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对宋词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简答笔记宋元时期

中国古代文学简答笔记宋元时期古代文学第一讲宋代文化与文学总论宋代文化与宋代文学的关系:1、文官政治,崇文抑武的国策,极大刺激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理学的兴起“文以载道”说的盛行,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促使宋代诗文的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3、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宋人的审美情趣的转型,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4、都市的繁荣,促使词的兴盛,促使说话、杂剧市井俗文学的迅速兴起和发展。
近二十年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主流观点:一、政治结构、文化心理的的近代色彩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
唐型文化:代表了中国封建文化上升期的辉煌成就。
宋型文化:宋代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全面繁荣和高度成熟而且显示了由中唐逐渐发展起来的近代文化色彩的文学。
宋代文化的近代色彩:1、文官政府、科举取士,提高了封建政权的开放性,刺激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权力结构中的多种平衡机制,助长了政治上自由议论的风气,而且在士大夫阶层催生出限制君权思想的萌芽。
3、宋代上层政治中的党争,尤其是新旧党争,具有近代政党竞争或斗争的萌芽性质,表现了崇尚政治品节和高尚人格的精神面貌。
4、文化心态,儒家重教化的文学观。
宋代文学的淑世精神:1、宋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传统的文学样式成为士大夫干预时事的有力工具。
2、词的逐步雅化,以及从自娱娱人的功能转向力图有益于世道人心、道德教化,从内心世界的低徊书写转向对社会世间的一定关注。
二、儒、佛、道三教合流与文学的重理情节。
1、宋人内省而广大的哲学思维——宋代文学浓郁的知性反省的思辨色彩。
2、独立的主体意识——重理情节的基本特征。
3、习惯向内心追寻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追寻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
4、对历史、人生的思考,对现实乃至日常生活的关注敏锐。
三、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整合与文学的盛极而变。
宋代文化的高度成熟,以对文化的倾心研读为前提。
宋四大部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张先 北宋词人

张先北宋词人张先,北宋早期著名词人。
在他今存的165首词作中,涉及女性题材的词作达到了140首,这一占比是很高的,占到张先词总数量的将近八分之七。
这些词中描写的女性形象大多清新婉约。
而且,这些女性形象大多出现在张喜安的闺阁词、宴席词和送别词中。
张先词中清新婉丽的女性形象形成原因首先,张是北宋初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诗人。
从唐到五代到宋初,他继承了婉约婉约的词风,又启发了苏轼等人以诗入词、题材广泛、直抒胸臆的词风。
宋神宗熙宁时期,柳永与晏殊、欧阳修都去世了,只有张先还健在,因为他高寿,活了89岁。
此时的张先又与词坛后辈苏轼等人经常唱和。
张先还用心地指导过苏轼的词作,两人亦师亦友,“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苏轼对张先的戏谑之词。
张先在唐、五代词与北宋词之间起到了过渡的作用,他与晏殊、欧阳修、柳永等人一起推动宋词走向兴盛,最终使宋词成为“一代文学”。
张先的词风是婉约的,描写最多的还是有关女性形象的词作。
张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描写女性形象的词作呢?亦或说张先词中清新婉丽的女性形象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两点:(一)张先生活的时代张喜安生活在北宋前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宋城市尤其是汴梁开封的经济日益繁荣。
文人阶层的生活待遇十分优厚,雅集文酒的风气在文人阶层十分盛行。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的数量也急剧增加。
工作之余,他们还参加文化娱乐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两次文酒雅集:一次是东晋的兰亭雅集,一次就是发生在北宋年间的西园雅集。
由此也可见张先生活的那个时期,文酒雅集是很流行的。
描绘北宋著名文人士大夫聚会的画作,《西园雅集图》·水墨纸本士大夫阶层和市民阶层出于对文化娱乐的共同需求,直接推动了宋词的发展,北宋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于是描写仕大夫文酒雅集的词作和反映市民生活的民间词乐就迅速地发展起来,相应的填词人也应运而生。
张先词及其历史地位解析

