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Word)语文9下 17 屈原(节选) 18 天下第一楼(节选) 19 枣儿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优秀教案

17屈原(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
2.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个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等。
2.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知识链接戏剧文学: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
人教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18天下第一楼(节选)教案

人教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18天下第一楼(节选)教案一. 教材分析《天下第一楼》是人教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卢沟桥事变后,我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不屈不挠,英勇抵抗的故事。
本文通过描绘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奋斗和牺牲,展现了我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坚强意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鉴赏和批判,以及对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历史题材的课文,他们具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局限,对于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专业术语可能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背景的知识框架,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的爱国精神和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专业知识的理解。
2.解决方案:在导入环节,简要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背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分析问题,提高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备课,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情况。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课文内容,解答问题。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8天下第一楼(节选)优质教案

18天下第一楼 (节选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的要点字词。
2.细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主要情节,掌握戏剧矛盾。
过程与方法1.剖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2.频频阅读,理解文中舞台说明的内涵和作用。
学习经过细节刻画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晚清民生凋零、腐败不堪的社会现实。
要点难点教课要点频频阅读,理解文中舞台说明的内涵和作用。
学习经过细节刻画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教课难点深刻理解晚清民生凋零、腐败不堪的社会现实。
课时安排2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假如我们想创立文明班级,可是,今日有人招惹是非,明日有人打斗生事,后天又有人考试舞弊,那么,我们还可以打造文明班级吗?(不可以 )这就说了然一个道理——一个集体想要有所成就时,假如到处有人拉后腿,这个集体就注定会失败。
今日,我们将走进“福聚德”更为深刻地感觉这个道理。
此刻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天下第一楼》。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何冀平, 1951 年出生于广西,剧作家、编剧。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代表作有《天下第一楼》《德与慈禧》《开市大吉》等。
2.背景料名噪京的烤老字号“福聚德” 于清同治年。
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多病而退居内室,店全仗二柜王子西助两位少掌柜暗淡。
怎奈两位少与子无,大少迷玩票,二少崇尚武林,得店寅吃卯粮,王子西向老掌柜介绍他的帖兄弟孟来操劳店。
生性慧的孟起誓要干出一番事来,以泄人不平。
面如累卵的福聚德,他尽了汁,果在不的里竟使三老屋翻盖起了二楼。
孟能使福聚德山再起,除了靠他自己的聪明干,得助于与他相好的玉姑娘,更靠技超群的厨大和蔼于迎来送往的堂常。
岁月荏苒,十年一晃而,福聚德名噪京。
此,唐家的两位少在流言蜚的恿下,却与孟争起了主。
常一子奴颜婢膝任人差使,竟在端走菜气身亡,再加上在店中出大藏有烟土,除非有人担保,否要将大走示众。
在此状况下,孟自告奋勇,愿意担当一切任。
待事了以后,聪明而无奈的孟清晰人事理,便走开福聚德回山老家去了⋯⋯3.(1)正字音商.(gǔ)簇(c ù).砧板 (zhēn).(j ī).瑞蚨祥 (f ú).胆怯.(nu ò)整理..(sh íduo)喜幛子 (zh àng).煞白 (sh à).咧咧 (li ē).眩(xu àn).怵(ch ù).(2)名噪 (z ào).幌子 (huǎng).咬牙脚 (du ò).半晌.(sh ǎ ng)行(x íng).忌 (hu ì).呷(xi ā).杆 (li o)à.凄惨 (qī).地契.(q ì)八地 (z á).打 (ch ǎ).雕梁画:指房子的的彩装,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堂皇。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天下第一楼》(节选)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8《天下第一楼》(节选)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天下第一楼》(节选)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立志建造世界上最高的楼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对高度的追求和对梦想的执着。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此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梦想的力量和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同时,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可能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梦想的力量,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把握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2.难点:对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互动式教学: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课堂上的听力训练和朗读指导。
