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西方的火炮射程差距分析

合集下载

鸦片战争中英武器装备比较(三):火药

鸦片战争中英武器装备比较(三):火药

火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起源于炼丹术。

鲁迅先生曾感慨: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

然而,与鲁迅先生的“想象”不同,古人发明火药后,首先就是应用于打仗,其次才是烟花鞭炮表演。

唐朝末年,火药已运用于军事方面,这比欧洲早了大概300多年,“鞭炮”是宋朝才出现。

很多人相信,蒙古西征将火药传入阿拉伯世界以及欧洲,并在以后的岁月里,轰碎了欧洲封建城堡和风光无限的骑士阶层。

近代以来,欧洲科技跨跃式发展,在火药和枪炮制造方面远远甩开了我们。

但直到鸦片战争开打,英国人枪炮里面装的仍是黑火药,与清军没有本质差异。

NO.1 科学的胜利黑火药(硝、硫、炭三元体系火药),也就是我们先人发明的火药。

这是一种有烟火药,历史上长期霸居火药制造类型榜首,直到18世纪被打破。

黑火药在制造过程中,硝、硫、炭的含量比对火药的爆炸效果有直接影响。

唐代时,硝、硫含量相同,为1:1。

到了宋朝,硝、硫的含量比为2:1甚至是3:1。

这与后世黑火药最佳配方很接近了。

1825年,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提出黑火药的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2K N O3+S+3C=K2S+N2↑+3C O2↑据此,在理论上,硝、硫、炭的配组比率为74.84%、11.84%、11.32%是制造黑火药的最佳配方。

英国按照这一方程式,配制了枪用发射火药(硝75%、硫10%、炭15%)和炮用发射火药(硝78%、硫8%、炭14%)。

这两种配方被西方各国确定为标准的火药配方。

反观清军,其火药配制仍是按照明末的配方。

战前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所采用的火药配方是硝80%,硫10%,炭10%(关天培《筹海初集》卷3)。

可以看出,该配方含硝量过高。

造成的后果就是火药容易吸潮,不便长久保存,爆炸效率低。

前面我们提到,早在宋朝时,人们就已经摸索出了火药中含硝量与含硫量的较佳比例了。

但我们需明白,古人发明制造的很多东西都是经验上的积累,鲜有理论上的层层揭示。

火药亦是如此。

没有基于现象上的科学分析,火药不可能得到跨跃式发展,何况还有阴阳五行这种玄学纠缠着火药。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武器装备比较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武器装备比较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武器装备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与法国联手进攻清朝的一次战争,那么你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武器装备比较,希望能帮到你。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的兵力是英法联军的数倍,但是战争却一败再拜,究其主要原因,则是武器装备差距太大。

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装备是什么呢?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装备要从战争双方对比来看。

虽说火药是中国发明并且传到西方的,但是真正将其用在武器上的是西方国家。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中,他们用到的侵略武器就是利用火药制造的洋枪洋炮。

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军队中也配备了枪炮弹药,但是这些武器装备砸英法军队的武器面前完全不够看,何况更多的清军士兵手里拿的还是大刀长矛。

据史料记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清政府士兵手里拿的是大刀长矛以及弓弩,剩余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虽然用的是火器,但是也仅仅是射程不足已一二百米的鸟枪,抬枪,子弹的射出时间是一分钟左右一发;另外拥有的大炮其射程也就只有一千米左右,并且使用的是实心弹,杀伤力非常的小。

在说英国军队手中的武器,所有的士兵手中全部是步枪,最低射程是两百米,一分钟可以发射三枚子弹,另外英国军队手中的大炮射程在两千到三千米之间,配备的弹药除了少量的实心弹之外,还有杀伤力非常大的开花弹和霰弹。

当然英国还有军舰,这些军舰中最大的长有三十多丈,分为上中下三层,可以安装七十多尊大炮,中号的也有两层,能够配备三十到四十尊大炮,除了军舰上配备大炮之外,轮船上也装有十尊大炮,以上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的武器装备。

