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
语言差异导致思维差异例子

语言差异导致思维差异例子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
不同的语言,在词汇、语法、语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表达方式,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探讨语言差异如何导致思维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词汇方面的差异。
以英语和汉语为例,英语中有丰富的时态变化,通过动词的形式来明确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如“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等。
这使得说英语的人在思考和表达时,更加注重时间的精确性和动作的阶段性。
而汉语在时态的表达上相对较为模糊,更多地通过时间状语来体现。
这就可能导致汉语使用者在思维上对时间的感知没有那么强烈,更侧重于对事件本身的描述和整体的理解。
再比如,英语中有很多具体的词汇来描述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如“jealousy”(嫉妒)、“envy”(羡慕),而汉语中可能会用一个更宽泛的词“妒忌”来涵盖这两种情感。
这种词汇上的差异会影响到人们对情感的细分和理解,说英语的人可能更容易区分和表达细微的情感差异,而汉语使用者在表达时可能会相对笼统。
语法结构的不同也是导致思维差异的重要因素。
在日语中,句子的主语常常被省略,动词位于句末。
这种语法结构使得日本人在交流时更注重语境和对方的理解,思维方式更倾向于从整体和上下文去把握意思。
而在德语中,名词有阴阳中性之分,并且句子的语序相对固定,这就要求说德语的人在思考和表达时更加注重逻辑和规则。
语序的差异同样会影响思维。
比如在汉语中,通常是“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而在韩语中,语序则较为灵活,可以是“主语+宾语+谓语”。
这种语序的不同会影响到语言使用者在组织思维和表达观点时的顺序和重点。
说汉语的人可能更习惯于先陈述主体,再描述动作和对象;而韩语使用者可能会根据需要灵活调整重点的位置。
语言中的隐喻和象征也能反映出思维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狮子”常常被视为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象征着权威和吉祥。
英汉语言差异与思维模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
按照胡文仲的定义: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文化即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1]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模式和礼仪风俗习惯等等。
因此一个民族的文化总会在其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模式上留下烙印。
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导致语言文化的不同,因此分析英汉语言差异和思维模式的不同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挖掘英语的语言规律,从而达到准确使用的目的。
一、思维模式差异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人群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以下差异:(1)逻辑性和整体性思维模式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注重整体性思维。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理思想就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
到了近代,康德以理性批判的精神全面的论述了科学和形而上学成立和存在的条件,黑格尔则用辩证法思想详细论证了理性对现实世界本质的可知性。
西方人认为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是获得真理的主要途径,因此西方人对事物的陈述偏客观,句子主语往往以无灵物称为主,多采用被动语态。
句子与句子之间采用逻辑性较强的连词连接。
而中国人受传统儒家的思想影响深远。
儒家对自然界的认识方式是由外向内的思维,即从外部自然获得的经验和直觉在内心感受上获得印证。
因此中国人对事物的陈述偏主观,往往加入个人的看法。
句子的主语通常是人,多采用动词,动作的发生往往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对事物的陈述偏向整体性概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
句子与句子之间没有明显的衔接,但是从隐含的逻辑上是明显的。
[2](2)直线式和迂回式思维模式在思维模式方面,西方人往往是“直线式”思维模式,而中国人往往是“迂回式”和“螺旋式”思维模式。
受西方逻辑思维的影响,“非此即彼”一直是西方人的主要思维方式。
因此西方人说话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多采用逻辑论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而中国人受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亦此亦彼”的思想影响深远,说话避免一边倒的方式。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

