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饮食是人类生存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首要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人类早期,人与其它动物一样,饮与食只是它们的天然本能。
但当人类开始用火熟食、进入文明时代,尤其是用陶器开始真正烹饪的时候,人类饮食品成为自身智慧和技艺的创造,人类的饮食便与动物有了真正的区别,具有了文化属性。
⏹人类饮食的历史成为了人类适应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逐渐形成了人类的饮食文化。
老子论饮食:⏹治大国若烹小鲜。
⏹圣人为腹不为目。
⏹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孔子论饮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不餍精,脍不餍细。
”⏹“凡食,色恶者勿食,味恶者勿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唯酒无量,不及乱。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孙中山“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化之深也”,中餐将成为“世界人类之师导”。
“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中国四大国粹:书画、京剧、中医药、中国烹饪。
⏹世界烹饪三大流派:法国、土耳其、中国⏹“吃中国的菜肴,住英国的房子,拿美国的工资,娶日本的老婆。
”吃的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对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深刻的影响,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这点从我们的日常语言和词汇构成都可以看出。
⏹见面发招呼“你吃饭了没有”⏹骂人“你个饭桶”“酒囊饭袋”“吃饱了撑的”⏹得意满足“吃香的喝辣的”⏹没意思“味同嚼蜡”⏹生活艰辛“酸甜苦辣”饮食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一是名词性“吃的和喝的东西”;一是动词性“吃东西和喝东西”。
⏹英语:food and drink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日常的膳食bite and sup吃东西和喝东西⏹烹饪⏹早期指用火熟食。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其中饮食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
中国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菜肴、独特的烹饪技巧和餐饮礼仪在世界范围内享誉盛名。
本文主要将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概述,带您一起了解中国的传统饮食。
中国的烹饪技法独具特色,其主要分为八大菜系,即川菜、粤菜、湘菜、鲁菜、闽菜、苏菜、浙菜和徽菜。
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风味与特色。
川菜善于辣味的烹调,粤菜讲究原汁原味的保持,湘菜则以辣味和麻味为主。
而鲁菜、闽菜、苏菜、浙菜和徽菜则在烹调技巧、食材选择以及口味调配上各有特色。
这些菜系的独特之处使得中国的菜肴丰富多样,无论是清淡口味还是浓郁口味,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美食。
除了菜系的区别,中国各地还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吃和名族菜肴。
包括北京的北京烤鸭、四川的火锅、上海的小笼包、广东的早茶、山东的煎饼果子等。
这些小吃和名族菜肴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独特风味。
中国饮食文化中也有许多重要的餐饮礼仪。
在中国,饮食礼仪被视为社交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例如,宴会时主人安排座位时讲究地位的高低,就餐时需要按照传统的规范顺序进行,来宾需要学会使用筷子等。
这些餐饮礼仪体现了尊重和礼貌的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总而言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特点包括丰富多样的菜肴、独特的烹饪技巧和餐饮礼仪。
中国饮食文化将营养与美食相结合,将烹饪技巧与餐饮礼仪相融合,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饮食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国的饮食文化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也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粤 菜
闽菜
闽菜是福建菜的简称, 闽菜的风格特色是:淡雅、鲜嫩、和醇、隽永。 闽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烹饪原料以海鲜和山珍为主。二、刀工巧妙,一切服从于味。 三、汤菜考究,变化无穷。 四、烹调细腻,特别注意调味。
历 就浙 史 是菜 浙的 江历 烹史 饪, 的也
中 因 素 之 一
宫 保 鸡 丁
糖 醋 排 骨
苏菜
苏菜的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广 大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江苏为鱼米之乡,物产丰饶, 饮食资源十分丰富。加之一些 珍禽野味,都为江苏菜提供了 雄厚的物质基础。 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 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 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 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 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江苏菜按照自身风味体系又可 分为淮扬风味、金陵风味、苏 锡风味和徐海风味四大流派。
腐乳
3、食谱广泛
黄豆制品
4、含义丰富
对生活习俗影响深刻 饮食命名丰富 饮食造型丰富 饮食喻意的应用广泛
对生活习俗影响深刻
除夕饺 子
端午粽子
中国岁时饮食文化特征:
(1)享受自然:尝新与荐新
(2)顺应时令:冬至馄饨夏至面 (3)怡悦亲情:年夜守岁合欢与中秋赏月团圆 (4)寄托情怀:春盘、重阳糕与百事大吉盒儿
天津十八街麻花:口感油润、酥脆香甜、造型美观、久放不绵
乌鲁木齐风味饮食
兰州 小吃
