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
八大山人纪念馆游记

八大山人纪念馆游记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八大山人无疑是一个响亮的名字。
作为明代以来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画作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位于江苏扬州的八大山人纪念馆,则是一个向这位画家致敬的地方。
下面,我将为大家描述这个纪念馆的各种特色和我个人的游览经历。
首先,进入八大山人纪念馆的门口,我看到的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古代门楼。
这个门楼叫做“堂”字形门楼,也就是形似“堂”字的门楼。
门楼正上方是一幅大字:“八大山人纪念馆”。
这座门楼代表着八大山人的家族宅第,被认为是馆内的一件重要文物。
经过门楼,我来到了一个被成排玻璃瓦片铺成的地面的广场。
广场周围,悬挂着一些舞龙灯笼。
这种灯笼呈细长形,两端装有小钩,可以拴在树梢、灯杆等地方。
然后,我来到了馆内,发现这个纪念馆的设计和布局都非常简洁明了。
馆内的陈列物以八大山人的生平和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其中,八大山人的手稿、画册、家谱等文物极为珍贵,成为了我眼中最吸引人的部分。
八大山人是最后一个号“大山人”的画家,其创作包括诗、书、画、印。
在这个纪念馆内,展示了大量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
八大山人擅长绘画,尤其善于肖像和山水画。
他用笔轻细流畅、自由纯熟,画面具有韵律美和情感美,展现出了一个自由、高洁和逍遥的精神风貌。
其中,八大山人画的“天目皿”是最有名的一件作品。
这件作品绘制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十分精美,观赏性极强。
馆内还有八大山人留下的一些手稿和书信。
其中有一部名为《山人文序》的笔记,被大家誉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这本笔记中,八大山人铺开了自己内心的深思和情感,向人们分享他的观点和信仰,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位大师的人生智慧和思考力。
八大山人纪念馆的建筑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景点,那就是一个古代的园林。
这个园林叫做“熙溪园”,有典型的江南园林的特点。
园内的建筑物和池塘都十分优美,尤其是那座园中的水池,一牵着人们就感觉到心旷神怡。
在那里,我还看到了一些古朴的石桥和亭台,这些建筑让我感受到了古时候的风貌和文化气息。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作文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作文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
哇,这天气真是太给力了,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简直就是出
游的好日子!八大山人纪念馆,我来了!
一进门,我就被这些古老的文物给吸引了。
看这画,简直就像
真的山和水跳出来了一样,太逼真了!还有这些古董,虽然看上去
有点旧旧的,但都是宝贝啊,都是历史的见证!
走出展厅,外面有个小花园,还挺不错的。
树荫下有几个人在
聊天,看起来挺悠闲的。
小桥流水,还有个亭子,要是我带本书过来,坐这儿看一天都没问题!
突然,我听到一阵笑声,原来是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玩耍。
看
他们玩得那么开心,我也想加入他们了!这纪念馆不仅仅是个看文
物的地方,还是个让人放松、享受生活的好地方。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该回家了。
回头看看这八大山人纪念馆,
真是个值得一游的好地方!下次还得再来,好好感受下这里的文化气息!。
八大山人博物馆观后感

八大山人博物馆观后感去八大山人博物馆之前,我就特别好奇,八大山人是谁呀?他的画又是什么样的呢?一走进博物馆,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很安静的艺术小天地。
那里的空气好像都带着点古色古香的味道。
