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的原因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的原因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尽管农业科技不断取得突破与进步,但其贡献率却相对较低。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的原因之一是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农业科技的应用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许多农民缺乏对新技术的了解和信任,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
此外,农民对新技术的投资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他们对新技术的使用成本和效益进行权衡,往往更倾向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的原因之二是科技研发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脱节。
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生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即科技研发成果在应用于农业生产之前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这种时滞导致了科技研发成果与实际农业生产之间的脱节,使得科技研发成果不能及时地得到应用和推广。
此外,科技研发机构与农业生产单位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技术转化机制,也限制了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第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的原因之三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不够合理,科研机构、农业生产单位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够紧密,导致科技成果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应用。
其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科技人员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方面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够充分发挥。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的原因还包括资源投入不足、市场需求不明确、政策支持不够等方面。
农业科技进步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然而,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风险较高,许多投资者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兴趣不高,导致资源投入不足。
同时,由于市场需求不明确,农业科技的研发往往缺乏市场导向,无法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
安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测算分析

安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测算分析安徽是农业大省,却不是农业强省,并且长期面临增产不增收,农业资源短缺,农业人口相对过剩,农业综合竞争力低,农业科技发展缓慢等问题。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先进省份的差距日益加大的今天,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农业生产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的步伐、从传统农业向以科学技术为重要基础的现代农业转变;如何强化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调整农业结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因此,分析与测算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法介绍定量测算科技进步率的方法很多,如增长速度方程法、指标法、生产函数法、增长因素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等,为了使测算结果具有可比性,这里我们采用农业部科技与质量标准司颁布的全国统一方法,即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法(也称余值法),作为安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模型。
(一)农业生产函数。
选择引入时间变量并且改进后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C -D生产函数作为安徽省农业生产函数的形式,其函数模型为:Y=AeλtKαLβMγ (1)式中:α:资本产出弹性;β:劳动产出弹性;γ:土地产出弹性;Y:农业总产出;K:农业生产中的资金或物资投入量;L:农业劳动力投入量;M: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的投入量;A:基期的技术水平;t:时间变量,以年份序数表示;λ:年均技术进步率;e:随机项。
为避免参数估计时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令λ+β+α=1,并对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
(二)增长速度方程和技术进步贡献率。
对(1)式两边取对数后,对t求导,以年份数据计算,即dt=1。
微分可全部换成差分,并令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率y=△Y/Y,物质消耗增长率k=△K/K,劳动力增长率l=△L/L,耕地面积增长率m=△M/M。
科技进步增长率为:λ=y-(αk+βL+γm) (2)物质消耗增长贡献率E(A)=α×k/y;劳动力增长贡献率E(B)=β×l/y;耕地面积增长贡献率E(C)=γ×m/y;技术进步增长贡献率E(D)=λ/y。
广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

K 农 业 物质 费 用 一 L 农业劳动力 一
M一 耕地 面 积 A 常数 一 t 时 间 变量 一
算。即, 物质消耗(9 0年不变价) 19 =当年可变价物质 消耗 ×农业
当年 不 变 价 总 产值 ÷农 业 当年 可 变价 总产 值 。 3 农业 劳动 生 产 力 ( )农业 劳 动 力包 括 农 、 、 、 、 业 . L: 林 牧 副 渔 劳动 力 , 年 末 数进 行 计 算 。 用
和 Y: 2 0.5。
三、 指标和样 本 的选取
( ) 一 生产 函数 中 变量 指 标 的选 择 和 取值
生 产 函数 模 型 的一 般 形 式 是 :
Y A K L My … …… … … … … …… … … …… … ( ) = e 。 … p 1 式中 : Y 农 业 总产 值 一
本文在 收集、 整理、 加工大量研 究资料 、 文献 、 数据 的基础
上 , 用统 计 分 析 方 法和 比较 分析 法等 , 用 C D 生 产 函数 模 应 采 —
型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研究。经过模型选用、 指标取值 、 确定参数值、 结果分析 等步骤 , 测算广东省近年农业科技进步贡
政 科 决 界I学 策
广 东省农 业科技进步 贡献 率测算 与分 析
口张 天 潘 黄 兰 芳 魏 锡 华 摘 要 : 过 利 用 农业 科 技 进 步贡 献 率 模 型 ( 产 函数 模 型 ) 广 东省 农 业 科技 贡 献 率 的 测算 及 分 析 , 通 生 对 我们 总结 出 了科 技进 步 对 我 省 农 业 发 展 贡 献 的特 点 : 技 进 步 贡 献 比重 大 , 东 农 业 经 济 持 续 增 长 ; 技 进 步 贡 献 增 长 快 , 科 广 科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举例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举例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评估和衡量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是现代农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评估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戴维森指数法”。
该指数法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农作物总产量的差异,得出因素贡献率,其中包括劳动力因素,土地因素以及农业科技进步因素。
以下是一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的实例。
以湖南省平江县水稻产量为例,分别比较了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该地区水稻产量增长的贡献率:1990年总产量为225.10万吨;2000年总产量为284.20万吨,增长了26.27%;2010年总产量为321.10万吨,增长了12.98%。
