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课程设计
EPS塑料课程设计

EPS塑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EPS塑料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特性。
2. 学生能够掌握EPS塑料的制备工艺、用途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在EPS塑料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政策法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EPS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设计简单的塑料制品。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掌握EPS塑料的简易加工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和整理关于EPS塑料的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EPS塑料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能够关注EPS塑料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化学学科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塑料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好奇心强,善于合作学习。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EPS塑料的定义与分类:介绍EPS塑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塑料及其应用”第二节“泡沫塑料”2. EPS塑料的制备工艺:讲解EPS塑料的制备方法、工艺流程及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
- 教材章节:第三章“塑料及其应用”第三节“塑料的加工方法”3. EPS塑料的用途与环保问题:介绍EPS塑料在建筑、包装、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利用方法。
- 教材章节:第三章“塑料及其应用”第四节“塑料与环境”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EPS塑料简易加工实验,如制作简易保温盒,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教材章节:第五章“实验与实践活动”第二节“塑料加工实验”5. 我国EPS塑料政策法规及研究进展:介绍我国在EPS塑料领域的研究成果、政策法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小学科学第7课塑料(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7课塑料(教学设计)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它具有轻便、耐用、透明、易加工等特点,因此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定义塑料、塑料的种类、塑料的制作过程和塑料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塑料的定义。
塑料是一种合成材料,主要由高分子化合物聚合而成。
它可以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塑造成各种形状,因此得名为塑料。
塑料的主要构成元素是碳、氢、氧、氮等,可以通过人工合成得到。
与传统的天然材料相比,塑料具有更高的韧性和分子特性,使得它更加适合制作各种复杂的产品。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些常见的塑料种类。
根据塑料的来源和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两种类型。
热塑性塑料可以在一定温度下反复加热和加工,这使得它们具有较好的可塑性。
而热固性塑料则在一次加热后就会固化,无法再次加工。
常见的热塑性塑料有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而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等则属于热固性塑料。
在了解了塑料的种类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塑料的制作过程。
塑料的制作主要包括聚合反应和塑料成型两个过程。
首先,通过聚合反应将单体分子聚合成高分子链,形成聚合物。
这个过程类似于将小积木拼接成一个大的结构。
接着,通过加热和加压等方法,将聚合物加工成各种形状,例如片状、丝状或者块状等。
塑料制作的过程可以说是一门充满科学和技术的艺术,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塑料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塑料的应用领域。
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塑料制品。
我们的水杯、笔、电脑、手机等许多产品都是由塑料制成的。
塑料的轻便和耐用性使它成为汽车、飞机和运输包装等领域的重要材料。
另外,塑料还广泛应用于医疗、建筑、农业等行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塑料的不可降解性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大量的塑料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给地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推广可降解塑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塑料作为一种常见的合成材料,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指导书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指导书(一)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是《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塑料模具设计的训练,其目的是:(1)通过模具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应用《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设计问题,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
