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杜威生平及中国之行 3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人物简介

《经验与自然》
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
对美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 认为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
• 为美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反对形而上学,主张哲学应该关注实际问题
• 推动了美国哲学的发展
05
约翰·杜推动了美国教育的进步
对全球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 为当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Docs
约翰·杜威:美国哲学家人物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约翰·杜威的生平与背景
约翰·杜威的出生与成长
185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
• 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
• 在家庭中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和宗教熏陶 -年轻时在芝加哥大学学习
• 受到了当时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托马斯·亨利的启蒙教育
• 认为哲学应该关注人类生活和社会实践
• 反对形而上学,主张哲学应该关注实际问题
• 强调教育和社会改革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改造社会的
途径
教育哲学与民主教育
教育哲学观点
• 认为教育是培养个性、发展才能的过程
• 强调教育应该关注社会需求,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
民主教育观点
• 认为教育应该平等、自由、民主
参与了美国社会和政治活动
• 支持妇女选举权、劳工权益等社会改革运动
• 对美国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家人共度时光
• 与妻子艾米丽共同度过了幸福的家庭生活
• 培养了五个孩子,其中三个成为了著名的学者和作家
杜威的知识点总结

杜威的知识点总结一、生平事迹约翰·杜威(1859-1952)是一位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他出生在佛蒙特州的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富有的商人,母亲是一名教师。
杜威在富有的家庭环境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哲学,并于1884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了长达40年的教育学教授,并在那里成立了实验学校。
在他一生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深刻的社会评论家。
二、教育哲学1. 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
他主张将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习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他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2. 教育是民主社会的基础杜威认为,教育在民主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将学校打造成一个民主社会的缩影,让学生在此获得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他提出了“民主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参与能力,使他们成为民主社会的有力支持者。
3. 教育是个体发展的过程杜威重视个体的发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包括智力、道德、情感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他主张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潜力。
4. 教育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杜威认为,教育在社会变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改变社会和个体的命运。
他主张教育应该促进社会正义和平等,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
他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革。
三、经典著作杜威的思想在《民主教育》、《经验与教育》、《人类的孩子》等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中,《经验与教育》被誉为是他的代表作,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本书中,他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19—1921哲学大师杜威的中国之行

Culture ▁文化|哲思1919-1921:哲学大师杜威的中国之行杜威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1919年到1921年,杜威应中国几所学术机构的联合邀请,来华访问和讲学。
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正风起云涌,他恰好见证了这片东方土地上发生的变革。
同时,他的思想也给渴望“启蒙”的中国人带来新奇和激动,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杜威的中国之行就此展开1919年初,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利用哥伦比亚大学提供的学术休假机会,开始了他的日本游历,主要目的是文化考察,感受与西方文化迥异的东方文化。
当得知杜威在日本游历、并在东京帝国大学讲演的消息后,他的中国学生胡适、陶行知、郭秉文、蒋梦麟等人,想请他过来做个短期访问。