臊子面是兰州又一著名的传统面食。据 说是由唐朝的“长寿面”演化而来,成 为老人寿辰、小孩生日及其他节日的待 客佳品 “福寿延年”之意。臊子面做工 ,含考究:先用羊肉、黄花、木耳、鸡 蛋、豆腐、蒜苗及各种调料做成臊子; 再用碱水和面,反复揉搓,然擀成厚薄 均匀的面皮,用菜刀切细,在锅内煮熟 。食用时,先捞面条,再舀臊子。汤多 面少,则臊子鲜香,汤味酸辣,面条细 长,筋韧爽口,成为营养丰富、老幼皆 宜的美味佳肴。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比其他文化更为真实而深入地反映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
中国的饮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并在全球社会影响深远。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审美观念和现代发展趋势。
一、历史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夏商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发展出各种食物、节日和宴会礼仪。
汉代以后,中国饮食文化逐步发展成当今所熟悉的形式,并与中国文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从宋代起,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成为中国特有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审美观念
中国人在饮食文化中普遍遵循着“以美食诱人”的理念。
食物常常是根据不同的季节或节日而精心制作的,以使食物尽可能的美观、美味、实用。
此外,饮食文化还将强调表现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宴会礼仪和谦虚的情感。
三、现代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对节日和宴会上备受关注的饮食文化也乐于尝试新的口味,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审美风格。
同时,饮食文化也在国内外被更多的社会群体所接受,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饮食文化也正在迅速融入其他文化之中。
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一种交流,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饮食文化也将在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文明的认识与了解。
中国的饮食文化(总结5篇)优秀版

《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总结(一):中国饮食文化简介中国人对于饮食有着严格的要求,这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国家的人对饮食的要求渐渐演转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快。
中国百姓对于饮食并不注重它的速度,而是更注重它的色、香、味,这是中国人对饮食的基本要求。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表面上只讲究吃饱,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实则不然,更多好处上中国人借助饮食表达出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中国的吃文化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
吃是饮食的一部分,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对于吃不单单是要求饱,在中国的吃文化中它还包含了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对世间万物的认识,其中蕴涵了众多的人生哲理。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就道出了吃对人类的重要性。
从人类使用火开始,人类就在不停的钻研吃。
有了吃,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始进入熟食的阶段,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礼貌的发展,吃已经超越了它的字面好处,逐渐成长为人类历史和人类礼貌中的又一颗灿烂明珠,并且有着其独特的地位。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渐渐的融入了众多的新元素,比如在讲究色、香、味的同时,也讲究营养的均衡,视觉的享受,这是饮食文化的进步。
中国的饮食文化伴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增多与加深,又酝酿出了新的特色。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世界文化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而这恰恰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的饮食文化能够概括为四个字: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包含了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讲究的饮食品质、审美情趣、情感活动以及社会功能等独特的文化底蕴,这也是饮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之所在。
中国的饮食文化总结(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是悠久饮食文化境地。
饮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构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向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从饮食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国饮食文化。
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饮食作为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不仅体现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更体现了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本论文将从饮食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探讨。
二、饮食的起源中国饮食文化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人古代以农业为主,饮食与农作息息相关。
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种植业的基础上,中国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餐桌礼仪,并发展出独特的食谱。