(2)通过模具课程设计,学生进行了一次较为完整的塑料模具设计的实际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步骤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毕业设计和今后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奠定基础。
(3)通过模具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和手册的能力,熟悉并正确应用有关的技术标准。
(4)通过模具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时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形成从业的基本素职。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选择中等复杂程度的塑料注射模进行设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下任务:(1)绘制塑料制件图一张(A4)(用计算机绘图)(2)绘制塑料注射模装配图一张(A1)(手工绘图)(3)绘制模具零件工作图2~3张(用计算机绘图)(4)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三)塑料注射模具设计步骤1.塑件成型工艺分析(1)塑件成型特性的分析根据塑件图中标明的塑料品种,分析该塑料的使用性能及成型性能;查阅该塑料的比重、比容、收缩率及流动性等特性。
(2)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认真阅读塑件图,审核塑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公差等级、表面粗糙度、塑件壁厚及其他技术要求,必要时还需阅读该塑件所属的部件图(或组件图)和了解该塑件的使用条件、使用寿命、载荷特性及其数值等。
据此分析塑料注射成型工艺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3)明确生产批量小批量生产时,为了降低成本,模具尽可能简单,通常采用单型腔;大批量生产时,应在保证塑件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一模多腔或高速自动化生产,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因此对模具的推出机构、合模导向机构、塑件和浇注系统凝料的脱模以及凸、凹模的结构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塑料成型与模具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塑料成型工艺,了解塑料成型及其相关设备的工作原理,能够理解和设计塑料成型模具。
二、教学内容
1.塑料成型的基本原理:
了解塑料的热变性,成型工艺的温度控制,成型工艺和成型设备的选择。
2.塑料模具的设计:
理解塑料模具的设计原则,如冷却系统的设计、模具的结构、规格测量等。
3.塑料成型的表面处理:
介绍一些常用的塑料上表面处理的方法,如冲孔、抛光、喷砂、涂漆、电镀等。
4.塑料制品的检验与评价:
学习塑料成型和表面处理及制品检验标准的基本原理,学习塑料制品的检验方法和标准。
三、教学方法
1.讲授型:
采用讲授型加实践,以课堂讲解为主,讲述技术原理,并用图片、动画等形式加以讲解,以此深化学生对塑料成型工艺的理解;
2.实践型:
采用实际的方式,在实验室里实验各种塑料成型技术及表面处理的方法,以达到及时掌握手段,做到知行合一;
3.讨论型:
在实践型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的实验结果进行研讨,全面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达到增强学生对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评估
本课程采取了实训中心的考核方式,在课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平时的习题练习,不定期的考试,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实践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
最后,课程结束的时候,还会进行一次综合考试,对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 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塑料模具设计 的基本原理和技能
为学生今后从事塑料模具设 计及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基
础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了解塑料模具的基本知识
掌握模具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熟悉塑料成型工艺和性能要求
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塑料模具基础知识
塑料模具选择依据:根据塑料制品的形状、 尺寸、精度要求以及生产批量等因素选择 合适的塑料模具。
塑料模具材料:常用的塑料模具材料有钢 材、铝合金、铜合金等,选择合适的材料 可以提高模具的寿命和减小模具的重量。
塑料模具设计原则:遵循“一模多腔” 原则,根据制品的形状、尺寸、精度要 求等因素进行设计,同时要考虑模具的 加工制造和维修保养的方便性。