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装备双方相差过多,所以即使清军数量庞大也无济于事。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的战争,那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哪些呢?首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英国和法国,但是英法联军敢于再次发动战争,是因为背后有美国和俄国作为支持者,并且在随后的战争中俄国和美国也加入了,而且还在中国战败后同中国签订了很多对中国来说并不平等的条约,所以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参战的国家应该有是四个,分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和俄国。

明清两朝红夷大炮的射程问题再析 刘鸿亮 宋琳

明清两朝红夷大炮的射程问题再析 刘鸿亮 宋琳
茅 元仪, 浙江吴兴人, 曾任辽东副总兵, 少时随父在京期间, 即喜向利玛窦 “闻所未 闻”, 他对徐光启兵学方面的造诣和主张亦十分佩服。天启三年, 有来自澳门的铳师独命峨等 解运西洋大炮来京, 并奉旨在京营教习。他曾亲自向在京营教炮的葡人学习操作之法, 并函 请孙承宗调该批澳兵至关外协助战守, 惟公文到达时, 这些人已奉旨返澳而未果, 遂调取京 营中曾习火器的彭簪古出关。天启五年被罢归, 曾将学习到的红夷炮操作之法传于满桂。《督 师纪略》应是他在辽东与八旗军作战期间写成, 但他即非兵工人员, 又非直接使用火器的下 级军官, 短期的军戎生活, 也主要是充当高级幕僚。所以此处说炮平发 15 里, 恐不可信。徐 光启的门生韩霖著的 《守圉全书》即尝批评其所著的 《武备志》“兼收不择, 滥恶之器, 不可 枚举”, 且不知 “有西洋炮而诸器皆失其利”。所以 《中国军事史》特意对此作注: 该书中关 于明代各类火炮的射程有 2、3 里至10 余里, 均引自 《武备志》等书, 未经经验证实, 有些数 据显然大于实际。根据当时的造炮工艺水平及黑色火药作发射药, 是不可能达到书中所说的 许多距离的 。
23
10 ∶5
50
25
60
30
虎唬铳 铁弹 60~100 斤 70
35
10 ∶5
100
50
90 0
1. 12 4622 5. 75
95 0
1. 18 4728 5. 88
1000 1. 244 4655 5. 79
1060
1. 32
460 0
5. 72
2000 2. 488 8900 11. 1
4000 4. 976 16000 19. 9
4. 从明末一些具体战役来看, 重型红夷大炮最大射程应在5、6 华里之内。如崇祯四年至

中国火器落后于西方的时间节点及原因初探

中国火器落后于西方的时间节点及原因初探

第三十一卷总180期自然辩证法通讯V01.31,S u m No180 2009亮2强JOURNAL OFD I A LE C Tl C S OFNATURE No2,2009中国火器落后于西方的时间节点及原因初探李婷婷朱亚宗(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73)摘要:作为火器发明的故乡,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具有无可争议的先导优势。

自13世纪始,火器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并逐渐后来居上,比中国火器为优。

然而,这一优势的逆转具体发生在何时,学术界意见并不一致。

本文比较了中西火器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指出19世纪中期为二者形成实质性技术差距的时间节点,并从技术及社会两个层面分析了优势逆转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火器比较技术差距时间节点 [中图分类号]/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0—0763(2009)D2一∞70一仍火器首先由中国发明,正如李约瑟所说,“从最早发现火药配方到射出与内膛口径吻合的弹丸的金属管状枪的完善,这整个过程在中国演进时,其他民族对此还一无所知。

”【1】唐哀帝天佑元年(904年)火药已经被应用于军事,出现了最早的火药兵器,E2J300多年后,火器才在13世纪末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此后火器在亚欧大陆都取得了不同的进展,直至16世纪,两者的发展是相对独立的。

16世纪后,中西交流渐次频繁,火器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被置于比较的背景之上。