通过戴维森指数法计算,得出如下结果:劳动力因素1990年到2000年增长率为1.32%,2000年到2010年增长率为0.78%,合计为2.13%;土地因素1990年到2000年增长率为7.06%,2000年到2010年增长率为3.34%,合计为10.31%;农业科技进步因素1990年到2000年增长率为17.89%,2000年到2010年增长率为9.84%,合计为28.14%。
因此,1990年到2000年间,农业科技进步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为17.89%;2000年到2010年间,农业科技进步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为9.84%。
整体来看,农业科技进步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为28.14%。
通过这种计算方法,可以比较精确地评估农业科技进步与其他生产要素对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评估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是农业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只有通过科学计算和分析,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可靠和稳定的粮食供应。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名词解释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名词解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名词解释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概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农业生产中由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农产品产量增加所占的比重。
它是衡量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农业科技进步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农业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会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
二、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农业科技进步是指通过应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农业科技进步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机械化等方面的进步,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分析法、模型法和综合评价法等。
其中,分析法是通过对不同因素对农业产量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计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模型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农业科技因素和农产品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计算;综合评价法则是将多种因素综合考量,综合评价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产品产量变化的影响,进而得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意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农产品产量的增加,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还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可以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在当前和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而科技的发展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
我认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更加重视农业科技的投入和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不断提高,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衡量农业科技进步效果的重要指标,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方法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方法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力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而衡量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是评价农业科技进步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方法。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比较农业科技进步前后某一农业指标的变化来计算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这里以粮食产量为例来介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方法。
首先,确定参考年份和研究年份。
参考年份是指没有使用新技术或新品种的年份,研究年份是指使用了新技术或新品种的年份。
其次,确定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包括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种植方式、肥料使用量、灌溉率等。
在计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时,需要排除那些不受新技术或新品种影响的因素,只考虑新技术或新品种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接着,计算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率。
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率 =(研究年份的单位面积产量-参考年份的单位面积产量)/ 参考年份的单位面积产量×100%。
然后,计算种植面积的增长率。
种植面积的增长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种植面积的增长率 =(研究年份的种植面积-参考年份的种植面积)/ 参考年份的种植面积×100%。
最后,计算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 单位面积产量增长率×单位面积面积占比 + 种植面积增长率×种植面积占比。
其中,单位面积面积占比指的是单位面积产量在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种植面积占比指的是种植面积在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以上就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方法的基本步骤和公式。
通过计算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可以更好地评估新技术或新品种的应用效果,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科学的评价工具。
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总产值贡献率的分析

■■ ■■■■■■■■ 一
C O N TEM P O RA RV EC O N
¨ CS 1_ _ _
两大部分。 固定资产投入用农业生产过程 中占有的生产性 固定资产存量来度量 , 用农业生产 的中间消耗来度量农业
育, 努力提高全民族 的劳动者素质既有利于劳动对农 业增
长的贡献份额的提高 , 也有利于科技进 步对农业增长贡献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取对数后的形式 , 即公 份额的提高 。 从前文 的分析可以得 出 ,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 的 式( 3 ) 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法 , 利用 E V i e w s 软件对我国 2 0 O O 一 促进作用还未超过资本投入 。以上计算结果显示 , 我国的 2 0 1 2 年 的经济指标进行 回归分析 , 得到 以下结果 : L n A o =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在 2 9 %左右 , 因此
