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被忽视的原因
美术学专业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缺失表现和成因研究

美术学专业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缺失表现和成因研究
美术学专业学生在色彩创作能力方面存在一些缺失表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学生在选择色彩方面的能力较差。
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色彩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或情感。
在作品中使用了过多或过少的色彩,导致作品表现力不强,色彩效果较差。
一些学生在色彩搭配方面的能力也较弱。
他们可能无法合理地搭配不同色彩,导致作品色彩过于单一或杂乱无章。
这使得作品缺乏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一些学生在色彩表达方面的能力也存在缺失。
他们可能无法有效地运用色彩来传达情感或表达主题。
缺乏对色彩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使得作品缺乏独特性和个性化。
针对这些缺失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成因可以解释其中的原因:
色彩感知能力的不足是导致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色彩感知是色彩创作的基础,它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和把握色彩的特点和变化。
一些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较差,无法准确地感知和理解色彩,导致在创作中色彩的选择和运用不准确。
缺乏实践经验也是导致学生色彩创作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色彩创作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机会进行实践和创作,导致他们的色彩创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美术学专业学生在色彩创作能力方面存在一些缺失表现,这主要是由于色彩感知能力的不足、知识储备不足和缺乏实践经验等因素造成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色彩创作能力,应该通过提高色彩感知能力、加强色彩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色彩创作能力。
论传统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

文/ 路 琼 内容提要:本文从绘画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论述了色彩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性,并以绘画品评中的“随类赋彩”为中心考察传统中国绘画中所特有的色彩观念,指出色彩在传统中国绘画中超越物类色彩的伦理观念,进而剖析了色彩与水墨在传统中国绘画发展历史进程中互为进退的交替过程。
关键词:传统绘画;随类赋彩;色彩观念;水墨论传统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相对于中国绘画研究中的水墨问题,色彩的问题却没能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考察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我们方知,中国绘画的色彩问题远较水墨、笔墨等问题为早,并且曾经是中国绘画创作和品评中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
从绘画创作方面来说。
在中国古代,中国画又叫作“丹青”。
唐代诗人杜甫就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1]可见中国画本来是很重视色彩的。
从历史遗留物来看,远在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已经有了较为复杂的色彩,而战国时期和西汉时色彩斑驳的帛画、辽阳棒台子汉魏墓壁画如《车骑图》等,更是运用了朱、赤、黄、绿、白、赭、黑等多种色彩,可谓是五彩缤纷;隋代展子虔的重彩青绿山水《游春图》,唐代称为“大小李将军”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辉煌的山水画,以及五代黄筌鲜艳夺目的花鸟画等,都是历代流传下来的中国绘画重视色彩的有力证明。
传统中国绘画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异常丰富的色彩系统,以至于到明代杨慎时提出了“画家有七十二色”说法。
[2] 而从绘画品评而言,东晋顾恺之在其具有第一部划时代意义的、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关于中国画创作和品评的理论—“六法”论中,就把“随类附彩”作为其中的法则之一提出来。
“随”,当为“隋”,古代两字通用。
隋,《说文》《广韵》均解释为裂肉,引申为“分”,“随类”就是“分类”。
同时,“随”又可以解释为顺、依,“随类”也就成为依据不同的对象而进行归类的意思了。
[3]“随类附彩”就是要求作画时依据所描绘对象的“类”来填充颜色,用颜色将不同“类”的物象区别开来。
美术学专业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缺失表现和成因研究

美术学专业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缺失表现和成因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术的需求越来越大,美术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色彩是美术作品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可以传达情感、表达观点、引起共鸣。
