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饮食礼仪

合集下载

贵州苗族的饮食文化

贵州苗族的饮食文化

贵州苗族的饮食文化贵州苗族饮食多以酸辣咸为主,源于贵州苗族传统饮食风俗,由贵州经济、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碰撞而成。

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贵州苗族的饮食文化,希望各位会喜欢!贵州苗族的饮食文化习俗苗族喜爱用盐和茶油。

贵州一带苗民多吃酸辣汤菜。

烹调方法多为煮或烤。

因历史上受缺盐之苦,好腿酸菜。

坛腿酸菜就有2O多种,例如盐酸、糟辣、酸辣等。

以各种蔬菜、辣椒、糯米为主料胸制的酸菜,可生吃,也可熟食。

酸场煮鱼是苗家风味名菜,就是用酸汤煮制鲜鲤鱼。

云南一带喜欢用嫩玉米或竹笋壳加米汤放坛中捂酸成酸汤,用酸汤煮鱼伞肉,或与辣椒、盐一起泡饭吃,开胃助消化。

贵州南人善将鱼或肉腊制或掩制。

喜欢做酸鱼或酸肉。

据说苗家常以膨酸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足情况。

胸鱼是将鲜鱼剖洗净,揉进盐、辣椒粉,烘烤至半干,密封坛中发酵,食用时清蒸。

香茅草烤鱼也很有名,将巴掌大的鲜鱼剖洗净,用葱、姜、蒜、辣椒、花椒、油、盐等调成酱状物,塞入鱼腹,外裹香茅草,文火烘烤而成,皮黄骨酥,别有风味。

湖南苗家年节吃肉食品多分部位烹任,例如头、爪做一碗,肝、舌、肥肉、瘦肉各做一碗等等。

云南一带苗家吃狗时,先将狗用棒敲死,用火烧掉毛。

用狗胆拌狗肝吃,狗肚子、肺、肠子煮制后剁细与狗血一起炒,拌入薄荷吃。

狗肉要先在土里埋1个小时去掉腥味再煮制。

杀了羊后,吃法与狗的相似。

鲜羊血往往拌入熟肝、肚、肠及作料生吃。

苗族大多会制做辣椒骨,既可佐餐,也可做调料。

其做法是以猪骨头、辣椒、姜、盐、米酒等青烂发酵而成。

鲜辣甜酥,香味趋郁。

苗家还擅于制做豆鼓、豆腐、灌肠、面酱等。

好吃火锅,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锅,放进蔬菜、肉、豆腐等,边涮边蘸辣椒盐水吃。

采集野生植物也是副食品的重要来源。

例如野汉菜、野辣椒、牛百头菜、马蹄菜、毕蛇菜、野三七、多根、野墓头、养菜、鸡窝菜等或煮或炒,可单吃也可与肉一起煮制。

苗家日常好饮生水,据说是嗜辣太甚,生水可解体内火毒。

或饮酸菜汤泡井水。

爱饮酒。

苗族餐桌礼仪

苗族餐桌礼仪

苗族餐桌礼仪苗族餐桌礼仪主要包括:尊重长辈,吃饭时要等长辈坐定开始吃饭才能开始吃;接受敬酒,如果有人向你敬酒,你需要立刻停止吃饭并接受敬酒;不可以边吃边谈话,这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一、苗族餐桌礼仪的传统和文化背景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受到了历史和环境的深刻影响。

在苗族的传统观念中,餐桌是一个神圣的场所,餐桌上的行为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和教养。

因此,苗族人非常注重餐桌礼仪,他们认为这是对食物和他人的尊重。

二、苗族餐桌礼仪的具体内容苗族的餐桌礼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长辈:在苗族的餐桌上,长辈是最受尊重的。

他们总是坐在最显眼的位置,而且必须等到他们开始吃饭,其他人才能开始吃。

这种礼仪体现了苗族对长辈的尊重和敬畏。

2.接受敬酒:在苗族的饭局上,敬酒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果有人向你敬酒,你需要立刻停止吃饭,站起来接受敬酒,并对对方表示感谢。

这种礼仪体现了苗族人的热情和友好。

3.不可以边吃边谈话:在苗族的餐桌上,边吃边谈话是不被允许的。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对食物和他人的不尊重。