塑料模具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将成为塑料模具设计 制造的重要趋势,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新型材料的应用:随着对塑料材料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新型材料在塑料模具中的应用将越来 越广泛,提高模具的耐热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3D打印技术的应用:3D打印技术将为塑料模具制造提供新的可能,实现快速原型制造和个性 化定制,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考虑生产工艺要 求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简介:介绍了手机外壳 模具设计的流程、要点和难 点
案例名称:手机外壳模具设 计
案例分析:从材料选择、结 构设计、加工工艺等方面进
行了深入剖析
案例总结:总结了手机外壳 模具设计的成功经验,并提
出了改进方向
设计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模具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出的产品不符合要求。 解决方案:在设计阶段进行充分的评 估和优化,确保模具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幼儿园大班教案塑料玩具自制课程设计

幼儿园大班教案《塑料玩具自制课程设计》一、教学价值塑料玩具自制课程设计是一种创新的幼教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手工制作技能。
在这个课程中,幼儿将学会如何使用可塑性材料、如何进行模具制作、如何进行塑料制作,以及如何将自己的创意变成现实。
此外,这个课程也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学会如何使用可塑性材料进行手工制作。
2. 让幼儿学会如何进行模具制作和塑料制作。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4. 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区域幼儿园教室或手工制作区域。
四、教学准备1. 可塑性材料。
2. 模具和切割工具。
3. 颜料和色彩。
4. 幼儿的设计图纸。
5. 高温热风枪和烤箱。
五、教学介绍在这个课程中,教师将向幼儿介绍可塑性材料和模具的制作方法。
然后,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设计自己的塑料玩具,并使用可塑性材料和模具制作出来。
最后,他们可以在高温热风枪和烤箱中加热塑料,使其变硬。
六、教学重点1. 学会如何使用可塑性材料。
2. 学会如何进行模具制作和塑料制作。
3. 学会创造自己的设计图纸并将其变成现实。
七、教学方法1. 实践操作:让幼儿亲自尝试制作塑料玩具,从而培养他们的手工制作技能。
2. 观察学习:让幼儿观察模具的制作方法和塑料的加热过程,并从中学习相关知识。
3. 创意设计: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塑料玩具,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八、教学过程1. 介绍可塑性材料和模具的制作方法。
2. 激发幼儿的创意,让他们自己设计塑料玩具。
3. 向幼儿演示如何用模具制作塑料玩具。
4. 让幼儿亲自使用模具制作自己的塑料玩具。
5. 将塑料玩具放入高温热风枪或烤箱中进行加热,使其变硬。
6. 让幼儿欣赏彼此的作品,并分享彼此的设计过程。
九、教学反思在这个课程中,幼儿通过创意设计和手工制作,学会了如何使用可塑性材料和模具制作塑料玩具。
他们的手工制作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塑料模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塑料模课程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塑料模课程设计课程性质:职业能力实践课学分:1参考学时:总学时:24 理论学时:实训学时:24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职业能力实践课,是在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塑料模设计技术和模具表达技术(二维与三维)能力基础上,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一般典型塑料模设计的能力和运用模具表达技术自主设计一般典型塑料模而开设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进行设计塑料模具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注塑模设计项目课程、注塑模设计项目实践和实际工作中从事塑料模具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1.2设计思路鉴于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针对学生缺乏模具设计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为了实现培养学生典型塑料模的设计能力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为:本教学内容分模块进行,以普通的注射模具为主,包括单分型面注射模具、双分型面注射模具、带侧抽芯的注射模具等。
1.教师根据《塑料模设计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选择生产实际中典型的塑料零件或新产品中的塑料制品为设计课题,也可以经教师审核,学生自己选择设计课题。
2.课题的数量以8题(每题5-6人)左右为宜,类型应各不相同,以增强相互探讨及研究的学风。
3.课题以正式任务书(含塑料制品图纸或实物)发给学生,并注明材料名称及技术要求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完成下列工作:(1)制品分析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对塑料制品进行结构工艺性的合理性分析,如果存在不合理结构则进行改进,或者根据任务书,设计结构合理的塑料制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模具设计。
(2)模具方案设计与模具结构草图绘制根据设计课题收集有关设计资料及设计标准进行方案分析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草图。