2.相关图片和视频:用于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PPT:用于课堂上的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铁塔、迪拜塔等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高度”的理解,从而引出课文《天下第一楼》。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之后,教师展示PPT,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18 天下第一楼(节选)

18天下第一楼(节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细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过程与方法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2.反复阅读,理解文中舞台说明的内涵和作用。
学习通过细节刻画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晚清民不聊生、腐朽不堪的社会现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反复阅读,理解文中舞台说明的内涵和作用。
学习通过细节刻画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晚清民不聊生、腐朽不堪的社会现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想创办文明班级,但是,今天有人惹是生非,明天有人打架闹事,后天又有人考试作弊,那么,我们还能打造文明班级吗?(不能)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集体想要有所成就时,要是处处有人拉后腿,这个集体就注定会失败。
今天,我们将走进“福聚德”更加深刻地感受这个道理。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天下第一楼》。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何冀平,1951年出生于广西,剧作家、编剧。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代表作有《天下第一楼》《德龄与慈禧》《开市大吉》等。
2.背景资料名噪京师的烤鸭老字号“福聚德”创业于清同治年间。
传至民国初年,老掌柜唐德源因年迈多病而退居内室,店业全仗二柜王子西协助两位少掌柜惨淡经营。
怎奈两位少爷与鸭子无缘,大少爷迷戏玩票,二少爷崇尚武林,闹得店铺入不敷出,王子西向老掌柜推荐他的换帖兄弟卢孟实来操持店业。
生性聪慧的卢孟实立誓要干出一番事业来,以泄人间不平。
面对势如累卵的福聚德,他绞尽了脑汁,结果在不长的时间里竟使这三间老屋翻盖起了二层楼。
卢孟实能使福聚德东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干练,还得助于与他相好的玉雏姑娘,更靠技艺超群的厨师罗大头和善于迎来送往的堂头常贵。
光阴荏苒,十年一晃而过,福聚德名噪京华。
此时,唐家的两位少爷在流言蜚语的怂恿下,却与卢孟实争起了东主财权。
常贵一辈子卑躬屈膝任人差使,竟在端盘走菜时气绝身亡,再加上侦缉队在店中查出罗大头藏有烟土,除非有人担保,否则要将罗大头绑走示众。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天下第一楼(节选)》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天下第一楼(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化的变化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意识。
2.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并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尺、寸、丈、尺”、“五行”等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 通过阅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感悟和思考,使学生懂得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引领学生学会走进生活,去感受美的文化。
【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文化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的表达方式,运用文化知识分析文化现象。
2. 培养学生珍惜历史文化遗产、走进生活,去感受美的文化的意识。
【教学方法】1. 阅读教材,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思考。
2. 通过文化讲解,阐述文化知识。
3. 通过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2. 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去感受文化传承。
二、阅读文本1. 让学生逐段朗读文本,理解古代文化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现象。
2. 引导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背景,并进行思考和探究。
三、文化讲解1. 讲解文本中出现的文化知识,如“尺、寸、丈、尺”、“五行”等。
2. 通过具体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探究式教学1. 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辅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文化现象。
五、课堂讨论1. 鼓励学生就文化传承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 引导学生讨论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手段的导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文化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化知识;通过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中的文化现象;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进行自由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8课《天下第一楼(节选)》课文、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18课《天下第一楼(节选)》课文、教案、导学案课文:天下第一楼(节选)300多年前,姑苏城中“负於上海,鬻於越州”,生活富饶,“江天一纵翻千亩”。
姑苏城北沐新舫。
店家这儿汇集了各地商人,有很多楼房。
其中以“三值楼”为最高。
这楼是全城第一高楼,又称“天下第一楼”。
谁也不记得它的真正名字了。
楼只是矗立在人们眼前的高大建筑物。
楼房耸立,烟波浩淼,躯体巍峨,云雾迷离,直揽城墙,赛过山岳。
它真是高楼迭起者侧目,山河倒卧者闇惖的壮丽胜景。
这楼建在汾江边上,全从海里石运到姑苏城,筑起烟波美丽的石桥。
桥上有一座拱桥,拱桥下是静派的汾江流水。
你知不知道,汾河是“雄师飞将”岳飞故乡的河啊。
桥头石拱桥下,汾江流淌着历史的河水。
教案:主题:天下第一楼(节选)教材分析:本文是课本中的一篇记叙文。
通过描述江南城市姑苏的繁华景象和一座高楼的壮丽景观,展示了江南地区的富饶和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地区的繁华景象和建筑风貌。
2.培养学生欣赏和感受文学作品的能力。
3.让学生明白背后的文化和历史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关键信息。
2.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本、投影仪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投影仪呈现姑苏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引导学生思考繁华的背后可能隐藏了什么。
Step 2 预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预读课文标题和开头段落,猜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同时,让学生回答一些与姑苏城相关的问题,如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
