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流动重力测量规范
(完整版)流动重力测量规范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技术规程流动重力测量部分1测量内容流动重力测量是利用相对重力仪按一定的周期重复观测固定测点之间重力差的相对重力测量。
2技术要求a)同一测段往返观测经固体潮、零漂和格值等改正得到每台仪器重力段差,3台仪器所测重力段差的互差限差为40X10七ms「2。
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到 1.5倍。
b)平差后单程联测精度优于20X 10-ms-,点值精度平均值优于15X10七ms「2。
3设备配置重力相对联测仪器设备见下表。
4测前准备a)根据工作量、测量地区及交通状况制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推进线路图、作业进度表。
b )人员培训,准备现场记录材料和配备数据处理系统;c)收集测区环境情况资料:包括点之记、观测环境情况、重力观测历史情况和测量结果等。
d )仪器检测。
相对重力仪及其附属设备应根据相应仪器说明书或有关规程进行检查或检验。
e )检修车辆,检查和维修仪器箱的固定与减震设备;f)相对重力仪应每5年应进行一次格值一次项系数的标定,标定区间宜涵盖测区重力仪读数范围。
格值标定有效期检查。
5观测实施5.1至少采用3台重力仪。
5.2相对重力仪器检验与调整a )日常检验(见附录1)b )定期检验(见附录2)5.3联测方式a )采用串式对称观测,即A T B T C T T C^ B—A ,或三程推进式对称观测b)每站需读3次合格读数,LCR-g和Burris仪器每次读数需重新转动度盘,每次读数前需按同一方向逼近;c)一条测线应在3天内闭合,条件不允许时可延长到5天;d)一条测线中仪器静置超过2小时,应测定静态零漂并记录。
5.4绝对和台站点的相对重力联测a)基准站的并置连续重力站比测点必须进行联测,测点周围30km内的其他绝对重力点必须进行联测; 地震重力固体潮台站,在交通条件许可时,应进行联测。
b)联测方式可采用环线或支线联测。
c)每期联测的点应相同,点位变更应重做点之记。
5.5观测记录与野外验算a)观测记录采用陆态网络专用电子记簿;b )一条测线结束后,及时进行验算,验算时应加入格值、潮汐改正、气压改正、仪器高改正和零漂改正(见附录3),进行数据备份。
混凝土流动度测试标准

混凝土流动度测试标准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材料,它由水泥、砂、砾石等原材料经过混合、搅拌、浇注而成。
混凝土在浇注时需要满足一定的流动性能,以保证其在模板内均匀分布,从而达到设计要求。
因此,混凝土流动度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测试原则混凝土流动度测试应按照国家标准《GB/T 50080-2016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进行。
测试时应注意以下原则:1.测试前应对试验设备进行校验,确保其符合要求。
2.试验时应遵循标准规定的流程和方法,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3.测试时应保证试样处于密封状态,避免试样表面进水或蒸发。
4.试验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二、测试设备混凝土流动度测试需要使用以下设备:1.圆锥形漏斗:漏斗口径为100mm,底部口径为200mm,高度为300mm。
2.扁平度板:板面为水平面,边缘向下倾斜5mm,尺寸为600mm×600mm×50mm。
3.振动棒:直径为16mm,长度为600mm。
4.钢针:直径为1.5mm,长度为300mm。
5.称重器:精度为0.01kg。
6.计时器:精度为1s。
三、测试方法1.试样制备混凝土试样应按照设计要求制备,制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试样的比例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2)试样的制备应尽量避免空隙和分层,防止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3)试样应在模板内浇注,浇注后应振实。
2.试验过程(1)将漏斗放置于扁平度板上,并用钢针在漏斗底部中心处打一个小孔。
(2)将试样搅拌均匀,然后将其分为3份。
(3)将第一份试样倒入漏斗中,打开底部小孔,使其自由流动。
(4)当第一份试样完全流出后,用振动棒在漏斗外侧振动45次。
(5)将第二份试样倒入漏斗中,并重复步骤(3)和(4)。
(6)将第三份试样倒入漏斗中,重复步骤(3)和(4),然后关闭底部小孔。
(7)将漏斗上提,使试样从漏斗流到扁平度板上。
(8)将扁平度板振动45次。
(9)用钢针测量扁平度板上试样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距离,记录为流动度。
重力规范修改稿

重⼒规范修改稿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区域重⼒调查五统⼀技术要求、技术设计、重⼒仪调节及性能测试、野外⼯作、资料整理、基础图件编绘、资料处理与解释、说明书与成果编写的要求。