对注塑模,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模具型腔数的确定与成型机的选择;模具主体型式的确定;型腔的布置;浇口及流道设计;模具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脱模机构设计与导向装置设计;标准模架的选用;排气系统设计;模具钢的选择等。
塑料成型与模具课程设计

塑料成型与模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塑料成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常用工艺参数。
2. 学生能了解不同类型的模具结构及其在塑料成型中的应用。
3. 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具备分析模具结构合理性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的模具设计,并能够进行模具零件的拆分和组装。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注塑机的基本操作流程,具备独立完成塑料件成型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塑料成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专业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模具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增强对我国制造业的自豪感。
3. 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能够掌握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的基本知识,具备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塑料成型基本原理:包括聚合物熔融、流动、冷却、固化等过程,以及成型过程中压力、温度、时间等参数对成型质量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一章 塑料成型理论基础2. 常用塑料成型工艺:介绍注塑、挤塑、吹塑等常用塑料成型工艺的特点和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塑料成型工艺3. 模具结构及设计:分析不同类型的模具结构,如两板模、三板模、热流道模等,讲解模具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第三章 模具结构与设计4. 模具CAD设计:教授CAD软件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实际操作演练。
教材章节:第四章 模具CAD/CAM技术5. 注塑机操作与调试:介绍注塑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流程,并进行实际操作。
教材章节:第五章 注塑机与设备6. 塑料件成型与质量控制:分析成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及原因,讲解质量控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料课程设计课程名称班级与班级代码专业学号:姓名:提交日期:年月日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ABS直角弯头设计1.设计目的: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巩固和掌握专业知识,并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做必要的准备。
通过塑料工程课程设计,掌握塑料工程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制品设计结构的设计、加工设备的确定、生产工艺的要求,学习资料的查找、收集,方案的特点及几种方案的比较,提高计算、绘图能力。
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符合塑料制品生产要求的整体过程。
2.设计任务和要求设计任务:输水直角弯头设计要求:5万个/月3.设计设计的一般程序3.1制品设计3.1.1 材料的选择原料选择: 注塑级ABS特性备注:低温冲击强度好,光泽度硬度较好。
价格:9100-9300/吨相关参数:3.1.2生产配方的设计生产配方: ABS 100 3.1.3 制品形状方面:图2-1 直角弯头零件图从零件壁厚上看,塑件最小壁厚4mm,塑件壁厚较为均匀,壁厚大小适中,不会放大充模阻力,不易出现缺料现象,也避免了壁厚太厚所容易出现的气泡、凹陷等缺陷,有利于零件的成型。
塑件冷却后会包紧在抽芯型芯上,为了使脱模顺利,φ75.4mm孔处应设置脱模斜度,查取ABS常用脱模斜度35′~1°。
该弯头属于输水管路连接件,弯头除需具备良较高的冲击强度、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耐腐蚀性外,无其他较为特殊的工艺要求。
塑件选择的ABS材料综合力学性能好,满足塑件机械性能要求。
综合分析,在注射成型工艺参数控制良好的条件下,零件的成型要求可以得到保证。
3.2 模具设计3.2.1 确定生产方式采用注射成型3.2.2注射成型模具注塑模具由动模和定模两大部分组成,分析直角弯头成型零件的特点,知道本次设计的模具应包括成型零件、浇注系统、导向机构、推出机构、侧抽芯机构、模温调节系统。
(1)分型面分型面对塑件外观质量、尺寸、形位精度、脱模性能、锁模力、型芯型腔结构、排气、浇口和模具制造工艺性等都有直接影响。
分型面的合理选择,对提高成型塑件质量、简化模具结构复杂程度等均有很大利好。
注塑分型面的选择,要根据塑件的几何形状、塑件质量要求,结合浇注系统,脱模机构选择等综合考虑。
直角弯头零件结构具有特殊性,分析比较如下分型面方案:图 3-1 分型面选择比较该零件为直角弯头,由于有垂直孔的存在,必须有抽芯机构。
方案一的分型面选择,可使抽芯和分型同时进行,节省分型时间,但是型芯型腔结构复杂,加工成本较大。
方案二分型面选择在塑件最大截面处,加工容易,符合分型面选取一般原则,且型芯型腔加工较为容易。
综合分析,选择方案二的设计。
(2)确定型腔配置型腔配置应有利于提高塑件成型效率,缩短成型周期。
综合考虑流道和分型面性能,确定零件在模具中排列如图3-2:(3)确定浇注系统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指注射机喷嘴到成型型腔之间的料流通道,包括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冷料穴四大部分。
流道表面粗糙度Ra1.6~0.8μm。