人们在交流中(多以并不和平的形式)发现,融入欧洲的技术传统和设计风格后,火器再返中国时和明初的中国火器相比已具有明显优势。

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问题,即中西火器何时呈现出实质性的技术差距?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给出的答案并不一致。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火器史专家王兆春认为,16世纪后期是中西火器技术发生转折的时间节点,并在其多本著作中有所体现,如《中国火器史》中写道:“在16世纪以前,我国火器的研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6世纪末叶,我国古代火器创造性研究的势头已经减弱,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也逐渐减少,即使能在一些单项上有所进展和成就,也不足以推动我国火器研制进入新的创造性的发展阶段。

鸦片战争中的中英对比

鸦片战争中的中英对比

中英海军舰船对比
清 朝 北 洋 水 师 船 只
中英海军火炮对比
01 02 03 04 05
目录
catalog
中英火炮对比
01 02
03
04
05
目录
catalog
中英海军火炮武器差距
清军大炮虽然在技术原理上与西方处于同一水平线,但 在铸造工艺和射速、射程等方面则处于明显劣势。
中英步兵武器对比
01 02
硬实力不足
清军败于技不如人,鸟枪钢刀不是 “船坚炮利”的英军的对手

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无方
清军与英军在军事科技上并无太大差 距,清军是败于政府腐败无能、指挥 无方
2012
失 败 原 因
以上皆有
清军不仅武器装备落后,在管理指挥 上更是迂腐落后
2013
中英海军舰船对比
01 02 03 04 05
目录
catalog
1840-1842
历 史 上 的 鸦 片 战 争
01
02
03
04
05
目录
catalog
鸦片战争简介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闭关锁国”后的满清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 国开始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获取暴利。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打击了英国走私贩的嚣张气焰 但同时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 对华战争的拨款案。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 海口,鸦片战争就此拉开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的技术比较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的技术比较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的技术比较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军的火炮主要都是17世纪以来欧洲普遍采用的前装滑膛炮,其内装火药都是黑火药,这种基本的技术原理决定了中英火炮从质的意义上讲,还属于同一技术时代的产品。

但是,因工业革M发生与否的影响,此时的英军火炮从数量意义上讲,在其设计思想、炮身材质、铸造工艺、彈藥质量、火炮射程、舰炮品质、火炮机动性、射击精度和射速等技术关键之处优于清军火炮。

这些技术关键之处,显现了中英双方火炮技术的巨大差距。

【正文】发生在1840年7月~1842年8月期间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和近代史的开端,而在英国史书里边,除非比较详细或专门性的著作,是很少提及的。

可以认为,此时期的中英双方船炮性能的问题是谈论其它一切问题不可回避的前提。

时人在奏章或私家著述中,谈到英军“船坚炮利”的共计66人。

有学者认为:当时清军所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冷兵器或早期时代的弓、火绳枪、剑和矛,根本无法与西方侵略军相抗衡。

也有学者认为:“清朝的大炮虽不及西方68磅级炮之威力,但对于彼之中小型火炮至少可以不相上下。

”③ 笔者认为,中国在战争前后,一则因是封建的生产方式,二则在本应达到的制作工艺水平上,由于受落后的社会制度内部种种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一些问题。

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使清军自铸的火炮在炮身设计、铸造材质、工艺、彈藥、炮架等技术关键之处普遍存在着加工粗糙、费工费时、质量粗劣的问题,这些技术关键之处,显现了中英双方火炮技术与性能的巨大差距。

一、中英双方火炮的设计思想及种类方面鸦片战争前后,清军火炮大多是以重量作为衡量其性能优劣的依据,这远远没有以炮身与口径比例搭配为主要性能参数科学合理。

当然,“模数”的设计思想,部分火器制.造者也将之视为标准来对待。

即以口径的尺寸为基数,按一定比例倍数设计火炮的各个部分。

此时,除中央统一制.造以红夷炮型为主导的前装滑膛、以火绳点火的火炮外,沿海各省制.造了大批火炮。

试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试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战争的原因同:两起战争皆因鸦片而起,都以清政府丧权辱国为结局。

同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

异: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夺取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决议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入侵中国,但是,他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对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

希望通过战争加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赖神父事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发展。

过程同:两次战争都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

赔款,割地。

异: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从英军封锁珠江口到《穿鼻草约》的签订(1840)第二阶段: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订。