因此,苗族人在吃饭时通常保持沉默,等到吃完饭再进行交谈。

三、苗族餐桌礼仪的现代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的餐桌礼仪也在逐渐变化。

例如,现在的年轻人在吃饭时已经不再那么严格遵守“不可以边吃边谈话”的规定,他们会在吃饭时进行轻松的交谈。

但是,尊重长辈和接受敬酒等传统的餐桌礼仪仍然得到了保留和尊重。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餐桌礼仪始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和学习苗族的餐桌礼仪,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民族。

苗族传统饮食文化

苗族传统饮食文化

苗族传统饮食文化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而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

他们以粮食为主食,注重天然、健康的食材,追求饮食的多样性和美食的独特口味。

以下将对苗族传统饮食文化进行探讨。

一、苗族餐桌上的主食1. 粑粑:苗族人民的主食之一,是一种用糯米制作的圆形食物。

制作粑粑时,先将糯米蒸熟,然后用木槌将米压成糯米糍粑,形状饱满。

粑粑具有浓郁的米香味,口感糯而不腻,常常被用来搭配其他菜肴一同进食。

2. 饭饭:除了粑粑,苗族人民的日常主食还包括大米饭。

他们喜欢用大米蒸煮成香喷喷的白米饭,配以各种炖煮的菜肴,形成一顿丰盛的饭菜。

二、苗族的饮食习惯1. 崇尚天然和有机食材:苗族人民重视食物的自然属性,倡导食材的原汁原味。

他们喜欢使用有机食材,例如当地山区的野生蔬菜、天然的蘑菇和水果等。

他们认为这样的食材更加健康和营养丰富。

2. 注重食物的颜色搭配:苗族人民在摆餐时非常注重食物的颜色搭配。

他们喜欢将各种有颜色的食材拼凑在一起,以增加餐桌的色彩和视觉的美感。

这种注重颜色的饮食习惯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食的追求。

三、苗族的特色菜肴1. 酸汤鱼:这是苗族的传统菜肴之一,制作方法独特。

选取新鲜的草鱼烹制,配以苗家特制的酸汤,酸中带辣,鲜香可口。

酸汤鱼不仅具有苗族地方特色,而且被认为具有消食、开胃的功效。

2. 腊味干脆豆腐:这是苗族餐桌上常见的一道小吃。

制作方法是将豆腐切成薄片,然后晾晒至稍微干燥,最后用腊味煮熟。

这道菜肴口感酥脆,豆腐的嫩滑与腊味的香味融合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四、苗族的饮食节庆活动1. 苗年吃斗鸡饭:苗族的新年传统习俗是吃斗鸡饭。

斗鸡饭是一道由苗家传统黄酒、糯米、鸡肉等食材烹制而成的美食。

每逢新年,家庭会准备斗鸡饭,一家人围在一起享受美食,共同迎接新春佳节。

2. 田园节的苗族美食展:田园节是苗族的重要节日,届时会举办苗族美食展。

展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苗族传统美食,如苗族酸汤鱼、粑粑等。

这是展示苗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人们了解苗族饮食的窗口。

苗族传统宴会

苗族传统宴会

苗族传统宴会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苗族的传统宴会是他们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不仅体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还承载着丰收、庆祝和团聚的意义。

一、宴会前的准备苗族传统宴会是一项复杂的筹备工作,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在宴会前,主人要根据人数和宴会场所的大小准备食物和酒水。

其中,最重要的食物是苗族特色菜肴,如酸肥肉、苗家酸汤鱼、苗家锅巴等。

这些菜肴具有酸、辣、鲜的口味,独特而美味,是苗族传统宴会的一大亮点。

二、宴会仪式苗族传统宴会在仪式上非常庄重,充满了传统习俗和礼仪。

在宴会开始前,仪式主持人(一般为男性长辈)会向神佛祭拜并献上香烛和祷词,祈求平安和丰收。

随后,主人会为宾客们奉上第一杯酒,这是一个重要的仪式,象征着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

