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潘天寿是中国著名的花鸟画家,他的花鸟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笔墨细腻,构图精妙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所用的笔墨异常细腻,往往能把握住花鸟的精微之处,如花朵的
花瓣、蕾和叶片的纹理、鸟儿的羽毛和爪子等。
他的画作中,笔力疏密有致,墨色变化丰富,构图精妙巧妙,使人感受到画面的生动和灵动。
二、色彩丰富,用色鲜艳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所用的颜色非常丰富,他以水墨为主,借助色彩透明度和滤镜的
特性,使得画面中的色彩鲜艳而不失自然,同时也能做到色系的协调和渐进。
他善于用明
暗表现物体的厚重感和立体感,以及空间的深度和距离感。
三、寓意深刻,寓教于乐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中往往富有深刻的寓意性,他不仅是一位技艺娴熟的花鸟画家,
更是一位有着深厚人文情怀的艺术家。
他的画作中往往注重对生活、对自然、对民俗习惯
的真实再现,他通过画中所表现的花卉鸟兽,寄托了他对人生、对思想文化的思考和感悟,使得画作寓意深刻、寓教于乐。
四、形态各异,富有创意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形态众多,既有自然写实的,也有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为基础的
等等,形态和风格多样,但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
他的作品中往往表现出画
家的判断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反映出画家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
综上所述,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具有细腻精美的笔墨、丰富鲜艳的色彩、高超的构图
技巧、深刻的寓意性以及丰富多样的形态等特点,这些艺术特点成为他在中国画坛上至今
享有盛誉的重要因素。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潘天寿是中国现代画坛的大师级人物,以花鸟画而闻名于世。
他的花鸟画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注重表现鸟兽的生动形态。
他追求画面的真实性和立体感,通过精准的线条描绘,给予画作丰富的质感和立体感,使观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鸟兽的形态和特征。
他对于细节的处理非常细腻,善于捕捉鸟兽的瞬间动态,使画作更加生动有趣。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融入了他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他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美。
他懂得观察花鸟的形状、姿态和颜色,善于运用艺术手法将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使画作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传神的形象。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注重画面的色彩运用。
他能够巧妙地运用颜色的对比和层次感,使画作色彩鲜明且丰富,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
他擅长使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创造出丰富的纹理和层次感,使画面更加绚丽多彩。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注重整体的构图和布局。
他善于以简洁、大胆的笔触勾勒出画面的轮廓,注重画面的整体平衡和和谐美。
他擅长通过形体的放大或缩小、重心的安排和对角线的运用来营造动感和节奏感,使画面更加有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善于将中国绘画传统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个性和时代感的花鸟画作品。
他的画作既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审美观念,又借鉴了西方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出现代艺术的风貌和新时代的精神内涵。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具有形象鲜明、色彩丰富、构图精巧和个人风格鲜明等特点。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卓越的绘画技巧,为中国的花鸟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使其在世界艺术舞台上赢得了声誉。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潘天寿(1906-2000)是中国一位著名的花鸟画家,被公认为是20世纪中国花鸟画的宗师之一。
他的画作以独特的风格和技艺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展现了传统中国绘画的精髓和个人创新。