第三阶段:英军的扩大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1842,战争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1:额尔金率领的英军和葛罗率领的法军组成联军,1857年2月攻陷广州。

2:在广州成立占领委员会,卖国贼柏贵任广东巡抚,为外国侵略在维护殖民秩序。

3:英法舰队北上占领天津。

俄美公使随同前往进行“调停”,伪装“中立”。

4: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

5: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

6: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7:英法两国侵略目的达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总而言之A,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B,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C,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北京.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七个条约.结果同:中国战败,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异:A,开辟的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只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影响同:锁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百年史是贫穷落后屈辱挨打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方实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方实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方实力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第一个阶段,英法联军一共投入了五千六百余人,其中有法军一
千人,但是中国方面战败,这其中有武器装备落后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因为清政府内部
的腐朽所导致的,军队战略落后,同时士兵素质差,内部不团结等。

第一阶段中国战败后,双方签订了《天津条约》。

在战争进入第二阶段,英国投入的军队人数在一万八千人左右,法国有七千人,同时还有战舰越两百多艘,这次战役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最终占据
了中国的首都北京,并且烧毁了圆明园,中方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就总体而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一共投入的兵力在两万五千人以内,其中
主要是英国军队,占侵略军总人数的一半多,在说中国方面的兵力,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
记载,但是就伤亡人数方面则记载为与英法联军的投入兵力相差不远,由此可以得出,在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投入的兵力是非常大的。

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兵力方面中国是
具有压倒性的胜利的。

101人伤亡联军
215000人伤亡清军参战20万,伤亡却21.5万。

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和天津战役中,并没有双方明确的伤亡记录,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时,清政府已经卷轴铺盖逃跑了,所以双方也没有进行交火,但是英法联军对华夏人民采
取的侵略方式是烧杀抢掠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华夏人民伤亡惨重。

另外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华夏内部的农民起义运动也进入到了高潮,所以当时
的清政府对侵略者采取了放任,转而镇压起义军,甚至在起义难以镇压下去后,联合侵略
者一起镇压起义,这样的行为,无形中更是加大了华夏人民的伤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西方的火炮射程差距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其在世界海战史中不占重要地位,然而却成为欧洲人使用新式武器的一个试验厂。

在这些战争中,火炮射程是制约东西方陆海炮战胜负的重要因素。

此时期的清朝船炮技术处于“木质风帆时代”的水平。

清军作战的主力绿营水师兵器是冷热并用,火器配置约占70%,冷兵器占30%,其中火炮配置达5%,比陆军火炮1%的比例高些。

船小且易腐朽。

船炮绝大多数由各省自制,形制大小不一,主导型火炮-红夷炮技术处于欧洲17世纪加农炮系列的水平上。

我们今天按照其弹药装填方式的不同,对其划分6种类型:重型红夷炮、铁模炮、冲天臼炮、抬炮、子母炮以及纸质基体的火箭等。

此时期的欧洲船炮技术正处于由“木质风帆时代”向“蒸汽铁甲舰时代”的过渡期。

此始于19世纪30年代,于60年代基本完成,其船舶从17世纪中叶已经摒弃了人力手划桨,完全凭借风帆借助风力驱动,乃至在19世纪30年代以来又开始使用蒸汽动力运行。

发生在1856—1860年间清军与英法联军之役,英法战船是以螺旋桨推进器为武装的大轮船为主,其舰队是以四至六等级舰为作战主力。

铁壳战船虽不大,但动力足,载舷炮数少,但炮身巨大,多是重炮或巨炮。

这与中英鸦片战争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在第三次大沽口中西具体的陆海战中,2.1412万人的英法侵略军配炮1095门,炮兵比例达到了10%,火炮比例达到了5%。