我看到了好多八大山人的画。
他画的鸟呀,鱼呀,都特别有趣。
就说那鱼吧,眼睛大大的,看起来有点奇怪,可又特别有神。
感觉那鱼像是在纸上游动,好像下一秒就要从画里蹦出来似的。
我就想啊,八大山人怎么这么厉害,能把鱼画得这么活灵活现呢?还有他画的鸟,缩着脖子,站在树枝上。
那鸟的样子看起来有点孤单,又有点倔强。
我站在画前看了好久,就好像能感受到那只鸟的心情一样。
我猜八大山人在画这只鸟的时候,心里肯定也有着一些特别的想法。
也许他当时也像这只鸟一样,有点孤单,有点不被人理解呢。
博物馆里除了画,还有很多关于八大山人的介绍。
我知道了他原来是明朝的皇族,后来明朝没了,他就出家了。
他的生活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那他的画里肯定也藏着他的这些经历和感受。
在一个小角落里,我还看到了一幅他画的山水。
那山水可不像我们平常看到的山水画那样色彩鲜艳。
他的山水颜色淡淡的,但是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美。
山呀,水呀,就像在雾里一样,模模糊糊的,可又能让人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我闭上眼睛,仿佛能看到自己走进了那幅画里,走在那山水之间,周围特别安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从八大山人博物馆出来,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画。
我觉得八大山人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师,用他的画笔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小世界。
他的画让我知道,原来画画不只是把东西画得像就好了,还可以把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故事都画进去。
我想,以后我再画画的时候,也要像八大山人一样,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放到画里去。
我真的很开心能去八大山人博物馆,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艺术新的认识的大门。
我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再去,再去看看那些神奇的画,再去感受一下八大山人的小世界。
记八大山人之行

八大山人纪念馆之行在上艺术课时,老师经常提到“八大山人”,为了亲身感受“八大山人”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所以趁着五一假期顺便出去放松一下。
还好,那天天气虽然阴沉沉的,但并没有下大雨,相比上次去艺术中心,这次应该可以说是幸运。
八大山人纪念馆位于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青云谱道院内。
所以距离我们学校很远,需要转三路公交才能到达,再加上五一出行的人比较多,这让我们觉得很痛苦,差点就半路折回。
八大山人纪念馆跟我想象中的有点不一样,刚开始还以为跟江西省艺术中心,省博物馆是差不多形式的,就一座孤立的现代化建筑。
到了那里才知道完全就不是那样。
它虽是一座纪念性的博物馆,却有着清幽的环境,是一个非常适合创作的地方。
在那里我们还遇到了一个自称是在那里搞书画创作的人,他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东西,还带我们凭吊了八大山人的“衣冠冢”。
他墓的旁边有一颗参天大树,一年四季枝繁叶茂,且树的枝丫伸展的很长很开,就像一只打大手为朱耷先生遮风避雨。
园林中,森翠竹掩映着以石刻方式展现的八大山人艺术精品的书画碑廊。
八大山人纪念馆那古色古香、曲静幽通、别具意趣的环境让我们流连忘返。
纪念馆内,写形造景的亭台、水榭、假山、小桥、花木、溪流错落有致,相得益彰。
一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就看到《八大山人年表》。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他姓朱名耷,别号八大山,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
他八岁能诗、书、画;十一岁能作青山绿水能悬腕写米家小楷;二十三岁,于进贤介冈灯社剃度为僧,潜心佛学与书画艺术。
纪念馆内有一棵高大的罗汉松,树龄有五百年之久,同时纪念馆内还陈列着许多书画作品。
虽都是临摹在木板上的,但并不影响它的欣赏价值。