在美术学专业学生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同学在色彩创作能力方面表现较为薄弱。
本文将围绕着美术学专业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缺失表现和成因展开研究,以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缺失表现1.色彩搭配较为单一在学生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色彩搭配较为单一的情况,有的同学只擅长使用某一种颜色,而对于其他颜色的运用则显得比较生疏。
2.色彩过于杂乱另一些同学则在作品中运用色彩过于杂乱,使整体作品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统一的色彩调性和视觉冲击力。
3.色彩不够丰富有的同学虽然擅长使用多种颜色,但是在运用色彩时显得不够丰富,缺乏对色彩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使作品显得比较单调。
4.色彩表现力不足有的同学在运用色彩时缺乏表现力,使得作品缺乏情感的表达和个性化的特点。
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学生色彩创作能力存在着一定的缺失,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其中的成因。
二、成因研究1. 教育体系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到美术教育的体系是否对学生的色彩创作能力有所限制,是不是在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和表现方面做得不够好。
2. 学生个人原因我们还需要了解学生个人的原因是否对色彩创作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学生对色彩的理解、体验和表现是否存在着偏差。
3. 艺术环境学生所处的艺术环境也会对他们的色彩创作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学校的教学环境、美术活动的丰富程度等。
4. 教师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多的指导和帮助,是否对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引导。
通过以上几点成因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缺失问题,并在今后的教学和培养过程中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调整。
三、解决方法1.重新规划教学内容对于教育体系问题,我们可以对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和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加强对学生色彩感知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创作能力。
浅析中国传统色彩观

浅析中国传统色彩观摘要:中国画的用色在魏晋时期就开始出现,早在谢赫的“六法”中就有“随类赋彩”的用色观念,“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其所承载的中国画美学特征上千年,而色彩作为笔墨的辅助,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西方绘画思想融汇的新时代,分析研究中国画传统的色彩观对中国画色彩的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美学,色彩观中国的色彩艺术通过“写意”以“参赞自造化”色彩审美观,色彩美学观与中国哲学观相通从《易经》开始“意”被看作是万物内部的本质,圣人“立象以尽意,得意而记象”,明代五履认为:“画虽状形主乎意”,这些种种都可以看出中国画中”意”的精神所在,所以虽然中国画中有“随类赋彩的概念”但这种色彩是有主观意义上的处理,随类赋彩却不失“意”的精神观念,“色”也是被当作纯粹的视觉对象而产生,《孟子·告子》中认为“目之色有同美焉”,老子的《道德经》中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之“五色”指美丽的五彩颜色。
固定的色彩与理想色彩结合成多样的符合中国人审美的色彩它们在色彩自身的关系中不断的发生并组构成一个色彩表现体系,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春秋之前称色彩为“玄黄”,春秋战国到隋唐的色彩哲被哲学家和普通人称为“五色”为“丹青”的说法在孔子、老子的著作中多次出现。
而“五色”的具体名称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我们的祖先把观察自然的景色,整合形成中国传统的色彩美学,建构了以赤、黄、青、黑、白与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对应起来便构成了中国画的用色渊源,这些色彩也构建起中国画设色的基本体系。
中国画用色的传承与演变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色彩体制的初创,色彩在中国画中的运用开始可上溯到新石器时期,最初尝试应是在彩陶文化中绘制纹样以及岩画图案,汉代要求色彩绘制在形象表达上能够应物象形,在汉代时的陶器、帛画、漆画中可以看到赭、红、蓝、灰、石绿、钛白、黑、金等色彩的运用。
隋唐时期中国画色彩体制得到的完备,同时色彩中心也开始失落,中国古典色彩绘画体制已在魏晋南北朝中完成了山水、人物和花鸟画的语言建设而当这种语言达到了在绘画中的观念、工具、材料等限度内相对饱和时一种失掉“色彩”的语言“水墨”正在出现并占据主流。
美术学专业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缺失表现和成因研究