Step 3 理解课文(20分钟)1. 听读课文: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
2. 讲解难点词语: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如“负於上海,鬻於越州”,“汾江流水”等。
3. 分析课文结构: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叙述方式和目的。
4. 理解课文内容: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理解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为什么楼房被称为‘天下第一楼’?”、“汾江流水的意义是什么?”等。
天下第一楼(节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天下第一楼(节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天下第一楼》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对梁启超的评价。
2.了解男子汉大丈夫的传统形象,明确“男子汉大丈夫”这个传统形象的内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3.学习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感悟社会文化与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天下第一楼》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对梁启超的评价。
•了解男子汉大丈夫的传统形象,明确“男子汉大丈夫”这个传统形象的内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难点•学习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感悟社会文化与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老师介绍文学背景,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梁启超,引起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20分钟)•学生自行阅读《天下第一楼》节选。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梁启超的事迹和人物评价。
3. 分组讨论(30分钟)•老师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梁启超的形象和文学形象的关系。
•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梁启超在文学中的形象特点。
4. 思辨讲解(30分钟)•老师就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讲解,指导学生理性思考、提高分析能力。
•老师讲解“男子汉大丈夫”的传统文化形象,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5. 互动讨论(20分钟)•学生就老师的讲解内容展开互动讨论,强化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发言,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6. 总结(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为下一节课进行预告。
•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天下第一楼》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男子汉大丈夫”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屈原(节选) 18 天下第一楼(节选) 19枣儿备课素材文本库一内容解读《屈原》(节选)《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部分。
这部分也是第五幕的高潮。
屈原呼唤咆哮的风,呼唤轰隆隆的雷,呼唤闪电,呼唤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伟大的自然力。
诗人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天下第一楼》(节选)《天下第一楼》是一部三幕话剧。
课文是剧本第三幕的节选,通过叙写名噪京师的福聚德开业当天发生的各种矛盾冲突,形象地刻画了卢孟实想干事业却处处受阻的现实。
《枣儿》《枣儿》剧情主要由老人和男孩的对话展开。
“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
”老人的喃喃自语,无人呼应,更是流露出此时的孤独。
而这时,男孩出场了,“探了探头”“蹑手蹑脚”,把孩子的纯真、调皮表现了出来。
男孩要“捡”枣儿,老人神态很“威严”,却是“捧一捧枣儿”给男孩。
两人之间温馨的互动,奠定了戏剧的情感底色,这一老一少由“枣儿”展开谈话,串起若干温暖的回忆。
回忆与现实,老人与男孩各自的故事,就这样交错展开。
二技法总结《屈原》(节选)运用独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文中穿插了屈原大段的内心独白——“雷电颂”。
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如此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增添了剧作的主观性和诗意光彩,增强了剧作的表现力。
《天下第一楼》(节选)矛盾激烈,环环相扣。
官僚与商家之间的冲突,代表闲散势力的克五与卢孟实之间的冲突,烤鸭师傅罗大头与学徒成顺之间的冲突,卢孟实与罗大头之间的冲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唐家二爷唐茂盛又上门来要钱要人,卢孟实有心无力,王子西见风使舵,常贵只得任人摆布……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紧锣密鼓,环环相扣,让人几乎来不及喘口气。
激烈的矛盾冲突让读者感受到旧社会人们在观念上的偏见以及世态的炎凉。
《枣儿》线索明晰,行文紧凑。
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故事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男孩因“捡枣儿”而与老人邂逅;老人回忆儿子幼时的几件趣事,都与“枣儿”有关;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头相呼应。
全剧的结构、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屈原》(节选)课文主要记叙了暗害屈原的密谋及屈原的内心独白。
对风、雷、电的歌颂以及怒斥神鬼的独白,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痛恨黑暗、向往光明、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也无情鞭挞了黑暗的统治,表达了作者毁灭黑暗的坚定决心。
《天下第一楼》(节选)本文通过福聚德这个典型环境,刻画了各色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示了人物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歌颂了卢孟实、常贵等人的聪明才智、事业心和实干精神,控诉、批判了游手好闲的败家子习气和黑暗腐朽的社会势力,深刻揭示了福聚德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
《枣儿》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1.作家作品。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等。
何冀平,中国剧作家。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从事专职戏剧创作,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1988年,何冀平创作的《天下第一楼》演出后轰动京城,被誉为当代现实主义经典之作。
孙鸿,当代剧作家。
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文体知识。