其中有一幅大型作品是由6幅画卷拼接而成,过于厅堂的正中央。
在那里可以看到徐渭的《石榴图》、罗牧的《疏林幽涧图》、朱耷的《双鹊大石》等名作。
其中朱耷的《双鹊大石》画面简单,就是由两只乌鹊和一块大石组成,其画作笔墨简省,风格粗犷,逸趣横生。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作文

游八大山人纪念馆作文•相关推荐游八大山人纪念馆作文当代文学家余秋雨先生曾在《文化苦旅》一书中写道:“恕我直言,在我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
幸好它的郊外还有个青云谱。
”他所说的青云谱,正是指今天爸爸妈妈带我来到的八大山人纪念馆一带。
那里真的会有他所说的那么好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识一番。
纪念馆就在不远处了,我环望它的四周,许多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映入眼帘:白色的围墙、深色的砖瓦……让人仿佛回到了那神秘的几百年前,也让我的心情不由得激动起来。
终于来到了期待已久的八大山人纪念馆门口,我好奇地走进了这深藏玄机的雕花圆门,只见馆内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把那刺眼的阳光幻化得十分柔和、温纯,还不时传来一阵清风,令人神清气爽。
我们顺着平整的石板路缓缓走着,看到了八大山人的简介: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请初的杰出画家,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626—1705),享年80岁。
他姓朱名耷,号八大山人。
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
十九岁那年,明亡清立,他避世怀故,一度隐居,削发为僧,开始了充满坎坷、孤寂贫寒的艺术生涯……我看了才恍然大悟——我以前一直以为八大山人是“八个在山里的人”呢。
了解到八大山人的生平之后,我们又继续兴致勃勃地进行观赏。
穿过一座精美的拱形门,出现了许多宽敞的陈列室,其中都陈列着八大山人生前的画作。
那些画作大部分都是描绘松莲石鸟这四个景物的,我还发现,他画中的`鸟与其他人的画法有所不同,那些鸟的眼睛都画得十分奇异、夸张:眼眶很大,眼珠点在眼眶的上边缘,仿佛带着悲愤,原来这充分流露出的是八大山人自己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怨恨。
他画的其他事物也是一样,尤其是他在书画上的落款,把“八大山人”四个字连草写成形似“哭之笑之”的模样,寓意“为故国的沦亡而痛哭,为自己正在苟且偷生而苦笑”。
我不禁对他的豪迈倔强、磊落的个性和傲霜不凋的精神产生敬佩。
从一个盛开着纯洁美丽的荷花塘出来,就算是参观陈列室的终结,来到了站在圆石上的八大山人铜像前。
八大山人景区游后感

八大山人景区游后感八大山人景区游后感近日,我有幸来到上海市郊区游览了八大山人景区。
这里有许多美丽壮观的风景和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让我深受震撼和感动。
以下是我对于此次旅游的八大感受:一、壮美秀丽的自然景观从万亩桃林到芦苇荡,从碧波荡漾的湖泊到雄浑磅礴的山峰,这里的自然景色尽显大自然的雄奇壮美。
特别是山水画中的泉上松、鹫峰笛、破瓢斧等景点,是游客前来的必去之地。
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八大山人景区举办了许多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如万亩桃花节、荷花节、民俗文化节等。
这些活动让游客可以近距离了解并沉浸在这里独特的文化氛围中。
三、浓郁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古代文人八大山人的故居,这里蕴含着许多历史文化的印迹。
从古建筑、文化遗迹到文物陈列,每一个细节都向游客展示了这里的丰厚历史底蕴。
四、高质量的服务及管理景区内的各项服务设施、管理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并保证了游客的安全和出行顺畅。
虽然假日客流高峰期会稍显拥挤,但这并不妨碍游客体验到优越的服务质量。
五、秉持生态旅游理念八大山人景区秉持生态旅游的理念,极力维护生态环境,建立了专业的保护管理机构,并采用了多种环保技术,保持着景区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这也赢得了游客的好评和赞誉。
