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_石荣丽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科技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仅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进步的称为狭义的科技进步,在狭义科技进步基础上,再包括政策、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则称为广义的科技进步。
我们测算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贡献份额。
在正常年景,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来自两个方面:一部分来自生产投入的增加,一部分来自科技进步带来的投入产出比的提高。
因科技进步产生的总产值增长率,叫科技进步率。
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中扣除新增投入量产生的总产值增长率之后的余额。
农业科技进步率除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就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一个时期的农业科技进步率的计算公式为:农业科技进步率= 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物质费用产出弹性*物质费用增长率-劳动力产出弹性*劳动力增长率-耕地产出弹性*耕地增长率其中,物质费用、劳动力和耕地的产出弹性,在方法中,计算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时分别取0.55、0.20和0.25。
下面是“九五”时期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林牧渔劳动力和耕地面积的增长率的一些计算。
农业总产值增长率:1995年的农业总产值为20340.86亿元。
用各年的农业总产值指数把2000年的农业总产值折算成用1995年价格计算的数值,为26890.67亿元。
这样,“九五”时期农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为5.74%。
物质费用增长率:根据各年农业物质费用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计算出用1995年价格计算的物质费用,1995年为8339.75亿元,2000年为11105.85亿元。
这样,“九五”时期农业物质费用的年增长率为5.90%。
农林牧渔劳动力增长率:1995年农林牧渔劳动力数为32334.5万人,2000年为32797.5万人,年增长率为0.28%。
耕地面积增长率:据2000年7月5日《经济日报》第二版上的一篇报道,1996年净减少耕地1100万亩,1997年净减少730万亩,1998年净减少391.5万亩,1999年净减少654.9万亩。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举例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举例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评估和衡量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是现代农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评估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戴维森指数法”。
该指数法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农作物总产量的差异,得出因素贡献率,其中包括劳动力因素,土地因素以及农业科技进步因素。
以下是一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的实例。
以湖南省平江县水稻产量为例,分别比较了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该地区水稻产量增长的贡献率:1990年总产量为225.10万吨;2000年总产量为284.20万吨,增长了26.27%;2010年总产量为321.10万吨,增长了12.98%。
通过戴维森指数法计算,得出如下结果:劳动力因素1990年到2000年增长率为1.32%,2000年到2010年增长率为0.78%,合计为2.13%;土地因素1990年到2000年增长率为7.06%,2000年到2010年增长率为3.34%,合计为10.31%;农业科技进步因素1990年到2000年增长率为17.89%,2000年到2010年增长率为9.84%,合计为28.14%。
因此,1990年到2000年间,农业科技进步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为17.89%;2000年到2010年间,农业科技进步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为9.84%。
整体来看,农业科技进步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为28.14%。
通过这种计算方法,可以比较精确地评估农业科技进步与其他生产要素对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评估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是农业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只有通过科学计算和分析,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可靠和稳定的粮食供应。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方法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方法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而衡量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是评价农业科技进步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方法。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比较农业科技进步前后某一农业指标的变化来计算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这里以粮食产量为例来介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方法。
首先,确定参考年份和研究年份。
参考年份是指没有使用新技术或新品种的年份,研究年份是指使用了新技术或新品种的年份。
其次,确定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包括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种植方式、肥料使用量、灌溉率等。