本标准适⽤于以解决与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有关问题为⽬标的中、⼩⽐例尺陆地重⼒测量。
2 引⽤标准下列⽂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期的引⽤⽂件、其随后的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于本标准。
然⽽,⿎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研究是否可使⽤这些⽂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期的引⽤⽂件,其最新版本适⽤于本标准。
GB/T 14499-93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DZ/T 0069-93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例和⽤⾊标准 DZ/T 0153-95 物化探⼯程测量规范 DZ/T 地质调查GPS 测量规程 3 常⽤术语3.1 区域重⼒调查以研究区域地质构造为⽬的,⼯作⽐例尺在1:100 000⾄1:1 000 000的重⼒勘查,常⽤⽐例尺为:1:100 000、1:200 000、1:500 000、1:1 000 000。
3.2 重⼒系统由若⼲⾼精度重⼒点(基准点、基本点)和重⼒仪格值标定场(长基线、短基线)组成的国家重⼒基准。
3.3 重⼒仪格值校正系数通过在长基线或短基线上观测求得的对LCR 重⼒仪出⼚时所附格值表的修正值。
3.4 ⾮独⽴增量三程循环观测法(观测路线为:1、2、1、2,2、3、2、3,…) 中由闭合段(1、2、1)或(2、1、2)所求得的2号点相对于1号点的增量值和1号点相对于2号点的增量值称为⾮独⽴增量。
3.5独⽴增量三程循环观测法中⼀个闭合段内的两个⾮独⽴增量的平均值称为独⽴增量。
3.6联测精度(b ε)基点⽹各边段重⼒增量测量的均⽅误差平均值。
3.7 基点⽹的精度本规范以平差后基点⽹内最弱点重⼒值的均⽅误差作为基点⽹的精度。
3.8 ⼤样法测定松散沉积物密度的⼀种⽅法,按规则形体(如0.5m 30.5m 30.5m )采集松散沉积物,测量其质量和体积,按v p /=σ计算出密度值。
流动重力运行状态及质量评价

/ )ntu e m l y C A,W h n 3 0 1 1 Is tt o i o g , E i e fS s o u a 4 0 7 \
\ ) rs l vmet a oaoy u a 4 0 7 / 2 C ut e n L brt ,W h n 3 0 1 a Mo r
稳定 、 观测资料质量 良好 , 观测资料 的单位权 中误差和点值 中误差均达 到或 接近 1 0×1 m ~, 0 s 已完全具备检测 因 构造活动等 因素引起 的重力场非潮 汐变化的能力 。
关键 词 流动重力 运行状态 精度
检测 非潮汐变化
中图分 类号 :2 3 P 2
文 献标 识码 : A
RUNN NG T E AND QUA I Y E I S AT L T VAL UAT oN oF I
REPEATED RAVI ETRY G M
Xin mi . n S a a n i,) a g Ai ng , Su h o n ,)a d LiHu
,
t s t e e t d g a i ty h s a — hu he r p ae r vme r a l
r a y h d t e a iiy t e e tt e n n t a r v t h ng sc u e y tco i c iiis e d a h b lt o d tc h o ・i lg a i c a e a s d b e tn c a t t . d y v e Ke r y wo ds:e e td g a i ty, u n n t t r p ae rv me r r n i g sa e,pr cso d tc in, o ・i a h n e e iin, e e t o n n td lc a g
重力最新规范标准

重力最新规范标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程实践的深入,对重力测量的精度和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
重力测量在地球物理勘探、地质研究、工程建设以及导航定位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最新的重力测量规范标准概述:1. 测量精度要求:重力测量的精度应根据应用领域的需求而定。
例如,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可能需要达到微伽(μGal)级别的精度;而在工程建设中,可能只需要达到毫伽(mGal)级别的精度。
2. 测量设备标准:使用的重力测量设备应符合国际标准,如国际重力标准(IGS)或国际重力测量协会(IGMA)的标准。
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测量方法:重力测量应采用稳定可靠的方法,如绝对重力测量或相对重力测量。
绝对重力测量是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来确定重力值,而相对重力测量则是通过比较不同地点的重力差异来确定。
