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流动重力测量规范
(完整版)流动重力测量规范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技术规程流动重力测量部分1 测量内容流动重力测量是利用相对重力仪按一定的周期重复观测固定测点之间重力差的相对重力测量。
2 技术要求a)同一测段往返观测经固体潮、零漂和格值等改正得到每台仪器重力段差,3台仪器所测重力段差的互差限差为40×10–8ms–2。
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到1.5倍。
b)平差后单程联测精度优于20×10–8ms–2,点值精度平均值优于15×10–8ms–2。
3 设备配置重力相对联测仪器设备见下表。
表3.4 重力相对联测仪器设备配置4 测前准备a)根据工作量、测量地区及交通状况制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推进线路图、作业进度表。
b)人员培训,准备现场记录材料和配备数据处理系统;c)收集测区环境情况资料:包括点之记、观测环境情况、重力观测历史情况和测量结果等。
d)仪器检测。
相对重力仪及其附属设备应根据相应仪器说明书或有关规程进行检查或检验。
e)检修车辆,检查和维修仪器箱的固定与减震设备;f)相对重力仪应每5年应进行一次格值一次项系数的标定,标定区间宜涵盖测区重力仪读数范围。
格值标定有效期检查。
5 观测实施5.1 至少采用3台重力仪。
5.2 相对重力仪器检验与调整a)日常检验(见附录1)b)定期检验(见附录2)5.3联测方式a)采用串式对称观测,即A→B→C→……→C→B→A,或三程推进式对称观测A→B→A→B→C→B→C→D……;b)每站需读3次合格读数,LCR-g和Burris仪器每次读数需重新转动度盘,每次读数前需按同一方向逼近;c)一条测线应在3天内闭合,条件不允许时可延长到5天;d)一条测线中仪器静置超过2小时,应测定静态零漂并记录。
5.4绝对和台站点的相对重力联测a)基准站的并置连续重力站比测点必须进行联测,测点周围30km内的其他绝对重力点必须进行联测;地震重力固体潮台站,在交通条件许可时,应进行联测。
b)联测方式可采用环线或支线联测。
重力规范修改稿

重⼒规范修改稿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区域重⼒调查五统⼀技术要求、技术设计、重⼒仪调节及性能测试、野外⼯作、资料整理、基础图件编绘、资料处理与解释、说明书与成果编写的要求。
本标准适⽤于以解决与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有关问题为⽬标的中、⼩⽐例尺陆地重⼒测量。
2 引⽤标准下列⽂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期的引⽤⽂件、其随后的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于本标准。
然⽽,⿎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研究是否可使⽤这些⽂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期的引⽤⽂件,其最新版本适⽤于本标准。
GB/T 14499-93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DZ/T 0069-93 地球物理勘查图⽰、图例和⽤⾊标准 DZ/T 0153-95 物化探⼯程测量规范 DZ/T 地质调查GPS 测量规程 3 常⽤术语3.1 区域重⼒调查以研究区域地质构造为⽬的,⼯作⽐例尺在1:100 000⾄1:1 000 000的重⼒勘查,常⽤⽐例尺为:1:100 000、1:200 000、1:500 000、1:1 000 000。
3.2 重⼒系统由若⼲⾼精度重⼒点(基准点、基本点)和重⼒仪格值标定场(长基线、短基线)组成的国家重⼒基准。