在计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时,需要排除那些不受新技术或新品种影响的因素,只考虑新技术或新品种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接着,计算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率。
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率 =(研究年份的单位面积产量-参考年份的单位面积产量)/ 参考年份的单位面积产量×100%。
然后,计算种植面积的增长率。
种植面积的增长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种植面积的增长率 =(研究年份的种植面积-参考年份的种植面积)/ 参考年份的种植面积×100%。
最后,计算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 单位面积产量增长率×单位面积面积占比 + 种植面积增长率×种植面积占比。
其中,单位面积面积占比指的是单位面积产量在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种植面积占比指的是种植面积在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以上就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方法的基本步骤和公式。
通过计算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可以更好地评估新技术或新品种的应用效果,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科学的评价工具。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方法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方法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计算方法如下:
1. 科技进步贡献率 = (农业科技进步值×农业经济增长值) ÷ (农业科技进步值 + 农业经济增长值)
2. 农业科技进步值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技术进步次数 + 农业经济增长值×农业经济增长次数
3. 农业技术进步次数 = 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次数×农业技术进步率
4. 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次数 = 农业科研机构的活动次数 + 农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次数 + 农民科技创新活动次数
在计算过程中,要计算出农业科技进步值和农业经济增长值,这两个值是衡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指标。
农业科技进步值是指农业科技进步的次数和指数值;农业经济增长值是指农业经济增长的次数和指数值。
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
情况进行变化,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二)投入产出模型方法
投入产出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 . 列昂剔夫 1936 年提
出。用来测算科技进步贡献情况其中一个方法是利用完全需要
系数矩阵。优点是在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时,既考虑
直接贡献,还考虑了全部间接贡献。由于没有年度投入产出
表,一般只能进行分阶段的分析。与传统方法测算科技进步贡
献率不同,它从国民经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即国民经济整体
产的投入要素,分别为资本、劳动力及耕地面积, α 、 β 、
λ 分别为资本、劳动力及耕地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 δ 代表资
本、劳动力、耕地面积变化之外的其他因素导致农业总产值的
变化,即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
上式两边对 t 求导数后可得式(2)
1dY = α 1 dK + β 1 dL + λ 1 dM + δ Ydt K dt L dt M dt
K
L
M
为耕地年均增长率。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反映农业科技进步率在产出增长率中
所占的比重,则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公式见式(4)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δ ×100% (4) ∆Y / Y
同理可以得到:
资本投入贡献率 = α ∆K / K ×100% ∆Y / Y
劳动力投入贡献率 = β ∆L / L ×100% ∆Y / Y
αi、Kit、Lit 分别为河北农业物质费用投入弹性和第 t 年的物质 费用投入和劳动力数, n 是测算的时间年段数, e = 2.7183 。
通过式(7)求出河北物质费用投入弹性值 αi 后,由于 αi + βi + λi = 1 ,且 λi = λ ,即劳动力弹性系数 βi =1 − λ − αi 。 其 中: 计 算 结 果 若 αi > 0.65 , 仍 按 0.65 取 值; 若 αi < 0.40 时,仍按 0.4 取值。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分析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分析摘要:采用索洛余值法对“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山西省晋中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晋中市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物质费用投入及农业科技进步;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逐渐提高,农业物质费用投入的贡献有所下降。
说明晋中市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达到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贡献率的平均水平。