三、宴会食物苗族传统宴会的食物种类丰富多样,品种繁多。

除了前面提到的特色菜肴之外,还有苗族的传统糕点、腌制的食物和各种时令水果。

在苗族传统宴会上,食物的供应要丰富而大气,通常是多道菜,以表达主人的热情好客和盛情款待。

四、宴会娱乐苗族传统宴会上,除了丰盛的食物,还有各种娱乐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锦巴舞。

锦巴舞是苗族的传统舞蹈,舞蹈中的动作优美、舒缓,富有民族特色,鼓舞人心。

锦巴舞通常是在宴会的最后表演,为宴会增添了欢乐和祝福的氛围。

五、宴会的寓意苗族传统宴会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团结和友好。

宴会的举办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味蕾,更是为了展示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弘扬苗族的传统。

宴会过程中,人们互相交流,分享欢乐,增进感情,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六、宴会的时机和意义苗族传统宴会一般在重大节日、喜庆活动和丰收季节举办。

宴会不仅是一次独特的社交体验,更是苗族人民庆祝丰收、祈求好运和展示文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宴会,人们共同分享着成功和幸福,传承了苗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

总结:苗族传统宴会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友善,也展示了苗族独特的风俗和传统。

苗族的习俗有哪些

苗族的习俗有哪些

苗族的习俗有哪些苗族的习俗有哪些苗族的习俗有哪些1苗族的习俗有哪些吃1、吃油茶。

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

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

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

3、吃青菜。

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

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

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

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

上层为人居住。

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

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

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苗族的习俗有哪些2二十五(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打扫屋,二十七泡糯米,二十八打耙耙,二十九种种有,三十夜慢慢撤这个顺口溜反映了苗族的过年习俗的一些准备过程,同时,它还传递着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扫屋、打耙耙”,这三件事,是苗族的过年习俗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

二是苗族历史上很贫困,做了一年的准备,只有在三十夜这天才好好消费、享受。

当然,这是以前的生活场景,现在生活改变了,几乎天天都是过年了,也不要等到二十五六才做豆腐打耙耙。

苗族同胞过年,没有统一的日期,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的“卯”(兔)日。

有时几个村寨联合过,有时排好次序轮过,往往要持续一个多月。

苗族饮食风俗 苗族人的日常饮食习惯是啥

苗族饮食风俗 苗族人的日常饮食习惯是啥

苗族饮食风俗苗族人的日常饮食习惯是啥
>苗族的日常主食有大米、玉米、高粱、小米、荞麦等。

副食则为西南山区常见的瓜果蔬菜。

黔南、湘西和广西的苗族因为地势原因,多产水稻,因此主食以大米为主,而黔北、黔西的苗族则是靠山吃山,日常主食多以玉米、荞麦、高粱等适宜于山地生长的杂粮为主。

饮食偏好苗族人嗜酸,这是苗族饮食习惯中最大特色之一。

这种习俗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西南苗人身处大山之中,交通的不便利,以及四季分明的气候,使得他们发明出储存食物的方法便是腌制,吃不完的时令蔬菜和肉类,苗人会用坛子腌制起来,通常可以存储三五月甚至好几年。