3.3 重⼒仪格值校正系数通过在长基线或短基线上观测求得的对LCR 重⼒仪出⼚时所附格值表的修正值。
3.4 ⾮独⽴增量三程循环观测法(观测路线为:1、2、1、2,2、3、2、3,…) 中由闭合段(1、2、1)或(2、1、2)所求得的2号点相对于1号点的增量值和1号点相对于2号点的增量值称为⾮独⽴增量。
3.5独⽴增量三程循环观测法中⼀个闭合段内的两个⾮独⽴增量的平均值称为独⽴增量。
3.6联测精度(b ε)基点⽹各边段重⼒增量测量的均⽅误差平均值。
3.7 基点⽹的精度本规范以平差后基点⽹内最弱点重⼒值的均⽅误差作为基点⽹的精度。
3.8 ⼤样法测定松散沉积物密度的⼀种⽅法,按规则形体(如0.5m 30.5m 30.5m )采集松散沉积物,测量其质量和体积,按v p /=σ计算出密度值。
重力计操作规程

重力计操作规程目的和范围本文档旨在规范重力计的操作流程,以确保准确测量地球的重力。
适用于所有使用重力计的操作人员。
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在使用重力计前,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并了解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范。
- 在操作过程中,应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设备,如手套和安全鞋。
- 操作人员应注意周围的安全环境,避免碰撞和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操作步骤1. 准备阶段- 检查重力计的完好性和准确性,并记录相关信息。
- 确保重力计底座稳固,避免晃动和摇动。
- 将重力计放置在平稳的工作台上,并确保无其他干扰物。
2. 接通电源- 将重力计的电源线连接到电源插口。
- 打开电源开关,确保仪器和显示屏均正常开启。
- 检查有关电源指示灯和显示屏的显示情况。
3. 校准仪器- 根据仪器说明书,按照正确的校准方法进行操作。
- 确保仪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4. 开始测量- 将重力计的探头放置在要测量的地点,确保与地表接触良好。
- 按照仪器说明书的指示,开始记录重力计的测量数据。
- 注意保持测量环境的稳定,避免外部干扰。
5. 数据处理- 将测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或其他数据处理设备中。
- 使用相应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 生成测量报告,并根据需要保存相关数据。
6. 关闭仪器- 在完成测量后,将重力计的电源开关关闭。
- 断开电源线,并进行清理和维护。
- 将重力计妥善存放,并确保防尘和防潮。
维护保养- 定期清洁重力计的探头和底座,避免积灰和污染影响准确测量。
- 检查仪器的电源线和连接线路,确保无损坏和松动情况。
- 定期对重力计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附录- 重力计的技术参数和说明书- 重力计的维修记录和维护日志以上是重力计操作规程的内容,请所有操作人员严格遵守。
如有任何问题或疑问,请及时与相关负责人联系。
重力勘探要求和资料整理图示

重力仪分类:
石英弹簧重力仪
机械式重力仪 金属弹簧重力仪
按结构分
振弦重力仪(海上)
复 习
电子式重力仪
超导重力仪 (实验室)
激光重力仪
绝对重力测量仪 按测量原理分
相对重力测量仪
影响重力仪精度的因素及消除影响的措施
温度影响:选用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材料作为仪器的
弹性元件;附加自动温度补偿装置;采用电热恒温
1. 布格重力异常