六、便捷的交通出行作为上海市郊的一处重要旅游景点,八大山人景区的交通便利,游客可选择地铁、公交、自驾等多种方式来到景区。
其中地铁9号线和10号线分别向着景区南北两个方向延伸,非常便捷。
七、多样的食宿选择在景区内及周边区域,有多家酒店、民宿和餐馆,为游客提供了多种食宿选择。
尤其是景区内的咖啡店和餐馆,为游客奉上了美味佳肴和精致的咖啡饮品。
八、回归自然,放松身心在八大山人景区,游客可以避开城市的喧嚣,回归大自然,放松自我,享受休闲时光。
无论是漫步在桃林间,还是闲坐在湖畔,这里都是一个舒适温馨的休闲胜地。
总之,八大山人景区是一个集自然美景、历史文化、文化活动、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里独特的魅力和动人之情,也期待着下次再来这个美丽的地方。
八大山人游记作文

八大山人游记作文第一篇:八大山人游记——印象深刻的山水之旅我有幸参观了中国著名画家八大山人的故居,这次游记将带您一同体验我在八大山人的故居所度过的美妙时光。
八大山人的故居位于湖北省的一个小山村中,周围环绕着茂密的竹林和清澈的溪水,宛如世外桃源一般。
进入八大山人的故居,我不禁被它那古朴而充满韵味的建筑所吸引。
整个故居由数十间石头和木头结合的房屋组成,建筑风格典雅古朴,富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我首先参观了八大山人的书房,那里陈设着古书和字画,书架上摆放着各种珍贵的文献,墙壁上挂满了他的画作。
八大山人的画作以山水画为主,绘画风格独特,墨色淋漓,以自然山水为主题,寄托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接着我参观了八大山人的庭院,庭院中有着各种美丽的花草树木,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庭院四周是一片翠绿的竹林,耳边不时传来竹叶摩擦的声音。
庭院中还有一条红色的小石板路,一直延伸到庭院的尽头,我顺着小路前行,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
在参观结束后,我沿着山路又继续向前前行。
山路旁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水流潺潺,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溪水两旁有着各种各样的水草和小鱼,我感到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般的奇妙之地。
这次八大山人的故居之旅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深入了解了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也领略了那份宁静和自然之美。
我相信,这次旅行将成为我一生中美好的回忆。
第二篇:八大山人游记——感受八大山人文化的魅力近日,我有幸前往湖北省参观了八大山人的故居,实地体验了八大山人文化的魅力。
这次八大山人之旅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八大山人是中国画坛的巨匠,他的作品以山水画为主,笔墨淋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故居位于湖北的一个小山村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走进八大山人的故居,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感受到了他的创作灵感源泉。
八大山人的故居建筑独特,富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故居周围有着茂密的竹林,蜿蜒的小溪流经庭院,一泻而下,溪水清澈见底。
八大山人纪念馆观后感

“八大山人”名号之含义及其妻子等问题李福顺一.名号含义之推测与其出身谱系八大山人名统(上林下加金,音劝),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
1644年明亡,他躲进南昌奉新山寺庙,隐名埋姓,法名“传綮”,“戊子(1648年)现比丘身,癸巳(1653年)得正法于吾师耕庵散人。
(《个山小像》画面饶宇朴题语)自号“雪個”,更号“个山”,遂又更号“个山驴”。
他三十五岁前即1659年前,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署名均用“传綮”。