以下将详细探讨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1. 线条的运用潘天寿善于运用细腻而流畅的线条来描绘花鸟的轮廓和细节。
他的线条灵动多变,通过不同的线条组合和笔墨的浓淡变化,呈现出画面的层次感和色彩的丰富度。
他的线条有时强调主体的形态和轮廓,有时则用于表现花鸟的纹理和羽毛的质感,给人以立体感和触觉上的丰富。
2. 墨色的浓淡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以墨色的运用闻名。
他精通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墨色技法,能够巧妙地运用浓墨、淡墨、干墨和湿墨等不同的墨色层次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光影效果。
他的墨色运用恰如其分,既可以表现出花鸟的鲜明色彩,又可以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对比和体积感,使画作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3. 色彩的运用潘天寿在花鸟画作品中大胆地运用鲜艳的颜色和对比鲜明的色彩组合,使画面更加鲜明明亮。
他的色彩运用既能够表现出花鸟的真实色彩,又能够营造出画面的气氛和情绪。
他的色彩运用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既符合传统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又具有现代艺术的独特韵味。
4. 视角的选择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常常选择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呈现,使画面更具有透视感和动感。
他喜欢将花鸟放大并放置在画面的前景中,使之充满屏幕,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这种视角选择不仅能够突出花鸟的形态和特征,使之更加鲜明明亮,还能够为画作赋予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和场景感。
5. 情感的表达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情怀。
他的画作常常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界美妙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他通过对花鸟的细腻描绘和对色彩的精心运用,表达出对自然界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他的花鸟画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技巧,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情感和情感的表达。
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线条的运用、墨色的浓淡、色彩的运用、视角的选择和情感的表达。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潘天寿是中国现代花鸟画大师,他的作品充满着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首先,他的画作具有精致细腻的笔墨和浓艳绚丽的色彩,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绚烂和多彩。
潘天寿注重绘画的质感和层次,通过悉心描绘细节和运用丰富的色彩层次来表现作品的生动和自然感。
他的绘画风格不拘泥于传统传承,而更注重自己的个性和情感的传递。
其次,他的画作不仅仅注重花鸟本身的形象,更注重描摹花鸟的神韵和灵气。
他将花鸟形态与生命力融为一体,通过绘画来表达出一种生命生机和情感的转换。
他的画作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自由散发的美丽神韵。
再次,他的花鸟画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他传承和发扬中国花鸟画的传统技法和审美理念,尤其不断探索将花鸟画与书法、山水等中国传统艺术紧密结合的新方法。
他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艺术灵感,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开辟出了具有中国文化精髓的新路。
总之,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代表了中国现代花鸟画的高峰和风范,充分表达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
他的作品推动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发展和创新,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潘天寿(1896-1967),字宣白,号白石道人,福建省福州市人。
