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复习导学案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4
-2
0
0
0
0
1
2
3
(2)该同学在做实验时,见图4,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第一种可原因: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种可原因:_________________。
9、某同学对碎冰加热使其熔化。下表中记录了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冰熔化的图象。
3、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象,由此可知它的熔点是℃,这种物质是。熔化过程持续了分钟,在0~4分钟时间内物质处于状态,4~8分钟时间内是状态,8分钟以后是态。
4、冬天,我们在室外吐出阵阵“白气”;夏天,打开冰糕的包装纸,也会看到冰糕冒“白气”。这些“白气”是什么?它们的形成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分享表达
6、沸腾是在液体和同时进行的的汽化现象,液体在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简要画出液体沸腾图像。
10、液化的两种方法:_______和________。家用液化气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液化的。
8、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3,是某同学选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的操作图。
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②B图读数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实际温度是_________℃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同一种晶体的跟它的是的,不同晶体的熔点(凝固点)是的。晶体熔化成液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分别简要画出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物态变化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沪教版上海》

《物态变化》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了解物态变化的观点、原因和过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
导学内容:一、观点解析1.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2. 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是由于温度和压强等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
二、物态变化的原因1. 气体的凝结:气体在低温下遭遇冷却或受到压缩时,分子之间的间隙减小,从而形成液体或固体。
2. 液体的蒸发: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受热时,分子能量增加,部分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逃离液体表面而形成气体。
3. 固体的熔化:固体在一定温度下受热时,分子震动加剧,使分子间距增大,从而形成液体。
4. 气体的凝固:气体在低温下受冷时,分子运动减缓,分子间距缩小,从而形成液体或固体。
三、物态变化的过程1. 固态到液态的熔化过程:固体受热后,温度逐渐升高,分子震动增强,固体结构逐渐松弛,最终形成液体。
2. 液态到气态的蒸发过程:液体受热后,表面部分分子获得足够能量逃离液体表面,形成气态。
3. 固态到气态的升华过程:固体受热后,部分分子直接从固体表面逃离,形成气态,跳过液态状态。
4. 气态到液态的凝结过程:气体受冷后,分子运动减缓,分子间距缩小,形成液体。
5. 液态到固态的凝固过程:液体受冷后,分子运动减缓,分子结构逐渐有序排列,形成固体。
导学任务:1. 请结合以上内容,诠释以下现象:- 冰块融化为水的过程;- 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过程;- 冰雪在阳光下直接融化的过程;- 冷冻食品解冻后变成液体的过程。
2. 请列举三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并描述其过程。
3. 设想一个实验场景,探究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互相转变过程,并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观察结果。
4.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物态变化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你的观点和见解。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物态变化的观点、原因和过程,掌握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状态变化规律。
34物态变化(1)(导学案)

学案34 物态变化(1)【学习目标】1.掌握温度计的原理与使用;2.掌握六种物态变化与吸放热情况;3.能判断常见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
【知识梳理】一.温度与温度计二.物态变化与吸放热三.常见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典例分析】写出以下各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与对应的吸放热情况1.室外冻冰的衣服变干 ,2.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3.湖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4.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5.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6..夏天清晨,植物上常有露水 ,7.深秋的早晨,地面上的一层霜 ,8.冬天有时没见雪化成水,雪却不见了 ,9.冰棒的包装纸,看到“白气” ,10洒在教室地上的水变干 ,1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12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出汗” ,13.使用“固体清新剂” ,14.冰箱里拿出饮料,可以看到瓶子旁边有一滩水 ,15.煮饭时,揭开锅盖看见白烟 ,16用久的灯丝变细 , ;灯壳变黑 , ;17.衣箱里的樟脑丸变小:用久的灯丝变细 , ;18.舞台上使用干冰 , ;使用后出现的白雾 , ;【课堂达标】1、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A.沥青 B.冰 C.玻璃 D.石蜡2.被100℃的水烫伤要比100℃的水蒸气烫伤轻,是因为:A.水蒸气的温度比水高B.水蒸气液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C.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D.水蒸气比水的热量多3、教室内的气温为25℃,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图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4. 某物质的凝固点是42℃,在42℃时,该物质()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C.是固液共存D.以上都有可能5、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37.50℃,若没有甩过,又用它依次去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它们的实际体温为36.90℃和38.60℃,那么两次测温后下列数据正确的是()A.36.90℃和 38.60℃B.37.50℃和 38.60℃C.36.90℃和 37.50℃D.37.50℃和 37.50℃6.夏天,小明从冰箱的冷藏室中取出一瓶矿泉水,放在干净的桌面上,过了一会儿,他发现瓶下的桌面上有一摊水,你认为这些水的形成是A.液化现象B.熔化现象C.汽化现象D.凝华现象7.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室外时,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过了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