2月,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胡适,即致函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商讨邀请杜威访华的办法。
陶行知在3月12日致胡适的回函中,形容获悉杜威到日本讲学时是“又惊又喜”,建议“南北统一起来”,联合邀请杜威来华。
一方面,蔡元培以北京大学校长的身份,积极与杜威所在单位哥伦比亚大学校方沟通,允许杜威居留中国一年且不影响其在原校的聘任;而胡适也立即致函正在日本讲学的杜威,邀他来华讲学。
另一方面,适逢南京高师郭秉文赴欧考察教育而取道日本的机会,陶行知及时将邀请杜威来华一事商告郭秉文,并决定由郭秉文途经日本时,当面向杜文/裘伟廷威提出邀请。
于是,郭秉文在抵达东京后的次日(3月14日)专程拜访了杜威,盛邀其访华,住上一年,作教育讲演。
后来,就由北京大学牵头,与教育部、南京高师、江苏省教育会、浙江省教育会等单位联合正式发出邀请。
对中国之行十分感兴趣的杜威,欣然接受胡适、郭秉文等人的邀请。
他在给胡适的复信中说:“我接到你的信非常欢喜。
我每日总想写信把我们想到中国来游玩的事告诉你……你问我能否在中国讲演,这是很荣誉的事,又可借此遇着一些有趣的人物,我想我可以讲演几次,也许不至于对我的游历行程有大妨碍。
启蒙教育家杜威

启蒙教育家杜威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启蒙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之一。
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
杜威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以致用”,主张通过体验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际经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他提出的“经验主义教育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当代教育实践中,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杜威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主张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他提出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倡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探究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教学方法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杜威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民主性,主张教育应该为社会发展和民主建设服务。
他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民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实践。
他还主张教育应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这些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杜威是一位杰出的启蒙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提出的“学以致用”、“经验主义教育理论”、“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社会学习理论”和“民主教育理论”等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杜威的教育理念,积极借鉴和运用他的教育方法,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为建设美好的教育和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

01 PART ONE 生平简介
1896年,他创办了“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作为他教育理 论的实验基地,他的太太任该校校长。 杜威反对传统的灌输和 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的口号。 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 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后来,杜威跟他 妻子还创办了芝加哥大学的附属实验小学,但因归并的问题与 芝加哥大学校长产生分歧,遂辞职离去。 1904年,他前往哥伦 比亚大学任教。 1904-1930年,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 直至退休。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直到93岁(1952年)在美国纽约 去世。
02
教育思想 PART TWO
02 PART TWO 教育思想
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杜威
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杜威
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 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杜威
我们能有意地利用教育,使青年从正路开始,由此排除显著的社会恶习, 我们可以利用教育作为实现人类更好希望的工具。——杜威
02 PART TWO 教育思想
教学理论
1. 从做中学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 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 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 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PART ONE
01 PART ONE 生平简介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 实用主义教育学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教育理念 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 动中心”。杜威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美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杜威生平简介