布格重力异常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重力异常。经过各项 校正后,消除了观测面以下正常密度分布的重力作用,但 是对于异常/剩余密度分布的重力作用未作任何调整。
因而布格重力异常包含了从浅到深各个深度上剩余密度分 布对测点的重力作用,既有各种局部矿体和构造的影响, 也包含了大范围内地壳下界面起伏而在横向上相对于上地 幔质量的巨大亏损(陆地)或盈余(海区)的影响。
g高 0.3086h (mGal) 3.086h (g u)
布格重力异常
高度校正和中间层校正都与测点的高程大小有关系,通常 把这两项合并起来称为布格(Bouguer)校正,即:
g布 g高 g中 (3.086 0.419 )h (g u)
观测重力差值经过正常场校正、地形校正和布格校正之后 得到异常称为布格重力异常。可表示为:
g布 g实测 - g0 g地 g布
布格重力异常是重力勘探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典型特 征是布格校正。
校正后的效果
外部校正仅仅消除了起伏地形上各测点与基准面之间 均匀密度分布对测点重力值的影响,并没有改变局部 密度不均匀体对各测点重力值的影响。
因此,校正后局部密度不均匀体引起的重力异常并不 是对应于测点在基准面上的投影点,而是仍然对应于 自然表面上的各测点。
重力测量系统使用手册--完全版

重力测量电子记簿系统使用手册目录一、重力测量系统简介 (4)1.1主要特点 (4)1.2功能概述 (4)1.2.1数据采集 (4)1.2.2数据输出 (4)1.3系统需求 (4)二、系统安装、卸载与运行 (5)2.1系统安装 (5)2.2系统卸载 (6)2.3系统运行 (6)三、重力测量系统启动 (6)四、操作指南 (8)4.1主菜单介绍 (8)4.2系统操作 (9)4.2.1建立工程 (9)4.2.2打开工程 (11)4.2.3动态试验、重力联测、短基线校准、长基线校准 (13)4.2.4反馈系数测量 (13)4.2.5垂直梯度测量 (14)4.2.6水平梯度测量 (15)4.2.7静态试验 (16)4.2.8灵敏度检调 (16)4.2.9横气泡检调 (17)4.2.10纵气泡检调 (18)4.2.11横气泡细调 (18)4.2.12工程选项 (19)4.2.13打印文件输出 (20)4.2.14交换文件输出 (21)4.2.15数据处理 (22)4.2.16关于 (25)五、PC版重力测量系统 (25)六、校验库 (28)附:交换文件及配置文件格式 (29)一、重力测量系统简介重力测量系统是中国地震局武汉地震研究所与天维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重力测量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以《国家重力测量规范》、《陆态网绝对重力测定技术规程》、《陆态网流动重力测定技术规程》为标准,进行数据采集、检核、数据处理与输出,可自动完成段差计算、成果输出。
该系统采用C++开发,适用于基于Win CE 操作系统的PDA,无论是设计的科学性,还是实用性都以完善为目标,真正体现了面向对象的设计、面向重力测量工程管理与应用。
1.1主要特点1) 界面友好、操作简单2) 功能齐全,数据采集与处理规范化3) 便于携带实用性强4) 内外业一体化1.2功能概述1.2.1数据采集1)实现LCR、CG5、BURRIS重力仪的仪器检调与记录2)实现LCR、CG5、BURRIS重力仪的长短基线仪器标定3)实现LCR、CG5、BURRIS重力仪野外数据采集与检查4)记录数据、编辑数据的处理5)数据采集过程记录1.2.2数据输出1)原始观测数据的表格化输出2)交换数据格式化输出3)静态曲线图输出1.3系统需求1.3.1基本硬件1) CPU ARMV4、MIPS2) 操作系统微软WinCE3) 类型 PPC型掌上电脑4) 存储介质 SD、CF卡1.3.2关联设备5) PC机或手提电脑数据备份与打印 (建议)6) 打印机成果文档输出 (建议)二、系统安装、卸载与运行2.1系统安装1)首先确认您的重力测量系统包含有完整的使用说明(本手册)。
重力测量实习指导书.