清顺治十七年即1660年,因妻子俱死,为传后,他决定还俗,蓄发谋妻子,当年秋来定山桥创建青雲谱道观,成为道士,道名涵虚玄裔朱道朗,字良月,号破雲樵者,亦号八大山人。
此后至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他在自己书画作品中题字钤章使用“传綮”、“雪个”、“个山”、“驴”、“驴屋驴”等,似无特殊规律。
但自1684年创作《杂画册》始署款“八大山人”后,直至去世,便始终用此名款,开始“八大山人”四字竪写不连笔,后连写成似哭似笑二字,以至引起后人误解,附会成八大对当时社会哭笑不得。
对八大山人名号的理解,在清代有两种解释,其一是陈鼎(1650-----?)〉《八大山人传.》云:“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无大于我也。
”就是老子天下第一。
其二是张庚(1685----1760)《国朝画征录》:“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
”两说似乎都有一定道理。
陈说天地四方,皆我为大。
一位16岁即已考中进士的王孙,19岁出家,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也情有可原。
古人狂是求得社会认可的一种方法。
王芑孙《雪杖山人诗集序》云:“山人以疏狂负累世俗阨穷以死。
其平生悲忧愉懌,嬉笑怒骂,以发于诗。
狂简之说,发自圣们,古狂今狂,流连寤叹。
圣人盖尝求狂焉而莫可得也。
观自古文章,若李杜韩苏,未有不狂而能成焉者。
”(《清文汇》乙集卷五二,北京出版社,1996年3月版)持《八大人觉经》之说,感觉更合理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名号之含义及其妻子等问题李福顺一.名号含义之推测与其出身谱系八大山人名统(上林下加金,音劝),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
1644年明亡,他躲进南昌奉新山寺庙,隐名埋姓,法名“传綮”,“戊子(1648年)现比丘身,癸巳(1653年)得正法于吾师耕庵散人。
(《个山小像》画面饶宇朴题语)自号“雪個”,更号“个山”,遂又更号“个山驴”。
他三十五岁前即1659年前,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署名均用“传綮”。
清顺治十七年即1660年,因妻子俱死,为传后,他决定还俗,蓄发谋妻子,当年秋来定山桥创建青雲谱道观,成为道士,道名涵虚玄裔朱道朗,字良月,号破雲樵者,亦号八大山人。
此后至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他在自己书画作品中题字钤章使用“传綮”、“雪个”、“个山”、“驴”、“驴屋驴”等,似无特殊规律。
但自1684年创作《杂画册》始署款“八大山人”后,直至去世,便始终用此名款,开始“八大山人”四字竪写不连笔,后连写成似哭似笑二字,以至引起后人误解,附会成八大对当时社会哭笑不得。
对八大山人名号的理解,在清代有两种解释,其一是陈鼎(1650-----?)〉《八大山人传.》云:“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无大于我也。
”就是老子天下第一。
其二是张庚(1685----1760)《国朝画征录》:“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
”两说似乎都有一定道理。
陈说天地四方,皆我为大。
一位16岁即已考中进士的王孙,19岁出家,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也情有可原。
古人狂是求得社会认可的一种方法。
王芑孙《雪杖山人诗集序》云:“山人以疏狂负累世俗阨穷以死。
其平生悲忧愉懌,嬉笑怒骂,以发于诗。
狂简之说,发自圣们,古狂今狂,流连寤叹。
圣人盖尝求狂焉而莫可得也。
观自古文章,若李杜韩苏,未有不狂而能成焉者。
”(《清文汇》乙集卷五二,北京出版社,1996年3月版)持《八大人觉经》之说,感觉更合理些。
因为八大山人出家后确实对此经钟爱有加,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五月二十七日题《八大人觉经》后,表现出他对经文内涵的感悟,现藏上海博物馆。
究其原因,是该经内容与他的处境即心境合拍。
“八大人觉”或曰“大人八念”,指的是修习佛教达到解脱者所觉悟的八种方法,即:世间无常觉,多欲为苦觉,心无厌足觉,懈怠堕落觉,愚痴生死觉,贫苦多怨觉,五欲过患觉,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
又据《中阿含经。
八念经》,八觉也作:少欲,知足,远离,精进,正念,正定,正慧,不戏论。