美术学专业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缺失表现和成因研究美术学专业学生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其色彩表现能力一直备受关注。
现实中不少美术学专业学生在色彩创作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失表现,这成为了制约他们艺术成长的一个障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美术学专业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缺失表现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1、色彩运用单一、呆板在学生的色彩创作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色彩运用单一、呆板的现象。
一些学生在画作中只使用少数几种颜色,缺乏对色彩的丰富运用和组合。
一些学生在色彩运用上显得呆板生硬,缺乏表现力和活力。
2、色彩对比欠缺在学生作品中,色彩对比常常欠缺。
学生作品整体色调单一,缺乏鲜明的对比色,导致画面平淡乏味。
即使有对比色的运用,也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表现得很生硬。
3、色彩表现力不足一些学生的色彩表现力不足,难以表达画面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他们对于色彩的运用缺乏细腻和灵活性,画面的表现力不够强烈,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通过色彩语言进行有效的表达。
1、色彩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美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色彩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是造成色彩创作能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们对于色彩的基本属性、配色原理、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创作中难以准确把握和运用色彩。
2、缺乏对色彩的感性认识和理解一些学生缺乏对色彩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无法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通过色彩表现出来。
他们对色彩的反应较为生硬,无法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色彩相融合,导致作品缺乏灵性和表现力。
3、缺乏观察和实践一些学生缺乏对色彩的观察和实践,无法从生活中对色彩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表现。
他们往往停留在课堂理论层面,缺乏对色彩在实践中的独特表现和作用的认知。
4、审美素养不高美术学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对色彩创作能力也有着重要影响。
一些学生对于艺术感知和鉴赏能力欠缺,无法从色彩作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导致在创作中无法准确把握和运用色彩。
5、缺乏创新意识一些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较为依赖老师指导和教条,缺乏对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浅谈中国画色彩问题研究

浅谈中国画色彩问题研究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画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喜爱。
然而,对于中国画的色彩问题,至今仍是人们所热议的一个议题。
众所周知,中国画色彩特点是淡雅、含蓄、内敛,但具体如何去表现这种色彩,在实践中往往碰到了很多难题。
下面我将从中国画色彩的表现手法、色彩搭配和材料使用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深入探究中国画色彩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中国画色彩的表现手法中国画是一种以线条和色彩的表现来表达美感的艺术形式,因此在表现色彩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
传统的中国画以“墨色为骨,水墨为体,白为填充”为主要特点。
因此在中国画中,黑白两色极其重要。
但是也有很多中国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加入了适量的色彩,以产生更的丰富色彩效果。
这种色彩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浓淡变化法。
中国画以水墨色彩为主,经常是采用浓淡相间的方式表现画面,这种方法也称之为“水墨渲染法”。
这种色彩表现方法体现了中国画中深浅明暗的变化。
2、简洁明快法。
这种手法比较适合表现简练的画面,以线为基础,在线条和重点部位之间采用不同的颜色,使画面显得生动而富有冲击力。
3、应景随意法。
这种表现手法更为随意,一般适用于清新明朗的主题,如山水、花鸟等,不需要严格的明暗和色相处理,与自然场景进行对应,以产生一种恰到好处的颜色美感。
以上三种色彩表现手法都是中国画中常见的方法。
在绘制过程中,艺术家需要根据画面的主题和表现手法,选择相应的色彩表现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突显中国画的审美特色,而且也能为画面增加新奇有趣的效果。
二、中国画色彩的搭配中国画的色彩搭配十分重要。
传统的中国画主要采用“五色”为基础,即黑、白、红、黄、绿五种颜色。