《重力测量实习指导书》2007年3月赵晓燕重力仪的安全保护须知重力仪是一种精密、贵重的测试仪器,正确的、严格的保养维护是保证观测成果质量的前提,也是保证仪器安全所必须的。
(1)重力仪的保管和使用应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仪器的主管人员和使用人员应对仪器的安全负责,未经主管人员和操作者同意,别人不得随意动用仪器。
重力仪的配件和工具一般应随仪器妥善保管,不得弃置或改作它用。
(2)长距离运输重力仪时应有专人负责,并尽量设法减震,严禁将仪器大角度倾斜,操作过程中防止对仪器的任何碰撞。
仪器筒提手、挂钩和背带等应随时检查以发现隐患,予以及时消除。
仪器放在底盘上后,操作员不得离开,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3)在野外观测中,重力仪要防止被阳光直照、淋雨。
每日工作后应将仪器表面擦试一次,目镜应用软毛刷或擦镜纸轻轻擦拭,不准用其他不合适的代用品。
每周至每月应对脚螺丝清洗、润滑一次。
(4)存放重力仪的环境应安全、稳固、干燥,如长期不用应及时取出电池,并在放仪器的防展筒内放置干燥剂。
(5)重力仪的重大检修应送仪器厂或仪修站进行。
在野外观测过程中如发现较大故障时,不得轻率动手,随意拆卸仪器部件,而应由具有一定检修经验的人员在主管批准下,于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处理,检修时应有一个洁静的环境,且有两人同时在场才行。
(6)在发放和验收仪器时,应作相应的仪器性能检验,双方签署记录,严格交接手续。
实训一、重力仪的认识与操作实训目的:认识ZSM型、CG型、GS型、DZW型重力仪的结构及其功能,学会ZSM型、CG型石英弹簧重力仪的操作。
实训内容:熟悉ZSM型、CG型重力仪的操作面板,完成重力仪在一个点上的读数。
基本要求:每人分别完成一个点上的读数、记录任务。
每人一个点上的读数的自差不大于0.4格。
实训步骤:(1)了解重力仪运输防震设备、防震措施、建立重力仪运输、使用的安全意识。
(2)认识重力仪面板:计数器、目镜、纵、横水泡了望孔、电源与照明系统、脚螺旋。
重力调查技术规定

1.1.2.2 当采用规则网时,线、点距一般应为500×250或500× 500m,允许变动范围为20%,特 殊地区最大变动范围不能超过50%。 1.1.2.3 当采用自由网法布设测点时,测点应力求均匀分布,每平方公里内测点数为4~8个,特 殊地区不能少于2个点。 1.2 布格重力异常总精度的确定和误差分配 1.2.1 布格重力异常的总精度,应根据工作任务的要求、工区的地质特点和仪器设备条件等合理 确定,必须保证工作精度能满足地质任务的需要,同时应兼顾到资料的继续使用和综合利用等问题。 设计精度应以能分辨(或研究)最小探测对象产生的最弱异常为原则。 1.2.2 布格重力异常总精度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一般应根据具体任务,可参照表1分配,并在设计 书中具体规定。
1.5.5.2 地形改正计算中,圆域数图时测点高程应采用图上高程。
1.5.6 地形改正所用密度值,应根据工作性质和解释上的需要合理确定,同时亦应采用地壳的平 均密度2.67×103kg/m3计算,以利区域拼图(改变中间层密度计算布格重力异常的方法见附录F)。 1.5.7 对总精度为0.1×10-5 m/s2的工作,地形改正应根据地形情况采取特殊措施,通
b. 测区外围基点无法联测时,用不小于工作比例尺地形图图解平面坐标与高程。 1.6.7 重力测点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定,根据技术设备、测区实际情况,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 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 1.6.8 剖面测量视精度要求采用以下方法: a. 全仪器法测定平面坐标和高程,起闭于三角点、水准点。 b. 用大于工作比例尺的地形图布设,航片定点电算加密平面坐标和高程。 c. 用不小于工作比例尺的地形图图解坐标(或利用测网中测点平面坐标),高程用仪器实测。 1.7 密度工作 1.7.1 岩石密度资料是对重力观测结果进行改正及确定中间层密度用于推断解释的重要依据,岩 石密度工作的研究是重力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对前人所得密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由本单位 岩石标本的采集、测定和整理的研究。 1.7.2 对前人的岩石和疏松层密度资料的收集应力求广泛而详细,内容应包括采集地区、样品名 称(时代、层位、岩石名称)测定方法、测定结果及测定精度等。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必要的分析,然 后才能参与统计。 1.7.3 密度工作的设计以围绕异常解释按地质单元进行,要注意标本采集的系统性和代表性,分 布要合理,为此要求: 1.7.3.1 对于沉积岩,主要选择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各类岩石产出比较齐全,出露良好的典型剖 面采集。 1.7.3.2 对于岩浆岩,要按岩性和侵入期次采集。
流动度测定仪检定规程作业指导书(好)

流动度测定仪检定规程作业指导书
1 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检验方法及检定周期。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新制造的及使用中的水泥胶砂测定仪的校准。
2 引用标准
JJG(建材)126-99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检定规程
3 本企业负责检测项目及方法
3.1 产品应有铭牌、合格证和说明书,外观应平整、光洁、振动平稳、音响正常。
用目测法检查。
3.2 电动跳桌仪跳动30次的时间:30s±1s。
用秒表测两次,其结果均需符合要求。
3.3 圆桌面直径应为258mm±1mm。
用游标卡尺沿桌面互相垂直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
3.4 跳动部分质量应为3450g±10g。
用天平检查。
3.5截锥圆模尺寸:高度60mm±0.5mm;上口内径φ70mm±0.5mm;下口内径φ100mm±0.5mm.
