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

合集下载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件(20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课件(20张PPT)-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

一九四六年三月,战后的第一个春天,肖洛霍夫在顿河的渡口, 遇见一个领着一个几岁男孩子的中年男子。这个男人在等渡 船的时候,向肖洛霍夫讲述了自己艰难坎坷的一生。他在战争 中失去了一切亲人,这个小孩子也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他认他 做自己的儿子,他们相依为命,重新走上了人生的旅途,去开拓未 来的生活。
这个故事震撼了肖洛霍夫的心灵,使他久久不能平静。他回到 维约申斯克区委会,对同志们说,他一定要把这个男人的故事写出 来.可是他没有立即执笔,他似乎在思考什么。十年过去了,肖洛霍 夫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作品以后,似有所感,他只用了一 个星期的时间,身不离案地迅速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人的命运》 (又译《一个人的遭遇》),并把它发表在一九五六年除夕和一九五 七年元旦的《真理报》上。小说发表后受到苏联读者的热烈欢迎. 海明威也从大洋彼岸打电话给肖洛霍夫,表示祝贺。
索科洛夫的叙述明显地带有口语化和对话色彩, 他每叙说自己一个遭遇的同时,都要对“我”发 出一番感慨。
• 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 • 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 嗐,也不知道我怎么会像孩子那样吹起牛来的。 • 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 • 唉,但愿老天爷不要让人家也收到这样的信! • 就是这样。 • 原来,两年来我是一直在跟死人谈话呐?! • 一句话,各方面都比做老子的行多啦。 • 唉,老兄,就像此刻看到你一样清楚。 • 难道回伏罗尼士吗?决不! • 呐,就是在沙地上玩着的那一个。 • 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 • 老兄,你以为关于皮大衣,他只是随便问问的吗?……
肖洛霍夫以全新的角度处理了“人和战争”的矛盾冲突。在苏共 20大以后,赫鲁晓夫指出“战争除了带来眼泪,带来破坏和毁灭人 们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珍贵财富以外,不会带来任何东西。”肖洛霍 夫就是根据这一基本观点写作的,他说:“任何战争都不能创造任 何东西,战争就是破坏者。”他还说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反面人物, 唯一的一个反面形象就是战争。战争使得勇敢的战士淌下“吝啬而 伤心的男人的眼泪。”这就是索科洛夫个人的遭遇。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个人的遭遇》是苏教版高一必修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主人公谢廖沙·勃鲁扎克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遭遇战争磨难,经历生死存亡,最终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

本课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以及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主人公谢廖沙在战争中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生活。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概括他的成长过程。

(2)理解战争背景下,人物性格的塑造。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战争背景下,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遭遇。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

(2)提问:你们认为,战争背景下,一个人会遇到哪些困难?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人公谢廖沙的遭遇。

(2)记录关键词语,概括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人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勇敢、坚强的品质。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一等奖5篇

《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一等奖5篇

4、《一个人的遭遇》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不同,自己设计吧)一,导入:(在进行这一板块之前,我们利用学校的闭路电视网络播放若干部关于战争题材的影片,所以在导入的时候简单了很多。

并且对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上有很大的帮助。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教师招部好片子让学生看看)在我们看过的几部影片中,我们知道战争留下了太多的创伤,在战争中,我们应把目光放在谁的身上呢?谁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学生各抒己见,但基本上都是士兵啊,烈士啊,敌人啊等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它会让我们知道在战争年代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谁。

――――――板书《一个人的遭遇》二,学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本文的线索。

(5――8分钟)问题设计: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学生基本上会回答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三,问题设计:1,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教师补充前面的情节,让学生在事例中总结)2,他这样子的人(好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这对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个破坏?(a,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爱。

〈学生会说善意的谎言〉b,主人公对家庭和爱的期望)3,收养儿子这段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他们都找到了爱的所在,家的所在。

《一个人的遭遇》

《一个人的遭遇》

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 浸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一个人 吗?请同学们看一组数据——
补充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1914年8月——1918 年11月): 军人857万人;平民830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1939年9月——1945 年8月): 军人1704万人;平民2453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 动用军事力量2200万人;伤亡约3000万人(一 半以上为平民)。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30万人。