三、饮食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古代至今,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粗食淡饭”、“繁香甘旨”、“富丽堂皇”等不同的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饮食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吸收了外来的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并融合为独特的中国风味。
四、饮食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自然。
其次,中国饮食强调色香味俱全,讲究菜品的色泽、香气和口感。
再次,中国饮食强调饮食的平衡,追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搭配合理。
最后,中国饮食重视餐桌礼仪,讲究餐饮文化的文雅和庄重。
五、饮食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各国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烹饪技艺和菜品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渐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夜市文化”、“茶文化”等也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外交融的饮食风格。
六、结论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饮食文化也同样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和特色。
中国的饮食文化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更是传承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在中国古代,饮食被视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古代中国人注重节俭,食物的制作和烹饪过程都倡导着一种和谐、保持天人合一的思想。
通过食物的烹制,人们试图将天地万物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达到心灵和身体的平衡。
同时,古代中国人将饮食视为一种社交活动的方式,他们常常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这不仅仅是满足生理的需求,更是一种亲情、友情和互助的表达。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饮食几乎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所有美食,这得益于中国的广阔土地和多样的自然资源。
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味,这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彩。
比如,川菜以其麻辣的口味而闻名,粤菜以其清淡和精致的烹调方式而受到推崇。
此外,中国对于食材的讲究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人崇尚自然,重视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讲究季节和地域的搭配,以达到食材的最佳状态和口感。
例如,夏季的西瓜、山楂等水果可以清热解毒,而冬季的山药、莴笋等则具有补虚养身的功效。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作为亚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饮食文化深受周边亚洲国家的影响。
例如,日本的寿司和韩国的泡菜就是受到中国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美食。
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走向世界,中国菜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菜具有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它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在现代社会,中国饮食文化正经历着新的变革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也在逐渐改变。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各个地域、民族的饮食传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对饮食有着独特的情感、审美和思考。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饮食不仅是人们维持生存所需,更是中国文化、民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结合体,反映出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灶祭和大型餐宴的活动。
在商代、周代,饮食礼仪更加规范,大量的饮食文献留存至今,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
随着历史的演进,饮食文化逐渐丰富多样,不同地域、民族、阶层有着不同的饮食特色,形成了中国独具一格的饮食文化。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饮食文化各具特色,南北厨艺、鲁川闽浙等著名饮食文化代表了不同地域的饮食特色。
北方人爱吃小麦,面食丰富多样;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食,烹饪技艺独特。
川菜以麻辣而闻名,广东菜则注重原汁原味。
每种地域的饮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味觉特点,为中国饮食文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国饮食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思想理念,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价值观念。
中国人注重“饮食节俭”,讲究“一勺养一身”,倡导“有节制、有规律”的饮食习惯。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也强调“饮食荣辱同在”,认为饮食是人生之美好,对待饮食要有敬畏之心。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不仅关乎食物本身,更包含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品德的理解和感悟。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华美食”的概念,鼓励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饮食文化。