4. 数据记录和处理:所有测量数据应详细记录,包括测量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
数据处理应遵循科学的方法,排除可能的误差源,如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因素。
5. 测量环境要求:重力测量应在稳定的环境中进行,避免受到外部干扰,如地震、建筑物振动等。
测量点应选择在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大型建筑物和交通要道的区域。
6. 人员培训和资质:进行重力测量的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以确保测量过程的规范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7. 质量控制和评估:重力测量项目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估,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8. 报告和文档:测量完成后,应编制详细的报告和文档,包括测量方法、数据记录、数据处理方法、结果分析等,以供进一步研究和参考。
9. 国际合作与交流:重力测量领域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数据和经验,推动重力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
10. 持续更新与改进:重力测量规范标准应根据技术进步和实践经验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和技术环境。
以上规范标准的制定旨在确保重力测量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重力计操作规程

重力计操作规程目的和范围本文档旨在规范重力计的操作流程,以确保准确测量地球的重力。
适用于所有使用重力计的操作人员。
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在使用重力计前,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并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范。
- 在操作过程中,应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和安全鞋。
- 操作人员应注意周围的安全环境,避免碰撞和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操作步骤1. 准备阶段- 检查重力计的完好性和准确性,并记录相关信息。
- 确保重力计底座稳固,避免晃动和摇动。
- 将重力计放置在平稳的工作台上,并确保无其他干扰物。
2. 接通电源- 将重力计的电源线连接到电源插口。
- 打开电源开关,确保仪器和显示屏均正常开启。
- 检查有关电源指示灯和显示屏的显示情况。
3. 校准仪器- 根据仪器说明书,按照正确的校准方法进行操作。
- 确保仪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4. 开始测量- 将重力计的探头放置在要测量的地点,确保与地表接触良好。
- 按照仪器说明书的指示,开始记录重力计的测量数据。
- 注意保持测量环境的稳定,避免外部干扰。
5. 数据处理- 将测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或其他数据处理设备中。
- 使用相应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 生成测量报告,并根据需要保存相关数据。
6. 关闭仪器- 在完成测量后,将重力计的电源开关关闭。
- 断开电源线,并进行清理和维护。
- 将重力计妥善存放,并确保防尘和防潮。
维护保养- 定期清洁重力计的探头和底座,避免积灰和污染影响准确测量。
- 检查仪器的电源线和连接线路,确保无损坏和松动情况。
- 定期对重力计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附录- 重力计的技术参数和说明书- 重力计的维修记录和维护日志以上是重力计操作规程的内容,请所有操作人员严格遵守。
如有任何问题或疑问,请及时与相关负责人联系。
流动式起重机检验内容要求与技巧

1.3
使用单位应提供注册登记和运行管理制度资 料以及设备技术档案(内容包括1.1和1.2项要求的 资料,维修保养、常规检查和故障与事故的记录等)。 新增设备的验收检验此项仅核查运行管理制度资料。
查阅资料。
2.
安全
标志
2.1
起重机明显部位应有清晰的额定起重
量标志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安全检验合格标 志。
夕卜观检查,定期检验和改造
(大修)后验收检验时查检验合格标 志。
2.2
在主臂适当位置用醒目的字体写上“起重臂 下严禁站人”。吊钩滑轮组侧版,回转尾部、平衡重、 臂架头部和外伸支腿要有黄黑相间的危险部位标志。
外观检查。
13.
