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饮食文化概述
苗族美食文化探秘

苗族美食文化探秘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
除了传统的服饰、音乐和舞蹈之外,苗族的美食文化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秘苗族美食文化的背后故事。
一、苗族饮食的特点苗族饮食以农作物为主,如玉米、水稻和薯类等。
同时,苗族人民也以畜牧业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因此肉食在他们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
苗族饮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多样的食材苗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差异大,因此当地的食材多种多样。
无论是山区、丘陵地区还是平原,苗族人民都能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来获取丰富多样的食材,包括野菜、野果和山珍等。
2. 采用多种烹饪方式苗族人民善于利用当地的食材,并采取多种烹饪方式。
常见的烹饪方式有烧、炒、蒸、煮和烤等。
这些烹饪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营养成分,同时也能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3. 辣味独特苗族人民喜欢吃辣,辣味是苗族美食的鲜明特点之一。
他们善于利用辣椒、胡椒等调料,使得食物更加富有香味和辣味。
辣椒不仅能增添食物的口味,还有助于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
二、苗族传统美食苗族的传统美食丰富多样,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传统美食:1. 苗族酸汤鱼苗族酸汤鱼是苗族的传统名菜之一,以其特色的酸味而闻名。
酸汤鱼主要由低粱面、糯米粉等原料制作而成,配以鱼肉和酸菜煮制而成。
此菜色泽金黄,酸香适口,回味无穷。
2. 苗族酸汤米粉苗族酸汤米粉也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美食之一。
制作过程中,将纯天然的发酵剂低粱面糊倒入蒸锅,蒸熟之后用布包好,在置于砧板上,用擀面杖将之擀薄, 切成一块一块像大汤圆一样。
最后将酸辣水煮开倒在米粉上即可食用。
3. 苗族糍粑苗族糍粑是一种糯米制品,是苗族人民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大场合上的必备美食。
糍粑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配以花生、碎肉、豆沙等作为馅料,蒸制而成。
糍粑口感糯软,馅料丰富,是苗族人民喜爱的美食。
三、苗族饮食文化的意义苗族的美食文化代表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苗族饮食文化概述课件资料

“一家吃腌鱼,香遍一条街”的赞
、花椒面、辣椒面、鲜生姜末、细盐、白糖。
10公斤,配甜酒(醪糟)3~4公斤,花椒面2O克左右,
5O~1OO克,鲜生姜末15O~ZOO克,细盐2O0~300克,白糖
~5O0克。也可用糟辣子代替甜酒和辣椒面。因为糟辣子是鲜红辣
5厘米。1斤以上的大鱼,鳞甲粗硬者必须刮掉。用快
采集野生植物也是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例如野汉菜、野辣椒、牛
茶是待客的饮料,茶的种类也很多。湘西苗家多用油茶待客。做
用佛茶水冲开。客人必须连喝4碗。有的地方是另一种做法,