物态变化导学案

复习中。
杯口处,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不久可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紫1.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C.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2.图3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2.*下列3. 小刚通过实验探究冰的熔化规律。
(1)实验前小刚观察到的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3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2)实验中持续加热,每分钟记录一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的数厚金属板乙图5 甲图13 30 ℃20据可知冰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的熔点是℃。
4.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为℃.5.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小刚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判断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该物质的温度达到53℃时,其状态是⎽⎽⎽⎽⎽⎽⎽⎽。
(选填“固态”或“液态”)6.小丽在探究液体蒸发快慢跟液体温度的关系时,应控制__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_。
(选填下列序号)①液体种类 ②液体的温度 ③液体表面积 ④液面上方空气流速课后检测:(16中考)1.如图14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
2.图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为 ℃。
3:判断下列现象各是属于什么物态变化,并标明吸、放热状态. (1)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 )( ); (2)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 )( ); (3)冬天从室外进入温暖的房间时眼镜变模糊( )( ); (4)冰棒冒“白气”( )( ); (5)吃冰棒时会感到“粘”舌头( )( ); (6)放在衣柜的樟脑丸变小了( )( ); (7)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 )( );时间/min 012 3 4 5 6 7 8 9 10 1112 13 温度/℃-4 -2 0 0 0 0 0 0 0 0 0123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物质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3 56李丽学习了水的沸腾知识后,按老师的要求课后做了“纸锅(没有让火苗烧水的沸腾是因为水沸腾时仍要继续吸热,。
第一节《物态变化》导学案

第一节《物态变化》导学案设计者:符鹏飞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_____年___月___日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和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能列举生活及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实例。
(2)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回顾,用图像法来直观表达实验现象进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究物态变化过程,观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现象,各种物态变化过程的区别及联系。
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各种物态变化的含义及发生条件。
教学难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二、自主学习:(一)、温度及其测量:1、温度的含义:。
2、温度计(1)原理:(2 ) 使用方法:①使用前:②测量时:③读数时:3、温度单位: ,“-20℃”读作: .(二)物态变化:六种物态变化的含义1、熔化与凝固:①物质三态;②熔化的含义;③凝固的含义;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熔化的条件:⑴;(2);2、汽化和液化:①汽化的含义;②汽化的两种方式;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④沸腾的含义;⑤沸腾的条件⑥沸点的含义;⑦液化的含义;⑧液化的两种方法。
3、升华和凝华:①升华含义:②凝华含义:三、合作探究:1、【列表比较】:(1)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2、【图表】:六种物态变化关系图3、说出下列实例中的物态变化,总结规律A.烧开水时冒“白气”B.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出现先湿后干的现象C.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了D.夏天的早上草叶上的露太阳一出不见了E.夏天冰箱中取出的冰肉上的一层“白粉”过一会消失了F.天冷时人们从嘴里呼出“白气”是现象;G.清晨,小草的叶子上有“露水”;H.用久的灯泡的壁变黑,是现象。
I.霜的形成是现象。
(总结:指出要判断准确物态变化,关键是。
)四、重点知识训练学习与评价总复习资料1、(P3,点对点突破3、(1、2)题,P5,第9题)2、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的图像。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复习目标】1.估计生活中常见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使用方法。
2.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熟练辨别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3.回忆探究“固体熔化(凝固)”和“液体沸腾”的实验过程,知道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以及实验过程中一些相关知识。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