关键词:索洛余值法;农业科技进步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晋中市技术进步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自美国的索洛教授在技术进步贡献率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而获诺贝尔经济奖以来,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成为经济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问题,进入90年代更是把定量评价技术进步的贡献作为考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中,技术进步贡献率是评价创新型国家指标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1-2]。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定量评价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是分析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反映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和潜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国际间、地区间比较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开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以及对其所受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农业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便从宏观上把握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并对农业科技政策做出相应调整[3-7]。
本研究在阐述农业科技进步测算模型的基础上,对山西省晋中市的农业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和分析,旨在对晋中市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1数据来源和测算方法1.1数据来源。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举例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举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ribution Rate,简称ASTCR)是指农业科技进步对于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程度,反映了农业科技进步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ASTCR的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两种:直接法和间接法。
一、直接法直接法是通过对比不同期间的农业总产值来计算ASTCR。
其公式为:ASTCR = (当前年度实际农业总产值 - 基准年度实际农业总产值)/基准年度实际农业总产值 × 100%例如,假设某地区基准年度(2010年)的实际农业总产值为1000万元,当前年度(2020年)的实际农业总产值为2000万元,则ASTCR为(2000-1000)/1000 × 100% = 100%。
这意味着,这个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对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为100%。
二、间接法间接法是通过分析农业生产中各要素的增长情况来计算ASTCR。
其公式为:ASTCR = β × K其中,β为科技进步弹性,指农业总产值相对于科技进步支出的反应程度。
K为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指科技进步对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程度,它可用如下公式计算:K = ∑(Pi × Yi)/∑(Pi × Yi)×100%其中,Pi表示科技进步对于某项生产要素的影响,Yi表示该生产要素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Pi × Yi)表示所有生产要素的贡献之和。
例如,假设在某地区农业生产中,耕地面积增长了10%,化肥使用量增长了15%,机械化率增长了5%,科研投入增长了20%,那么K可以计算如下:K = (0.1 × 0.4) + (0.15 × 0.2) + (0.05 × 0.2) + (0.2 × 0.2) = 0.108 = 10.8%假设科技进步弹性β为0.6,则ASTCR为:ASTCR = 0.6 × 10.8% = 6.5%这意味着,这个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对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为6.5%。
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研究综述

In } 二 刁牛 In L十 K十 In , 协 仪In t) 砰 1、 In(叮 In ,+ 卜 ) . In(丫卜、 仪十 二 , 少「 p 1
年龄、 教育、 就业类别和职业六个特征进行交叉分类。 国 通过对各个模型的计量分析得到模型式 (4 最优, 内学者应该在这方面加强研究的力度, ) 虽然工作量大, 但 并据此估计出1 9 年至20 3年各个年份的技术贡献率, 研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91 0 再比如分析科技进步因素对农 并且分析了其波动趋势及原因; 施正剑、 吕勇彬1 首先计 业贡献的主次作用方面的研究。 ] 8 不过, 近年来国内学者 算全省农业人均纯收入和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 牧、 在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加强。 所用方法大多集中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最先有查索斯 斯皮尔 副、 渔增加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然后, 以县为单位以 法和主成分分析法。 ‘ ] 3提出 其 本 想 从 些 综 杂 的 济 平均值的一倍正负标准差作为分界线将湖北省分为经济 曼’ , 基 思 是 一 错 复 关系 经 现 发达地区、 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之后, 他们应用 象中根据相关性把原始变量分组成为不同的因子, 每一 索洛余值法测算出了三个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 为n .9 %、 . 20%、 1 24 55.43%, 并分析得出物资费用对农 业总产值增长的地区差异性明显, 劳动力投入对农业总 产值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而耕地面积的投人对农业总产 值的增长影响不大; 石荣丽、 9 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 黄鹏{ 1 分别测算云南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 其利用索洛余值 法测算的结果为49%。 索洛余值法虽然是比较常见的方 法, 被人们广泛应用, 但其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 朱团 钦1 指出索洛余值法测算科技进步的难点在于a , 的 ] 0 1 p 个因子就代表了经济变量间依存的一种经济作用。 