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度测定法

合集下载

动力学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测定方法

动力学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测定方法

动力学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测定方法
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是利用反应速率与反应物,产物,催化剂浓度间的定量关系,通过测量吸光度对被测组分定量的一种方法。

下面测定反应体系中催化浓度为例,介绍动力学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及测定方法。

设一个在催化剂(F)的作用下进行的显色反应:
若D为有色化合物,则D的生成速率(显色反应速率)可表示为:
在反应进行的初期,A,B的浓度较大,反应小号的A和B可忽略不计,则可视为常数:
由CF变化也很小,可视为常数,上式积分得:
将上式代入朗伯比尔定率,有:
此式即为动力学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关系式。

测定催化剂(F)的方法通常有固定时间法,固定浓度法和斜率法三种,固定时间发是让反应进行一固定时间后终止,然后测量反应体系的吸光度(A):
不同的催化剂浓度(cF)测得相应反应体系的A值,做出校准曲线,然后由加入试样的反应体系的A值求出试样中F的浓度。

固定浓度法是测量产物(D)达到一定浓度所需的时间,此时式中的CD为常数,则:
同样地可以作出校准曲线,由试样体系的t值求出催化剂(F)的含量。

斜率法是根据吸收光度(A)随反应时间的变化速率来测定CFO根据关系在不同的CD下测得A-t曲线,分别求出其斜率值。

作出KCF-CF校准曲线。

斜率法的校准曲线由更多的实验数据获得,因而其准确度较高。

动力学分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应用范围较广等等特点,主要缺点是影响因素多,不宜严格控制,测定的误差较大。

常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常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6种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一、微量凯氏(kjeldahl)定氮法样品与浓硫酸共热。

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氨。

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酸液中,根据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可计算得样品之氮含量。

若以甘氨酸为例,其反应式如下:nh2ch2cooh+3h2so4——2co2+3so2+4h2o+nh3 (1)2nh3+h2so4——(nh4)2so4 (2)(nh4)2so4+2naoh——2h2o+na2so4+2nh3 (3)反应(1)、(2)在凯氏瓶内完成,反应(3)在凯氏蒸馏装置中进行。

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作催化剂,k2so4以提高溶液的沸点。

收集氨可用硼酸溶液,滴定则用强酸。

实验和计算方法这里从略。

计算所得结果为样品总氮量,如欲求得样品中蛋白含量,应将总氮量减去非蛋白氮即得。

如欲进一步求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即用样品中蛋白氮乘以6.25即得。

二、双缩脲法(biuret法)(一)实验原理双缩脲(nh3conhconh3)是两个分子脲经180℃左右加热,放出一个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

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cuso4形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

凡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直接连接的肽键,或能过一个中间碳原子相连的肽键,这类化合物都有双缩脲反应。

紫色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分子量及氨基酸成分无关,故可用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测定范围为1-10mg蛋白质。

干扰这一测定的物质主要有:硫酸铵、tris缓冲液和某些氨基酸等。

此法的优点是较快速,不同的蛋白质产生颜色的深浅相近,以及干扰物质少。

主要的缺点是灵敏度差。

因此双缩脲法常用于需要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蛋白质测定。

(二)试剂与器材1. 试剂:(1)标准蛋白质溶液:用标准的结晶牛血清清蛋白(bsa)或标准酪蛋白,配制成10mg/ml的标准蛋白溶液,可用bsa浓度1mg/ml的a280为0.66来校正其纯度。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伊托必利分散片的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伊托必利分散片的含量

【 e od】 hpi ; Vs c。h m t ; e ri tnocn n K y rs w or e u etpt e y D tmn i t t d p r o r e ao f o e s
盐酸伊托必利 ( o r eh doho d , 是新 型增强 消 h pi yrcl ie I d r H)
41 0 Ch n 30 0, i a
【 bt c】 0 jcv T sb s Ut v l pcoh m t e o rh e ri tno I- A s at r bete oe alh la o t etpt eym t df e tmn i o i t i r ie s r o r h o t d e ao f t
p d y r c lr ed s e s n t l t. e h d T ec ne t o o rd r e emi e t 5 m i a e i r e h d o h oi ip r i e s M t o s d o a b h o tn s f tp i ewe ed t r n d a 8 n w t w tr I 2 h a h l n o t lb l a i lt p cr p o o t . s l T e c l rt n c r e o tp i ewa n a h n st e b a k c nr y ut v oe e to h t mer Re u t o r s y s h ai ai u v fI rd sl e r e b o o i w
m 浓度 范 围 内 呈 良好 线性 关 系 。 l
Ib ,i
制剂 的双重作用 . , 2 无锥体 外系不 良反 应。 目前 国 内外 盐 J 酸伊 托必利 的主要剂 型有片剂 、 囊、 粒剂 、 胶 颗 分散 片、 释 缓 片, 但其分散片的研究还少见报道。关于盐 酸伊托必利 的含 量测定方法 , 国内一般采用 H L P C法

