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合集下载

说木叶阅读题及答案

说木叶阅读题及答案

说木叶阅读题及答案“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这就是“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

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 曹植《美女篇》)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 吴均《青溪小姑歌》)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

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说木叶优美段落

说木叶优美段落

说木叶优美段落木叶,位于火之国的一个小村庄,被称为忍者的故乡。

这个地方以其独特的风景和优美的环境而闻名于世。

站在木叶的街头,你能感受到一股宁静和祥和的氛围。

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鲜花,清澈的小溪流过村庄,仿佛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在木叶的街道上,你可以看到许多忍者们穿梭其中。

他们身着黑色的忍者服,手持利器,行走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步履敏捷,身手矫健,每一次的动作都显得异常协调。

他们的存在给木叶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生机。

木叶的建筑也别具一格,大多数房屋都是木质结构,富有浓厚的传统风格。

红色的屋顶和白色的墙壁相得益彰,散发出一种古朴而温馨的氛围。

每一座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故事,让人流连忘返。

木叶的美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和建筑上,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只要你来到木叶,就会被人们的友善所感染。

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让你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

木叶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忍者学校。

这里培养着一代代的忍者,他们将成为保护木叶的未来之星。

在这里,他们学习各种忍术和战斗技巧,锻炼身体和意志。

他们不仅要面对危险和困难,还要学会团结合作,以应对各种挑战。

木叶不仅是一个村庄,更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地方。

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为了木叶的繁荣而奋斗。

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为木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木叶,一个优美的地方,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村庄。

它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让人们为之倾倒。

无论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还是在风雨交加的时刻,木叶都散发着一种特别的魅力,让人们心生敬畏。

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一种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的优雅和宁静。

说木叶读后感

说木叶读后感

《说“木叶”》读后感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深度的文艺评论文章,它带给我对诗歌和文学的全新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林庚先生对诗歌语言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诗歌意象的深入解析。

文章从“木叶”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引出了古代诗歌中树叶、木叶、落叶等意象的运用。

林庚先生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诗人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歌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让我意识到,诗歌并非只是简单表达情感,更是通过意象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

《说“木叶”》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诗歌和文学的经典语句。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语句的解读:“木叶,或者‘树叶’,在诗中更常见的却是飘零之意,它所暗示的是一种飘摇无定的状态。

”这句话解释了“木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诗歌中,“木叶”常常被用来描绘落叶的景象,暗示着一种离别、失落和凄凉的情感。

这种情感与树木的落叶时节相呼应,给人一种悲凉、寂寥的感觉。

“‘无边落木萧萧下’,这落木正是做着把树叶纷纷催落的动作,即‘木叶’或‘叶落’的词源。

”这句话揭示了“木叶”这一意象的来源。

它来源于落叶的景象,通过对落叶的描绘,诗人能够表达出一种离别、失落和凄凉的情感。

这种情感与树木的落叶时节相呼应,给人一种悲凉、寂寥的感觉。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散文,它特别要求鲜明、准确、含蓄、凝练。

”这句话概括了诗歌语言的特征。

诗歌语言要求在简洁的形式中传达出丰富的内涵,同时要求语言精练、意义深远。

与散文相比,诗歌语言更加注重形式美感和音韵节奏,强调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正是秋风和木叶最美妙的合唱。

”这句话赞美了“袅袅”和“木叶”的美丽和动人之处。

在秋风的作用下,木叶纷纷落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种景象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具有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感。

这句话强调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和视觉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木叶’之为‘木叶’,是因为它包含了‘木’和‘叶’两个意象。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说木叶

说木叶

•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系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 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
• 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 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 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 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 几乎是一字千里。 •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 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 借概念 。
小组探讨:
• (落)木(叶)
• • • • • •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 • • • • • • • •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 杜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白居易 明月楼高休独倚,不知秋思落谁家。 —— 范仲淹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 秋瑾
• (树)叶
• • • • • •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 (落)木(叶) • (树)叶
• • • • • • • 场合:秋风叶落 • 场合:春夏之交 外形:脱尽叶子 • 外形:繁茂枝叶 颜色:黄色 微黄 • 颜色:碧绿(叶)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质感:干燥 • 褐绿(干) 意味:空阔疏朗 • 质感:柔软 联想: • 意味:饱满 绵密 听见了离人的叹息, • 联想:带有密密层层浓阴 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的联想