这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
这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的遭遇,是 整个人类在战争中的遭遇。索科洛 夫的泪水浓缩了民族的苦难,他是 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作品中的典 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
我的心,又说“要及时的转过脸去”,不能 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而伤心的 男人的眼泪……”
【赏析】
这本来是一篇以战争时期的生活为题材 的文章,但从作品的内容中,我们却看不到 断壁残垣,看不到烈火硝烟,更看不到对血 污泪痕的描写。 本文虽不是着笔于前线的故事,但是给 读者的印象却更加深刻,比前线的战事更加 令人紧张。这全赖于文章情节的曲折多姿、 波澜起伏的巧妙安排。险象环生、扣人心弦 的情节更加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文章在 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综合运用了多种描 写手法,如肖像、心理、语言、神态等,这 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一个人的遭遇》用平实的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勾起人们的
回忆,让人更关注战争剩余下来的人,更关 注普通人,更关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赞扬 了人类的伟大与坚强,弘扬了爱的主题,在 美与丑,爱与恨的边缘展现出了对战争的憎 恶。
卫 国 战 争 时 期 的 苏 联 战 士

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

高一语文一个人的遭遇

著名文学评论家巴人的描述:
写一个革命战士,如果写他在战场上杀敌的勇 敢以外,也写写他日常生活中见到一个人死亡或 受难而伤心流泪,那战士的形象也就更完整,更 有生命了。我为那主人公坚贞不屈的精神感到兴 奋,但看到他战后妻死子亡,收留下一个孤儿作 为自己的爱子的那段描写,我流泪了。在他那亲 子之爱的追求中,正表现了他那伟大的人类的爱。
探究品味 文章为什么要详 细叙述领养凡尼亚这 个情节?
《一个人的遭遇》
希望在废墟中哭泣

这件事是索科洛夫能从战争 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转机。两个 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 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 藉。索科洛夫又找到了家和亲人 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 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 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苏联德· 勃拉果 依的评论:
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 仃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彼此 在对方身上赢得了他们融为一体 的共同命运,互相确定了对方在 生活中应有的地位。因为不单是 这男人使得这个孩子确实像个孩 子那样生活下去,而且这孩子也 可以使这男人“刚强起来”—— 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子汉 。
快速阅读文本,理清主要情节
从军被俘,机智脱险, 告别战友,医院静养, 得知噩耗,家园被炸, 找到儿子,骄傲美梦, 儿子牺牲,又闻噩耗。
主要情节
领养凡尼亚
安德烈·索科洛夫的心理变化
脱离虎口:激动,高兴(心情是兴奋的,急切
的) 医院静养:发愁,晚上睡不着 读信知道家园被轰炸,妻女遭难:眼前一片 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找到儿子:喜气洋洋,为儿子骄傲 又闻噩耗:眼泪干枯,心痛(对战争的憎恶)
一组数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 灾难。战火蔓延到40个国家,有56个 国家参战。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死 亡者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死 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死亡者中有一半 是无辜的平民。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原文全文阅读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原文全文阅读

一个人的遭遇肖洛霍夫第一章在顿河上游,战后的第一个春天显得持别爽朗,特别蓬勃。

3月底,从亚速海一带吹来暖洋洋的春风,吹了两天两夜,就把顿河左岸的砂滩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草原上的谷地和山洞由于积雪,似乎显得比过去更宽阔了,小河凿开冰面,汹涌奔流,这样一来,道路就简直无法通行了。