金
属
结
构
3.1
起重机的主要动构件不应有整体失稳、严 重塑性变形和产生裂纹。整体失稳时不得修复 应 报废;产生塑性变形使工(乍机构不育正常运行时, 如果不能修复,应报废 发生锈蚀或腐蚀超过原厚 度的10%时应报废;产生裂纹应修复否则应报废。
①出现裂纹、轮缘破损等损伤钢丝绳的 陷;
②轮槽壁厚磨损达原壁厚的20%;
③轮槽底部直径减少量达钢丝绳直径 的50%或槽底出现沟槽。
缺
外观检查 必要时用卡尺测量
5.3.3应有防止钢丝绳脱槽的装置,且可靠
外观检查,必要时用卡尺
有效。
测量防脱槽装置与滑轮之间的间
距。
5.4
制
动
器
5.4.1起升机构每一套独立驱动机构至少要 装设一个支持制动器,支持制动器应是常闭式 的,必须能持久地支持住额定载荷,用钢丝绳 起落起重臂的变幅机构应采用常闭式制动器。
空载,吊钩慢慢上升碰
撞限位装置,应停止上升运行。
重力勘探要求和资料整理图示

重力仪分类:
石英弹簧重力仪
机械式重力仪 金属弹簧重力仪
按结构分
振弦重力仪(海上)
复 习
电子式重力仪
超导重力仪 (实验室)
激光重力仪
绝对重力测量仪 按测量原理分
相对重力测量仪
影响重力仪精度的因素及消除影响的措施
温度影响:选用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材料作为仪器的
弹性元件;附加自动温度补偿装置;采用电热恒温
1. 布格重力异常
布格重力异常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重力异常。经过各项 校正后,消除了观测面以下正常密度分布的重力作用,但 是对于异常/剩余密度分布的重力作用未作任何调整。
因而布格重力异常包含了从浅到深各个深度上剩余密度分 布对测点的重力作用,既有各种局部矿体和构造的影响, 也包含了大范围内地壳下界面起伏而在横向上相对于上地 幔质量的巨大亏损(陆地)或盈余(海区)的影响。
g高 0.3086h (mGal) 3.086h (g u)
布格重力异常
高度校正和中间层校正都与测点的高程大小有关系,通常 把这两项合并起来称为布格(Bouguer)校正,即:
g布 g高 g中 (3.086 0.419 )h (g u)
观测重力差值经过正常场校正、地形校正和布格校正之后 得到异常称为布格重力异常。可表示为:
g布 g实测 - g0 g地 g布
布格重力异常是重力勘探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典型特 征是布格校正。
校正后的效果
外部校正仅仅消除了起伏地形上各测点与基准面之间 均匀密度分布对测点重力值的影响,并没有改变局部 密度不均匀体对各测点重力值的影响。
因此,校正后局部密度不均匀体引起的重力异常并不 是对应于测点在基准面上的投影点,而是仍然对应于 自然表面上的各测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技术规程流动重力测量部分1 测量内容流动重力测量是利用相对重力仪按一定的周期重复观测固定测点之间重力差的相对重力测量。
2 技术要求a)同一测段往返观测经固体潮、零漂和格值等改正得到每台仪器重力段差,3台仪器所测重力段差的互差限差为40×10–8ms–2。
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到1.5倍。
b)平差后单程联测精度优于20×10–8ms–2,点值精度平均值优于15×10–8ms–2。
3 设备配置重力相对联测仪器设备见下表。
表3.4 重力相对联测仪器设备配置4 测前准备a)根据工作量、测量地区及交通状况制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推进线路图、作业进度表。
b)人员培训,准备现场记录材料和配备数据处理系统;c)收集测区环境情况资料:包括点之记、观测环境情况、重力观测历史情况和测量结果等。
d)仪器检测。
相对重力仪及其附属设备应根据相应仪器说明书或有关规程进行检查或检验。
e)检修车辆,检查和维修仪器箱的固定与减震设备;f)相对重力仪应每5年应进行一次格值一次项系数的标定,标定区间宜涵盖测区重力仪读数范围。
格值标定有效期检查。
5 观测实施5.1 至少采用3台重力仪。
5.2 相对重力仪器检验与调整a)日常检验(见附录1)b)定期检验(见附录2)5.3联测方式a)采用串式对称观测,即A→B→C→……→C→B→A,或三程推进式对称观测A→B→A→B→C→B→C→D……;b)每站需读3次合格读数,LCR-g和Burris仪器每次读数需重新转动度盘,每次读数前需按同一方向逼近;c)一条测线应在3天内闭合,条件不允许时可延长到5天;d)一条测线中仪器静置超过2小时,应测定静态零漂并记录。