张先词及其历史地位【摘要】张先的词把士大夫的日常生活都纳入其中,创造出的意境别具韵味,而他“以小令作慢词”的艺术手法更是有别于柳永慢词创作的全新尝试,他的词对北宋词风的扭转起着促进作用,对苏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宋词;张先;意境;苏轼Zhang Xian 's work and its historial roleAbstract:Zhang Xian 's ci include daily life of the scholar-officials and create a unique charm of artistic conception . He has a brand-new trial in creating slow word and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way Liu Yong try new Lyrics . His wor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verse of Song ci and has produced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Su Shi.Key words:Songci, zhangxian, artistic conception ,sushi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一生经历了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五个朝代,是北宋最长寿的一位词人,享年89岁。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他的前半生颇不得意,后半生走上仕途之后才逐渐平稳。
词作也大致是此后所作。
据资料记载,他初为宿州掾,历吴江令、嘉禾判官、永兴军通判、渝州知州、安州知州等许多官职。
这些官职都是地方官,可知张先不曾在京为官,因此也使得他远离了政治斗争的中心,反而因这些不大不小的官职而过着衣食无忧的清闲生活。
76岁致仕之后,往来于湖杭之间,唱和达十余年。
宋词醉垂鞭张先译文

宋词醉垂鞭张先译文
【原创版】
目录
1.张先及其作品简介
2.宋词《醉垂鞭》的背景及主题
3.《醉垂鞭》的翻译及译文赏析
4.张先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正文
张先,字子野,南宋著名文学家,与辛弃疾、陆游等并称“南宋四大诗人”。
他的诗词以豪放、奔放著称,富有个性,给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醉垂鞭》是张先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宋词。
此词以描绘酒醉之后的垂鞭之景为主线,通过对醉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
这首词的背景设定在酒后宴会,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醉垂鞭》的翻译如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译文赏析:
在醉意中挑亮灯火,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号角声,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
分封八百里炙热的疆土,让五十弦的乐声翻滚在塞外。
在战场的秋天,点兵出征。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驰而过,弓弦如霹雳般惊人。
完成君王赋予的天下大事,赢得生前和身后的美名。
可惜时光荏苒,白发已生!
张先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词创作上,他的作品富有个性,充满豪
放、奔放的气息。
他的诗词风格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南宋诗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醉垂鞭》是张先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浅谈张先词作特点与赏析

浅谈张先词作特点与赏析张先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字子野。
词与柳永齐名,但在现代却没有像柳永那般受人欢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张先中过进士,也当过官,故而其词大多反映的是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也有所反映。
张先的生平与苏轼、梅尧臣等人相交,喜爱吟咏诗词。
也是老当益壮,一生安享富贵,据传他八十岁时迎娶了一名十八岁的少女。
抛开他的个人生活,我们来解读一下张先词作。
张先擅长于小令,亦作慢词。
所以他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比较喜欢的是他所作的词,清新深婉,颇有情韵。
而张先所作之词,第一大特点便是擅长于表现歌舞音乐艺术的精妙。
这一特点在他的词中多处可循,以他这首《减字木兰花》为例。
全词“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
只恐轻飞。
拟倩游丝惹住伊。
文鸳绣履。
去似杨花尘不起。
舞彻伊州。
头上宫花颤未休。
”这首词读完,一个少年舞女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张先看来,舞女从起舞到急舞、缓舞再到舞罢,都不容他在词中有所删减,他用了三句话便将这一段完整的舞蹈记录了下来。
而作为观众,他也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就好像如今的我们看杂技一般,他也为舞女捏着一把汗,于是想用空中的游丝将她拉住。
直到一曲终了,舞女停下来舞蹈,她头上的宫花仍在颤抖。
在古典诗词中专门描写舞蹈的作品并不多见,而张先在这一方面是个行家,只用了四十四个字,将舞女的整段舞蹈和观众的内心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他第二大特点则是更为显而易见。
张先有一外号,称为“张三影”。
原因便是他善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尤其是对物影的描写,以此突出景物的美感。
据考证,张先词中写影的地方多达29处,其中三句最为有名的,也是他外号中的三影。
一是“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二是“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归朝欢》、三是“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翦牡丹》。
此三句可谓是张先写影的巅峰,也是张先第二大特点的具体表现。
第三点则是此前说到的,张先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第一点是张先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
为何称他“风流天下第一,情诗千古无双”?

