学生发挥艺术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木叶的美。
1. 木叶在中国画中的应用:介绍中国画中木叶的描绘技巧和意境。
2. 木叶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如诗歌、散文等。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木叶作品展览,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交流。
2. 开展“最美木叶”评选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木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和描绘木叶的能力。
3.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实物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木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具有个性的木叶作品。
3.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提高观察和描绘能力。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
补充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木叶的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陵一中
高二语文教学案
日期 2017.10.12 主备人孙颖审核人李辉云编号 23 课题说木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
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
“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
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学习方法阅读——分析——讨论学习工具多媒体
课前预习
一、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教师点拨、整合】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
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作家作品
林庚;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史家。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他的诗集有《夜》《北平情歌》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
三、夯实基础知识
1.、袅袅
...柳恽.沈佺.期寒砧亭皋
翩翩灼灼征戍褒义
不落于言筌者疏朗万应锭
2、【积累名句】(,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
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教师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
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整合答案】作者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板书展示本文的论述层次)
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二、析段研句突破重难(点)
1、【问题投放】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
结合作者的诗句,体会传递的意境有什麽不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和问题探究。
①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
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②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
什么不同?
③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学生活动】圈画有关诗句,小组合作研讨。
组间交流共享、补充完善。
体会“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
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
【整合答案】
树木
艺术特征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
枝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
干燥的质感
意思情味饱满疏朗
适用场合满树叶子吹
动,浓阴密密
秋风叶落
层层
①、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
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
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
②、“木”→(潜在的形象)木头、木料、木板→(联想)树干→疏朗→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树”→(潜在形象)满树的叶子→(联想)饱满→不是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
③、“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
“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问题投放】结合文段分析,请概括文中论述的“木叶”的艺术特征。
【学生活动】逐段进行整合。
小组内归纳整理,组间交流完善补充。
【教师点拨】此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见过树木之后,还要见森林的意识培养,同时用词要准确、简明、恰当,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又较为全面的把握。
【整合答案】“木叶”的艺术特征:秋天、落叶、树干、微黄与干燥的颜色、单纯、空阔、清爽
三、挖掘文本提升思维
【典句赏析】
1、【问题投放】“‘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
.......,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探究一下“艺术形象的领域”哪些因素使得二者产生了几乎是一字千里的差别?
【学生活动】进步研读文本,捕捉有效信息,组内探究,言之有理有据。
【教师点拨】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从“木叶”意象入手来阐述古典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特点,进而会启发我们把握鉴赏诗歌的普遍途径:要注意读出概念
..后的意味。
也就是“言外之意”的理解。
【答案整合】言之有理即可。
首先,意象本身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其次,诗人大胆的发挥创造性;再次,抒情的特定场合……
四、延伸扩展。
我们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回头来看,又会疑惑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意境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这是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概念
下面暗含着丰富的形象和内涵,也就是诗歌语言的微妙意味往往寄于言外。
这类语言就是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绪。
思考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思考1中提到的意象。
但也请同学们注意,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境界就迥异。
见课后练习二。
五、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课堂检测根据下文的材料,写一篇400字的赏析文章。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
“春晚绿野秀。
”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春天叫做青春,少年称为青年。
”
“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
春的世界是绿色的,诗人为什么把绿的说成青的呢?
积累摘抄
小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