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马说》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马说》课时练一、语基达标训练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B.《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述说的是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节奏停顿的划分是正确的。

D.《马说》通篇是一个“比喻”:用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不平。

2. 选择注音有错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石:dàn十斗为一石)B.不以千里称也(称:chēn称颂)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zhǐ同“只”)D.一食或尽粟一石(或:huò,有时)3. 选出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4.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马说》是一篇抒情文,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

B.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臜气。

C.表面说“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实则蕴含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D.全文以短句为主,行文流畅,颇有气势。

朗读时应注意“也”“而”“其”“呜呼”等词对调配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

5. 下列对文章《马说》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6. 下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并列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C.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D.执策而临之临:靠近7. 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D.食之/不能尽其材答案:1.B2.B3.D4.A5.D6.D7.B二、语用能力提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B.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C.才美不外见(jiàn)D.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B.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C.策之不以其道(马鞭)D.执策而临之(面对)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练习题(含答案)第23课、马说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奴隶(lì)槽枥(cáo)食不饱(shí)B.祗辱于(rǔ)尽粟(sù)一石(shí)C.骈死(pián)其真无马邪(yé)不以千里称也(chèn)D.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jiàn)策之不以其道(cè)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 _ )食之不能尽其材( _ )(2)执策而临之( _ )策之不以其道( _ )3.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___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___D.安求其能千里也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执策而临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骈死于槽枥之间5. 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认真观察下面的这幅题为《伯乐收了好处费》的漫画,完成后面两题。

伯乐收了好处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漫画的内容。

(不超过30个字)看了上面的漫画,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家母"都是谦称。

8、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口语交际·语言运用素养)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一个开场白,要求其中至少要引用一句含有“马"字的古诗,或者两个含有“马”字的成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同步习题解析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同步习题解析版)

23《马说》(同步习题)(解析版)一、选择题1.(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B.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hí)D.其真无马邪.(yé)【答案】C【解析】C. “食”应读“sì”,同“饲”,喂养。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

A项,两个“食”同“饲”。

B项,“见”同“现”。

C项,“邪”同“耶”。

故答案为D。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答案】C【解析】A项,应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项,应为“安求/其能千里也”;D 项,应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答案】C【解析】A.才能,能力/能够;B.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它的,代词;C.都是“有时”;D.的,助词/代词,学过的知识;故选C。

5.(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作者在文中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了“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D【解析】D.“千里马常有”,可知作者认为世界上并不缺乏人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含答案)

《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文选》《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解释括号前的字: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 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测试题(含答案)第23课、马说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B.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B.其真无马邪食之不能尽其材C.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才美不外见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之不能尽其材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C.安求其能千里也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6.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 __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C.不显眼的细小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显眼的石子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古人有用“郡望”做称谓的习惯,如韩愈郡望为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C.“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舍弟"“家母”都是谦称。

8.学完本课后,班级开展走近“唐宋八大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人物】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______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_______、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部编八下语文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八下语文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3 《马说》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

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参考答案:①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③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参考答案: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陈述语气)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语气)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转折语气)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不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参考答案:【示例】人才问题之我见从课文和课后所给的材料来看,每个人都应是“人才”,关键是使用者能否用其所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课 马说 课时练习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1)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课 马说 课时练习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1)

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二、语言表达7.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假如你也是参赛选手之一,请完成下面的任务:(1)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成为我们忠实的朋友。

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关于“马”的成语、谚语各两个以及两句关于“马”的古诗。

①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谚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古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古英雄乘骏马,在中国历史上及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诸多英雄豪杰,也有许多宝马良驹。

请写出下面名马的乘骑者。

①赤兔马:_________②乌骓马:_______③的卢马:____________④黄骠马:________(3)文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见证,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象形字“马”。

请你认真探究“马”字的演变过程,按照要求写出探究的结论。

①从汉字的起源探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汉字的发展探究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下面的上联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_____________9.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通顺。

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

一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的箭不走正道,也算不上一张好弓。

评判人才也是如此,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__________,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

可见,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五、填空题22.按提示填写课文中的句子。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现“食马者”以“不知马者”身份叹息,借以突出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23.翻译下列句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

《马说》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桓公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威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瑕》)[注]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

爵:大摆筵席。

一匡:安定统一。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4)患.其有小恶者患: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形象。

(2分)4、[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一、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字的含义。

祗()骈()死是()马也策()之食()马者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或()尽粟一石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8分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___通__ _含义:;___通___含义:
②才美不外见通_ __含义:___ __
③其真无马邪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选择正确的答案:(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2)下列句中斜体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屋舍俨然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
(3)下面句中斜体词的意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4)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
A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马说》是一篇,作者(朝代)
(姓名)。

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

二、简答题(24分)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2段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4、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5、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发挥作用最需要的是什么?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7.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

8、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