“万花茶”。用冬瓜、桔子、南瓜一类的瓜果雕成
“进门酒”,
“转转酒”、“劝杯酒”、“双杯酒”等,还要唱助酒歌。桂北地
欲吐不能的狼狈样,人们会“呜依、呜依”的叫(意思是“好
2:拌食。剖鱼、煮鱼与上述方法相同,酸汤中放入适量盐、花椒
3:麻辣凉拌鱼。雷山县苗家的酸汤鱼,又名凉拌麻辣色、鱼剁辣
1985年日本东京大学五位教授来雷山县考察,
苗族腌鱼,又称糟鱼。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侗族都加工
“明代时,贵州大部地区以荞灰和高粱粥,酿成糟汁,掺以鱼、
而养灰合碱,可使味道顺口。”据民间传说,古代苗族要胞鱼,
”)。
春节是最大的节日,除夕晚祭祖前要先用一碗饭喂狗。吃饭时不
“砍火星节”。过劳年各地日期不一,多数人农历正月过,有的在收
称过年为“吃年”,食品极为丰富。贵州中部地区苗家每斋日,这其间,
家中吃饭时,公公与儿媳、兄长与弟媳不许同坐一条板凳。
蜂的幼虫蜂蛹,古今中外许多地方用作佳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
油炸蜂蛹是黔东南的传统名菜,美称为“营
”。
“最白最白的,要数冬天雪。最甜最甜的,要数糖甘蔗。最香最美
苗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

苗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苗族是中国民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他们独特而丰富的传统饮食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苗族的传统饮食结合了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苗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和特色。
1. 粮食作为主要食材:苗族人民以粮食为主要食物,主要种植稻谷、玉米、薯类等作物。
其中以稻谷最为重要,几乎每餐都会有稻谷制成的米饭或米饼。
苗族人民非常擅长制作各种食品,如粑粑、酥糖等,这些食品都离不开粮食的支持。
2. 丰富多样的腌制食品:苗族传统饮食文化中的腌制食品也是其特色之一。
他们以猪肉、牛肉、火腿、鸡蛋等为原料,采用独特的腌制方法制作出许多美味的腌制食品。
苗族人民常常将这些食品作为佐餐或小吃,增添饮食的风味。
3. 丰富的手工面食:苗族人民非常擅长制作各种各样的手工面食,如面条、饵块、猫耳朵等。
这些手工面食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并结合一些蔬菜、肉类等搭配制作而成,口感独特,风味鲜美。
苗族人民通常会在节日或重要场合准备这些手工面食,以犒劳自己和招待客人。
4. 酒文化的独特表达:苗族传统饮食文化中,酒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苗族人民非常喜欢饮酒,并且有着丰富的酒文化。
苗族人民制作的米酒、糯米酒和甜酒都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闻名。
在苗族的婚礼、葬礼和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在庆祝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 食材的多样性:苗族人民居住在山区,这使得他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食材。
他们采摘山上的野菜、山珍,捕捉山区的鱼虾蟹等海鲜。
这些丰富的食材为苗族人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饮食选择,并且让他们在饮食中享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味道。