他擅长书法和绘画,尤其在花鸟画领域成就斐然,被誉为“中国花鸟画大师”。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在中国画坛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入手,探讨其在中国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他广泛涉猎中国古代文化,深入研究古代书法、绘画和诗词,尤其对唐宋画家的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他在研究古人作品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潘天寿的作品不仅融合了古代文人绘画的精髓,还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展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擅长用笔墨勾勒出花鸟的形态和神韵,以简洁而富有力度的线条和勾勒出明快轻盈的画面。
他的花鸟画作品非常细腻精致,每一笔每一画都尽显大师的功力。
他在运用笔墨的技法上颇具特色,例如以“一叶慢慢画,一枝不成心”来形容他的画作,表现了他对笔墨运用的精湛功力和对花鸟形态的精准把握。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他善于捕捉自然界花鸟的神韵和意境,通过笔墨的运用将其生动地表现在纸上。
他的花鸟作品常常活灵活现,仿佛要跃然而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他尤其擅长表现花鸟的情趣,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如画中的鹤、孔雀、牡丹等都表现出了生动的情态和优美的姿态,充分展现了潘天寿对花鸟的深刻感悟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承载着他深厚的人文情怀。
他的画作不只是简单的描绘,而是蕴含着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热忱。
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然界的无限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他尊崇自然,崇尚真、善、美,通过花鸟画作品传达出了对高尚情操和优美精神追求的呼吁。
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成为中国花鸟画史上的瑰宝。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潘天寿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国画家,以其出色的花鸟画作品而著名。
他的画作通过对自然万物的深入观察和对艺术形式的洞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点。
首先,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他笔下的花鸟,在形式上由于继承了传统的画法,常常呈现出古雅、瑰丽的气质。
此外,他的作品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涵盖着传统文人的风雅之气、古代绘画的神韵以及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等等。
可以说,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次,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具有精妙的构图和技法。
他在画作中的花鸟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姿态优美,画面组合自然流畅、富有变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构图、颜色和笔墨等方面的技巧,使画面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韵味。
这些技法运用灵活,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质感,都显示出极为精湛的水平。
第三,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通常表现出深沉的思想内涵。
他尤其重视花鸟画所体现的生命和形式的和谐,他的笔墨和形态都表现出对万物的深情和敬畏之心。
这种从艺术到哲学的跨越式思考,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技巧表现,更多地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关爱。
他的作品赋予了花鸟以人之情感,抒发了对生命的偏爱之情。
第四,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他的花鸟画作品中常常采用精准的构图、富有变化的色调以及具有诗意的笔墨,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已成为其画作的独特特征。