5.4绝对和台站点的相对重力联测a)基准站的并置连续重力站比测点必须进行联测,测点周围30km内的其他绝对重力点必须进行联测;地震重力固体潮台站,在交通条件许可时,应进行联测。
b)联测方式可采用环线或支线联测。
c)每期联测的点应相同,点位变更应重做点之记。
5.5观测记录与野外验算a)观测记录采用陆态网络专用电子记簿;b)一条测线结束后,及时进行验算,验算时应加入格值、潮汐改正、气压改正、仪器高改正和零漂改正(见附录3),进行数据备份。
c)Burries重力仪观测数据记录与输出为:大数+FBK数(读数小数)*反馈系数k6 成果整理与工作总结6.1成果整理a)外业资料整理◆电子记簿文档编目◆外业概算成果整理b)内业资料整理;◆测段互差统计◆内业平差计算◆成果分析◆内业成果整理6.2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任务概述◆测区自然地理概况◆作业技术依据◆作业过程概述◆仪器使用情况◆主要技术问题与处理◆建议6.3 上交的成果和资料◆实施方案(电子、纸质);◆观测记录(电子);◆观测计算资料(电子);◆测点的点之记(补充、修正点)(电子);◆重力仪检测资料(电子);◆测量成果表(电子);◆工作总结(电子、纸质);◆检查、验收或监理报告(电子版,纸质版)。
7 质量控制为保证工程质量,陆态网络建设实施2级检查、1级验收和2级监理质量控制体系。
7.1各作业小组对完成的任务100%自查,承担任务的部门进行100%检查并编写工作总结报告,任务实施单位进行抽查验收,编写验收报告;7.2承担任务的各法人单位对下属各作业单位完成的任务质量进行二级监理,并编写监理报告。
7.3工程中心监理组对各法人单位的工程完成质量进行一级监理,并编写监理报告。
7.4质量验收、监理的办法见附录4。
重力仪日常检验1.1 LCR-G型仪器的日常检验:每天测量前,应对重力仪进行光学灵敏度和纵横气泡的检验。
1.2 CG5型仪器的日常检验:每天测量前,应对重力仪进行纵横气泡检验。
1.3 BURRIS型仪器的日常检验:每天测量前,应对重力仪进行纵横气泡的检验。
定期检验2.1 检验内容2.1.1 LCR-G型仪器的定期检验:约1个月或大跨度转移测区时应对重力仪进行光学灵敏度、纵横水准气泡、正确读数线三项检验。
2.1.2 CG5型仪器的定期检验:约1个月选择安静稳定点按1分钟采样率进行12小时连续测量,剔除突跳观测值后给出线性漂移率和非线性度,以检查静态零漂曲线稳定情况。
2.1.3 BURRIS型仪器的定期检验:a)出测前、出测后进行FBK反馈系数标定,测量过程中约1个月进行1次。
每次标定结果与前次结果相差在0.0004以内,不用替换FBK反馈系数。
否则再标定一次予以确认。
经确认后采用两次标定均值。
b)约1个月或大跨度转移测区时应对重力仪进行纵横水准气泡细调。
2.2 BURRIS FBK反馈系数标定方法:①找出平衡大数a,使反馈读数在±2×10–5ms–2以内;②按5次往返读出a-20和a+20对应的FBK数(即读数小数)b1,b2,b3,…,b11.t1 a-20 b1t2 a +20 b2t3 a -20 b3. . .. . .. . .t11 a -20 b11③对反馈读数b1,b2,b3,…,b11进行潮汐和零漂改正(注意经纬度与高程)得c1,c2,c3,…,c11b1 →c1b2 →c2b3 →c3. .. .. .B11 →c11④c1c2c3…c n相减得d1,d2,…,d10c1c2 →d1=c2-c1c3 →d2=c3-c2. →.. →.. →.c n →d10=c11-c10⑤取绝对平均值s10102 1ddds+ ++=Λ⑥得到大数经格值表换算的相应重力值f 1和f 2 格值表换算a-20 → f 1 a+20 → f 2 ⑦得到反馈系数ksf f k 12-=附录3相对重力联测各项改正3.1 重力仪读数转换根据仪器厂家给定的格值表,将仪器读数R(三个读数的平均值)换算成相应的毫伽值。
换算按下式进行:g=F1+(R-R1)×df1式中:R——仪器读数,小数点前为计数器读数(格数),小数点后为测微轮读数;g——相应于仪器读数R的毫伽值;LCR-G:R1——在仪器出厂格值表中,读数的表列间隔为100格分划,故R1为(R/100)后的整数的100倍,如,R=3457.653,则R1=3400;Burris:R1——在仪器出厂格值表中,读数的表列间隔为50格分划,故R1为(R/50)后的整数的50倍,如,R=3457.653,则R1=3450;F1——仪器出厂格值表中与R1相应的毫伽值;df1——出厂格值表中,与F1相应的格值间隔因子。