在这交通阻塞的倒霉的日子里,我正巧要到布康诺夫镇去一下。

距离不能算远,总共才60公里光景,但要走完这段路,可并不太简单。

我跟一个同志在日出以前出发。

两匹喂得饱饱的马,紧紧地拉着挽索,很费劲地拖着一辆沉重的马车。

车轮陷在混和着冰雪的湿漉漉的砂地里,一直陷到轮毂。

一小时以后,在马的腰部和大腿上,在后辙的细皮带下,已经密密地出现了一圈圈白色的汗花。

由于马具上涂过厚厚的柏油,在早晨新鲜的空气里.就强烈而醉人地散发着马汗和暖烘烘的柏油的味儿。

碰到马特别难走的地方,我们就下车步行。

浸水的雪在鞍了底下发出吱咕吱咕的声音,走起来很吃力;道路的两旁还结着薄冰,被阳光照得像水晶一样闪闪发亮,那里就更加难走。

走了六小时光景,才走了30公里,来到叶蓝卡河的渡口。

这条河并不大,在莫霍夫斯基村前面,夏天有几处常常干涸,如今在那赤杨丛生的河滨的沼地上,河水泛滥了整整有一公里宽。

要渡河就得乘一种不稳的平底小船,这种船载重不能超过三人。

我们把马打发回去。

在对岸集体农庄的板棚子里,有一辆饱经风霜的老爷吉普车在等着我们,这还是冬天留在那边的。

我跟司机两人提心吊胆地跳上破旧的小船。

那位同志和行李就留在岸上。

船一解缆,在腐朽的船底里,水就像喷泉一样从好几个地方喷出来。

我们用手头的一些东西堵上漏洞,一路上舀着船底的水。

一小时以后,我们已经来到叶蓝卡河的对岸。

司机从村庄里放出车子,又走到船旁,拿起桨说:“这个该死的木盆要是在水里不沉掉,大约再过两个钟头可以回来,不会再早啦。

”村庄远在一边,埠头附近一片寂静。

这种冷清的光景,只有在深秋和初春人烟稀少的地方才有。

河里飘来潮湿的水气,还送来腐烂的赤杨树的苦湿味儿,而从那迷失在紫色雾霭中的遥远的霍皮奥尔河草原那边.微风送来了刚从积雪底下解放出来的土地的永远新鲜而又难以捉摸的香气。

一个人的遭遇

一个人的遭遇
牧童
04
粮食委员
06
伊留哈
05
希巴洛克的 种
1
阿廖沙的心
2
看瓜田的人
3
道路
4
野小鬼
5
漩涡
1
有家庭的人
2
共和国革命军 事委员会主席
3 顿河粮委会和
副主席普基津 同志的厄运
4
歪路
5
两个丈夫的女 人
委屈 死敌
小马 蛀孔
浅蓝的原野 雇农
套鞋
高尔察克、荨麻和别 的
人家的骨肉 同一种语言
学会仇恨 一个人的遭遇
精彩摘录
这是《一个人的遭遇》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读书笔记
这本书看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但是由于可以算作《一个人的遭遇》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___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人们做错了什么,要被无情的战争夺走一切呢?但无论敌人如何劫掠,都抢不走、杀不死苦难中人们对生命 的信念、对生活的渴望。 小人物的故事更具魅力,一个人的遭遇也是一个时代下万千人的遭遇,同样也是不同时代下相似背景的群体 遭遇。 战争让一切变得荒诞,人性的光辉试图与之抗衡,但那是悲剧般的胜利。 书写战争的残酷与真实,引发读者苦难与惨剧背后的因果。 《别人家的孩子》与《一个人的遭遇》最打动我,宏大的战争叙事往往会遮蔽小人物的声音,普通人的血泪 与情感,在炮火面前是寂静的,然而它们往往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又见肖洛霍夫,又见草婴。
一个人的遭遇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男人
套鞋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肖洛霍夫 (19051984) ,苏联俄罗斯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枣庄一中东校高二语文组姚峰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作品,感知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体会人性之爱的伟大之处,进而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人物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难点:理解人物在复杂细腻的情感变化教学过程:(一)以《共青团员之歌》导入:(1)《共青团员之歌》,是一首优秀的反映苏联军旅歌曲。

作品抒发了共青团员们对祖国“妈妈”和俄罗斯“故乡”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反映上个世纪苏联卫国战争的小说,从中了解一个普通苏联士兵的痛苦遭遇,了解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身心的摧残,理解和平的珍贵。

(二)课文基本架构梳理:研讨问题:1、小说中的这一个人遇到的人物有哪些?(明确:凡尼亚、我、房东夫妇俩)2、《一个人的遭遇》,前文梗概部分和后记中的“我”和课文中的“我”是同一个人吗?明确:不是。