根据传统的理论,五种颜色互补,可以组合出无数美妙的色彩效果。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艺术家还需要根据画面所需要传达的戏剧效果、氛围感以及自己的艺术想象力,适时进行色彩的变化和搭配。
最基本的五色搭配,是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配色方式,如红黄搭配、黑绿搭配、白红搭配等。
传统颜色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性

I
传统 颜色 在 中国画教 学 中的重 要性
张 导 曦
摘要 :中 国传 统 绘 画 作 品 历经 千 百 年 仍 然 焕 发 着 不 凡 的神 采 ,仍 然 保 存 色 彩 浓 丽 厚 重 ,进 一 步 证 实 天 然矿 物 质材 料 的 稳 固 不 变 性 。 因 此 ,我 们 应 该 重 视 传 统 矿 物 质 颜 色 的 传 授 ,让 学生 们 能较 好 地 掌 握 和
运 用 矿 物 质颜 色 。
关键 词 : 中 国 画教 学
传 统 矿 物质 颜 色
工 笔 重 彩
当 前 , 在 中 国 的 美 术 ( 术 ) 院校 中 国 画 系 ( 艺 专 业 ) 的 教 学 里 , 存 在 一 个 非 常 薄 弱 的 环 节 , 那 就 是 忽 略 了对 中国 画传 统 矿 物 质 颜色 运 , 的传 授 。 } } j 究 其 因 : 一 生 产 天 然 矿 物 质 颜 色 和 金 属 颜 色 的 厂 是 家 为数 不 多 ;: 天 然 矿 物 质 材 料 昂贵 ;三 是 天 然 矿 物 二是 质 颜 色 使 用 起 来 较 为 麻 烦 , 不 如 锡 管 装 颜 色 方 便 。 所 以 中 国 画 传 统 的 矿 物 质 颜 色 和 金 属 颜 色 的 运 用 往 往 被 忽 视 , 久 而 久 之 使 用 方 法 也 渐 渐 失 传 , 学 生 们 到 了 毕 业 还
染 兼 用 。 伞 画 旱 赭 红 色 调 , 突 出 的 朱 红 、 土 红 显 示 出 既
权 、 蜀 主 刘 备 、晋 武 帝 司 马 炎 、陈 文 帝 陈 茜 、陈 废 帝 陈
伯 宗 、 陈 宣 皇 帝 陈 项 、 陈 后 主 陈 叔 宝 、 北 周 武 帝 宇 文 邕 、 隋 文 帝 杨 坚 、 隋 炀 帝 杨 广 。 在 表 现 技 巧 方 面 , 线 条
美术学专业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缺失表现和成因研究

美术学专业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缺失表现和成因研究
色彩是美术创作的重要元素,对于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色彩创作能力是必
不可少的。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许多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在色彩创作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和
缺失。
本文将探讨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缺失表现和成因。
1. 缺乏颜色感知能力。
很多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无法准确地感知和区分颜色,容易将
不同的颜色混淆,或者无法描述出颜色的特征和特性。
2. 色彩组合不协调。
许多学生在进行色彩组合时难以正确地搭配颜色,并且不懂得
选择适合的色彩搭配方案,导致作品整体效果不佳。
3. 色彩应用不丰富。
有些学生只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颜色来进行创作,缺少对各类颜
色和色调的了解和运用,导致创作作品缺乏丰富性和深度。
1. 缺乏对色彩的基础认知。
学生在美术课程中没有系统地学习相关的色彩知识和技术,往往容易产生色彩方面的问题。
2. 缺乏实践体验。
很多学生在色彩创作方面缺乏实践经验,没有通过实际练习来提
升自己的色彩能力,从而难以在实际创作中运用和运用色彩。
3. 缺乏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在色彩创作中往往没有很好地观察和分析外界的色彩
环境和现象,因此对色彩的理解和应用都显得比较肤浅。
三、提升学生色彩创作能力的建议
2. 加强实践环节。
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和练习,加深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色彩创作习惯。
3. 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加注重观察和分
析外界的色彩现象和环境,并将这种观察和分析能力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遍体鳞伤的小男孩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同学们在对这些照片或付之一
笑、或心生怜悯、心情沉痛的同时 ,对丑的、恶的事物产生了厌恶感、排斥感。 在讲新闻摄影时 ,笔者让同学们观看这样一系列照片 :一个工厂排出的
8. http :/ / skz. changning. sh. cn/ study/ sheying/ jslw/ html/ zfd01. htm ,2004. 5. 7
论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被忽视的原因
祁国荣
(天水师范学院 甘肃天水 741001)
摘要 :色彩是绘画中流动的生命 ,是绘画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 应用的一个高峰 ,如张彦远所言“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在异彩纷