以英法为代表的主要欧洲国家在17世纪中叶已全部淘汰冷兵器而进入火器时代,火炮技术正处于从前装滑膛向后装线膛的过渡期。

英海陆军使用的主导火炮也仍为流行370多年的前装滑膛炮———加农炮、17世纪末期以来创制的榴弹炮、陆海兼用的臼炮、1778年英国人发明的海上用卡龙炮、1805年英人康格里夫发明的直杆式火箭炮等,少部分1854年由英人阿摩士壮设计、1859年载于舰船、1860年8月12日在塘沽新河炮台首次实战的后装弹药和发射锥头柱体炮弹的线膛炮。

侵华法军使用的火炮也是以前装滑膛炮为主,但以使用了12磅弹拿破仑青铜前装线膛炮为其特色。

射程可分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两种,二者都是衡量其性能优劣的重要标志。

最大射程是指发射角为45°命中目标的距离;有效射程是指某距离上弹头的动能大于杀伤目标所需要的动能、弹头就能杀伤目标的距离。

此时期的中西火炮射程主要指的是有效射程。

因为最大射程通常对目标不构成伤害。

一、清军火炮射程的探讨红夷炮原只是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之间,欧洲殖民者在侵略中国东南沿海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火器实物。

中国政府在1600—1860年的260多年间掀起了4次仿制红夷炮的高潮。

在此期间的中国火炮多属于欧洲重型加农炮型,主要使用斤两偏小的球形实心铁弹,其他形制如链弹、霰弹、爆炸弹等极少。

球形弹常用“打水漂”方法以达到多次杀伤的目的,有效射程可以翻倍。

中国工程家丁拱辰在1843年编撰了火器著作《演炮图说辑要》,是他游历海外多方留心咨访的记录。

该书对“打水漂”的发射方法有说明。

17世纪末期以来清朝红夷炮的射程数据在许多史料里有记载。

中国明末火器家何汝宾在其著作《兵录》中列举有东西方战铳、攻铳和守铳的射程数据。

长管加农炮的有效射程在0.15—1.5千米之间,最大射程在0.5—6.4千米间浮动;短管加农炮的有效射程在0.35—0.69千米之间,最大射程在1.83—3.7千米间浮动。

臼炮的有效射程在0.275—0.914千米之间,最大射程在0.5—1.83千米间浮动。

在此期间,中国红夷炮的射程应与同时期的西洋加农炮等同,而欧洲同期火炮的射程是有据可查的。

如迟至1860年,实际服役的舰炮与3个世纪前使用的大炮在主要方面并无区别。

如16世纪以来欧洲3178千克重的加农炮有效射程是1.82千米,最大射程6.39千米。

中英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火炮的射程。

清军最大三桅双层甲板帆船的大小还赶不上此时期英国六级战船(载炮28门),长仅9.5—13丈,重量平均在250—300吨之间,载百人左右。

其配置有数百斤至二三千斤重的舰炮,最多不超过20门,少的只有二三门,射程自然更近。

除此之外,清军火药性能又逊于英军,此会让火炮射程打些折扣。

今西洋史料说,1840年8月5日,中英之间在广东澳门的海域交战,英国战船向清军船只开火,清朝战船试图反击,但是他们落后的枪炮射不到英国船上。

今中人研究认为:“中国战船因为质量低劣,几百斤至千斤重的铸铁舰炮,其射程一般只有三四百米,最多不超过千米。

”战争前后,清军在沿海各省造了许多红夷炮型的岸炮,其中不少是超过7000斤以上的巨炮。

岸炮最大射程可及4千米。

如1841年10月19日,钦差御前大臣僧格林沁奏:天津大沽海口试演炮位,两丈余废船于海河距炮台六七里外上流安放,装载柴草,当将炮座对准船只,逐加演试。

其过火出炮均及灵捷,远可抵船,甚或过之。

计共试过大炮32位,演放52出,内共正中船身者18出,其未中各炮飞越过船者,要亦不离船身左右,船上柴苇半击无存,船亦损坏灌水,船身倾侧。

这里的六七里的射程数据,应为该炮位的最大射程。

然而重型岸炮所占比例毕竟很少,用途有限,大多数岸炮的最大射程必在4千米之内。

清军与英法联军之役前后,清军重型岸炮仍然架在海防炮台上,轻型火炮大多装备于兵船或陆上机动作战。

其要塞和城防使用的重型火炮,在吸收丁拱辰、龚振麟等人研制的旋转炮架后,在调整射角、提高射程和加强机动性等方面有一定改进,但在构造和发射方式上变化甚少,实际威力的增强极其有限。

