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佣关系中的赔偿问题

合集下载

雇佣关系死亡赔偿标准

雇佣关系死亡赔偿标准

雇佣关系死亡赔偿标准在雇佣关系中,如果雇员因工作而不幸身亡,其家属有权获得相应的赔偿。

雇佣关系死亡赔偿标准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它涉及到雇主和雇员双方的权益,也关乎社会公平和正义。

在我国,雇佣关系死亡赔偿标准是由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来规定的,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雇主应当为劳动者购买工伤保险。

如果劳动者在工作中因工伤或职业病导致死亡,其家属可以依法获得工伤保险金。

工伤保险金的数额根据劳动者的工资、工龄和工伤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具体标准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规定。

这是雇佣关系死亡赔偿的一种形式,它保障了劳动者及其家属的权益,也减轻了雇主的经济压力。

其次,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雇主在雇佣关系中应当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如果雇主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导致雇员在工作中不幸身亡,雇主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雇主应当赔偿雇员家属的经济损失和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金。

这种赔偿标准是根据雇主的过错程度、雇员的工资水平、家属的经济状况等因素来确定的,具体数额由法院依法判决。

另外,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雇主应当为劳动者购买生存保险。

如果劳动者在工作中不幸身亡,其家属可以依法获得生存保险金。

生存保险金的数额根据保险合同约定来确定,通常是劳动者工资的若干倍或一定金额。

这种赔偿标准是由保险公司和雇主签订的保险合同来规定的,具体数额由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约定支付。

总的来说,雇佣关系死亡赔偿标准是由多种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来确定的。

在实际操作中,雇主应当严格履行法定的安全保障义务,为雇员购买工伤保险和生存保险,以保障雇员及其家属的权益。

同时,雇员及其家属也应当了解自己的权利,及时向有关部门申请工伤保险金和生存保险金,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希望雇主和雇员双方能够共同遵守法律法规,维护雇佣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雇佣关系赔偿协议书版本

雇佣关系赔偿协议书版本
1.2乙方因非自身原因导致在工作中遭受经济损失的。
第二条赔偿范围
2.1乙方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伤害或者患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治疗的,甲方应当支付乙方的医疗费用、误工费等合理费用。
2.2乙方在工作中遭受经济损失的,甲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乙方相应的经济补偿。
第三条赔偿程序
3.1乙方发生本协议第一条规定的赔偿事由,应当及时向甲方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3.2甲方收到乙方的申请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实,并根据本协议第二条的规定作出赔偿决定。
3.3甲方应当在作出赔偿决定后10个工作日内,向乙方支付相应的赔偿金额。
第四条保密条款
4.1甲乙双方应当保守本协议的内容,不得向第三方泄露。
4.2违反本保密条款的,泄露方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条合同解除和终止
5.1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或者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年。
5.2在协议有效期内,甲乙双方不得单方面解除或者终止本协议。
5.3协议期满后,如甲乙双方未续签,本协议自行终止。
第六条争议解决
6.1双方在履行本协议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七条其他款雇佣关系赔偿协议书版本
雇佣关系赔偿协议书
甲方(雇主):________________
乙方(雇员):________________
鉴于甲乙双方在雇佣关系中存在一定的权益和义务,为了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特订立本赔偿协议书。
第一条赔偿事由
1.1乙方因非自身原因导致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伤害或者患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治疗的。
7.1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7.2本协议未尽事宜,可由甲乙双方另行签订补充协议。

聘用中的违约和赔偿责任详解

聘用中的违约和赔偿责任详解

聘用中的违约和赔偿责任详解在职场中,聘用是雇佣关系中的一环。

但有时候,员工或雇主可能不履行合同约定的聘用条件,即违约。

本文将详细解析聘用中的违约和赔偿责任。

一、违约的定义和类型违约是指一方当事人未能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造成对方当事人权益受损的行为。

根据违约行为的性质,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违反就业条件:当雇主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向员工提供合理的就业条件,如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就属于违反就业条件的违约行为。

2. 违反工作职责:当员工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其工作职责,如无故缺勤、不服从管理、泄露商业机密等,就属于违反工作职责的违约行为。

3. 违反解约程序:当任何一方当事人未经充分通知或未按照合同的解约程序解除雇佣关系,即属于违反解约程序的违约行为。

二、违约带来的后果当一方当事人发生违约行为时,通常会带来一些后果和责任。

以下是常见的违约后果:1. 赔偿责任:违约方应承担因其违约行为导致对方当事人遭受的损失,并进行相应的赔偿。

赔偿金额通常是双方协商或依据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确定的。

2. 解除合同权利:受害方有权解除合同,即终止雇佣关系,并可能获得相应的赔偿。

3. 追究法律责任:当违约行为涉及违法或违反法律规定时,对于违约方可能会被追究法律责任,并承担可能的刑事或经济处罚。

三、聘用违约和赔偿责任的解决方式解决聘用违约和赔偿责任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 协商解决: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友好协商,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解决违约行为和赔偿责任。