【课堂活动】中考链接一:1.如图1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
2.如图2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
3.在实验室里,将一直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是()A: 一直升高 B:一直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中考链接二: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A:冰棒含在嘴里变成糖水() B:冬天早晨看见草上的霜()C:自来水管“出汗”() D:夏天,湿衣服变干()E: 用久的电灯灯丝变细() F: 清晨的雾散去()G: 冬天,河水封冻了() H: 烧水时冒“白气”()其中,属于吸热的是属于放热的是中考链接三:例1、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此刻杯内物质温度是_______。
(2)实验中,试管放置的位置要求 。
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好处是 。
(3)小聪同学实验时发现该物质熔化时间短,不便于观察熔化时的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
在不改变原来实验装置的情况下,请你告诉她一种延长该物质熔化时间的方法。
(4)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所示,该物质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t 1时刻,该物质处于_______态(选填“固”、“液”、“固、液混合”)(6)第t 1和t 2时刻相比,哪一时刻杯内物体内能较大?_______,理由是中考链接四: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第_____min 记录的数据明显错误,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物态变化》全章优秀导学案

第五章物态变化第一节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学习目标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2.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3.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4.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课前学习一、尝试学习1.水的三种状态:冰是态,水是态,水蒸汽是态。
2.水的六种物态变化课堂学习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1.举出水变成水蒸汽的实例:如,湿衣服干了;洒了水的地面会变干;田里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等。
2.物质由变到的过程叫做汽化。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3.蒸发是液体在都能发生的、只在发生的的汽化现象。
4.合作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猜想与假设:。
(1)探究蒸发快慢与的关系。
实验操作是,观察到的现象是,实验结论是。
(2)探究蒸发快慢与的关系。
实验操作是,观察到的现象是,实验结论是。
(3)探究蒸发快慢与的关系。
实验操作是,观察到的现象是,实验结论是。
(4)探究蒸发快慢与的关系。
实验操作是,观察到的现象是,实验结论是。
提炼规律:。
4.合作探究:“制造云和雨”阅读教材P91页图5-1-2回答,现象:湿沙子逐渐,在装冰的盘子底中有出现。
概括小结:物质由变到的过程叫做液化。
5.阅读教材后完成。
(1)物质由变到叫做熔化。
如:(2)物质由 变到 叫做凝固。
如: (3)物质由 变到 叫做升华。
如: (4)物质由 变到 叫做凝华。
如:[及时练习1]填写出几种常见自然现象形成的物态变化名称。
雾( ) 霜( ) 云( ) 雪( ) 雹( ) 雾凇( ) 二、地球上水的循环阅读教材P92-93,了解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画图说明。
当堂检测1.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状态是 、 和 。
平时我们见到的铁是 态,酒精是 态,氧是 态.2. 将下列所述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写在空白处:(1)早晨有时下起的大雾 ;(2)夏天,自来水水管经常“出汗” ;(3)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4)寒冷的冬天的早上,树上的“冰挂” ;(5)工厂用钢水浇铸零件 ;(6)春天,河里的冰融化了 .3. 右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 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要吸热.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云是水蒸气液化或 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小冰晶的熔化过程需 热.4. 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
《物态变化导学案》

《物态变化》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 掌握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
二、导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2. 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互相转化;3. 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4. 物态变化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 进修任务: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
3. 活动一: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
4. 活动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物质的变化,探究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
5. 活动三:设计小组展示,展示物态变化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如水的汽化、冰的融化等。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四、导学反思1. 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讨论情况,评判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析学生的进修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拓展延伸1. 通过实验或观察,探究其他物质的物态变化规律;2. 钻研物态变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3. 利用科技手段,探索物态变化的新领域。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物态变化的基本知识;2. 观察平时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记录并总结;3. 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或文章,拓展对物态变化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对物态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和探究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进修中不息探索,不息进步,成为具有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导学案