A、主流道设计主流道轴线一般与注射机的喷嘴轴线重合,并位于模具中心线上,型腔也以轴线为中心对称布置。
为便于凝料从浇道中脱出,主流道设计成圆锥型,因ABS材料流动性中等,取主流道锥角α=3°,内壁表面粗糙度Ra=0.63μm。
喷嘴与主流道对接处需紧密对接,可防止主流道与喷嘴处溢料,因此主流道对接处制成凹坑,凹坑半径根据注射机喷嘴半径决定,并在其基础上加1~2,取19mm。
小端直径d2=d1+1=8.5mm,凹坑深度h=4mm。
主流道大端呈圆弧过渡,其圆角半径r=1mm,以减小料流从主流道进入分流道时的转向过渡阻力。
主浇道的长度应视模板厚度、水道等具体情况而定。
考虑主流道与塑料熔体喷嘴反复碰撞,容易损坏,一般不将主浇道直接开设在模板上,而是将主流道制成可拆卸的主流道衬套,如图3-3所示。
这样可以使容易损坏的主浇道部分单独选用优质钢材,便于更换和节约成本并提高模具寿命。
主流道衬套结构如图3-3所示。
通常,主浇道衬套需淬火处理。
B、冷料穴设计两次注射间隔间和塑料熔体注射前沿部分,由于塑料熔体的冷凝,会产生冷料,冷料穴可储存这部分冷料,避免冷料进入模具型腔影响塑件质量。
冷料穴必不可少,本模具中采用较为常用的带Z形头拉料杆的冷料穴。
冷料穴长度取10mmC、分流道设计本模具采用一模四腔结构,需有分流道存在。
由于塑料冷却会在流道管壁形成凝固层,为使熔体能在流道中部畅通,分流道要求塑料熔体能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从各个浇口尽可能同时地进入并充满模具型腔。
设计使分流道中心与浇口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故采用圆形截面,其优点有:比表面积最小,料流阻力小,压力损失小,流道中心冷凝慢,有利于保压。
但是加工难度稍大。
其分流道直径取D=6.5mm。
分流道布置如图所示。
D、浇口设计浇口连接分流道和模具型腔,具有两方面的作用:首先,控制塑料熔体流入型腔;其次,保压过程结束后,注射压力撤销,浇口首先固化,以封锁型腔,避免腔中未冷却的塑料倒流。
根据型腔排布,和塑件成型工艺,采用侧浇口较为合理。
开设浇口在分型面上,选择矩形侧浇口,使加工容易,且便于试模时再进行修正。
矩形侧浇口的大小由其厚度、宽度和长度决定。
侧浇口厚度:h=nt公式(3-1) h=nt=0.6×4=2.4mm侧浇口宽度:b=n√A30公式(3-2)b=n√A30=0.6×√7.54×104/230=3.8mm,取4mm式中:t----塑件壁厚,mmn----系数,ABS取为0.6A----塑件外表面面积,mm2由于该浇口属于一般侧浇口,根据经验数据,浇口长度为2.5mm。
(4)成型零部件的结构设计ABS塑件的平均收缩率为:Scp=0.5,采用劈块,凸模结构如下所示,根据塑件尺寸φ85查表取塑件尺寸精度等级MT5,模具制造公差等级IT11。
A、塑件型芯径向尺寸:0公式(3-3) l m=[l s+l s S cp+x∆]−δzl s----塑件内形尺寸;∆----塑件公差值;l m----型芯基本尺寸;δz----型芯制造公差,取1/4×∆x----系数,中小型塑件取3/4弯头连接口型芯直径:塑件内形基本尺寸φ75.4mm,公差0.46mml m1=[l s1+l s1S cp +x∆1]−δz10=[75.4+75.4×0.005+34×0.46]−0.120=76.12−0.120 弯头内径处型芯直径:塑件内形基本尺寸φ64mm,公差0.4mml m2=[l s2+l s2S cp +x∆2]−δz20=[64+64×0.005+34×0.4]−0.10=64.62−0.100B 、塑件型芯高度尺寸:h m =[h s +h s S cp +x∆]−δz 0 公式(3-4)h s ----塑件内形尺寸;∆----塑件公差值;h m ----型芯基本尺寸;δ、、z ----型芯制造公差,取1/3×∆ x----系数,中小型塑件取2/3 弯头连接口型芯高度:塑件内形基本尺寸36mm ,公差0.32mmh m1=[h s1+h s1S cp +x∆]−δz10=[36+36×0.005+23×0.32]−0.110=36.39−0.110弯头内径处型芯高度:塑件内形基本尺寸14mm ,公差0.22mmh m2=[h s2+h s2S cp +x∆]−δz20=[14+14×0.005+23×0.22]−0.070=14.22−0.07C、塑件型腔径向尺寸:L m=[L s+L s S cp−x∆]0+δz公式(3-5) L s----塑件外形尺寸;∆----塑件公差值;L m----型腔基本尺寸;δz----型腔制造公差,取1/4×∆x----系数,中小型塑件取3/4弯头连接口型腔直径:塑件外形基本尺寸φ85mm,公差1.3mm×1.3]0+0.3= L m1=[L s1+L s1S cp−x∆]0+δz1=[85+85×0.005−3484.50+0.3弯头90°拐弯处塑件外形基本尺寸φ72mm,公差1.06mmL m2=[L s2+L s2S cp−x∆]0+δz1=[72+72×0.005−3×1.06]0+0.3=471.60+0.3D、塑件型腔深度尺寸:H m=[H s+H s S cp−x∆]0+δz公式(3-6)H s----塑件外形尺寸;∆----塑件公差值;H m----型腔基本尺寸;δz----型腔制造公差,取1/3×∆x----系数,中小型塑件取2/3弯头连接口型腔深度:塑件外形基本尺寸36mm,公差0.76mm×0.76]0+0.25H m=[H s+H s S cp−x∆]0+δz=[36+36×0.005−23(5)成型型腔壁厚计算A、矩形型腔侧壁厚度计算:该模具采用整体式矩形型腔,其长边侧壁厚度按下式计算:3公式(3-7) S=√Cph4E[δ]C----常数,与l/h有关,l/h=249/42.5=5.86,C=3×5.864≈1.442×5.864+96h----型腔深度,h=42.5mm;p----型腔压力,根据p=K p 0,取压力损耗系数K 为0.4,则型腔压力p=K p 0=0.4×121Mpa=48.4MPa;E----模具钢材的弹性模量E=2.1×105MPa ;[δ]----塑料制件所用材料的允许变形量,对ABS ,[δ]=0.04mm ; S =√Cph 4E[δ]3=√1.44×48.4×42.542.1×105×0.043=30.2mm ,取35mmB 、矩形型腔底板厚度计算:按刚度条件计算,其公式如下:t =√C ‘pb 4E[δ]3 公式(3-8) C ‘----常数,C ‘=5.86432×(5.864+1)=0.03; t =√0.03×48.4×24942.1×105×0.043=88.4mm ,取90mm 。
(6) 脱模方式和推出机构设计为使推出机构简单,可靠,设计使开模时模具留在动模,由于塑件在动模板和定模板上为外圆环形,不会因塑件的收缩而包紧在模板上。
为简化模具结构设计,采用常用的推杆脱模机构,该机构主要由推杆固定板、推板、推杆、复位杆等组成,其尺寸选择根据GB/T 4169.1.-2006~ GB/T 4169.18.-2006选取。
(7)侧向分型抽芯机构设计模具结构常采用碳素工具钢,斜导柱要求耐磨,采用T8钢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