这种方式灵活、迅速,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2. 争议解决机构:当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可以选择将争议提交给相关的仲裁机构或法院进行仲裁或起诉。

这种方式比较正式,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费用成本。

3. 合同约定:双方在聘用合同中可以明确约定违约行为和赔偿责任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以便在发生违约时能够有明确的解决方案,从而减少争议和纠纷。

四、避免聘用违约的建议为避免聘用违约,双方当事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1. 合理约定:在聘用合同中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限定双方的行为范围和工作条件,以减少违约的发生。

雇佣关系人身损害赔偿比例如何划分

雇佣关系人身损害赔偿比例如何划分

雇佣关系人身损害赔偿比例如何划分
导读:
雇佣关系人身损害赔偿比例的划分是雇员致人损害,雇主应赔偿;雇员因故意或过失致人损害,需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

雇员遭受损害,雇主同样需赔偿;若损害由第三人造成,可向第三人或雇主请求赔偿。

发包人、分包人若知雇主资质不符,也需承担连带赔偿。

一、
雇佣关系人身损害赔偿比例如何划分
在雇佣关系中,当发生人身损害时,其赔偿比例划分是根据以下具体情况而定的。

1.如果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若雇员因故意或
重大过失致人损害,则应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在承担责任后有权向雇员追偿。

2.若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同样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3.如果损害是由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或雇主承
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责任后可向第三人追偿。

4.若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而发包人、分包人知道
或应当知道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的,他们将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条明确指出,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时,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

二、
劳务关系中谁赔偿人身损害
在劳务关系中,当发生人身损害时,赔偿责任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损害发生的原因。

1.如果是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那么赔偿责任应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

2.如果损害是由第三人的行为造成的,提供劳务一方有权选择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或
要求接受劳务一方给予补偿。

雇佣关系中的损失赔偿问题与法律规定

雇佣关系中的损失赔偿问题与法律规定

雇佣关系中的损失赔偿问题与法律规定在雇佣关系中,雇主与雇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责关系。

然而,由于雇主与雇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损失的发生,因此雇佣关系中的损失赔偿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雇佣关系中的损失赔偿问题与法律规定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对此问题的理解。

一、损失赔偿的法律基础在雇佣关系中,损失赔偿的法律基础主要来源于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雇主应当为雇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保护雇员的合法权益。

同时,根据《合同法》的规定,雇主与雇员之间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中的有关损失赔偿的约定也具备法律效力。

二、损失赔偿的适用范围在雇佣关系中,损失赔偿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

除了明确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外,雇主还应当承担因其过失或违约行为导致的雇员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损失的赔偿责任。

例如,雇主未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导致雇员受伤,雇主需要承担相应的医疗费用及补偿金。

又如,雇主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工资,雇主需要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三、损失赔偿的责任划分在确定损失赔偿的责任时,需要综合考虑雇主与雇员双方的行为以及相关约定。

一般情况下,损失赔偿的责任主要由雇主承担。

然而,如果雇员的行为或过失导致损失的发生,雇主亦有权要求雇员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法律上,对于严重违反劳动纪律、造成雇主重大损失的行为,雇主可以对雇员进行相应的追责,包括解雇、追偿等。

四、损失赔偿的法律程序对于雇佣关系中的损失赔偿问题,如无法协商解决,雇主或雇员可以依法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会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进行公正、独立的调解或仲裁。

对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如有异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建立健全的损失赔偿机制为了更好地保护雇员的权益,雇主应当建立健全的损失赔偿机制。

具体来说,雇主应当制定完善的劳动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对雇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雇员的安全意识。