修改后的段落如下:
Then, standing at the doorway,I saw a black and white picture of her mother,smiling her usual gentle and kindly smile.I could not believe that she had died. I rushed to my sad friend.Holding her hand in mine. I looked into her thin,pale face.My heart was fit to break at the sight of her disheveled hair and the sound of her trembling voice. Time seemed to stand still at that moment. In losing her mother, she also lost the whole world.How was she going to face the coming exam?We all felt worried for her.
2.语法结构——话题型与主谓型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一、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英汉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中也有明显地反映。
英语文化注重细节分析和对个体成分独立作用。
因而,英语句子注重形式联系,注重结构的完整形式和逻辑性。
汉语的思维方式是和中国人在哲学上注重体验、感悟密切相关,在艺术上主张神似密不可分的。
汉语句法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词语的组合非常灵活,不拘于形式,注重意合。
英汉在思维方式的方面差异也反映在英语与汉语的篇章结构中。
英美人写文章一般都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英语段落也呈线性式,或者是直线式发展的,一般都有主题章节、段落或主题句,先提出论点,然后对一些支持性的材料进行阐述说明。
汉语就有所不同,汉语文章的段落思维方式一般是螺旋型的,围绕着主题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地来进行论述,表现出汉语说话委婉、含蓄的思维特点。
曾经有调查表明英汉间的思维差异。
在200个中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29个先说明请求理由,后提出请求事项,而在200个英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31人先提出请求事项,再说明理由。
在时间概念上,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守时是英美人最重要的行为规范之一。
在赴宴时,英美人一般是准时到达。
而我们中国人则认为提前几分钟更礼貌。
故事:是“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
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
老师感到很意外。
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
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
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
这样讲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
中文思维和英语思维的区别

中文思维和英语思维的区别
重点的位置:英文表达中先讲what,也就是发生了什么,然后才讲详细的when ,where, how, why ,补充这些细节。
中文一般先来一些铺垫,先渲染气氛再开始讲重点。
否认表达:英语思维是根据事实的,中文思维是根据问题的。
比方:He didn't go home last night, did he? 他昨晚没回家是吗?
No. 是的,他没回家。
You have been to Shanghai, haven't you? 你去过上海不是吗?
Yes. 是的,我去过。
表达侧重点:汉语重直观,英语重本质。
汉语在表达一个事物的时候倾向用身体可以感受到的动作或表象来直接描述,而英语那么倾向通过现象描述本质的东西。
比方:Help me up, let me see if i can bear weight.扶我一把,看我还能不能站起来了。
这句话发生的.情境是说话的人脚拌伤了,需要别人帮助把她搀起来。
汉语用的是“站”这个最直观的词语,不管是不是因为受伤想站起来还是坐久了想站起来,都是站。
但在英语中那么明确表达了她是想验证自己伤得重不重,自己的脚是不是还能支撑身体的重量,和一般的“站起来”是不同的,所以用了“bear weight”,意思更加明确。
英语、汉语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别

英语、汉语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别-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
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
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思维的工具是语言。
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
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
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
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
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
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
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
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