用游标卡尺测量。
4 校准周期
每一年校准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技术规程流动重力测量部分1测量内容流动重力测量是利用相对重力仪按一定的周期重复观测固定测点之间重力差的相对重力测量。
2技术要求a)同一测段往返观测经固体潮、零漂和格值等改正得到每台仪器重力段差,3台仪器所测重力段差的互差限差为40X10七ms「2。
特殊困难地区可放宽到 1.5倍。
b)平差后单程联测精度优于20X 10-ms-,点值精度平均值优于15X10七ms「2。
3设备配置重力相对联测仪器设备见下表。
4测前准备a)根据工作量、测量地区及交通状况制定实施方案,包括作业推进线路图、作业进度表。
b )人员培训,准备现场记录材料和配备数据处理系统;c)收集测区环境情况资料:包括点之记、观测环境情况、重力观测历史情况和测量结果等。
d )仪器检测。
相对重力仪及其附属设备应根据相应仪器说明书或有关规程进行检查或检验。
e )检修车辆,检查和维修仪器箱的固定与减震设备;f)相对重力仪应每5年应进行一次格值一次项系数的标定,标定区间宜涵盖测区重力仪读数范围。
格值标定有效期检查。
5观测实施5.1至少采用3台重力仪。
5.2相对重力仪器检验与调整a )日常检验(见附录1)b )定期检验(见附录2)5.3联测方式a )采用串式对称观测,即A T B T C T T C^ B—A ,或三程推进式对称观测b)每站需读3次合格读数,LCR-g和Burris仪器每次读数需重新转动度盘,每次读数前需按同一方向逼近;c)一条测线应在3天内闭合,条件不允许时可延长到5天;d)一条测线中仪器静置超过2小时,应测定静态零漂并记录。
5.4绝对和台站点的相对重力联测a)基准站的并置连续重力站比测点必须进行联测,测点周围30km内的其他绝对重力点必须进行联测; 地震重力固体潮台站,在交通条件许可时,应进行联测。
b)联测方式可采用环线或支线联测。
c)每期联测的点应相同,点位变更应重做点之记。
5.5观测记录与野外验算a)观测记录采用陆态网络专用电子记簿;b )一条测线结束后,及时进行验算,验算时应加入格值、潮汐改正、气压改正、仪器高改正和零漂改正(见附录3),进行数据备份。
c)Burries重力仪观测数据记录与输出为:大数+FBK数(读数小数)*反馈系数k6成果整理与工作总结6.1成果整理a)外业资料整理♦电子记簿文档编目♦外业概算成果整理b )内业资料整理;♦测段互差统计♦内业平差计算♦成果分析♦内业成果整理6.2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任务概述♦测区自然地理概况♦作业技术依据♦作业过程概述♦仪器使用情况♦主要技术问题与处理♦建议6.3上交的成果和资料♦实施方案(电子、纸质);♦观测记录(电子);♦观测计算资料(电子);♦测点的点之记(补充、修正点)(电子);♦重力仪检测资料(电子);♦测量成果表(电子);♦工作总结(电子、纸质);♦检查、验收或监理报告(电子版,纸质版)。
7质量控制为保证工程质量,陆态网络建设实施2级检查、1级验收和2级监理质量控制体系。
7.1 各作业小组对完成的任务100%自查,承担任务的部门进行100%检查并编写工作总结报告,任务实施单位进行抽查验收,编写验收报告;7.2 承担任务的各法人单位对下属各作业单位完成的任务质量进行二级监理,并编写监理报告。
7.3工程中心监理组对各法人单位的工程完成质量进行一级监理,并编写监理报告。
7.4 质量验收、监理的办法见附录4。
重力仪日常检验1.1 LCR-G型仪器的日常检验:每天测量前,应对重力仪进行光学灵敏度和纵横气泡的检验。