他的作品集成了传统艺术和现代的观念和技巧,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综上所述,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表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具有精湛的构图和技法,呈现出深沉的思想内涵,以及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这些艺术特点都使得他的花鸟画作品在中国画坛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中国画史上的佳作,也是国际艺术市场上备受钟爱的经典。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潘天寿是中国画界的重要人物,以其花鸟画作品著称于世,其作品风格唯美淡雅,极富诗意与抒情,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一、自然意境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富有自然意境,他对于大自然的细致观察与独特感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从潘天寿的花卉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所画的花卉精致逼真,用笔具有鲜活感,选择的颜色也极具层次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丽享受。
同时,他的鸟类作品中同样具有自然意境,使得观者不仅可以从画中感受到美,也能感悟到自然的美妙。
二、纤细细腻的笔墨潘天寿的作品中,笔墨纤细细腻,用笔轻柔而有力,既有意境也有画似雕刻的形态美感。
他的作品以线条勾勒轮廓,通过细微的笔墨变化来表达各种自然表现,如草物的茂盛、花卉的娇嫩等。
同时,他的作品中还有丰富的贴近生活的细节,如水滴、露珠、昆虫的画法,表现出强烈的笔墨艺术魅力,使观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用心与精湛技艺。
三、色彩和谐美妙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在色彩运用上,具有和谐美妙的艺术特点。
他的花鸟画作品中,用色上不拘泥于传统,不但可表现出花卉的色彩姿态,还能与它们所处的环境相呼应,宛如生机勃勃的一团色彩性的春光,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四、抒情手法的运用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在抒情手法的运用上,也极富特色。
他常常以花鸟的生命活力与形态美为表现方式,将自然界中的形象转化为抒情的表达对象,以寓情于景、谐情于形,将人文思考与自然审美相统一。
这种抒情手法,使得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充满深情而有文化内涵,也启迪了读者实践时懂得依靠自然界美的灵感。
总之,潘天寿的花鸟画作品在艺术特点上以自然意境、纤细细腻的笔墨、色彩和谐美妙以及抒情手法的运用为主要特征,既有传统又不失时代气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论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潘天寿是中国现代花鸟画领域的泰斗级艺术家,他的花鸟画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而著称。
以下是关于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的讨论。
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之一是他熟练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
他对中国传统画法的研究深入而透彻,吸取了大量传统花鸟画家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
潘天寿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传统的毛笔描绘和水墨表现,以及对传统的主题和题材的传承。
他的作品中的花鸟形象栩栩如生,线条清晰而流畅,展现出了传统笔墨的魅力和神韵。
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另一个艺术特点是他对色彩的运用。
潘天寿善于运用鲜艳明快的色彩,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他巧妙地运用明暗对比和色彩交融的技巧,使得花卉和鸟类的色彩变得丰富多彩,展现出了异彩纷呈的效果。
他对色彩的诠释独特而独到,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界色彩变化的深刻观察和体会。
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还包括他对构图和造型的精确把握。
潘天寿擅长捕捉自然界中花鸟的瞬间动态,将其凝聚在画面中。
他画面中的花鸟形象栩栩如生,动感十足,给人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感。
他的构图饱满而富有节奏感,画面的布局和结构合理,使得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和谐和平衡感。
他对画面空间的运用也非常巧妙,通过运用对比和层次感,使花鸟立体感和空间感得到了突出。
第四,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在他对细节的精心处理。
他对花鸟的细节描绘非常细腻,每一根羽毛、每一片叶子都能够看到他精湛的绘画技艺。
他对画面细节的处理仔细入微,给予每一个部分以平衡和恰到好处的注意力,使得整个作品显得精巧而完美。
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还包括他对情感的表达。