因为八大自己没有解释,至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年有学者做出新的解释。
《文物》1998年第一期,发表了杨新先生《八大山人三题》一文,作者认为:“八大山人这一别号,与他的家庭身世与弃僧还俗有关。
”“在明洪武时期赐给宁王朱权世系二十个字是: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浙、向、亲、衷。
八大山人属‘统’字辈,恰好是这二十字中的第八个字。
那么八大山人的‘八’字,即表示他是宁王朱权后第八代子孙。
至于大字,或可能与他小名‘耷’有关,大、耷同音,取其一半,即便是‘八大’,那意思是说,‘我就是第八代子孙耷’,现在归宗了。
按‘耷’,即是‘大耳朵’,驴子、兔子耳朵都大,所以他有个别号‘驴’。
”杨先生的解释是建立在八大山人是宁献王朱权第八代子孙的基础上,若八代之说不能成立,则一切解释都要坍塌。
而杨文恰恰在这一点上,难以成立。
第一,他自己的同一篇文章引述了一首彭文亮的题诗:“瀑泉流远故侯家,九叶风高耐岁华。
草圣诗禅随散逸,何须戴笠老烟霞。
”杨文接着说:“瀑泉即(八大山人祖父)多炡的别号,‘九叶’,从朱权祘起为第一代,到八大山人正好是第九代。
”九代则只能是九世孙,何来第八代子孙?按我国古代的习惯,推算谁为某谱系几世子孙,一定要从第一代祘起,而不能随便减去第一代。
我们常说“祖孙三代”,一定是指祖父、父亲、儿子。
难道第三辈的人可以说自己是祖父的第二代子孙吗?又如“九族”,通常是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子、孙、重孙、玄孙。
玄孙只能称为九世孙,而八大的身世按九族推算,他正好是在玄孙辈上,所以只能称为九世孙,而不能称为八世孙。
我想这再明白不过了。
第二,我们再求证于《明史。
宁献王传》:“奉国将军多煌,惠王第五子弋阳王奠壏(音献或滥,义为坚实或广阔)五世孙也。
孝友嗜学。
弋阳五传而绝。
”再查《明史》卷一百《诸王世表》,弋阳王系(八大恰是该系)是按奠、觐、宸、拱、多顺序排列的,八大父亲是多字辈,也应是弋阳王五世孙。
弋阳王是宁献王的第三代孙,五加三是八,所以多字辈是宁王第八代子孙,那么八大山人的统字辈不就是第九代子孙吗?(《明史。
诸王世表宁献王谱系》中有九世孙统鐶为证)身为宁王九世孙的八大岂敢自称八世孙,那岂不乱了辈分,他的哑巴父亲能容忍吗?所以对“八大山人”名号的涵义只能另寻他解。
杨解“八大山人”含意无法立足,对“八还”印章含意的解释也就不攻自破,杨文云:“在山人早期签署‘八大山人’一号时,连带一方‘八还’的印章,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即第八代子孙回来了可以延续香火不致‘斩先人祀’了。
”其实“八还”印章文义与八大身世没有多少关联,纯属佛教用语,与八大出家后接受佛教洗礼从而思想发生转变有一定关系。
八还,按《楞严经》解释,是指八种变化相,各自还其所由处。
“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暗还黑月,通还户牖,拥(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左加土)还尘,清明还霁。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还原所由处,似乎与八大还俗有点关系,其实他的所谓还俗,只是由和尚变为道士而已,并非蓄发为民。
八大做道士仿佛有一点认祖归宗的意思,因为第一代宁献王朱权就信道,据英宗朝编纂的《大明一统志》卷四九载:“南昌府-----南极长生宫,在西山萧史峰下,宣德七年(1432)宁献王预作寿藏,于此前建琳宫以祀南极,请赐今额,且度道士以奉祀事。
”至天顺年间(1357),南昌地区还保存道观十七处之多。
宁献王本人还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开列各路神仙名号。
至今仍是研究道教的学者的必读书之一。
更值得令人玩味的是,八大山人做和尚期间,在书画上款署法名“传綮”,顺理成章;而还俗做道士以后,反而款署“八大山人”法号,很少用道朗、良月等道士名号,令人费解。
真是亦佛亦道。
关于八大山人涵义的解释,前面已经列举了两种清人的说法,我将信将疑。
对第三种杨新先生的新解,又难以苟同。
那么我做何解释呢。
山人尝持《八大人觉经》,确有其事,已不值得怀疑。
山人应做何解?据《汉语大词典》,山人有六种解释:1。
管山林的官;2。
住在山区的人;3。
隐居山林的士人;4。
仙家道士;5。
江湖术士;6。
古代学者士人雅号。
八大既然已做了道士,山人就应该指道士,只不过是尝持《八大人觉经》的道士,换个说法是“八大山人”是通晓佛教的道士。
关于“耷”字的解释,杨新先生认为是八大的小名,不知何据。