说木叶概括段意

说木叶概括段意

说木叶概括段意1、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2、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3、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4、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5、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

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6、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

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

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7、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8、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

说木叶高中课文原文《说“木叶”》是林庚的一篇论述文章,原文如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 陶渊明《拟古》)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 沈佺期《古意》)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教案’说木叶教案

‘教案’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木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掌握木叶的观察和描绘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木叶的定义:木本植物的叶子。

2. 木叶的特点:形状、颜色、纹理等。

3. 木叶的分类:针叶、阔叶、常绿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木叶的观察和描绘方法。

2. 教学难点:木叶分类的辨别。

四、教学准备:1. 实物:各种类型的木叶。

2. 工具:放大镜、彩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木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2. 新课:讲解木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3.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实物,用彩笔描绘木叶的形状和纹理。

5. 作业: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木叶,进行观察和描绘。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观念,引导学生发现木叶的美。

鼓励学生发挥艺术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木叶的美。

1. 木叶在中国画中的应用:介绍中国画中木叶的描绘技巧和意境。

2. 木叶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如诗歌、散文等。

七、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木叶作品展览,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交流。

2. 开展“最美木叶”评选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木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和描绘木叶的能力。

3.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九、教学建议:1. 注重实物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木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

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具有个性的木叶作品。

3.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提高观察和描绘能力。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力。

补充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木叶的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陵一中
高二语文教学案
日期 2017.10.12 主备人孙颖审核人李辉云编号 23 课题说木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
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
“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
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学习方法阅读——分析——讨论学习工具多媒体
课前预习
一、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教师点拨、整合】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

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作家作品
林庚;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史家。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他的诗集有《夜》《北平情歌》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

三、夯实基础知识
1.、袅袅
...柳恽.沈佺.期寒砧亭皋
翩翩灼灼征戍褒义
不落于言筌者疏朗万应锭
2、【积累名句】(,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

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教师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

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整合答案】作者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板书展示本文的论述层次)
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二、析段研句突破重难(点)
1、【问题投放】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

结合作者的诗句,体会传递的意境有什麽不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和问题探究。

①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
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②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
什么不同?
③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学生活动】圈画有关诗句,小组合作研讨。

组间交流共享、补充完善。

体会“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

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

【整合答案】
树木
艺术特征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
枝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
干燥的质感
意思情味饱满疏朗
适用场合满树叶子吹
动,浓阴密密
秋风叶落
层层
①、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

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

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

②、“木”→(潜在的形象)木头、木料、木板→(联想)树干→疏朗→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树”→(潜在形象)满树的叶子→(联想)饱满→不是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综上所述,古人为了借秋景写愁绪,在诗中常用“木”(木叶)而不用“树”(树叶)
③、“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

“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

“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问题投放】结合文段分析,请概括文中论述的“木叶”的艺术特征。

【学生活动】逐段进行整合。

小组内归纳整理,组间交流完善补充。

【教师点拨】此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见过树木之后,还要见森林的意识培养,同时用词要准确、简明、恰当,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又较为全面的把握。

【整合答案】“木叶”的艺术特征:秋天、落叶、树干、微黄与干燥的颜色、单纯、空阔、清爽
三、挖掘文本提升思维
【典句赏析】
1、【问题投放】“‘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
.......,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结合文章的有关内容,探究一下“艺术形象的领域”哪些因素使得二者产生了几乎是一字千里的差别?
【学生活动】进步研读文本,捕捉有效信息,组内探究,言之有理有据。

【教师点拨】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从“木叶”意象入手来阐述古典诗歌语言的暗
示性特点,进而会启发我们把握鉴赏诗歌的普遍途径:要注意读出概念
..后的意味。

也就是“言外之意”的理解。

【答案整合】言之有理即可。

首先,意象本身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其次,诗人大胆的发挥创造性;再次,抒情的特定场合……
四、延伸扩展。

我们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回头来看,又会疑惑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意境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这是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概念
下面暗含着丰富的形象和内涵,也就是诗歌语言的微妙意味往往寄于言外。

这类语言就是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绪。

思考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思考1中提到的意象。

但也请同学们注意,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境界就迥异。

见课后练习二。

五、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课堂检测根据下文的材料,写一篇400字的赏析文章。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春晚绿野秀。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天叫做青春,少年称为青年。


“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

春的世界是绿色的,诗人为什么把绿的说成青的呢?
积累摘抄
小结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