3.2 格值改正格值改正包括格值一次、二次和周期误差项。
3.3 固体潮改正δt=δth×G(t)-δf C式中:δt——固体潮改正值,单位1⨯10-8ms-2;δth——重力潮汐因子,采用区域实测平均值,或δth = 1.16 ;G(t)——固体潮理论值,利用下面的直接法公式计算:G(t)=–165.17F(ϕ)(C/R)3(cos2Z–1/3)–1.37F2(ϕ)(C/R)4cos Z(5cos2Z–3)–76.08F(ϕ)(C S/R S)3(cos2Z S–1/3)F(ϕ)=0.998327+0.00167cos2ϕ式中:R——为地心与月心之间的距离;1/C——为1/R的平均值;R S——为地心与日心之间的距离;1/C S——为1/R S的平均值;Z——为月亮相对测点的天顶距;Z S——为太阳相对测点的天顶距;ϕ——地理纬度δf C——永久性潮汐对重力的直接影响,用下式计算:δf C= -4.83+15.73 sin2ψ-1.59 sin4ψ式中:ψ——测点地心纬度。
经过改正后得到的重力为零重力系统的重力(零重力);3.4 气压改正δg = 0.3(p-p n)(10–8 ms–2)式中:p——测点实测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p n——标准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利用下式计算:p n=1.01325 103(1–0.0065H / 288.15)5.2559其中:H——海拔高程,单位为米(m);3.5 仪器高改正G p=G0+δg h×h(4.7)式中:G p——墩面重力值;G0——仪器表面高度处的观测重力值;δg h——测点实测重力垂直梯度或理论值;h——仪器高度。
3.6 零漂改正两点间往返观测采用线性零漂方式改正。
附录4重力联测质量监理办法4.1 质量监理内容4.1.1 上交成果及资料◆实施方案(电子、纸质);◆观测记录(电子);◆观测计算资料(电子);◆测点的点之记(补充、修正点)(电子);◆重力仪检测资料(电子);◆测量成果表(电子);◆工作总结(电子、纸质);◆检查、验收或监理报告(电子版,纸质版)。
4.1.2 计划完成情况4.1.3 计算方法、参数选用情况。
4.1.4 各级验收情况。
4.2 质量监理依据质量监理的依据为:◆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技术规程、细则、范例和附录;◆经工程中心审核同意的设计书和技术文件;◆随任务下达的补充规定和相关的其它技术文件。
4.3 监理检查项目及质量评定标准4.3.1 质量评定等级及划分办法质量总评按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级别。
质量评定记分按百分制,总得分≥90分为优秀,90分>总得分≥80分为良好,80分>总得分≥60分为合格,总得分<60分为不合格。
4.3.2 监理检查项目及计分细则1)实施方案(满分为10分)实施方案内容全面(包括作业路线图)者,计10分;其余6~9分;缺实施方案者计0分;2)实际联测图(满分5分)实际联测图内容齐全,清楚,计5分;其余3~5分;缺实际联测图者计0分。
3)野外观测记录(满分10分)野外观测项目齐全、规范、计算正确者,计10分;以上各项出错率不大于5%者为良,计8分;不大于15%者为及格,计6分;大于15%者为不及格,计4分。
4)外业计算结果(满分5分)外业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正确、零漂改正符合规范规定要求,计5分;某一项或几项略差者为良好或及格,计4~2分。
5)室内计算结果(满分5分)内业平差计算结果及各项参数选用正确者,计5分;某一项或几项略差为良好或及格,计4~2分。
6)仪器检验调整资料(满分5分)用于基本网测量的所有仪器在规定基线上进行过检定,并有仪器纵、横水准器、灵敏度读数线等检验调整资料者,计5分;未检定、有检验调整资料者为及格,计3分;两者均无为不及格,计0分。
7)技术总结(满分5分)技术总结内容全面、叙述清楚、技术方法正确,对非正常情况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有利于削弱误差,计5分;某一项或几项略差,计4~3分;无技术总结计0分。
8)验收报告(满分10分)各级检查验收达到或超过规定抽查百分比者,计10分;某一级验收低于抽查百分比者,计8分;两级均低于规定抽查百分比者,计6分;缺少任何一级验收报告者计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