罗发 友1 参照李京文、 4 1 郑友敬15等人关于反映技术进步的指 ’ ] 标体系建立原则和方法, 0 个能反映当前我国农业 选取1 技术进步的指标体系。 将其组为一个整体即为一随机变 量进行多因子分析, 计量检验显示, 地区中高等教育发 展水平、 自然区位条件是中国农业技术进步地区差异的 重要影响因素, 而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业技术 进步的推动并不明显。 主成分分析法13 由霍特林与193 11 3 年首先提出的, 它是研究如何通过主成分分析, 可以从 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 放世为、 诸克军、 黎金玲【利用该方法得出我国各地区科技进步 , ] 6 的综合评价, 虽然评价指标包涵了整个的社会领域, 但 是如果把农业单独抽出来, 仿照其所构造的科技进步指 标体系, 就能得出我国各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的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方法不仅能进行各地区科技进步状况的比 较, 而且在地区内也能明确哪些是影响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 索洛余值法另一个重大缺陷是我们构造C一 D生产函数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08—16;修回日期:2001—10—20作者简介:石荣丽(1977—),女,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经济管理;黄 鹏(1973—),男,湖南湘潭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政金融。
第23卷第1期农业现代化研究V o l.23 No.12002年1月RESEARC H O F AG RICU L T U RA L M O D ERN IZA T IONJan.2002 文章编号:1000—0275(2002)01—0076—04云南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石荣丽,黄 鹏(云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摘 要:农业发展及其现代化主要取决于农业技术进步。
本文采用了增长速度方程、综合要素生产率指数和总因子生产率指数等三种方法测算了云南省大农业“九五”期间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试图为云南今后的经济增长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实证上的参考。
关键词:技术进步;贡献率;增长速度方程;综合要素生产率;总因子生产率中图分类号:F 323.3 文献标识码:A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on Conitibution Rate of Agriculture Technological Advance in Yunnan ProvinceSHI Rong —li ,HU AN G Peng(Eco no my and T rade Co llege o f Yunnan Ag ricultura l U niv er sity ,Kunming 650201,China)Abstract:It is techno lo gical adv a nce of ag riculture tha t ex er ts a tr emendous influence on the dev elopement and civa liza tion o f ag ricultur e.Recently measurement adcalculatio n o n the co ntribution rate of the technolog ical adva nce has been pa y g r ea t a ttentio n in w o rldwide.T his thesis use speed increa se equatio n,productio n ra te o f synthetica l facto rs,pr oduction ra te of to tal facto rs to measure and calculate th e co ntribution r ate o f the techno lo gica l adva nce of the ag riculture in Yunna n Prov ince .The co nclusio n of the thesis can provide theo retical basis fo r eco no mic increa se and a uth entic pr oo f.Key words :techno lo gica l adv a nce;co ntribution ra te;speed incr ea se equa tio n;productio n rate o f synthetical facto rs;pro ductio n rate o f toa tal fac tor s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农业。
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是追加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特别是现代生产要素投入的同时,依靠现代化农业科技,优化资源配置而导致的要素生产率提高。
科技进步水平是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科学技术,系统的完善生产诸要素,促进经济迅速增长和社会结构优化的有目的的动态过程,科技进步不仅对劳动生产手段和技术等发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生产力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技术进步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测算和评价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已成为农业技术经济学者研究的重点。
1 农业技术进步的定义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反映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科学技术的水平。
它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和发明新技术,通过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带来农业产出增量变化的过程,又称为硬科技进步。
广义的农业技术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硬技术、实体化技术)内容外,也包括软技术即非实体化技术如投入要素质量的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改善等引起的农业产出增量的变化。
通常所说的技术进步都是指广义农业技术进步。