雇佣关系损害赔偿协议书

雇佣关系损害赔偿协议书
雇佣方(用人单位):__________
乙方(雇员):__________
鉴于甲乙双方在雇佣关系中发生的损害赔偿事宜,为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协议书。
一、损害赔偿事由
1.1乙方在雇佣期间因工作原因受到意外伤害,导致人身权益受损。
1.2乙方认为甲方在雇佣期间存在违法行为,导致乙方权益受损。
二、损害赔偿金额
2.1甲方同意一次性支付给乙方损害赔偿金人民币【】元整(大写:【】元整),用于弥补乙方因损害所遭受的损失。
2.2乙方同意接受上述赔偿金额,并放弃就此事向甲方主张其他赔偿权利。
三、赔偿金支付方式
3.1甲方应在签署本协议书之日起【】日内,将赔偿金支付给乙方。
3.2甲方支付赔偿金后,乙方应及时出具收款凭证,双方共同确认赔偿金支付完毕。
六、其他约定
6.1本协议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6.2本协议书自甲乙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用人单位):__________
乙方(雇员):__________
签订日期:【年】年【月】月【日】日
(注:本示例仅供参考,实际合同内容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法规进行调整。)
四、双方声明
4.1甲乙双方确认,本协议书的签署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不存在任何欺诈、胁迫等非法情形。
4.2甲乙双方同意,本协议书一经签署,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严格遵守本协议书的约定。
五、争议解决
5.1凡因本协议书所引起的或与本协议书有关的任何争议,甲乙双方应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5.2若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向甲方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赔偿n 1的工资是必须的吗

赔偿n 1的工资是必须的吗

赔偿 n 1 的工资是必须的吗引言在雇佣关系中,赔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雇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伤害或遭遇工作争议时,雇主通常需要考虑是否应该支付赔偿金,其中包括赔偿雇员的工资。

然而,是否必须赔偿 n 1 的工资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讨论赔偿 n 1 工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进行分析。

赔偿的定义和目的首先,让我们明确赔偿的定义和目的。

赔偿是根据一定的法律规定或合同条款,由伤害方向受害方提供补偿的行为。

赔偿的目的是让受害方得到应有的补偿,弥补其所遭受的损失,并恢复其合法权益。

员工赔偿的种类雇佣关系中的赔偿通常包括以下几类:工伤赔偿当雇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意外伤害或患病时,雇主通常需要支付相关的工伤赔偿金。

这些赔偿金一般用于支付医疗费用、康复费用以及在休假期间的工资等。

违约赔偿当雇佣合同被违反或终止时,一方可能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违约赔偿。

这种赔偿可能与遭受的经济损失有关,如未支付的工资、未支付的福利等。

歧视赔偿如果雇主基于某些受保护的特征(如性别、种族、宗教等)对员工进行歧视,员工可能有权请求歧视赔偿。

这种赔偿的目的是补偿员工因歧视所遭受的伤害,并起到惩罚雇主的作用。

赔偿 n 1 工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对于是否必须赔偿 n 1 工资,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考虑和分析。

法律角度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法中,雇主有义务支付员工的工资,并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这意味着,即使只有一个员工受到损害或违约,雇主仍然需要支付其工资赔偿。

伦理角度从伦理角度出发,雇主有责任保护员工的权益和福利。

如果一个员工受到伤害或损失,赔偿其工资不仅可以帮助其恢复经济状况,还可以体现雇主对员工的关怀和尊重。

经济角度赔偿 n 1 工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雇主的投资。

通过支付合理的赔偿,雇主可以保持员工的忠诚度,提高员工满意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的长期竞争力。

赔偿 n 1 工资的例外情况当然,有些情况下赔偿 n 1 工资可能不适用。

雇佣关系不赔偿案例

雇佣关系不赔偿案例

雇佣关系不赔偿案例在雇佣关系中,雇主和雇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由劳动合同来规范的。

然而,有时候雇佣关系可能会出现纠纷,例如雇员因工作受伤而要求赔偿,而雇主却认为不必承担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会根据具体的案情来判定是否需要赔偿。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雇佣关系不赔偿的案例。

某公司的员工小张在工作中不慎摔倒受伤,导致了一定的医疗费用和休息期间的工资损失。

小张认为公司应该对他的医疗费用和工资损失进行赔偿,因为这是在工作期间受伤所致。

然而,公司却认为小张受伤是因为他自己的疏忽造成的,并不属于工伤范畴,因此拒绝承担赔偿责任。

在这个案例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小张的受伤是否属于工伤范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工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伤害。

如果小张的受伤符合这一定义,那么公司就有赔偿的责任。

而如果小张的受伤是因为私人原因或者其他非工作原因导致的,那么公司就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小张在受伤后是否及时报告给公司。

根据劳动合同的规定,员工在发生意外或受伤后应当立即通知公司,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寻求公司的帮助和协助。

如果小张没有及时向公司报告受伤情况,那么公司也有理由拒绝赔偿责任。

最后,需要考虑的是双方是否可以通过协商解决纠纷。

无论是小张还是公司,都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赔偿问题。

双方可以就赔偿数额、赔偿方式等进行协商,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雇佣关系中的赔偿责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的案情来进行判定。

