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二年级上《登鹳雀楼》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之一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由读。

指名读。

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师小结。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和产生的想法。

前两行诗写了诗人在楼上所见到的,仅仅用十几个字,就把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勾画出一个轮廓。

后两行写诗人所想到的,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字与字、句与句都呼应对仗,充分反映了绝句的特点。

这首诗之所以传诵至今不衰,一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气质,二是那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简洁并带有哲理色彩,使人们能深刻领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1、直接揭示课题《登鹳雀楼》(板书)2、解题:简介作者。

(板书:王之涣)释题。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

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将学生引入诗境)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只有1个要求认的字“鹳”,1个要求写的字“雀”。

(1)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古诗,正音。

(1)小组讨论、交流。

(2)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3)看课件理解。

(4)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圆日连着延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5)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6)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7)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登鹳雀楼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登鹳雀楼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登鹳雀楼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课文以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登高临远的境遇为引,主要描述了作者在登高远眺的过程中所感所想,表达了对自然的景观以及人生的感慨。

教学目的是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感受自然的同时,体验喜怒哀乐,并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听读课文,理解主旨,感受文学魅力;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史,掌握常见的诗歌形式;3.学习诗歌篇目和白话译文的韵律特点;4.学习感性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教材:苏教国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2.音乐:《登鹳雀楼》的曲目;3.教学辅助材料:孟浩然《登幽州台歌》、元稹《遇见》;4.课堂环境:准备好相关的文艺氛围,例如带来精美的画作或者播放相关的音乐。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5分钟)打开教材,让同学们跟随教师一同阅读课文,并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者音乐,创设场景,从而引导学生投入到文学情境中。

2. 讲解文本(25分钟)首先,解释课文难点,然后让学生跟读课文,并通过提问加深理解,互相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学生对某些生字或者难字或者标点符号的认知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解释。

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和领会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例如,找出文中的意象和比喻,引导学生察觉文学进行主题表达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韵律。

3. 理解文本并使用现代语言表达(3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以口语的方式在课堂上阐述,教师可以在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不一样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以及对传统文学的情感体验。

4. 音乐听课并体会环境(10分钟)欣赏唐诗《登鹳雀楼》的曲目,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一个更加关键的文化环境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5. 相关诗歌教育浸染(20分钟)让学生阅读孟浩然《登幽州台歌》、元稹《遇见》等其他名作,通过其他作品的表述,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6. 总结(6分钟)总结课程,并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诗歌知识,并可以让学生在课间作业中加深学习。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七1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七1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登鹳雀楼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情感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诵?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e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指名拼读“鹳”3. 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

鹤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鹤雀楼"。

"登鹤雀楼"就是登上鹤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鹤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学生自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指名读正音,指名读,齐读指名读诗三、理解诗句 1.学习一、二两行。

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鹤雀楼,他(1)指名读一、二两行。

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

诗人在鹤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指名回答(太阳、青山、黄河)诗人站在鹤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诗人还看到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学生练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苏教版登鹳雀楼教案

苏教版登鹳雀楼教案

苏教版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最新苏教版二年级上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6 登鹳雀楼教学目的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重难点分析: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投影图,生字卡片,田字格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生生词,细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小朋友学的古诗还真不少呢?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1、板书课题:17 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鹳”(guan)。

2、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有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课文内容(小黑板)。

2、要求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范读。

四、理解诗句。

【篇二:苏教版二上《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苏教版二上《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脍灸人口、老少皆知的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也可能是唐人五绝中最好的一首。

短短的二十字中,表达出登楼所眺望的山河景色之壮丽,与抒发了内心所涌现的哲思情怀之深邃。

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丝毫没有任何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并且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消融统摄于这二十个字字珠玑的五言绝句之中。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祖国传统诗文的神奇与美,在潜移默化中学语言,受教育。

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登鹳雀楼》的旷远意境和雄浑气势。

2、认识生字。

学会新笔画:竖折;学习鼻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3、学习在恰当的时候利用拼音认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雀楼、高山、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初步理解这首古诗词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图画导入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发展了思维,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二)师生竞赛,朗读古诗1、(课前经过了解得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这首古诗,难点在于有节奏有韵味地背诵。

基于此,朗读古诗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两步:)2、让会背诗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给优生表现的机会,让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师生背诗竞赛。

(新课标提倡:“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年级小学生对古诗的朗诵节奏从未接触,需要教师的教。

但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范读,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师生背诵比赛的活动。

)3、教师朗读,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的优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习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4、学生练习朗读,准备和老师进行比赛。

5、学生配乐朗诵,与老师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背诵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1、定位联想,认识生字。