在苗族农家中,每家每户都有坛子菜和酸汤。

坛子菜的种类各式各样,从蔬菜瓜果到鸡鸭鱼肉,基本上都能做成坛子酸菜。

苗族人喜酸,酸辣子、酸鱼是苗人的大爱,在烹制新鲜蔬菜时,也常常喜欢拌以酸汤及酸菜沫,以调味。

这种饮食习惯的形成与山中缺少食盐有关。

离不开酒的民族苗族人嗜酒,在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酒。

有烧酒、甜酒、泡酒等多种,其中烧酒最为普遍。

逢年过节,招待宾客,酒是苗家的必备。

黔东南的“拦路酒”习俗更是具有特色,进入苗寨的宾客,在寨子门口,要饮下苗族同胞用牛角装着的酒,方才能进入寨子中。

“拦路酒”是苗族人表达好客热情的方式。

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

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

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一.苗族禁忌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1、苗家人最忌外人以“苗子”相称,认为是对苗族人的最大侮辱,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2、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若客人不胜酒力,也要象征性品咂一下.3、苗家人杀鸡待客时,总将鸡头、鸡肝、鸡脯奉予老人或最尊贵的客人,将鸡腿送给小孩,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在一家几代同堂之时,青年男女不应有过分亲昵举动.4、苗家人与自然关系亲密,认为无论桥头、树下、屋头、灶旁都有神灵依附.每逢节庆或贵宾来临,均烧香供奉,告慰祖先,以祈求平安.客人不宜对这类活动表示非议.5、苗家人忌用白公鸡送喜庆贺礼;忌外人随意触动堂屋神龛;忌用脚踏火中的铁三角架;门口插草标,意为家中有病人,忌外人进家.6、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7,忌踩三脚苗家火坑里放一铸铁三脚架,用作炊事,传说三脚架是 3 个护火的祖先变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恭.8,忌坐火坑上方火坑右边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称为“夯高” hangd hangd ghao ,设有祖先神位,是长辈坐的,年轻人和儿童严禁坐在此地,更不准在这方打闹、波水或说脏话,否则就是亵渎祖宗,神人共愤.9,忌震“龙岩”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为“龙穴”,最忌震动:,据说震动“龙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殃.10,父母健在忌戴白帕戴白帕则标志丧亲守孝.11、忌闻杜鹃嘀鸣,每年春天,阳雀开鸣,若如厕时第一次听到阳雀鸣叫,则认为不吉利,必须进行禳解.其禳解之法是闻者倘若年幼,须由母亲代为禳解装扮成乞丐,出外乞食1-3天,讨得米,须在不闻鸡犬之声的野外煮熟食之,方可消灾.土家人还以杜鹃偶氮染料啼鸣之声以占卜自己一年的运气之俗.若睡在床上初闻杜鹃啼叫,是大吉大利,若在行走之际或者劳动生产之际初闻,意味自建将一年劳动奔波.12、忌闻猫头鹰叫,在土家人心目中猫头鹰属不祥之鸟,尤其忌讳听到其鸣叫,相传听到猫头鹰叫村上就会死人.13、忌见蛇相缠,所谓蛇相缠即蛇交尾.相传人若见之,必遭灾祸.其禳解之法有二:一是赶快将自己外面的一条长裤脱下,罩于自己的头上或罩于蛇缠处.二是嫁祸于人,而若有同伴,立即呼唤同伴姓名,若对方答应了,则灾祸将降临于应者之身.然而一般情况是见者用石头或木棍将两条蛇打死,即可消灾.也有不打而用语言化解词曰:“祝你成仙上天庭,祝你绞绳穿铜钱”;土家族化解词词曰:“是龙的升天,是蛇的钻草,是人的发财”.14.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认为会延长产期.15.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二.苗族风俗习惯1、服饰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 1~3米长,戴多层“人字形”.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妇女衣较为复杂,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为拆叠式,由前额向后脑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圆形,似古代官妇发髻.雅酉一带妇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区别,层层相叠,如峨冠秋菊.妇女衣服一律满襟,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衣领.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眩目.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脚穿麻板鞋.首饰是苗族妇女喜爱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银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解放后,苗族服饰逐渐改变,现除吉卫、补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马库等乡镇穿苗装者居多外,其余乡镇男女青年衣着,与汉族无甚区别.2、饮食吃的均以大米为主,其他杂粮逐步转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这和湘西禁忌里第一条矛盾啊,这可咋办,那我们自己买菜时就不要买狗肉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苗族莱肴除自产的新鲜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汤、酸辣子、酱辣子等,均为苗家常菜.苗家历来好客,来了客人总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猪、牛、羊、鱼,鸡,鸭等.苗乡平时买鱼肉不方便,为避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鱼、酸肉、腊肉待贵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肉食丰富,随时可买,腌制酸鱼者少,酸肉已无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与汉族无甚差别.3 、婚姻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当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爱之后,男方必须备礼物,央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女家如高兴热情,说明有意开亲,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机前去正式提亲.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吃放话酒,正式订婚.订婚后,男方要择日向女方“过礼”,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年,礼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礼物多少,双方视经济条件而定,主要是让女方请家族亲友喝喜酒、认新亲.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带抬花轿、嫁妆的队伍前往女家迎亲.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亲这天,新娘的姊妹们喜开玩笑,用锅烟灰掺合笋壳毛或辣椒水,往“管亲郎”脸上涂抹,惹人大笑.发亲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装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着上轿.新娘出嫁由亲属女友陪伴,特别是请儿女满堂的妇女做“引亲娘”,还要请男女歌师一同前往,到新郎家赛歌.发亲后,由“管亲郎”打灯笼引路,行往男家.同时,到女方家吃喜酒的宾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撵脚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门前,男家必烧旺火一堆,象征吉样兴旺,然后新娘按择定的吉时吉刻进屋.进屋时,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处高地方,意为以后新娘不会压制全家人.新娘进屋以后,要接过男方中年妇女交给的炊具,以示从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侧置有“符纸”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宾客前来贺喜,男方摆宴款待,特别对“正客”必须热情款待.晚上,新郎与新娘家请的“巴江莎”苗语,意为歌师开场对歌,宾客以此为乐,随宵达旦.第二天上午,举行吃酒仪式,主客双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贺词和祝酒词,祝贺夫妻恩爱合好,百头偕老,诸事顺遂,并唱歌欢庆,讲结亲古老话,互赠礼品,婚庆期间,男方亲族在合伙请客吃饭,俗称“排家饭”.因而婚期为两天.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能同宿.散客后,新婚夫妇进入正常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旧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办,节约从俭,与汉族婚礼毫无两样.4、节庆苗族节庆较多,除春节、春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节庆:吃新苗族以农耕为主,一年所望是尝新.每到夏熟时节,各地自定一日为吃新节.是日,家家户户除办酒肉外,还将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夹等采回家中,做成饭莱,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尝,表示吃上新谷新米,免除饥饿.我们可能遇到的可能就只有这个。