潘天寿通过绘画表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生命力和情感,使人在欣赏之余也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他通过对自然界中花鸟的描绘,展现了对生命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潘天寿花鸟画作品的艺术特点可以说是综合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独特的色彩表现,精准的构图和细节处理,以及情感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风格,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现在估且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所表现的技法形式,作一相对的比较,或许可以稍清楚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之所在。
东方统系的绘画,最重视的,是概括、明确、全面、变化以及动的神情气势诸点。
中国绘画,尤重视以上诸点。
中国绘画不以简单的“形似”为满足,而是用高度提炼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经过画家处理加工的艺术的真实。
其表现方法上的特点,主要有下列各项:一、中国绘画以墨线为主,表现画面上的一切形体以墨线为主的表现方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基本的风格特点。
笔在画面上所表现的形式,不外乎点、线、面三者。
中国绘画的画面上虽然三者均相互配合应用,然用以表现画面上的基础形象,每以墨线为主体。
它的原因:一、为点易于零碎;二、为面易于模糊平板;而用线最能迅速灵活地捉住一切物体的形象,而且用线来划分物体形象的界线,最为明确和概括。
又中国绘画的用线,与西洋画是的线不一样,是充分发挥毛笔、水墨及宣纸等工具的灵活多变的特殊性能,经过高度提炼加工而成。
同时,又与中国书法艺术的用线有关,以书法中高度艺术性的线应用于绘画上,使中国绘画中的用线具有千变万化的笔墨趣味,形成高度艺术性的线条美,成为东方绘画独特风格的代表。
西方油画主要以光线明暗来显示物体的形象,用面来表现形体,这是西方绘画的一种传统技法风格,从艺术成就来说,也是达到很高的水平而至可宝贵的。
线条和明暗是东西绘画各自的风格和优点,故在互相吸收学习时就更需慎重研究。
倘若将西方绘画的明暗技法照搬运用到中国绘画上,势必会掩盖中国绘画特有的线条美,就会失去灵活明确概括的传统风格,而变为西方的风格。
倘若采取线条与明暗兼而用之的用法,则会变成中西折中的形式,就会减弱民族风格独特性与鲜明性。
这是一件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事。
二、尽量利用空白,使全画面的主体主点突出人的眼耳等器官和大脑的机能,是和照相机、录音机不同的。
后者可以同时把各种形象声音不分主次、不加取舍地统统记录下来,而人的眼睛、耳朵和大脑却会因为注意力的关系,对视野中的物体和周围的声音加以选择接受。
人的眼睛无法同时看清位置不同的几件东西,人的耳朵也难以同时听清周围几个人的讲话,这是因为大脑的注意力有限之故。
比如,当人的眼睛注意看某甲时,就不注意在某甲旁边的某乙、某丙,以及某甲周围的环境等等;注意看某甲的脸时,就不会注意看某甲的四肢躯体。
人的眼睛在注意观看时,光线较暗的部分也可以看的清清楚楚,不注意观看时,光线明亮的部分也会觉得模模糊糊。
故人的眼睛,有时可以明察秋毫,不时可以不见舆薪。
这全由人脑的注意力所决定。
俗话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就是对人类这种生理现象的极好概括。
注意力所在的物体,一定要看清楚,注意力以外的物体,可以“视而不见”,这是人们在观看事物时的基本要求和习惯。
中国画家作画,就是根据人们的这种观看习惯来处理画面的。
画中的主体要力求清楚、明确、突出;次要的东西连同背景可以尽量减略舍弃,直至代之以大片的空白。
这种大刀阔斧的取舍方法,使得中国绘画在表现上有最大的灵活性,也使画家在作画过程中可以发挥最大的主动性,同时又可以使所要表现的主体点得到最突出、最集中、最明豁的效果。
使人看了清清楚楚、印象深刻。
倘若想面面顾及,则反而会掩盖或减弱了主体,求全而反不全。
比如画梅花,“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那就只画两三枝,梅花是梅花,空白是空白,既不要背景,也可不要颜色,更不要明暗光线,然而两三枝水墨画的梅花明豁概括地显现在画面上,清清楚楚地印入观者的眼睛和脑中,能够画出这两三枝梅花是赏心的,这样也就尽到画家的责任了。
又例如黄宾虹先生晚年的山水,往往千山皆黑,乍一看,竟是黑到满幅一片。
然而满片黑中往往画些房子和人物,所画的房子和房子四周却都是很明亮的。
房子里又常画有小人物,总是更明亮。
人在重山密林中行走,人的四周总是留出空白,使人的轮廓很分明,故人和房子都能很空灵的突出。
这就是利用空白使主题点突出的办法。
黄先生并曾题他的黑墨山水说:“一炬之光,通体皆灵”,这通体皆灵的灵字,实是中国绘画中直指顿悟的要诀。
三、中国画独特的符合观众欣赏习惯的色彩处理中国画的设色,在初学画时,当然从随类赋彩入手。
然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就需熟习颜色搭配的方法。
《周礼.考工记》说:“设色之工:画缋锺筐慌。
画缋之事,什五色……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
”这种配色的方法,是从明快对比而来。
民间世艺人配色的口诀,也从以上的原则与所得经验相结合而产生,如说“红配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宠黄,胜增光”,“白比黑,分明极”。
等等。
这种强烈明快的对比色彩,像汉代重色的壁画,就是如此用的。
印度古代重色佛像,也是这样用法,可说不约而同。
又中印两国,在古代的绘画中,除用普通的五彩之外,还很喜欢用辉煌闪烁的金、银色。
这可以说是五彩吸引人的伟力,也可说是符合人民喜欢光明愉快的色彩特性。