综上所述,苗族传统饮食文化以粮食为主要食材,善于腌制食品,擅长制作手工面食,强调酒文化,同时还有丰富多样的食材。
这些特点使得苗族的传统饮食文化独具魅力,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传统饮食文化

苗族传统饮食文化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而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
他们以粮食为主食,注重天然、健康的食材,追求饮食的多样性和美食的独特口味。
以下将对苗族传统饮食文化进行探讨。
一、苗族餐桌上的主食1. 粑粑:苗族人民的主食之一,是一种用糯米制作的圆形食物。
制作粑粑时,先将糯米蒸熟,然后用木槌将米压成糯米糍粑,形状饱满。
粑粑具有浓郁的米香味,口感糯而不腻,常常被用来搭配其他菜肴一同进食。
2. 饭饭:除了粑粑,苗族人民的日常主食还包括大米饭。
他们喜欢用大米蒸煮成香喷喷的白米饭,配以各种炖煮的菜肴,形成一顿丰盛的饭菜。
二、苗族的饮食习惯1. 崇尚天然和有机食材:苗族人民重视食物的自然属性,倡导食材的原汁原味。
他们喜欢使用有机食材,例如当地山区的野生蔬菜、天然的蘑菇和水果等。
他们认为这样的食材更加健康和营养丰富。
2. 注重食物的颜色搭配:苗族人民在摆餐时非常注重食物的颜色搭配。
他们喜欢将各种有颜色的食材拼凑在一起,以增加餐桌的色彩和视觉的美感。
这种注重颜色的饮食习惯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食的追求。
三、苗族的特色菜肴1. 酸汤鱼:这是苗族的传统菜肴之一,制作方法独特。
选取新鲜的草鱼烹制,配以苗家特制的酸汤,酸中带辣,鲜香可口。
酸汤鱼不仅具有苗族地方特色,而且被认为具有消食、开胃的功效。
2. 腊味干脆豆腐:这是苗族餐桌上常见的一道小吃。
制作方法是将豆腐切成薄片,然后晾晒至稍微干燥,最后用腊味煮熟。
这道菜肴口感酥脆,豆腐的嫩滑与腊味的香味融合在一起,令人回味无穷。
四、苗族的饮食节庆活动1. 苗年吃斗鸡饭:苗族的新年传统习俗是吃斗鸡饭。
斗鸡饭是一道由苗家传统黄酒、糯米、鸡肉等食材烹制而成的美食。
每逢新年,家庭会准备斗鸡饭,一家人围在一起享受美食,共同迎接新春佳节。
2. 田园节的苗族美食展:田园节是苗族的重要节日,届时会举办苗族美食展。
展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苗族传统美食,如苗族酸汤鱼、粑粑等。
这是展示苗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人们了解苗族饮食的窗口。
苗族的饮食文化

苗族的饮食文化每个民族都有它特色的饮食,同时每个民族里的每个地区的饮食也有所不同!接下来就不妨和X一起来了解下贵州苗族的饮食文化,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贵州苗族的饮食文化特点苗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菜是“盐粘捞”。
他们把粒大饱满的黄豆浸泡,然后拿到石磨上碾,一边推磨一边浇水,碾碎黄豆后流成生豆浆,然后将生豆浆放在纱布上过滤,放到锅里慢慢熬稠,取出拿到木模上压制豆腐,然后将青菜等蔬菜切细切碎,趁豆浆滚烫并且未完全凝固时倒入,用豆浆将青菜等蔬菜烫熟,放入食盐等佐料,待豆浆冷却凝固成豆腐后取出,放入芫荽、香椒、芝麻等佐料拌食,吃了能祛内火,清肺醒目,达到食、药两用的功效。
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有机组成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这个系统各个子系统中最显眼的。