苗族饮食文化有哪些习俗

苗族饮食文化有哪些习俗

苗族饮食文化有哪些习俗民族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饮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深层民族文化。

所以,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苗族饮食文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苗族饮食文化习俗苗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菜是“盐粘捞”。

他们把粒大饱满的黄豆浸泡,然后拿到石磨上碾,一边推磨一边浇水,碾碎黄豆后流成生豆浆,然后将生豆浆放在纱布上过滤,放到锅里慢慢熬稠,取出拿到木模上压制豆腐,然后将青菜等蔬菜切细切碎,趁豆浆滚烫并且未完全凝固时倒入,用豆浆将青菜等蔬菜烫熟,放入食盐等佐料,待豆浆冷却凝固成豆腐后取出,放入芫荽、香椒、芝麻等佐料拌食,吃了能祛内火,清肺醒目,达到食、药两用的功效。

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有机组成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这个系统各个子系统中最显眼的。

“物质的第一性”,怒江流域各个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与各个民族交流、融合、承传、发展,在共性中烙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发掘、保留、革新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使其营养更均衡,达到食、药、保健三位一体的功效,是改变民族饮食结构,弘扬民族饮食文化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使民族文化的内涵更为深刻、底蕴更为深厚,为创建旅游精品工程,打好域特色这张牌,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行之有效的举措。

因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将一些民族菜肴保留、推广,使其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强化营养均衡、口感独特,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饮食礼仪
谈起神秘而又古老的少数民族苗族,很多人第一印象都会马上想到“苗蛊”。

民俗学家认为几乎所有苗族人都笃信苗蛊,只不过地区不同相信的程度深浅不一。

所谓苗蛊其实指的是一种俗称“草鬼”的东西,而可以操控“草鬼”的苗女则被称为“草鬼婆”。

如果从历史渊源上来讲苗族至少已经诞生4000多年。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苗族人口口相传,他们的祖先是华夏文明初祖蚩尤。

他们原先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但因为蚩尤与黄帝大战之后失败,苗族人不得不离开发源地,并不断向西南地区迁移最终定居于云贵高原。

相比较于其他少数民族来说,苗族不仅有独立的民族语言。

而且还有自成体系的文化发展,以及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

从这个角度来看苗族在历史中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从来都未间断过。

苗族一直都与中国历史文化捆绑发展,从苗族的发展历史来看其实也出现过很多,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杰出的代表人物。

盘古、伏羲、蚩尤、夸父、讙兜等,上古时期的传说人物都出自古老的苗族。

而老子、屈原、项羽、蓝玉、沐英等真实历史人物,也都是苗族中极为优秀的代表。

从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到现代社会,苗族曾先后建立过三苗国、楚国等,在我国历史上相对来说较为强大的国家。