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发现中文和英文之间有许许多多的差异,正是这样的思维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语言模式。
因此,本文着重从中国人在乎直觉而西方人注重理性这一特点分析中英文的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象形文字图像英语语言组成汉语的文字都是中文的字形,而不是拼写汉字。
到目前为止,汉语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发展,比如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字符都是一个图片。
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它的每一个书写标记都提供了更多的单词含义,而不是注重于发音。
这样的汉字很多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一个是没有意义的一部分,是象形文字;另一部分是发音部分,如“烤”,是由“火”和“考”两部分组成的,它的意义与“火”这个部分息息相关,但声音却与“考”这部分有关联。
英文的字符是英文字母,它有26个字母,每个字都有不同的拼写和声音。
相比较而言,汉语是可以想象的,因为中国人强调直觉和图像;英语语言更加功能化,因为印欧语系强调理性和逻辑。
中文写成的字符(也称为汉字)在最初的形式里是事物或观念的图像。
在当前高度发达的形式中,汉字不是用图片系统来传递文字,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意象来传递想法的复杂手段。
例如,“水”(water)就像是船在河流中漂浮着,“瓜”(melon)根据植物果实的树枝引申出来的汉字,“舟”(boat)就像是在河上形成的。
“森”是由三个“木”组成,这意味着大面积的树木覆盖土地。
一些汉语词汇的意思可以从视觉上观察字形而直接理解其含义,我们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如:“饭卡”(food ticket,mess card),“饭碗”(rice bowl,or job;means of livelihood),“饭厅”(dining hall,dining room,messhall)等等。
来看一下“塑料薄膜”的英语语定义:It is a kind of plastic sheeting;when we have some leavings,we shoulduse it to store.汉语的描述能够很生动地介绍图像,形状和材质,但在英语中,它只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发现中文和英文之间有许许多多的差异,正是这样的思维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语言模式。
因此,本文着重从中国人在乎直觉而西方人注重理性这一特点分析中英文的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象形文字图像英语语言
组成汉语的文字都是中文的字形,而不是拼写汉字。
到目前为止,汉语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发展,比如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字符都是一个图片。
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它的每一个书写标记都提供了更多的单词含义,而不是注重于发音。
这样的汉字很多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一个是没有意义的一部分,是象形文字;另一部分是发音部分,如“烤”,是由“火”和“考”两部分组成的,它的意义与“火”这个部分息息相关,但声音却与“考”这部分有关联。
英文的字符是英文字母,它有26个字母,每个字都有不同的拼写和声音。
相比较而言,汉语是可以想象的,因为中国人强调直觉和图像;英语语言更加功能化,因为印欧语系强调理性和逻辑。
中文写成的字符(也称为汉字)在最初的形式里是事物或观念的图像。
在当前高度发达的形式中,汉字不是用图片系统来传递文字,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意象来传递想法的复杂手段。
例如,“水”(water)就像是船在河流中漂浮着,“瓜”(melon)根据植物果实的树枝引申出来的汉字,“舟”(boat)就像是在河上形成的。
“森”是由三个“木”组成,这意味着大面积的树木覆盖土地。
一些汉语词汇的意思可以从视觉上观察字形而直接理解其含义,我们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如:“饭卡”(food ticket,mess card),“饭碗”(rice bowl,or job;means of livelihood),“饭厅”(dining hall,dining room,messhall)等等。
来看一下“塑料薄膜”的英语语定义:It is a kind of plastic sheeting;when we have some leavings,we shoulduse it to store.汉语的描述能够很生动地介绍图像,形状和材质,但在英语中,它只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
汉语经常把图像作为隐喻或抽象的观念来表达感情和野心。
“蚕食”(to nib-ble),用蚕宝宝吃桑叶慢慢地从小叶啃咬的方式来比喻逐步侵略和占领。
“酸甜苦辣”往往描述了食物的味道,有时我们会用在对于生活的描述上。
从字面意义来看,它包含了酸、甜、苦、辣。
生动的代表了生活的滋味。
此外还有一个:“顺水推舟”(to push the boat with current;tomake use of opportunity to gain one’send)。
在汉语中,常常会有很多量词的使用让中文词汇具有一定的想象力。
比如:一门炮(a piece of artillery),一匙汤(aspoonful soup),一阵雷声(a clap of thun-der),一套《列宁全集》(a set of the com-pete works of Lenin)。
但英语中,这些词并没有分类。
在这种情况下,英语经常使用形容词、动词、感叹词来代替。
例如:砰!枪响了一声。
Bang!Went the gun.(动词)他满脑子的点子。
He isbrimful of ideas.(形容词)她“扑哧”一声笑了。
Sheburstout laughing!(动词)再来一个。
Encore!(感叹词)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语翻译可以非常准确地表达词语的意义,说明对象的数量,但是不可能成功的再现汉语两次的生动性。
从这些表现形式来看,汉字在它的含义和用法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
这些方式在英语的使用中是看不到的。
中国注重直觉,西方人相信理性。
语言的差异产生了精神文化差异。
在中国人与西方人沟通的时候汉语中的图像和声音完全丢失了。
因此重要的是在翻译重要从译文的精神文化层面进行对比研究,获得翻译本质的深刻洞察力,以有效解决翻译中文化问题的约束。