杜威的教育实验活动
• 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 并任该校校长。 • 1894年,杜威跟他妻子创立了实验小学,后主义与教育》、《自由与文化》、《我的教育信 条》、《教育哲学》、《明日之学校》、《儿童与教材》、 《追求确定性》(TheQuestforCertainty,1929)、《心理 学》、《批判的理论学理论》、《学校与社会》、《经验 和自然》、《经验和教育》、《自由和文化》、《人类的 问题》。 • 其中最重要的是1916年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和1938 年出版的《经验与教育》。
杜威的大学教授生涯
• 1884年获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密执安 大学。 • 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 • 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任教。 • 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 主任 • 1902-1904年兼任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 1904-1930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 职
大学阶段的杜威
• 第二阶段:大学毕业后杜威进入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研究生。 杜威在这里受到了更浓厚的学术气氛的熏陶,接触了更多 的具有激励作用的人,参加了更广泛的学术活动和研究, 从而更加坚定了研究哲学的志向。
• 在读研究生期间,莫里斯(G.S.Morris)教授,对杜威 的成长影响和帮助最大,使他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极大的 兴趣。杜威本人后来也这样说:“与黑格尔的结识在他自 己的思想中留下了一种不可磨灭的痕迹。
15岁进入佛蒙特大学学习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确立了研究哲学的志向师从托里haptorrey教授以哲学为传统的佛蒙特大学给他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这也是他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起点但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大学阶段的杜威第二阶段
杜威的教育理论

杜威退休后继续写作,直至1952年去世 为止。《我们怎样思维》《芝加哥实验
的理论》《经验与教育》《人的问题》
是他这个时期里的主要教育著作。美国 进步教育运动从20世纪30年代起,便从 极盛走向衰落。1955年美国“进步教育 协会”的解体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因此,
杜威这个时期的著作的一个特点,是他
对进步学校的一些看法和为进步教育所 作的种种辩护。
著作目录
我的教育信条 学校与社会 儿童与课程 教育上的道德原理 教育上的兴趣与努力 明日之学校 民主主义与教育 进步教育与教育科学 教育科学的资源
我们怎样思维 芝加哥实验的理论 教育和社会变动 经验与教育 教育和社会秩序 人的问题 《教育资源的使用》一
书引言
《我的教育信条》(1897) 是杜威早期的
1904-193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推动学 校革新。先后撰写了《明日之学校》(1915)、 《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等著作,形成了 系统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1930(退休)-193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名 誉教授。出版了《经验与教育》(1938)。 1952年因患肺炎症去世。
杜威( John Dewey)
约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是20世纪前期 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也是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 家。杜威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是1916年的《民主主义与教 育》。这一著作与柏拉图的 《理想国》、卢梭的《爱弥 尔》被认为是人类教育发展 的三个里程碑。
《学校与社会》(1899)是杜威对芝加哥实验 学校家长和赞助人的几个演讲汇集成的一本小 册子。许多人认为这本书是他所有著作中影响 最大的一本。杜威首先从美国“工业制度” (即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社会生 活的根本变化以及教育应当怎样适应这种变化 来论述教育上的一切问题。他要求学校在教材 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根本改革。他主张把各种类 型的作业(如纺织、烹饪等)、自然研究、科 学常识、艺术、历史引进学校,使每个学校成 为一个“雏形的社会”。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生平及著作杜威(1859—1952)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教育家。
出生于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柏林顿城一个小商之家。
20岁从本州大学毕业后,到乡间中学执教二年。
后又入霍普金斯大学研究教育和哲学。
1884年获博士学位。
1894年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
1896年创办包括幼儿部在内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或称“杜威学校”),实验并补充、完善了其教育理论。
1904—1930年(退休)一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其间曾于l 919年来华讲学,长达二年之久,对我国教育界产生很大影响。
平生著述众多,有论文815篇,专著44本(其中11本论教育)。
教育代表作是:《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学校与社会》(1899年)、《明日之学校》(1915年)、《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经验与教育》(1938年)等。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哲学,其核心概念是“效用”。