光度测定法检查技术

光度测定法检查技术

适用范围广
光度测定法可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类型 的化合物,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金 属离子等。
操作简便
相对于其他分析方法,光度测定法操 作相对简单,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样品 预处理。
仪器普及
光度测定法使用的仪器较为普及,实 验室中常见且易于维护。
缺点
干扰因素多
定量精度有限
光度测定法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 如共存离子的影响、光谱重叠等,导致测 定结果不准确。
03
光度测定法的实验技术
样品制备
01
02
03
样品选择与采集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具有代 表性的样品,确保样品新 鲜、无污染,并按照实验 要求进行采集。
样品处理
对采集的样品进行预处理 ,如破源自、研磨、溶解等 ,以便于后续的光度测定 。
标准化样品
制备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 ,用于校准光度计和验证 实验的准确性。
详细描述
光度测定法在药物分析中广泛应用于各种药物的含量测定,如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等 。通过特定的显色反应或荧光反应,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或杂质含 量,为药物的质量控制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光度测定法还具有操作简
便、重现性好的优点,有利于提高药物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THANKS
光度测定法可以用于药物分析,研究 药物的代谢和药效机制。
光度测定法可以用于检测生物分子间 的相互作用,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 功能。
光度测定法可以用于临床诊断,如检 测生物标记物、病毒、细菌等,为疾 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06
光度测定法的实际应用案例
食品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总结词
光度测定法在食品中重金属含量测定中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度的特点,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手段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1. 引言1.1 引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通常用于测定物质的浓度或测定物质的吸光度。

该方法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量样品对紫外和可见光的吸收情况,从而推断样品中所含物质的浓度或结构。

在化学分析实验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高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该方法测定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并探讨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通过对仪器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影响因素的详细讨论,我们将深入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应用,并为今后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本实验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分光光度法的实际操作经验,提升我们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1.2 背景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领域的分析方法,通过测定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域的吸收特性,从而确定物质的浓度或者进行定性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检测、药品质量控制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实验室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测定物质在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光吸收情况,我们可以获得关于物质性质的重要信息,如浓度、溶解度、稳定性等。

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对于提高实验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仪器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和影响因素,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份系统全面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指南。

通过总结和展望,我们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探讨该方法在化学分析领域的应用前景。

1.3 研究目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技术,可以用于测定物质的吸光度,从而推断物质的浓度。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 研究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测定物质浓度方面的应用。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操作规程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操作规程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操作规程目的:为了规范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操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制定本规程。

范围:适用于物质的定性鉴别、物相分析和定量测定,并用于研究分子间和分子内部结构的相互作用。

依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40页0402“红外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375页4002“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包装材料红外光谱测定法》YBB00262004-2015《中国药典分析检测技术指南》《药品红外图谱集》责任:检验员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内容:1. 简述:红外分光光度法是在4000~400cm-1波数范围内测定物质的吸收光谱,用于化合物的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

除部分光学异构体及长链烷烃同系物外,几乎没有两个化合物具有相同的红外光谱,据此可以对化合物进行定性和结构分析;化合物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程度与其浓度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是红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的依据。

2.仪器及其校正:可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或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用聚苯乙烯薄膜(厚度约为0.04mm)校正仪器,绘制其光谱图,用 3027cm—1,2851 cm—1,1601 cm—1,1028 cm—1,907 cm—11处的吸收峰对仪器的波数进行校正。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在 3000 cm—11附近的波数误差应不大于土5 cm—1,在1000cm—1附近的波数误差应不大于±lcm—1。

用聚苯乙烯薄膜校正时,仪器的分辨率要求在 3110〜 2850 cm—1范围内应能清晰地分辨出7个峰,峰2851 cm—1与谷 2870cm—1之间的分辨深度不小于18% 透光率,峰 1583cm—1与谷1589cm—1之间的分辨深度不小于12%透光率。

仪器的标称分辨率,除另有规定外,应不低于2cm—1。

3.供试品的制备及测定:通常采用压片法、糊法、膜法、溶液法和气体吸收法等进行测定。

对于吸收特别强烈或不透明表面上的覆盖物等供试品,可采用如衰减全反射、漫反射和发射等红外光谱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的方法学考察要点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的方法学考察要点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的方法学考察要点一、本文概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对紫外和可见光的吸收特性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在生物化学和药物分析中,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测定各类化合物的含量,其中包括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也称为黄酮或黄碱素,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它们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因此,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准确、快速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测定总黄酮含量中的应用,并对其方法学进行考察。