故中国画家对于颜色的应用,根据上项的要求,只须配合得宜,不必呆守着对象实际的色彩。
吴缶庐先生喜用西洋红画牡丹,齐白石先生喜用西洋红画菊花,往往都配以黑色的叶子。
牡丹与菊花原多红色,但却与西洋红的红色不全相同,而花叶是绿色的,全与黑色无关。
但因红色与墨色相配,是一种有力的对比,并且最有古厚的意趣,故叶子就配以墨色了,只要不损失菊花与牡丹的神形俱到就可。
这就是吴缶庐先生常说的:“作画不可太着意于色相间”,是为东方绘画设色的原理。
此也即陈简斋“墨梅诗”所说的:“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的意旨。
故此中国的绘画,到了唐宋以后,水墨画大盛,中国画的色彩趋向更其简炼的对比——黑白对比,即以墨色为主色。
我国绘画向来是画于白色的绢、纸、壁面等等之上,古代就是如此。
孔夫子说:“绘事后素”,可为明证。
白是最明的颜色,黑是最暗的颜色,黑白相配,是颜色中一种最强烈的对比。
故以白绢、白纸、白壁面,用黑色水墨去画,最为明快,最为确实,比用其他颜色在白底上作画,更胜一层。
又因水与墨能在宣纸上形成极其丰富的枯湿浓淡之变,既极其丰富复杂,又极其单纯概括,从艺术性上来讲,更有自然界的真实色彩所不及处。
故说画家以水墨为上。
中国绘画的用色常力求以单纯概括而胜复杂多彩,与西方绘画用色力求复杂调和、丰富、细微、讲究真实性,有所不同,这也是形成东西绘画风格不同的很重要的一点。
四、中国画独特的符合观众欣赏习惯的明暗处理人们在看一件感兴趣的东西时,总力求看的清楚、仔细、全面。
当视力不及时,就走近些看,或以望远镜放大镜作辅助;如感光线不足,就启窗开灯或将东西移到明亮处,以达到看清楚的目的。
台上演戏,因为观众总想看的越清楚越好。
所以不论所演的剧情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都必须把满台灯光开得雪亮,让不同座位的观众都看清楚,才能满足全场观众的要求。
倘说演《三叉口》,将全场的电灯打暗来演,演活捉张三,仅点一支小烛灯来演,那观众还看什么戏。
老戏剧家盖叫天说:“演武松打虎,当武松捉住了白额虎而要打下拳头时,照理应全神注视老虎;然而在舞台上表演时却不能这样,而要抬起头,面向观众,使观众看清武松将要打下拳头去时的颜面神气。
否则,眼看老虎,台下的观众,都看武松的头顶了。
台上的老虎,不是活的,不会咬人或逃走的。
”这末一句诙谐的语句,真是说出了舞台艺术上的真谛。
事实是事实,演戏是演戏,不可能也不必完全一样。
这是艺术的真实而非科学的真实。
中国画家,画幅湘君、画个西子,为观众要求看得清清楚楚起见,全身上无处不亮,也可以说是极其合理的。
画《春夜宴桃李园图》,所画的人物与庭园花木的盛春景象,清楚如同白天,仅画一枝高烧的红烛,表示是在夜里,也同样可以说是极其合理的。
是合于观众的欣赏要求的。
然而,中国绘画是否完全明暗呢?不是的,比如,中国传统画论中,早有石分三面的定论,三面是指阴阳面与侧面而说,阴阳就是明暗。
不过明暗的相差程度不多,而所用的明暗,不是由光源来支配,而是由作家根据画面的需要和作画的经验来自由支配的。
例如画一支主体的树,就画得浓些,画一枝客体的树,就点得淡些;主部的叶子,就点得浓些,客部的叶子,就点得淡些。
因为主体主部是注意的部分,故浓;客体客部是较不注意的部分,故淡。
这就是使主体突出的道理。
又如,前面的一块山石画得浓些,后面的一块山石,就画得淡些,再后面的山石,又可画得浓些,这是为使前后层次分明,使全幅画上的色与墨的表现不平板而有变化了罢了。
故中国绘画在是明暗观念与西方绘画中的明暗观念是不一样的。
西方绘画,根据自然光线来处理明暗,画月夜象月夜,画阳光象阳光,这对于写实的要求来说,是有它的特长的,也由此而形成西方绘画的风格。
然中国绘画对于明暗的处理法,不受自然光线束缚,也有其独特的优点,既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又与中国绘画用线用色等等方面的特点相协调,组成中国绘画明豁概括的独特风格,合乎艺术形式风格必须多样化的原则。
五、中国画独特的符合观众欣赏习惯的透视方法对于从事绘画的人来说,透视学是不可不知道的。
但是全部的透视学,是建立在假定观者眼睛不动的基础上的。
虽然人也有站着或坐着一动不动看东西的情况,但是在大多数的场合,人是活动的,是边行边看东西的。
人们在花园里看花、在动物园里看动物,总是一会儿看这边,一会儿看那边,一会儿俯视,一会儿仰视,一会儿又环绕着看,眼睛随意转、身体随意动、双脚随意走,无所不可看。
初来杭州游西湖的人,总想把西湖风景全看遍才满足。
既想环绕西湖看一圈,又想爬上保叔山俯视西湖全景,还想坐船在西湖游览一番......这说明人们看东西,往往不能以一个固定的视点为满足。
这样,焦点透视就不够用了。
爬上五云山或玉皇山的人,由高处俯视和远望,既可看到这边明如满月的整个西湖,又可看到那边飞帆沙岛、烟波无际、曲曲折折从天外飞来的钱江,是何等全面的景象,有何等不尽的气势。
然而用西画的方法却无法把这种景象画下来,在一张画里画了这边就画不了那边。
而中国绘画则可以按照观众的欣赏要求来处理画面,打破焦点透视的限制,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完成。
例如《长江万里图》、《清明上河图》,就好像画家生了两个翅翼沿着长江及汴州河头缓缓飞行,用一面看一面画的方法,将几十里以及几百里山河画到一张画面上。
也有用坐“升降机”的方法,将突起的奇峰,一上千丈,裁取到直长的画幅上去。
如果高峰之后要再加平远风景,则可以再结合带翅翼平飞的方法。
如果要画观者四周的景物,则可以用电影摇镜头的方法,等等。
如果要画故事性的题材,可用鸟瞰法,从门外画到门里,从大厅画到后院,一望在目、层次整齐。
而里面的人物,如仍用鸟瞰透视画法,则缩短变形而很难看,故仍用平透视来画,不妨碍人物形象动作的表达,使人看了还很满意而舒服。
如果是时间连续的故事性题材,如《韩熙载夜宴图》、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无款《洛神赋图》,则将许多时间连续的情节巧妙地安排在一幅画面上,主体人物多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