各地举办美食节、传统食材节等活动,推广传统饮食文化,引导人们珍惜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
同时,应当注重科学饮食,加强对现代生活中饮食习惯的引导,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健康发展。
五、中国饮食文化的未来展望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姓名:周源学号: 08011405指导老师: 张小强日期: 2013年4月中国饮食文化概论综述周源摘要: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统计、收集与分析, 从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出发, 以饮食和文化的互融关系为主线,对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基本状况、饮食文化的区域性、饮食文化的层次性、中国饮食民俗、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学术界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层次性、饮食民俗、文化差异1饮食文化概述1.1 饮食文化概念“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的概念,是介于狭义和广义的“文化”二者之间而又融合两者的一个边缘不十分清晰的文化范畴。
普遍理解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1 ]。
总言之, 它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中性等特点[ 2 ]。
周全霞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层次性、地域性和宗教性特征[3 ]。
1.2 饮食文化研究内容及现状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有:饮食文化是关于人类(或一个民族)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么吃、吃了以后怎样等等的学问。
因而它由食物原料(生产、开发、选择、分类等)、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保藏、保鲜、饮食商业和服务、加工工具和饮食器具,以及有关习俗、制度、心理、思想等构成了特定的学科领域。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基本状况总结起来分为以下几个历史时期概括[ 4 ]:(1)历史上滞后的饮食文化研究:纵观历史,一方面有不断发展的"吃"的文化,另一方面却是相时落后的研究和很少的关于饮食文化研究的记录文字。
即使是明中叶以后,饮食文化的研究开始深化和系统化,专著增多且富于实践性,但仍然停留在叫浮浅的层面,研究成果基本上是是实录性的文字,缺少分析综合,仍属于一种文学知识的余暇笔墨。
(2)近代至20世纪中叶的国内饮食文化研究:中国人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科学研究也如同历史文化其他专项研究一样蓬勃开展。
孙中山先生首先明确指出其为文化之后,人们开始科学地认识民族饮食文化,并借助西方文化带来的新方法、新力量。
(3)海外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热潮:严格的说,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在近现代的兴起,是由日本学者率先开始并以该国学者为主力队伍研究的。
(4)方兴未艾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以中国人自己的研究为重心的深化阶段。
对饮食的研究是以烹饪为中心进行的,许多意见都是在"烹饪王国"的旗帜和弘扬意识下发表的。
菜谱类书和烹饪技术普及读物的大量出版是研究的基本特色和主要成果。
2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2.1 菜系区划与研究菜系是指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风味菜肴体系,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共同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 自然环境千差万别, 且历史悠久, 民族众多[5] , 各地社会文化习俗差异大, 从而形成了众多的地方风味和民族饮食。
研究饮食文化地理时, 人们习惯用八大菜系或四大菜系来分析, 其划分标准包括烹饪手段、口味、饮食方式、食用原料等多方面因素。
目前有“四大菜系说”、“八大菜系说”、“十二大菜系说”、“十六大菜系说”等多种提法, 其中最通用的是“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两个说法。
“四大菜系”是指黄河流域的鲁菜、长江中上游的川菜、长江下游的淮扬菜和珠江流域的粤菜[6]。
“八大菜系”除鲁菜、淮扬菜、川菜、粤菜外, 还有湘菜、徽菜、闽菜、浙菜几大菜系。
菜系风味是饮食文化的基础,中国菜系各有自己的分布区域,各菜系的特点均与其相应区域环境和历史发展有关。
菜系除了独立发展形成纯风味菜系外,在交流过程中也会发生融合,形成综合风味。
如历史上的满汉全席,便是因满族入关、康熙和乾隆多次南巡,为适应帝王和达官贵人的高层次要求,融合了满族风味、京味、鲁味和淮扬菜的高级宴席菜系【7】。
2.2 基于味觉的饮食文化研究在辛辣口味研究上,蓝勇通过统计各地食谱中的辛辣指数,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地理划分为长江上中游重辣区、北方微辣区、东南沿海淡味区3个大区[8]。
“南甜北咸, 东辣西酸”,这是中国民众中流传甚广的饮食口味地理方位观,人们普遍接受这种观念并习以为常。
李自然对这种传统的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甜、咸、辣、酸”的口味与地理方位的对应关系并不完全成立, 中华传统饮食口味地理方位观的实质是阴阳五行学说的衍生物,只因历史发展的时空变化, 出现历史记忆的重组与编排而遮掩了其本来面目,最终形成今天这个认知模式[9]。
2.3 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饮食文化特点研究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菜已有将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菜和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菜来区分。
赵荣光先生在《赵荣光食文化论集》[10]中提出“饮食文化圈”概念, 否定“菜系说”, 从全国、全民族的视野把中国分为“东北地区”、“京津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东南地区”、“中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区”等11个饮食文化圈。