“物质的第一性”,怒江流域各个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与各个民族交流、融合、承传、发展,在共性中烙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发掘、保留、革新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使其营养更均衡,达到食、药、保健三位一体的功效,是改变民族饮食结构,弘扬民族饮食文化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使民族文化的内涵更为深刻、底蕴更为深厚,为创建旅游精品工程,打好域特色这张牌,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行之有效的举措。
因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将一些民族菜肴保留、推广,使其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强化营养均衡、口感独特,使其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
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有什么饮食文化

苗族有什么饮食文化苗族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等为辅,杂以养麦、大麦、燕麦、高粱等。
嗜酸辣咸,好烟酒茶。
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苗族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希望各位会喜欢!苗族饮食文化知识苗族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等为辅,杂以养麦、大麦、燕麦、高粱等。
嗜酸辣咸,好烟酒茶。
饲养家禽家畜,种植各种蔬菜。
苗族是一个以水稻为主粮的民族,用水酒接待贵客,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肴,而鸡心和鸭心又被看成是最贵重的部分。
云南地区苗人多吃菜饭,即将玉米面拌水反复蒸制,拌入青菜再蒸,香且软。
养面多蒸粑粑、烤粑粑,做疙瘩面汤、凉粉。
邱北苗人多吃米面饭,将大米与养面混合蒸饭吃。
也吃燕麦(大麦)炒面、糯高梁粑粑。
贵州苗民大米是主食,杂粮比重不大,但黔西北地区多食玉米、养麦、燕麦、马铃薯。
湘、黔、桂一带的人好吃乌米饭(用南浊的茎叶捣烂债计,拌到糯米中蒸制,饭粒乌亮)、粽子。
黔东一带人好用野生植物的花、叶染成五颜六色的糯米蒸成饭,称“姐妹饭”,在过“姐妹节”时吃。
湘西苗家早餐和午餐称做“吃茶”,平日以素食为主。
苗族喜爱用盐和茶油。
贵州一带苗民多吃酸辣汤菜。
烹调方法多为煮或烤。
因历史上受缺盐之苦,好腿酸菜。
坛腿酸菜就有20多种,例如盐酸、糟辣、酸辣等。
酸场煮鱼是苗家风味名菜,就是用酸汤煮制鲜鲤鱼。
贵州南人善将鱼或肉腊制或掩制。
喜欢做酸鱼或酸肉。
香茅草烤鱼也很有名,将巴掌大的鲜鱼剖洗净,用葱、姜、蒜、辣椒、花椒、油、盐等调成酱状物,塞入鱼腹,外裹香茅草,文火烘烤而成,皮黄骨酥,别有风味。
湖南苗家年节吃肉食品多分部位烹任,例如头、爪做一碗,肝、舌、肥肉、瘦肉各做一碗等等。
苗家还擅于制做豆鼓、豆腐、灌肠、面酱等。
好吃火锅,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锅,放进蔬菜、肉、豆腐等,边涮边蘸辣椒盐水吃。
采集野生植物也是副食品的重要来源。
例如野汉菜、野辣椒、牛百头菜、马蹄菜、毕蛇菜、野三七、多根、野墓头、养菜、鸡窝菜等或煮或炒,可单吃也可与肉一起煮制。
苗族传统饮食文化与健康生活

苗族传统饮食文化与健康生活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饮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苗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在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的同时,也注重健康生活的追求。