是小名,还是学名,或是别名,或者就是法号“驴”的代称?据启功先生考证,“耷”乃“驴”之俗字:“八大山人名字失传已久,画史传记多书‘朱耷’,而山人真迹署款‘八大山人’之外,或署‘驴’,或署‘屋驴’等,未尝有作‘耷’者。
如云是其谱名,则明代宗室名因多怪字,然皆五行递生,‘耷’字偏旁,与五行并无所属,后见阎尔梅自号‘白耷山人’,因忆及仙人骑白驴故事,乃悟‘耷’盖‘驴’之俗字。
”(《伪八大山人画册》)启功先生的解释是准确无误的,因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马部“驴:似马长耳。
”早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长(大)耳就代表驴。
所以长耳(大耳)“耷”就是“驴”之俗字。
八大速读就成耷,“耷”是驴,所以“八大’也是驴。
这是中国文字在数千年流行过程中常出现的现象,特别是东汉末切韵之学流行之后,则更为常见。
如:之于为诸,不可为叵,不用为甭之类。
第一代宁献王朱权著有《琼林雅韵》一书,说明他是深谙音韵学的,其后代所赐二十个字,是否有他的意见?最不可解者是至今北京人形容某人难以合作斥之为“难揍”,揍,动手脚即可,何难之有?殊不知“揍”乃伺、候二字的速读音(即韵书的切分音),难揍者难伺候也。
“耷”绕了一个类似“难揍”的弯子,和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我怀疑“耷”字的出现是在“八大山人”正式作为法号后的产物,简便而神秘。
既然耷是驴,八大也是驴,为什么频繁使用八大山人而绝少使用耷,或干脆用“朱驴”?因为八大与《八大人觉经》有瓜葛,与他的和尚身份有关系,万一清朝有好事者在他的名字上做文章,他可以有更多的回旋空间。
不妨看作是障眼法,署真名怕清政府缉拿,用“朱驴”又过于直白而不雅,转个弯子用“八大山人”或“朱耷”,一般人是看不大明白的,隐名目的可以达到了。
八大山人书款,特别是三月十九日,连笔成一个符号,是否包含道教画符的用意?“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
书者,别析音句铨量之旨。
图者,画取灵便之状。
故有八体六文,更相发显。
”(《云笈七签》卷七)道教向来重视符图的作用,有时甚至将其神话,成为护身符。
所谓符图即是将汉字加以重新组合,使人不知何谓,神秘莫测。
古人出门腰上挂符,为保家庭平安,屋内悬符,为治病人们服符、吞符、饮符。
道教三洞十二部经,几乎每一部经都涉及符图。
“夫十二部经者,盖是通三乘之妙训,贯七部之鸿规,寻之者知真,玩之者悟理。
实出生死之津梁,入大道之途径。
”“神符者,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
神则不测为义,符以符契为名,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信若符契。
灵图者,如含景五帝之像,图局三一之形,其例是也。
灵,妙也;图,度也。
谓度写妙形,传流下世。
”“符字: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
故二仪三景,皆以精气行乎其中,。
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令物之精气以却邪伪,辅助真正,召会群灵,制御生死,保持劫运,安镇五方。
”“众生暗钝,直闻声教,不能悟解,故立图像,助以表明。
”(同上)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证明八大书款就是道教符图,但我想,他既然做了道士,就会对道教符图有所感悟,在清初文字狱大行其道的时代,他巧妙地利用符图这种艺术形式与清统治者周旋,也是完全可能的。
如书刘基有关韬晦的语录:“文成公与人书,后生善美质,须令晦养深厚,天道不翕,聚不能发散。
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英华太露耳!余尝与门人言,人家酿得好酒,须以泥封口,莫令丝毫泄漏,藏之数年其味转佳,才泄漏便不中用,亦此意也。
”惟妙惟肖地披露了八大的心声。
我推测八大对道教理论有过深入的研究,也有他的作品可资证明。
如书《黄庭经》,并非临摹王羲之的作品,而是直接选自道藏:“黄庭经。
上有黄庭下关元,前有幽阙后命门。
嘘吸庐间入丹田。
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行之可长存。
黄庭中人衣朱衣,关门壮钥闔两扉,幽阙侠之高巍巍。
”我查阅《黄庭经》,发现他使用的是庞大的《道藏》本,而非精选本的《云笈七签》,因为引文与精选本有差别,如“前有幽阙后命门”,云笈作:“后有幽阙前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