各区域的饮食都以一定历史文化为依托, 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演变发展起来。
2.4 特殊饮食文化研究有些如食花文化、食虫文化、生食文化等独特的饮食文化在中国十分少见, 但这些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关于食虫文化, 杨世诚认为[11], 昆虫是重要的食物资源, 具有营养价值高、繁殖速度快、食用方法多样特点。
目前中国食用昆虫开发利用主要在于昆虫菜肴和昆虫蛋白这两个方面。
食花文化是中国云南地区独有的饮食文化, 云南民谚“云南十八怪中”就有“鲜花当蔬菜”这一说, 是云南白族等少数民族世代摸索和传承所产生的饮食文化。
生食文化在中国也拥有悠久的历史。
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沿海地区, 由食鱼文化和生食蔬菜文化延伸而成。
3中国饮食文化的层次性3.1饮食文化层中国饮食史上的层次性结构即饮食文化层(简称饮食层),是我国著名饮食文化专家赵荣光教授提出的[12]。
是指在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活的不同的社会层次。
中国封建历史时代大致有以下五个基本的饮食文化层[13]:果腹层、小康层、富家层、贵族层、宫廷层。
果腹层由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 其中以占全部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为主体, 包括城镇贫民, 以及其它贫困者。
果腹层是个基础的层次, 是反映历史上中国人即民族生活基本水平的层次。
作为民族饮食的基本群体, 作为饮食文化之塔的基层, 果腹层是最少“文化特征”的一个文化层次。
小康层大体上由城镇中的一般市民、农村中的中小地主、下级胥吏, 以及经济、政治地位相应的其它民众所构成。
这个层次里的成员, 一般情况下能有温饱的生活, 或经济条件还要好些。
他们的饮食构成要比果腹层的人们丰富, 既可在年节喜庆时将饮食置办得丰盛和讲究一点, 也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改善”和调剂, 已经有了较多的文化色彩。
富家层大体上由中等仕宦、富商和其它殷富之家构成。
这一层次的成员有明显的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优势, 有较充足的条件去讲究吃喝。
在整个社会饮食生活的层次性结构中, 这一层次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在社会风气的演变上起着不可忽视的联结和沟通上下层次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高层次的饮食文化审美实践与理论的“十美风格”, 也产生于这一层次和第四层次, 成为上层社会饮食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
贵族层主要是由贵胄达官及家资丰饶的累世望族所组成。
他们往往是权倾朝野的权贵, 雄镇一方的封疆大吏或名闻遐迩拥资巨万的社会成员。
一批趋附行走在贵胄达官之门的幕僚, 也附属于该层次。
中国历史上贵族层这种独特的社会政治地位, 决定了它在整个社会饮食文化结构中导向风俗的特殊作用。
宫廷饮食文化层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文化层次, 是以御膳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 包括整个皇家禁苑中数以万计的庞大食者群的饮食生活, 以及由国家膳食机构或以国家名义进行的饮食活动。
宫廷层在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社会生活中独特的政治、精神、文化地位, 使其对社会各饮食文化层面具有以重射轻的特别作用。
在饮食结构层次的金字塔图中可以看到:“果腹层”在象征整个民族群体的图形中所占的比例大约是87%;由“果腹层”和“小康层”的2/3合成的下层社会约占全民族人口额90%;“小康层”和“富家层”分别约占 7%、4%;“贵族层”和“宫廷层”合计约占2%,后者实际比例当在千分之三左右。
中层社会与上层社会食者群占全民族人口的比例大约分别是4.5%、5.5%。
这也与中国封建制时代社会财富实行集权分配、等级消费以及中层杜会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的史实基本一致。
这种量的种比,基本上是符合18 世纪人口大爆炸以前中国历史上民族食文化结构的一般性特征的。
但是,总结发现:中国饮食文化之花的根系虽然吸取着下层社会的营养,但其艳卉却大都绽放在上层[14]。
无论是烹调技艺的不断提高,还是佳肴制作的成就,无论是开风导俗,还是创立风格,以至民族总体风格的形成,上层社会饮食文化层的历史作用都是不容低估的。
上层社会特有的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优势,既赋予较高层次食者群以优越的饮食生活,同时也赋予这些层次以特殊的文化创造力量。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主要是在上流社会饮食层不断再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
3.2 饮食文化层次理论的现实意义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较为准确地认识了饮食文化生活,将历史文化的分析趋于量化,对于分析现实饮食生活具有借鉴意义[15]。
消费者所处的文化层次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其消费,在当今社会文化水平对一个人的收入水平、品位、消费观念、消费倾向等都具有一定影响,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消费者群体, 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具有不同的社会群团属性, 如: 白领阶层的饮食消费明显地不同于工薪阶层的饮食消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饮食水平与高薪阶层的饮食更是天壤之别。
利用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分析现代饮食文化层:对于餐饮企业而言, 有利于他们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找准目标市场,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和利润。
另外,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认为各饮食文化层均受当时、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由于这种制约作用对上层的影响要比对下层的影响大,同时,上层对下层的辐射作用也大于下层对上层的影响,一般来说,下层社会主要提供食物原料,饮食文化的创造主要集中于上层社会。
因此,要研究现代饮食生活就要对上层饮食文化的优势给予充分的重视。
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意义不仅局限于饮食文化范畴, 对于社会的其他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