如1850年9月,两江总督陆建瀛奏:江苏江阴“鹅鼻嘴由海入江之处,冬春小水,江面稍窄,现设炮堤炮位,尚堪得力;若夏秋盛涨之际,江宽约在十里内外,炮力仅可三里,恐难远及中流。

”再如1860年8月12日联军攻打新河炮台,英军司令格兰特讲:“在离炮台1.7—1.8千米处联军把大炮挪至前边开炮,清军马上加以反击,幸亏他们的大炮射程不足效果不佳,否则法军将损失惨重。

”此时期,清朝樟木做的陆海用炮架技术尚未规范化、标准化,机动性不强,主要起防御作用,此自然影响到火炮射程的调整。

清军大多通过加减火药量来完成,虽可改变射程,同时会影响到火炮射击精度。

如1860年8月21日中西大沽口石头缝炮战中,“面对清军炮击,英军阿摩士壮重炮的威力使清军大炮还击无力。

联军进至距离清军营垒1.5千米处,法军的四磅弹膛线大炮开始在英军炮兵左侧展开队形。

联军炮兵几乎同时开炮轰击清军,清军立刻予以猛烈还击,只可惜它们射击精度太差。

法军炮队向前推进,以缩小和清营的距离。

在距离清军0.4千米左右时,清军炮兵的射击强度逐渐变弱,大部分炮火弹片从联军士兵头上飞过,纷纷落在步兵队伍前方的空地上。

”之所以会如此,主要是因为联军炮兵与步兵之间的这一地带刚好位于清军大炮最大的有效射程之内,因其一旦确定了以最大射程射击,在战斗中其射程就再也无法得到及时调整。

而此战中,联军却趁清军“射击开始减慢”,将火炮向“前移动了0.4千米和0.3千米,并加倍猛烈射击”,终于使清军火炮“完全沉寂下来”。

二、两次鸦片战争前后西洋火炮射程的探讨从武器发展的水平来看,中西主导型火炮都为欧洲15世纪末以来创制的前装滑膛加农炮,内装火药都为黑色有烟火药,与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装无烟火药的后装线膛炮相比,威力上差距悬殊。

因此,中西加农炮的射程都不可能很远。

西洋火炮除了还在使用老式的球形实心生铁或熟铁弹之外,已大量地使用链弹、杠弹、霰弹、葡萄弹、榴霰弹、新式爆炸弹和燃烧弹等。

攻击远目标时用球形实心弹,稍近目标时用葡萄弹(国人称之为菠萝弹),最近时用霰弹(国人称之为铁盒弹)。

前装滑膛的炮膛和炮弹内径之间存在着游隙,它意味着炮手无法以直线射出。

此外,目标船和攻击船都会随着海面起伏而移动。

总之,要想得到决定性的结果,近距离射击是最佳选择,即不超过0.45千米的距离。

在野战中,野战炮的有效最大射程不应超过2千米,榴霰弹大约为0.6千米。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西方野战火炮之最大射程只有1.19千米,而且命中率极低。

如1792年9月26日,法国与普鲁士的军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瓦尔密炮战,双方都动用了百余门火炮,“都消耗了两万发以上的炮弹”,但双方死伤极为轻微,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火炮射程太有限,只有1300码(1.188千米)”。

在1805年,英军有13种加农炮在6°仰角时的射程记载。

该年10月21日的英国和法国间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是19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

此战中的英国舰炮的射程代表了皇家海军在19世纪中叶的最高水平。

其有效射程极其有限,可达0.366千米,最大射程可达2.468千米。

西洋史料中有英国1750—1860年间的滑膛铜铁加农炮的射程数据,射程从1千米至2.85千米之间不等,同等重量的铁炮射程比铜炮要远一些。

12下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