尤其是老子、屈原、项羽三位重量级人物,更是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作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大贡献。

可以说从远古传说时代至现代社会,苗族人都在积极参与中国历史发展。

并且在古代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独具苗族本土特色的文化习俗。

华夏文明初祖蚩尤后裔苗族文化习俗
文明和习俗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其实都是非常抽象的文化概念。

但是相比较以文明来说习俗文化更容易被理解,因为习俗的重要依托就是地域,以及生活在特定地域中的人物行为。

农业劳动时可以产生农俗文化,日常饮食中也可以孕育出独特的食俗。

苗族作为最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其与众不同的民风、民俗,为中国习俗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虽然从原则上来讲苗族习俗具有小众化的特点,但是在大约1000万苗族人的心目中,苗族文化习俗对他们来说才更具有重要意义。

独具特色的苗族饮食习俗
无论任何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以食物作为民族发展的根基。

因为只有丰衣足食才能创造价值,当民族价值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所以说从这个观点来看苗族的发展与演化,也是建立在必要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从原始社会中的打猎、捕鱼、游牧,再到最后在云贵高原过上定居,并且创造出了属于苗族的饮食习俗,这个过程大概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间。

现代社会中苗族人的饮食其实与汉族人相差无几,但是在古代社会就有很多比较独特的食俗。

1.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
云贵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水稻的繁殖与生长。

所以绝大多数苗族人都以大米为主食,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人都是一日三餐。

除非是在农忙的时节才会一日两餐,而且多以油炸食品、肉食、蔬菜为主。

苗族人除了吃家禽以及其他肉类之外,其实他们最爱吃的肉食就是狗肉。

“苗族的狗,彝族的酒”就说明了这两个民族的饮食特色。

苗族人特别喜欢吃辣以及酸味食物,每一餐几乎都要有辣椒和酸汤,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吃得下饭。

2.喜欢酸辣味道食物
苗族人之所以会喜欢酸、辣味道的食物,其实与一段心酸历史息息相关。

由于苗族人居住的地区比较偏僻,所以经常会出现缺少生活用品的情况。

尤其是在山区想要吃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很多苗族人因为菜中无盐而难以下咽。

为了能够让菜品变得有滋有味,他们就开始食用辣椒以及酸味食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喜欢吃辣和酸味食品的习俗。

直到现在社会酸辣依然是苗族菜品的主要特性,这其实也是苗族饮食习俗中比较有特色的地方之一。

3.吃油茶
苗族“油茶”与藏族人喝的酥油茶有本质区别,苗族人制作的油茶是将用油炸过的爆米花,再一次放到水中熬煮30分钟左右而成。

很显然这种独具苗族口味的油茶,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就是不知道味道如何。

一般情况下苗族人会用油茶招待客人,如果客人看到这种油茶之后难以下口,这个时候主人就会非常不高兴。

因为主人精心烹制的苗族油茶没有受到重视,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被赶出家门的尴尬情形。

按照苗族当地人的习俗来看,大多数情况下客人都要喝三杯油茶。

在喝油茶的时候其实还有很多讲究,第一杯油茶基本上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但是第二杯油茶喝起来就非常苦,第三杯油茶就会放入一些白糖,这样饮用起来就会特别香甜。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习俗主要是想让客人明白,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先苦后甜的道理。

只有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任何事情,才能够以平常心去面对并坚持到底。

虽然现在社会这种习俗已经彻底变了味道,但是却依然蕴含这个食俗道理。

4.吃山泥鳅
很多人一听到泥鳅两个字都会认为是东北家常菜,因为泥鳅是东北地区的特产。

人们将鲜活的泥鳅抓住之后清理干净,可以做成酱泥鳅、油炸以及红烧泥鳅等。

大多数人甚至会对这种美味垂涎三尺,但是苗族人所说的山泥鳅却不是普通的泥鳅。

山泥鳅又名蜥蜴或四脚蛇,云贵高原地区四脚蛇特别多。

虽然在现代人的眼中它已经变成了一种益虫,但是在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比较差,人们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见什么吃什么。