前文和后记中是作者以第一人称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讲述者的情况,是听故事的“我”。

正文中是索科洛夫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

两个“我”是不一样的。

3、课文两个层次:失亲人(儿子)|得亲人(儿子)(三)教学过程:研读一步曲:一个人的得失|两种强烈的反差1、根据文面意思看,一个人指的是讲述自己在战争前后的遭遇的索科洛夫,主要讲她失去亲人得到亲人的故事。

明确:失去的亲人、家庭(父母、妻子伊林娜、两个女儿、儿子阿拿多里),2、文章重点写他失去了什么?明确:失去儿子阿拿多里(一个人的得失)3、在描述失去儿子阿拿多里的过程中,他失去前后表现及感情有何不同?明确:a失去前:得到好消息,喜气洋洋做着老头儿的梦想(6、7段)失去后:心痛、眼泪干枯、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9、10段)b.延伸到失去伊林娜及家园:失去前:妻子贤惠、儿女聪明懂事、家庭和睦幸福(梗概) 梦中谈话、鼓励他们(4段)失去后:一个很深的弹坑-----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穿心的悲痛(5段)具体赏析:1、儿子死后:(指名朗读9、10两段)“我走到棺材旁边……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

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

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赏析:经历了这么多的痛,儿子是索科洛夫最后的希望,然而就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敌人的枪弹再次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打碎了索科洛夫最后的期待。

他有着那么悲惨的遭遇,这是什么造成的?2、失去之前的憧憬:阅读6、7两段,为什么要写这两段呢?他为儿子骄傲的同时,重新编制起对未来美好的梦,表现了他对和平安宁的战后生活的憧憬。

[明确]反衬了下文痛失唯一亲人的悲,体现了他的坚强,同时体现了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

总结:根据前后变化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梦想与现实、美丽与泪水)(一种强烈的反差)过渡:在这样的境遇中,他的人生陷入谷底,我们的感情也随之而悲,他的人生出现转折了吗?研读二步曲:两个人的邂逅|两种价值的毁灭两个人的邂逅:(一)1、索科洛夫遇到凡尼亚这个新儿子后,他感觉怎样?我领养凡尼亚后的表现18段: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19段,“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明确]这里写了索科洛夫对小小凡尼亚进行了无微不至的慈母一般的照顾,曾经的打击使“我”心如坚石,再也没有眼泪,而这个小精灵终于又让那颗如死灰一般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我的心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2、两人在一起后,索科洛夫是否也因此消除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呢?[明确]没有。

忧虑:“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为凡尼亚的将来忧虑;痛苦:“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丧失亲人之痛是难以抚平的。

“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泪湿整个枕头,泪为谁而流——为亲人而流,因战争而流!残酷的战争啊,给人带来的伤害太深了,你说要有多深,就有多深啊……身体上的伤痛---可以痊愈,心理上的创伤---难以愈合。

(总结:两种价值的毁灭:生命、灵魂)3、分析索科洛夫的形象特点:但是他那么深的痛在凡尼亚面前表现出来了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明确]坚强善良忠诚一无所有了,仍然坚强地活;百孔千疮了,仍无私的爱。

(二)探讨:凡尼亚找到“爸爸”之后快乐吗?你为他感到快乐吗?阅读文本相关内容体会。

看凡尼亚被领养后的表现16段: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明确]一连串的动词,一连串的叹号,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在听到“我是你的爸爸”后渴望亲情的狂喜,表现了战争给人造成的伤害,震撼人心。

(三)问学生:你读后为他感到快乐吗?(结合房东女主人和后文中的“我”加以分析)除了快乐还有心酸----(研讨)引出下一步:研读三步曲:一只天使的小手一、索科洛夫对待凡尼亚怎样?(很好)那么其他人呢?(房东女主人的哭、“我”的泪)1、让我们再来深入文本,领会作者(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写作意图:重点理解小说结尾的语言(齐读最后两段)2、“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情?[明确]读懂了索科洛夫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

在战争中,最不幸的可能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

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

为什么作者脸上会“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明确]因为凡尼亚的挥手告别触动了作者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越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无情。