1.2 CG5型仪器的日常检验:每天测量前,应对重力仪进行纵横气泡检验。
1.3 BURRIS型仪器的日常检验:每天测量前,应对重力仪进行纵横气泡的检验。
定期检验2.1检验内容2.1.1 LCR-G型仪器的定期检验:约1个月或大跨度转移测区时应对重力仪进行光学灵敏度、纵横水准气泡、正确读数线三项检验。
2.1.2 CG5型仪器的定期检验:约1个月选择安静稳定点按1分钟采样率进行12小时连续测量,剔除突跳观测值后给出线性漂移率和非线性度,以检查静态零漂曲线稳定情况。
2.1.3 BURRIS型仪器的定期检验:a)出测前、出测后进行FBK反馈系数标定,测量过程中约1个月进行1次。
每次标定结果与前次结果相差在0.0004以内,不用替换FBK反馈系数。
否则再标定一次予以确认。
经确认后采用两次标定均值。
b)约1个月或大跨度转移测区时应对重力仪进行纵横水准气泡细调。
2.2 BURRIS FBK反馈系数标定方法:①找出平衡大数a,使反馈读数在^2X10②按5次往返读出-ms -以内;a-20和a+20对应的FBK数(即读数小数)b1,b 2,b 3, - ,b11・t 1 a -20 b 1 t 2 a +20 b 2 t 3a -20b 3t 11a -20b11③对反馈读数 b 1 ,b 2,b 3,…,lb 1C 1 b 2 f C 2 b 3fC 3Bn fC 11④ C 1 C C C n 相减得d 1,d 2,… C 1C 2 f d 1=C 2-C 1 C 3f d 2 = C 3-C 2fffC n fd 10=C 11-cbn 进行潮汐和零漂改正(注意经纬度与高程)得 C 1,C 2,C 3「,C 11d 1010⑤取绝对平均值 s,d io附录3⑥得到大数经格值表换算的相应重力值f 1和f 2格值表换算a-20Tfa+20T⑦得到反馈系数k相对重力联测各项改正3.1重力仪读数转换根据仪器厂家给定的格值表,将仪器读数R (三个读数的平均值)换算成相应的毫伽值。
换算按下式进行:g = F1 +( R—R1) >df1式中:R ――仪器读数,小数点前为计数器读数(格数) ,小数点后为测微轮读数;g ――相应于仪器读数R的毫伽值;LCR-G : R1 ――在仪器出厂格值表中,读数的表列间隔为100格分划,故R1为(R/100)后的整数的100 倍,如,R= 3 457.653,则R1 = 3400;Burris:R 1 ――在仪器出厂格值表中,读数的表列间隔为50格分划,故R1为(R/50)后的整数的50 倍,如,R= 3 457.653,则R1 = 3450;F1 ――仪器出厂格值表中与R1相应的毫伽值;df1 ――出厂格值表中,与F1相应的格值间隔因子。
3.2格值改正格值改正包括格值一次、二次和周期误差项。
3.3固体潮改正3^3 t h< G (t) —Sf式中:3 固体潮改正值,单位 1 10-8ms-2;3 th重力潮汐因子,采用区域实测平均值,或 3 th= 1.16 ;G (t)――固体潮理论值,利用下面的直接法公式计算:G (t)= -65.17F ( ) (C/R) 3(cos F z -/3) -1.37F2( ) (C/R) 4cosZ (5coWz -) -J76.08F ( ) (C S/R S)3 (coWz s-/3)F ( )= 0.998327+ 0.00167cos2式中:R――为地心与月心之间的距离;1/C——为1/R的平均值;R S——为地心与日心之间的距离;1/C S ―― 为1/R S的平均值;Z ――为月亮相对测点的天顶距;Z S――为太阳相对测点的天顶距;--- 地理纬度3f――永久性潮汐对重力的直接影响,用下式计算:3C = —4.83 + 15.73 sin2 —1.59 sin4式中:----- 测点地心纬度。