这其实也是苗族人吃山泥鳅习俗的历史渊源。

苗族人吃山泥鳅之前会先处理干净,比较将内脏、头部等不能吃的部位扔掉。

然后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先用水煮熟断生,然后加上适量米粉和盐巴一起放入坛子中腌渍。

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家中来客人或者过年时才能吃。

5.吃青菜食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苗族人特别喜欢吃肉,所以他们可能平时都不怎么吃蔬菜。

但事实上苗族人日常饮食中不仅经常吃蔬菜,而且还将豆类、瓜类、青菜、萝卜当做配菜食用。

但是大家也应该知道苗族人虽然喜欢吃青菜,大多数情况下从来都不切碎。

腌菜也是苗族人比较爱吃的蔬菜之一,由于苗族人比较喜欢吃酸辣味道的食品。

所以即使是在吃蔬菜的时候,也喜欢将蔬菜放在坛子中腌渍成“酸菜”,这样就可以用来炖美味的酸辣鱼,后者用这种“酸菜”炖肉味道也非常诱人。

6.苗族特色饮食“酸汤”
在众多苗族特殊食俗中“酸汤”,绝对是苗族人日常饮食中的最爱。

所谓酸汤其实就是用平时比较多见的米汤或豆腐水,放在一个密封的坛子中进行发酵。

大多数情况下3-5天左右就可以制成,然后用其炖肉、炖鱼或煮菜等。

虽然苗族人特别喜欢吃酸汤鱼,但是对于汉族人来说其实并不是美味。

因为这种食物具有一种非常浓郁的酸味,而且这种酸味与醋或柠檬根本不一样。

很多第一次吃酸汤鱼的人,都曾经有过恶心想吐的感觉,但是多吃几次之后就会爱上这种苗族美味。

7. 用坛子腌制食品
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凿的史料,可以证明苗族人使用坛子腌制食物的起源。

但是从现代社会中的苗族人的食俗来看,他们平时其实特别喜欢吃腌制食物。

这主要是因为腌制之后的食物基本上都会有一种酸味,而苗族人对酸味就没有任何抵抗力。

所以他们才会不遗余力的用坛子去腌制食物,在苗族地区几乎家家都有压制食物的盘子。

在当地这种坛子一般都会被称作“酸坛”,坛子中一般都会腌入鸡、鸭、鱼、肉,以及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蔬菜。

当这些食物都被腌制成酸味之后,苗族人才会将其取出并烹制成苗族特色美食。

比如,大家比较熟知的捣鱼、酸汤鱼、苗乡龟凤汤等美食,其实都是使用了这种烹制方法才会独具韵味。

但是这些食物只有在过苗年的时候,才会被端上餐桌并大快朵颐。

8.苗族主食糯米饭
在汉族人的餐桌上糯米一般都会被包成粽子,但是在苗族地区糯米却是他们的主食之一。

由于人们经常从事农业劳动,所以如果不吃糯米饭就会觉得不扛饿。

虽然糯米饭相对来说并不是特别好消化,但是苗族人却对这种米饭情有独钟。

在苗族人的餐桌上有很多用糯米做成的食物,用各种带颜色的蔬菜染成的五颜六色的花糯米饭;以及用糯米包成的粽子等味道都特别香。

糯米粑也是苗族人最喜欢吃的糯米食物之一,直到现在社会这些食物也依然是苗族人的最爱。

事实上苗族人用糯米酿的糯米酒才是一绝,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社会中,苗族人就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方法和技巧。

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一直传承至今。

所以苗族人喜欢喝酒的习俗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结语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苗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

不仅有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和风俗习惯,同时也有相对完善的语言结构。

很多苗族人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苗族话,而且对汉语的了解也非常深刻。

实际上苗族给世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年轻男女在春季时的“对歌”习俗。

按理来说,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大多数情况下都要比城市年轻人羞涩。

但是为了能够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放弃了矜持。

他们分成两组相互对歌这种场面其实十分震撼,因为在他们所歌唱的山歌中不仅有对男女之情的描述,同时也可以唱出独具苗族文化特色的习俗。

总体来讲苗族人的风俗习惯,不仅具有既传统又古老的韵味,也蕴含了其他民族不具备的文化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