算过程 中, 往往选择从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量 。
2 、 模型参数 O . f 、 B的确定
参数 仅 、 B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产 出弹性 。 根据 本贡献率为 6 7 . 0 9 %, 年均劳动贡献率为 3 . 8 5 %。这说明我
C — D生产函数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时 ,要先估计 出 和
( 3 ) 劳动投入 L的确定
五、 我 国 科技 进 步 贡献 率 的 状况 分 析
对于劳动投入量的确定 , 在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 际测
从理论上讲 , 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应处在 f O , 1 ] 区间内。 从计算结果来看 , 2 0 0 0 — 2 0 1 2 年的科技 进步贡 献率均在该 区间内。我国的年均科技进步贡献率年为 2 9 . 0 5 %, 年均资 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 自资本投入 ,其次是科技进步 , 须认识到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 重视 人力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二)投入产出模型方法
投入产出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 . 列昂剔夫 1936 年提
出。用来测算科技进步贡献情况其中一个方法是利用完全需要
系数矩阵。优点是在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时,既考虑
直接贡献,还考虑了全部间接贡献。由于没有年度投入产出
表,一般只能进行分阶段的分析。与传统方法测算科技进步贡
献率不同,它从国民经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即国民经济整体
产的投入要素,分别为资本、劳动力及耕地面积, α 、 β 、
λ 分别为资本、劳动力及耕地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 δ 代表资
本、劳动力、耕地面积变化之外的其他因素导致农业总产值的
变化,即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
上式两边对 t 求导数后可得式(2)
1dY = α 1 dK + β 1 dL + λ 1 dM + δ Ydt K dt L dt M dt
K
L
M
为耕地年均增长率。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反映农业科技进步率在产出增长率中
所占的比重,则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公式见式(4)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δ ×100% (4) ∆Y / Y
同理可以得到:
资本投入贡献率 = α ∆K / K ×100% ∆Y / Y
劳动力投入贡献率 = β ∆L / L ×100% ∆Y / Y
αi、Kit、Lit 分别为河北农业物质费用投入弹性和第 t 年的物质 费用投入和劳动力数, n 是测算的时间年段数, e = 2.7183 。
通过式(7)求出河北物质费用投入弹性值 αi 后,由于 αi + βi + λi = 1 ,且 λi = λ ,即劳动力弹性系数 βi =1 − λ − αi 。 其 中: 计 算 结 果 若 αi > 0.65 , 仍 按 0.65 取 值; 若 αi < 0.40 时,仍按 0.4 取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反映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一项重要综合指标,体现了农业产出增长中由科技进步形成的增长比例。
科学测算这一指标对于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劳动、资本的长期发展趋势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通过对该指标的长期跟踪测算和分析,可以发现农业科技、资本和劳动这三大要素的增长状况,明确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策略及具体管理环节上的得失情况,从而了解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动力和问题来源。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现代育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
然而,大量关于我国农业部门科技进步情况的经验研究却表明,中国全要素农业生产率在时间趋势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上升特征,而是呈现出时间波动性:1952-1978 年全要素农业生产率出现了下降;而自1978 年改革以来尤其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有极大的提高;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全要素增长速度明显放慢, 甚至负增长; 在20 世纪90 年代, 农业全要素增长率的增长主要在前半期, 后半期增长又明显放慢。
对于农业科技进步的两个方面(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进),王小鲁(2002)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来自中国改革导致的资源优化配置而不是来自技术进步;林毅夫(1992)则认为:中国改革所引起的激励机制的改善大大改进了技术效率水平,通过改进技术效率对1978-1984年期间农产品的增长独自做出了高达42%的实际贡献;Fan(1991)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产出增长的57.7%来自于投入的增长,15.7%来自于技术进步,其余则来自于制度变化(即效率的改善)。
在对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分析中,农业生产率增长的63%来自于效率改善,37%来自于技术进步。
Yao和Liu(1998)根据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估计了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以及中国农业的技术效率状况,认为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只有64.1%。
Kalirajan et al.(1996)对1970-1987年中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计,所得出的结论也基本一致。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国农业产出的增长似乎没有体现出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不仅科技水平不高,而且技术效率也存在很大改善的余地,这也似乎验证了克鲁
格曼(1999)的论断:亚洲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汗水而不是灵感,来自于更努力的工作而不是更聪明的工作。
”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
大多数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英国、法国等国超过了90%,而以色列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达到96.7%。
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日益短缺,农业的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因素。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徘徊增长甚至下降的事实说明,随着农村改革的制度激励作用逐渐释放殆尽,如何更好地进行制度和技术创新,在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同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发展模式从外延粗放型到内涵集约型转化已成为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山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农业强省,科学测算农业科技进步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了解山东省及各地市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和技术效率状况,发现关键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技术效率的政策建议,对从总体上把握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和科技进步的潜力, 进一步落实“科教兴鲁”战略和实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的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