经过改正后得到的重力为零重力系统的重力(零重力) ;附录33.4气压改正g = 0.3 ( p—p n) (10-ms「2)式中:p ――测点实测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p n ――标准气压值,单位为百帕(hPa),利用下式计算:p n =1.01325 103(1 -.0065H / 288.15)^559 其中:H ――海拔高程,单位为米(m);3.5仪器高改正(4.7)G p=G o+ Sg h Ml式中:G p 墩面重力值;G o ――仪器表面高度处的观测重力值;迫h 测点实测重力垂直梯度或理论值;h ――仪器高度。
3.6零漂改正两点间往返观测采用线性零漂方式改正。
重力联测质量监理办法4.1质量监理内容4.1.1上交成果及资料♦实施方案(电子、纸质);♦观测记录(电子);♦观测计算资料(电子);♦测点的点之记(补充、修正点)(电子);♦重力仪检测资料(电子);♦测量成果表(电子);♦工作总结(电子、纸质);♦检查、验收或监理报告(电子版,纸质版)。
4.1.2计划完成情况4.1.3计算方法、参数选用情况。
4.1.4各级验收情况。
4.2质量监理依据质量监理的依据为:♦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技术规程、细则、范例和附录;♦经工程中心审核同意的设计书和技术文件;♦随任务下达的补充规定和相关的其它技术文件。
4.3监理检查项目及质量评定标准4.3.1质量评定等级及划分办法质量总评按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级别。
质量评定记分按百分制,总得分》90分为优秀,90分>总得分》80分为良好,80分>总得分》60分为合格,总得分<60分为不合格。
4.3.2监理检查项目及计分细则1)实施方案(满分为10分)实施方案内容全面(包括作业路线图)者,计10分;其余6〜9分;缺实施方案者计0分;2)实际联测图(满分5分)实际联测图内容齐全,清楚,计5分;其余3〜5分;缺实际联测图者计0分。
3)野外观测记录(满分10分)野外观测项目齐全、规范、计算正确者,计10分;以上各项出错率不大于5%者为良,计8分;不大于15%者为及格,计6分;大于15%者为不及格,计4分。
4)外业计算结果(满分5分)外业计算方法、计算结果正确、零漂改正符合规范规定要求,计5分;某一项或几项略差者为良好或及格,计4〜2分。
5)室内计算结果(满分5分)内业平差计算结果及各项参数选用正确者,计5分;某一项或几项略差为良好或及格,计4〜2分。
6)仪器检验调整资料(满分5分)用于基本网测量的所有仪器在规定基线上进行过检定,并有仪器纵、横水准器、灵敏度读数线等检验调整资料者,计5分;未检定、有检验调整资料者为及格,计3分;两者均无为不及格,计0分。
7) 技术总结(满分 5分)技术总结内容全面、叙述清楚、技术方法正确,对非正常情况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有利于削弱误差,计 5分;某一项或几项略差,计4〜3分;无技术总结计 0分。
8) 验收报告(满分10分)各级检查验收达到或超过规定抽查百分比者, 计10分;某一级验收低于抽查百分比者,计8分;两级均低于规定抽查百分比者,计6分;缺少任何一级验收报告者计0分。
9) 点之记(满分5分)对重做的测点点之记,按填写内容正确、项目完整、绘图美观程度计 5、4、3分;缺必要的点之记,计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