它首先为皮尔斯(1839一1914)提出,后由詹姆斯(l842—1910)予以发展。
杜威集其大成后运用于教育,提出:“哲学是教育的一般理论”’,“教育是哲学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杜威的实用主义表现在真理论上为“工具主义”,认为哲学是人用以辨别方向,适应环境和整理世界秩序的工具;表现在认识论上为主观经验论。
他反对提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认为这种争论毫无意义。
在杜威的所谓经验中,便具有无所不包的性质,作为经验主体的人和作为经验客体的自然都包括在内。
在阐述自己的认识论时,杜威极端强调操作、行动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观念、知识、经验都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即行动中得来,声称“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
还曾写道:“在我的教育著作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思想,这就是颇为抽象的知和行的关系的学说。
”这一学说构成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机能主义心理学与本能论心理学杜威的心理学理论具有二种有内在联系的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国讲学
• 尾野教授是一位日本的留美学生,曾受教 于杜威,获得博士学位后返回日本,担任 东京帝大教授,促成了一九一八年杜威在 日本东京帝大的讲学 • 我国学人蒋梦麟先生也曾在美国受教于杜 威,就近邀请杜威于日本讲学完毕之后来 华讲学。
蒋梦麟先生
奔波国外
传播思想
• 一九一九年,杜威曾先后在北京、南 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由 胡适先生担任讲学的翻译,把民主与 科学的思想直接播种在中国
儿时的杜威
• 杜威小时候,就显得有点 害羞,天资并不聪慧,但是 却好学深思,手不释卷,喜 爱阅读,是大家所共认的一 位书虫。他十五岁从贝林顿 当地的中学毕业,因为居家 离维蒙特大学很近,加以父 母的鼓励,就进入维蒙特大 学就读,在一八七九年完成 学业
教学生涯开始
• 一八七九年,杜威从维蒙特大学毕业后, 极想谋得中学教职,以发展他的志趣。但 因他年纪轻,加以毫无教学经验,到秋季 各校已经上课,而他的职业尚毫无端倪
杜威的一些成就
约翰·杜威(John Dewey 1859 —1952)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 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的代表
被誉为“美国最伟大 的哲学家”和“进步教育 (Progressive Education) 之父”又“美国十大伟人 之一”和近代四大哲学家 之一”被称为是“教师的 教师”
杜威教育思想传播的开始
• 一九零四年,因为实验学校的归并问题,杜威不表同意, 遂辞职离去。他离开支加哥大学 • 经由詹姆士及杜威老友卡 特尔(J. Mckeenl Cattel在 哥伦比亚大学的协助,为 他在哥大师范学院谋得一 职。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 教职 • 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职,是杜威的教学生涯中最长的一 段时期,其间由于接触外籍学生的缘故使他将教育的思想 也能影响到世界其它各地。
对中国人物的影响
• 杜威的教育思想曾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思想 界发生过重大影响。民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适、陶行 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均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留学,曾是杜威的学生。他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 强调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 主张,对蔡元培、晏阳初 以至毛泽东等都有一定的 影响。
巨大的反响
• 杜威的这些讲演分别发表在《晨报》、《新潮》 等报刊上,全文刊登的讲演词共有58篇,《社会 哲学与政治哲学》《教育哲学》《思想之派别》 《现代的三个哲学家》和《伦理讲演纪略》等“ 五大系列讲演”还被汇编成《杜威五种长期演讲 录》单行本
孙中山
杜威对于中日的态度
• 尽管杜威也承认日本比中国发展得快,日本人的力量正在 于他们即便在无知时也去行动,通过自己的错误进行认知
• 在日本讲学时,杜威就对 日本军国主义倾向表露出 明显的反感,以至日本天 皇想授给杜威一枚勋章 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在 他看来,中国决不能走 日本的路子,因为这无 异于饮鸩止渴。
践行他的教育理论
• 一八九四年,杜威出任支加哥大学的 哲学、心理学、教育系主任。在这里 ,他跟他的妻子创立了名闻遐迩的实 验小学;并从心理发展的见地,来勾 画出教育的各项理论
在杜威学校,孩子们正在做椅 子(1900
在杜威学校,一男孩正在纺车 上织羊毛(1900)
杜威学校中的作业
杜威学校中的俱乐部课 题(Clubhouse Project)
• 一筹莫展的时候,接到他一位在宾州南油 城(South Oil City)担任中学校长的表兄来 电报,请他前往任教,当时的月薪是美金 四十元;一年之后转往贝林顿自己家乡的 一所乡村学校任教
第一次发表文章
• 在一八八二年,哈锐士接受了杜威第一篇 哲学性的论文「唯物主义之形而上的假设 」(The meta physical Assumpations of Materialism)。稍后,杜威又写了两篇论文 ,交由哈锐士发表。这三篇文章的组织及 系统化的技巧很好,并不以内容见长;但 是对一位青年哲学家而言,自己的论文能 够刊登在全国唯一哲学学术论文的杂志上 ,是多么大的一种兴奋和鼓舞!
杜威夫妇的信件
• “顺便说一下,我发现我上次把这里学生们的第
一次示威活动比作大学生们的起哄闹事,这是有 欠公允的;整个事情看来是计划得很周密的,并 且比预计的还要提早结束,因为有一个政党不久 也要举行游行示威,学生们怕他们的运动(在同 一时间内进行)会被误认为被政党利用,他们希 望作为学生团体独立行动
杜威先生对五四运动的看法