为何称他“风流天下第一,情诗千古无双”?唐宋时期,文人辈出,论风流潇洒可能会想到斗酒百篇的李白,论诗词创作,你可能会想到大文豪苏东坡。
但谁能称得起“风流天下第一,情诗千古无双”这样的美誉呢?纵观唐宋,唯有一人,实至名归,那便是张先,能诗及乐府,一世多情,将男女之情刻画到极致。
为何称他“风流”天下第一?古代人三妻四妾是常事,更何况是官宦人家,但是张先却是与众不同,据说在他八十岁的时候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女子仅十八岁,更惊奇的是,后来这女子在八年里,为张先生了两男两女,可想而知,张先“祸害”了多少青春少女,一生共留下10子2女,最大的大儿子和最小的小女儿,相差足足有六十岁。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这首小诗正是张先所作,八十岁,白发苍苍,却娶了一位十八岁的小娇娘,典型的“老牛吃嫩草”,还自嘲写下这首诗,说只是岁月蹉跎,人世沧桑,两人相见恨晚,隔了一花甲。
张先挚友苏轼知道这件事后,作为朋友,也不好意思提意见,便随笔写了一首小诗调侃张先。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诗人出手,自然不凡,即使是随笔涂鸦,亦显出才华横溢。
张先也正是因为苏轼的这首调侃小诗让世人熟知,十八岁的新娘,八十岁的新郎,白发对红妆,洞房花烛夜里,宛若春天里梨花与海棠,苏轼将反讽写的淋漓尽致。
“一树梨花压海棠”更是名传千古,苏轼以两种花的颜色为引,暗讽喻人,张先八十岁白发苍苍,正如梨花一般雪白,而十八岁的小娇娘含苞待放正如嫣红的海棠花一般美艳迷人。
其中一个“压”字更是传神,将反讽诠释到了极致,作为好基友“老司机”的苏轼也是幽默风趣之人。
自诩风流不算风流,旁观者清,连苏轼都觉得张先为人太风流放纵了,也阐述了什么叫只要相爱,两个人年龄根本不是问题。
古代“渣男”那么多,为何张先未曾上榜呢?个中缘由,很难说清楚。
因为张先擅长写男女之情,感情细腻,词作深得广大女性朋友喜爱,魅力无限。
张先最有名的诗词

张先最有名的诗词
摘要:
1.张先的简介
2.张先的诗词创作特点
3.张先最有名的诗词及其特点
4.张先诗词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张先,字子野,南宋著名文学家,擅长诗词创作,尤其以词作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先的诗词创作以豪放、奔放、婉约、清新为特点,注重内在情感的表达,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的作品既有豪放不羁的气势,又有细腻入微的描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先最有名的诗词当属他的《天净沙·秋思》和《青玉案·元夕》等。
其中,《天净沙·秋思》以写景抒怀的手法,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深秋荒凉、萧瑟的景象,展现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被誉为“秋思之祖”。
而《青玉案·元夕》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和民间风俗,诗句“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足,成为元夕诗词的代表作。
张先的诗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他的诗词风格独特,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另一方面,他的诗词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哲理思考,为后世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
宋词的发展历程大约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张先创制了若干慢词为词体的变革作了准备,晏几道在思想内容上为宋词的革新开了先例,张先、晏几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过渡;
第二,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其中柳永大量创作慢词,有效地扩大了词的体制,将词大众化,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
第三,苏轼继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彻底破除“诗尊词卑”;
第四,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第五,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现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局面,社会上唱词之风仍然盛行,为歌词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大变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动荡必然波及词坛与歌坛,对词体的发展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六,之后的陆游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形式突破,以及姜夔、吴文英等人的成就则在于他们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探讨与尝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词的发展与蜕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先对宋词的贡献陈敏摘要宋词与唐诗平分秋色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最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取得了与唐诗并重的地位。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温庭筠、韦庄、李煜、张先、柳永、苏轼、周邦彦等,然在这一链条中有一个环节往往被人所忽视,这一环节就是张先。