在讲授“前景与背景的安排”时 ,笔者让同学们观看这样一组照片 :在一 个简陋的教室里 ,一个班的同学纷纷送给教师自制的贺卡 ,庆祝教师节的来 临 ;一个只有二十多人的农村小学正在举行升旗仪式 ,有一个小女孩坐在学 校的土墙上渴望地看着。通过分析这些画面的背景 ,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信 息 ,例如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这些背景虽然不是画面的主体 ,但是具有 烘托主体、点明主题的重要作用。在使同学们明了背景的作用时 ,笔者请同 学们对比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 ,从而激发同学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习环 境 ,从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
参考文献 :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1996. 121 2. 姚君喜著. 审美与艺术研究.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3. 51 3. 李艺、刘新成等著. 影视艺术传播与审美.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 ,2001. 121 4. 张亚杰著. 广告摄影教程.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71 5. 张苏中编著. 广告摄影教程.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11 6. 张西蒙编著. 广告摄影.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91 7. 盛希贵编著. 新闻摄影教程.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61
笔者在讲授暗房技术时 ,介绍一些新颖独特的暗房技巧 ,进而使学生产 生浓厚兴趣与创新意识。学生在实习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暗房技术 ,制作
出了一些效果独特的照片 ,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 成 ,产生再创造的欲望。学生只有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才能启动创新 意识 ,才能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拍摄摄影作品时 ,我要求同学不要 仅仅满足于拍得清楚 ,而且要构思新颖 ,角度独特 ,运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技 巧来创作。同学了解后 ,也运用了一些新颖的手法创作了一些作品。创新 还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相关知识 ,才能有所发展 ,有所创新。正如牛顿说 的“, 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例如 :学习印、放相片时 ,同学 们常记不住底片和相纸的方向 ,后来一位同学总结出了“光面对光源”的法 则 ,意思是底片的反光面和相纸有光泽的药膜面对着放大机或印相机的光 源 ,既形象又简单好记。实践操作能力要明确要求 ,掌握步骤 ,及时总结 ,反 复训练。另外 ,还要养成检索信息的习惯 ,既要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 ,又要 做到不迷信权威 ,敢于质疑“, 学贵质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位置 。
人画因其“人品高则气韵不得不高 ,气韵高则生动不得不至”。这种
中国绘画 ,古称“丹青”。丹青是从战国时的五行色理论中提取 评判标准的确立 ,为文人主导画坛奠定了基础 。
出来并指代绘画的 。汉代王延寿曾说 “, 杂物奇怪 ,山神海灵 ,写载
在这种美术一元发展的格局中 ,中国画坛形成了以文人画的宗
滚滚黑烟将天空熏得暗无天日 ;一只青蛙蹲在一条翻肚皮的死鱼身上 ;一个 外国秃头女孩在接受化疗 ,她是核泄露的受害者 ;一棵光秃秃的树枝上挂满 了五颜六色的塑料袋 ;天安门一角 ,风将花花绿绿的食品包装纸吹得漫天飞 舞 ……这些新闻照片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到破坏 ,笔 者让同学们思考 :我们兰州的环境怎么样 ? 而后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观 察 ,看看什么地方环境最差 ,为什么会这么差 ,从而使同学们建立“环境保护 从我做起”的观念。
五、在摄影教学中完成美育素质教育
经过一学期的摄影学习 ,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首先 ,同 学们形成了健康的审美观。同学们不以怪为美 ,不追求不劳而获的生活方 式 ,养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方式。其次 ,培养了同学们的审美感受 力。经过学习 ,同学们可以迅速地从一大堆类似的作品中选择出最美的作 品 ,能对美与不美的对象做出明确的区分。再次 ,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鉴赏 力。通过对大量摄影作品的鉴赏训练 ,使同学们不仅一下子就被美的事物 所吸引 ,而且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 ,并能指出美在何处。最后 ,通过摄影创 作实践 ,还培养了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以及与人合作、探索创新的一系列能 力 ,使素质教育在艺术教育的实践中生根发芽。
在摄影教学中 ,笔者让同学们接触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毛泽东 在井冈山、周恩来会见外国使者、邓小平南巡 ……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是充
满“善”的 ,而社会美的重要内容就是“善”,这些历史人物不是可以大大激发 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吗 !