(学生闭上眼,在优美的古筝曲中,跟老师一起回想: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课文中的哪个位置,长什么样子?然后睁开眼睛,对照板书检验自己脑中浮现的是否正确。

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学生合作,学习新词。

(1)男生领女生读,女生领男生读。

(2)读给同桌听,文中还有哪些字认识也告诉同桌。

(3)“开火车”游戏给生字组词。

登鹳雀楼(教案)_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登鹳雀楼(教案)_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精品】二年级上语文(教案)苏教版17、登鹳雀楼【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字词意思及古诗的大概内容、二、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探究、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借助工具书探究、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1、课件出示鹳雀楼图片谈话交流:大伙儿明白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不?(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2、引入课题:鹳雀楼是四大名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因此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能够望见雄伟的中条山与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她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3。

师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雀"。

“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例如:“鹰" “雁”都有隹部,因此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二、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自己大声读课文几遍,做到不错读,不漏读,不重读。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生字字音,画一画这首诗的朗读节奏、(3)图文结合,讲一讲课文的主要内容?2、自学汇报(1)认读生字课件出示生字游戏,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雀楼依入欲穷目更(2)给生字组词雀(麻雀) 楼(楼房) 依(依次) 入(出入)欲(欲望) 穷(贫穷) 目(眼目) 更(更好)(3)感知内容指名结合插图讲一讲课文的主要内容,集体交流、这首诗主要写诗人登上鹳雀楼所看到的景色及从登高中所感悟的道理、三、精读领悟1。

理解诗句意思(1)出示“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插图“白日”指什么?(傍晚的太阳)“依山"是讲太阳下沉时是如何的?(紧挨着西山)“尽"尽头,完了、讲一讲这句诗的意思:傍晚的太阳靠着中条山落下去了。

苏教版《登鹳雀楼》教案之二-登鹳雀楼教案二年级

苏教版《登鹳雀楼》教案之二-登鹳雀楼教案二年级

苏教版《登鹳雀楼》教案之二:登鹳雀楼教案二年级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苏教版《登鹳雀楼》教案之二,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导学步骤:
导学步骤老师学生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

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

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苏教版《登鹳雀楼》教案之二,希望对你有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鹳”“欲”2个生字,会写“依”“穷”“目”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使学生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素材:
《登鹳雀楼》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1.同学们知道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

(课件出示1)(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课件出示2)齐读课题。

2.注意读准“登”字。

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讨论: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这个字呢?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3.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4. 过渡语: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3)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看看从这首里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你没有读懂?
③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2.(视频播放)播放范读古诗。

(课件出示4)
3.指名读古诗,检查读的效果。

(教师点评)(课件出示5)
4. 领读、齐读。

诗会读了,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6)
1.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太阳)。

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尽”)这个字读什么? jìn 再读。

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尽”是什么意思?(消失)
3.太阳怎样?
“依山尽”是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见了。

4.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试着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5.指导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

(师范读、指读、齐读)
(二)理解“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7)
1.看到黄河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河?
2.练说:我看到的黄河。

(奔腾不息)(波涛滚滚)……
3.(课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涛滚滚的黄河,会流入哪里?
指名答:黄河流入大海。

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诗句:百川东到海。

前后位讨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练读:黄河/入海流。

( 表现出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气势 )
(三)理解“欲穷千里目”(课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穷”是什么意思?(穷尽)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宽阔。

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

说说“欲穷千里目”的意思
练读:欲穷/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10)
1.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

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在2楼的位置看得远,还是在10楼的位置看得远。

)所以说——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板书:登高望远)
2.“更上一层楼”这里表示“再、又”。

谁来为“更”组词?
3.谁来试着说一说“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4.两句诗中的千里和一层都是都是真实的数字吗?不确切,我们把它叫做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和更上两个词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不仅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会望的远的道理,同时激励我们不断攀登高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5. 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

师: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楼上,还常常被人们用在学习,工作等地方来鼓励别人。

(课件出示11)
6.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

(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朗读古诗)
练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感情朗读、当堂背诵(课件出示12)
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的读一读。

1.确定感情基调
2.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3.朗读。

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4.感情朗读。

《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表达了不凡的胸襟抱负,和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诗。

小结:山衔落日水流入海,这是多么气势磅礴的山水图啊!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得精神,有高瞻远瞩胸襟的同学们,让我们也铭记这首诗,让他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也乐观进取,更上一层楼
五、拓展延伸,编曲歌唱(课件出示13)
如此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听一听它改编成歌曲后,是怎样的?(播放歌曲)同学们课下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试着改编成歌曲听一听!
六、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

看,它们是谁?
1.了解笔画笔顺
2.交流识记字形。

3. 指导书写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4.开始练字。

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个别作业展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