让我们看到成人对孩子的关爱和责任,呵护孩子就是呵护未来!小说结尾强调不应该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眼泪再去伤害年轻一代的心。

二、体会作者创作的可贵之处?[明确]作者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个人、小人物、普通人在战争中,在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中作出的牺牲和承担的痛苦。

用善良对待苦难,体现了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肖洛霍夫塑造了这样一个坚韧而伟大的人物,通过他领养凡尼亚,充分地阐明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一个遭受战争创伤的人,没有理由永久地为自己的痛楚而哭泣;只要他还活着,他就应该不吝惜自己的爱.去温暖比他更弱小的生命。

肖洛霍夫说“……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完美,心灵更纯洁,能够唤起对人的爱,唤起人们积极地为人道主义和人类的进步理想而斗争。

如果我多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是幸福的。

”研读四步曲:拓展延伸:一个人的遭遇|一个民族的遭遇|一曲世界的悲歌1、索科洛夫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切,中国有个说法,以为人生最大的不幸是早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失子,而索科洛夫几乎遭遇了人生中的所有最大的不幸,但他仍然要继续活下去——活下去,至少能用他的爱让小凡尼亚感受到世间的温暖。

当然再坚强的人在晚上也是泪湿枕巾。

(战争伤害了这个坚强的男人)在战争中,这样的遭遇只是一个人的遭遇而已吗?这在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据?[明确]凡尼亚。

“在战争几年中白了头发、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深刻反映了战争给全苏联的普通家庭带来的不幸遭遇和难以恢复的创伤。

现在,我们一起再回过头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一个人是指谁?(结合讲义中的有关战争的数据)[明确]指索科洛夫。

指凡尼亚。

我的乌留平斯克的那个朋友和她的老婆。

指所有在战争中受到苦难的人所以我们说这一个人的遭遇,是一个人的遭遇!是战争中千千万万普通苏联人的遭遇!是战争中——人的遭遇!(一个人的遭遇,一个民族的遭遇,一曲世界的悲歌)课堂总结:一个世界好声音尽管战争摧毁不了坚强,泯灭不了善良。

但是战争可以夺走一个人的肢体乃至生命,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房子乃至家园。

战争是残酷,也许身体上的伤痛---可以痊愈,但是心理上的创伤---难以愈合。

看看当今世界,局部战争仍然频繁,无辜的人还在流血,为了“索科洛夫们”能和亲人共享天伦,为了“凡尼亚们”能生活在父母的身边,为了让我们的眼泪不再为战争而流。

让我们共同为和平而祈祷!(一个世界好声音:为和平而祈祷)板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思路设计理念:苏教版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出综合整体思想,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

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以探究为核心来设计专题,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把握新教材的结构体系,树立新教材的整体观、全局观。

所以在备《一个人的遭遇》的时候考虑到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课堂构架: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几个层面:一、一个人的得失(失亲人,得亲人),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梦想与现实,美丽与泪水)。

二、两个人的邂逅(索科洛夫,凡尼亚),体现两种价值的毁灭(生命,心灵),三、一只天使的小手(体现呵护孩子就是呵护未来的反战主题,体现人性的善良)。

四、拓展延伸:一个人的遭遇,是一个民族的遭遇,是一曲世界的悲歌。

体现战争的悲剧性。

五、总结出一个世界好声音,即主题:为和平而祈祷。

尽量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由表象到实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几点尝试:一是抓主要情节。

不让学生在课堂上梳理情节,因为本文人物少,故事层次清晰,学生已经很明确。

主要抓失儿子、得儿子的典型情节分析人物。

二是让学生走近人物,感受人物的喜悲,随着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加深理解。

和平的祈祷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有人认为学习《一个人的遭遇》不能出现笑声,我不认同。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正如通往成功的路上会出现失败,在通往严肃的路上也应该出现些轻松。

在人物出现转机的时候就应该轻松、高兴,慢慢引领学生回归到严肃,领略其实质。

再说一直严肃、沉闷的课堂接受效果也不好,所以我的课堂可能会有笑声。

三是采用仿句的形式,即仿“一个人的遭遇”的句式,标题式解读,逐层深入,解读思路更清晰。

预期效果: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只能突出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