本文将从苗族的饮食特点、食材选择和饮食习惯等方面,探讨苗族传统饮食文化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饮食特点
苗族的传统饮食以谷物和肉类为主,采用烹饪、腌制和蒸制等多种烹调方法。
谷类食物如玉米、高粱、稻谷等是苗族人民的主要食物来源,常见的肉类有猪肉、牛肉和鸡肉等。
此外,苗族的饮食中还包括丰富的野菜、野果和豆类等。
二、食材选择
1. 谷物类食材
谷物类食材是苗族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以玉米、高粱和稻谷最为常见。
苗族人民通常以玉米为主食,制作出许多美味的食物,如米酒、糯米饭和玉米粥等。
这些食物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还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2. 肉类食材
苗族人民喜欢食用猪肉、牛肉和鸡肉等肉类食材。
这些肉类通常用来烹饪各种菜肴,如酸汤鱼、红烧肉和烤鸡等。
肉类食材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和必需的氨基酸,是保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重要营养来源。
3. 野菜和野果
苗族人民生活在山区,周围环境资源丰富,野菜和野果成为了他们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野菜和野果富含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蕨菜、番薯叶和野蓝莓等,常用来制作凉菜或水果沙拉,为苗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三、饮食习惯
苗族人民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他们非常讲究饮食的烹调方法和食物的。
独具特色的苗族饮食文化

独具特色的苗族饮食文化苗族是我们中国一个历史发展比较悠久的少数民族,也是我们当今中国一个比较大的少数民族,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民族。
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那么,大家对于苗族的美食文化是否了解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饮食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在苗族的分布地区中,大部分的都是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多先把稻谷晒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现舂现吃,每次舂3-5斤。
现在不少地方已用电力、水力碾米了。
苗族做饭常把淘过的米加入6-7倍的水煮,半熟后社滗去米汤,放入木甑中蒸熟即成。
也有将包谷、小麦、小米掺入一起煮、蒸的。
包谷和荞麦则用石磨推成面粉或粒状食用。
多把面粉用水和匀后,倒入水甑,蒸熟作为主食,广西、云贵交界处的苗族称之为“面面饭”。
四川省境内的苗族,把用小麦、荞麦或玉米面做成的面条与其他主食搭配食用。
贵州一些地区的苗族有把燕麦蒸熟,就原锅文火焙干、脆,然后磨成粉,炒熟作为日常主食。
苗族民间以糯米为贵,将糯米饭作为丰收和吉祥的象征。