我们将详细介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影响测定结果的各种因素。

我们还将讨论该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全面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推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黄酮类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spectrophotometry)是一种基于物质对紫外和可见光区域内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性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即溶液对光的吸收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与光通过溶液的路径长度也成正比。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当一束单色光通过被测溶液时,部分光能会被溶液中的吸光物质吸收,导致光强减弱。

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的浓度(c)和光程长度(l)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A = εlc,其中ε为摩尔吸光系数,它表示单位浓度、单位光程长度下的吸光度。

对于总黄酮含量的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域内有特定的吸收峰,通过测量这些吸收峰处的吸光度,并结合标准品的工作曲线,可以实现对总黄酮含量的定量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还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因此在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只能测定那些具有吸光特性的物质,且受到溶液的颜色、浊度以及其它共存物质的影响。

光度测定法回归曲线

光度测定法回归曲线

光度测定法回归曲线
光度测定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用于测定物质的浓度或含量。

在光度测定法中,通常会绘制回归曲线来建立测定物质浓度与光吸收之间的关系。

回归曲线是通过一系列标准溶液浓度与其对应的光吸收值所绘制的曲线,用于后续测定待测样品浓度。

首先,建立回归曲线的步骤通常包括准备一系列标准溶液,浓度应覆盖待测物质可能存在的浓度范围。

然后,使用光度计测定每个标准溶液的光吸收值。

接着,将浓度与对应的光吸收值作图,通常是以浓度为自变量,光吸收值为因变量。

常见的回归曲线拟合方法包括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等,选择合适的拟合方法能更准确地描述浓度与光吸收之间的关系。

回归曲线的斜率、截距以及相关系数等参数提供了对测定方法准确性和灵敏度的评估。

通过分析回归曲线的斜率,可以了解单位浓度变化对光吸收值的影响,而相关系数则可以评估回归曲线对数据的拟合程度。

在实际应用中,建立良好的回归曲线对准确测定待测样品的浓度至关重要。

因此,在进行光度测定法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
程序进行,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也需要注意选
择合适的光度计和光吸收峰,以及校正可能存在的干扰,以确保回
归曲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回归曲线在光度测定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
建立浓度与光吸收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对于准确测定物质浓度具
有重要意义。

建立合适的回归曲线需要严格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度测定法
无色液体的纯度可用光度测定法测定。

使用时,先要清洗滤纸、吸收瓶、样品瓶及比色杯。

称取一定量的样品,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

加入规定量的稀硫酸或蒸馏水,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有明显蓝色的溶液生成时,则表明样品中不含水分。

然后再逐滴加入碘化钾溶液,即出现棕黄色沉淀。

最后将沉淀通过石蕊试纸检验,确定为滤液。

1光度测定法测定乙醇含量实验目的要求:熟悉波长在390nm左右的紫外可见光对有机物质的穿透性,并掌握该波段的测定方法及测定结果的计算。

仪器药品及试剂:碘液、空气、水、甲醇等必需品及常用消毒防腐剂。

仪器药品准备完毕后,开始测定实验。

由于乙醇具有吸水性,测定前应向容量瓶中加入甲醇,使其含量为19。

5% (w/v)。

由于甲醇也是一种极性化合物,故加入甲醇的体积以稍超过容量瓶刻度线1cm 为宜。

操作步骤和结果:操作步骤:称取100mL(准确至0。

1g)供试品于具塞锥形瓶中,加入1ml碘液,盖上表面皿,加入6mL(4m1)水,摇匀。

此时水层呈微蓝色,并有絮状物产生。

冷却,加入3mL甲醇,充分振摇,继续静置2min,至沉淀完全。

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2光度测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实验目的要求:熟悉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方法及各种条件下所需的波长范围;熟练掌握仪器操作,并能得出正确的数据。

仪器药品及试剂:仪器有一台波长范围在340nm-360nm的可见分光光度计,具有
仪器温度补偿功能的电子天平,以及一台分光度计专用玻璃管。

分析步骤和结果:仪器按照要求调节到所需波长,以空气为参比,用水冲洗滤纸、比色皿及透射比色皿各3次,用去离子水冲洗3次。

接通电源预热20min后,打开光源,将盛有蛋白质标准溶液的透射比色皿放入比色杯中,透射比色皿与光源成45°角,打开灯源,然后调整光路使光线通过分光光度计的分光板后进入比色杯,用分光光度计自带的样品架将待测蛋白质样品加入比色杯中,插上电源。

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经稀释的标准蛋白质溶液,加入比色杯中,然后移入比色杯中,读出透射比色杯与入射比色杯的比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