2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2.1 农业科学技术促进了农业劳动工具和生产资料的改进农业现代化的实质上是农业劳动率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要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改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例如二战后的40多年,美国农业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每个农业劳动力可负担的耕地比发展中国家高出150倍,每个农业劳动力可养活200人。
2.2 进步不断地开发和开拓农业经济资源,增加资源的供应量第1期石荣丽等:云南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77 农业经济增长受自然资源利用的限制,但是技术进步可以不断开发、开拓新的资源,从而打破原有资源的约束,或者使潜在资源的优势变为现实资源的优势。
2.3 新技术可以克服资源报酬递减,提高边际生产力,提高农业的集约度使用新技术可以使生产函数曲线向上推移,从而使其资源投入的最适点也向外推移,进而增加资源的使用量,提高资源利用的集约度。
2.4 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生产水平的提高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民,也就没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农业,知识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力量。
事实确实如此,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高,就可以使生产者制造和使用越来越现代化的工具、劳动资料。
而且,技术是由人来发明、创造和使用的。
调整产业组合,优化投入配置,推进技术进步,最终都要依靠人,只有有了高素质的劳动者,才有生产的高效率。
2.5 技术进步可扩展农产品的商品市场,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由自然经济的产品生产转向市场经济的商品生产,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和扩张,重要的是产品“品位”的提高。
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外部市场的取得,必须把生产以自我服务为终极目标的低质产品提高到符合外部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消除当地生产与外部市场的“位差”,加大产品的时空跨度,增加产品的竞争能力。
这就必须对传统的产品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并且要不断地开发和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增加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
3 农业技术进步的测定方法3.1 增长速度方程法(索洛余值法)50年代中期索洛摆脱了具体函数的束缚,在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生产者均衡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下,提出了著名的增长速度方程。
此法的核心是度量出“产出增长中不被生产要素的增加所解释的那部分增长”,即为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率是总产出增长扣除劳动、土地和资金投入引起的经济增长部分后的余值。
假定产出Y、劳动力L、土地S、资金K均是时间变量t的变量,t中包含着随时间推移而引起的技术变化。
因此,可将一般生产函数写成下面表达式Y(t)=F[L(t),S(t),K(t),t]对t求导得出下式:dY/dt=ЭF/ЭL·dL/dt+ЭF/ЭS·dSdt+ЭF/ЭK·dKdt+ЭF/Эt等式两边同时除以Y,再整理得出:l/Y·dY/dt=(L/Y·ЭF/ЭL)l/L·dL/dt+(S/Y·ЭF/ЭS)l/S·d S/dt+(K/Y·ЭF/ЭK)l/K·d K/dt+l/Y·ЭF/Эt式中:L/Y·ЭF/ЭL=α,为劳动力的产出弹性;S/Y·ЭF/ЭS=β,为土地的产出弹性;K/Y·ЭF/ЭK=γ,为资金的产出弹性;l/Y·ЭF/Эt=δ,为技术进步引起的产出变化率。
若假定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则α、β、γ均为不随时间变化,可用下式表达:l/Y·d Y/dt=α·l/L·d L/dt+β·l/S·dS/dt+γ·l/K·dK/dt+δ两边积分得下式:Y=[Aeδt]LαSβKγ=A(t)LαSαKδ在实际拟合中,外生变量L、S、K和内生变量Y 的微分是无法得到的,根据欧拉定律以一阶差分代替微分得出:设 dt≈Δt=1则 ΔY/Y=αΔL/L+βΔS/S+γΔK/K+δ将上式整理如下:δ=ΔY/Y-αΔL/L-βΔS/S-γΔK/K 式中:δ——年农业技术进步率;ΔY/Y——农产品产出的年均增长率;ΔL/L——农业劳动力年均增长率;ΔS/S——农用地面积的年均增长率;ΔK/K——农业物质消耗的年均增长率;α——农业劳动的生产弹性值;β——农用地的生产弹性值;γ——农业物质消耗的生产弹性值。
这里,由于农业统计的特点,可用农业物质消耗费用代表资金来进行计算。
在使用增长方程测算时,国家计委曾有过规定,只要适用于农业技术进步,在增长速度方程中只考虑资本和劳动两个因素,方程式如下:δ=ΔY/Y-αΔK/K-βΔL/L式中:α——资本的产出弹性;β——劳动工资的产出弹性;α+β=13.2 综合要素生产率指数法美国经济学家德里克1961年最早提出综合要78农业现代化研究第23卷素生产率的指标,认为劳动和资本在数量上的增加所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是一种外延型的增长,而劳动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提高所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才体现了生产率的提高。
因为任何部门生产率的提高,都是劳动效率和资本运用效率两者结合的结果。
综合要素生产率测度模型如下:p=Y/(KαLβ)式中:p——综合要素生产率;Y——总产出;K——资本;L——劳动;α——资本弹性系数;β——劳动弹性系数。
在计算出各年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后,把基期年份的综合生产率作为100,求出计算期各年的生产指数,其指数的变化即为技术进步率。
3.3 总因子生产率指数总因子生产率是总产出除以总投入之商,它是计算投入要素的平均产量,如果在一定投入水平下平均产量提高了,也就意味着总因子生产率的提高,即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
其计算公式如下:T FPIt=Yt/Yohi Xit/hi Xio式中:TFPI——总因子生产率指数;Y——产出量;Xi——第i种投入量;hi——第i种投入的平均价格;t——比较期;o——基期。
运用上式计算时,劳动力价格按劳动报酬(工资)计价;资金按生产费用,即流动资金加固定资产折旧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