食用糯米时,有时也先将糯米蒸熟,然后趁热倒入木槽内,用锤捶打成泥,再用手扯成小圆团,以木板压平,待完全冷却后用山泉水浸泡,随时换水,可存放4-5个月,吃时烧、烤、炸均可。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黄豆浸泡后,打成浆状,再把打好的稠浆舀入铁皮制成的模具内放入滚油中炸,呈金黄色即可。
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苗族的菜肴种类很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狗肉性热,有暖腹健胃,强食滋补的作用。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苗族菜肴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菜系,因苗族喜食酸味菜肴。
家中来客,除以鸡、鸭、鱼、肉等款待外,各种酸味菜肴亦不可少。
酸味菜肴,名目繁多,主要有鸡肉、酸汤菜、酸汤鱼、酸面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人口739万,主要分布在、、、、、广西、岛、等省、区。
其中、、湘西有较大的聚居区。
苗族有悠久的历史,远古时,其先民居住在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
周秦时代的文献中称为“蛮”,汉代移居湘、黔,被称为“武陵蛮”、“五溪蛮”、“蛮”。
清代,部分苗民由迁入。
日常饮食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距今6千多年前,便已懂得了“饭菜过煮,得肉便烧”的饮食方法。
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等为辅,杂以养麦、大麦、燕麦、高粱等。
嗜酸辣咸,好烟酒茶。
饲养家禽家畜,种植各种蔬菜。
地区苗人多吃菜饭,即将玉米面拌水反复蒸制,拌入青菜再蒸,香且软。
养面多蒸粑粑、烤粑粑,做疙瘩面汤、凉粉。
邱北苗人多吃米面饭,将大米与养面混合蒸饭吃。
也吃燕麦(大麦)炒面、糯高梁粑粑。
苗民大米是主食,杂粮比重不大,但黔西北地区多食玉米、养麦、燕麦、马铃薯。
湘、黔、桂一带的人好吃乌米饭(用南浊的茎叶捣烂债计,拌到糯米中蒸制,饭粒乌亮)、粽子。
黔东一带人好用野生植物的花、叶染成五颜六色的糯米蒸成饭,称“姐妹饭”,在过“姐妹节”时吃。
湘西苗家早餐和午餐称做“吃茶”,平日以素食为主。
副食方面,苗家喜爱用盐和茶油。
一带苗民多吃酸辣汤菜。
烹调方法多为煮或烤。
因历史上受缺盐之苦,好腿酸菜。
坛腿酸菜就有ZO 多种,例如盐酸、糟辣、酸辣等。
以各种蔬菜、辣椒、糯米为主料胸制的酸菜,可生吃,也可熟食。
酸场煮鱼是苗家风味名菜,就是用酸汤煮制鲜鲤鱼。
一带喜欢用嫩玉米或竹笋壳加米汤放坛中捂酸成酸汤,用酸汤煮鱼伞肉,或与辣椒、盐一起泡饭吃,开胃助消化。
南人善将鱼或肉腊制或掩制。
喜欢做酸鱼或酸肉。
据说苗家常以膨酸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足情况。
胸鱼是将鲜鱼剖洗净,揉进盐、辣椒粉,烘烤至半干,密封坛中发酵,食用时清蒸。
香茅草烤鱼也很有名,将巴掌大的鲜鱼剖洗净,用葱、姜、蒜、辣椒、花椒、油、盐等调成酱状物,塞入鱼腹,外裹香茅草,文火烘烤而成,皮黄骨酥,别有风味。
苗家年节吃肉食品多分部位烹任,例如头、爪做一碗,肝、舌、肥肉、瘦肉各做一碗等等。
一带苗家吃狗时,先将狗用棒敲死,用火烧掉毛。
用狗胆拌狗肝吃,狗肚子、肺、肠子煮制后剁细与狗血一起炒,拌入薄荷吃。
狗肉要先在土里埋1个小时去掉腥味再煮制。
杀了羊后,吃法与狗的相似。
鲜羊血往往拌入熟肝、肚、肠及作料生吃。
苗族大多会制做辣椒骨,既可佐餐,也可做调料。
其做法是以猪骨头、辣椒、姜、盐、米酒等青烂发酵而成。
鲜辣甜酥,香味趋郁。
苗家还擅于制做豆鼓、豆腐、灌肠、面酱等。
好吃火锅,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锅,放进蔬菜、肉、豆腐等,边涮边蘸辣椒盐水吃。
采集野生植物也是副食品的重要来源。