在雇佣关系中,双方都应当遵守劳动合同的规定,同时也要尊重法律的规定。

只有在双方都能够遵守规定并进行合理的协商,才能够达成解决纠纷的最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雇佣关系中的赔偿问题
我国在《民法通则》未将雇佣关系纠纷中的损害赔偿纳入特殊侵权行为范畴,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5条的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合伙组织雇佣的人员在进行雇佣合同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他人损害的,其雇主是当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把雇佣关系纠纷中的损害赔偿纳入“特殊侵权纠纷”部分。

由此可见,我国已把雇佣关系纠纷中的损害赔偿民事责任归入特殊侵权行为责任中来了。

从事雇佣活动是指从事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的,当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时,雇佣活动则表现为履行职务或者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的行为。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雇主承担后可以向雇员追偿。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受到人身损害的,雇主就当承担赔偿责任。

雇佣关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提,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雇主赔偿后可向第三人追偿。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受到人身损害的,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但属《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范围的,不适用前述规定。

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存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受人身损害的劳动者或者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诉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地支持。

当雇主是自然人或虽是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但雇员并未成为其成员时,对于雇主而言,只要雇员在执行职务中,即在完成雇主交给的工作任务中造成第三人损害时,雇主应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雇员有过错时,雇主赔偿后再通过内部管理制度或签有的合同向雇员追偿;对于雇员来讲,只要雇员在完成雇主所交付的工作任务过程中,使自己遭受损害,雇主也应承担民事责任;如果第三人或雇员对造成的损害存在过失,则按照《民法通则》第131条的规定:“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

”在上述情况下,雇主承担民事责任适用了无过错责任原则,即雇主无论有没有过错,只要其与雇员形成了雇佣关系,就应对雇员在履行雇佣合同过程中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以及雇员自己受到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

当然,如果有证据证明损害是第三人或雇员故意造成的,雇主可免责。

当雇主是法人、个体经济组织,并且雇员成为其成员时,应遵循《劳动法》的规定来处理雇佣关系纠纷中的损害赔偿。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非企业法人组织只要与劳动者形成了劳动关系,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议就应适用《劳动法》的规定。

因为此时的雇主已符合《劳动法》规定的“用人单位”的主体要件,雇员作为劳动者为雇主提供有偿劳动,雇佣关系实际是劳动关系。

雇佣关系纠纷中的损害赔偿责任原则
在雇佣关系纠纷中的损害赔偿,雇主承担民事责任既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也不能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因为如果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作为原告就必须举出被告对造成自己损害有过错的证据,即要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若适用过错推定原则,雇主只要举出自己对造成雇员或第三人损害没有过错的证据,就可不承担责任。

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形下,原告是很难举出有效证据证明雇主存在过错,在实践中是不可行,不利于保护雇员的权利。

而在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情形下,雇主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利用其所控制的资源(如其他员
工的证言等)是很容易就找出证据证明雇员的“过错”的,基于社会公平正义和有效保护受害人利益的目的,显然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是不行的。

如果在雇佣关系纠纷中的损害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只要求原告举出雇佣关系存在的证据和自己受损害提事实就可,而无须证明雇主是否对原告的损害有无过错,即可让雇主承担民事责任,这是符合《劳动法》和《合同法》立法精神的;也是符合社会公平正义和有效保护受害人利益的要求的。

如果第三人或雇员对自己的损害有过失,则依据《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让第三人或雇员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如果雇主有证据证明损害是由第三人或者其雇员故意造成的,雇主则可依法免责。

使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处理雇佣关系纠纷中的损害赔偿是符合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实际的。

雇佣关系中的赔偿问题
如雇主孙甲雇佣孙乙从事民间建筑,在为房主杨某施工过程中,孙乙被另一雇员张某所钉木板上的钉子击中眼部,经手术治疗,支付医疗费2500元。

孙甲认为,孙乙的伤系张某造成,应由张某赔偿,张某认为,自己没有过错,亦不同意赔偿。

受害人孙乙遂将雇主孙甲告上法庭。

法院审理认为,雇工在工作中受到人身伤害,应由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加害方主观上没有过错,不承担赔偿责任。

判决雇主孙甲赔偿受害人孙乙医药费、误工费等各项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


第十一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

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上述规定明确了雇佣关系中,雇员受到伤害,和伤害他人的民事责任问题。

(一)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时受到伤害的,分为三种情况:
一、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非他人因素造成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包括自己伤害自己,如雇员为雇主收割粮食时被玉米杆扎伤,自己搬东西砸了自己的脚,都由雇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二、被雇主雇佣的其他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伤,则也有雇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当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

三、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被没有雇佣关系的第三人造成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

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二)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时致人伤害的,分为两种情况:
一、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二、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