李清照《词论》中:“张先虽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这有失偏颇,使后人对张先也不够重视。
张先在北宋词坛的作用是积极的,他对词境有所开拓,使词逐渐雅化又未失古意,不似“豪苏腻柳”,开始创制慢词并用题序,使词从应歌转向应社。
对苏轼、周邦彦有很大影响,是北宋词发展中的一个转折关头,可谓是一大家。
关键词:张先;雅化;开拓;创新;影响Studies on Zhang Xian’s contribution tothe Ballad of Song DynastyChen Min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Song Ballad (in Chinese, ci) has won the same preeminence as Tang Poem. In the history of The Ballad, a number of great poets, such as Wen TingYun, Wei Zhuang, Li Yu, Liu Yong, Zhou Bangyan and so on, all made huge contributions to its development. But one great poet, who was an excellent push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llard, Zhang Xian was often unsatisfactorily ignored by the academic inquiry, as Li Qingzhao made a negative comment on his writing in her book of “On The Ballard”. But in fact, Zhang enlarged the vision, intellectualized the genre, and began to compose slow Ballard. This paper will conclude that Zhang, who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Su shi and Zhou Bangyan, was a great Ballard-composer who pushed the tur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ng Ballard.Keywords: Zhangxian; Elegant; Develop; Create; Affect北宋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吴兴人。
历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五朝,为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
诗词兼善,晚年优游于杭州、湖州,留连诗酒,著述不衰,为人幽默风趣,性格开朗,尝与比他小四十七岁的苏轼相唱和,并与苏舜卿、梅尧臣、宋祁、欧阳修等名流交往, 以他自己长寿且交游广阔的一生对宋词的发展起了重要的递接作用。
但他往往被人所忽视,后人对他的评价也不高,实则他对宋词从各个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对宋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给他重新定位。
一、北宋初期的词坛人类文明历史上的种种奇葩无不来自民间。
如诗,最早的源头是《诗经》,而《诗经》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而不是“雅”和“颂”。
“风”是民歌体,它真醇质朴,给人亲切感,但大多数来自民间,在艺术上显得粗糟还不够成熟,经过一代代文人的创作,诗歌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词也是一样,最早的词是敦煌曲子词,这充分地说明了词像文学史上大多数文学体裁一样,起源于民间,大部分是民间作品,少数是文人所作。
这时的词内容丰富,调式众多,反映了贾客、渔夫、征夫、侠客、妓女、思妇、僧侣、等各色人物的生活思想,涉及的社会生活面广,为唐五代文人词所望尘莫及。
敦煌曲是词的初期形态,这时的词字数不定,平仄不拘,风格清新质朴。
如《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感情热烈泼辣,正话反说,有民歌的本色;再如《浣溪沙》(五里竿头风欲平……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词语清丽,把人在行船上看风景的感受写得真实生动。
但总的看来,敦煌曲子词艺术上不如文人词高。
唐五代的文人词大量涌现,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汴水流,泗水流),还有韦应物《调笑令》等文人词,风格较自然、清新、活泼,不事雕琢,无民间曲子词粗俗稚拙之病。
到了五代时期,词作题材范围缩小,且风格浓艳香软,《花间集》就是此时的代表。
北宋初期《花间集》的影响很广泛,文人词大多描写花前月下、离愁别恨、闺阁思妇,拘泥于儿女情长,视野逐渐缩小,气格不高,多为应歌之作。
这一时期的重要词人有范仲淹、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除张先、柳永外,地位都比较显达,有的官至宰辅,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