• 五四运动是“中国国家感情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 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 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 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 基础” • 杜威试图让中国人相信,只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 式,那么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的改革也将 随之水到渠成。
晚年的到来
• 杜威曾在八十七岁时再婚一次。他与人合着的《认知与所 知》(Knowing and the Known)在他九十岁的时候出版。 他一生孜孜不倦的为学精神委实令人敬佩。他九十三岁时 (公元一九五二年)因肺炎去世,
杜威在中国
• 五四运动前夕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 作为五四新知识界的嘉宾被隆重邀请到中国。 • 在此后两年零两个月的时光里 ,杜威在中国各地巡 回讲学 ,曾到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北京、 上海等13个省市,一共作了200多次的讲演, • 他在20世纪初这一中国历史上新旧力量冲突最为 激烈、社会矛盾和斗争最为复杂的时期来到中国 见证并影响了中华大地剧烈的文化和社会转型, 并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著作介绍
• 杜威一生著述至为丰富。他的早年著作偏重于《 心理学》(1887)及《应用心理学》(1889)
• 后来渐渐转而对教育有兴趣,如《思维术》( 1910),《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 与教育》(1938)
• 以后的作品,就比较重在纯粹哲学问题的讨论了 ,如《哲学之重建》(1920),《稳定性的追求 》(Quest for Certainty 1929),《经验与自然》 (1925),《艺术即经验》(1934),《逻辑 ──探究之理论》(1938),《认知与所知》( 1949)等。其它著作尚多,
中国之行开始
• 杜威夫妇在1919年4月30日到达上海,开始了中国 之旅 • 5月2日晚上7时,胡适应江苏省教育会的邀请, 在上海讲演了杜威的实验主义 • 5月3日和4日,杜威在上海的江苏教育会会场演讲 《平民主义之教育》时,有千余青年冒雨赶来, “座为之满,后来者咸环立两旁”。
恰逢五四运动
• 之后,杜威夫妇在蒋梦麟和江苏省教育学会代表王杰的陪 同下前往杭州 • 讲演期间,蒋梦麟接到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五四学生 爱国运动爆发了,他匆忙赶回了北京,但杜威当时尚不知 晓这场运动的进展,滞留一周后他才回到上海。
来华起因
• 尾野教授曾受教于杜威,获得博士学位后返回日 本,担任东京帝大教授,促成了一九一八年杜威 在日本东京帝大的讲学。 • 杜威的东游是个很好的契机,于是中国有五个学 术团体联名请他 • 五个教育团体请他到北京、上海、南京和其它几 个城市讲演,他也接受了。发起这件事的是胡适 蒋梦麟、陶行知等杜威的及门弟子,代表江苏省 教育会、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知行学会等五个团 体
部分著作
他生于佛蒙特州,在佛蒙特大学读书。后来 他在霍普金斯大学的赫尔门下学习。
• 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后进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研究 师从皮尔士 • 1884年获博士学位,此后相继在密执安大学、芝加哥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 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工作十年。这十年是他对心理学 有重大影响的时期。 • 1918年,杜威在日本东京帝大的讲学 • 1919年,杜威曾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 地讲学 • 1904年他到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直到1930年退休。 1928年,杜威曾经去了苏联;并到过土耳其,协助土国教 育之改革 • 1952年因肺炎去世,
出生环境背景
• 约翰·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 ,祖先三代都是佛蒙特州的农民。柏林顿市人口 近一万五千人,其中约半数为本地人,半数来自 爱尔兰和魁北克。本地出生的人包括在佛蒙特州 或新英格兰其他地方居住很久的盎格鲁撒克逊中 产阶级新教徒家庭的后裔。人民生活习惯,娴习 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这些可以说 是新英格兰殖民区的传统精神.杜威就是在这样一 个群体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
中国的杜威
1919年杜威 访华时合影。 前排左起: 史量才、杜 威夫人爱丽 丝、杜威; 后排左起: 胡适、蒋梦 麟、陶行知、 张作平
来华之前
• 为欢迎杜威来华,陶行知撰写了《介绍杜威先生 的教育学说》一文,推介杜威的生平和学术思想 发表在3月31日《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 》第6号
• 胡适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实验主义》一 文,系统地介绍了实用主义哲学流派的形成、渊 源以及主要代表人物,
为教师权益努力
在他的鼓励下,美国大 学教师于一九一四年组 织了全美大学教授联合 会(The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四年之后又在纽约组织了 纽约教师联合会(The New York Teachers Union),作 为维的第5天,五四运动爆发了,杜威目睹了 广大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军阀政府,也目睹 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学生的同情和支持 • 杜威夫妇原来打算过了夏天就回美国,但他对中 国社会发生的事情非常关注,特别是五四运动激 起了他浓厚兴趣,他想留在中国看一个究竟。 • 当中国学生希望杜威能在中国多待一些日子时, 他非常乐意,并改变了计划,特向哥伦比亚大学 请假一年,后来又续假一年,
研习哲学
• 一八八二年的秋天,杜威向约翰霍布金斯大学( The Johns Hopkins)申请教学奖助金,先后两次被 拒,于是经由他大学时的泰锐教授以及哈锐士的 鼓励,向他的姑姑借了五百元美金,开始了以哲 学为主的研习生涯。 • 在杜威完成其博士学位后,校长吉尔曼曾亲自在 办公室召见杜威,加以鼓励,并劝勉杜威不可过 分手不释卷地孤独自处,并且给杜威留学欧洲的 一笔补助费用。此后,杜威在密西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担任哲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