例如野汉菜、野辣椒、牛百头菜、马蹄菜、毕蛇菜、野三七、多根、野墓头、养菜、鸡窝菜等或煮或炒,可单吃也可与肉一起煮制。
苗家日常好饮生水,据说是嗜辣太甚,生水可解体火毒。
或饮酸菜汤泡井水。
爱饮酒。
一般家庭能自制酒曲。
用糯米、玉米、高梁等酿出甜米酒、泡酒、烧酒、窖酒。
茶是待客的饮料,茶的种类也很多。
湘西苗家多用油茶待客。
做法是把五米、黄豆、蚕豆、红薯片、麦粉团、芝麻、糯米分别炒熟,用茶油炸一下,存放起来。
客人到来,将各种炸品及盐、蒜、椒粉放入碗中,用佛茶水冲开。
客人必须连喝4碗。
有的地方是另一种做法,即把油、盐、姜、莱同炒,再加水煮沸,滤出渣滓,然后在碗放玉米、黄豆、花生、米花、糯米饭、豆角、红薯丁、葱、蒜、椒粉等,冲入沸茶水。
不但喝茶,还要唱茶歌。
喝茶时,如果客人不想喝了,就把一根筷子架在碗上即可,否则主人会一直请你喝下去。
绥宁县一带苗家多请客人喝“万花茶”。
用冬瓜、桔子、南瓜一类的瓜果雕成花、鸟、禽、鱼等形状,经过数道工序制成香、脆、甜的食物。
饮用时,取几块放入杯中,冲入沸水。
待客时,男女客人分开吃。
长者先开杯,佳肴必先敬客。
吃鸡时,鸡翅敬客人,鸡头归长者,鸡爪归小孩吃。
一家之客也是全寨之客,各家争相宴请。
用牛角盛酒敬客,是隆重的待客方式。
遇到过苗年一类的盛大节日,主寨方家家户户都做迎客准备,将酒放到芦望场或铜鼓坪上,把客人拥到寨里,由两人举牛角劝饮,鼓乐齐鸣,客人要一饮而尽。
客人进家门时要饮“进门酒”,入席时要饮“转转酒”、“劝杯酒”、“双杯酒”等,还要唱助酒歌。
桂北地区苗家待客更热情,若客人赶上田头烤鱼尝鲜时,分给你的食物必须吃完,不得求助别人,吃到肚胀后才开始喝酒,敬酒必敬肉,看着客人欲咽不下,欲吐不能的狼狈样,人们会“呜依、呜依”的叫(意思是“好啊”)。
节日饮食春节是最大的节日,除夕晚祭祖前要先用一碗饭喂狗。
吃饭时不能用汤泡饭吃,认为这样来年会遭水灾。
正月十五又称猪头节,杀年猪留下的猪头这时吃。
八月尝新米节。
山区风多易发生火灾,每年夏季过“砍火星节”。
过劳年各地日期不一,多数人农历正月过,有的在收获粮食后过,称过年为“吃年”,食品极为丰富。
中部地区苗家每年三月至六月过捕鱼节。
每年小暑前的辰日至小暑后的已日是湘西苗族的封斋日,这其间,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降灾祸,但猪、牛、羊肉仍可食。
家中吃饭时,公公与儿媳、兄长与弟媳不许同坐一条板凳。
特色饮食油炸蜂蛹蜂的幼虫蜂蛹,古今中外许多地方用作佳肴。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雷山、榕江等县和市,各族人民从古到今有采蜂蛹、养蜂取蛹和烹食蜂蛹的习俗。
油炸蜂蛹是黔东南的传统名菜,美称为“营养宝库”。
主料:牛角蜂,毛蜂或白脚蜂。
制法:牛角蜂蛹大,用沸水汆后滤干,用手指掐破一头,挤出肚杂物,清水洗净。
毛蜂或白脚蜂蜂蛹小,肚无脏物。
把蜂蛹放入菜油锅炸制,不断铲动,炸至淡黄色,皮酥脆,起锅装盘,撒少许食盐拌匀即成。
此外,当地还有蜂蛹炒酸菜,蜂蛹煮粥两种食法。
如果采的蛹多,需要贮存,用开水煮熟后烘干,用纸包着挂于通风处,以防霉变。
食用时先用温开水浸泡几小时,手掐变软,仍用菜油炸制。
特点:油炸蜂蛹色泽金黄,外酥嫩,有特殊的芳香风味,最宜佐酒,是营养丰富的珍馐。
苗族酸汤鱼“最白最白的,要数冬天雪。
最甜最甜的,要数糖甘蔗。
最香最美的,要数酸汤鱼”。
这首优美的苗族民歌,运用朴实而又生动的对比,赞美了鲜香美味的酸汤鱼。
苗族酸汤鱼,是苗族人民深为喜爱的传统佳肴之一,也为苗族聚居地区各兄弟民族共同喜爱。
主料:鲜活鱼,酸汤“。
调料:糊辣椒面,盐,木姜花末,葱花,蒜泥等。
制法1:蘸食。
舀适量酸汤放入锅中煮沸,用鲜活鲤鱼,左手拇指卡住鱼鳃,右手用刀从鱼鳃与鱼身连接处割一刀,约断半边,两手分开刀口处,右手食指伸进鱼腹取出脏,把鱼放入滚开的酸汤,鱼入锅还要蹦跳几下。
酸汤吸入鱼肚、渗透鱼的各种部位,熟透起锅前放入适量盐、姜、蒜、生花椒和香气浓郁的鱼香菜“。
用糊辣椒面、盐、木姜花未、葱花、蒜泥等调为蘸汁,蘸食鲜鱼。
鱼肉鲜香,汤汁酸鲜,蘸汁糊辣,香味浓郁。
制法2:拌食。