晏欧诸人虽然词作并不少,但都不是专力为词的词人,填词只是一时兴起,走的是五代花间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以小令为主。
词发展到这里急需找一条新的出路,不能再蜷缩于香粉堆中,要打开一条新路,面向自我,面向现实,洗尽豪华见真醇。
宋初的词坛正像一颗即将爆裂的豆荚,只要突破就会崛起一片绿色。
此时需要一个先导,一个有创新能力且在文坛有影响的人来催发,这个人就是张先。
二、张先词的雅化张先诗词兼善,他在宋词的发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外,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
子野适得其中。
”[1]这就张先词的风格而言。
张词虽也写酒宴舞席,男女欢情,闺怨思妇,但却不庸俗,都是薄施粉黛、宁静闲雅、风韵天然。
如《醉垂鞭》: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
人人道。
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
来时衣上云。
起写她所穿的裙子上面绣有双蝶,表现人衣饰之美,在东池宴上初次相见的这位歌女,淡妆素雅,飘忽若仙。
创造出一种缥缈微茫的气氛,使这位“朱粉不深匀”“柳腰身”的美人更显秀外慧中,不似花间词的香艳,较之娟洁优雅。
又如《更漏子》:锦筵红,罗幕翠。
侍宴美人姝丽。
十五六,解怜才。
劝人深酒杯。
黛眉长,檀口小,耳畔向人轻道,柳阴曲,是儿家,门前红杏花。
这位美丽的侍宴姑娘,只有十五六岁,但她已知怜才惜士。
白居易《凭李睦州访徐山人》诗:“解怜徐处士,惟有李郎中。
”“劝人深酒杯”乃“情深还似酒杯深”。
[2]接下来具体写其姝丽,青黛画眉,又细又长,檀香涂口,艳红而小,郎才女貌,一见钟情。
她轻声细语,在那绿柳成行道路转变的地方是我的住处,门前的杏花开得正艳。
词意本来艳冶,但写来如此清丽婉妍,娟洁脱俗,与柳永笔下那些“当相逢,便有怜才深意。
歌筵罢,偶同鸳被,”的歌舞伎人婉丽多姿,别有一种风情雅态。
即使写男女欢情的作品,也是韵高、娟洁,试看一阕《庆厌厌》:昨夜小筵欢纵。
烛房深,舞鸾歌凤,酒迷花困共厌厌,倚朱弦。
未成归弄。
峡雨忽收寻断梦。
依前是画楼钟动。
争拂雕鞍匆匆去,万千恨,不能相送。
小筵后,在灯火辉煌的内室,“舞鸾歌凤”,情丝绵绵,弄弦弹奏终不成曲。
过篇化用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意。
这时只听到钟声传自画楼,离愁别恨,眼望雕鞍匆匆远去。
虽为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但却流而不靡,清妍俊逸,较柳永的《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更胜一筹,全无柳词的俚俗。
柳永此类词大多都是俚俗直露韵味不高,被称为“野狐涎”这虽有过激之处,但足以表明张词比柳词韵高、典雅,张先还有抒写男女相思之词的如《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这首词抒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登高望远,感春怀人。
词一开头就点出相思的主旨,由忆郎而上层楼,遥望情郎离去之处,再由上层楼所见“楼前芳草”之景,回忆起情郎去时的情景,进而由情郎去时的袍色想象如今袍已旧,再从袍已旧抒发自己青春难驻,朱颜已改之感。
层层递进,环环紧扣。
结尾“不如花草新”构思巧妙。
清出处,生脆处,味极隽永。
再如《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远,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
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词写闺怨,唐李益诗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
”而本词所慕桃杏乃无情之物,有情之人还不如无情之木。
由此表现女主人公的怨恨之极。
这种表现方法诚如前人所评“无理而妙”,而另一首《千秋岁》则“韵味隽永,是耆卿所乏处”[3]。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
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春天在声声鶗鴂的鸣叫声中流逝,无力挽回,而狂风又将春天仅剩的残花吹落,柳絮随风飞舞,像下起了雪,在这伤感的时节,不要再弹那令人伤感的曲子,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
如此作结可谓恰到好处。
情韵高远,深婉含蓄,又直率激越。
张先对人特别是对女子的描写与花间词完全不同。
花间词中对女子的描写注重外貌、体态、多浓妆艳抹,而张先则注重对人物进行某一传神细节的捕捉。
他不但在词风上一扫花间的浓艳之态,在词语的运用上也力求雅化,在意境的构筑上下功夫。
抒情主体淡化,借景抒情,他笔下的形象系列多为画桥、垂虹、琼楼、雕栏、绿水、芳草,玲珑剔透、精巧别致、典丽醇雅、含蓄蕴藉;而柳永笔下的景象多孤垒、危亭、冻云、秋风秋雨之类苍凉感伤。
除了意境的雅化外,张先还注意练字,如“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4]沉恨细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等,都以其精妙的构思,让人心中为之一动。
意象朦胧,情思含蓄,语言归于清新自然,是规范的文学语言。
柳永的羁旅词、愁别词多用俗语仍不掩其风姿,雅俗共赏,但他笔下的男女相思之词却俚俗直露,不如张词风雅。
张词的雅化为宋初祠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已脱缠绵悱恻感时伤事的花间习气,而只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5]微微掀起感情的涟漪,明静爽朗,与古往今来词人以伤感为主的情绪不同,张先虽多情却乐观疏达,自创新调为词以后走出艳科的蕃篱起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