4. 在摄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一 部人类文明史 ,实质上是一部创造、发明的历史。正是不断创新的精神和物 质成果 ,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推动了人类社会向新的高度不 断迈进。否则 ,人类至今仍将停留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学习摄影既有 相当的实用性 ,又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也能够培养 其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在摄影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社会美的能力。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 的美 ,它包括人体美和人格美。人体美分为三个层次 :色泽美、相貌美、动作 美。人格美表现为内在的心灵美和外在的行为美。社会美以善为核心。
在鉴赏照片时 ,笔者不仅引导同学们从作品的光线、色彩、构图以及抢 拍时机等方面来分析照片 ,同时引导同学们感受照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产 生联想 ,通过对美的、善的或是丑的、恶的行为的肯定或否定 ,最终形成正确 的判断是非的标准。例如赤日炎炎的午后 ,一个孩子在写生 ,他的父亲将一 张报纸举在他的头顶上为他遮阳 ;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妻 ,妻子在给丈夫仔细 地掏耳朵 ;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 ,慈祥的注视着她。这 些亲情的自然流露 ,是我们拍摄的好题材 ,在引导同学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捕 捉感人的瞬间的同时 ,让他们产生对善的、美的事物的认同感。
— 94 —
甘肃农业 2005 年第 5 期 (总第 226 期)
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对大自然的好奇之心 ,继而想去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 然。
为教会同学们欣赏自然美 ,笔者不仅让同学们欣赏图片 ,更让同学们投 入大自然的怀抱 ,到大自然中领略美好事物。笔者给同学们布置任务 :拍摄 五张风光照片。同学们交上来的作品表现了各种各样的主题 ,通过这次活 动 ,同学们对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 ,也发现了它的美丽之处 ! 感觉最深刻的 是 :同学们以前总觉得学校这么小 ,一点也不美 ,但当笔者展示一些同学的 作品时 ,同学们经过仔细辨认 ,才发现那么漂亮的建筑竟然是我们自己的学 校!
色彩 ,是绘画艺术传达情感的重要元素 ,也是绘画语言的重要 人画的概念 ,并和其它画种做了区分 ,这为士人画奠定了基础 。从
组成部分 。在各种绘画艺术语言中 ,色彩是最易与美术接受者之间 此 ,中国传统画在品评上将文人画提到画工画 ,院画之上 ,地位身份
达到共鸣的艺术语言 ,故色彩在世界各国的绘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 也成为评画的事理标准 。“气韵生动”是古代评画的首要标准 ,而文
也是中国画的基本功 ,历代画家 、评论家无不对笔墨加以重视 ,并且 煊丽多彩的色彩艺术世界 。这种色彩理论重视色彩的象征意义精
20 世纪关于中国绘画的四次争论都是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 。但 神内涵和哲学价值 ,将色彩做为哲学意义上的宇宙秩序和范畴来使
是 ,当我们冷静地审视传统时 ,就会发现 ,中国传统绘画有其完整的 认识论 、方法和创作论 “, 笔墨”只是方法论中的部分 ,完整的方法论 不仅包括笔墨论 ,还有章法论和色彩论 ,中国传统绘画对笔墨和章 法的重视不言而喻 ,然而 ,对色彩 (除墨色外其它色彩) 的忽视也是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它使人们沉浸在萧疏淡雅的水墨世界中时 , 也失去了象唐代那样灿烂备至 、煊丽多功能的色彩世界 。
部分 。传统绘画中对色彩的忽视是美术一元发展格局的产物 ,同时 也是对传统的理解不完整造成的 。
关键词 :色彩 ; 忽视 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中 ,人们往往都局限在宋元以来主导 画坛的中国文人画 “, 笔墨”遂成为近代以来学习传统绘画的中心 , 作为艺术表现形式 ,色彩是绘画艺术表现中的基本手段 ,用笔跟墨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打破对创新的神秘感 ,并不只是创造发明、发现世界 上前所未有的东西或原理才叫创新。创新的领域十分广泛 ,涉及到人类生 活的一切方面 ,如 :科学发现 ,工艺、技术、产品发明 ,文学、艺术创作 ,以及与 生产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体制 ,大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 国两制”的实践 ,小至一种新的解题方法或一个新的创意等等。
最常见的艺术品是建筑物 ,在让同学们拍摄建筑物之前 ,笔者先给同学 们欣赏了一些名家名作 ,如关于上海大剧院、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等建筑 的摄影作品 ,然后让同学们阅读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传记 ,了解他的建 筑风格 ,从而理解建筑也是一种艺术。在审美能力提高的基础上 ,再让同学 们进行摄影创作 ,同学们的拍摄水准显著提高。
2. 在摄影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美的能力。艺术美存在于艺术作品 中 ,是反映形态的美。艺术是客观现实生活在艺术创造者头脑中反映的产 物 ,它包括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绘画和雕塑) 、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一般指 戏剧和电影) 、实用艺术 (主要有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