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说明组成。
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在戏曲、歌剧中则常用唱词来表现。
剧本中的舞台说明是以剧作者的口吻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
《屈原》(节选)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诡谲..(gu ǐju é) 瘦削.(xu ē) 鞠.躬(j ū) 收揽.(l ǎn ) 非难.(n àn ) 睥睨..(p ìn ì) 犀.利(x ī) 咆哮..(p áoxi ào ) 脚镣.(li ào ) 摇橹.(l ǔ) 伫.立(zh ù) 驰骋.(ch ěng ) 三 主题概括 资料库 字词库稽.首(qǐ)迸.射(bèng)鞺.鞺鞳.鞳(tāng)(tà)2.根据拼音写汉字。
jǐng(景)仰雷tíng(霆)国shāng(殇)chán(婵)娟吹shēng(笙)fén(焚)烧波lán(澜)发xiè(泄)nuè(虐)待huá(哗)众取宠3.解释下列词语。
(1)国殇:为国牺牲的人。
(2)诡谲:狡诈,狡黠。
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3)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4)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5)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6)愤愤不平:很生气的样子。
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7)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
(8)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9)大义灭亲:为了维护正义,对违反国家人民利益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受国法制裁。
(10)挺身而出:挺直身体站出来。
形容面对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11)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天下第一楼》(节选)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幌.子(huǎng)怯懦.(nuò)忌讳(..(shíduo)..huì)拾掇簇.拥(cù)砧.板(zhēn)喧哗.(huá)落.子(lào)耷.拉(dā)窝囊..(wōnang)行.头(xíng)喜幛.子(zhàng)打镲.(chǎ)赫.赫扬扬(hè)骂骂咧.咧(liē)商贾.名流(gǔ)2.根据拼音写汉字。
dǐng(鼎)盛侦jí(缉)dǎo(捣)蛋qī(凄)惨贪lán(婪)雕liáng(梁)画栋咬牙duò(跺)脚名zào(噪)京师3.解释下列词语。
(1)搭济:帮人脱离困难。
(2)行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穿的服装。
(3)拿糖:拿乔。
装模作样或故意表示为难,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4)雕梁画栋:有雕花、彩绘的梁栋。
指富丽堂皇的建筑物。
(5)赫赫扬扬:光明盛大的样子。
形容兴旺显赫。
《枣儿》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馋.(chán)囫囵..(húlún)凝.视(níng)蓦.然(mò)翘.首(qiáo)咀嚼..(jǔjué)竹匾.(biǎn)掸.去(dǎn)踌躇..(chóuchú)蹑.手蹑脚(niè)2.根据拼音写汉字。
wēi(威)严nánnán(喃喃)自语无可奈hé(何)3.解释下列词语。
(1)囫囵:完整,整个儿的。
(2)踌躇:犹豫不决。
(3)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
(4)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5)喜出望外:遇到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教学案例任务一阅读与思考【教学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2.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理解其重要作用。
3.理解人物对话和独白的作用,揣摩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4.理解戏剧主旨,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猜剧,导入新课(准备三部戏剧的剧照,PPT展示)同学们能猜出这三张图片分别出自哪部戏剧吗?(学生答:《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莎士比亚曾说过:“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
”戏台上的故事,或令人喜笑颜开,或让人捶胸顿足,凝聚了无尽的悲欢离合;戏剧里的人物,或风采照人,或面目可憎,折射出复杂的人性。
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走进戏剧的世界,体悟戏剧的美之所在。
二分享阅读感受,了解戏剧知识1.分享阅读感受。
本单元是戏剧单元,课前大家已阅读过这三部剧本,下面请大家先来说说自己从这三部剧本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用“我喜欢这部戏,从中我看到了/感受到了/读出了”的句式谈。
【预设】我喜欢《屈原》这部戏,从中我看到了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屈原。
我喜欢《屈原》这部戏,从中我读到了气势磅礴的语言,感受到了炽热奔涌的感情,看到了高贵纯净的灵魂。
我喜欢《天下第一楼》这部戏,从中我读出了曲折复杂的情节,看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命运的沉浮、人世的沧桑。
我喜欢《天下第一楼》这部戏,从中我读出了个性鲜明的人物,感受到了浓郁的京腔京韵。
我喜欢《枣儿》这部戏,从中我感受到了男孩对父亲的期盼和对父爱的渴望。
…………通过讲解让学生简单了解戏剧文体的相关知识,对戏剧有初步了解。
2.了解戏剧知识。
(1)初步认识戏剧。
通过对《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的阅读,说说戏剧有哪些基本要素。
【明确】戏剧的基本要素有四点:①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生活的冲突,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②台词:表现形式以对话和独白为主,还有旁白、内白等。
③幕和场:一幕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④舞台说明:帮助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一些注意点的说明。
(2)了解舞台说明及其作用。
(课件展示)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解读类):讲明剧情发生的环境、地点、时间、布景、道具,有烘托气氛的效果。
第二类(提示类):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提示人物上下场时的衣着、容貌等。
第三类(表现类):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的说明,为演员提供表演依据,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请同学们说说下面这些选段中的舞台说明属于哪一类,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片段一】时间八年后。
地点福聚德店堂。
此时是福聚德的鼎盛时期。
雕梁画栋的大楼金碧辉煌,门前那块黑底金字的陈年老匾泛着辉光。
门前停的是汽车、马车、绿呢大轿,门里进出的是达官显贵、商贾名流。
福聚德已是赫赫扬扬,名噪京师。
今天是大年初六,饭庄店铺大开张。
福聚德伙计们簇拥着王子西将那两块老年间的铜幌子,当当正正地挂在门前。
尔后,掌案的把砧板剁得当当响,掌勺的啪啪啪地敲着炒勺,账房把算盘拨拉得噼啪响,百年老炉中的炉火像浇上了油,烧得呼呼蹿火苗子,这就是旧时买卖家讲究的“响案板”,以求新年里买卖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