备课人:稻田镇田马初中赵凯
一、能力要求:
1.了解温度计相关知识及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及吸、放热情况;
3.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掌握沸腾相关知识,知道什么是沸点;
5.能够辨别出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二、中考链接:
《物态变化》部分内容难度不大,中考多以选择题为主,考查的重点是:
1.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及吸、放热情况;
2.对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图像和液体沸腾图像的识别与分析;
3.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别。
三、复习巩固:
(一)温度和温度计
基础知识:
1、温度的概念。
温度是指物体的。
测量温度的工具是。
2、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规定: 1标准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沸水的温度为,把这之间的温度均分为等分,每一等分即是。
摄氏温度的单位是。
3、使用温度计前要先看清其量程,再看清其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时,(1)其玻璃泡应浸入被测物体(如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或者。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之后才能读数。
(3)读数时,应让温度计继续留在被测物体中,读数时,眼的视线应与平齐。
4、体温计。
体温计量程是分度值为。
考点一: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例题: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
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1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图2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水的温度是℃。
(二)物态变化
基础知识:
1、固体分为 和 两类。
晶体在熔化时,有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 。
非晶体在熔化时 熔点。
晶体在熔化时温度是 的。
2、水结成冰的过程是 过程。
在六种物态变化中,放出热量的有 、 和 ;吸收热量的有 、 和 。
3、蒸发是在 都可下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 。
在一个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
液体沸腾要符合两个条件 和 。
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是 。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 、 。
5、液化有两种方法: 和 。
6、 叫升华,升华时要 热。
叫凝华,凝华时要 热。
考点二:晶体和非晶体
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熔化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上升,最后变为液态。
例题:如图3所示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的图像。
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看出,这种物质应该是 (“晶体”、“非晶体”)。
原因是 。
(2)在线段的AB 段,物质是 态; 40在BC 段,物质是 态;在C
20(分) 点,表示物质 。
图 3 (3)这种物质的熔点应该是 。
A
(4)在EF段,物质是态。
(5)A至C段的过程叫做,需要热量;D至F段的过程叫做,需要热量。
考点三:汽化和液化
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熟悉水的沸腾实验。
例题:图4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图 4
考点四: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问题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时,要分清具体问题中物质“先、后”所处的状态,再确定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例题: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1)天冷时人们从嘴里呼出“白气”是现象;
(2)清晨,小草的叶子上有“露水”是现象;
(3)用久的灯泡的壁变黑,是现象;
(4)霜的形成是现象。
四、有效训练
1.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 A.雨 B.露 C.霜 D.冰
2.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汽
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升华而成的
C.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表面的水珠是从鸡蛋里渗出的
D.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利用热风加快手上水的蒸发
3.下列方法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并拧紧
C.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D.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干
4.小红将一杯常温的开水放入正常工作的冰箱的冷冻室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水发生了物态变化,下面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这杯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5.某种物质熔点为232℃,在这种温度时该物质的状态应为()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状态
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6.某同学在实验室研究物态变化时,依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四个图像如图所示.其中属于晶体熔化图像的是( )
7.图4—4中,小烧杯A和大烧杯B内都装有水,A与B不接触,把B放在火上加热,使B 中的水沸腾,在继续加热时()
A.烧杯A内的水会沸腾
B.烧杯A内的水不会沸腾
C.烧杯A内的水会逐渐减少
D.烧杯A内的水不会减少
8.下表是1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根据
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A. 水温度计
B. 水银温度计
C. 酒精温度计
D. 乙醚温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