剖鱼、煮鱼与上述方法相同,酸汤中放入适量盐、花椒叶、辣椒面等调料,煮鱼约且小时,把鱼夹进菜钵,剔去鱼刺,把糊辣椒面、盐、葱花、蒜泥、番茄(番茄先在火上烧,去其生味,然后剁为酱作调料)调匀,倒入鱼肉拌均匀后食用。
鱼肉鲜香细嫩,糊辣香味浓郁。
制法3:麻辣凉拌鱼。
雷山县苗家的酸汤鱼,又名凉拌麻辣色、鱼剁辣子、南鱼。
用白菜、青菜、竹笋、孔豆等鲜菜合煮于酸汤中,水沸后放入适量自制盐酸菜②,再沸后把取出脏的鲜鲤鱼放入菜锅中。
加盖,文火偎至熟透,鱼香四溢,把鱼捞出,剔去骨刺。
用糊辣椒面、花椒面、盐、醋、酱油、细葱、蒜泥、美末、木姜油等调匀,把鱼肉拌匀,即可装盘上桌。
如用盐酸菜烹任凉拌麻辣鱼,犹如锦上添花,味更鲜美。
特点:苗族酸场鱼,鱼肉鲜、香、嫩,调料麻、辣、酸、威鲜明,鱼汤煮的鲜菜清香爽口。
1985年日本东京大学五位教授来雷山县考察,品尝了麻辣凉拌鱼后赞不绝口,作为一种民族风味佳肴记录下来带回日本。
汪:苗乡家家户户都有杉木做的酸汤桶或酸汤缸,煮饭时多放些水,将刚烧开的清米汤倒入桶中,来回搅几下,天天搅,顿顿掺。
放入木姜子提昧增鲜。
酸汤桶应防止污染而又不密封。
经两三天发酵,变成鲜美、酸甜、纯正的酸汤。
鱼香菜,因有鱼香味而得名。
菜叶大如拇指,绿色,用作调料,鱼香味浓郁,能压抑异味。
鱼辣寥,又名水寥,一年生草木植物。
全草入药有解毒、消肿、止痛、止痒等作用。
叶茎有辣味,烹鱼可除鱼腥味。
木姜子,学名山苍子,又名山鸡椒,樟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
木姜子状如花椒,味辛辣,有异香。
人民常用作调味品。
花叶和果实均含芳香油,是食用香精和化妆品香精的重要原料。
苗族腌鱼苗族腌鱼,又称糟鱼。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侗族都加工腌鱼,但苗乡胞鱼的工艺、佐料和风味都别有特色。
据《苗族简史》记载:“明代时,大部地区以荞灰和高粱粥,酿成糟汁,掺以鱼、肉及佐料贮于坛,称为侗鱼、侗肉,视为佳肴。
坛菜用养灰的原因是缺盐,而养灰合碱,可使味道顺口。
”据民间传说,古代苗族要胞鱼,就把硬木大树截成段,挖空树心作容器,密封贮存。
古代胞鱼工艺较简单,佐料品种少,随着经验不断丰富,用具、调味品增多,使现代苗族腌鱼的色、香、味、形俱佳。
素有“一家吃腌鱼,香遍一条街”的赞美。
主料:鲤鱼(或鲫鱼、七星鱼等)调料:甜酒(醪糟)、花椒面、辣椒面、鲜生姜末、细盐、白糖。
制法:用鲜鱼10公斤,配甜酒(醪糟)3~4公斤,花椒面2O克左右,辣椒面5O~1OO克,鲜生姜末15O~ZOO克,细盐2O0~300克,白糖350~5O0克。
也可用糟辣子代替甜酒和辣椒面。
因为糟辣子是鲜红辣子剁为细块,配有甜酒、盐、白酒胞制而成的。
如用泡菜坛贮存,坛底要用竹编架空5厘米。
1斤以上的大鱼,鳞甲粗硬者必须刮掉。
用快刀破开鱼背取出杂,鱼背上肉厚,破开后容易烘干,鱼肚皮软,连起来便于施制时撑开合拢。
再用清水洗净血污,炸干或烘干。
炸干是用铁锅倒入菜油或其他植物油烧热,将鱼放入,用文火炸熟到9成干,待鱼呈金黄色时捞出。
烘干时先将铁锅烧热到7O~80C,锅底擦熟菜油,再把鱼两半开平放锅上文火慢供(注意不要将鱼烘糊),待干至9成左右时取出,用蒸笼蒸熟。
将甜酒与各种配料在盆搅拌均匀,将干鱼开腔放在左手上,右手拿勺将配料平铺在鱼的两边肚腔,然后把鱼合拢,一层一层地放在坛,用手压紧,装满坛后加盖,用坛沿水密封。
施到半年即可食用,如腌1年,小鱼骨变酥软,可与鱼肉同食。
但要膜放1年或更长时间时,用盐量须增加1~2成以防胸面太酸或霉变。
腌制过程中要特别讲求卫生,操作时要先洗净用具和手,坛沿水要常更换,并不得滴入坛,以免杂菌侵入变质。
食用时揭开坛盖,用净手或筷子夹出切块,夏天可直接装盘冷食。
冬天宜切后蒸食或煎食。
煎食时先把菜油或其他植物油人锅烧热,油量要能海到大部分鱼背,然后把鱼分开,背贴油锅,中火煎3~5分钟,翻面煎热即可切块装盘。
特点:苗乡施鱼红、白、黄三色分明鲜艳,鱼香、甜酒香、辣香融为一体,具有甜、酸、辣、麻、咸、酥、香的独特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